202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 座8000 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 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 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 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许多“北极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迁徙至北极地区后演化出适寒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
B.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C.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D.本文语言兼具科学性与通俗性,既使用地质、气候等领域专业术语,准确阐释科学概念,又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生活化的比喻。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重塑作用显著。夏季,高原表面吸收太阳能,加热地表空气,导致 ① ,地面气压降低,从而“抽吸”外围气流。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被卷入大陆,其中南亚季风携带大量水汽, ② ,或在山脉南缘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则深入内陆,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但高原同时阻挡了印度洋水汽北上,使得 ③ 。
4.青藏高原的生物演化过程,可以用来佐证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中的哪些观点 请简要概括说明。(4分)
5.如何理解文末“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这句话 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筝仙女
铁 凝
①家居市区的边缘,楼房前边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才知道你每天吃下去的确是真的粮食,喝下去的也确是活的水。
②我们不必担心再会有房子遮挡抛向远处的视线了。有消息说市政建设部门在规划把这片菜地变成一座公园。这使我们在侥幸的同时,又觉出一点儿失落,公园对于一座城市算不上什么奇迹,而一座城市能拥有一片菜地才是格外地不易。公园与生俱来地有一种刻意招引市民的气质;菜地可没打算招谁,菜们自管自安稳地在泥土里成长。
③通常,四周的居民会在清晨和傍晚沿着田间土路散步,或者小心翼翼地踩着垄沟背儿在菜畦里穿行。只在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了的时候,才有人在开阔的地里撒欢儿似的奔跑,人们在这里放风筝。
④我的风筝实属普通,价格也低廉,才两块五毛钱。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一行小字,“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什么的。如此说,这“仙女”的扎制者,便是这位名叫高玉修的邯郸农民了。虽说这位高玉修描画“仙女”的笔法粗陋幼稚,选用的颜料也极尽单调,但我相中了它。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它那表面的商业味道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拙朴。他这种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句式让我决定,我就要这个“仙女”。⑤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并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我举着我的“仙女”,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地督促着我:“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⑥【甲】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⑦这热情有力的鼓动在我耳边呼啸,在早春的空气里洋溢,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滑落着,我回过头去仰望长天的“仙女”,快速而小心地松着手中的线,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艺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 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
⑧【乙】放线呀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
⑨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人。一辆“奥迪”开过来了,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潍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
⑩“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不同凡响地好看。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他们手中接过线盒拎住。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更像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
我想起一个爱放风筝的同事。他曾告诉我,小时候在乡下时,糊风筝买不起线,就用家里没有用的碎棉线一段段接起来,代替风筝线。线的接头太多,也不结实。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跑着追。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
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风把“仙女”兜起又甩下,“仙女”摇摆着身子朝远处飘去。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只因为这纯粹是“仙女”和我之间的事,与别人无关。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我觉得这“仙女”本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郸沙口村那个叫做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
大而圆的月亮突然就沉甸甸地悬在了天空,在一轮满月的照耀下,我在想究竟什么叫做放风筝。我不知道。但是,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联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作者从精神气质的角度对比“公园”和“菜地”的不同,窥探城市文明的异变。
B.“我”决定买下仙女风筝,因为“我”从“口语一般直来直去”的广告中看出扎制者拙朴的本色。
C.甲、乙两句独立成段,构成间隔反复,充分抒发“我”对风筝自在高飞的赞叹及对自然的热爱等。
D.“我”用“钻戒”“蜈蚣”代称青年人和他的风筝,表达对被物质享受包裹的青年人的厌恶。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用“你”的人称代替“我”的口吻,更能激起读者对自然原始的乡土生活的情感共鸣。
B.文章第七段以疑问句写出自然的神秘之感,让人震惊、赞叹。改写为肯定句则效果不尽相同。
C.文章第十一段插叙的故事,虽不属于中心内容,不参与情节发展,但对表达主题有积极作用。
D.文章第十二段以排比连写“我”追赶“仙女”的过程,凌乱的踪迹突显出“我”心无旁骛的执着。
8.旁批点评是一种良好的自主阅读方法。请以“风筝·生活·快乐”为关键词,结合文本第⑩~ 段的相关内容写一则旁批点评。(4分)
9.有人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的对乡村的情感与她在《哦,香雪》中的表达相矛盾。对此你怎么看 简要阐述理由。(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哀帝初,求能浚川疏河者,莫有应书。待诏贾让奏言:
治河有上、中、下策。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①。齐地卑下③,作堤去河二十五里,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则更起堤防以自救。往往十余岁更起堤,复数重。河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又为石堤,使西北抵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津北;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又为石堤,激使东北。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迫厄如此,不得安息。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难者将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
若乃⑨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术也。今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冀州渠首尽当仰此水门,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今伐买薪石之费岁数千万,足以通渠成水门;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虽劳不罢。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
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此最下策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沟洫志》)
材料二:
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又曰:“禹之治水也,行其所无事也。”禹之导河既分一为九以分杀其汹涌之势,复合九为一以迎合其奔放之冲,万世治水之法此其准则也。后世言治河者莫备于贾让之三策,然历代所用者不出其下策,而于上、中二策盖罕用焉,往往违水之性,逆水之势而与水争利,其欲行也强而塞之,其欲止也强而通之。捐民力于无用,麋民财于不赀,苟顾目前,遑恤其后,非徒无利而反有以致其害。臣愚以为今日河势与代不同,前代只是治河,今则兼治淮矣;前代只是欲除其害,今则兼资其用矣。臣求大禹之故,深信贾让上、中二策,以为可行。
(节选自邱濬《大学衍义补》)
[注]①竟:边界。②卑下:文中指地势低下。③若乃:至于。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今行上策A徙B冀州之民C当水冲者D决黎阳遮害亭E放河F使G北入海。
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雍,通“壅”,与《谏太宗十思疏》“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中的“壅”意思相同。
B.更,重新,与《孔雀东南飞》“仍更被驱遣”中的“更”意思不同。
C.且,将近,与《鸿门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中的“且”用法不同。
D.诚,实在,与《陈涉世家》“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中的“诚”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哀帝初年,待诏贾让提出了对治理黄河的看法,在他看来,战国时期修建河堤,诸侯国各自为政,谋求自利,这在当时是为情势所迫的。
B.贾让认为年年修堤耗费巨大,且决堤造成的损失更大,而购买石头草薪的修堤费用足以修建水渠水闸,说明他充分考虑了治水的经济因素。
C.大禹治水,开凿龙门、伊阙疏通河道,摧毁底柱、碣石二山,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贾让称之为圣人之法。
D.后世普遍赞赏贾让的治水三策很完备,但仍采用下策治河,强行对河道或堵或疏,而不运用其上、中二策治河,这样治河反而招来了祸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迫厄如此,不得安息。
(2)捐民力于无用,糜民财于不赀,苟顾目前,遑恤其后。
14.“河势与代不同”,历代先贤的治河策略也“与代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的 (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夏夜露坐
杨万里
山翠都成黑,天黄忽复青。
月肥过半璧,云瘦不遮星。
瓦鼓[注]三四只,村酤一两瓶。
人皆笑我醉,我独笑渠醒。
[注]瓦鼓:陶制坐具,也称瓷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两句扣住题中“夏夜”两字,以山色、天色的变化,写出了夜晚降临的情景。
B.第三句借壁写月,绘形绘色:月亮已呈现出半圆的形状,月色皎洁明亮超过了璧玉。
C.第四句说天上云彩稀少,故而可见星光闪烁,这是诗人夏夜露坐仰望天空所见之景。
D.全诗用语淡,但能在淡中见新奇,如“肥”“瘦”就显得新鲜而又风趣。
16.某同学给第三联下了“人物呼之欲出”的批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慧在地理杂志上看到大西洋“洵美海丘”的命名,马上想到其出自《诗经·邶风·静女》中的“ , ”两句,不由感慨这是属于东方文学与科学的浪漫邂逅。
(2)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在中国古代具有军事防御的重要功能,这从贾谊《过秦论》“ , ”两句就可以看出。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修辞上所讨论的有两方面,一是怎样使文章不坏,二是怎样使文章更加好。前者叫做消极的修辞,后者叫做积极的修辞。一切文章的毛病,()文法上的缺点外,几乎都可用消极的修辞工夫来医治。而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同是一句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门前有一条小河”,可以说做“门临小河”“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一条小河横在门前”。这许多说法里面,哪一种最好 应该取哪一种 这完全要看情境(全文的旨趣、上下文的关系等)如何,不能一概而论。
②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
③一是调和。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如果是引用成语的,那成语须不晦僻,而且要摆在适当的位置,(),文章、谈话是以读者、听者为对手的,从一字一句到一段一篇,随处都顾到,不使对手起不协调的感想。
④二是具体。这是说要把空漠难解的无形的事情用具体的办法来表达。我们应付事物有两种机关,一是五官,一是心意。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抽象的话也许使对手难解或不感趣味,()常常要把它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生活困难”有时改说“没有饭吃”,这就是把抽象的话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的例子。
⑤三是增义。这是说要用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例如把“形势危急”说做“形势危急如累卵”, ,“累卵”“风烛”都是附加上去的材料。因了“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
18.依据上文第①段内容,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
A.门前有一条小河 B.门临小河
C.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 D.一条小河横在门前
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20.仿照横线处的上句,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3分)
21.根据第③段内容,给“调和”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个字。(5分)
22.生活中有许多流行语符合积极修辞的原则,请结合上文,在下面表格两个词语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表达效果。(4分)
流行语 普通说法
烟火气 生活气息
撸起袖子加油干 加油干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 请从传统与当下的奋斗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词语,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 D
2. A
3.①空气受热上升(1分);②经峡谷形成水汽通道(1分,“峡谷”“水汽通道”为关键词);③西北地区更加干旱(1分,“西北”“更加干旱”为关键词)
4.①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为适应高寒环境,演化出厚皮毛等性状,体现自然选择通过保留有利变异塑造生物适应性。②豹亚科从高原扩散至东亚、美洲等地,分化出不同物种;冰期动物借耐寒特征迁移至北极,印证自然选择推动物种因环境差异演化并拓展生存范围。③高原隆升形成的寒冷环境筛选出适应性生物,生物通过演化反应环境压力,符合自然选择中“环境主导生物进化方向”的观点。(每点2分,任答两点,意思对即可)
5.①地理格局奠定:大碰撞形成青藏高原及三级阶梯,塑造了中国西高东低的立体地貌空间。②自然环境分化:碰撞引发的气候、水系、生物等连锁反应,构建了中国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拓展了生存空间的维度。③文明孕育基础:三级阶梯的地貌差异与季风气候配合,催生黄河、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西北绿洲等多元文明形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 D(“蜈蚣”是风筝本来的样子,代称“蜈蚣”不足以看出“表达对被物质享受包裹的青年人的厌恶”;另外原文中有“我却有点为‘钻戒’感到遗憾”等相关记叙,写出“我”旁观青年人时的平和心境,并没有“厌恶”的情感。)
7. C(“不参与情节发展”错误。文章第十一段以联想的方式插叙同事放风筝、追风筝的故事,“走神”“断线”推动了情节发展,同事的“追逐”也自然引出我对“仙女”的追逐并产生思考。)
8.示例:青年人拥有巨大而华贵的风筝,但他不曾碰那风筝,物质生活的富足滋生了傲慢,使他无缘体会生活中真正的快乐;同事小时候亲手制作风筝,放飞风筝,追逐风筝,生活的匮乏让他更懂得珍惜平凡而美好的事物,于贫苦中也能脚踏实地地创造并获得真实的快乐。(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示例:不存在根本性矛盾。本文和《哦,香雪》都赞美了乡村生活的自然、清新,赞美了乡村人身上淳朴、沉稳、内敛的气质。(2分)两篇文章是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不同时期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哦,香雪》创作于八十年代改革初期,是站在山村姑娘的视角,表达她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现状的渴望;(2分)本文是站在现代都市人的视角,对高速发展的都市文明的审视,对物质发展之后所产生的功利、浮躁的心态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也表达了对乡村、对土地的亲近,意在呼唤心灵的回归。(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 A D E
11. D
12. D(“后世普遍赞赏贾让的治水三策很完备”错误。原文“后世言治河者莫备于贾让之三策”意思是“后代谈论治理黄河的人,没有谁比贾让说的三条计策更完备”,“贾让的治水三策很完备”是邱濬的观点,并非“后世普遍赞赏”。)
13.(1)这一百多里之间,黄河两次向西三次向东,处境如此困厄,水势难以安宁平静。(“再”“安息”各1分,句意2 分。)
(2)在无用的地方耗费人力,在不值得花钱的地方浪费财力,暂且顾及眼前,哪能考虑将来。(“捐”“苟”各1分,句意2分。)
14.①大禹治水,顺应水性,以疏导为主;②汉代贾让治水,在大禹的基础上提出分解水势,灌溉农田,于民以利;
③明代邱濬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黄淮兼治,主张开发利用。(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5. B(“月色皎洁明亮超过了璧玉”错误。“月肥过半璧”中是用璧来比喻月亮的形状,而不是说“月色皎洁明亮超过了璧玉”。)
16.第三联没有直接写人,但又笔笔不离人:瓦鼓和村酤暗示诗人与朋友三四人“夜坐宴饮”;(2分)坐具简陋、酒水寻常(农家自酿)、场所随便(夏夜露坐),暗示诗人与朋友间亲密的关系,(2分)易引发读者对他们洒脱畅快的喝酒场景的想象。(2分)
17.(1)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3)示例: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18. A(从上下语句的承接看,句子主语应为“门”;从语段情境看,符合文段“寻出了院门”的情境,符合主人公视线的转换;从情感表达看,符合儿童的趣味。)
19.示例:除了 总之 所以(每空 1分)
20.示例:把“年纪老迈”说做“年纪老迈如风烛”。(“年纪老迈”,1分;使用“把……说做”的句式,1分;“风烛”,1分。)
21.调和是使文章或谈话的用语、句子和篇章呈现整齐、相应、谐和、自然特点的一种积极修辞原则。(“调和是……的一种积极修辞原则”,2分;“用语、句子和篇章”,1分;“整齐、相应、谐和、自然”,2分。有语病,扣1分。)
22.示例一:①“烟火气”符合积极修辞的“具体”原则,(2分)②用具体可见的事物“烟火”替代抽象的“生活”,(1分)③更易于理解,有趣味。(1分)
示例二:①“撸起袖子加油干”符合积极修辞的“增义”原则,(2分)②把“撸起袖子”这个动作附加到“加油干”上,(1分)③使人联想到“加油干”的形态,令语义更丰富。(1分)
23.参考立意:
①实干打底,让经验与创新同频(经验+创新+实干)
②从“学历敲门”到“知识破壁”(学历+知识+创新)
③实干为舟,个性为桨,划向机遇之海(机遇+实干+个性)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哀帝初年,征求能够疏浚河流的人,没有回应的奏书。待诏贾让上奏说:
治理黄河有上、中、下三种策略。大概堤坝的兴建,起源于战国,堵塞河流,各自通过这种方法使自己获利。齐国与赵、魏两国以黄河为边界。齐国地势低下,筑堤离黄河二十五里,赵国和魏国也建堤离黄河二十五里。这虽然不是正确的做法,但水还能有流动的地方。水到了一定时候(枯水季节)就会退去,这样淤积的泥土相当肥沃,百姓就在这里开荒种田,逐渐在此建筑住房,便形成村落。大水到了一定时候又会来到,就重建堤防来自救。往往十多年后就要重新建堤,里外有几道堤。黄河到黎阳为石堤,河水受阻被迫向东抵达东郡;又建造石堤,使水流向西北到观下;又建造石堤,使水流向东北抵达(东郡)渡口以北;又建造石堤,使它向西北抵达魏郡;又建造石堤,水流受阻后流向东北。一百多里间,黄河两次向西三次向东,处境如此困厄,不能平静地流淌。
现在实行上策,就要把冀州地区住在水流要道的百姓迁走,在黎阳遮害亭打开决口,放任黄河的水流使它向北流入大海。诘难的人将会说:“如果这样的话,就会损坏数以万计的城郭田屋冢墓,百姓将怨恨。”从前大禹治水,山陵挡水路的就把它摧毁,所以凿开龙门,开辟伊阙,劈开底柱,破开碣石。城郭田庐等不过是人力之功所造,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现在靠近黄河的十个郡治理河堤,每年的花费就近亿,等到黄河大决口时,所残害的更是无法计算。遵守古代圣人之法,确定山与河的位置,这样的功勋一旦建立,就会使黄河安定、百姓安乐,长久没有祸患,所以称之为治理黄河的上策。
至于在冀州地区多挖漕渠,使百姓得以用来灌溉农田,分担削弱水流的迅猛势头,虽然不是圣人的法则,但也是挽救失败的做法。现在可以从淇口以东建石堤,多开设水闸。冀州地区水渠全都靠这个水门,干旱时就打开东方下水闸灌溉冀州,洪涝时就打开西方高处的水闸进行分流。现在砍伐薪草、购买石头的费用一年几千万,这些费用拿来足以开通水渠建成水闸;另外百姓得到了灌溉的好处,就会争相开渠,即使劳累也不会感到疲倦。百姓的农田得到了治理,黄河的堤岸也筑成了,这真是使国家富裕、使百姓安定的做法,产生利益,消除灾害,可以维持几百年,所以称之为治理黄河的中策。
至于修理旧堤,把低地填高,把薄处加厚,劳累花费没有止境,这是最下的一种策略。
材料二:
孟子说:“大禹治水的方法,是疏通水道。”又说:“大禹治水,是施行不生事的做法(顺从水的本性而没有多事)。”大禹疏导河流,既将一条水道分为多条来分解削弱水流汹涌的势头,又将多条水道合为一道来顺应水流奔放的冲击,长久以来治水的方法都以此为标准。后代谈论治理黄河,没有人比贾让说的三条计策更完备,但历代所使用的方法都没有超出贾让的下策,而对上策和中策几乎很少使用,常常违背水的本性,不顺应水势而与水争夺利益,在水将要通行的地方强行堵塞,在水将要停止的地方强行疏通。在徒劳无功中糟蹋百姓的人力,在巨额花销中浪费百姓的财物,短暂地只考虑眼前,没有空考虑以后,不仅没有得到好处,反而招来祸害。我认为今日河流的情况随时代变化而不同,前代只是治理黄河,如今还要兼治淮河;前代只是想消除祸害,现在还要兼顾利用河流。我探求大禹治水的旧法,非常相信贾让的上策和中策,认为这二策值得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