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7.2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7.2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1 14:5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樊笼挣脱归园田:感怀陶渊明诗中的守拙深意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课时 2 授课班级 课题 樊笼挣脱归园田:感怀陶渊明诗中的守拙深意
来源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课型 单元导入课□ 阅读鉴赏课 综合实践课□ 单元总结课□
教学内容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创作的田园诗代表作,全诗以“归”为线索,通过“误落尘网”的悔恨、“羁鸟池鱼”的隐喻、“方宅草屋”的白描,展现诗人对官场束缚的厌倦与对自然本真的向往。本诗作为单元“生命的诗意”主题的重要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樊笼”“尘网”等意象群构建的“容器隐喻”,将官场与田园对比为封闭压抑与开放自由的生存空间,深刻诠释古典诗词中“生命意识的诗性表达”这一学科大概念。教学中需重点分析“荫”“罗”等动词的动态描写(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体会诗人以炼字技巧营造田园生机的艺术手法,并结合“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情感升华,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守拙归园田”的生命选择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学习者 分析 强(已有基础) 弱(提升空间)
1.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掌握五言诗的基本诵读节奏,能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大意,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有初步了解。 2.具备一定意象分析能力,如能识别“羁鸟”“池鱼”象征意义,但对隐喻系统的整体性把握不足。 1.缺乏系统的炼字分析方法,难以体会“荫”“罗”等动词在营造意境中的作用。 2.对诗歌中“自然”概念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未能将其与魏晋玄学背景及诗人生命哲学相联系,文化理解深度不足。 3.比较阅读能力薄弱,难以自主对比《短歌行》与《归园田居》中不同生命范式的表达差异。
学习策略
1.问题导向学习:通过 “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三层次问题链,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构建诗歌逻辑框架。 2.可视化工具: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官场—田园”对比意象群,结合“意象地图”标注法直观呈现诗歌意境。 3.跨学科融合:引入东晋门阀制度历史背景与山水画美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概念的多维内涵。
学习目标 1.掌握“樊笼”“尘网”等文言实词含义,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隐喻手法,能准确划分五言诗节奏并诵读全诗。 2.分析“荫”“罗”等动词的炼字效果,结合“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的白描段落,概括田园生活图景的特点。 低阶目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比“误入尘网”与“复得返自然”的情感变化,理解陶渊明“守拙”背后的生命哲学,体会古典诗词中“自然”概念的文化深度。 2.结合单元核心问题“不同时代诗人如何诠释生命的诗意”,从炼字、意象、情感角度撰写200字诗歌短评,体现批判性思维与文化传承意识。 高阶目标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图
课前学习→导入新课→意象解码,析归之切→炼字品析,赏归之景→情感对比,悟归之乐→ 单元勾连,明归之境→梳理脉络,升华认知→作业布置
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学习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任务1:陶渊明生平与创作背景梳理 1.陶渊明的仕宦经历(如彭泽令任职八十余日辞官); 2.《归园田居》组诗创作背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年); 3.东晋门阀制度对文人的影响。 结合教材注释与《陶渊明传》节选,制作“陶渊明生平时间轴”,标注“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关键事件。 1.推送时间轴模板与传主生平简表。 2.提问:陶渊明为何41岁时毅然辞官? 通过时间轴完整性(如是否标注关键事件)和背景分析准确性评分,优秀作品在班级群展示。
1.陶渊明生平简表: 时间主要经历关联作品/事件365年出生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出身没落士族家庭——约393年初仕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辞官归家——约400年入桓玄幕,后因母丧离职早期诗作流露对仕途的矛盾约404年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后转任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405年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日,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彻底归隐创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组诗(其一为代表)406-427年归隐田园,躬耕劳作,生活清贫却坚守本真《桃花源记》《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五柳先生传》427年病逝,友人私谥“靖节先生”——
2.《宋书·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3.陶渊明生平时间轴示例: 365年 出生于浔阳柴桑,出身没落士族家庭 ↓ 393年 初仕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辞官 ↓ 400年 入桓玄幕,后因母丧离职 ↓ 404年 任镇军、建威参军,仕途起伏 ↓ 405年 任彭泽令,八十余日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彻底归隐,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组诗 ↓ 406-427年 归隐田园,躬耕劳作,创作《桃花源记》《饮酒》等,坚守“守拙归真”的生命态度 ↓ 427年 病逝,友人私谥“靖节先生” 2.回答提问示例:官场的虚伪束缚与他追求本真的本性相悖,故选择归隐。
学习资源:1.教材注释;2.《宋书 陶潜传》节选;3.时间轴模板。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语境构建,为理解诗歌“归”的必然性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任务2:诗歌字词初解与节奏划分 “尘网、樊笼、荫、罗”等关键词含义;五言诗“二三一”节奏规律(如“误落/尘网/中”)。 对照注释圈画疑难字词,尝试划分节奏并录制1分钟朗读音频。 发布字词对照表(如“樊笼:比喻官场束缚”),提供示范朗读音频; 提问:“荫”在“榆柳荫后檐”中是何词性? 抽查 10 份音频,从节奏准确性(如“桃李/罗/堂前”的停顿)和字词发音反馈。
回答提问示例:动词,意为“遮蔽”,写出树木自然生长的状态。
学习资源:1.字词注释表;2.节奏划分范例;3.示范朗读音频。
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歌韵律。
导入新课 2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田园意象诗画互证 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羁鸟”“池鱼”)与田园生活的关联。 1.观看《归去来兮辞》动画片段,提取画面中的自然意象(如“松菊”“舟车”)。 2.对比教材插图与动画场景,用“△”标出诗中对应的诗句(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1.播放古琴曲《渔樵问答》,提问:动画中“松菊犹存”与诗中“守拙归园田”有何关联? 2.展示“羁鸟”“池鱼” 图片,追问:为何用“羁鸟”而非“飞鸟”? 观察学生能否关联意象与情感(如“池鱼—受困官场”),对准确捕捉象征义的学生给予星级评价。
回答提问示例:松菊象征高洁品格,“守拙”体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命态度。 回答追问示例:“羁”字点出被束缚的状态,更能体现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学习资源:1.《归去来兮辞》动画片段;2.古琴曲;3.“羁鸟”“池鱼” 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结合,激发学生对田园意象的直观感受,自然切入“归”的主题。
意象解码析归之切10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一:意象识别与特点分析(5min) “羁鸟、池鱼”的自然属性与生存状态。 默读诗歌,用“□” 圈出动物意象,小组讨论其特点(如“羁鸟”被束缚、“池鱼”受困)。 展示“羁鸟”“池鱼”插图。 提问:两者的共同困境是什么? 观察小组讨论是否准确概括意象特点,对结合插图分析的小组给予表扬。
回答提问示例:失去自由,无法回归自然。
学习资源:1.诗歌文本;2.意象插图。
设计意图:通过具象观察,建立意象与自然状态的关联。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二:象征意义深度解析(5min) “羁鸟、池鱼”对诗人情感的映射。 填写“意象—象征义”表格,结合诗人经历分析象征意义。 追问:“旧林”“故渊”为何用“旧”“故”修饰? 从象征义准确性(如是否点明“池鱼”喻指受困官场)和分析逻辑性评分。
1.“意象—象征义”表格示例: 意象意象特点象征义诗人情感映射羁鸟被束缚的鸟,渴望回归森林诗人在官场中的受困状态对自由的强烈渴望池鱼被圈养的鱼,思念深潭诗人在世俗束缚中的压抑处境对本真生活的深切向往旧林鸟儿原本栖息的森林诗人心中理想的田园自然对自然本真的眷恋故渊鱼儿原本生活的深潭诗人向往的自由纯净的生存空间对摆脱束缚的迫切期待尘网布满尘埃的网,具有禁锢性黑暗、压抑的官场与世俗礼教对官场束缚的厌恶与悔恨樊笼关鸟兽的笼子,限制自由僵化、虚伪的官场制度与生存环境对逃离束缚的庆幸与解脱感
2.回答提问示例:“旧”“故”暗含对本真状态的怀念,与“自然”形成呼应。
学习资源:1.意象分析表框架;2.《陶渊明传》节选。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梳理,掌握象征手法,理解“归”的心理动因。
炼字品析赏归之景8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一:动词替换对比(5min) “荫、罗”的动态表现力。 对比“榆柳遮后檐,桃李列堂前”与原句,用不同颜色笔圈画改动字,批注表达效果差异。 呈现改句,提问:“罗”比“列”好在哪里? 抽查批注本,对能结合“动态感”分析的学生(如“‘荫’写出枝叶舒展的过程”)给予星级评价。
1.原句与改句对比表示例: 原句改句替换动词原词表达效果改词表达局限榆柳荫后檐榆柳遮后檐荫→遮“荫”为动词,意为“自然遮蔽”,既写出榆柳枝叶舒展、绿意盎然的状态,又暗含树木与屋舍相依相存的亲和感,体现田园景物的自然生机与和谐之美。“遮”仅强调“遮挡”的动作,显得生硬刻意,无法体现树木自然生长的动态感和与环境的融合感,少了田园的灵动气息。桃李罗堂前桃李列堂前罗→列“罗”意为“错落分布”,生动描绘出桃花、李花在堂前自由绽放、疏密有致的景象,仿佛花木有灵,随性生长,尽显田园的自然野趣与蓬勃生机。“列”意为“整齐排列”,给人人工刻意摆放的感觉,消解了桃李自然生长的姿态美,失去了田园景物的本真韵味。
2.回答提问示例:“罗”有“错落分布”之意,写出桃李自然绽放的生机,而“列”显刻意。
学习资源:1.原句与改句对比表;2.田园图景插画。
设计意图:通过炼字对比,体会诗人以极简语言营造诗意空间的技巧。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二:画面重构与朗读(3min) 田园图景的空间层次与生机美。 用“远—中—近” 顺序描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提问:这两句诗如何体现田园的“生机”? 观察画面描述的空间感和朗读的情感表达,对准确传递生机的学生给予肯定。
回答提问示例:“荫”展现树木繁茂,“罗”呈现花朵错落,共同勾勒自然生长的蓬勃景象。”
学习资源:1.田园空间层次示意图;2.示范朗读音频。
设计意图:通过多维感知,深化对田园诗意的理解。
情感对比悟归之乐8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一:关键词情感批注(3min) “误入”与“复得”的情感张力。 用“→”标注“误落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的情感变化,在课本旁批关键词(如“悔恨”“解脱”)。 聚焦关键词“误”“复”,提问:“复”字暗含怎样的生命态度? 检查旁批是否准确捕捉情感变化,对结合“守拙”分析的学生给予加分。
回答提问示例:“复”意为“回归本初”,体现对本真生命状态的坚守。
学习资源:诗歌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批注,具象化情感差异。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二:分角色朗读与情景再现(5min) 情感差异的声韵表现。 分组朗读“误落尘网中”与“复得返自然”,用语气词(如“唉”“啊”)强化情感,小组合作表演诗人前后心境。 提问:朗读“复得返自然”时,语速和语调应如何处理? 通过朗读语气(如“误入”是否带悔恨感)和表演的情境还原度进行点评。
1.回答提问示例:语速放缓,语调上扬,表现解脱后的轻松。 2.情感对比分析表示例: 诗句核心情感关键词解析朗读技巧指导情景再现要点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悔恨 压抑“误”:强调对官场生活的否定,暗含“本不该如此”的追悔;“尘网”“三十年”:突出束缚之久与内心煎熬。语速慢,音调低,重读“误”“尘网”,尾音稍拖,体现沉重感。动作拘谨,表情凝重,可加入叹气声,表现对过往的懊悔。久在樊笼里厌倦 渴望“久”:强调压抑时间之长;“樊笼”:强化被禁锢的痛苦,与“自然”形成对立。语调压抑,重读“久”“樊笼”,语气中带挣扎感。身体紧绷,双手握拳,表现内心的煎熬与对自由的渴望。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急切 向往“恋”“思”:直接抒发对田园的眷恋;“旧林”“故渊”:象征精神归宿,暗含对本真的追寻。语速稍快,语调略扬,重读“恋”“思”,体现情感的迫切。眼神明亮,望向远方,双手轻抬作 “向往” 状,表现对田园的憧憬。复得返自然喜悦 释然“复”:强调“回归本初”的意义,暗含“终于找回自我” 的庆幸;“自然”:不仅指环境,更指精神自由。语速舒缓,音调上扬,重读“复得”“自然”,尾音轻快上扬。动作舒展,面带微笑,可加入深呼吸动作,表现解脱后的轻松。
学习资源:1.朗读分工表;2.情感对比分析表。
设计意图:通过多维体验,深化情感共鸣。
单元勾连明归之境10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一:生命态度对比卡填写(5min钟) 陶渊明“自然”观与曹操“进取”观的差异。 对比《短歌行》“周公吐哺”与本诗“守拙归园田”,填写 “生命态度对比卡”(含“核心句/生命态度/诗意体现”三栏)。 投影单元导语,提问:两种生命态度是否矛盾? 从对比维度(如是否从“理想追求”展开)和主题关联度评分。
1.回答提问示例:不矛盾,曹操以建功立业实现价值,陶渊明以坚守本真成就诗意人生。” 2.生命态度对比卡示例: 维度《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短歌行》 (曹操)单元主题关联核心句守拙归园田;复得返自然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两种生命态度均是对“生命意义”的诗意探索,只是路径不同生命态度坚守本真,拒绝世俗异化,以归隐田园、躬耕劳作追求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积极进取,以建功立业、招揽贤才实现人生价值,在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中迸发壮志豪情诗意既可以是田园的宁静本真,也可以是壮志的慷慨激昂,展现生命多元的价值追求诗意体现(意象/情感)以“榆柳、桃李、羁鸟、池鱼” 等意象,营造自然、质朴的田园意境,情感平和释然,暗含对“守拙”的坚守以“酒、明月、周公”等意象,营造雄浑、苍凉的意境,情感慷慨激昂,暗含对时光与人才的珍视均通过意象承载情感,将生命态度融入具体场景,使抽象的人生追求转化为可感的诗意画面
学习资源:1.《短歌行》节选;2.对比卡模板。
设计意图:立足单元整体,理解多元生命范式。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二:当代价值讨论(5min) 陶渊明精神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小组讨论“在快节奏社会中,如何平衡进取与本真?” 代表发言分享观点。 提问:陶渊明的“守拙”是否等同于消极避世? 通过讨论深度(如是否辩证分析)和观点创新性进行评价。
1.小组代表发言示例: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我们小组认为,陶渊明的“守拙”绝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的主动坚守,这对今天快节奏的社会特别有启发。 从诗里看,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官场回到田园,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不愿做”——不愿为了名利扭曲自己。这种“守拙”,就像他在诗里写的“复得返自然”,是主动找回与内心匹配的生活方式。 联系现在,我们常说“内卷”“996”,很多人忙着追赶别人的脚步,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陶渊明的智慧告诉我们:进取没错,但不能为了“世俗的成功”丢了本心。比如,我们可以努力学习,但不必为了排名焦虑到放弃阅读和运动;可以认真工作,但不必为了升职迎合所有规则。就像他在田园里“带月荷锄归”,辛苦却踏实,因为那是他认同的价值。 所以,平衡的关键不是“不进取”,而是像陶渊明那样,清楚“自己要什么”,守住底线——守住对真诚的坚持,对简单快乐的感知。这大概就是“守拙”在今天的意义:在向前走的时候,别忘了回头看看,自己是不是还“像自己”。 谢谢大家! 2.回答提问示例:“守拙”是对世俗规则的拒绝,是对精神自由的主动选择。
学习资源:无。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关联,落实课程思政。
梳理脉络升华认知4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1.诗歌“为何归—归何处—归后乐”的逻辑链。 2.陶渊明的精神价值。 用一句话概括“归园田居”的核心意义,如“摆脱束缚,回归本真”。 1.板书思维导图(以 “归”为中心,分支为“因—景—情”)。 2.提问:今天的我们能从陶渊明身上学到什么? 关注总结是否涵盖“意象—炼字—情感”三要素,对有个性化表达的学生(如“学会拒绝异化的生活”)给予肯定。
1.“归园田居”的核心意义: (1)挣脱尘网樊笼的禁锢,回归田园自然的怀抱,在榆柳桃李的生机里,守住生命本真的纯粹与自由。 (2)从“误落尘网”的悔恨到“复得自然”的喜悦,陶渊明用归园田居的选择,诠释了对世俗束缚的挣脱与对本真生命的坚守。 (3)以羁鸟归林、池鱼还渊的向往,在方宅草屋、鸡鸣狗吠的田园里,寻回被官场遮蔽的生命本真与诗意。 (4)拒绝官场的虚伪束缚,拥抱田园的质朴生机,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对“守拙归真”生命态度的诗意践行。 2.回答提问示例:在浮躁社会中保持对本真的坚守。
学习资源:思维导图板书设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逻辑梳理,将文本解读升华为生命态度的思考。
作业布置 3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任务1:意象图谱创作与解析 诗歌意象的系统性;“自然”的象征意义。 绘制“陶渊明的田园意象图谱”(含“植物、动物、建筑”等类别),附200字解析(如“桑树象征……”)。 1.提供范例图谱(标注“羁鸟—自由缺失”)。 2.提问:“狗吠、鸡鸣”为何能增强田园真实感?” 从意象分类完整性(如是否包含“方宅、草屋”)和解析深度(如是否关联“本真”主题)评分,优秀作品展览。
1.回答提问示例:以动衬静,写出乡村质朴生机,与官场死寂对比。 2.陶渊明的田园意象图谱示例: 植物意象动物意象建筑与场景意象声音意象反面对比意象榆柳:后檐遮蔽,象征自然庇护 桃李:堂前罗列,象征蓬勃生机羁鸟:恋旧林,象征挣脱束缚的渴望 池鱼:思故渊,象征对本真的追寻方宅:十余亩,象征简朴居所 草屋:八九间,象征归真的依托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以动衬静,显田园鲜活与真实尘网:象征官场束缚 樊笼:象征世俗禁锢关联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关联诗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联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关联诗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关联诗句: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解析:这组田园意象图谱以“自然本真”为核心,构建了完整的象征体系。植物意象中,“榆柳荫后檐”的“荫”显庇护之亲,“桃李罗堂前”的“罗”现生机之盛,共同勾勒田园与居所的和谐共生。动物意象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以被缚者的渴望,直抒诗人对自由的追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以乡野声响,赋予田园鲜活的真实感。建筑意象“方宅”“草屋”的简朴,暗合“守拙”的生活态度。而“尘网”“樊笼”作为反面对比,更凸显田园意象所承载的“挣脱束缚、回归本真”的精神内核。所有意象相互呼应,最终指向陶渊明对“与自然相融”的生命选择,让“归园田”的诗意有了坚实的象征依托。
学习资源:图谱示例。
设计意图:通过可视化创作,深化对意象系统的理解。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任务2:单元诗歌比较短评 不同诗歌的生命态度表达;比较鉴赏方法。 结合《归园田居(其一)》与《短歌行》,写300字短评《两种生命的诗意》,从意象、情感角度分析差异。 1.提供写作框架(如“意象对比→情感差异→价值认同”)。 2.提问:“酒“在两诗中作用有何不同? 从比较维度清晰度、文本支撑力度(如是否引用原句)评分,优秀短评收入班级诗集。
1.回答提问示例:《短歌行》中“对酒当歌”是壮志难酬的慰藉,本诗“把酒话桑麻”是田园闲适的见证。 2.短评《两种生命的诗意》示例: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与曹操的《短歌行》,诠释了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动人的生命诗意。 陶渊明以“羁鸟”“池鱼”为喻,将官场比作“尘网”“樊笼”,字里行间满是对束缚的厌弃。“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田园图景,以“荫”“罗”二字勾勒自然生机,藏着他“复得返自然”的释然——这种诗意,是对本真的坚守,是在泥土与草木间寻得的宁静自由。 曹操则以“对酒当歌”的慷慨,借“明月”“周公”抒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壮志,在“人生几何”的时光慨叹中更显炽烈。他的诗意,是锐意进取的豪情,是在乱世中以功业安身立命的担当。 两种诗意看似对立,却共同叩问着生命的本质:陶渊明在“守拙”中守护精神家园,曹操在“进取”中拓展生命边界。他们以不同的笔墨,为“生命的诗意”写下了同样厚重的注脚。
学习资源:1.写作框架;2.短评示例。
设计意图:立足单元整体,通过比较阅读提升批判性思维。
板书设计
樊笼挣脱归园田:感怀陶渊明诗中的守拙深意 核心:守拙归真归之因归之景归之情尘网(束缚) 樊笼(禁锢) 羁鸟→旧林 池鱼→故渊榆柳(荫) 桃李(罗) 方宅/草屋 狗吠/鸡鸣误入(悔恨) 复得(喜悦)厌官场生机美向自然单元勾连:生命的诗意(与《短歌行》对比)
教学反思
1.目标达成度:“意象象征”“炼字含义”通过小组讨论和对比分析基本落实,学生能准确说出“羁鸟”象征意义及“荫”“罗”的动态效果;“情感对比”通过分角色朗读有所体现,但部分学生对“自然”的文化内涵理解仍停留在表面,需加强背景补充;通过当代价值讨论,多数学生能关联“坚守本真”的现实意义,但个性化表达不足。 2.单元衔接效果:通过“生命态度对比卡”实现与《短歌行》的勾连,学生能区分“进取”与“归真”两种生命范式,但对“诗意”的共性(如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分析不够深入,单元主题的整体性渗透可进一步强化。 3.改进方向:减少教师提问密度,增加学生自主批注时间(如“归之景”环节可让学生用彩笔绘制意象地图);评价方式可加入“诗歌改写”(如将“归之景”改写成散文片段),深化审美体验;补充魏晋“自然观”极简资料(如《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助力文化理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