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蜡烛的变化》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蜡烛的变化》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1 16:2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蜡烛的变化》练习(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科科在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现了蜡烛发生了如下变化,其中不能说明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的是( )。
A.蜡烛逐渐变短 B.有蜡油滴落并凝固 C.蜡烛燃烧时发出光和热
2.下列生活场景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湿衣服晾干 B.蜡烛燃烧 C.冰块制成冰雕
3.鉴别蜡烛燃烧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我们采取的方法是( )。
A.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轻轻振荡、观察
B.用扇闻的方法,闻一闻蜡烛燃烧的气味
C.翻转烧杯,迅速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并振荡
4.下列森林里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树木腐烂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 ③树木被风吹倒 ④森林火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5.下列关于生物的变化,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
A.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食物通过食道被运输到胃
C.人兴奋、紧张等情绪变化
6.以下哪类变化与其它不同?( )。
A.白砂糖溶于水 B.烟花绽放 C.火柴燃烧
7.人呼吸时主要消耗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8.在空气成分中,氮气占( )。
A.78% B.21% C.1%
二、填空题
9.端午节吃“薄饼”是松阳的习俗,每家每户都会精心准备一大桌菜,跟着科科走进厨房,寻找厨房里的科学。妈妈将土豆切成丝,这属于 变化。
10.冰块慢慢融化的过程中 产生新物质。
11.点燃蜡烛,把内壁沾留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一段时间后,会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 。
三、判断题
12.大量的白糖放到少量的水中,一部分融化了,是因为遇水产生了新物质。( )
13.物质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
14.纸燃烧后变成了灰烬。( )
15.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工作原理是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
四、连线题
16.把下列物质变化与对应的类型连起来。
火柴燃烧
淀粉加碘酒变蓝 物理变化
木材加工成桌子 化学变化
烟花爆炸
五、实验题
17.科科在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他提出了以下问题,请你也来试一试:
(1)科科发现蜡烛燃烧时,用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火柴梗与外焰接触的部分最先变黑,这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的特点是 ,这一特点与蜡烛的变化是外焰温度 ,能使蜡烛更充分地燃烧,是 变化,加速蜡烛的消耗,同时高温也会使蜡烛的固态蜡更快熔化为 ,是 变化。
(2)如果用一个玻璃杯将燃烧的蜡烛完全罩住,过一会儿蜡烛会熄灭,同时玻璃杯内壁出现水珠。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蜡烛燃烧需要 支持,氧气不足时燃烧 。
(3)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这两种变化是如何同时存在的,并用自己的话解释“物质的变化是可以相互联系的”: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 B
解析:蜡烛逐渐变短是因为蜡受热熔化后燃烧,有新物质产生;蜡油滴落凝固是状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燃烧时发光发热是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说明产生了新物质。
2. B
解析:湿衣服晾干是水蒸发,冰块制成冰雕是形状改变,均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3. C
解析:鉴别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需用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待一段时间后,翻转烧杯倒入石灰水振荡,若变浑浊则证明有二氧化碳。
4. B
解析:树木腐烂、植物光合作用、森林火灾均属于化学变化;树木被风吹倒是位置改变,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5.B
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生成新物质,人情绪变化涉及体内化学物质分泌,均属于化学变化;食物通过食道运输是位置移动,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6. A
解析:白砂糖溶于水是溶解现象,仅形态分散,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烟花绽放、火柴燃烧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7. A
解析:人体呼吸时,吸入的氧气被细胞利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因此主要消耗的气体是氧气。
8. A
解析:空气成分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其他气体约占1%。
二、填空题
9. 物理
解析:将土豆切成丝只是改变形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0. 没有
解析:冰块融化是从固态变为液态,仅状态改变,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11. 浑浊
解析: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特征现象。
三、判断题
12.F
解析:白糖溶于水是溶解现象,白糖分子分散在水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3.F
解析:物质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如冰融化、铁生锈、食物变质等,只是有些变化缓慢不易察觉。
14. T
解析:纸燃烧是化学变化,纸的主要成分燃烧后生成灰烬等新物质。
15. F
解析: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工作原理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能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从而灭火,“比空气重”是其能覆盖的原因之一,但核心是隔绝氧气。
四、连线题
16.
解析:火柴燃烧、淀粉遇碘酒变蓝、烟花爆炸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木材加工成桌子仅改变形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五、实验题
17.(1)外焰温度最高;高;化学;液态蜡;物理
(2)玻璃杯内的氧气被耗尽;氧气;停止
(3)蜡烛燃烧时,固态蜡受热熔化为液态蜡,是物理变化,液态蜡又被烛芯吸收并继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这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蜡烛的熔化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烧的物质,而燃烧产生的热量又能维持蜡的熔化,两种变化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发生,相互促进。
解析: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共存的典型案例,外焰温度高是燃烧充分的体现,而燃烧需要氧气、产生水和二氧化碳,这些都能通过实验现象验证。同时,两种变化的关联性体现在能量和物质的转化上,说明物质的变化不是孤立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