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着“亲情”选编课文,从不同角度书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本单元中,《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回忆了母亲生前忍受病痛、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往事,塑造了一个无私、细心、耐心的慈母形象,抒写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感激以及对生命的感悟;《散步》一文通过记叙一家四口人一起散步的生活小事,表现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中年人的责任感等重大主题;《散文诗二首》采用散文诗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母爱的温暖,抒发对母爱的赞美之情;《<世说新语>二则》讲述了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也能让人感受到魏晋士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情趣。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掌握本单元课文后的“读读写写”中的字词及课下注释重点词语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文学阅读 1.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朗读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2.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有的显豁直白,有的深沉含蓄。3.理解和感受各篇文章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自己的亲情体验,同时深化理解,尝试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
创意表达 1.结合阅读课文,了解归纳把事情说清楚的记事原则,学会梳理写作思路。2.选择最熟悉和最有感触的事情写起,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真情实感。3.养成写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的习惯。
5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质朴平实的语言,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在生活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重难点)2.继续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重点)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本文唤起的对母爱和生命的感悟。(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人间真情。(重难点)
同学们,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情感,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瘫痪(tān) 暴怒(bào) 烂漫(màn)
沉寂(jì) 侍弄(shì) 捶打(chuí)
憔悴(qiáo) 仿膳(shàn) 絮叨(xù)
憎恨(zēng) 诀别(jué) 淡雅(yǎ)
央求(yāng) 悄悄(qiāo) 翻来覆去(fù)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②央求:恳求。
③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④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⑤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2.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作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以后陆续发表小说、散文多篇。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背景解读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高位截瘫,几年后,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其怀念母亲的文章。
【探究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交流点拨]怀念的是母亲。线索是看花。
2.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交流点拨]
结构层次 内容
第一部分(第1、2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重病的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我”。
第二部分(第3~6段) “我”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菊花,母亲却不幸去世。
第三部分(第7段) “我”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儿活下去。
【探究二】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1.教师范读,确定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
学生听朗读并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交流点拨]沉痛、感伤、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2.指导朗读,掌握朗读方法。
(1)请四名同学分别朗读第1、2段,第3、4段,第5、6段,第7段。
(2)根据正确、流利、有感情三级朗读目标,评一评四名同学的朗读达到了哪个目标层级。
3.给例子,学方法。学生齐读第1段,教师指导朗读。
[交流点拨]①重读的词语:突然 砸碎 猛地 摔(再现“我”暴怒无常的情景)
②轻读的语句:悄悄地躲出去 偷偷地听 悄悄地进来 眼边儿红红的(再现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和痛苦的心情)
③通过节奏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望着望着……(缓),我会……(急)”“听着听着……(缓),我会……(急)”;对话时母亲劝说的话(缓);描写“我”的语言、动作的语句一气呵成(急);面对“我”暴躁绝望的言行时,母亲的行动、话语(急)。
④用“我”和母亲的语气、语调的强烈反差来表现人物:母亲的语言轻柔,重读“总”(表现母亲的苦心);“我”的语言急促,重读“狠命”“捶打”“可恨”“喊”(突出“我”的绝望痛苦);母亲两个连续的动作“扑”“抓”要快读(突出母亲的心疼),而一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应读出痛苦和乞求之意(表现母亲的坚忍、心痛)。
4.选段落,用方法。
(1)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根据前面学到的方法边读边揣摩。
(2)全班交流朗读心得,明确全文感情的变化。
[交流点拨]
第2段:写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语气低沉,应读出“我”内心的沉重与愧疚。
第3段:写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母亲因“我”答应而喜出望外,语气略带轻松愉快。
第4段:独句成段,母亲突然离世,要读得缓慢、沉重,表现出“我”的愧疚、悲痛之情。
第5、6段:写母亲临终前对“我”和妹妹的牵挂,要读得沉重、痛心,强调“我”与母亲天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责。
第7段:写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要读得沉着、淡定,而且在读本段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距离,突出“我”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要“好好儿活”。
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一般情况下,我们读书,读到这种程度,总会说,史铁生和他母亲真伟大,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尊严。但我还要问你们,他们的故事感人,跟我们自身有关系吗 课下可以思考一下。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把握母亲的形象。(重点)2.理解标题含义与文章主题。(重难点)3.感受母亲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之情。(重点)
【探究一】研读课文,分析形象
文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母爱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思考一下。
1.自读课文,理解母爱。
圈出文中体现母爱的词句,并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 的人,这体现在 ”的句式说说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交流点拨](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细心的人,这体现在三个“悄悄地”的细节上,表现了母亲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是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坚强的人,这体现在她面对“我”痛苦地捶打自己的腿并绝望地喊时,忍住哭声劝“我”。“扑”“抓”两个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痛心、焦急。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想方设法地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悲伤。
(4)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敏感细心的人,这体现在“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
2.理解词句含义。“好好儿活”在第1段和第7段中反复出现,这两段中“好好儿活”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含义:第1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是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第7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激,“我”已经懂得了母亲没说完的话,要勇敢地面对充满苦难的生活。
作用: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放弃生活,坚强地活着;后者是“我”懂得了母亲此话的含义,要勇敢地面对充满苦难的生活,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探究二】赏析“菊花”,品味主题
(一)“菊花”与环境描写。
1.文中三次写到看菊花,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这三处描写。思考:这三处描写,“我”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我”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点拨]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从悲观、绝望到坚强、重生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课文结尾处写了北海菊花的不同颜色,你认为有什么深意
[交流点拨]课文结尾描写北海的各色菊花,无论“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沉”,都是“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忍,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3.文中哪里还有景物描写 找出来并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暗示着“我”当时悲凉的心境;同时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作了铺垫。
(二)补写延伸,领悟母爱。
1.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交流点拨]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深层意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2.曾经,儿子不理解母亲,又一个秋天到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了。大家回顾一下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补充母亲未说完的话。
[交流点拨] (示例)我最亲爱的儿子,很遗憾妈妈不能陪你继续走下去了,请原谅妈妈对你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因为妈妈实在不忍心让你再为我担心了。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看盛开的菊花吧,深秋时节,菊花开得那么绚烂,让人看着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你和妹妹在一起要好好儿活,活得坚强,活出尊严。妈妈相信你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妈妈永远爱你!
3.再次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你的感受是什么 有什么启发
[交流点拨]感受:佩服、敬仰。他走出了人生低谷,乐观生活。我在报纸上看到过史铁生和刘易斯的合影,史铁生虽然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不羁地奔跑着,跑得和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要快。
启发: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有缺憾有痛苦,史铁生在无法弥补身体的缺陷的情况下依然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充满信心,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同学们,人生的道路无论多么漫长,我们都要好好儿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我们为什么要好好儿活 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我们要好好儿活出个什么样 这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应该思考和体验的问题。
1.阅读下面史铁生的两段文字,体会他顽强乐观的性格特点。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老天爷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 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加上一个“更”字。——《病隙碎笔》
[交流点拨]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生存的明朗和快乐。
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交流点拨](示例)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儿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有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示例)本篇课文篇幅不长,叙事头绪也不复杂,但感情深沉,内涵丰富,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我减少了频繁琐碎的问答、短暂肤浅的讨论,因为满堂的碎问和讨论有可能干扰学生静心阅读。作者的母亲,作为一个残疾孩子的母亲,自己又身患绝症,她身心忍受着巨大苦痛,她对孩子的爱与期望,并不同于一般的母亲,教学中我尝试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来谈感受。朗读是本单元、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应把朗读技能的训练与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本文的朗读语气并不容易把握,故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分寸,不可过于夸张。朗读语气要符合作者平静内敛的叙述风格,努力用丰富细腻的语气读出深沉炽烈的感情。本文动人心弦的力量,主要来自若干细节。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意识,在细节中品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品出作者的悔恨之情、生活之悟。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5 秋天的怀念
课前预学
预学一 阅读小贴士,借助工具书,完成字词积累任务。
小贴士 形声字的特点是形旁表示字义,声旁表示字音。根据它们不同的形旁和声旁,我们可以对它们的字义和字音进行辨析。
(1)先结合小贴士,写出正确的汉字。再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字形容易混淆的字词,抄写在横线上。
“决”和“诀”字音相同,形旁不同,“冫”一般与冰火寒冷有关,“讠”一般与说话有变。请辨析并填空。 ① 别 ②犹豫不 ③ 断 ④ 窍
(2)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辨析不同义项,写出“宿”字在词语中的正确读音。
①宿将( ) ②星宿( ) ③整宿( ) ④宿舍( )
预学二 朗读时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下节语文课,老师将邀请同学朗读课文中最打动自己的语段。请你在课前将语段摘录下来,并仿照示例,做好朗读设计。
【示例】
摘录: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朗读设计:用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重音落在“唰唰啦啦”和“挡”上,前者用虚化或叹息的声音来读,以展示“我”内心的失落和悲伤,后者语气延长,以突出母亲的关爱。
摘录:
朗读设计:
预学三 *读完这篇散文后,同学们就文章主角和情感内容进行了讨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和对散文文体的认识,参与他们的对话。
小文:这篇散文,主角是母亲,史铁生是想通过文章表达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小语:我的理解跟你不太一样,虽然主角是史铁生,文中有怀念之情,但是,我总觉得里面还有更为复杂的情感,而一下子似乎又说不清。
我的看法:
课堂导学
导学一[梳理内容]课文三次写到“看花”,朗读课文,梳理每次“看花”时“我”的态度和母亲的状况,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将图2-1填写完整后,小组交流讨论,完善所填写的内容。
图2-1 课文梳理
导学二[品味细节]课文的叙述平静而节制,却蕴含着翻腾的情感。文章感人的力量,来自不事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研读课文细节,体会从中流露出的情感,完成研读札记。
节制的语言,翻腾的情感
——《秋天的怀念》研读札记
①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②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③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④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副词之妙]请从①②两句中选择一句,说说加点的副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语句之精]从母亲细微的动作、神态和小心翼翼的举止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3)[景物之美]这一段关于“菊花”的描写,有什么深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4)小组讨论:文中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品味?写下探究的结果。
导学三[探究主题]“好好儿活”是课文的一个关键词语,在文中圈画出含有这个词语的相关语句,选择其中一句摘录下来,并结合相关材料,完成下面的任务。
摘录语句,进行朗读设计,标注重音、停顿和声音延长(声音延长用“~”标示)。
摘录:
朗读设计:
(2)这些句子所蕴含的感情一样吗?请和小组成员一起读一读,评一评,写下你们的发现。
(3)结合课文内容和下列材料,阐述“好好儿活”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材料一】
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史铁生《病隙碎笔》
【材料二】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史铁生《我与地坛》
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相应的任务。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
(1)“季节”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符号,请找出上述语段中有关“心绪对应四季”的一些文字,用《秋天的怀念》中的相关内容来解说这些文字,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暗合(呼应)之处”。
表2-1 对比分析
季节 春季 ①
《我与地坛》 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 ②
《秋天的怀念》 ③ ④
(2)课文题目为《秋天的怀念》,结合选文内容,与同学一起探究“秋天”作为特定的时间符号,隐喻了哪些内容。将结果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
预学一 (1)①诀 ②决 ③决 ④诀 抄写略 (2)①sù ②xiù ③xiǔ ④sù
预学二 [示例]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朗读时 重音落在“悄悄地”“偷偷地”上,放低声音,放缓语速,读出母亲的宽容、牵挂和小心翼翼。
预学三* [示例]我觉得散文不是小说,没有“主角”一说,散文是表达作者独特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感的,这篇散文肯定表达了史铁生的情感,比如你们说的对母亲的怀念,除此之外,我还读 出了他对母亲深深的忏悔。
导学一 [示例]①拒绝 ②主动前往 ③病入膏肓 ④离开人间(去世) a. 愤怒悲观 b. 积极坚定
导学二 (1)[示例一]① “一直”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悲苦中,根本没 有注意到母亲严重病情的悔恨。 [示例二]② “绝”和“竟”两个字说明作者对母亲的病重和离 世毫无准备,这几个字词表达了作者无比悔恨的心情。 (2)[示例]从一个“挡”字中,我看到了 一位细心的母亲,她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从“憔悴”的神色中,我看到了一位 悲苦的母亲,她既承受着自身病痛的折磨,又因儿子残疾又绝望的状态承受着心理的折磨;从她 “悄悄地出去”的行动中,我看到一位关爱儿子的母亲,提到令儿子感到悲伤的字眼,她自责不 已。 (3)[示例]菊花的淡雅和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的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绚丽 多彩的菊花,也象征着“我”终于如母亲所愿,能坚强地面对磨难,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4)略
导学三 (1) [示例]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咱娘儿俩ˇ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不一样。第一段中的“好好儿活”,是母亲说的,蕴含着母亲对 儿子重拾信心的恳求,也是她对自己的鼓励;最后一段中的“好好儿活”则体现了“我”和妹妹领悟 母亲的话后的达观和释然。 (3)[示例]面对生活的不易和疾病的折磨,人更应懂得对健全美 好的生命的珍惜与感恩,任何时候都把自己看作一个幸运者,用坚忍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战胜生 活中的一切苦痛,顺境时笑迎春风,逆境时乐对风霜。
拓展 (1)[示例]①秋季 ②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 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 ③雁阵北归,北 海春花开放,“我”却深陷在双腿残疾的悲痛之中,春天来了,“我”只能坐在轮椅之上,一切美好的 事物,于“我”都是一种残忍,而这种残忍,正是源于对美好春天、对健全身体的渴望。 ④在秋季,“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花,整理了关于母亲的回忆,领悟了母亲让“我们”坚强面对生活的用意 (2)[示例]“秋天”往往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了从暴躁绝望到达观释然的一种心理上的成熟。“秋天”也隐喻着在母亲去世后的秋 天,在菊花绽放的季节,作者真正体会到母亲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 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1张PPT)
5.秋天的怀念
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质朴平实的语言,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在生活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重难点)
2.继续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重点)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本文唤起的对母爱和生命的感悟。(重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人间真情。(重难点)
导入新课
同学们,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情感,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瘫 痪 暴 怒 烂 漫 沉寂 侍弄 捶 打 憔 悴 仿膳 絮叨 憎 恨
诀 别 淡雅 央求 悄悄 翻来覆去
(tān)
(bào)
(màn)
(jì)
(shì)
(chuí)
(qiáo)
(shàn)
(xù)
(zēng)
(jué)
(yǎ)
(yāng)
(qiāo)
(fù)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解释下列词语。
憔悴:
央求:
诀别: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恳求。
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作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以后陆续发表小说、散文多篇。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背景解读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高位截瘫,几年后,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其怀念母亲的文章。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怀念的是母亲。线索是看花。
2.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层次结构 内容
第一部分
(第1、2段)
第二部分
(第3~6段)
第三部分
(第7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重病的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我”。
“我”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菊花,母亲却不幸去世。
“我”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儿活下去。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
1.教师范读,确定感情基调。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学生听朗读并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沉痛、感伤、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指导朗读,掌握朗读方法。
(1)请四名同学分别朗读第1、2段,第3、4段,第5、6段,第7段。
(2)根据正确、流利、有感情三级朗读目标,评一评四名同学的朗读达到了哪个目标层级。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给例子,学方法。学生齐读第1段,教师指导朗读。
①重读的词语:突然 砸碎 猛地 摔(再现“我”暴怒无常的情景)
②轻读的语句:悄悄地躲出去 偷偷地听 悄悄地进来 眼边儿红红的(再现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和痛苦的心情)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③通过节奏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望着望着……(缓),我会……(急)”“听着听着……(缓),我会……(急)”;对话时母亲劝说的话(缓);描写“我”的语言、动作的语句一气呵成(急);面对“我”暴躁绝望的言行时,母亲的行动、话语(急)。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④用“我”和母亲的语气、语调的强烈反差来表现人物:母亲的语言轻柔,重读“总”(表现母亲的苦心);“我”的语言急促,重读“狠命”“捶打”“可恨”“喊”(突出“我”的绝望痛苦);母亲两个连续的动作“扑”“抓”要快读(突出母亲的心疼),而一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应读出痛苦和乞求之意(表现母亲的坚忍、心痛)。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4.选段落,用方法。
(1)分小组,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根据前面学到的方法边读边揣摩。
(2)全班交流朗读心得,明确全文感情的变化。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第2段:写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语气低沉,应读出“我”内心的沉重与愧疚。
第3段:写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母亲因“我”答应而喜出望外,语气略带轻松愉快。
第4段:独句成段,母亲突然离世,要读得缓慢、沉重,表现出“我”的愧疚、悲痛之情。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第5、6段:写母亲临终前对“我”和妹妹的牵挂,要读得沉重、痛心,强调“我”与母亲天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责。
第7段:写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要读得沉着、淡定,而且在读本段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距离,突出“我”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要“好好儿活”。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一般情况下,我们读书,读到这种程度,总会说,史铁生和他母亲真伟大,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尊严。但我还要问你们,他们的故事感人,跟我们自身有关系吗 课下可以思考一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把握母亲的形象。(重点)
2.理解标题含义与文章主题。(重难点)
3.感受母亲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之情。(重点)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文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母爱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思考一下。
圈出文中体现母爱的词句,并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这体现在________”的句式说说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理解母爱。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细心的人,这体现在三个“悄悄地”的细节上,表现了母亲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是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坚强的人,这体现在她面对“我”痛苦地捶打自己的腿并绝望地喊时,忍住哭声劝“我”。“扑”“抓”两个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痛心、焦急。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想方设法地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悲伤。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4)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敏感细心的人,这体现在“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理解词句含义。“好好儿活”在第1段和第7段中反复出现,这两段中“好好儿活”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
含义:第1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是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第7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激,“我”已经懂得了母亲没说完的话,要勇敢地面对充满苦难的生活。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作用: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放弃生活,坚强地活着;后者是“我”懂得了母亲此话的含义,要勇敢地面对充满苦难的生活,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二】赏析“菊花”,品味主题
(一)“菊花”与环境描写。
1.文中三次写到看菊花,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这三处描写。思考:这三处描写,“我”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我”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从悲观、绝望到坚强、重生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课文结尾处写了北海菊花的不同颜色,你认为有什么深意
课文结尾描写北海的各色菊花,无论“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沉”,都是“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忍,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文中哪里还有景物描写 找出来并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暗示着“我”当时悲凉的心境;同时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作了铺垫。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二)补写延伸,领悟母爱。
1.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深层意义是,“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曾经,儿子不理解母亲,又一个秋天到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了。大家回顾一下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补充母亲未说完的话。
(示例)我最亲爱的儿子,很遗憾妈妈不能陪你继续走下去了,请原谅妈妈对你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因为妈妈实在不忍心让你再为我担心了。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看盛开的菊花吧,深秋时节,菊花开得那么绚烂,让人看着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你和妹妹在一起要好好儿活,活得坚强,活出尊严。妈妈相信你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妈妈永远爱你!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再次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你的感受是什么 有什么启发
感受:佩服、敬仰。他走出了人生低谷,乐观生活。我在报纸上看到过史铁生和刘易斯的合影,史铁生虽然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不羁地奔跑着,跑得和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要快。
启发: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有缺憾有痛苦,史铁生在无法弥补身体的缺陷的情况下依然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充满信心,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生的道路无论多么漫长,我们都要好好儿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我们为什么要好好儿活 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我们要好好儿活出个什么样 这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应该思考和体验的问题。
拓展延伸
1.阅读下面史铁生的两段文字,体会他顽强乐观的性格特点。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老天爷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 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加上一个“更”字。——《病隙碎笔》
拓展延伸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生存的明朗和快乐。
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拓展延伸
(示例)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儿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有作者对生命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