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往事依依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审核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领悟“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和激励作用,认识本文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品味精美语句及其蕴含的丰富感情,体会作者的“依依”之情。 3.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学会组织安排记叙类文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难点】1.初步体会引用的作用,赏析文中优美的语言。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学习过程
先行预学: 1.作者介绍: 于漪老师, 1929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她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 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2019 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称号。 2.字词积累 徜徉 (cháng yáng) 浩渺 (miǎo) 雕镂 (lòu) 险峻 (jùn) 水泊(pō) 慷慨(kāng kǎi) 狼 狈(bèi) 逃窜(cuàn) 婵娟 (chán) 角色 (jué) 镌刻 (juān) 眼花缭乱 (liáo) 3.搜集整理课文中提到的古诗词,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抄写在横线上并写出你体会到的情感和趣味,与小组同学分享。 霜 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诗人李商隐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的深秋夜景。借神话传说,想象丰富,展现了月夜的冷艳之美。在这首诗中,我最喜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一句。青女和素娥在诗里是霜和月的象征,诗人不仅描述秋夜的自然景象,还通过“耐冷”和“斗婵娟”这样的表达,写她们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反映自己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 在记叙中善用领起句,可以让文章层次更清晰。默读课文,勾画并摘录文中的领起句,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大意。 总起句:①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领起句: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②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 ③祖国的大地山川气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结句:④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进。
新知研学 运用默读技巧研读课文细节,体会昔日之“我”的所思所感,寻找学当下之“我”对往事的追忆及感悟,并完成下面的阅读手记 昔日之“我” 摘录所感: 【看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 读《千家诗》 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 听老师讲课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聆听教诲】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我的发现:叙事之处,见昔之所感 当下之“我” 摘录所悟: 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我的发现:道理之处,见今之所
任务二、 梳理文中含义丰富、形象鲜明的四字词语,探究词语的情感类型,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 按照词语的情感类型,完成下页图。 怀念眷恋 往事依依 ①年华似水 搜索枯肠 情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百看不厌 感 ②热爱自然 雄伟险峻 风光流转 春花秋月 夏云冬雪 ③cháng yáng( 徜徉)山水 烟波浩渺( miǎo) 气象万千 丽日蓝天 红紫芳菲 橙黄橘绿 愉悦满足 ④乐在其中 津津有味 心旷神怡 类 型 ⑤深沉感慨 悲歌慷慨 感慨万端 镌刻在心 千古兴亡 ⑥歌颂赞美 ⑦浓浓郁郁 注满情思 谆谆教导 (2)任选一种情感类型,摘录原文,参照示例,赏析字里行间的“依依”之情。 【示例】 情感:怀念眷恋 原文: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 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赏析:文章开头运用了“年华似流水”的鲜明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时光流 逝的特点,又用鲜明的对比来突出那几件事在作者的心里并不会随 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去,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往事 的怀念眷恋——涌动着一股情感的热流。 情感:歌颂赞美 原文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别注满情思的眼睛。 情感: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入情入心的诵读、凝聚在眼睛里的深情,“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还感染着“我”、鼓舞着“我”。表达了作者对国文老师的歌颂赞美与怀念之情。
任务三 于漪在教写作说:“模仿与脱胎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条途径。” 请你回忆一件学习往事,模仿课文,运用双重叙事视角,写一小段文字,表达的感悟。 下图可以帮你构思: 学习往事: 找到这件事的情感触发点 梳理相关的人事、物 描写印象中最深刻的画面 运用双重叙事视角写成长经历 那时的内心情感 ◎当下的成长感悟 写作助手 回想起小学时,语文老师常让我们模仿课文练习写作,那时的我虽然照做,但内心颇感抵触,觉得这样缺乏原创性。记得有次模仿《小猫钓鱼》,我尽力描绘小猫等待鱼儿上钩的焦急与钓到大鱼时的喜悦。如今想来,那次模仿让我初次领略了文字的魅力,也明白了模仿并非复制,而是学习与创新的过程。模仿与脱胎,确是提升写作之良径。 提示:“学写往事”评价表 角度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优秀|良好|一般|待提高)自评叙事 脉络 构建触发点的明确性触发点清晰,与往事紧密相关,能够激发读者兴趣 印象的深化描述具体,情感真实,能够引起共鸣细节的想象力细节丰富,能够生动展现往事场景现实与回忆的联结过渡自然,能够将现实生活与往事回忆巧妙结合成长感悟的深度感悟深刻,能够体现个人成长和对生活的理解语言生动表达 词汇的丰富性词汇选择恰当,能够准确描述场景、表达情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多样,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美感句式的节奏感句式结构多样,节奏感强,能够吸引读者语言的创新性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使文本具有个性和创意整体表达的流畅性表达流畅,语言生动,能够吸引并保持读者的注意力
三、迁移拓学 结合下面的选文及课文,从昔日之“我”和当下之“我”两个角度探拓展讨:这些学习生活经历对“我”分别有什么重要的成长意义 对你的成长有何启示 我考入正谊中学,录取的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由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我只待了两年半,初中就毕业了。毕业后又留在正谊,念了半年高一。杜老师就是在这个时候教我们班的,时间是1926年,我十五岁。他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与描绘风景抒发感情有关。我不知天高地厚,写了一篇带有骈体文味道的作文。我在这里补说一句:那时候作文都是文言文,没有写白话文的。我对自己那一篇作文并没有沾沾自喜,只是写这样的作文,我还是第一次尝试,颇有期待老师表态的想法。发作文薄的时候,看到杜老师在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等于他重新写了一篇文章他的批语是:短短一句话,可以说是正击中了我的要害。古文我读过不少,骈文却只读过几篇。这些东西对我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彭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等等一类的武侠神怪小说。这些东西被叔父贬为“闲书”,是禁止阅读的,我却偏乐此不疲,有时候读起了劲,躲在被窝里利用手电简来读。我脑袋里哪能有多少古典呢 仅仅凭着那几个古典和骈文日用的词句就想写“花样文章”,岂非是一个典型的癞蛤蟆吗 看到了杜老师批改的作文,我心中又是惭愧,又是高兴。惭愧的原因,用不着说。高兴的原因则是杜老师已年届花甲竟不嫌麻烦这样修改我的文章,我焉得不高兴呢 离开正谊以后,好多年没有回去,当然也就见不到杜老师了。我不知道他后来怎样了。但是,我却不时怀念他。他那挺着大肚皮步履蹒跚地走过操场去上课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要作花样文章,非多记古典不可。” ——季羡林《我的前半生》
四、反思结学 季羡林回忆昔日杜老师为自己批改作文,让自己意识到在文学修养上的不足。这一经历教会了他谦逊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他对古典文学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我们也应多读经典,多积累古典知识。 于漪的昔日往事都与读书学习的经历有关。读书看画,培养了好读书的兴趣;听老师讲课,能启心智,长见识,陶治性情。 这些“金色往事”体现了在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成长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敬重老师,珍惜课堂。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达标测学 积累与运用 1.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 忙碌奔波的人在看书的过程中寻找慰藉。读一本温暖心灵的书籍,可以使人心情明mèi,从而跳出沉闷的环境,徜徉在诗意的海洋中。时间一久,读过的书籍越来越多,宛如浩miǎo的书海,让我们的阅历也越来越丰富。 (1)请根据语境,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忙碌奔波的人在看书的过程中寻找慰藉(A. jiè B. jí)。 ( ) ②从而跳出沉闷的环境,徜徉(A. yáng B. xiáng)在诗意的海洋中。 ( ) (2)请根据语境,写出语段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①明mèi( ) ②浩miǎo( )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一一找出并改正。 眼花嘹乱 美不胜收 记忆尤新 鸦鹊无声 厉厉在目 油然而生 谆谆教导 津津有味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读书是自我觉醒、增长智慧的最好方式。②多一份知识,就多一种能力□多一份学问,就多一层底气。③困顿时,_______,帮你抵挡浮躁沮丧;迷茫时,_______ ,帮你更好地答疑解惑。④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往往就是他脚下书本的厚度。⑤你读的每一本书都在帮你蓄力,帮你以更好的姿态,应对生活中的疾风骤雨。 (1)请在第② 句中的方框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②多一份知识,就多一种能力□多一份学问,就多一层底气。 (2)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③ 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 书是工具 B. 书是盾牌 ③困顿时,_______,帮你抵挡浮躁沮丧;迷茫时,_______ ,帮你更好地答疑解惑。 (3)第⑤ 句中的“蓄力”是__________(填词性)。 4.下面是一则观察日记,其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①通过学习课文《动物笑谈》,使我对鹦鹉的习性有了一定的了解。②鹦鹉大多羽毛绚丽,鸣叫响亮,有独具特色的钩喙。③不但鹦鹉喜食植物种子,而且还吃柔软多汁的果实。④谁能不说鹦鹉不是一种可爱的鸟呢? (1)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语不小心把搜集到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材料弄乱了,请你帮她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在医学、自然科学等领域,野生动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系统。 ③随着科技的进步,野生动物的潜在价值将更加凸显 ④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除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野生动物还有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许多生肖动物、国宝大熊猫等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⑤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A. ①③⑤②④ B. ④①②③⑤ C. ⑤③②④① D. ②④①③⑤ (1)A A (2)媚 渺 2. 嘹--缭 尤--犹 鹊--雀 厉--历 3、(1); (2)B A (3)动词 4.(1)① 删去“通过”或“使 (2)③ 将“不但”与“鹦鹉”调换位置 (3)④ 删掉第一个“不” 5.D 2.回忆自己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写一写自己学习生活中难忘的事,30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10.往事依依
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快速把握文章大意。(重点)
2.梳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体会作者选取和安排材料的用心。(重难点)
3.从文章中汲取语文学习的经验。(重点)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重点)
2.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童年的趣味生活,体会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感悟。(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
年华似流水,回眸已逝的时光,那岁月的长河中迭起的朵朵浪花还在你的心头绽放吗 金色的童年,如烟的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学生时代,去品味她的依依往事,去探寻她那成长的源头。
徜徉 浩淼 婵娟
雕镂 搜索枯肠
(cháng yáng)
(miǎo)
(chán)
(lòu)
(sōu)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风物:
镌刻:
慷慨:
雕镂:
谆谆: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解释下列词语。
形容竭力思索。
安闲自在地步行。
形容水面辽阔。淼:形容水大。
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
雕刻。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雕刻。
形容恳切教导。
于漪,江苏镇江人,“人民教育家”获得者,在6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作者简介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往事依依》主体是回忆往事,文中回忆了哪几个片段场面 这些往事,又给于漪带来了什么感受和影响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1)看图画: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
感受:身临其境、津津有味、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
影响:热爱自然。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读诗歌:四季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
感受:眼花缭乱、心旷神怡、五彩纷呈、情趣浓郁。
影响:爱国、爱美、爱生活。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听讲课:
①国文教师: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感慨万端。
影响:爱国。
②代课老师:教田汉《南归》中的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影响:爱课外阅读。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4)聆教诲:
恩师教导:“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感受:一生受用不尽。
影响:热爱文学。
【探究二】再读课文,探究疑难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往事串联起来的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运用对比,突出“几件事”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既呼应标题,也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记叙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聆听诗歌朗诵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与开头呼应,再次点题。
2.结合所选事件,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事件都是作者在不同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感受,从中能看出读书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的不同影响。
其次,以第5段为例,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二者的不同:一个朗读时,头和肩膀左右摇摆;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充分体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我”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老师 朗读课文 学生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重要影响
国文老师
朗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悲歌慷慨”
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代课国
文老师
朗诵田汉《南归》中的诗,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学生都被深深感动
“我”从此爱读辛弃疾的词
3.根据下面表格,梳理第5段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
“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课堂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期读书的几件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她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她: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方法。(重点)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探究一】品味思考,理解标题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依依”在题目中的意思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难忘往事,心中涌动着一股热流。
2.文中哪句话能体现作者对往事的“依依”之情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探究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1.认真默读课文,感受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句子引起你的联想,哪些句子引起你的共鸣,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例如__________(词或句子)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__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吸引读者的注意。
2.赏析下面的语句。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将思绪一下子拉回几十年前,用鲜明的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给我以广阔的天地”形象地表现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3)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这是对老师讲课情状的描写。运用了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慷慨激昂。
3.课文第6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 “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我”从中获益匪浅,所以铭记于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4.课文中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不能。课文中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这些风光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个个特写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热爱自然、热爱祖国。
5.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心中涌动着一股热流。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能体会这种感情吗 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泉吗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阅读课文,不能仅仅停留在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激情”“深情”上,而应深入领会。看山水画,写神情专注、徜徉画中之乐,表达了热爱大自然之情;读《水浒传》,写浮想联翩、如身历其境之乐,表现了好读书、善品味之趣;读《千家诗》,写吟咏诗句、沉醉诗境之乐,表现了爱国、爱美、爱生活之情;听国文老师上课,写朗诵诗词、深受感染之乐,表现了酷爱文学、关注时代的情思。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她成长的源泉,那就是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课文通过“我”对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启发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6.作者回忆的几件事,为什么都与读书(画)有关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因为作者学生时代所读的那些书,编织了她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她的眼界,给她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她开启心智,成长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她才对这些往事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我们读课文时,通过与作者的对话、交流,定会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同时,也启发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洁,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课堂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拓展延伸
1.训练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3-5位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10 往事依依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快速把握文章大意。(重点)2.梳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体会作者选取和安排材料的用心。(重难点)3.从文章中汲取语文学习的经验。(重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重点)2.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童年的趣味生活,体会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感悟。(重点、难点)
年华似流水,回眸已逝的时光,那岁月的长河中迭起的朵朵浪花还在你的心头绽放吗 金色的童年,如烟的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学生时代,去品味她的依依往事,去探寻她那成长的源头。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徜徉(cháng yáng) 浩渺(miǎo) 婵娟(chán)
雕镂(lòu) 搜索枯肠(sōu)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②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③浩渺:水面辽阔无边。
④风物: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
⑤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⑥雕镂:雕刻。
⑦谆谆:形容恳切教导。
2.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在多年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往事依依》主体是回忆往事,文中回忆了哪几个片段场面 这些往事,又给于漪带来了什么感受和影响
[交流点拨](1)看图画: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
感受:身临其境、津津有味、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
影响:热爱自然。
(2)读诗歌:四季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
感受:眼花缭乱、心旷神怡、五彩纷呈、情趣浓郁。
影响:爱国、爱美、爱生活。
(3)听讲课:
①国文教师: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感慨万端。
影响:爱国。
②代课老师:教田汉《南归》中的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影响:爱课外阅读。
(4)聆教诲:
恩师教导:“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感受:一生受用不尽。
影响:热爱文学。
【探究二】 再读课文,探究疑难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往事串联起来的
[交流点拨]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运用对比,突出“几件事”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既呼应标题,也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记叙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聆听诗歌朗诵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与开头呼应,再次点题。
2.结合所选事件,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交流点拨]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事件都是作者在不同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感受,从中能看出读书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的不同影响。
其次,以第5段为例,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二者的不同:一个朗读时,头和肩膀左右摇摆;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充分体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我”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3.根据下面表格,梳理第5段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
[交流点拨]
老师 朗读课文 学生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重要影响
国文教师 朗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悲歌慷慨” 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我”从此爱读辛弃疾的词
代课国文老师 朗诵田汉《南归》中的诗,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学生都被深深感动 “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期读书的几件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她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她: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往
事
依
依有
益
成
长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方法。(重点)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探究一】品味思考,理解标题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依依”一词的意思有: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依依”在题目中的意思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难忘往事,心中涌动着一股热流。
2.文中哪句话能体现作者对往事的“依依”之情
[交流点拨]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探究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1.认真默读课文,感受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句子引起你的联想,哪些句子引起你的共鸣,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例如 (词或句子)写得好,好在
[交流点拨]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吸引读者的注意。
2.赏析下面的语句。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交流点拨]将思绪一下子拉回几十年前,用鲜明的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交流点拨]“给我以广阔的天地”形象地表现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3)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交流点拨]这是对老师讲课情状的描写。运用了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慷慨激昂。
3.课文第6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 “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交流点拨]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我”从中获益匪浅,所以铭记于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4.课文中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课文中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这些风光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个个特写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热爱自然、热爱祖国。
5.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心中涌动着一股热流。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能体会这种感情吗 你能从她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泉吗
[交流点拨]阅读课文,不能仅仅停留在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激情”“深情”上,而应深入领会。看山水画,写神情专注、徜徉画中之乐,表达了热爱大自然之情;读《水浒传》,写浮想联翩、如身历其境之乐,表现了好读书、善品味之趣;读《千家诗》,写吟咏诗句、沉醉诗境之乐,表现了爱国、爱美、爱生活之情;听国文老师上课,写朗诵诗词、深受感染之乐,表现了酷爱文学、关注时代的情思。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探寻她成长的源泉,那就是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课文通过“我”对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启发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6.作者回忆的几件事,为什么都与读书(画)有关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交流点拨]因为作者学生时代所读的那些书,编织了她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她的眼界,给她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她开启心智,成长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她才对这些往事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我们读课文时,通过与作者的对话、交流,定会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同时,也启发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洁,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1.训练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取3-5位学生所写内容,全班点评。
往事依依
于 漪
→
(紧扣中心,以成长的顺序,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用中心句)
(示例)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要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赏析美的语言,并能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教学中运用想想、读读、说说、背背、写写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品味语言,感悟道理,使课堂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