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寓言四则 教学课件+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寓言四则 教学课件+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1 15:39:34

文档简介

24 寓言四则
寓言是寄寓着道理的故事,在有趣的情节中,搭设了人、动物、植物或天神等对话的舞台,像一面镜子投射的虚拟实境,反映万花筒般的人间百态,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读寓言的乐趣也就在于抽丝剥茧,从有趣的情节中找到隐藏在故事中的寓意,细细咀嚼其中的人生智慧。
课前预学
预学一 朗读课文两遍,然后对照课文,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有闻而传之者 (2)国人道之
(3)闻之于宋君 (4)不若无闻也
(5)亡处亡气 (6)亦不能有所中伤
预学二 文学常识填空。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与《蚊子和狮子》都选自古希腊著名寓言故事集《 》。
(2)《穿井得一人》选自《 》,此书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 (填人名)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3)成语“杞人忧天”出自《 》,意思是 。
课堂导学
导学一 读寓言,要体会其寓意。阐述寓意,要理出一个适用于类似情况的普遍道理,而不限于寓言中的人、物或事。来,试试吧。
(1)赫耳墨斯的经历提醒人们 。
(2)蚊子的经历警示我们 。
(3)“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启发我们 。
(4)“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
导学二《伊索寓言》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在短小精悍的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按提示完成下列任务。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采用对话描写展示故事情节。请把对话中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补充完整,体会人物的性格,并尝试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① )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② )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③ )
赫耳墨斯是一个④ 的人。
(2)《蚊子和狮子》两次写到蚊子“吹喇叭”,将蚊子“嗡嗡”叫的形象拟人化,结合加点词,体会蚊子两次“吹喇叭”不同的心理。
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导学三 寓言常常假托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寓言故事中获得哪些启示呢?请你结合现实生活,分别就《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谈谈古代寓言的现实意义。
导学四 下面这则寓言对你理解“寓言”这一文体也许有帮助,不妨好好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寓言有哪些特征。
关于寓言的寓言(节选)
严文井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 忄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比喻的产生,是由于看到了许多东西,听到了许多东西,比较了许多东西,从不同中发现了类似,找到了联系。
寓言本来是来自普通人的言谈,几乎任何人一生中都能讲一些聪明话,有的就是寓言;有心的诗人和哲学家听见了,就用文字把它们记了下来。历史这个巨人很喜欢这些记载,就把它们珍藏起来。以后,当普通人从书中再看见寓言的时候,忘了这是自己讲的,不禁大为惊讶,叫道:“这是一些什么样的珍宝呀,这样光辉灿烂!”
寓言是慷慨的,当童话请它帮助的时候,它就到童话那里去,当小说请它帮助的时候,它就到小说那里去······所以,现在我们从童话、小说、诗歌、戏剧里都可以看见寓言的影子。
寓言又是谦虚的,当一个刊物邀请它去做客的时候,它就等各种长篇大著都坐下之后,悄悄坐在补白栏里。
寓言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它长得又矮又小,说起话来却很逗。它虽然年纪很老,孩子们却把它看成是平等的同伴。因此,比较起来,它喜欢到儿童刊物那里去做客。当然,它还是同样谦虚,等小说、童话都坐下之后,它才找一个角落坐下。
它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而从不炫耀自己,也不指望从别人手里得到什么。
(选自《严文井童话寓言集》)
课后拓展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儿童读寓言,认为这些寓言里有坏心术,他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会羡慕善骗的狐狸。
你赞同卢梭的言论吗?请你结合《伊索寓言》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
预学一 (1)听说。 (2)讲述。 (3)使听到。 (4)知道。 (5)无,没有。 (6)伤害。
预学二 (1)伊索寓言 (2)吕氏春秋 吕不韦 (3)列子 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担忧
导学一 (1)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往往会在现实中碰壁 (2)不 要因为一时的胜利而得意忘形 (3)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4)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导学二 (1)[示例]①人们对我有多尊重呢?我还是先问问宙斯的价格。 ②宙斯看来 也不过如此,我在人间得到的尊重一定高于他,再问问赫拉的雕像。 ③什么?!添头!我是 商人的庇护神啊,为什么会这样?真是自讨没趣啊! ④爱慕虚荣、自命不凡、不务正业 (2)[示 例]第一次吹喇叭,蚊子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充满自信,面对强敌,勇敢无畏,并且善用智谋,以己之 长攻敌之短,取得了胜利。第二次吹喇叭,蚊子在战胜强敌后高唱凯歌,自我膨胀,落入了蛛网。
导学三 略
导学四 [示例]故事短小、寓意深刻,常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是观察生活的媒介,是 思想的钥匙,是其他文体的助手。
拓展 [示例一]我支持这一观点。儿童心智不成熟,他们更容易被寓言中的反面形象感染, 学会各种阴谋,被寓言毒害,最后变得复杂,失去了天真。比如读《伊索寓言》中的《农夫和蛇》,孩 子们就会知道:善不一定有善报。他们可能就会渐渐失了善心。再比如《伊索寓言》中的狼,往往 贪婪、凶残、不守信。但是,正是这样的狼,能在一群动物中活得很好。这种形象不断出现和强 化,是不是会给孩子一种误导,以为人类社会也必须遵循“丛林法则”,人只有像狼一样,贪婪、凶 残、霸道才能得以生存? [示例二]我反对这一观点。《伊索寓言》就是把活生生甚至血淋淋的生 活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很多生活的真相,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而读寓言,恰好能让儿童在 正式接触社会之前,提前了解社会,比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它的形象是多变的。《狐狸和葡萄》 中的狐狸是一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者;《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是一个阿谀奉承的谄媚 者;《狐狸和豹》中的狐狸则是心灵美的体现者。这其实告诉了读者,人往往是多面的。因此,可 以说,读寓言是小孩子认识社会的最好的途径之一。有许多寓言,是侧重正面引导的,它告诉人 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生活,比如《乌鸦喝水》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运用智慧,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所以,并不存在儿童不适合读的问题。当然,如果能有大人带着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讨论,那样 会更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4 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重点)2.概括故事情节,理解寓意。(重点)3.梳理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重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课时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本课时寓言的寓意。(重点)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从不同角度领悟寓言所蕴含的道理。(重难点)3.利用寓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难点)
同学们,安徒生的童话,古希腊的寓言,都是人类文化史上闪亮的明珠。今天,让我们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去感受寓言的无穷魅力。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雕像(diāo) 庇护(bì) 虚荣(xū) 爱慕(mù)
较量(jiào) 凯歌(kǎi) 喇叭(lǎ) 粘住(zhān)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添头: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②庇护:袒护;保护。
③爱慕:因喜爱而向往。
④较量: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⑤凯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2.人物简介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传说他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后人以他的名义汇集古希腊的寓言故事,编成《伊索寓言》。《伊索寓言》的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感。
3.文体知识
  寓言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启示。篇幅大都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写法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探究一】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梳理情节。
(1)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宙斯: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首。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宙斯的妻子,掌管婚姻和家庭。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宙斯的儿子。
在课文中,赫耳墨斯有什么表现呢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男生和女生分别朗读旁白以及扮演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3)概括文章的情节。
[交流点拨]赫耳墨斯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的价值,他依次问了宙斯、赫拉和自己雕像的价钱,得到的结果是自己的雕像一文不值。
2.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1)梳理情节发展脉络。
[交流点拨]想—问—笑问—想—问。
(2)分析人物心理。
①分析三问中,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
[交流点拨]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平淡;第二次是“笑着问”,有些得意;第三次是询问自己雕像的价钱,胸有成竹,自认为会最贵。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耐人寻味。
②品味文中三次答话,从对比的角度加以赏析。
提示:三次答话,简洁有力,加以品味,各抒己见。教师点评,适当补充。
③赫耳墨斯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钱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先问宙斯雕像的价钱,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下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赫耳墨斯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为下文他满怀信心地询问自己雕像的价钱做铺垫,起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3.分析形象,探究寓意。
(1)从这三问中可以看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神
[交流点拨]三次发问,一问宙斯,二问赫拉,三问自己,所参照者均为重量级天神,将赫耳墨斯的自视甚高层层渲染,可见其是一个爱慕虚荣、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却不被人重视的神。
(2)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交流点拨] (示例)要正确认识自己,不宜妄自尊大。
【探究二】学习《蚊子和狮子》
  下面,我们用刚才学到的探究寓言寓意的方法来学习《蚊子和狮子》。
1.梳理情节,探究寓意。
(1)以讲述的方式朗读课文,讲述故事。
  下面,我们用讲述的方式朗读课文,留意一下课文的结构特点,提取主要事件,准备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交流点拨]这则寓言有两段,第1段讲故事,第2段揭示寓意。
①师范读,生学读,练习用讲述的方式朗读课文。
②生讲述故事。
(2)以标题的形式概括情节,理解寓意。
  下面我们深入朗读课文。各小组轮读第1段,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标题。
①小组轮读。
②师引导交流。
[交流点拨]挑战—战斗—战胜—被俘—叹息。
③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蚊子的遭遇给了你什么启示。
[交流点拨]做事不谨慎往往会招致失败;危险往往藏在不经意时,要随时保持警惕。
(3)以对比的方式概括故事,再谈寓意。
①这个故事写了两场战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场战斗。
[交流点拨]蚊子战胜了狮子,蚊子被蜘蛛消灭。
②一强一弱、一胜一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弱小的蚊子战胜了强大的狮子,却被蜘蛛消灭了呢 我们从中又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交流点拨]a.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往往能克敌制胜。b.骄兵必败。
小结:读寓言,可以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理解寓意。
2.品读形象,探究寓意。
下面,我们细读课文,品读一下蚊子的形象。
(1)指名学生读蚊子的语言,读出蚊子的腔调。从这腔调里,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蚊子
[交流点拨]这是一只不畏强敌、自信勇敢、了解敌方弱点和自身长处,但又容易得意忘形的蚊子。
(2)指名学生读蚊子的战斗过程,读出蚊子的情态。这只蚊子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聪明,善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容易得意忘形。
(3)补写蚊子的心理活动。
[交流点拨]要是我刚才谨慎一点就不会撞上去了。我刚刚打败了强大的狮子,现在却要被小小的蜘蛛吃掉了,真是冤死了!
(4)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交流点拨]骄兵必败。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聪明勇敢的人在得意忘形的时候也会惨败甚至丢掉性命。
小结:读寓言,可以通过品析主人公的形象来领悟寓意。
【探究三】比较阅读,探究写法
  同学们,这两则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下面,我们四人为一小组,围绕表格,展开讨论,从情节、形象、寓意三方面比较两则寓言的异同,探究寓言的特点。
[交流点拨]
同 异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情节 故事虽短小,情节却一波三折 赫耳墨斯询问雕像价格,最后发现自己的雕像一文不值 蚊子利用优势战胜狮子,却因得意忘形被蜘蛛消灭
续表
同 异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形象 拟人 写神具有人性 赋予动物以人的性格
寓意 批判与讽刺 批判讽刺爱慕虚荣、自命不凡者 批判讽刺得意忘形者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学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培养你的创造力:请你编一则寓言。
[交流点拨](示例)
苍蝇与蜜
  房间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脚却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
对于许多人来说,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第2课时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课时目标 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重点)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重难点)3.了解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重难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你能否列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如《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老马识途》,这些寓言都来自《韩非子》,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寓言。
学习《穿井得一人》
1.掌握生字词
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溉汲(gài jí) 丁氏(shì)
2.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 —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一)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疏通文意
1.再读文章,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上下语言环境自主探究学习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基本能疏通文意,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1)重点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②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③丁氏对曰(应答,回答)
(2)一词多义
①之
②闻
③于
(3)古今异义
国人道之
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今义:本国的人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上下语言环境再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不懂的、拿不准的词和句子要做记号。(学生阅读时,教师在下边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
2.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交流点拨]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句话,传言说:“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并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丁氏回答:“(我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得来的传闻(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知道。
(三)深层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①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家“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②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4.“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丁氏的话有歧义。
(四)探究寓意
1.《穿井得一人》的寓意是什么
[交流点拨]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所有的谣言都不可信,只有事实才是真理。
2.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交流点拨](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从丁氏的角度)。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从宋君的角度)。
(4)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人云亦云。否则便会陷入误区,以讹传讹。
3.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灼见,避免道听途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交流点拨](1)在人际交往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2)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
(3)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眼见为实,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
总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学习《杞人忧天》
1.掌握生字词
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杞人(qǐ)  废寝食者(qǐn) 亡处亡气(wú)
星宿(xiù) 中伤(zhòng) 充塞(sè)
躇步跐蹈(chú)(cǐ) 奈何(nài)
崩坠(zhuì) 舍然(shì)
2.人物简介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3.作品简介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4.整体感知
归纳文章的中心。
这则寓言通过写杞人担忧天地坠落而另外一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的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一)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和重音,师生点评。
2.请一名学生朗读全文,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
屏显朗读节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二)疏通文意
1.再读文章,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1)重点词语
①身亡所寄(同“无”,没有)
②因往晓之(告知,开导)
③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
④奈何忧崩坠乎(为何,为什么)
⑤充塞四虚(四方)
(2)通假字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3)古今异义
因往晓之
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使人知道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指派学生翻译课文。
[交流点拨]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的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里活动,为什么担心天塌地陷 ”
(“忧天”的)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踩踏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
那个人疑虑消除,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三)深层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杞人“忧”什么 “忧”到什么程度 后来他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情绪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交流点拨]“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忧”的程度:废寝食。情绪变化:从“忧”到“舍然大喜”。他情绪的变化与“晓之者”有关。
2.如何看待开导者“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的解释
[交流点拨]他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这代表了当时人们认识事物的水平。
3.杞人反复提出问题,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杞人反复提出问题,实则反映了他内心的重重忧虑,照应了前文“废寝食”。
4.两个“喜”分别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前一个“喜”表现了杞人内心的疑虑消除后的放心、喜悦心情;后一个“喜”则表现了开导者的热心与善良的品质。
5.故事中的“杞人”和“晓之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结合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将你的评价批注在课文中。
[交流点拨]“杞人”忧天,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担心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庸人自扰。
“晓之者”忧人,开导“杞人”,热心诚恳,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开导者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他人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四)探究寓意
  作者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道理(寓意):本文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庸人自扰,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心。(杞人忧天不足取,庸人自扰没必要)
成语意思: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同学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则寓言,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展开联想,进行发散思维,挖掘寓言深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从寓言中汲取更多的“精华”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这些古代故事现在都已成为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由古代故事演化为成语的还有很多,我们不妨积累一些。
[交流点拨](示例一)相传在战国时代的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就要忍饥挨饿。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别小,干什么都是虎头蛇尾,总想有送上门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地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墩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个树墩,等着奇迹的再次出现。这就是成语“守株待兔”的由来。“守株待兔”现在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示例二)西汉的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待人和气,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走出小路来。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示例)这两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四则寓言的故事内容和主题思想。同时,通过生字新词的学习、句子的赏析以及课堂讨论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支持。此外,课堂讨论的环节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8张PPT)
24.寓言四则
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重点)
2.概括故事情节,理解寓意。(重点)
3.梳理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重难点)
第一课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课时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本课时寓言的寓意。(重点)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从不同角度领悟寓言所蕴含的道理。(重难点)
3.利用寓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难点)
导入新课
同学们,安徒生的童话,古希腊的寓言,都是人类文化史上闪亮的明珠。今天,让我们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去感受寓言的无穷魅力。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雕像    庇护   虚荣 爱慕
较量    凯歌   喇叭 粘住
(diāo)
(bì)
(xū)
(mù)
(jiào)
(kǎi)
(lǎ)
(zhān)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解释下列词语。
添头: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庇护:袒护;保护。
爱慕:因喜爱而向往。
较量: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凯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传说他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后人以他的名义汇集古希腊的寓言故事,编成《伊索寓言》。《伊索寓言》的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感。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人物简介
  寓言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启示。篇幅大都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写法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3.文体常识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梳理情节。
(1)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2)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男生和女生分别朗读旁白以及扮演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3)概括文章的情节。
赫耳墨斯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的价值,他依次问了宙斯、赫拉和自己雕像的价钱,得到的结果是自己的雕像一文不值。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探究一】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2.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1)梳理情节发展脉络。
想—问—笑问—想—问。
(2)分析人物心理。
①分析三问中,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
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平淡;第二次是“笑着问”,有些得意;第三次是询问自己雕像的价钱,胸有成竹,自认为会最贵。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耐人寻味。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2)分析人物心理。
②品味文中三次答话,从对比的角度加以赏析。
③赫耳墨斯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钱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钱,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下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赫耳墨斯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为下文他满怀信心地询问自己雕像的价钱做铺垫,起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3.分析形象,探究寓意。
(1)从这三问中可以看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神
三次发问,一问宙斯,二问赫拉,三问自己,所参照者均为重量级天神,将赫耳墨斯的自视甚高层层渲染,可见其是一个爱慕虚荣、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却不被人重视的神。
(2)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示例)要正确认识自己,不宜妄自尊大。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二】学习《蚊子和狮子》
  下面,我们用刚才学到的探究寓言寓意的方法来学习《蚊子和狮子》。
1.梳理情节,探究寓意。
(1)以讲述的方式朗读课文,讲述故事。
  下面,我们用讲述的方式朗读课文,留意一下课文的结构特点,提取主要事件,准备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这则寓言有两段,第1段讲故事,第2段揭示寓意。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二】学习《蚊子和狮子》
1.梳理情节,探究寓意。
(2)以标题的形式概括情节,理解寓意。
  下面我们深入朗读课文。各小组轮读第1段,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标题。
挑战—战斗—战胜—被俘—叹息。
③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蚊子的遭遇给了你什么启示。
做事不谨慎往往会招致失败;危险往往藏在不经意时,要随时保持警惕。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二】学习《蚊子和狮子》
1.梳理情节,探究寓意。
(3)以对比的方式概括故事,再谈寓意。
①这个故事写了两场战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场战斗。
蚊子战胜了狮子,蚊子被蜘蛛消灭。
②一强一弱、一胜一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弱小的蚊子战胜了强大的狮子,却被蜘蛛消灭了呢 我们从中又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a.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往往能克敌制胜。b.骄兵必败。
小结:读寓言,可以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理解寓意。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二】学习《蚊子和狮子》
2.品读形象,探究寓意。
下面,我们细读课文,品读一下蚊子的形象。
(1)指名学生读蚊子的语言,读出蚊子的腔调。从这腔调里,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蚊子
这是一只不畏强敌、自信勇敢、了解敌方弱点和自身长处,但又容易得意忘形的蚊子。
(2)指名学生读蚊子的战斗过程,读出蚊子的情态。这只蚊子有什么特点
聪明,善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容易得意忘形。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二】学习《蚊子和狮子》
2.品读形象,探究寓意。
(3)补写蚊子的心理活动。
要是我刚才谨慎一点就不会撞上去了。我刚刚打败了强大的狮子,现在却要被小小的蜘蛛吃掉了,真是冤死了!
(4)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骄兵必败。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聪明勇敢的人在得意忘形的时候也会惨败甚至丢掉性命。
小结:读寓言,可以通过品析主人公的形象来领悟寓意。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三】比较阅读,探究写法
  同学们,这两则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下面,我们四人为一小组,围绕表格,展开讨论,从情节、形象、寓意三方面比较两则寓言的异同,探究寓言的特点。
同 异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情节
形象
寓意
故事虽短小,情节却一波三折
赫耳墨斯询问雕像价格,最后发现自己的雕像一文不值
蚊子利用优势战胜狮子,却因得意忘形被蜘蛛消灭
拟人
写神具有人性
赋予动物以人的性格
批判讽刺爱慕虚荣、自命不凡者
批判讽刺得意忘形者
批判与讽刺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学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拓展延伸
培养你的创造力:请你编一则寓言。
苍蝇与蜜
  房间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脚却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
对于许多人来说,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第二课时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课时目标
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重点)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重难点)
3.了解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重难点)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你能否列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如《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老马识途》,这些寓言都来自《韩非子》,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寓言。
学习《穿井得一人》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1.掌握生字词
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溉汲    丁氏   
(gài jí)
(shì)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 —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是一部古代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作品简介
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课文
1.再读文章,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上下语言环境自主探究学习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基本能疏通文意,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
②及其家穿井( )
③丁氏对曰( )
从井里取水
待,等到
应答,回答
(2)一词多义
①之 闻之于宋君( )
得一人之使( )
②闻 有闻而传之者( )
闻之于君( )
③于 闻之于宋君( )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代词,这件事
助词,的
听说
使听到


(3)古今异义
国人道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本国的人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2.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句话,传言说:“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并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丁氏回答:“(我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得来的传闻(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知道。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三)深层探究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家“穿井得一人”这件事。(2)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4.“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
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丁氏的话有歧义。
1.《穿井得一人》的寓意是什么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所有的谣言都不可信,只有事实才是真理。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四)探究寓意
2.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从丁氏的角度)。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从宋君的角度)。
(4)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人云亦云。否则便会陷入误区,以讹传讹。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灼见,避免道听途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1)在人际交往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2)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
(3)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眼见为实,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总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学习《杞人忧天》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1.掌握生字词
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杞人 废寝食者 亡处亡气
星宿 中伤 充塞 躇步跐蹈
奈何 崩坠 舍然  
(qǐ)
(qǐn)
(wú)
(xiù)
(zhòng)
(sè)
(chú cǐ)
(nài)
(zhuì)
(shì)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人物简介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3.作品简介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5.整体感知
归纳文章的中心
这则寓言通过写杞人担忧天地坠落而另外一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的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和重音,师生点评。
2.请一名学生朗读全文,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课文
朗读节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1.再读文章,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
①身亡所寄( )
②因往晓之( )
③终日在天中行止( )
④奈何忧崩坠乎( )
⑤充塞四虚( )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同“无”,没有
告知,开导
行动,活动
为何,为什么
四方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同“释”,解除、消除
(2)通假字
因往晓之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使人知道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告知,开导
(3)古今异义
2.指派学生翻译课文。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的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里活动,为什么担心天塌地陷 ”
(“忧天”的)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 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踩踏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
那个人疑虑消除,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杞人“忧”什么 “忧”到什么程度 后来他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他情绪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忧”的程度:废寝食。情绪变化:从“忧”到“舍然大喜”。他情绪的变化与“晓之者”有关。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三)深层探究
2.如何看待开导者“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的解释
他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这代表了当时人们认识事物的水平。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杞人反复提出问题,说明了什么
杞人反复提出问题,实则反映了他内心的重重忧虑,照应了前文“废寝食”。
4.两个“喜”分别有什么作用
前一个“喜”表现了杞人内心的疑虑消除后的放心、喜悦心情;后一个“喜”则表现了开导者的热心与善良的品质。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5.故事中的“杞人”和“晓之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结合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将你的评价批注在课文中。
“杞人”忧天,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担心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庸人自扰。
“晓之者”忧人,开导“杞人”,热心诚恳,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开导者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他人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道理(寓意):本文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庸人自扰,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心。(杞人忧天不足取,庸人自扰没必要)
成语意思:本意指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借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四)探究寓意
课堂小结
  同学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则寓言,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展开联想,进行发散思维,挖掘寓言深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从寓言中汲取更多的“精华”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拓展延伸
  “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这些古代故事现在都已成为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由古代故事演化为成语的还有很多,我们不妨积累一些。
拓展延伸
(示例一)相传在战国时代的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就要忍饥挨饿。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别小,干什么都是虎头蛇尾,总想有送上门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地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墩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个树墩,等着奇迹的再次出现。这就是成语“守株待兔”的由来。“守株待兔”现在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拓展延伸
(示例二)西汉的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待人和气,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走出小路来。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