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都江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 都江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5 19:1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都江堰》教案文本解读:如果说,历史是一部人类的教科书,那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一部解读人类教科书的极优秀的参考书;如果说,历史是一部祖先留给给子孙的有用的遗言,那余秋雨的《都江堰》就是使读者聆听先祖李冰教诲遗言的优秀解说词。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创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留存的最古老的生态水利工程,建造十分巧妙。它所运用的水利工程学,成为人类历史水利工程的创举,至今还使人不得不赞叹建造者的独运匠心,因此也吸引了许许多多后人的驻足观赏,使人不得不钦佩人类尤其是中华文化中科学家的聪明和智慧。
但是,人们研究都江堰的建造史时,却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原来,这座奇观的建造者竟然是当时的一位蜀郡太守。身在那种社会,身为一名高官,竟然作出了这样的杰出成就,不能不令人惊奇!这其中,必定隐含着历史和文化的神秘和奥秘!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它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呢?都江堰的文化意义不只在于他同李春的赵州桥和黄道婆的织布一样,能代表中国较高的科技水平,可以让我们不时地拿出来骄傲一下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的典范。
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确切地说,是通过都江堰工程来审视李冰,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精义。余秋雨在思考,余秋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表达,他给出了答案——贴近苍生,造福万民。
教学目标:1.掌握对比手法在文化散文中的作用。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对比在文化散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文本中涉及到的民族精神的理解。
教学方法: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园林则是淡泊雅致文人情怀;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被销毁的悲哀,那么都江堰呢?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它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化作家余秋雨去回溯历史,感悟史实,探索一下中国的一段历史和文化的奥秘!
二、背景介绍结合多媒体,简介都江堰。三、重点突破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文章开篇起笔突兀峻急,对都江堰的评价热烈精警。那么,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呢?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点?1.整体感受。
与长城对比,在年代、动机、规模、形象、气质、影响、功用、结果等方面突显出都江堰的“最激动人心”。对比的目的不是矮化长城,拔高都江堰。对比才有品格,对比才会深刻。全方位的对比,显示了都江堰的独立品格,也凸显了都江堰深广的人文内涵。
2.纵观把握。描绘都江堰的水,翻卷咆哮,壮丽驯服,“最激动人心”。
3.魅力实质。写水不是为了写水,而是写背后的人。堰因人存,人由堰辉。文章从身份、目的、品格、形象、结果、评价等方面塑造了李冰的光辉形象,突显出他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4.民族精神。
人们崇拜的仅仅是李冰这个人吗?激动人心的不只是李冰的个人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守护百姓,造福苍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四、拓展迁移李冰是中华民族历史中关注民生的精神代表,都江堰见证了这一精神,承载了这一精神。同学们想想看,从古至今,还有哪些人通过自己的实干,体现着这伟大的精神?五、课堂小结: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确切地说,是通过都江堰工程来审视李冰,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精义。余秋雨在思考,余秋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表达,他给出了答案——贴近苍生,造福万民。六、课后作业:七、板书设计:
最激动人心——冰清玉洁——造福于民——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