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诫子书 教学课件+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 诫子书 教学课件+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1 15:43:27

文档简介

16 诫子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重点)2.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重点)3.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重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重点)2.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重难点)
同学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这八个字为内容的书法作品,我们常见于厅堂、见于卧室、见于书房、见于各种职业人士的办公室、见于各类公共场合的墙面。人们用自己的生活体悟着这八个字的内涵。今天,我们走进这八个字的源头文字,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板书课题、作者)
1.掌握生字词
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夫君子之行(fú) 淫慢(yín) 励精(lì)
险躁(zào) 遂成(suì) 穷庐(lú)
2.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号卧龙,谥号忠武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著有《诸葛亮集》。
3.背景解读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一)朗读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圈出读不准确的字音。交流评价,老师点拨,出示拼音。
2.再读课文,试着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正确停顿,将文章读通顺。交流评价,老师点拨,出示文章停顿的方法。老师示范朗读。
屏显朗读节奏划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学生自由朗读。
4.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5.指定多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二)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明确,坚定)
(2)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
(3)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
(5)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一词多义
(1)学
(2)志
(3)行
3.古今异义
(1)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2)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指安定或太平
(3)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跟“快”相对)
4.词类活用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5.文言句式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6.文言翻译
(1)四人为一组,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小组在翻译过程中,勾画难理解的地方。
(2)全班交流,各小组说说自己组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其他小组来回答,解决不了的由教师来指导。
(3)教师总结,展示重点句的翻译。
[交流点拨]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君子为人行事,用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以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保持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陋屋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同学们,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我们行走一生。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齐背课文)
诫子书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课文,继续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重点)2.结合作者生平,体会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重难点)
同学们,上一节课中,我们大概了解了《诫子书》的主要内容,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但读来发人深省。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原文,聆听千年前先哲的教导。
【探究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用原文句子回答。
[交流点拨]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交流点拨]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性作用。
(3)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交流点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远大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阐述了“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 又是怎样阐述的
[交流点拨]是从反面阐述“静”的。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阐述了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就一事无成,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年老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6)从全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成才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2.回顾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根据上面的内容分析,小组讨论本文的思路。
(2)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点评。
[交流点拨]作者开篇以“君子之行”这个高标准来要求儿子,告诫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接下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阐述了“静”的价值,指出只有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实现目标。接着明确“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必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3)根据理清的文章思路,生齐读课文,读出情感。【探究二】品读课文,体会深层内涵
  快速默读课文,结合相关材料,小组讨论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品读材料谈发现。
诸葛亮为什么强调君子要修身养德 中国儒家的先贤又是怎样修身养德的 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资料卡  (1)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正心—修身一齐家—治国”成为儒家推崇的人生规划,而其中修身是基础。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交流点拨]“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儒家的先贤也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体现出他们的生活俭朴;“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明颜回淡泊名利。
2.结合现实谈收获。
  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你学完本文后的收获。[交流点拨]
(示例一)关于“静”。我们要想高质量地学习,就需要静,不静,就做不到严谨治学;我们要陶冶性情,也需要静,只有在静的时候,才能屏除杂念,审视自己的内心,真正地做到修身养性。
(示例二)关于“俭”。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食品,这种现象反映了某些学生热衷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容易受到物质的诱惑,形成虚荣、自私等心理,不利于我们优秀品质的培养。
(示例三)关于“志”。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当存高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如果不立志,就不会用心学习,就会成绩落后,浑浑噩噩,终将一事无成。
(示例四)关于“学”。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示例五)“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才发现自己对社会什么贡献都没有。
  同学们,《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既有慈父的殷殷期盼,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希望你们今后更加惜时勤学,将来奉献社会。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并完成下列任务:
  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或生活感受,谈谈你对文中喜欢的句子的理解。如果能结合名人事例谈谈带给你的启示更好。
名人事例:
1.立志
  越王勾践,有志者事竟成。勾践被吴国打败,立志雪洗国耻,三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打败吴国。
周恩来,少年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之后投身革命,并为这一志向奋斗终生。
2.勤学
凿壁借光的匡衡
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
悬梁的孙敬
刺股的苏秦
在庙里吃冻粥的范仲淹
3.惜时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谚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示例)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还缺乏自己的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译、断句时深入浅出,掌握一字一词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所以我以词汇为中心来组织文言文的教与学。词义讲析得好,断句、翻译等任务进行得较为顺利。但这节课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自主学习时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缺少教师的有效引领,使时间上前松后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一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16 诫子书
课前预学
预学一 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将诸葛亮的生平资料补充完整。
诸葛亮(181-234),字 ,号 ,琅玡阳都人, 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 ,为其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其散文代表作有《诫子书》《 》等。诸葛亮于234年在五丈原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性人物。
预学二 参照注释,规范读音并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合上课本,用正确的读音与恰当的停顿朗读《诫子书》。(需断句处用“/”画出)
夫 君 子 之 行 静 修 身 俭 以 养 德 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 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 夫 学 须 静 也 才 须 学 也 非 学 无 以 广 成 学 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 险 躁 则不 能 治 性 年 与 时 驰 意 与 日 去 遂 成 枯 落 多 不 接 世 悲 守 穷 庐 将 复 何 及
预学三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非学无以广才
(3)淫慢则不能励精
(4)遂成枯落
课堂导学
导学一 文意理解
(1)诫,告诫、劝勉。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告诫儿子要以 养德,以 求学,以 广才。(各填一字)
(2)为了增强劝诫的意味,诸葛亮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论述。淡泊宁静,就是我们常说的“安贫乐道”“ _”;淫慢险躁,就是我们常说的“ ”“ ”。(各填一成语)
(3)课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 ”;课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蕴相同的句子是:“ "
(4)许多诗文都写到《诫子书》中的“淡泊”“立志”“惜时”之意。下列右侧的诗文分别蕴含哪些意境?请你连一连。
淡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立志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惜时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导学二 问题探究。
(1)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理解《诫子书》中修身治学的道理。
图4-1 思维导图
①用课文原句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A.
B.
②谈谈你对文中“静”“志”“学”三者关系的理解。
(2)本文的语言是论述性的,极其凝练,几乎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观点。为了更好地理解语句的含义,请你就文中的某句话,举一个名人的事例加以印证。
观点:
事例:
导学三“静”之作用。
请你阅读下面这段话,根据你的理解,思考“静”的作用。
(温馨提示:先给下面的语段划分层次,再分类探究。)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佛家有言:“静能生慧,慧能生智。”《昭德新编》有云:“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朱子语类》里说:“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理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既出,则心下愈明静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经·全篇》:“静者寿,躁者天。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三封古代家书,完成相应的任务。
【材料一】
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金圣叹)
【材料二】
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陶渊明)
【材料三】
闻汝充役①,室如悬磬②,何以自辨③?论德④则吾薄,说居则吾贫。勿以薄而志不壮,贫而行不高也。(司马徽)
【注释】①充役:外出当差。 ②悬磬:悬挂着的磬,形容空无所有,极贫。③何以自辨:你自己如何看待这些呢? ④德:名望。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字付大儿看 ②今遣此力 ③说居则吾贫
(2)读上述家书,结合诸葛亮的《诫子书》,推测古人写给孩子的家书往往会涉及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金圣叹、陶渊明、司马徽、诸葛亮这四位父亲,你最喜欢哪一位?为什么?请结合其家书内容以及你对他们的了解来谈一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答案
预学一 孔明 卧龙 三国 刘备 出师表 死而后已
预学二 略(提示:高声朗读课文几遍,初步明白课文大意后,再进行断句练习。)
预学三 (1)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2) 增长才干。 (3) 放纵懈怠。 (4) 凋落,衰 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导学一 (1)俭 静 学 (2)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好高骛远 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3)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导学二 (1)①A. 夫学须静也 B. 非志无以成学 ②“静”是修身治学的关键,“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说“静”与“志”的关系,即淡泊、宁静方能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是说“静”与“学”的关系,即宁静专一的内心状态是成就学业的重要前提;“志”是 “学”的重要条件,“非志无以成学”是说没有志向,则学习就无目标,必然学得庞杂,不能成功。 “静”“志”“学”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在巴黎求学期间,居里夫人立志学有所成。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全神贯 注地听每一堂课,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里读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走。她本来住在姐姐家 中,为了求得安静,便自己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后来,她的学习成绩一 直名列前茅,最后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成就与其发奋学习、静心苦读是分不开的。
导学三 ①“静”能让人达到远大的目标;②“静”能让人获得智慧;③“静”能让人想明白道理; ④“静”有利于身体健康。
拓展 (1)①给,交付。 ②劳役,仆人。 ③家境,家庭条件。 (2)①吃穿住行方面的 事;②对孩子生活的帮助和嘱咐;③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和工作;④对孩子品性的关注。 (3)[示例 一]我最喜欢金圣叹这位父亲,他竟然把一道看似普通的食谱视为珍宝,以此为耀,并说只要这点 不失传,死而无憾。可见,他有生活情调,非常可爱,是真性情之人。 [示例二]我最喜欢陶潜这 位父亲,据说陶潜的几个孩子,都很愚钝,也没什么出息,但是,他不在乎,而且非常关心孩子的生 活:预想到孩子的困难,给他安排仆人,并且嘱咐儿子,要善待仆人,因为仆人也是人生父母养 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潜身上的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这在当时是很可贵的。 [示例三]我最喜 欢司马徽这位父亲,他关心孩子的工作生活,担心孩子因生活贫苦而不知所措,但是,他更关注孩 子的品德养成,他教育孩子要安贫乐道,要有志气、有尊严地活着,是一位让人敬重的父亲。[示例四]我最喜欢诸葛亮这位父亲,“子不教,父之过”,他的家书里都是谆谆教导,从学习、立志、 修身等多个方面教育孩子。而且,他自己也言传身教,做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共33张PPT)
16.诫子书
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重点)
2.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重点)
3.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重难点)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重点)
2.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重难点)
导入新课
同学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这八个字为内容的书法作品,我们常见于厅堂、见于卧室、见于书房、见于各种职业人士的办公室、见于各类公共场合的墙面。人们用自己的生活体悟着这八个字的内涵。今天,我们走进这八个字的源头文字,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  淫慢  励精
险躁 遂成 穷庐
(fú)
(yín)
(lì)
(zào)
(suì)
(lú)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1.掌握生字词
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号卧龙,谥号忠武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著有《诸葛亮集》。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3.背景解读
节奏划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圈出读不准确的字音。交流评价。
2.再读课文,试着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正确停顿,将文章读通顺。交流评价。
3.学生自由朗读。
4.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5.指定多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课文
(1)非淡泊无以明志( )
(2)非宁静无以致远( )
(3)非学无以广才(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
(5)遂成枯落( )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1.重点词语
(二)疏通文意
明确、坚定
达到
增长
放纵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学 非学无以广才 ( )
非志无以成学 ( )
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 ( )
非志无以成学 ( )
行 夫君子之行 ( )
三人行 ( )
2.一词多义
学习
学业
志向
立志
行为操守
行走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1)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2)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 今义:治理;指安定或太平
(3)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耗费的时间长(跟“快”相对)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古今异义
轻薄
修养
懈怠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4.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用作动词, )
立志
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判断句。“……也”表判断
6.文言翻译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为人行事,用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以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
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保持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陋屋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课堂小结
同学们,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我们行走一生。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课文,继续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重点)
2.结合作者生平,体会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重难点)
同学们,上一节课中,我们大概了解了《诫子书》的主要内容,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但读来发人深省。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原文,聆听千年前先哲的教导。
导入新课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用原文句子回答。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性作用。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探究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远大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阐述了“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 又是怎样阐述的
是从反面阐述“静”的。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阐述了什么道理
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就一事无成,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年老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6)从全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根据上面的内容分析,小组讨论本文的思路。
2.回顾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回顾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点评。
作者开篇以“君子之行”这个高标准来要求儿子,告诫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接下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阐述了“静”的价值,指出只有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实现目标。接着明确“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必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回顾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根据理清的文章思路,生齐读课文,读出情感。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二】品读课文,体会深层内涵
 快速默读课文,结合相关材料,小组讨论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品读材料谈发现。
诸葛亮为什么强调君子要修身养德 中国儒家的先贤又是怎样修身养德的 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资料卡
  (1)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正心—修身一齐家—治国”成为儒家推崇的人生规划,而其中修身是基础。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儒家的先贤也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体现出他们的生活俭朴;“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明颜回淡泊名利。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二】品读课文,体会深层内涵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结合现实谈收获。
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你学完本文后的收获。
(示例一)关于“静”。我们要想高质量地学习,就需要静,不静,就做不到严谨治学;我们要陶冶性情,也需要静,只有在静的时候,才能屏除杂念,审视自己的内心,真正地做到修身养性。
(示例二)关于“俭”。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食品,这种现象反映了某些学生热衷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容易受到物质的诱惑,形成虚荣、自私等心理,不利于我们优秀品质的培养。

【探究二】品读课文,体会深层内涵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结合现实谈收获。
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你学完本文后的收获。
(示例三)关于“志”。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当存高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如果不立志,就不会用心学习,就会成绩落后,浑浑噩噩,终将一事无成。
(示例四)关于“学”。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示例五)“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才发现自己对社会什么贡献都没有。

【探究二】品读课文,体会深层内涵
课堂小结
同学们,《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既有慈父的殷殷期盼,更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希望你们今后更加惜时勤学,将来奉献社会。
拓展延伸
名人事例:
1.立志
  越王勾践,有志者事竟成。勾践被吴国打败,立志雪洗国耻,三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打败吴国。
周恩来,少年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之后投身革命,并为这一志向奋斗终生。
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并完成下列任务:
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或生活感受,谈谈你对文中喜欢的句子的理解。如果能结合名人事例谈谈带给你的启示更好。
2.勤学
凿壁借光的匡衡
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
悬梁的孙敬
刺股的苏秦
在庙里吃冻粥的范仲淹
3.惜时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谚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