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猫 教学课件+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猫 教学课件+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1 15:45:35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围绕着“人与动物的关系”选编了四篇课文。这些文章,既表现了人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也展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本单元中,《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作者以人道主义精神,关注身边的小生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自我反思的精神。《我的白鸽》是陈忠实的散文佳作,文中除了有对关中乡土文化的执着坚守,对家乡山川田园的眷恋,更有对白鸽的珍视和对生命的热爱。《大雁归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凝聚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生深刻的思考。而作者思考的出发点就是将大雁作为大自然生命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来看待,而非可以任意掠夺的对象。《狼》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人类与恶狼斗智斗勇的故事,启发人们对待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掌握本单元课文后“读读写写”中的字词及课下注释重点词语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文学阅读 1.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学会作摘录。2.在把握段落大意、厘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3.理解文中展现的作者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创意表达 1.从多方面对动物进行观察,增进对它们的了解,并进行记录。2.从观察动物的记录中选取某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强烈触动你的细节,写细节描写片段。3.注意扣住人和动物这两个方面,描述自己与动物之间的故事,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培养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17 猫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练习圈点勾画和作摘录,写批注的方法。(重点)2.了解故事主要情形,品味情节描写,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重难点)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重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掌握本课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折,厘清文章的结构。(重难点)3.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猫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它们有的长得很好看,是猫中的美少女;有的很萌,非常讨人喜欢;还有的猫很有趣,常常惹得人捧腹大笑。你喜欢这些猫吗 你愿意跟它们一起玩耍吗 然而,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猫,它们长得不是很漂亮,性格也不活泼,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你还喜欢它们吗 还愿意跟它们一起玩耍吗 我看到有些同学沉默了。大作家郑振铎,他家也曾养过小猫,他又是如何对待不同的猫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猫》,体会作者养猫的欢乐与悲伤。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逗乐(dòu)  一缕(lǚ)  妄想(wàng)
忧郁(yù) 污涩(sè) 怂恿(sǒng yǒng)
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冤枉(yuān)
怅然(chàng) 消耗(hào) 预警(jǐng)
懒惰(duò) 乞丐(gài) 虐待(nüè)
叮嘱(zhǔ) 悲楚(chǔ) 芙蓉鸟(fú róng)
畏罪潜逃(qián)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②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③蜷伏:弯着身体趴着。
④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⑤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⑥妄下断语:胡乱、随意地做出判断。
⑦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2.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等。
3.背景解读
  《猫》是郑振铎早期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请用一句话概括。
[交流点拨]文章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
2.圈点勾画,理解内容。
(1)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呢 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出有关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的语句,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表格。
(生互相交流,师引导)
[交流点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从舅舅家要来的 流浪猫
外形   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不好看,“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性情   很活泼,“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又扑过去抢”   更有趣,更活泼。会爬树,会捉老鼠,“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在那里晒太阳”   不活泼,忧郁,懒惰,“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春天来了,它成了一 只……吃得胖胖的”
在家中的地位   很受家人喜爱,“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很受家人的宠爱,“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查问好几次”“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结局 病死 丢失 死亡
(2)结合表格内容,从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几个方面对三只猫进行比较,概括它们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交流点拨]相似:三只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不同: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是要来的,外形好看,性情活泼可爱,在家中备受喜爱,结局不是病死就是丢失。而第三只猫是捡来的,外形难看,性情忧郁,懒惰,没人喜欢它,结局是被冤枉后忽然死去。第三只猫和前两只猫的特点、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3)文中写三只猫的文段都有明显的结束标志,请用波浪线勾画出相关语句,并说说它们在结构上的作用。
[交流点拨]句子:①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②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③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作用:①句表现了第一只猫的死让“我们”难过,但不至于太伤心,也为第二只猫的到来作铺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②句表现出第二只猫的丢失让“我们”非常伤心,较第一只猫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有总结上文的作用。③句中的“永不”显示了态度的决绝,比前面的伤心程度更深,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这些关键性语句,使文章衔接自然,层次清晰。
(4)同样是猫,为什么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命运会截然不同呢
[交流点拨](引导学生从猫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态度方面分析)前两只猫长相漂亮,性格活泼可爱,惹人喜爱。第三只猫流浪而来,长相丑陋,性格也不讨人喜欢,自然遭受冷遇。人凭着个人的好恶、偏见对待事物,造成了第三只猫的悲惨结局。
【探究二】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结合全文思考:对于三只猫,“我”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交流点拨]
第一只猫:喜爱→酸辛、难过
第二只猫:更喜欢→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不喜欢、愤怒→自责、悔恨
2.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最让“我”难过的是第三只猫的亡失,为什么还要写前两只猫呢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引导学生结合前面了解的三只猫的不同特点与命运来思考)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特点、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前两只猫的惹人喜爱来衬托第三只猫的遭人冷遇,突出第三只猫的悲惨命运,从而鲜明地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主观臆断。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郑振铎,积累了不少的词语,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了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地位、结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的情感波折。(重点)2.品味语言,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重难点)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重难点)
人类是万物之灵,靠着自己的智慧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但人类也应该反思:我们是否有权主宰其他生命的生存方式,甚至主宰它们的生死呢
【探究一】圈点勾画,赏析句子
  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猫的语句,并就相关语句做批注。
  提示:从关键词语、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批注。(教师示范)
  (示例一)“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中的“一缕”表明“我”心中的酸辛不是非常强烈,“两月”说明“我们”与第一只猫相处的时间不是很长。“一缕”“两月”表现了“我们”对第一只猫的亡失有点难过,但不至于太伤心。
  (示例二)“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活泼,表现了“我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交流点拨]
描写猫的句子及批注:
①“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写三妹逗猫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表达了对第一只猫的喜爱之情。
②“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运用一系列动词,表现了小猫的活泼、好动、可爱,表达了对第二只猫的喜爱之情。
③“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第三只猫的特点,体现了对第三只猫的不喜欢。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及批注:
①“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中,“一二小时”表示时间有点长,可是“我”“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表达了“我”对第一只猫的喜爱与内心的愉悦之情。
②“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写出了“我”对夺猫的人的愤恨,表达了“我”对第二只猫的亡失的怅然、难过。
③“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对猫的暴怒、虐待比作“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冤枉第三只猫而产生的愧疚、自责的心理。
【探究二】品读课文,探究主题
1.默读第 15—34段,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情认为是第三只猫吃了芙蓉鸟 用文中相关语句回答。
[交流点拨]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2.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上面题目中的两个句子,思考下面的问题。
(1)句中的“似乎”“好像”能否去掉
(2)猜想猫“凝望”芙蓉鸟的原因。
[交流点拨](1)“似乎”“好像”表明这只是“我”的猜测,并不十分肯定。若去掉,则与事实不符。
(2)(示例)猫“凝望”鸟儿,可能是羡慕主人对鸟儿的悉心照顾与爱护,也可能是自己内心孤独,想寻找玩伴。
3.猫,因为不会说话,没有话语权,以致有冤不能诉。假如你是第三只猫,你会对作者说些什么呢
[交流点拨](示例)主人,您没有调查清楚,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凝望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您不分青红皂白便打我,这深深地伤害了我。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言之有理即可)
4.读了郑振铎的《猫》后,你一定有许多感触,对于文中的“我”和第三只猫,你想说些什么呢 请写在下面。
(1)对文中的“我”,我想说:
(2)对文中的第三只猫,我想说:
[交流点拨](示例)(1)凡事不能单凭表象而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私心偏见,要宽容、仁爱,同情弱小者。
(2)弱小者总是饱尝不幸,所以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避免不幸。
  同学们,我们跟随作者认识了三只小猫,了解了三个故事,作者对小猫的不同的态度造成了小猫三种不同的命运。如何避免第三只猫的悲剧再次发生 如何让我们都能心怀坦荡地面对人生路 同学们,老师想对你们说:凡事要公平公正,对人对事莫要心存偏见与私心。
1.前两只猫真的“幸福”吗
提示:不幸福。活着,玩偶地位;失踪,了无牵挂;死去,可以替代——同样悲哀。
2.从课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可以从不同角度谈谈。
角度提示:家人对猫的不同态度;“我”处理事件时的态度;人类与猫的强弱对比;“我”过后的反思。
  (示例)(1)在课堂节奏上,前面对于三只猫的梳理显得有些琐碎、冗长,使得学生没有马上进入状态,课堂节奏显得前慢后快。备课时,我总希望能在45分钟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从而填入大量的信息,但这就导致每个环节时间的分布较为均匀,教学内容繁杂,重难点无法突出,主线不够明晰。
(2)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裕,探究的方式较为单一,少了些同学间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
(3)针对阅读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也许不如所愿。针对班级内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有效开展分层教学,是我今后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17.猫
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练习圈点勾画和作摘录,写批注的方法。(重点)
2.了解故事主要情形,品味情节描写,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重难点)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重难点)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掌握本课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折,厘清文章的结构。(重难点)
3.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同学们,猫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它们有的长得很好看,是猫中的美少女;有的很萌,非常讨人喜欢;还有的猫很有趣,常常惹得人捧腹大笑。你喜欢这些猫吗 你愿意跟它们一起玩耍吗 然而,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猫,它们长得不是很漂亮,性格也不活泼,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你还喜欢它们吗 还愿意跟它们一起玩耍吗 我看到有些同学沉默了。大作家郑振铎,他家也曾养过小猫,他又是如何对待不同的猫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猫》,体会作者养猫的欢乐与悲伤。
逗乐 一缕 妄想 忧郁 污涩 怂 恿 蜷伏
惩戒 冤枉 怅然 消耗 预警 懒惰 乞丐
虐待 叮嘱 悲楚 芙蓉鸟 畏罪潜逃
(dòu)
(lǚ)
(wàng)
(yù)
(sè)
(sǒng yǒng)
(quán)
(chéng)
(yuān)
(chàng)
(hào)
(jǐng)
(duò)
(gài)
(nüè)
(zhǔ)
(chǔ)
(fú róng)
(qián)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2)解释下列词语。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肮脏且不光滑。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弯着身体趴着。
悲伤凄楚;悲苦。
通过处罚来警戒。
胡乱、随意地做出判断。
显示自己能干。
污涩
怂恿
蜷伏
悲楚
惩戒
妄下断语
逞能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等。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作者简介
《猫》是郑振铎早期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3.背景解读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请用一句话概括。
文章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
2.圈点勾画,理解内容。
(1)三只猫分别是怎样的呢 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出有关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的语句,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表格。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从舅舅家要来的 流浪猫
外形   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   毛色花白,不好看,“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性情   很活泼,“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又扑过去抢”   更有趣,更活泼。会爬树,会捉老鼠,“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在那里晒太阳”   不活泼,忧郁,懒惰,“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春天来了,它成了一 只……吃得胖胖的”
在家中
的地位   很受家人喜爱,“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很受家人的宠爱,“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查问好几次”“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结局 病死 丢失 死亡
续表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结合表格内容,从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几个方面对三只猫进行比较,概括它们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相似:三只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不同: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是要来的,外形好看,性情活泼可爱,在家中备受喜爱,结局不是病死就是丢失。而第三只猫是捡来的,外形难看,性情忧郁,懒惰,没人喜欢它,结局是被冤枉后忽然死去。第三只猫和前两只猫的特点、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2.圈点勾画,理解内容。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圈点勾画,理解内容。
(3)文中写三只猫的文段都有明显的结束标志,请用波浪线勾画出相关语句,并说说它们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子:①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②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③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作用:①句表现了第一只猫的死让“我们”难过,但不至于太伤心,也为第二只猫的到来作铺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②句表现出第二只猫的丢失让“我们”非常伤心,较第一只猫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有总结上文的作用。③句中的“永不”显示了态度的决绝,比前面的伤心程度更深,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这些关键性语句,使文章衔接自然,层次清晰。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4)同样是猫,为什么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命运会截然不同呢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圈点勾画,理解内容。
前两只猫长相漂亮,性格活泼可爱,惹人喜爱。第三只猫流浪而来,长相丑陋,性格也不讨人喜欢,自然遭受冷遇。人凭着个人的好恶、偏见对待事物,造成了第三只猫的悲惨结局。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二】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结合全文思考:对于三只猫,“我”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第一只猫:喜爱→酸辛、难过
第二只猫:更喜欢→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不喜欢、愤怒→自责、悔恨
2.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最让“我”难过的是第三只猫的亡失,为什么还要写前两只猫呢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的特点、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前两只猫的惹人喜爱来衬托第三只猫的遭人冷遇,突出第三只猫的悲惨命运,从而鲜明地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主观臆断。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郑振铎,积累了不少的词语,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了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地位、结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的情感波折。(重点)
2.品味语言,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重难点)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难点)
导入新课
人类是万物之灵,靠着自己的智慧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但人类也应该反思:我们是否有权主宰其他生命的生存方式,甚至主宰它们的生死呢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圈点勾画,赏析句子
默读课文,用横线勾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猫的语句,并就相关语句做批注。
提示:从关键词语、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批注。
(示例一)“我心里 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中的“一缕”表明“我”心中的酸辛不是非常强烈,“两月”说明“我们”与第一只猫相处的时间不是很长。“一缕”“两月”表现了“我们”对第一只猫的亡失有点难过,但不至于太伤心。
(示例二)“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活泼,表现了“我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二】品读课文,探究主题
1.默读第 15—34段,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情认为是第三只猫吃了芙蓉鸟 用文中相关语句回答。
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2.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上面题目中的两个句子,思考下面的问题。
(1)句中的“似乎”“好像”能否去掉 (2)猜想猫“凝望”芙蓉鸟的原因。
(1)“似乎”“好像”表明这只是“我”的猜测,并不十分肯定。若去掉,则与事实不符。
(2)(示例)猫“凝望”鸟儿,可能是羡慕主人对鸟儿的悉心照顾与爱护,也可能是自己内心孤独,想寻找玩伴。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猫,因为不会说话,没有话语权,以致有冤不能诉。假如你是第三只猫,你会对作者说些什么呢
【探究二】品读课文,探究主题
(示例)主人,您没有调查清楚,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凝望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您不分青红皂白便打我,这深深地伤害了我。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言之有理即可)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二】品读课文,探究主题
4.读了郑振铎的《猫》后,你一定有许多感触,对于文中的“我”和第三只猫,你想说些什么呢 请写在下面。
(1)对文中的“我”,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中的第三只猫,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凡事不能单凭表象而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私心偏见,要宽容、仁爱,同情弱小者。
(2)弱小者总是饱尝不幸,所以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避免不幸。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跟随作者认识了三只小猫,了解了三个故事,作者对小猫的不同的态度造成了小猫三种不同的命运。如何避免第三只猫的悲剧再次发生 如何让我们都能心怀坦荡地面对人生路 同学们,老师想对你们说:凡事要公平公正,对人对事莫要心存偏见与私心。
拓展延伸
1.前两只猫真的“幸福”吗
不幸福。活着,玩偶地位;失踪,了无牵挂;死去,可以替代——同样悲哀。
2.从课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可以从不同角度谈谈。
角度提示:家人对猫的不同态度;“我”处理事件时的态度;人类与猫的强弱对比;“我”过后的反思。17猫
课前预学
预学一 阅读课文前,请辨析下列三组字的读音,并在括号内填入正确的字,把词语补充完整。
表5-1 字词梳理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字形 涌 捅 恿 账 怅 伥 倦 蜷 绻
字音
释义 ①水或云气冒出; ②从水或云气中冒出 ①戳,扎; ②戳穿,揭露 和“怂”连用,表示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①关于货币、货物出入的记载; ②指账簿; ③债 不如意 伥鬼 ①疲乏; ②厌倦 蜷曲 和“缱”连用,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词语 ①( )娄子(注:引起纠纷,惹祸) ②风起云( ) ③怂( ) ④新人不断( )现 ⑤把事情都( )出来 ①( )务公开 ②为虎作( ) ③银行( )户 ④( )然若失 ⑤惆( )不已 ①( )伏 ②孜孜不( ) ③情意缱( ) ④面带( )容 ⑤( )缩成小球
预学二 默读课文,厘清文章脉络,填写下表。
表5-2 课文梳理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① ②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③ ④
性情 ⑤ 更有趣、更活泼 ⑥
称呼 相伴的小侣 ⑦ 可厌的猫
结局 病死 ⑧ ⑨
养猫态度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⑩
预学三 初读课文,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你对《猫》这个故事结局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可怜 可恶 可悲 可叹
我选择 。因为 。
课堂导学
导学一《猫》选自郑振铎的《家庭的故事》,此书创作于1925年至1927年,共16篇,是一部写实短篇小说集。作为一篇散文化的小说,《猫》融合了小说与散文的双重特点。默读课文后,完成下列任务。
(1)[小说的笔法]本文构思巧妙,作者善于设置伏笔,如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着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 ,预示它被路人捉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 ,为它后来被冤死埋下伏笔。
知识卡片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物,是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2)[散文化抒情]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我”虽然不是作者本人,但其强烈的情感融于朴实的语言中,极具感染力。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表5-3 散文化抒情
例句 表达效果 情感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运用比喻手法,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滚”字表现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我”对猫的无限喜爱之情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① ②
③ ④ 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之深
导学二[主题的理解]小文和小语就本文主题进行了讨论,请阅读他们的对话,补全语音部分。
图5-1 对主题的理解分析
①小文:我觉得不能删去,因为
②小语:从猫的命运看,
导学三 课文中第四只黑猫的出现,成为情节转折的关键之处,既为第三只猫洗脱了“冤情”,也令“我”自责与悔恨。这样的转折给你带来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写下你的看法,150字左右。
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的三个语段,完成相应的任务。
[甲]
当她(猫)在我们这里的时候,那些冷清的角落,都为她跑着跳着填满了;为我们遗忘了的纸物,都由她有趣地抓了出来。一时她会跑上座灯的架上,一时她又跳上了书橱。可是她把花盆架上的一盆迎春拉到地上,碎了花盆的事也有过。记得自己真就以为她是一个有性灵的生物,申斥她,轻轻地打着她;她也就畏缩地躲在一旁,像是充分地明白了自己的过错似的。
——靳以《猫》
[乙]
“这猫真不利,它是首先来报妹妹的死信的!”妻见了猫叹息着说。
猫正在檐前伸了小足爬搔着柱子,突然见我们来,就踉跄逃去,阿满赶到橱下把它捉来了,捧在手里:
“你不要逃,都是你不好!妈!快打!”
“畜生晓得什么?唉,真不利!”妻呆呆地望着猫这样说,忘记了自己的矛盾,倒弄得阿满把猫捧在手里瞪目茫然了。
“把它关在伙食间里,别放它出来!”我一壁说一壁懒懒地走入卧室睡去。我实在已怕看这猫了。
——夏丏尊《猫》
[丙]
有一天一夜,玳瑁没有动过厨房里的饭。以后几天,它也只在夜里,待大家睡了以后到厨房里去。
我们还想方设法带玳瑁出来,但是母亲说:“随它去吧,这样有灵性的猫,那里会不晓得我们要离开这里。要出去自然不会躲开的。你们看它,父亲过世以后,再也不忍走进那两间房里,并且几天没有吃饭,明明在非常地伤心。现在怕是还想在这里陪伴你们父亲的灵魂呢。它原是你父亲的。”
我们只好随玳瑁自己了。它显然比我们还舍不得父亲,舍不得父亲所住过的房子,走过的路以及手所抚摸过的一切。父亲的声音,父亲的形象,父亲的气息,应该都还很深刻地萦绕在它的脑中。
可怜的玳瑁,它比我们还爱父亲!
——王鲁彦《父亲的玳瑁》
(1)三位文人笔下的猫,性情不同,命运迥异。请默读三个语段,与郑振铎的《猫》进行比较,摘录或概括相关内容,填写表格。
表5-4 比较分析
作家与作品 例句 猫的性情 人对猫的态度
郑振铎《猫》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活泼,有趣 喜爱
靳以《猫》 可是她把花盆架上的一盆迎春拉到地上,碎了花盆的事也有过。 ① ②
夏丏尊《猫》 ③ ④ 厌恶,嫌弃
王鲁彦《父亲的玳瑁》 有一天一夜,玳瑁没有动过厨房里的饭。以后几天,它也只在夜里,待大家睡了以后到厨房里去。 ⑤ ⑥
(2)假设你要做一期朗读节目,请从上面三个语段中选择一段作为朗读材料,并设计一个主题词,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答案
预学一 yǒng tǒng yǒng zhàng chàng chāng juàn quán quǎn 捅 涌 恿 涌 捅 账 伥 账 怅 怅 蜷 倦 绻 倦 蜷
预学二 ①从舅舅家要来的 ②拾来的 ③浑身黄色 ④毛色花白,不好看,很瘦 ⑤很活 泼 ⑥不活泼、忧郁、懒惰 ⑦亲爱的同伴 ⑧丢失 ⑨冤死 ⑩“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预学三 [示例一]可怜 理由略(可从猫被无端冤死的角度分析) [示例二]可恶 理由略 (可从全家人对猫的歧视、偏见角度分析,但容易忽视文末“我”的忏悔) [示例三]可悲 理由 略(可从“我”知道错了,才开始反省但为时已晚的角度分析) [示例四]可叹 理由略(可从猫的命运与“我”的反思角度考虑)
导学一 (1) 生性活泼好动,不怕生人,“我们”都为它提心吊胆 不招人喜欢,总是喜欢 凝望鸟笼 (2) 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用于人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 ②“我”主观上认为 凶手就是猫,表达对猫的愤怒之情 ③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 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④运用比喻手法,把“我”当时对猫的态度比作针,“刺”字表现了 程度之深
导学二 ①[示例]第一、第二只猫都很活泼可爱,与第三只猫丑陋的外表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前两只猫给大家带来的快乐,结局却是失踪或死亡。如此看来,第三 只猫大概不会再落得这样的命运吧,但结果它出人意料地被“我”冤枉而死。于是,“猫”悲剧命运 产生的悲剧色彩在构成对比的情节演绎中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与失去美好事物的痛 楚相比,“我”内心的痛悔也显得更加深刻,发人深省。②[示例]因为猫的弱小,尤其是第三只猫 由于长相丑陋,又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不招人喜欢,就导致了人们主观臆断,凭个人的好恶、私心 和偏见加以处置,以致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以貌取人,或根据亲疏远 近主观臆断。
导学三 [示例]情节的转折,带来事情发展的另一个思考角度,使主题更加深刻。小说映射 现实生活,生活中人们观察事情习惯只站在一方的立场,看到的也往往是事实的一面,容易形成 主观臆断。如果能多角度或换位思考,就可以完整了解并接近事实真相。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 暴发初期,关于疫情的各种报道满天飞,如果不能多角度去求证,多立场去思考,就会被各种网络谣言或偏激的言论所裹挟。
拓展 (1)①调皮活泼 ②如对人般教育猫,喜欢它 ③猫正在檐前伸了小足爬搔着柱子, 突然见我们来,就踉跄逃去。 ④惶恐胆小 ⑤忠诚,有灵性 ⑥感动、爱猫 (2)[示例]主题 词:悔恨。 选择语段:夏丏尊《猫》。 选择理由:夏丏尊在《猫》中流露出人们对猫的偏见与蔑 视,仅仅因为妹妹的死是猫报的信,就把怨气发泄在一只可怜无辜的小猫身上。在我们的生活 中,也曾经出现如此对待弱小生灵的不公事件,谨以此篇表达对曾经错误行为的悔恨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