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狼 教学课件+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 狼 教学课件+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1 15:50:12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20.狼
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理解课文内容。(重难点)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文主人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智慧。(重点)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重难点)
2.了解作者及作品,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重难点)
3.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导入新课
同学们,昔日东郭先生帮助了危难中的狼,后险些被它吃掉,幸亏有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户又遇见了狼的“后代”,结果会怎样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
缀行甚远 并驱如故 屠大窘 积薪其中
苫蔽成丘 眈眈相向 目似瞑 狼亦黠矣
前狼假寐 止露尻尾
(zhuì)
(qū)
(jiǒng)
(xīn)
(shàn)
(dān)
(míng)
(xiá)
(mèi)
(kāo)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其作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作者简介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聊斋志异》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3.作品简介
(一)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
(1)缀行甚远( )
(2)一狼仍从( )
(3)顾野有麦场( )
(4)弛担持刀( )
(5)意暇甚( )
(6)屠暴起( )
(7)盖以诱敌( )
(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跟随
跟从
看,视
解除,卸下
从容、悠闲
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一说承接上文,表示原因,理由
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突然
2.一词多义
(1)以 投以骨 (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盖以诱敌 ( )
(2)其 场主积薪其中 ( )
屠乃奔倚其下 (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屠自后断其股 ( )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用,用来
代指麦场
代指柴草堆
代指屠户
代指狼
2.一词多义
(3)前 其一犬坐于前 ( )
狼不敢前 ( )
(4)意 意暇甚 (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5)敌 恐前后受其敌 ( )
盖以诱敌 ( )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前面
上前
神情,态度
想,打算
攻击
敌方,文中代指屠户
3.词类活用
(1)狼不敢前(名词用作动词, )
(2)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用作状语, )
(3)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作动词, )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 )
(5)止增笑耳(动词用作名词, )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上前
像狗似的
挖洞
从通道
笑料
4.文言句式
(1)一狼得骨止( )
(2)顾野有麦场( )
(3)投以骨( )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省略句。省略数词后面的量词“只”
省略句。“顾野”前省略“屠户”
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骨投之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5.文意理解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屠户很窘迫,担心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它)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它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大概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二】整体感知
1.概括文章情节。
  按照事件的发展,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后,用词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发展经过。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梳理文章内容。
  文章围绕屠户和狼展开,对他们之间的斗争进行了精彩的描述。请用原文语句在表格中填写关于“屠户”与“狼”的内容。
【探究二】整体感知
情节 屠户 狼
遇狼 晚归 缀行甚远
惧狼 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两狼之并驱如故
情节 屠户 狼
御狼 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杀狼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目似瞑,意暇甚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蒲松龄,疏通了文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记叙了屠户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经过),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张曲折。课下大家要注意熟读课文,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根据记叙的顺序和结构,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重点)
2.揣摩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在记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重难点)
3.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重难点)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狼与屠户的形象,揣摩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品读课文,读活形象
鲁迅曾评价《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在蒲松龄的笔下,鬼怪动物不仅有各自的特点,还有人的心理、人的情感,甚是奇异。本文中,作者是怎样写狼的呢
1.课文开篇交代了记叙文的哪几个要素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时间——晚 人物——一屠,两狼
地点——途中 事件的起因——屠晚归,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小结:第1段交代了屠户危险的处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后文写屠户与狼的斗争作了铺垫。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品读课文,读活形象
2.分析“狼”的形象。
(1)作者用哪个字评价了狼

(2)狼的“黠”体现在哪里
狼——黠
贪婪、
凶残、
狡诈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读活“屠户”的形象。
(1)两只狼如此狡诈,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呢 齐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描写屠户的词句,理解屠户的形象,填写表格。
方法提示:①找出描写屠户的词句,用波浪线勾画,读一读。
②品析词句,揣摩屠户的心理,分析屠户的特点。
【探究一】品读课文,读活形象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词句 描写角度 心理 特点
屠惧,投以骨
复投之 心理、动作 紧张、害怕、退让 怯懦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心理 恐惧至极,认清狼性,面临生死抉择 怯懦
顾野有麦场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动作 情急之下,放下幻想,认清形势,
绝地反击 勇敢机智
沉着冷静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动作 不为假象迷惑,找准时机,出其不意,直击要害 沉着冷静
勇猛果断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动作 保持警惕,小心谨慎 细心谨慎
机智冷静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动作、
心理 恍然大悟 机智
聪明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一】品读课文,读活形象
3.读活“屠户”的形象。
(2)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用“文中    (句)运用了    描写,写出了屠户        (在具体情况下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屠户的    (特点)”的句式,说说自己对屠户形象的理解。
(示例)文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屠户在发现狼似乎在打盹时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直击要害,表现了屠户的沉着冷静、勇猛果断。
(3)生齐读,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二】深入文本,读透哲理
1.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
  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二】深入文本,读透哲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中,作者嘲讽的仅仅是狼吗
作者不仅仅是嘲讽狼,更是嘲讽像狼那样贪婪、狡诈的人。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揭示深刻的寓意,是这则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聊斋故事本来就是以奇闻逸事折射人间百态为宗旨,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尽显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它们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的刀下,因此,作者意在告诉人们:像狼一样贪婪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什么花招,终究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探究二】深入文本,读透哲理
3.从本文的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1)像狼一样贪婪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
(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克服恐惧,分析形势,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3)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4.在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凶狠贪婪、阴险狡诈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狼被赋予了新的形象。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新时代的狼性是怎样的。
材料一 狼,生性残忍而机警,极善奔跑,耐力很好。最大的本领是利用群体的力量捕杀比它们大得多的食草动物。狼的智商很高,可以通过气味、叫声、肢体动作进行沟通,在每个狼群中,每个成员都很明确自己的身份,因此很少有仇恨和打架的行为。相反,它们在围捕猎物和共同抚幼方面,还表现出一种友爱合作的精神。
材料二 很多企业以狼作为形象代言,影视剧中特种兵多以狼命名,如山狼、西北狼、独狼……
【探究二】深入文本,读透哲理
勇敢、坚忍、聪明、机敏,具有团队精神,懂得协作,敢于挑战,积极进取,勇于开拓。
课堂小结
本文中的狼不仅贪婪、凶残、狡诈,还具有人的心机、智慧,形象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作者借助这一奇异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假丑恶的鞭挞。可是当我们走出中国传统文学,辩证地看待狼时,发现了其新的文化内涵。这也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
 讨论: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贪婪、凶残和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呢
(示例)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户,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1)标题。以《狼》为题,体现了作者的着眼点。
(2)行文。通过屠户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3)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狼”。
  由此可知,屠户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是赞扬屠户的勇敢机智。而是表现狼无论怎样贪婪、凶残和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主旨。20 狼
课前预学
预学一 文言文中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请读顺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狼不敢前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一狼洞其中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知识卡片 词类活用,一般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有时,这样的词基本功能未改变,但用法比较特殊。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2)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一狼得骨止(A.停止 B.只有)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A.原因 B.原来)
③屠大窘(A.为难 B.贫困)
④恐前后受其敌(A.攻击 B.仇敌)
⑤苫蔽成丘(A.草编之物 B.遮盖)
⑥一狼径去(A.离开 B.距离)
⑦意暇甚(A.意图 B.神情)
⑧屠暴起(A.残暴 B.突然)
预学二 按要求填空。
预学三 你知道吗?“狼”在传统文化中有一定的寓意,并能和相对固定的词搭配组合成成语或歇后语,用以反映人们对其本性的认识。请你从备选组中选择一组,仿照示例,按要求答题。
备选组:①狼和鬼 ②狼和豕 ③狼和虎 ④狼和狈
表5-7 对“狼”的认识
示例:狼和狈 狼狈为奸,传说狈是与狼同类的野兽,因前腿短,要趴在狼身上才能行动,狼和狈常一起外出伤害牲畜。比喻坏人互相勾结,一起干坏事
结论: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
课堂导学
导学一《狼》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文中描述的狼与人的斗争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最终结局也出人意料。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图5-2 课文情节梳理
导学二 学习《狼》这篇课文后,小语发现小文在默写句子时,把“眈”写成了“耽”。
小语: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很多字从字义出发更好记:课文中“眈眈相向”的“眈”的意思是 ,需要用眼睛,所以是目字旁,不是耳字旁;“缀行甚远”的“缀”的意思是 ,所以写成绞丝旁。
老师:小语的方法很好,汉字可以从字形构造和字义去记。我们看看课文中这个“狼”字的小篆字形。《说文解字》中说:“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
如图所示,“狼”字左边是“犬”,右边是“良”,是形声字,从犬良声。也有人认为“良”本义是“善的、好的”,古人以“良、犬”会意,创造“狼”字,原指高大威猛的猎犬、最好的猎狗。我们望字会意,可以猜想狼是一种 的动物。
小文:狼和狗相似的这一特性在课文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这句话: 。
导学三 学习了《狼》,同学们发现:虽然题目是“狼”,但是课文对屠户有细致入微的描写;最终是屠户取胜,但课文却以评论“禽兽”结尾。对此,同学们提出了不同观点,并准备进行辩论。你赞成哪方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下你的辩论词。
甲方:本文的主角是人,突出了人的智慧终究是高于狼的。
乙方:本文的主角是狼,表现了狼的狡诈,寓意丰富。
我的辩论词: 。
课后拓展
拓展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的任务。
【诗词溯源】
(一)
并驱从两狼兮,揖①我谓我臧②兮。
(选自《诗·齐风·还》)
子系中山狼③,得志便猖狂。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注释】①揖:拱手行礼。 ②臧:善,好。这里指狩猎技艺高超。③中山狼:形容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出自东郭先生误救中山上的一只狼,却险些被狼所吞的典故。
【又见聊斋】
(二)毛大福(节选)
〔清〕蒲松龄
太行毛大福,疡医①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裏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饰数事②。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散去。毛乃归。
昔一稳婆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疡(yáng)医:指治疗疮伤的外科医生。②事:量词,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并列举课文中含有与之义项相同的词语的句子。
①并驱从两狼兮 例句:
②则布裹金饰数事 例句:
③方怪异间 例句:
④因从之去 例句:
⑤产下放归 例句:
(2)《毛大福》结尾段中有一句“可知此事从来多有”的评论。这句话中的“此事”指什么?以这句话结尾有何作用?
(3)有评论家认为,在文学作品中,狼的意象十分复杂,有英雄与恶魔的两个对立面。狼的意象的出现有人的主观因素,人对狼有仇恨,也有崇拜,其象征意义也一直在转换。试结合课文和上述材料,从下面的形象中选择两例,来谈谈狼的形象。
A.“屠户”狼 B.“中山狼”C.“毛大福”狼 D.“稳婆”狼
我选( )和( )。
拓展二 语言运用。任选一题完成。
蒲松龄的《狼》共有三则,另外两则同样描述了屠户智斗、勇斗狼的故事。其中一则的情节如图5-4所示,请你展开联想,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个故事的经过。(不超过90字)
图5-4
《狼》中描写屠户与狼斗争的片段,只有“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寥寥数笔,请你根据图5-5的提示,发挥想象,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进行扩写。(不超过90字)
图5-5
我选 。
答案
预学一 (1)①上前,向前走。 ②像狗一样。 ③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④通 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 ①A ②B ③A ④A ⑤B ⑥A ⑦B ⑧B
预学二 清 蒲松龄 聊斋 聊斋志异 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预学三* [示例一]狼和鬼 鬼哭狼嚎,解释为如鬼哭泣、如狼哀嚎,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 厉 [示例二]狼和豕 狼奔豕突,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 处骚扰。比喻敌人奔逃时的惊慌状态,也比喻敌人乱冲乱窜 [示例三]狼和虎 狼吞虎咽,形容 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豺狼虎豹,最早指猫科、犬科的四种大中型动物,后来泛指危害人畜的各 种猛兽,再后来引申为残害人民的恶人 [示例四]狼和狈 狼狈不堪,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 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结论:“狼”的形象趋向贬义,代表凶猛、贪婪、不堪、困窘等
导学一 ①两狼缀行 ②屠投骨尽 ③屠断狼股
导学二 注视 连接 类似于很好的猎犬 其一犬坐于前。
导学三 [示例一]我同意甲方的观点,本文的主角是人,整个故事都是围绕屠户展开的,从 被狼跟踪,再到打死狼,全文写了屠户由不得已到拼死自卫的心理过程。文章想要表现面对残暴的 敌人,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示例二]我同意乙方的观点,本文的主角 是狼,狼是叙事的主线,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屠户所有的行为都因狼而起。《狼》着力刻 画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作者用狼来反映那些恶势力和贪得无厌的人。虽然课文也表现了屠 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是这是次要的。(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一 (1) ①一起追赶。 [示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几。 [示例]又数刀毙之 ③正。 [示例]方欲行 ④跟从。 [示例]一狼仍从 ⑤回家、回来。 [示例]一屠晚归 (2)此 事:①毛大福救治狼,然后狼报恩的故事;②稳婆为狼接生,狼报答她而送来鹿肉的故事。作者以 议论的方式总结全文,说“可知此事从来多有”,是指这类事是自古以来就多有发生的。作者借此 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3)[示例]A C 《狼》这篇课文所塑造的狼的形象是残忍、狡猾的。 而毛大福所遇到的狼却是知恩图报的,其中包含着作者对狼的肯定,暗示某些人连狼都不如。
拓展二* (1)[示例]屠夫遇狼,狼想吃肉,屠夫便把肉挂在钩子上,高高地悬吊在树上,第 二天屠夫发现树上悬挂着死狼,原来狼想吃肉,却因咬到挂肉的钩子而死。 (2)[示例]屠夫眼 睛瞪得像铜铃,紧紧地攥住刀子,手臂青筋暴出,迅猛地跳起,往狼的头顶毫不手软地劈去,他知 道成败在此一举,又顺势连砍几刀,狼来不及哀嚎,倒在血泊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 狼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理解课文内容。(重难点)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文主人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智慧。(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重难点)2.了解作者及作品,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重难点)3.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同学们,昔日东郭先生帮助了危难中的狼,后险些被它吃掉,幸亏有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户又遇见了狼的“后代”,结果会怎样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板书课题)
1.掌握生字词
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缀行甚远(zhuì)  并驱如故(qū)
屠大窘(jiǒng) 积薪其中(xīn)
苫蔽成丘(shàn) 眈眈相向(dān)
目似瞑(míng) 狼亦黠矣(xiá)
前狼假寐(mèi) 止露尻尾(kāo)
2.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其作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3.作品简介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聊斋志异》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探究一】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
(1)缀行甚远(跟随)
(2)一狼仍从(跟从)
(3)顾野有麦场(看,视)
(4)弛担持刀(解除,卸下)
(5)意暇甚(从容,悠闲)
(6)屠暴起(突然)
(7)盖以诱敌(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一说承接上文,表示原因,理由)
(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一词多义
(1)以
(2)其
(3)前
(4)意
(5)敌
3.词类活用
(1)狼不敢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2)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似的)
(3)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通道)
(5)止增笑耳(动词用作名词,笑料)
4.文言句式
(1)一狼得骨止(省略句。省略数词后面的量词“只”)
(2)顾野有麦场(省略句。“顾野”前省略“屠户”)
(3)投以骨(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骨投之)
5.文意理解
(1)四人为一组,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小组在翻译过程中,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地方。
(2)全班交流,各小组说说自己组内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他小组来回答,其他小组解决不了的困难,由教师来指导。
(3)指定多名学生翻译。
(4)教师总结,展示译文。
  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它们)跟随着(屠户)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很窘迫,担心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它)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它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大概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探究二】整体感知
1.概括文章情节。
  按照事件的发展,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后,用词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发展经过。(生交流后,师明确)
[交流点拨]
2.梳理文章内容。
  文章围绕屠户和狼展开,对他们之间的斗争进行了精彩的描述。请用原文语句在表格中填写关于“屠户”与“狼”的内容。
[交流点拨]
情节 屠户 狼
遇狼 晚归 缀行甚远
惧狼 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两狼之并驱如故
御狼 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杀狼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目似瞑,意暇甚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蒲松龄,疏通了文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记叙了屠户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经过),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张曲折。课下大家要注意熟读课文,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根据记叙的顺序和结构,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重点)2.揣摩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在记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重难点)3.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重难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狼与屠户的形象,揣摩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板书课题)
【探究一】品读课文,读活形象
  鲁迅曾评价《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在蒲松龄的笔下,鬼怪动物不仅有各自的特点,还有人的心理、人的情感,甚是奇异。本文中,作者是怎样写狼的呢
1.课文开篇交代了记叙文的哪几个要素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交流点拨]
时间——晚
人物——一屠,两狼
地点——途中
事件的起因——屠晚归,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小结:第1段交代了屠户危险的处境,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后文写屠户与狼的斗争作了铺垫。
2.分析“狼”的形象。
(1)作者用哪个字评价了狼
[交流点拨]黠。
(2)狼的“黠”体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


黠贪婪、
凶残、
狡诈
3.读活“屠户”的形象。
(1)两只狼如此狡诈,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呢 齐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描写屠户的词句,理解屠户的形象,填写表格。
方法提示:①找出描写屠户的词句,用波浪线勾画,读一读。
②品析词句,揣摩屠户的心理,分析屠户的特点。
[交流点拨]
词句 描写角度 心理 特点
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心理、动作 紧张、害怕、退让 怯懦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心理 恐惧至极,认清狼性,面临生死抉择 怯懦
顾野有麦场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动作 情急之下,放下幻想,认清形势,绝地反击 勇敢机智沉着冷静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动作 不为假象迷惑,找准时机,出其不意,直击要害 沉着冷静勇猛果断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动作 保持警惕,小心谨慎 细心谨慎机智冷静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动作、心理 恍然大悟 机智聪明
(2)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用“文中    (句)运用了    描写,写出了屠户        (在具体情况下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屠户的    (特点)”的句式,说说自己对屠户形象的理解。
[交流点拨]
(示例)文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屠户在发现狼似乎在打盹时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直击要害,表现了屠户的沉着冷静、勇猛果断。
(3)生齐读,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探究二】深入文本,读透哲理
1.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勇敢、机智的人面前,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
  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中,作者嘲讽的仅仅是狼吗
[交流点拨]作者不仅仅是嘲讽狼,更是嘲讽像狼那样贪婪、狡诈的人。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揭示深刻的寓意,是这则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聊斋故事本来就是以奇闻逸事折射人间百态为宗旨,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尽显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它们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的刀下,因此,作者意在告诉人们:像狼一样贪婪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什么花招,终究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
3.从本文的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交流点拨](1)像狼一样贪婪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
(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克服恐惧,分析形势,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3)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4.在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凶狠贪婪、阴险狡诈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狼被赋予了新的形象。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新时代的狼性是怎样的。
材料一 狼,生性残忍而机警,极善奔跑,耐力很好。最大的本领是利用群体的力量捕杀比它们大得多的食草动物。狼的智商很高,可以通过气味、叫声、肢体动作进行沟通,在每个狼群中,每个成员都很明确自己的身份,因此很少有仇恨和打架的行为。相反,它们在围捕猎物和共同抚幼方面,还表现出一种友爱合作的精神。
材料二 很多企业以狼作为形象代言,影视剧中特种兵多以狼命名,如山狼、西北狼、独狼……
[交流点拨]勇敢、坚忍、聪明、机敏,具有团队精神,懂得协作,敢于挑战,积极进取,勇于开拓。
  本文中的狼不仅贪婪、凶残、狡诈,还具有人的心机、智慧,形象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作者借助这一奇异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假丑恶的鞭挞。可是当我们走出中国传统文学,辩证地看待狼时,发现了其新的文化内涵。这也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讨论: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贪婪、凶残和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呢
[交流点拨](示例)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户,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1)标题。以《狼》为题,体现了作者的着眼点。
(2)行文。通过屠户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3)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狼”。
  由此可知,屠户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是赞扬屠户的勇敢机智。而是表现狼无论怎样贪婪、凶残和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主旨。

屠户两狼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反复朗读这篇文言文,在朗读中感知理解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疏通文义,积累文言知识主要靠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教师做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利用3、4段的描写,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变化的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