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济南的冬天 教学课件+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济南的冬天 教学课件+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1 15:51:50

文档简介

2 济南的冬天
课前预学
预学一 带着问题朗读文章是走进文本的好方法。读一读,猜一猜,填一填,感受阅读的乐趣。
预学二 根据字形以及语境选择恰当的汉字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参考示例做出相应的解释,再写出你的发现。
【示例】
句子:水藻真绿,把终年 贮 (贮 伫)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解说:贮,“贝”(贝字旁),与财物有关,意思是“储存”,表现了水藻绿之盛,突出了济南冬日的生机。
(1)句子: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 (唤 涣)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解说:
(2)句子:看吧,由 (橙 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解说:
我的发现:
预学三 声音可以再现画面,可以传情达意。朗读全文,读出文章的语言节奏,读出语句中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1)根据你的理解,标出下面三句话的重音和停连,并读给家长听。
①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②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③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2)*在做朗读设计时,有同学产生了一个疑问:都说作家“惜字如金”,可老舍却在文中用了许多“吧”“呀”“呢”,若把这些语气词删去,是否更好?请结合以上这些句子中语气词的作用来进行分析,解答这名同学的疑问。
课堂导学
导学一 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词,并与同学展开讨论。
我认为用 来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最合适,因为
导学二 老舍在“平常”的济南冬景中写出了“不平常”的美。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梳理任务,一起去发现这种美吧!
图1-3 济南冬景
导学三 让声音传递情感,让语言彰显魅力。结合重音和停连的知识,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根据你的理解,标出下列句子的重音和停连。然后尝试朗读课文第3段。
①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②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③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2)朗读课文末句,选出重音处理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A.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B.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C.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D.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我认为 是恰当的,因为
导学四 细读课文,结合下列材料,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材料一】
济南境内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山,高的山海拔超过900米。
【材料二】
1930年7月,老舍已经在北平找了3个月的工作,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位。后来,他应邀前往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并很快便沉浸在与胡絜青的热恋之中,心情大好的他改用温婉、舒缓的文字描写济南的时令美景。
——钟巧、陈建锋《一个人的济南-<济南的冬天>赏析》(有删改)
(1)有同学对课文中有关“山”的描述提出疑问:济南的山明明海拔挺高的,老舍却称它们为“小山”,他这样称呼是不是有悖常理?阅读课文第3、4段,开展小组讨论。
(2)老舍用赞美的笔触描述济南的冬天,把美丽的济南呈现在我们眼前。请结合上述材料,探究老舍笔下冬天的济南如此“温晴”的原因。
课后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的任务。
【材料一】
除了太阳要落的时候,校园里不见一个人影。那几条白石凳,上面有枫树给张着伞,便成了我的临时书房。手里拿着本书,并不见得念;念地上的树影,比读书还有趣。我看着:细碎的绿影,夹着些小黄圈,不定都是圆的,叶儿稀的地方,光也有时候透出七棱八角的一小块。小黑驴似的蚂蚁,单喜欢在这些光圈上慌手忙脚地来往过。那边的白石凳上,也印着细碎的绿影,还落着个小蓝蝴蝶,抿着翅儿,好像要睡。一点风儿,把绿影儿吹醉,散乱起来;小蓝蝶醒了懒懒地飞,似乎是做着梦飞呢;飞了不远,落下了,抱住黄蜀菊的蕊儿。看着,老大半天,小蝶儿又飞了,来了个愣头磕脑的马蜂。
-老舍《一些印象》
【材料二】
左下首的冰画是大朵的菊花。细长的花瓣闪着晶莹的光。花儿一朵挨着一朵。岱岱的目光刚一落上,它们就一个接一个慢慢地旋转起来,细长的花瓣甩开了,像是一柄柄发光的伞。忽然有什么落在伞上了。是一个小水滴吗?水滴中还是那匹马。它抖了抖身子,灵巧地踏着旋转的花瓣跳舞。······马跳着,花瓣也参加了,好像许多波纹,随着马的舞姿起伏。一会儿,马停住了跳舞,侧着头屈了屈前腿,便从花瓣上飘然落下。在它落下来的瞬间,细长的菊花瓣齐齐向上仰起,好像是在举剑敬礼。
-宗璞《冰的画》
【材料三】
见本册教科书第9页关于“比拟”的知识。
【材料四】
比喻常给我们想说的话提供有效的方式,比直接叙述的方式更好。其真实理由安在?
第一,比喻能给我们以想象的乐趣。······我们按照幻想中的相似处给植物花卉起名:道坛上的杰克、婴儿香、安妮皇后的花边。所以比喻本身就有意思,能使人在运用想象中获得快感。第二,比喻是在诗中增加意象的一种手法。它能使抽象变成具体,使诗更有美感。······当狄金森把诗比作跳跃的战马时,她把诗的有想象的、有节奏的品质表现在视觉的语言中。······第三,比喻是知识性传达增加感情强度的一种方式。······当威·欧文把陷在毒气中的士兵比作绿海中正要淹死的人时,他除了传达一种视觉意象外,还传达了绝望和窒息的感觉。第四,比喻是一种浓缩方法,能在最小范围内表达得最多。如当把生命比作蜡烛时,生命便发光,有能量,能活动,有光彩。
——[美]劳·坡林《怎样欣赏英美诗歌》(1)请你结合材料三或材料四给你带来的启发,当一回“语言评论家”,夸一夸材料一或材料二在语言表达上的妙处。
材料 写得很有特色。因为
(2)现在你对描写景物是否有了新的认识?你所生活的城市,是否也有令你心动的四季风景?是柔美的春、闲适的夏,抑或是爽朗的秋、洁净的冬?任选一季,写出你眼中的风景,不少于120字。别忘了用色彩点染画面,体现丰富的层次。如果你还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那就更棒了!
答案
预学一 我的猜测:[示例]西北风、树木、雪花、梅花、雾凇 我的发现:老舍 老城、山水、小 雪、草木、村庄
预学二 (1)唤 唤,“口”(口字旁),与嘴巴有关,意思是“叫醒”,表现了只要春风一来,济南就会立刻万物复苏,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暖和安适。 (2)澄 澄,“氵”(三点水),与水有关,意 思是“清亮”,突出了济南河水的清。 我的发现:读音相同的两个字,往往要结合字的偏旁和词 语所在的相关语境进行分辨。
预学三 (1)①明天ˇ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②最妙的ˇ是下点儿小雪呀。 ③况且ˇ 那长枝的垂柳ˇ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2)*[示例一]句①中的“吧”字与“也许”一词相 照应,写人们因济南冬日的温暖几乎产生了春天即将到来的错觉,突出了欣喜之情,所以“吧”字 不能删去。 [示例二]句②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日“下小雪”的深情赞美。“呀”字在句中加强了语 气,突出了赞美之情,所以“呀”字不能删去。 [示例三]句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边 垂柳娇媚又顽皮的情态,十分风趣。“呢”字饱含作者对冬日济南水清柳媚的赞美之情,所以“呢” 字不能删去。 [示例四]“吧”“呀”“呢”这些语气词,能很好地传达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 美之情。语气词大量出现,这种情感会更强烈。所以这些语气词不能删去。
导学一 [示例]温晴 作者开头用了三个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而且在描绘山 和水时,都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暖。
导学二 [示例]①和谐的色彩 ②作者连用了三个颜色“白”“蓝”“银”,写出了雪后初晴、远 望山尖时特有的景象。“山尖”的“全白”连接着天与山,在视觉上给人以天、山相连之感,而“银边” 更能体现出“白”与“蓝”相晕染的色彩效果 ③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 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④写出雪后山坡上由于雪分布 不均而形成的黄白相间的美景,富有参差错落的层次美 ⑤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 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⑥生动的比拟
导学三 (1)①真的,济南的人们ˇ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②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 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③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ˇ也许就是春 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2)[示例]C 全文围绕冬景来 写,这句话放在文末,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的济南的赞叹,所以应该重读“冬天”。
导学四 [示例](1)济南的山虽然很高大,但给山冠上一个“小”字,就给读者一种可爱、 可亲之感,渲染了温馨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山的喜爱之情。 (2)济南给了老舍暂时结束 漂泊生活的安稳,并让他收获了爱情,他对济南应该是充满感激和喜爱的。《济南的冬天》开头出 现了两个“像我”,似乎强调他个人的印象,接下去写道:“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 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提醒读者, 文中的济南可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倾注了老舍私人化情感的济南。济南冬天的“温晴”,正是 老舍内心的“温情”的影射。
拓展 (1)[示例一]一 作者的比喻很有表现力。如“枫树给张着伞”中的“伞”这个比喻, 除了传达视觉意象外,还传达了一种很舒适的感觉,有浓浓的感彩。“小黑驴似的蚂蚁”这一 比喻能给我们以想象的乐趣,使人既能想象出蚂蚁外形的结实,又能想象到蚂蚁的横冲直撞、慌 手忙脚,读来趣味盎然。
[示例二]一 这是一幅美丽的画,树影的绿、蚂蚁的黑、石凳的白、蝴 蝶的蓝、菊花的黄交织在一起,色彩明艳照人。这又是一幅生动的画,作者将小昆虫们拟人化:有 慌手忙脚的蚂蚁,不知为何忙碌;有做着梦飞的小蓝蝶,一会儿“懒懒地飞”,一会儿“抱住”蕊儿, 睡意十足;还有愣头磕脑的马蜂,憨态可掬。读来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示例三]二 整段话充满丰富的想象,岱岱在窗玻璃的冰上发现了“像是一柄柄发光的伞”的菊花和“踏着旋转的花瓣跳舞”的马,当马落下来的瞬间,菊花“好像是在举剑敬礼”。其中的比拟和比喻赋予静态的 冰画以活泼的形象、动态的节奏、童话的趣味和强烈的情感,更易引起共鸣。 (2)[示例]家乡 的春天忽暖忽冷,像是极度敏感的孩子;夏天炎热,走哪儿都像是蒸笼;没有雪的冬天,又太遗 憾。还是秋天最可爱。抬头远望,白云就那样闲闲地飘在空中,远山绿映衬着天空蓝,一切都清 朗明净。鼻尖似有馨香浮动——不远处的桂树上,金灿灿的小花三三两两地依偎在深绿的叶丛 中,抿着小嘴笑嘻嘻地挤来挤去。慢慢走近,伫立树下深吸一口气,真香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1张PPT)
2.济南的冬天
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朗读,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重点)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重难点)
4.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重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厘清思路,感知内容。(重点)
2.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重难点)
3.分析理解本文描绘冬景的精妙,体味济南的冬之美。(重点)
导入新课
同学们,“燕山雪花大如席”是说燕京一带冬天雪花的特点,“瀚海阑干百丈冰”是描绘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风中带刀,云南的冬天饱含色彩。那么,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这样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今天,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知其冬天独有的美丽。
镶 上 着 落   安 适 
贮 蓄 水 藻 澄 清 宽 敞 肌 肤 地 毯
(xiāng) 
(zhuó)
(shì)
(zhù)
(zǎo)
(chéng)
(chang)
(jī)
(tǎn)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解释下列词语。
响晴:
秀气:
澄清:
晴朗无云。
清秀,(言谈、举止)文雅。
(水、天空)清亮。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老舍一生著作丰富,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作者简介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可说是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3.背景解读
(1)朗读课文
①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②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朗读,相互评价并指正读音。
③交流本文该怎样来读。
深度解读——合作探究
(一)掌握朗读技巧,厘清思路
语速:较慢。
语调:柔和。
语气:亲切。
情感:读出喜爱之情。
 
深度解读——合作探究
④让声音传递情感,让语言彰显魅力。结合重音和停连的知识,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a.根据你的理解,标出下列句子的重音和停连。然后尝试朗读课文第3段。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
 
深度解读——合作探究
真的,济南的人 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 许就是春天了吧 这样的温 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
.
. . . .
. .
. .
. .
. . . .
. .
 
深度解读——合作探究
b.朗读课文末句,选出重音处理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A.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B.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C.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D.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我认为_____________是恰当的,因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深度解读——合作探究
(示例)C 全文围绕冬景来写,这句话放在文末,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的济南的赞叹之情,所以应该重读“冬天”。
深度解读——合作探究
(2)感知内容,厘清思路。
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 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学生可先参照课文在心里默述,待熟练之后再口头复述。
提示:济南的冬天最主要的特点是“温晴”。“温”,是相对于严寒或酷热而言,气温宜人;“晴”,则是相对于“阴”而言,不仅是指天气的晴朗,而且有色彩,鲜明而不单调。作者写了济南四周的小山,写了雪景,写了济南的水,通过这些景物表现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描述时,要注意全面、贴切、生动。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二)深层探究
1.研读第1、2段
(1)概括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无风声、响晴、温晴。
(2)作者是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对比。
①北平冬天几乎天天刮大风和济南冬天不刮大风对比。
②伦敦冬天多雾、看不见日光和济南冬天(天空)晴朗高爽对比。
③热带的毒日、响亮的天气和济南冬天的温晴对比。
(3)济南的冬天无风声、响晴又温晴,难怪作者称赞它——“真得算个宝地”。一个“真”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真”在这里是“的确、实在”的意思。一个“真”字写出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4)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晴”,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文章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1)说说这里的小山像什么,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这里的小山像一位慈母。“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赏读第3段
(2)怎么读“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可展开联想:这一圈小山像一位慈母,想象其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
声音:轻柔。
语速:稍慢。
语气:像对着孩子说话。
生试读、个别读、齐读。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听着这抚慰人心的话语,济南人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①幸福、惬意、欢喜……(“面上含笑”)
②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③还产生了幻想,即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三)品味语言
1.比拟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页中的“比拟”,了解“比拟”的定义。
屏显:比拟:是借助想象力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包括拟人和拟物。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有本体和喻体,比拟却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具体来说有两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被模拟的事物),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2.练习: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很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老城当作人来写,使其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被“唤醒”,增添了趣味性。整个句子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山竟然有人一样的动作,把济南安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还会说话,像人一样有爱心。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实是对济南的山进行想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山的热爱之情。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老舍,厘清了文章的结构,分析了济南的冬天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温晴),欣赏了济南的山,济南的山像一位慈母。在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课下,请大家继续赏读这篇美文,进一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精美的语言。(重难点)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厘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欣赏了一幅小山摇篮图,并赏析了一些优美语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复习提问
  检查知识掌握和课文理解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3.济南冬天的特点,文章所运用的写法。(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温晴、对比)
导入新课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一)深层探究
1.研读第4段
雪后的山。秀气。
(1)本段的描写对象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3)山上着重描写了矮松,齐读,找出写得最传神的一个字。
“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因为是小雪,所以只有树尖儿上积了一小堆白雪,而“顶”字中既有“在树尖儿上”,又有“一小堆”的意思。
“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的比喻,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是戴着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帽,帽子往往突出在头的顶部,好像是“顶”在头上似的,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
这个“顶”字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4)写雪,落在树尖上是“顶”,落在山尖上是“镶”,“镶”字用得如何
“镶”字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而且好像是有意为之,是为了给冬天增加美感。
(5)此处描写读之情味盎然,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准确而传神
一个“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山坡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
“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
“看着看着”写出了作者的联想。
“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这一联想与两个“也许”的幻想照应,表现了对春天的憧憬。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6)齐读“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娇美害羞的少女。夕阳斜照,光辉映雪,白白的薄雪调和着阳光成为粉红色,就像少女害羞的脸色。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7)读本段最后一句,思考:
①这话是对谁说的 用的是怎样的口吻
对老天说的。用的是和老天商量的口吻。
②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面上是说怕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太”字,赞美之情全出。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赏读第5段
写城外远山,这是远眺。
(1)默读第5段,思考:此处作者观景的角度是什么
(2)在这幅淡雅的水墨画中,哪个词用得特别传神
“卧”,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传神地写出了小村庄舒适安然的睡姿和灵性,照应了前文的“很暖和安适地睡着”。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赏读第6、7段
作者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层次井然。写完了山,第6段作者又来写济南冬天的水。
(1)齐读第6段,思考:济南冬天的水有哪些特点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①温暖:不结冰、冒着点儿热气、水也不忍得冻上。
揣摩:“点儿”指冒热气只是一“点儿”,这就是“温”。如果去掉“点儿”,变成“冒着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脉脉含情:它要助长水藻“绿的精神”(蓬勃生机),帮它焕发;它钟爱垂柳,尊重垂柳像人一样爱美的心愿,所以它“不忍得冻上”。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②清澈、透明:一连用了五个“绿”字写水藻,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澄清”的河水,“清亮”,“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揣摩:“空灵的蓝水晶”之喻:将天光、水色、红屋顶、黄草山、灰色树影都融入了这块蓝水晶中,描绘了冬天整个济南鲜亮明丽的色彩。另外“空灵的蓝水晶”这个比喻扣住了济南冬天的“晴”。因为晴,天空无云,才“空灵”;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2)文章末尾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有什么好处
既点题,又与标题《济南的冬天》在结构上有所变化,抒发了作者爱济南的冬天、爱冬天的济南的深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课堂小结
  同学们,作者写济南的冬天,但处处洋溢着春意。因作者心中有“春天”,故能用春天般的感受写冬天。如此,冬天也就有了灵性,有了生机。英国诗人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正是本文最好的注脚。
拓展延伸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面,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2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朗读,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重点)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重难点)3.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重难点)4.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厘清思路,感知内容。(重点)2.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重难点)3.分析理解本文描绘冬景的精妙,体味济南的冬之美。(重点)
同学们,“燕山雪花大如席”是说燕京一带冬天雪花的特点,“瀚海阑干百丈冰”是描绘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风中带刀,云南的冬天饱含色彩。那么,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这样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今天,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知其冬天独有的美丽。
1.掌握生字词
(1)注意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镶上(xiāng)  着落(zhuó)  安适(shì)
贮蓄(zhù) 水藻(zǎo) 澄清(chéng)
宽敞(chang) 肌肤(jī) 地毯(tǎn)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响晴:晴朗无云。
②秀气:清秀;(言谈、举止)文雅。
③澄清:(水、天空)清亮。
2.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老舍一生著作丰富,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3.背景解读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可说是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
(一)掌握朗读技巧,厘清思路
(1)朗读课文
①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②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朗读,相互评价并指正读音。
③交流本文该怎样来读。
[交流点拨]语速:较慢。
语调:柔和。
语气:亲切。
情感:读出喜爱之情。
④让声音传递情感,让语言彰显魅力。结合重音和停连的知识,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a.根据你的理解,标出下列句子的重音和停连。然后尝试朗读课文第3段。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
[交流点拨]真的,济南的人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许就是春天了吧 这样的温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
b.朗读课文末句,选出重音处理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A.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B.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C.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D.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我认为    是恰当的,因为 

[交流点拨](示例)C 全文围绕冬景来写,这句话放在文末,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的济南的赞叹之情,所以应该重读“冬天”。
(2)感知内容,厘清思路。
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 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学生可先参照课文在心里默述,待熟练之后再口头复述。
提示:济南的冬天最主要的特点是“温晴”。“温”,是相对于严寒或酷热而言,气温宜人;“晴”,则是相对于“阴”而言,不仅是指天气的晴朗,而且有色彩,鲜明而不单调。作者写了济南四周的小山,写了雪景,写了济南的水,通过这些景物表现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描述时,要注意全面、贴切、生动。
(二)深层探究
1.研读第1、2段
(1)指定一学生朗读,其余同学概括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交流点拨]无风声、响晴、温晴。
(2)作者是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
[交流点拨]对比。
①北平冬天几乎天天刮大风和济南冬天不刮大风对比。
②伦敦冬天多雾、看不见日光和济南冬天(天空)晴朗高爽对比。
③热带的毒日、响亮的天气和济南冬天的温晴对比。
(3)济南的冬天无风声、响晴又温晴,难怪作者称赞它——“真得算个宝地”。一个“真”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真”在这里是“的确、实在”的意思。一个“真”字写出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4)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交流点拨]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晴”,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文章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5)齐读这两段,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2.赏读第3段
(1)指定一学生朗读第3段,其余同学对文字细加感受,说说这里的小山像什么,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交流点拨]这里的小山像一位慈母。“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
(2)怎么读“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交流点拨]可展开联想:这一圈小山像一位慈母,想象其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
指导:要读出一种慈母般的温存、体贴和慈祥。
声音:轻柔。
语速:稍慢。
语气:像对着孩子说话。
生试读、个别读、齐读。
(3)听着这抚慰人心的话语,济南人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交流点拨]①幸福、惬意、欢喜……(“面上含笑”)
②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③还产生了幻想,即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
教师小结:这一段写山,作者赋予了小山母亲般的情感,因为有这样一位善良、温存、体贴的母亲,睡在“小摇篮”里的济南人感到了舒适与温馨,文字间洋溢的是作者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品味语言
1.比拟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页中的“比拟”,了解“比拟”的定义。
屏显:比拟:是借助想象力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包括拟人和拟物。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有本体和喻体,比拟却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具体来说有两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被模拟的事物),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2.练习: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交流点拨]“很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老城当作人来写,使其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被“唤醒”,增添了趣味性。整个句子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交流点拨]山竟然有人一样的动作,把济南安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还会说话,像人一样有爱心。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实是对济南的山进行想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山的热爱之情。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老舍,厘清了文章的结构,分析了济南的冬天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温晴),欣赏了济南的山,济南的山像一位慈母。在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课下,请大家继续赏读这篇美文,进一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济南的
冬天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精美的语言。(重难点)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厘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欣赏了一幅小山摇篮图,并赏析了一些优美语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复习提问
  检查知识掌握和课文理解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3.济南冬天的特点,文章所运用的写法。(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温晴、对比)
深层探究
1.研读第4段
一学生朗读,其余同学思考:
(1)本段的描写对象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雪后的山。秀气。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交流点拨]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3)山上着重描写了矮松,齐读,找出写得最传神的一个字。
[交流点拨]“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因为是小雪,所以只有树尖儿上积了一小堆白雪,而“顶”字中既有“在树尖儿上”,又有“一小堆”的意思。
“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的比喻,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是戴着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帽,帽子往往突出在头的顶部,好像是“顶”在头上似的,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
这个“顶”字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4)写雪,落在树尖上是“顶”,落在山尖上是“镶”,“镶”字用得如何
[交流点拨]“镶”字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而且好像是有意为之,是为了给冬天增加美感。
(5)此处描写读之情味盎然,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准确而传神
[交流点拨]一个“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山坡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
“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
“看着看着”写出了作者的联想。
“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这一联想与两个“也许”的幻想照应,表现了对春天的憧憬。
(6)齐读“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这句话,你想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娇美害羞的少女。夕阳斜照,光辉映雪,白白的薄雪调和着阳光成为粉红色,就像少女害羞的脸色。
(7)读本段最后一句,思考:
①这话是对谁说的 用的是怎样的口吻
[交流点拨]对老天说的。用的是和老天商量的口吻。
②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表面上是说怕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太”字,赞美之情全出。
2.赏读第5段
(1)默读第5段,思考:此处作者观景的角度是什么
[交流点拨]写城外远山,这是远眺。
(2)在这幅淡雅的水墨画中,哪个词用得特别传神
[交流点拨]“卧”,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传神地写出了小村庄舒适安然的睡姿和灵性,照应了前文的“很暖和安适地睡着”。
3.赏读第6、7段
  作者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层次井然。写完了山,第6段作者又来写济南冬天的水。
  第7段总结。
(1)齐读第6段,思考:济南冬天的水有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①温暖:不结冰、冒着点儿热气、水也不忍得冻上。
揣摩:“点儿”指冒热气只是一“点儿”,这就是“温”。如果去掉“点儿”,变成“冒着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脉脉含情:它要助长水藻“绿的精神”(蓬勃生机),帮它焕发;它钟爱垂柳,尊重垂柳像人一样爱美的心愿,所以它“不忍得冻上”。
②清澈、透明:一连用了五个“绿”字写水藻,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澄清”的河水,“清亮”,“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揣摩:“空灵的蓝水晶”之喻:将天光、水色、红屋顶、黄草山、灰色树影都融入了这块蓝水晶中,描绘了冬天整个济南鲜亮明丽的色彩。另外“空灵的蓝水晶”这个比喻扣住了济南冬天的“晴”。因为晴,天空无云,才“空灵”;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
(2)文章末尾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既点题,又与标题《济南的冬天》在结构上有所变化,抒发了作者爱济南的冬天、爱冬天的济南的深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齐读第7段。
  同学们,作者写济南的冬天,但处处洋溢着春意。因作者心中有“春天”,故能用春天般的感受写冬天。如此,冬天也就有了灵性,有了生机。英国诗人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正是本文最好的注脚。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交流点拨]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面,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示例)《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章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温晴”为线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别样的北国冬景图。《济南的冬天》可以赏析的部分很多,可以选择不同的描写角度,集中赏析几个重点语段,见微知著,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学生在学习《春》之后的基础有了一定提升,包括朗读技巧和品味语言的能力,我在其中更多起引导作用,留给学生更多想象空间。教学中我注重朗读,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范读、齐读、分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等,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语言之美,品味其中的意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