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基础训练
一、积累运用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词语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傩戏(nuó) 山麓(lù) 遴选(lín) 礁石(qiáo)
B.癸丑(ɡuǐ) 禊事(xì) 急湍(tuān) 彭殇(shānɡ)
C.暧昧(ài) 龟裂(jūn) 敦煌(ɡuō) 钦佩(qīn)
D.剽悍(biāo) 凝眸(móu) 剑鞘(qiào) 挑剔(tī)
解析:A项,礁(jiāo);C项,敦(dūn);D项,剽(piāo)。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众目睽睽 义无反顾 毫无所求
B.崇山峻岭 游目骋怀 临文嗟悼
C.举世闻名 胆大包天 突发奇想
D.奋不顾身 无与纶比 应运而生
解析:D项,“纶”应为“伦”。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关于什么是形象思维,国内外争论多年也没有定论。
B.除了你能去,谁能去?他吗?他能去吗?我看他不能去吧。
C.这个家庭,书籍、衣服、杯、盘、碗、碟都放得井井有条。
D.相反,在另一些领域中,人却超越了自然,如飞机、火箭、电视等。
解析:前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C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是( )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__________,才有__________。说得近一点,有了它,__________。
①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②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 ③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解析: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文,完成5~7题。
都江堰(节选)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5在未看到都江堰之前,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去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作者的“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开始对都江堰毫不感兴趣,根本不在意。这与后来真正见到都江堰时的震惊形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6都江堰的水在作者笔下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飞奔喧嚣、撒野咆哮,充满生命力。
7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有变化。作者先是“懒懒的”“散散的”,毫无兴趣;接着“有些异常”“陡然一惊”,为眼前的都江堰所震惊;然后对都江堰的水的生命力不由自主地赞叹。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乡 思
孙福熙
在我的记忆里,我此生没有这样清闲过。我坐在食堂的一角上,我不必转头或东或西而能完全看见室内一切景色;尤其,劳烦我的耳目的形形色色的来路也只有两面,使我觉得比坐在中间者更是安闲。
我想在这清闲中开始我所欲做的工作。这种工作是我所预计或为旅行所积欠下来的。然而我又想这第一日应该清闲一下,所以连手中的这本日记也是屡次拿起而屡次放下的。
我的肩所斜倚着的木壁零零地振动。不错,这外面就是波浪了,它的奔腾的声音真好听啊!四年以来,我所住的总是高楼,从未听到雨打屋瓦或雨水流地面的声音。在家中,低头看书时或深夜醒来时,欲知道下雨与否或雨止与否,不必抬起头来或开门出去,只要谛听瓦上就知道。还有,每于大雨之下,院中积水数寸,不等雨止,鸭就在院角檐下出来游泳。在鸭声的轻快中,我感到驱逐烈日的风雨的凉爽。
抬起头来,我似乎想听听这声音是否从屋瓦来的。我看光亮的天花板上的影子。窗外一半是波,一半是天的景色投射到开着的玻璃窗上,窗洞与玻璃窗都投到反射镜似的天花板上,于是我们可以看上下四个圆形与四个海天,水泡与波在船旁的水上向船后退去,而在天花板的反射中却反方向地转成半圆形,使我想起幼年时所玩的走马灯。是的,现在已是阴历十二月,预计到家时还在旧历新年,正可玩走马灯,过我消失多年了的幼时的鲜美生活!
忽然地从两股里传送上来凉爽的感觉,好像是穿了薄绸裤坐在石板上的样子,这观念似乎还是许多年以前所有的。
真的有许多年了。夏天的早晨,我家院中满栽鸡冠花和美人蕉。绯红的荷花乘着凉快浮在绿叶上放开来,我在这花前读书或写字之后就取了斗桶到河中汲水灌花。汲了几桶,小孩的腕力与腿力有些疲倦起来了。适巧,针一样细而蜻蜓一样在头上有两只大眼睛的鱼秧在水上几点绿萍的中间摇动尾巴,然而并不前进。
早晨的太阳斜照在水上,反射到河埠的橡子间,轻松的棉花似的依水的动荡而跳舞。轮船中天花板的面上也有这种光彩,这是船边海水上的日光经过圆洞反射过来的,因此使我回忆起幼年时河埠头的日影,而且使我觉得那当时坐在石级上的凉爽。
这一切回忆确是甜蜜的。现在不必惆怅,我正一日千里地向这甜蜜的实在进去。然而,所虑的,一切实景是否还完全存在,一切甜蜜是否还能在我的心中酿成,我忐忑不大敢走进去了。
8说说作者在第一、二段提到“我”的清闲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第八段“轮船中天花板的面上”也有的“这种光彩”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我有了这次故乡之行。海水上的日光经过圆洞反射在天花板上的动荡而跳舞。
9文章中所说的“我正一日千里地向这甜蜜的实在进去”的含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我真恨不得马上回到故乡的怀抱。
10文尾说“这一切回忆确是甜蜜的”,指的是哪些回忆?作者分别是通过什么联想到的?请简述。
参考答案:通过船的震动、波光的反射和凉爽的海风联想到故乡的风景、新年的走马灯、故乡庭院的花草和我的故乡的读书生活以及河埠头的鱼影和晨阳。
1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或写法的三项是 …( )
A.作者观察细致,能分辨光、色、形、态等极其细微的差别。
B.作者是在回故乡的旅途中细诉乡思的。
C.故乡最鲜美的生活是旧历的新年。
D.轮船上的天花板像一面镜子,闪现出“我”在家乡时的恬静而又鲜美的生活,这生活是城里人无法享受到的。
E.作品透过事物的外在形象发掘其内在的意蕴和情致,真是一篇当代美文。
答案:ABD
三、表达交流
12“小葱拌豆腐”本是老百姓喜爱的一道家常菜,后来衍生出一句家喻户晓的歇后语。不久前,某行政部门征公益广告创意,以一盘“小葱拌豆腐”为主体图案的广告创意,因有积极的比喻意义被采纳了。请你为该“主体图案”配一句恰当、简明的广告语,不少于8字。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要结合具体语境,主题明确,符合题目要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是我们所熟悉的,又被“行政部门”所采纳,所以“清”应是主要体现的。
参考答案:(示例)一心为公,清白行政。
13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微型小说)“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回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请你将柯灵的话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40个字)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转化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先理解句意,明白这个比喻句的“本体”,这样才能转化成功。
参考答案:关键地方写得生动就满篇生色,结尾点题处应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都江堰基础训练
一、积累运用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词语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傩戏(nuó) 山麓(lù) 遴选(lín) 礁石(qiáo)
B.癸丑(ɡuǐ) 禊事(xì) 急湍(tuān) 彭殇(shānɡ)
C.暧昧(ài) 龟裂(jūn) 敦煌(ɡuō) 钦佩(qīn)
D.剽悍(biāo) 凝眸(móu) 剑鞘(qiào) 挑剔(tī)
解析:A项,礁(jiāo);C项,敦(dūn);D项,剽(piāo)。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众目睽睽 义无反顾 毫无所求
B.崇山峻岭 游目骋怀 临文嗟悼
C.举世闻名 胆大包天 突发奇想
D.奋不顾身 无与纶比 应运而生
解析:D项,“纶”应为“伦”。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关于什么是形象思维,国内外争论多年也没有定论。
B.除了你能去,谁能去?他吗?他能去吗?我看他不能去吧。
C.这个家庭,书籍、衣服、杯、盘、碗、碟都放得井井有条。
D.相反,在另一些领域中,人却超越了自然,如飞机、火箭、电视等。
解析:前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C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是( )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__________,才有__________。说得近一点,有了它,__________。
①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②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 ③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解析: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文,完成5~7题。
都江堰(节选)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5在未看到都江堰之前,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去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作者的“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开始对都江堰毫不感兴趣,根本不在意。这与后来真正见到都江堰时的震惊形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6都江堰的水在作者笔下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飞奔喧嚣、撒野咆哮,充满生命力。
7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有变化。作者先是“懒懒的”“散散的”,毫无兴趣;接着“有些异常”“陡然一惊”,为眼前的都江堰所震惊;然后对都江堰的水的生命力不由自主地赞叹。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乡 思
孙福熙
在我的记忆里,我此生没有这样清闲过。我坐在食堂的一角上,我不必转头或东或西而能完全看见室内一切景色;尤其,劳烦我的耳目的形形色色的来路也只有两面,使我觉得比坐在中间者更是安闲。
我想在这清闲中开始我所欲做的工作。这种工作是我所预计或为旅行所积欠下来的。然而我又想这第一日应该清闲一下,所以连手中的这本日记也是屡次拿起而屡次放下的。
我的肩所斜倚着的木壁零零地振动。不错,这外面就是波浪了,它的奔腾的声音真好听啊!四年以来,我所住的总是高楼,从未听到雨打屋瓦或雨水流地面的声音。在家中,低头看书时或深夜醒来时,欲知道下雨与否或雨止与否,不必抬起头来或开门出去,只要谛听瓦上就知道。还有,每于大雨之下,院中积水数寸,不等雨止,鸭就在院角檐下出来游泳。在鸭声的轻快中,我感到驱逐烈日的风雨的凉爽。
抬起头来,我似乎想听听这声音是否从屋瓦来的。我看光亮的天花板上的影子。窗外一半是波,一半是天的景色投射到开着的玻璃窗上,窗洞与玻璃窗都投到反射镜似的天花板上,于是我们可以看上下四个圆形与四个海天,水泡与波在船旁的水上向船后退去,而在天花板的反射中却反方向地转成半圆形,使我想起幼年时所玩的走马灯。是的,现在已是阴历十二月,预计到家时还在旧历新年,正可玩走马灯,过我消失多年了的幼时的鲜美生活!
忽然地从两股里传送上来凉爽的感觉,好像是穿了薄绸裤坐在石板上的样子,这观念似乎还是许多年以前所有的。
真的有许多年了。夏天的早晨,我家院中满栽鸡冠花和美人蕉。绯红的荷花乘着凉快浮在绿叶上放开来,我在这花前读书或写字之后就取了斗桶到河中汲水灌花。汲了几桶,小孩的腕力与腿力有些疲倦起来了。适巧,针一样细而蜻蜓一样在头上有两只大眼睛的鱼秧在水上几点绿萍的中间摇动尾巴,然而并不前进。
早晨的太阳斜照在水上,反射到河埠的橡子间,轻松的棉花似的依水的动荡而跳舞。轮船中天花板的面上也有这种光彩,这是船边海水上的日光经过圆洞反射过来的,因此使我回忆起幼年时河埠头的日影,而且使我觉得那当时坐在石级上的凉爽。
这一切回忆确是甜蜜的。现在不必惆怅,我正一日千里地向这甜蜜的实在进去。然而,所虑的,一切实景是否还完全存在,一切甜蜜是否还能在我的心中酿成,我忐忑不大敢走进去了。
8说说作者在第一、二段提到“我”的清闲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第八段“轮船中天花板的面上”也有的“这种光彩”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我有了这次故乡之行。海水上的日光经过圆洞反射在天花板上的动荡而跳舞。
9文章中所说的“我正一日千里地向这甜蜜的实在进去”的含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我真恨不得马上回到故乡的怀抱。
10文尾说“这一切回忆确是甜蜜的”,指的是哪些回忆?作者分别是通过什么联想到的?请简述。
参考答案:通过船的震动、波光的反射和凉爽的海风联想到故乡的风景、新年的走马灯、故乡庭院的花草和我的故乡的读书生活以及河埠头的鱼影和晨阳。
1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或写法的三项是 …( )
A.作者观察细致,能分辨光、色、形、态等极其细微的差别。
B.作者是在回故乡的旅途中细诉乡思的。
C.故乡最鲜美的生活是旧历的新年。
D.轮船上的天花板像一面镜子,闪现出“我”在家乡时的恬静而又鲜美的生活,这生活是城里人无法享受到的。
E.作品透过事物的外在形象发掘其内在的意蕴和情致,真是一篇当代美文。
答案:ABD
三、表达交流
12“小葱拌豆腐”本是老百姓喜爱的一道家常菜,后来衍生出一句家喻户晓的歇后语。不久前,某行政部门征公益广告创意,以一盘“小葱拌豆腐”为主体图案的广告创意,因有积极的比喻意义被采纳了。请你为该“主体图案”配一句恰当、简明的广告语,不少于8字。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要结合具体语境,主题明确,符合题目要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是我们所熟悉的,又被“行政部门”所采纳,所以“清”应是主要体现的。
参考答案:(示例)一心为公,清白行政。
13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微型小说)“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回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请你将柯灵的话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40个字)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转化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先理解句意,明白这个比喻句的“本体”,这样才能转化成功。
参考答案:关键地方写得生动就满篇生色,结尾点题处应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都江堰提高训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颓壁残垣 强悍 诘问 屏息凝视 劲厉
A.huán ɡàn jí bǐnɡ jìn
B.yuán hàn jié bǐnɡ jìnɡ
C.huán hàn jié pínɡ jìn
D.yuán ɡàn jí bǐnɡ jìnɡ
【解析】选B。“垣”应读yuán,“悍”应读hàn,“诘”应读jié,“屏”应读bǐnɡ,“劲”应读jìnɡ。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惊悸 修缮 煊赫一时 卑处一喁
B.庇护 魅力 冰清玉洁 雄才大略
C.邈远 踊跃 砰然心动 风调雨顺
D.咆哮 圭臬 精神涣发 金杖玉玺
【解析】选B。A项,喁—隅;C项,砰—怦;D项,涣—焕。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外贸主任,这样大声的呼叫她就已经使人瞩目,再在众目睽睽之下去巴结她,会给在座的人留下轻狂的印象。
B.红木家具,加上布艺沙发,复式造型的天顶,都越发显出客厅的雍容大度。
C.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
D.斩杀大盗的消息传扬开去,一时轰动了吉州百姓,大家扶老携幼,都来刑场对大盗顶礼膜拜。
【解析】选D。A项“众目睽睽”指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B项“雍容大度”指文雅大方,从容不迫,有气量,有风度。C项“义无反顾”指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D项“顶礼膜拜”指虔诚地跪拜。不合语境。
4.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我们“欢度”这个发源于湖南益阳汨罗的首个法定端午节之时,应该唤醒日渐消失的传统文化,感受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重塑我们的人生价值_____。这才是端午节的根本。
(2)在近两个多月的_______中,投资者对黄金价格的走势开始感到迷茫,尤其是近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力挺美元的讲话,令黄金价格面临新的变数。
(3)满文军表示:“我已经和家人在一起了,我很好,谢谢关心。”对于过往的事情,他表示自己会好好_______,一定给媒体和公众一个说法。
A.理念震荡反省 B.观念振荡反思
C.观念振荡反省 D.理念震荡反思
【解析】选A。“理念”指信念;又指人的思想意识,这一点与“观念”同义。但“观念”有褒贬之分,“理念”没有。“震荡”指震动,动荡,是一种抽象性的社会变化。“振荡”指振动;电流的周期性变化,是一种物理性的机械变化。“反省”是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者宣泄自己的不满。
B.唱歌不仅能让我们心情愉快,而且还能增强我们身体的免疫能力,所以唱歌是让我们保持身心健康的一剂“天然良药”。
C.为了让蜜蜂有足够的体力干活,所以蜂农用人造养料、高能食品等喂养蜜蜂,严重损害了蜜蜂的健康,使全世界的蜜蜂数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D.当上级宣布我们新闻报道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解析】选B。A.成分残缺,“羞辱”后应加上“商家”;C.成分赘余,“所以”多余;D.句式杂糅,“有既光荣又愉快”与“是颇难形容的”删去其一即可。
6.将下列句子组合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只填序号。
①面对无数文擘,面对悠久历史,余秋雨这种前无古人的卓识远见,不能不说是跨越千古的。
②甚至李白、杜甫、陆游这样的大诗人也泼墨淋漓,尽抒华章。
③自都江堰修成两千多年来,曾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诗赋文?
④但把它仰视为中华民族“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称它是一位中华民族的毫无所求、只求奉献的“乡间母亲”,除了余秋雨还有谁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解答时注意首先浏览文句,初步感知段意,然后抓住关键词语,理清句间关系,排列序号。通览本题就可以大体知道是在比较余秋雨与其他文人对都江堰的评价,然后抓住①句中的“这种”,②句中的“甚至”,④句中的“但”,就可正确排序。
答案:③②④①
7.山东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所谓“一山一水两圣人”。请你以“泰安—曲阜”旅游专线导游的身份,写一段泰安与曲阜旅游景点之间的连接词。要求语意连贯,富有感染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为典型推介语,是与连接词相结合的一道试题。解答此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推广介绍要着眼于泰安与曲阜的共同点,特别是在“文化”方面;二是要有对泰安和曲阜的整体印象,特别是要对其中代表性景点或“文化”特色有所了解;三是要明确两者的不同点,各有侧重;四是语言要有文采,有感染力。
答案(示例):旅客朋友们,从高及云端的玉皇顶到喷薄而出的泰山红日,从最早的舜帝柴望到秦皇汉武的浩荡封禅,从孔子登泰山而小鲁到明清民国无数文人墨客留迹于山间水畔。我们的步履已遍及泰山的山水楼台,参破日月古今变化。走近它,就是朝拜中华文明,让我们一同去朝拜“东方麦加”曲阜吧,因为走近它就是走近儒家文化,走近中华文明。曲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8.读图展开想象,为李冰父子写一段描述性文字,表现李冰父子俩的功勋。(不少于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关键看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略。
9.这篇散文中,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回答第一问注意典故的作用,同时注意分析形象化的描写文字。第二问回答起来比第一问难一些,因为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对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成段。但是,只要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这样一些句子,然后进一步从中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答案(示例):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开放,自信。
10.“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春闺梦里人”是引自晚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中的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句话是说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那么野犬在吞噬“春闺梦里人”,所用修辞便可获知。
答案(示例):借代,借“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代指阵亡的将士;加重了回顾历史时的凄婉的色彩。
11.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6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第二问考查学生对文章表现形式的分析。表达技巧着重从修辞格角度考虑,并分析一下对情感表达的作用。至于第6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是因为在“它”之前说的是“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不再是嵚奇”,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们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人称的变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答案(示例):(1)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12.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这段文字与倒数第3段的关系是什么?纵观全文,并联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考查概括能力。文本的段落总是和文章的主旨有关系,所以概括其大意需联系本文中心(长城的开放和自信)。文章倒数第3段有两个问句,这是两个设问句,那么答案当然在下文了。
答案(示例):(1)这是对倒数第3段所提问题的回答。
(2)要点:长城和北京奥运会都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能承受巨大的考验。
都江堰提高训练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颓壁残垣 强悍 诘问 屏息凝视 劲厉
A.huán ɡàn jí bǐnɡ jìn
B.yuán hàn jié bǐnɡ jìnɡ
C.huán hàn jié pínɡ jìn
D.yuán ɡàn jí bǐnɡ jìnɡ
【解析】选B。“垣”应读yuán,“悍”应读hàn,“诘”应读jié,“屏”应读bǐnɡ,“劲”应读jìnɡ。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惊悸 修缮 煊赫一时 卑处一喁
B.庇护 魅力 冰清玉洁 雄才大略
C.邈远 踊跃 砰然心动 风调雨顺
D.咆哮 圭臬 精神涣发 金杖玉玺
【解析】选B。A项,喁—隅;C项,砰—怦;D项,涣—焕。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外贸主任,这样大声的呼叫她就已经使人瞩目,再在众目睽睽之下去巴结她,会给在座的人留下轻狂的印象。
B.红木家具,加上布艺沙发,复式造型的天顶,都越发显出客厅的雍容大度。
C.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
D.斩杀大盗的消息传扬开去,一时轰动了吉州百姓,大家扶老携幼,都来刑场对大盗顶礼膜拜。
【解析】选D。A项“众目睽睽”指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B项“雍容大度”指文雅大方,从容不迫,有气量,有风度。C项“义无反顾”指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D项“顶礼膜拜”指虔诚地跪拜。不合语境。
4.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我们“欢度”这个发源于湖南益阳汨罗的首个法定端午节之时,应该唤醒日渐消失的传统文化,感受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重塑我们的人生价值_____。这才是端午节的根本。
(2)在近两个多月的_______中,投资者对黄金价格的走势开始感到迷茫,尤其是近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力挺美元的讲话,令黄金价格面临新的变数。
(3)满文军表示:“我已经和家人在一起了,我很好,谢谢关心。”对于过往的事情,他表示自己会好好_______,一定给媒体和公众一个说法。
A.理念震荡反省 B.观念振荡反思
C.观念振荡反省 D.理念震荡反思
【解析】选A。“理念”指信念;又指人的思想意识,这一点与“观念”同义。但“观念”有褒贬之分,“理念”没有。“震荡”指震动,动荡,是一种抽象性的社会变化。“振荡”指振动;电流的周期性变化,是一种物理性的机械变化。“反省”是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者宣泄自己的不满。
B.唱歌不仅能让我们心情愉快,而且还能增强我们身体的免疫能力,所以唱歌是让我们保持身心健康的一剂“天然良药”。
C.为了让蜜蜂有足够的体力干活,所以蜂农用人造养料、高能食品等喂养蜜蜂,严重损害了蜜蜂的健康,使全世界的蜜蜂数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D.当上级宣布我们新闻报道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解析】选B。A.成分残缺,“羞辱”后应加上“商家”;C.成分赘余,“所以”多余;D.句式杂糅,“有既光荣又愉快”与“是颇难形容的”删去其一即可。
6.将下列句子组合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只填序号。
①面对无数文擘,面对悠久历史,余秋雨这种前无古人的卓识远见,不能不说是跨越千古的。
②甚至李白、杜甫、陆游这样的大诗人也泼墨淋漓,尽抒华章。
③自都江堰修成两千多年来,曾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诗赋文?
④但把它仰视为中华民族“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称它是一位中华民族的毫无所求、只求奉献的“乡间母亲”,除了余秋雨还有谁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解答时注意首先浏览文句,初步感知段意,然后抓住关键词语,理清句间关系,排列序号。通览本题就可以大体知道是在比较余秋雨与其他文人对都江堰的评价,然后抓住①句中的“这种”,②句中的“甚至”,④句中的“但”,就可正确排序。
答案:③②④①
7.山东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所谓“一山一水两圣人”。请你以“泰安—曲阜”旅游专线导游的身份,写一段泰安与曲阜旅游景点之间的连接词。要求语意连贯,富有感染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为典型推介语,是与连接词相结合的一道试题。解答此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推广介绍要着眼于泰安与曲阜的共同点,特别是在“文化”方面;二是要有对泰安和曲阜的整体印象,特别是要对其中代表性景点或“文化”特色有所了解;三是要明确两者的不同点,各有侧重;四是语言要有文采,有感染力。
答案(示例):旅客朋友们,从高及云端的玉皇顶到喷薄而出的泰山红日,从最早的舜帝柴望到秦皇汉武的浩荡封禅,从孔子登泰山而小鲁到明清民国无数文人墨客留迹于山间水畔。我们的步履已遍及泰山的山水楼台,参破日月古今变化。走近它,就是朝拜中华文明,让我们一同去朝拜“东方麦加”曲阜吧,因为走近它就是走近儒家文化,走近中华文明。曲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8.读图展开想象,为李冰父子写一段描述性文字,表现李冰父子俩的功勋。(不少于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关键看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略。
9.这篇散文中,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回答第一问注意典故的作用,同时注意分析形象化的描写文字。第二问回答起来比第一问难一些,因为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对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成段。但是,只要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这样一些句子,然后进一步从中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答案(示例):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开放,自信。
10.“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春闺梦里人”是引自晚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中的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句话是说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那么野犬在吞噬“春闺梦里人”,所用修辞便可获知。
答案(示例):借代,借“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代指阵亡的将士;加重了回顾历史时的凄婉的色彩。
11.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6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第二问考查学生对文章表现形式的分析。表达技巧着重从修辞格角度考虑,并分析一下对情感表达的作用。至于第6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是因为在“它”之前说的是“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不再是嵚奇”,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们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人称的变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答案(示例):(1)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12.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这段文字与倒数第3段的关系是什么?纵观全文,并联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考查概括能力。文本的段落总是和文章的主旨有关系,所以概括其大意需联系本文中心(长城的开放和自信)。文章倒数第3段有两个问句,这是两个设问句,那么答案当然在下文了。
答案(示例):(1)这是对倒数第3段所提问题的回答。
(2)要点:长城和北京奥运会都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能承受巨大的考验。
都江堰 阅读训练
都江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第2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留下人类意志力的骄傲。21世纪教育网
2.第2段中画线的“站远了看”和“味道”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站远了看”指从今天看历史;“味道”指保持自然古朴,给人浑厚的感觉。
3.第3段从哪几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修建时间、规模、社会功用、文明特点。
4.第5段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都江堰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完成5~8题。
5.课文第二部分第1段没有直接描绘都江堰,作者甚至认为它不如葛洲坝、青城山,为什么要这样写?直接描绘都江堰不可以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对游览都江堰并无太大兴趣,与后文写都江堰给作者带来感观上的巨大吸引和震撼形成对比,从而突出都江堰的巨大魅力和震撼力。若直接描写,则没有此效果。
6.课文第二部分第3段开始又写到了海水,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海水太多太深,是与都江堰的水作比较,衬托都江堰水流的魅力。
7.课文第二部分第3段正面描绘了都江堰的水,作者使用了几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极力描写都江堰水的喧嚣、强悍,但它的魅力还不仅在于水的壮观美,还在于它能被坚坝驯服,能被人类驯服,从而造福人类。
8.《都江堰》语言优美,含义深刻,诗情哲理,意蕴无穷。请从文中找几个句子鉴赏分析,然后和同学交流心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答时一定要结合原句,所选例句应符合题干中要求的标准。
答案:略。
三、请你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下妈妈的外貌,表达对妈妈的感激之情。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屈指一数,妈妈已是过四十岁的人了,多快呀!打开相册,妈妈那时才25岁。她身材苗条,梳着两条过肩的长辫,脸庞细腻、光滑,两只大眼睛笑盈盈的,好像在说话,真是一脸青春哪!可是,岁月无情,过多的操心与劳累使她变了,你看:乌黑的短发间,已经露出了不少白发,无情的皱纹已经爬上了她的额头和眼角,皮肤也不再那么细腻、光滑了。看了让人不由得生起一股感激和酸楚之情。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 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① 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水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② 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残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黄菊乡”。我依然走在菊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和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③ 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和清高之气。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猛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而且,他也做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弓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21世纪教育网
④ 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像,高丈余,乌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甚至乞讨过,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他并不只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他似乎有话要说,却欲说还休。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⑤ 在史书上,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石崇、王恺斗富,让侈浊之风登峰造极。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⑥ 苏东坡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 陶公或真未死,若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21世纪教育网
⑦ 祠不大,却修葺得很好,在江边一块高地上。祠后有塔,曰“秀峰塔”,另有一塔在不远处,叫 “天然塔”被称为“江流双塔”。祠与塔构成了一种沉重而冷肃的气氛,在江边, 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
⑧ 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
6. 第②段中“菊花的意韵”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字数不超过50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 在泥土中寻找诗句。(字数不超过15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字数不超过25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⑤段中说陶公的菊花的清气“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根据文意,这种影响实际表现在两个方面,请加以概括。(字数都不超过15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以菊花贯穿全文,但菊花的含义不尽相同,有时它作为一种象征,有时它仅指客观实物。
B. 文章的开头,从“江水”入手,不仅引出“菊花”这一线索,而且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C. 作者说:“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意思说,在那样的时代,即使陶渊明也不能免俗。
D. 第②段说:“盛开的菊花都败萎了”,第⑦段又说祠与塔“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是文章的不严谨之处。
E. 本文不重行踪,重抒情,在对陶渊明的追思中蕴含着对现实的深深感慨。
【试题答案】
1. 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 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 示例: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 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 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 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 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 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5. 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6. ① 菊黄色的江水,② 带有菊字的地名,③ 菊黄色的阳光,④ 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⑤ 菊花般的品格,⑥ 花般的梦想。
7. ① 在清洁的环境之中追求他的理想,保持他的节操。② 1600年了,他的气节、精神已发扬光大了吧。
8. ① 看似“散缓”实有“奇趣”的诗风。② 看似超逸实为正气凛然的人格。
9. CD
都江堰 阅读训练
都江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第2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留下人类意志力的骄傲。21世纪教育网
2.第2段中画线的“站远了看”和“味道”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站远了看”指从今天看历史;“味道”指保持自然古朴,给人浑厚的感觉。
3.第3段从哪几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修建时间、规模、社会功用、文明特点。
4.第5段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都江堰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完成5~8题。
5.课文第二部分第1段没有直接描绘都江堰,作者甚至认为它不如葛洲坝、青城山,为什么要这样写?直接描绘都江堰不可以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对游览都江堰并无太大兴趣,与后文写都江堰给作者带来感观上的巨大吸引和震撼形成对比,从而突出都江堰的巨大魅力和震撼力。若直接描写,则没有此效果。
6.课文第二部分第3段开始又写到了海水,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海水太多太深,是与都江堰的水作比较,衬托都江堰水流的魅力。
7.课文第二部分第3段正面描绘了都江堰的水,作者使用了几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极力描写都江堰水的喧嚣、强悍,但它的魅力还不仅在于水的壮观美,还在于它能被坚坝驯服,能被人类驯服,从而造福人类。
8.《都江堰》语言优美,含义深刻,诗情哲理,意蕴无穷。请从文中找几个句子鉴赏分析,然后和同学交流心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答时一定要结合原句,所选例句应符合题干中要求的标准。
答案:略。
三、请你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下妈妈的外貌,表达对妈妈的感激之情。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屈指一数,妈妈已是过四十岁的人了,多快呀!打开相册,妈妈那时才25岁。她身材苗条,梳着两条过肩的长辫,脸庞细腻、光滑,两只大眼睛笑盈盈的,好像在说话,真是一脸青春哪!可是,岁月无情,过多的操心与劳累使她变了,你看:乌黑的短发间,已经露出了不少白发,无情的皱纹已经爬上了她的额头和眼角,皮肤也不再那么细腻、光滑了。看了让人不由得生起一股感激和酸楚之情。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 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① 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水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② 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残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黄菊乡”。我依然走在菊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和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③ 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和清高之气。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猛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而且,他也做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弓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21世纪教育网
④ 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像,高丈余,乌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甚至乞讨过,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他并不只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他似乎有话要说,却欲说还休。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⑤ 在史书上,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石崇、王恺斗富,让侈浊之风登峰造极。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⑥ 苏东坡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 陶公或真未死,若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21世纪教育网
⑦ 祠不大,却修葺得很好,在江边一块高地上。祠后有塔,曰“秀峰塔”,另有一塔在不远处,叫 “天然塔”被称为“江流双塔”。祠与塔构成了一种沉重而冷肃的气氛,在江边, 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
⑧ 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
6. 第②段中“菊花的意韵”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字数不超过50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 在泥土中寻找诗句。(字数不超过15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字数不超过25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⑤段中说陶公的菊花的清气“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根据文意,这种影响实际表现在两个方面,请加以概括。(字数都不超过15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以菊花贯穿全文,但菊花的含义不尽相同,有时它作为一种象征,有时它仅指客观实物。
B. 文章的开头,从“江水”入手,不仅引出“菊花”这一线索,而且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C. 作者说:“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意思说,在那样的时代,即使陶渊明也不能免俗。
D. 第②段说:“盛开的菊花都败萎了”,第⑦段又说祠与塔“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是文章的不严谨之处。
E. 本文不重行踪,重抒情,在对陶渊明的追思中蕴含着对现实的深深感慨。
【试题答案】
1. 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 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 示例: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 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 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 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 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 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5. 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6. ① 菊黄色的江水,② 带有菊字的地名,③ 菊黄色的阳光,④ 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⑤ 菊花般的品格,⑥ 花般的梦想。
7. ① 在清洁的环境之中追求他的理想,保持他的节操。② 1600年了,他的气节、精神已发扬光大了吧。
8. ① 看似“散缓”实有“奇趣”的诗风。② 看似超逸实为正气凛然的人格。
9. 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