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宁津县第二实验小学+张秀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10月月考科学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2024六上·宁津月考)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 构成的。
2.(2024六上·宁津月考)同种生物后代与 之间,或 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表现的差异称为 。
3.(2024六上·宁津月考)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 以及 的许多信息,对于 有很重要的作用。
4.(2024六上·宁津月考)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只有在 下才能观察到,大约 个细菌才相当于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5.(2024六上·宁津月考)平菇、香菇、猴头菇、灵芝等都是能够 或 的食用菌,它们都属于 。
6.(2024六上·宁津月考) 比细菌个体还要小,没有 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7.(2024六上·宁津月考)古代生物的遗体、 或 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叫作化石。
二、选择。(每题2分,共30分)
8.(2024六上·宁津月考)细胞是由( )最早发现的。
A.爱因斯坦 B.罗伯特·胡克 C.牛顿
9.(2024六上·宁津月考)如果一对父母都是双眼皮,那么他们生的孩子( )。
A.是双眼皮
B.是单眼皮
C.可能是双眼皮,也可能是单眼皮
10.(2024六上·宁津月考)观察猛犸象化石,我们发现猛犸象与当今的( )很相似。
A.野牛 B.大象 C.苍鹭
11.(2024六上·宁津月考)牡丹花细胞中的( )有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12.(2024六上·宁津月考)古生物学家曾发现了一根比人还要大得多的恐龙的大腿骨化石,据此可以推测出这只恐龙( )。
A.是卵生的 B.可以飞翔 C.体形巨大
13.(2024六上·宁津月考)明明的头发是自来卷发,可是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天生的直发,但是他外婆是自来卷发,那么( )。
A.对父母来说是遗传现象
B.对外婆来说是变异现象
C.对外婆来说是遗传现象
14.(2024六上·宁津月考)下列食物中,是微生物的是( )。
A.木耳 B.白菜 C.萝卜
15.(2024六上·宁津月考)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 )类。
A.一 B.二 C.三
16.(2024六上·宁津月考)蘑菇适宜生活在( )的环境里。
A.阴暗潮湿 B.明亮干燥 C.阴暗干燥
17.(2024六上·宁津月考)下列病毒中,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是( )。
A.番茄花叶病毒 B.乙肝病毒 C.大肠杆菌噬菌体
18.(2024六上·宁津月考)下面环境中,存在细菌和病毒的是( )。
①土壤中 ②空气中 ③自然水域中 ④生物的体表及体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19.(2024六上·宁津月考)细菌和病毒与人类关系密切,下面与病毒有关的是( )。
A.食品发酵 B.增加土壤肥力 C.制作疫苗
20.(2024六上·宁津月考)细菌有时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益处,比如( )。
A.制作乙肝疫苗 B.生产沼气 C.使人患病
21.(2024六上·宁津月考)现在很多生产厂家为了防止大米发霉,在生产过程中会将其进行真空包装。这种防止发霉的原理是( )。
A.降低温度 B.隔绝空气 C.消灭细菌
22.(2024六上·宁津月考)明明将买的面包放到厨房里,过了几天发现面包上面生出“白毛”或“黑毛”,这实际是( )。
A.细菌 B.病毒 C.霉菌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
23.(2024六上·宁津月考)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因为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 )
24.(2024六上·宁津月考)明明和旺旺是一对双胞胎,他们之间也有差异。( )
25.(2024六上·宁津月考)随着科技的发展,单眼皮的芳芳用手术的方法做了双眼皮,那么她的孩子就会是双眼皮。( )
26.(2024六上·宁津月考)远古的动物形成了动物化石,但是远古的植物不会形成植物化石。( )
27.(2024六上·宁津月考)用香皂多次洗手后,我们的手上就没有细菌了。( )
28.(2024六上·宁津月考)馒头放在常温下,几天后就发霉了,所以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什么好处。( )
29.(2024六上·宁津月考)牛奶在保质期内,一定不会发霉变质。( )
30.(2024六上·宁津月考)蘑菇很有营养,尤其是野生蘑菇味道鲜美,所以我们可以把野外的蘑菇采摘回来食用。( )
31.(2024六上·宁津月考)握手、近距离面对面交流等都是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途经。( )
32.(2024六上·宁津月考)买回来的鲜猪肉只要是放到冰箱里,就不会变质了。( )
33.(2024六上·宁津月考)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没有动物的灭绝。( )
34.(2024六上·宁津月考)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间存在遗传培育出来的。( )
35.(2024六上·宁津月考)虎父无犬子这属于遗传现象。( )
36.(2024六上·宁津月考)动植物遗体分解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
37.(2024六上·宁津月考)有些霉菌能在酿造行业大显身手。( )
38.(2024六上·宁津月考)将下列微生物与其在生活中的作用连起来。
制造醋
制造豆腐乳
霉菌 分解动植物遗体
制造青霉素
细菌 使食物发霉
制造酱
制造酸奶
四、实验探究。(每空2分,共12分)
39.(2024六上·宁津月考)为了探究馒头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发霉,明明和同组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1)把滴有5滴水的湿馒头装入塑料袋1中放到暖气片上;
(2)把完全晒干的馒头装在塑料袋2中放到暖气片上;
(3)把滴有5滴水的湿馒头装入塑料袋3中放在冰箱内;
(4)三天后,观察到塑料袋1中的湿馒头上长满了霉菌,而其他两个塑料袋中的馒头没有发霉。
(1)如果我们用塑料袋1和塑料袋2做对比实验,可以探究 这一条件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2)如果要探究温度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明明应该选择塑料袋 做对比实验。
(3)根据实验可知,馒头在 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4)日常生活中,馒头我们一般采用 的方法防止发霉,衣物一般采用 的方法防止发霉。
A.加干燥剂 B.太阳下暴晒 C.放冰箱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细胞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绝大多数生物体(病毒除外)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等结构,共同完成代谢、生长、繁殖等功能。病毒虽无细胞结构,但需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繁殖,间接体现细胞的核心作用。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多细胞生物,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元,这是生物学的基本结论。
2.【答案】亲代;同代;变异
【知识点】变异
【解析】【分析】遗传使后代保留亲代特征,由遗传物质决定,维持物种稳定。变异是亲子代或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同种生物后代与亲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表现的差异称为变异。
3.【答案】历史;生物进化;科学研究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通过化石,我们能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如从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演变),还能推断地球历史的环境变化(如化石分布反映古代气候、地质状况)。对于研究生物进化,化石是直接证据,可验证进化理论(如过渡化石展示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填补进化链条的空白。因此,化石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关键,对理解生命演化和地球变迁至关重要。
4.【答案】显微镜;10亿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细菌基本形状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大约10亿个细菌才相当于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5.【答案】食用;药用;微生物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平菇、香菇等可作为食材(食用),灵芝等兼具药用价值(药用),它们均属于真菌。真菌不含叶绿素,无法光合作用,靠吸收有机物生存,其细胞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与植物、动物分类不同。这类生物通过菌丝分解有机物获取营养,多数可形成大型子实体(如菇体)。作为食用菌,它们为人类提供营养;作为药用菌,部分含生物活性物质。明确其真菌属性,有助于理解其代谢方式与应用价值。
6.【答案】病毒;细胞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生物,其个体直径通常在 20-300 纳米之间,远小于细菌,因此比细菌更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包裹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无法独立完成代谢、繁殖等生命活动。它们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复制增殖。
7.【答案】遗物;遗迹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是古代生物留存于地层中的 “石头记录”,其形成源于生物的遗体(如恐龙骨骼)、遗物(如动物粪便、植物种子)或遗迹(如恐龙足迹、昆虫爬痕)。这些物质被沉积物掩埋后,经漫长地质作用(如矿物填充、石化),逐渐取代原有有机物,形成与岩石成分相似的结构,最终成为化石。遗体化石最常见(如猛犸象化石),遗物和遗迹化石则能补充生物行为信息(如足迹反映运动方式)。三类化石共同构成了研究古生物、古环境的关键证据,帮助人类追溯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
8.【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的发现是生物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其由许多蜂窝状的小室构成,他将这些小室命名为细胞。这一发现首次揭示了生物体的微观结构单位。
9.【答案】C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遗传,是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通常会或多或少地保留一些相似的特征;而变异,则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或者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性状上存在的差异。正因为有了遗传与变异这两种现象,当一对父母都是双眼皮时,他们所生的孩子,有可能遗传到双眼皮的特征,表现为双眼皮;但也可能因为变异的存在,出现与父母不同的性状,表现为单眼皮。这两种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C正确。
10.【答案】B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就像生物留下的 “老照片”,能帮我们看出古代生物的样子。观察猛犸象化石,会发现它有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不过比现代大象小一点)、粗壮的四肢,还有长长的象牙,这些特征和现在的大象非常像。而选项里的野牛是牛类,没有长鼻子和象牙;苍鹭是鸟类,有翅膀和尖嘴,和猛犸象差别很大。B正确。
11.【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有一些特殊的结构,细胞壁就是其中之一。它像一层坚硬的 “外壳”,包裹在细胞的最外面,能稳稳地支撑着细胞,让牡丹花的细胞保持固定的形状,不会随便变形或破裂。细胞膜主要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就像个 “守门人”;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里面有很多忙碌工作的 “小工厂”,但它们都没有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牡丹花作为植物,正是依靠细胞壁这种坚硬的结构,才能让花瓣、叶片等保持挺括的形态。A正确。
12.【答案】C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是古生物留下的 “身体碎片”,能帮我们推测它们的特征。这根恐龙大腿骨化石 “比人还要大得多”,而大腿骨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身体重量。
A. “卵生” 是繁殖方式,仅通过一根大腿骨无法判断恐龙是卵生还是其他繁殖方式。
B. “可以飞翔” 的动物通常有轻盈的骨骼和翅膀结构,巨大的大腿骨更可能属于陆地行走的恐龙,而非会飞的。
C.巨大的大腿骨意味着恐龙需要粗壮的骨骼支撑身体,由此能直接推测出这只恐龙体形巨大。故答案为 C。
13.【答案】C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遗传是亲代与子代间的相似特征,变异是亲子间的差异。明明是自来卷发,父母是直发,亲子间性状不同,这对父母来说是变异现象,故 A 错误。明明的卷发与外婆一致,外婆作为亲代(妈妈的母亲),与明明存在相似特征,这符合遗传现象,而非变异,故 B 错误。卷发属于可遗传的性状,明明的卷发基因可能来自外婆(通过妈妈传递),因此对外婆而言,这是遗传现象,C 正确。
14.【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木耳属于真菌,虽肉眼可见,但它没有根、茎、叶,靠吸收外界营养生存,符合微生物的特征。其他选项中,白菜和萝卜都是植物,它们有完整的根、茎、叶结构,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不属于微生物。因此,只有木耳是微生物,正确答案是 A。
15.【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根据其寄生的生物细胞类型,可分为三大类:
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的细胞里,比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
植物病毒:只寄生在植物细胞中,例如烟草花叶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像大肠杆菌噬菌体。
这三类病毒因宿主细胞不同而有明显区别,因此分类数量为三类。C正确。
16.【答案】A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蘑菇属于真菌,其生长依赖特定的环境条件:真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需强光,阴暗环境更适合其生长,因此 B 选项 “明亮” 不符合。蘑菇的繁殖和营养吸收需要水分,干燥环境会抑制其生长,所以 C 选项 “干燥” 错误。阴暗潮湿的环境能为蘑菇提供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利于菌丝体吸收水分和养分,是其理想的生存环境,故 A 正确。
17.【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A.番茄花叶病毒属于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番茄等植物细胞内,引发叶片花叶病,与人和动物无关。
B.乙肝病毒(HBV)是典型的动物病毒,主要寄生在人体肝细胞中,通过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可导致乙型肝炎。
C.大肠杆菌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噬菌体),仅寄生在大肠杆菌等细菌体内,对人和动物细胞无侵染能力。
B符合题意。
18.【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①土壤中:土壤富含有机物和水分,是细菌(如固氮菌)的 “乐园”,也能吸附病毒(如植物病毒)。
②空气中:细菌(如链球菌)和病毒可附着在飞沫、尘埃上,在空气中短暂存活并传播。
③自然水域中:水体为细菌(如大肠杆菌)提供生存环境,病毒(如诺如病毒)也可通过污水进入水域。
④生物的体表及体内:生物体表(如皮肤)和体内(如肠道)存在大量细菌(如乳酸菌),病毒(如流感病毒)也常寄生在活细胞内。
无论土壤、空气、水域还是生物自身,都存在细菌和病毒。因此,正确答案是包含所有选项的C。
19.【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A.食品发酵:如酸奶发酵依赖乳酸菌,酿酒利用酵母菌(真菌),均与细菌或真菌有关,与病毒无关。
B.增加土壤肥力:土壤中的固氮菌(如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氮肥,提升土壤肥力,这是细菌的作用,与病毒无关。
C.制作疫苗:疫苗常通过减毒或灭活的病毒制成(如流感疫苗、新冠疫苗),利用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从而预防疾病,这是病毒与人类关系的重要应用。
综上,与病毒有关的是制作疫苗,选 C。
20.【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A.制作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的制备基于乙肝病毒(经减毒或灭活处理),与细菌无关,是病毒的应用。
B.生产沼气:沼气的产生依赖产甲烷菌等细菌,它们在无氧环境中分解有机物产生甲烷(沼气主要成分),属于细菌的有益应用。
C.使人患病:如链球菌引发扁桃体炎、肺炎双球菌导致肺炎等,这是细菌对人类的危害,而非益处。
细菌的益处包括生产沼气等,而制作疫苗与病毒相关,使人患病是细菌的危害。因此,正确答案是 B。
21.【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霉菌属于真菌,其生长繁殖需要氧气、水分和适宜温度。真空包装通过抽去包装内的空气,形成无氧环境。缺少氧气会抑制霉菌的呼吸作用,使其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从而避免大米发霉。该方法并未降低环境温度(选项 A 错误),也不能直接消灭已存在的细菌或霉菌(选项 C 错误),只是通过隔绝空气阻断其生存条件。真空包装防止大米发霉的关键是隔绝空气,抑制霉菌生长,因此正确答案是 B。
22.【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A.细菌:细菌个体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通常形成的是黏液状菌落,而非 “毛状” 结构。
B.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无法独立在面包上形成可见的 “毛状” 物质。
C.霉菌:霉菌属于真菌,其菌丝呈丝状,大量繁殖时会形成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结构,颜色多样(如白、黑、绿等),与面包上的 “白毛”“黑毛” 特征完全吻合。
面包上的 “毛状” 物质是霉菌繁殖的产物,因此正确答案是 C。
23.【答案】正确
【知识点】变异
【解析】【分析】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树叶,由于基因组合、生长环境(如光照、水分、营养)的细微差异,也会导致形态、大小、纹理等性状不同,这正是变异的体现。
莱布尼茨的这句话通过树叶的差异,生动说明了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现象,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同种生物个体间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该表述正确。
24.【答案】正确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双胞胎之间存在差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变异现象,即使基因高度相似,也会因遗传或环境因素产生不同。这种差异符合变异的定义 —— 同种生物亲子间或子代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25.【答案】错误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芳芳通过手术获得的双眼皮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无法遗传给后代。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如基因重组、突变),能传递给子代,例如天生的双眼皮或单眼皮。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因素(如手术、外伤)导致性状改变,遗传物质未发生变化,因此不能遗传。芳芳的双眼皮是手术形成的,其体内控制眼皮单双的基因并未改变,仍为单眼皮基因。因此,她的孩子是否为双眼皮,取决于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而非她的手术结果。综上,题干说法错误。
26.【答案】错误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远古植物同样会形成化石,植物化石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研究古植物和地质历史的重要依据。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在死亡后若能迅速被泥沙等沉积物掩埋,避免腐烂分解,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如压实、石化),其有机质逐渐被矿物质替代,就能形成化石,例如煤就是古代植物经复杂变化形成的特殊化石。题目说法错误。
27.【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香皂洗手无法完全清除手上的细菌,且残留细菌也不会因洗手次数多而消失。香皂洗手的原理是通过表面活性剂破坏细菌细胞膜,减少细菌数量,但难以清除所有细菌,尤其是藏匿在皮肤褶皱或指甲缝中的细菌。更关键的是,这种清洁方式不会改变细菌的遗传物质,也无法阻止环境中的细菌再次污染手部。因此,“手上就没有细菌了” 的说法不成立,答案为错误。
28.【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霉菌并非毫无益处,其在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不能因馒头发霉就否定其价值。霉菌是一类真菌,部分种类会导致食物变质,但许多霉菌对人类有益:如青霉素由青霉菌产生,是重要的抗生素;制作腐乳、酱油等食品也需利用霉菌发酵;在环境中,霉菌还能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题干仅看到霉菌的危害,忽略了其有益方面,因此说法错误。
29.【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牛奶在保质期内也可能发霉变质,保质期并非绝对的 “安全保证”。保质期是指食品在规定储存条件下的质量最佳期限。若牛奶储存不当,如未冷藏(需低温保存的品类)、包装破损、反复解冻等,即使在保质期内,微生物也可能大量繁殖,导致发霉、变质,出现酸味、结块等现象。因此,保质期内的牛奶是否变质,还取决于储存方式。题干忽略了储存条件的影响,说法错误。
30.【答案】错误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野外蘑菇不可随意采摘食用,许多野生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观相似,难以分辨,误食会危及生命。毒蘑菇含剧毒物质(如鹅膏毒素),加热或烹饪无法破坏其毒性,误食后可能导致肝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每年因误食野生毒蘑菇引发的中毒事件频发,且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因此,即便野生蘑菇看似鲜美,也不应随意采摘食用,题干说法错误。
31.【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握手、近距离面对面交流确实是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途径。握手时,手部接触可能传递携带病原体的分泌物;近距离面对面交流时,说话、咳嗽产生的飞沫可携带病毒或细菌,被他人吸入后引发感染,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常通过此方式传播。这些日常行为中,病原体可借助接触或飞沫完成传播,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32.【答案】错误
【知识点】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冰箱储存鲜猪肉不能完全阻止其变质,只是延缓变质速度。冰箱的低温环境能抑制微生物繁殖,但无法完全杀灭它们。若储存时间过长(如冷冻超过数月),猪肉会因脂肪氧化、蛋白质分解出现异味、变色等变质现象;冷藏温度(通常 4℃左右)下,部分耐低温细菌仍能缓慢繁殖,长时间存放仍可能腐败。此外,若冰箱温度不稳定、生熟食物交叉污染,也会加速猪肉变质。因此,冰箱不能确保猪肉永远不变质,题干说法错误。
33.【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动物灭绝并非仅由自然灾害导致,人类活动是更主要的原因之一。人类的过度捕猎、栖息地破坏(如砍伐森林、城市扩张)、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都会导致动物数量锐减甚至灭绝。例如,渡渡鸟因人类捕猎和栖息地被破坏而灭绝;袋狼因人类的大规模猎杀消失。这些案例表明,即使没有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引发的生态破坏仍会导致动物灭绝。题干忽略了人类活动对物种生存的威胁,说法错误。
34.【答案】错误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金鱼的培育主要利用的是野生鲫鱼的变异而非单纯遗传。遗传是亲子间的相似性,而变异是亲子间或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人们通过选择野生鲫鱼中出现的颜色、体型等变异个体进行定向培育,经过多代选择,使有利变异积累,最终形成形态各异的金鱼品种。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对可遗传变异的人工选择,而非仅依赖遗传。题干混淆了遗传与变异在人工培育中的作用,故说法错误。
35.【答案】正确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虎父无犬子” 体现了亲子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遗传是指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如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由基因传递给后代。“虎父无犬子” 强调父辈的优良特质(如能力、品性等)在子代身上体现,本质是亲子间性状的延续,符合遗传的核心特征。故题干说法正确。
36.【答案】正确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动植物遗体分解过程中,经分解者(如细菌、真菌等)作用,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等,将遗体中的有机物(如糖类、蛋白质、脂肪)分解为无机物:碳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碳,氢、氧元素形成水,氮、磷、钾等元素则以无机盐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回归土壤或大气,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完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一过程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题干描述符合实际,故说法正确。
37.【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许多霉菌在酿造行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重要的微生物资源。霉菌属于分解者,能产生多种酶(如淀粉酶、蛋白酶等),可分解原料中的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例如,米曲霉用于酱油、腐乳酿造,能分解大豆中的蛋白质和淀粉;根霉在酿酒中参与糖化过程,将淀粉转化为可发酵糖。这些霉菌的代谢活动最终将原料转化为风味物质,其作用是酿造工艺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题干说法符合实际,故正确。
38.【答案】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细菌:醋酸菌可将酒精转化为醋酸,用于制造醋;乳酸菌通过发酵将乳糖转化为乳酸,用于制造酸奶;腐生细菌是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遗体为无机物。
霉菌:米曲霉等霉菌可分解蛋白质和淀粉,用于制造豆腐乳、酱;青霉菌能产生抗生素青霉素;某些霉菌(如毛霉、根霉)在环境适宜时大量繁殖,导致食物发霉(属于其代谢副作用)。
两者均通过代谢活动参与物质转化,在食品加工、生态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区别在于霉菌为真菌。
39.【答案】水分;1和3;温暖潮湿;C;B
【知识点】微生物;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1)塑料袋1和塑料袋2的唯一变量是水分,其他条件(如温度、馒头种类、环境等)均相同。根据对比实验的原则,唯一变量即为探究的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塑料袋1的馒头长满霉菌,而塑料袋2的馒头未发霉,说明霉菌的生长与水分密切相关,湿润环境更利于霉菌繁殖。
(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需保证除温度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塑料袋1和塑料袋3的变量是温度,水分、馒头状态等均相同,符合单一变量原则。而塑料袋2是晒干的馒头,与其他组的变量是水分,无法用于探究温度的影响。只有变量为温度时,才能准确判断温度对霉菌生长的作用。
(3)实验中,塑料袋1的馒头长满霉菌,而塑料袋2和塑料袋3均未发霉。对比可知,只有同时具备温暖和潮湿的条件时,霉菌才大量生长。这说明温暖潮湿的环境能满足霉菌对水分和适宜温度的需求,是其快速繁殖的关键条件。
(4)微生物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馒头放冰箱,利用低温抑制霉菌繁殖,且冰箱环境适合短期储存食物;衣物太阳下暴晒,通过高温和紫外线杀死霉菌,同时去除水分,破坏潮湿环境。干燥剂虽能除湿,但馒头直接接触干燥剂可能影响食用,衣物用暴晒更便捷高效。
1 / 1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宁津县第二实验小学+张秀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10月月考科学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2024六上·宁津月考)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 构成的。
【答案】细胞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绝大多数生物体(病毒除外)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等结构,共同完成代谢、生长、繁殖等功能。病毒虽无细胞结构,但需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繁殖,间接体现细胞的核心作用。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多细胞生物,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元,这是生物学的基本结论。
2.(2024六上·宁津月考)同种生物后代与 之间,或 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表现的差异称为 。
【答案】亲代;同代;变异
【知识点】变异
【解析】【分析】遗传使后代保留亲代特征,由遗传物质决定,维持物种稳定。变异是亲子代或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同种生物后代与亲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表现的差异称为变异。
3.(2024六上·宁津月考)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 以及 的许多信息,对于 有很重要的作用。
【答案】历史;生物进化;科学研究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通过化石,我们能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如从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演变),还能推断地球历史的环境变化(如化石分布反映古代气候、地质状况)。对于研究生物进化,化石是直接证据,可验证进化理论(如过渡化石展示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填补进化链条的空白。因此,化石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关键,对理解生命演化和地球变迁至关重要。
4.(2024六上·宁津月考)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只有在 下才能观察到,大约 个细菌才相当于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答案】显微镜;10亿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细菌基本形状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大约10亿个细菌才相当于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5.(2024六上·宁津月考)平菇、香菇、猴头菇、灵芝等都是能够 或 的食用菌,它们都属于 。
【答案】食用;药用;微生物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平菇、香菇等可作为食材(食用),灵芝等兼具药用价值(药用),它们均属于真菌。真菌不含叶绿素,无法光合作用,靠吸收有机物生存,其细胞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与植物、动物分类不同。这类生物通过菌丝分解有机物获取营养,多数可形成大型子实体(如菇体)。作为食用菌,它们为人类提供营养;作为药用菌,部分含生物活性物质。明确其真菌属性,有助于理解其代谢方式与应用价值。
6.(2024六上·宁津月考) 比细菌个体还要小,没有 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答案】病毒;细胞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生物,其个体直径通常在 20-300 纳米之间,远小于细菌,因此比细菌更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包裹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无法独立完成代谢、繁殖等生命活动。它们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复制增殖。
7.(2024六上·宁津月考)古代生物的遗体、 或 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叫作化石。
【答案】遗物;遗迹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是古代生物留存于地层中的 “石头记录”,其形成源于生物的遗体(如恐龙骨骼)、遗物(如动物粪便、植物种子)或遗迹(如恐龙足迹、昆虫爬痕)。这些物质被沉积物掩埋后,经漫长地质作用(如矿物填充、石化),逐渐取代原有有机物,形成与岩石成分相似的结构,最终成为化石。遗体化石最常见(如猛犸象化石),遗物和遗迹化石则能补充生物行为信息(如足迹反映运动方式)。三类化石共同构成了研究古生物、古环境的关键证据,帮助人类追溯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
二、选择。(每题2分,共30分)
8.(2024六上·宁津月考)细胞是由( )最早发现的。
A.爱因斯坦 B.罗伯特·胡克 C.牛顿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的发现是生物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其由许多蜂窝状的小室构成,他将这些小室命名为细胞。这一发现首次揭示了生物体的微观结构单位。
9.(2024六上·宁津月考)如果一对父母都是双眼皮,那么他们生的孩子( )。
A.是双眼皮
B.是单眼皮
C.可能是双眼皮,也可能是单眼皮
【答案】C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遗传,是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通常会或多或少地保留一些相似的特征;而变异,则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或者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性状上存在的差异。正因为有了遗传与变异这两种现象,当一对父母都是双眼皮时,他们所生的孩子,有可能遗传到双眼皮的特征,表现为双眼皮;但也可能因为变异的存在,出现与父母不同的性状,表现为单眼皮。这两种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C正确。
10.(2024六上·宁津月考)观察猛犸象化石,我们发现猛犸象与当今的( )很相似。
A.野牛 B.大象 C.苍鹭
【答案】B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就像生物留下的 “老照片”,能帮我们看出古代生物的样子。观察猛犸象化石,会发现它有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不过比现代大象小一点)、粗壮的四肢,还有长长的象牙,这些特征和现在的大象非常像。而选项里的野牛是牛类,没有长鼻子和象牙;苍鹭是鸟类,有翅膀和尖嘴,和猛犸象差别很大。B正确。
11.(2024六上·宁津月考)牡丹花细胞中的( )有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有一些特殊的结构,细胞壁就是其中之一。它像一层坚硬的 “外壳”,包裹在细胞的最外面,能稳稳地支撑着细胞,让牡丹花的细胞保持固定的形状,不会随便变形或破裂。细胞膜主要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就像个 “守门人”;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里面有很多忙碌工作的 “小工厂”,但它们都没有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牡丹花作为植物,正是依靠细胞壁这种坚硬的结构,才能让花瓣、叶片等保持挺括的形态。A正确。
12.(2024六上·宁津月考)古生物学家曾发现了一根比人还要大得多的恐龙的大腿骨化石,据此可以推测出这只恐龙( )。
A.是卵生的 B.可以飞翔 C.体形巨大
【答案】C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化石是古生物留下的 “身体碎片”,能帮我们推测它们的特征。这根恐龙大腿骨化石 “比人还要大得多”,而大腿骨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身体重量。
A. “卵生” 是繁殖方式,仅通过一根大腿骨无法判断恐龙是卵生还是其他繁殖方式。
B. “可以飞翔” 的动物通常有轻盈的骨骼和翅膀结构,巨大的大腿骨更可能属于陆地行走的恐龙,而非会飞的。
C.巨大的大腿骨意味着恐龙需要粗壮的骨骼支撑身体,由此能直接推测出这只恐龙体形巨大。故答案为 C。
13.(2024六上·宁津月考)明明的头发是自来卷发,可是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天生的直发,但是他外婆是自来卷发,那么( )。
A.对父母来说是遗传现象
B.对外婆来说是变异现象
C.对外婆来说是遗传现象
【答案】C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遗传是亲代与子代间的相似特征,变异是亲子间的差异。明明是自来卷发,父母是直发,亲子间性状不同,这对父母来说是变异现象,故 A 错误。明明的卷发与外婆一致,外婆作为亲代(妈妈的母亲),与明明存在相似特征,这符合遗传现象,而非变异,故 B 错误。卷发属于可遗传的性状,明明的卷发基因可能来自外婆(通过妈妈传递),因此对外婆而言,这是遗传现象,C 正确。
14.(2024六上·宁津月考)下列食物中,是微生物的是( )。
A.木耳 B.白菜 C.萝卜
【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木耳属于真菌,虽肉眼可见,但它没有根、茎、叶,靠吸收外界营养生存,符合微生物的特征。其他选项中,白菜和萝卜都是植物,它们有完整的根、茎、叶结构,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不属于微生物。因此,只有木耳是微生物,正确答案是 A。
15.(2024六上·宁津月考)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 )类。
A.一 B.二 C.三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根据其寄生的生物细胞类型,可分为三大类:
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的细胞里,比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
植物病毒:只寄生在植物细胞中,例如烟草花叶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像大肠杆菌噬菌体。
这三类病毒因宿主细胞不同而有明显区别,因此分类数量为三类。C正确。
16.(2024六上·宁津月考)蘑菇适宜生活在( )的环境里。
A.阴暗潮湿 B.明亮干燥 C.阴暗干燥
【答案】A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蘑菇属于真菌,其生长依赖特定的环境条件:真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需强光,阴暗环境更适合其生长,因此 B 选项 “明亮” 不符合。蘑菇的繁殖和营养吸收需要水分,干燥环境会抑制其生长,所以 C 选项 “干燥” 错误。阴暗潮湿的环境能为蘑菇提供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利于菌丝体吸收水分和养分,是其理想的生存环境,故 A 正确。
17.(2024六上·宁津月考)下列病毒中,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是( )。
A.番茄花叶病毒 B.乙肝病毒 C.大肠杆菌噬菌体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A.番茄花叶病毒属于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番茄等植物细胞内,引发叶片花叶病,与人和动物无关。
B.乙肝病毒(HBV)是典型的动物病毒,主要寄生在人体肝细胞中,通过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可导致乙型肝炎。
C.大肠杆菌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噬菌体),仅寄生在大肠杆菌等细菌体内,对人和动物细胞无侵染能力。
B符合题意。
18.(2024六上·宁津月考)下面环境中,存在细菌和病毒的是( )。
①土壤中 ②空气中 ③自然水域中 ④生物的体表及体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①土壤中:土壤富含有机物和水分,是细菌(如固氮菌)的 “乐园”,也能吸附病毒(如植物病毒)。
②空气中:细菌(如链球菌)和病毒可附着在飞沫、尘埃上,在空气中短暂存活并传播。
③自然水域中:水体为细菌(如大肠杆菌)提供生存环境,病毒(如诺如病毒)也可通过污水进入水域。
④生物的体表及体内:生物体表(如皮肤)和体内(如肠道)存在大量细菌(如乳酸菌),病毒(如流感病毒)也常寄生在活细胞内。
无论土壤、空气、水域还是生物自身,都存在细菌和病毒。因此,正确答案是包含所有选项的C。
19.(2024六上·宁津月考)细菌和病毒与人类关系密切,下面与病毒有关的是( )。
A.食品发酵 B.增加土壤肥力 C.制作疫苗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A.食品发酵:如酸奶发酵依赖乳酸菌,酿酒利用酵母菌(真菌),均与细菌或真菌有关,与病毒无关。
B.增加土壤肥力:土壤中的固氮菌(如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氮肥,提升土壤肥力,这是细菌的作用,与病毒无关。
C.制作疫苗:疫苗常通过减毒或灭活的病毒制成(如流感疫苗、新冠疫苗),利用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从而预防疾病,这是病毒与人类关系的重要应用。
综上,与病毒有关的是制作疫苗,选 C。
20.(2024六上·宁津月考)细菌有时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益处,比如( )。
A.制作乙肝疫苗 B.生产沼气 C.使人患病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A.制作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的制备基于乙肝病毒(经减毒或灭活处理),与细菌无关,是病毒的应用。
B.生产沼气:沼气的产生依赖产甲烷菌等细菌,它们在无氧环境中分解有机物产生甲烷(沼气主要成分),属于细菌的有益应用。
C.使人患病:如链球菌引发扁桃体炎、肺炎双球菌导致肺炎等,这是细菌对人类的危害,而非益处。
细菌的益处包括生产沼气等,而制作疫苗与病毒相关,使人患病是细菌的危害。因此,正确答案是 B。
21.(2024六上·宁津月考)现在很多生产厂家为了防止大米发霉,在生产过程中会将其进行真空包装。这种防止发霉的原理是( )。
A.降低温度 B.隔绝空气 C.消灭细菌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霉菌属于真菌,其生长繁殖需要氧气、水分和适宜温度。真空包装通过抽去包装内的空气,形成无氧环境。缺少氧气会抑制霉菌的呼吸作用,使其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从而避免大米发霉。该方法并未降低环境温度(选项 A 错误),也不能直接消灭已存在的细菌或霉菌(选项 C 错误),只是通过隔绝空气阻断其生存条件。真空包装防止大米发霉的关键是隔绝空气,抑制霉菌生长,因此正确答案是 B。
22.(2024六上·宁津月考)明明将买的面包放到厨房里,过了几天发现面包上面生出“白毛”或“黑毛”,这实际是( )。
A.细菌 B.病毒 C.霉菌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A.细菌:细菌个体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通常形成的是黏液状菌落,而非 “毛状” 结构。
B.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无法独立在面包上形成可见的 “毛状” 物质。
C.霉菌:霉菌属于真菌,其菌丝呈丝状,大量繁殖时会形成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结构,颜色多样(如白、黑、绿等),与面包上的 “白毛”“黑毛” 特征完全吻合。
面包上的 “毛状” 物质是霉菌繁殖的产物,因此正确答案是 C。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
23.(2024六上·宁津月考)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因为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变异
【解析】【分析】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树叶,由于基因组合、生长环境(如光照、水分、营养)的细微差异,也会导致形态、大小、纹理等性状不同,这正是变异的体现。
莱布尼茨的这句话通过树叶的差异,生动说明了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现象,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同种生物个体间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该表述正确。
24.(2024六上·宁津月考)明明和旺旺是一对双胞胎,他们之间也有差异。(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双胞胎之间存在差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变异现象,即使基因高度相似,也会因遗传或环境因素产生不同。这种差异符合变异的定义 —— 同种生物亲子间或子代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25.(2024六上·宁津月考)随着科技的发展,单眼皮的芳芳用手术的方法做了双眼皮,那么她的孩子就会是双眼皮。(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芳芳通过手术获得的双眼皮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无法遗传给后代。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如基因重组、突变),能传递给子代,例如天生的双眼皮或单眼皮。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因素(如手术、外伤)导致性状改变,遗传物质未发生变化,因此不能遗传。芳芳的双眼皮是手术形成的,其体内控制眼皮单双的基因并未改变,仍为单眼皮基因。因此,她的孩子是否为双眼皮,取决于父母双方的遗传基因,而非她的手术结果。综上,题干说法错误。
26.(2024六上·宁津月考)远古的动物形成了动物化石,但是远古的植物不会形成植物化石。(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远古植物同样会形成化石,植物化石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研究古植物和地质历史的重要依据。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在死亡后若能迅速被泥沙等沉积物掩埋,避免腐烂分解,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如压实、石化),其有机质逐渐被矿物质替代,就能形成化石,例如煤就是古代植物经复杂变化形成的特殊化石。题目说法错误。
27.(2024六上·宁津月考)用香皂多次洗手后,我们的手上就没有细菌了。(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香皂洗手无法完全清除手上的细菌,且残留细菌也不会因洗手次数多而消失。香皂洗手的原理是通过表面活性剂破坏细菌细胞膜,减少细菌数量,但难以清除所有细菌,尤其是藏匿在皮肤褶皱或指甲缝中的细菌。更关键的是,这种清洁方式不会改变细菌的遗传物质,也无法阻止环境中的细菌再次污染手部。因此,“手上就没有细菌了” 的说法不成立,答案为错误。
28.(2024六上·宁津月考)馒头放在常温下,几天后就发霉了,所以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什么好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霉菌并非毫无益处,其在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不能因馒头发霉就否定其价值。霉菌是一类真菌,部分种类会导致食物变质,但许多霉菌对人类有益:如青霉素由青霉菌产生,是重要的抗生素;制作腐乳、酱油等食品也需利用霉菌发酵;在环境中,霉菌还能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题干仅看到霉菌的危害,忽略了其有益方面,因此说法错误。
29.(2024六上·宁津月考)牛奶在保质期内,一定不会发霉变质。(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牛奶在保质期内也可能发霉变质,保质期并非绝对的 “安全保证”。保质期是指食品在规定储存条件下的质量最佳期限。若牛奶储存不当,如未冷藏(需低温保存的品类)、包装破损、反复解冻等,即使在保质期内,微生物也可能大量繁殖,导致发霉、变质,出现酸味、结块等现象。因此,保质期内的牛奶是否变质,还取决于储存方式。题干忽略了储存条件的影响,说法错误。
30.(2024六上·宁津月考)蘑菇很有营养,尤其是野生蘑菇味道鲜美,所以我们可以把野外的蘑菇采摘回来食用。(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真菌
【解析】【分析】野外蘑菇不可随意采摘食用,许多野生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观相似,难以分辨,误食会危及生命。毒蘑菇含剧毒物质(如鹅膏毒素),加热或烹饪无法破坏其毒性,误食后可能导致肝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每年因误食野生毒蘑菇引发的中毒事件频发,且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因此,即便野生蘑菇看似鲜美,也不应随意采摘食用,题干说法错误。
31.(2024六上·宁津月考)握手、近距离面对面交流等都是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途经。(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握手、近距离面对面交流确实是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途径。握手时,手部接触可能传递携带病原体的分泌物;近距离面对面交流时,说话、咳嗽产生的飞沫可携带病毒或细菌,被他人吸入后引发感染,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常通过此方式传播。这些日常行为中,病原体可借助接触或飞沫完成传播,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32.(2024六上·宁津月考)买回来的鲜猪肉只要是放到冰箱里,就不会变质了。(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冰箱储存鲜猪肉不能完全阻止其变质,只是延缓变质速度。冰箱的低温环境能抑制微生物繁殖,但无法完全杀灭它们。若储存时间过长(如冷冻超过数月),猪肉会因脂肪氧化、蛋白质分解出现异味、变色等变质现象;冷藏温度(通常 4℃左右)下,部分耐低温细菌仍能缓慢繁殖,长时间存放仍可能腐败。此外,若冰箱温度不稳定、生熟食物交叉污染,也会加速猪肉变质。因此,冰箱不能确保猪肉永远不变质,题干说法错误。
33.(2024六上·宁津月考)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没有动物的灭绝。(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动物灭绝并非仅由自然灾害导致,人类活动是更主要的原因之一。人类的过度捕猎、栖息地破坏(如砍伐森林、城市扩张)、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都会导致动物数量锐减甚至灭绝。例如,渡渡鸟因人类捕猎和栖息地被破坏而灭绝;袋狼因人类的大规模猎杀消失。这些案例表明,即使没有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引发的生态破坏仍会导致动物灭绝。题干忽略了人类活动对物种生存的威胁,说法错误。
34.(2024六上·宁津月考)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间存在遗传培育出来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变异;遗传
【解析】【分析】金鱼的培育主要利用的是野生鲫鱼的变异而非单纯遗传。遗传是亲子间的相似性,而变异是亲子间或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人们通过选择野生鲫鱼中出现的颜色、体型等变异个体进行定向培育,经过多代选择,使有利变异积累,最终形成形态各异的金鱼品种。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对可遗传变异的人工选择,而非仅依赖遗传。题干混淆了遗传与变异在人工培育中的作用,故说法错误。
35.(2024六上·宁津月考)虎父无犬子这属于遗传现象。( )
【答案】正确
【知识点】遗传
【解析】【分析】“虎父无犬子” 体现了亲子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遗传是指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如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由基因传递给后代。“虎父无犬子” 强调父辈的优良特质(如能力、品性等)在子代身上体现,本质是亲子间性状的延续,符合遗传的核心特征。故题干说法正确。
36.(2024六上·宁津月考)动植物遗体分解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
【答案】正确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动植物遗体分解过程中,经分解者(如细菌、真菌等)作用,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等,将遗体中的有机物(如糖类、蛋白质、脂肪)分解为无机物:碳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碳,氢、氧元素形成水,氮、磷、钾等元素则以无机盐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回归土壤或大气,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完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一过程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题干描述符合实际,故说法正确。
37.(2024六上·宁津月考)有些霉菌能在酿造行业大显身手。(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许多霉菌在酿造行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重要的微生物资源。霉菌属于分解者,能产生多种酶(如淀粉酶、蛋白酶等),可分解原料中的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例如,米曲霉用于酱油、腐乳酿造,能分解大豆中的蛋白质和淀粉;根霉在酿酒中参与糖化过程,将淀粉转化为可发酵糖。这些霉菌的代谢活动最终将原料转化为风味物质,其作用是酿造工艺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题干说法符合实际,故正确。
38.(2024六上·宁津月考)将下列微生物与其在生活中的作用连起来。
制造醋
制造豆腐乳
霉菌 分解动植物遗体
制造青霉素
细菌 使食物发霉
制造酱
制造酸奶
【答案】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细菌:醋酸菌可将酒精转化为醋酸,用于制造醋;乳酸菌通过发酵将乳糖转化为乳酸,用于制造酸奶;腐生细菌是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遗体为无机物。
霉菌:米曲霉等霉菌可分解蛋白质和淀粉,用于制造豆腐乳、酱;青霉菌能产生抗生素青霉素;某些霉菌(如毛霉、根霉)在环境适宜时大量繁殖,导致食物发霉(属于其代谢副作用)。
两者均通过代谢活动参与物质转化,在食品加工、生态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区别在于霉菌为真菌。
四、实验探究。(每空2分,共12分)
39.(2024六上·宁津月考)为了探究馒头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发霉,明明和同组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1)把滴有5滴水的湿馒头装入塑料袋1中放到暖气片上;
(2)把完全晒干的馒头装在塑料袋2中放到暖气片上;
(3)把滴有5滴水的湿馒头装入塑料袋3中放在冰箱内;
(4)三天后,观察到塑料袋1中的湿馒头上长满了霉菌,而其他两个塑料袋中的馒头没有发霉。
(1)如果我们用塑料袋1和塑料袋2做对比实验,可以探究 这一条件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2)如果要探究温度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明明应该选择塑料袋 做对比实验。
(3)根据实验可知,馒头在 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4)日常生活中,馒头我们一般采用 的方法防止发霉,衣物一般采用 的方法防止发霉。
A.加干燥剂 B.太阳下暴晒 C.放冰箱里
【答案】水分;1和3;温暖潮湿;C;B
【知识点】微生物;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1)塑料袋1和塑料袋2的唯一变量是水分,其他条件(如温度、馒头种类、环境等)均相同。根据对比实验的原则,唯一变量即为探究的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塑料袋1的馒头长满霉菌,而塑料袋2的馒头未发霉,说明霉菌的生长与水分密切相关,湿润环境更利于霉菌繁殖。
(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需保证除温度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塑料袋1和塑料袋3的变量是温度,水分、馒头状态等均相同,符合单一变量原则。而塑料袋2是晒干的馒头,与其他组的变量是水分,无法用于探究温度的影响。只有变量为温度时,才能准确判断温度对霉菌生长的作用。
(3)实验中,塑料袋1的馒头长满霉菌,而塑料袋2和塑料袋3均未发霉。对比可知,只有同时具备温暖和潮湿的条件时,霉菌才大量生长。这说明温暖潮湿的环境能满足霉菌对水分和适宜温度的需求,是其快速繁殖的关键条件。
(4)微生物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馒头放冰箱,利用低温抑制霉菌繁殖,且冰箱环境适合短期储存食物;衣物太阳下暴晒,通过高温和紫外线杀死霉菌,同时去除水分,破坏潮湿环境。干燥剂虽能除湿,但馒头直接接触干燥剂可能影响食用,衣物用暴晒更便捷高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