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4五上·海丰期末)植物的器官中,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 )。
A.叶 B.根 C.茎
【答案】C
【知识点】茎的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核心器官是茎。茎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运输物质,其内部的导管(属于输导组织)负责将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从根部向上运输到叶、花、果实等器官。根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非运输;叶主要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是水分散失的部位,不承担运输功能。因此,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器官是茎。C正确。
2.(2024五上·海丰期末)植物的叶在茎上互不挡的排列现象,有利于叶片( )。
A.接受空气 B.接受阳光 C.吸收水分
【答案】B
【知识点】叶的作用;叶子的形态与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植物的叶能够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植物的叶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这样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利于光合作用,所以B符合题意。
3.(2024五上·海丰期末)小明用下图装置探究根的吸水作用。用食用油密封的目的是( )。
A.防止瓶内水分蒸发 B.防止空气与根接触 C.防止滴入水分
【答案】A
【知识点】根
【解析】【分析】探究根的吸水作用时,实验需通过观察瓶内水量变化判断根是否吸水。用食用油密封水面,因油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可隔绝空气,阻止水分直接蒸发到空气中。若不密封,水分自然蒸发会导致水量减少,干扰实验结果,无法区分水量变化是根吸收还是蒸发导致。A正确。
4.(2024五上·海丰期末)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鱼藻所释放的气体能( )。
A.阻燃 B.助燃 C.不阻燃也不助燃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在阳光照射下,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氧气具有助燃特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中,若收集金鱼藻释放的气体,可观察到其支持燃烧的现象。B正确。
5.(2024五上·海丰期末)把生鸭蛋放入盐水中腌制,鸭蛋并没有浮起来,原因可能是( )。
A.盐水对鸭蛋没有浮力
B.鸭蛋太重了
C.盐水含盐量太低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物体在水里会受到浮力。盐水越咸,浮力就越大。如果盐水含盐量太低,浮力不够大,就托不起鸭蛋,所以鸭蛋不会浮起来。A 选项错误,因为任何物体放进液体里都会受到浮力;B 选项不对,就算鸭蛋重点,只要盐水够咸,也能浮起来(比如咸水湖里的人能浮着)。C正确。
6.(2024五上·海丰期末)体积不变时,哪种结构的物体最容易漂浮在水面上( )。
A.空心 B.实心 C.球形
【答案】A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物体能否漂浮取决于浮力与自身重力的关系。体积相同时,空心结构的物体质量更小、重力更小。浮力由物体排开的水的重量决定,体积相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相同,受到的浮力也相同。此时,空心物体因重力小,更容易满足 “浮力大于重力”,所以更易漂浮。B 选项实心物体质量大、重力大,难漂浮;C 选项球形是形状,不直接决定浮沉,实心球形也可能下沉。A正确。
7.(2024五上·海丰期末)下列关于铁和铁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铁没有空隙,铁锈有小孔
B.铁比较光滑,铁锈比较粗糙
C.铁不能导电,铁锈能导电
【答案】C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铁是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几乎不导电。A 选项正确,铁质地致密无明显空隙,铁锈结构疏松有小孔;B 选项正确,铁表面相对光滑,铁锈因结构疏松而粗糙。这两个选项符合铁和铁锈的物理性质差异。C正确。
8.(2024五上·海丰期末)米汤里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后会( )。
A.放热 B.变色 C.发光
【答案】B
【知识点】淀粉的检验
【解析】【分析】淀粉遇到碘液会成蓝色,我们可以用碘液来检测物体中是否含有淀粉。淀粉遇碘液的核心变化是变色,这一特性被广泛用于淀粉的定性检测,是生物化学和食品检测中的基础反应。B正确。
9.(2024五上·海丰期末)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衣服中的水分( )
A.蒸发 B.蒸腾 C.液化
【答案】A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蒸发是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湿衣服上的水,会慢慢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衣服就晾干了。这就像地上的积水慢慢变干一样,都是蒸发的作用。A正确。
10.(2024五上·海丰期末)下列关于水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循环实现了陆地和海洋之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B.海陆间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能使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
C.水资源不断循环更新,因而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循环过程。
A.正确,因为水循环中,海水蒸发后通过降水等回到陆地,陆地的径流又带着泥沙、矿物质流入海洋,实现了海陆间的物质迁移,同时也传递着太阳辐射等能量。
B.正确,海陆间循环让海洋水和陆地水交换更新,陆地内循环(比如内陆湖泊蒸发后降水)也能更新当地水资源,两者共同维持水资源的动态平衡。
C.错误。虽然水会循环,但人类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占比极少,仅约 2.5%,且分布不均。加上污染、过度开采等问题,很多地区面临缺水,所以水并不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我们要珍惜水资源。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2024五上·海丰期末)生长在沙漠地区的植物不需要水分也能生长。(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沙漠中的植物
【解析】【分析】沙漠植物并不是不需要水分,只是它们有特殊的 “本领” 适应干旱环境。比如仙人掌,它的叶子变成尖刺,能减少水分蒸发;茎长得厚厚的,像个 “储水罐”,可以储存水分。骆驼刺的根能扎得很深,从地下深处吸收水分。这些植物的生存依然离不开水,只是它们比其他植物更耐旱,能高效利用稀少的水分。如果完全没有水,沙漠植物也会枯萎死亡。所以 “不需要水分也能生长” 的说法是错的。
12.(2024五上·海丰期末)植物叶片的数量越多,植物蒸腾水分就越快。(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叶的作用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形式散发到外界环境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叶片的状况起着关键作用。 叶片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其数量直接关系到蒸腾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说,叶片数量越多,可供水分蒸发的表面积就越大,单位时间内散失的水分也就越多,即蒸腾水分的速度越快。 除了叶片数量,光照强度、空气湿度、温度、风速以及叶片的形态结构(如表皮的气孔数量和分布)等因素,也会通过影响水分的蒸发和扩散过程,对蒸腾作用的速率产生影响。但在其他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叶片数量的多少是决定蒸腾水分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题目说法正确。
13.(2024五上·海丰期末)同一种材料,制成不同大小的浮板,浮板越大承重越多。(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对于同一种材料制成的浮板,浮板越大(体积越大),排开水的最大体积也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因此更大的浮板能产生更大的浮力。承重能力取决于浮力与浮板自身重力的差值(净浮力)。同材料的浮板,体积增大时,自身重力虽按比例增加。题目说法正确。
14.(2024五上·海丰期末)蜡烛燃烧后,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蜡烛的燃烧
【解析】【分析】蜡烛燃烧时,会产生一种叫二氧化碳的气体。我们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这种气体 —— 当二氧化碳碰到澄清石灰水时,石灰水会慢慢变浑浊,像蒙上了一层白蒙蒙的东西。这是因为蜡烛的主要成分燃烧后,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就会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和石灰水里的物质结合,会生成白色的沉淀物,让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个说法是对的。
15.(2024五上·海丰期末)露、霜和降雨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天气现象
【解析】【分析】露、霜和降雨均为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物态变化现象,属于水循环的一部分。
露:夜间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地面或物体表面凝结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霜:当气温低于 0℃时,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在物体表面凝结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降雨:空中的云滴(小水珠或小冰晶)不断增大,重力超过空气浮力时下落形成,是水的液态形式。
三者均是地球表面常见的天气现象,因此该说法正确。
三、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6.(2024五上·海丰期末)土壤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不仅能固着植物,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 等,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答案】无机盐
【知识点】土壤的作用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无机盐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由土壤矿物质分解或有机质转化而来,包含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及铁、锌等微量元素。这些物质溶解在土壤水中,通过植物根系的主动吸收进入体内,参与多种关键生理过程:如氮是构成蛋白质和叶绿素的核心成分,磷参与能量传递。缺乏无机盐会导致植物出现明显生长异常,例如缺氮会使叶片黄化,缺磷会导致植株矮小。因此,无机盐与水分、空气共同构成土壤支持植物生长的三大核心要素,满足植物从细胞构建到代谢活动的全面需求。
17.(2024五上·海丰期末)植物的 是植物吸收和利用阳光的主要器官。
【答案】叶
【知识点】叶的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叶是吸收和利用阳光的主要器官。叶的表面大多是扁平的,能更大面积地接受阳光。叶肉细胞里有许多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这种物质能捕获阳光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虽然植物的其他部分也可能接触阳光,但叶的结构和功能最适合吸收和利用阳光,因此叶是主要器官。
18.(2024五上·海丰期末)死海不沉的秘密是它含有高浓度的 。
【答案】盐分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死海之所以能让人漂浮不沉,关键在于水中含有极高浓度的盐分。普通海水的含盐量约3.5%,而死海的含盐量高达25%左右,是一般海水的7-8倍。高浓度的盐让海水浮力更大,人能够浮在水面上。因此,人在死海中即使不会游泳也能轻松浮起,这就是死海不沉的秘密。
19.(2024五上·海丰期末)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很多 。
【答案】气泡
【知识点】产生气体的变化
【解析】【分析】小苏打(碳酸氢钠)是一种碳酸盐,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当两者混合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以大量气泡的形式从液体中冒出,同时混合物会微微变凉(因为反应吸热)。这种气体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一步证明是二氧化碳。所以,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气泡。
20.(2024五上·海丰期末)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光、 等现象。
【答案】发热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以光的形式表现为 “发光”,另一部分则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表现为 “发热”。例如,木材燃烧时会发光,同时周围温度明显升高;蜡烛燃烧时,火焰发光的同时也会散发出热量。发光和发热是燃烧过程中最显著的伴随现象。
21.(2024五上·海丰期末)除了空气温度外,空气 也会影响人体的舒适程度。
【答案】湿度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空气的湿度是影响人体舒适感的关键因素之一。当温度适宜但湿度太高时,人体汗液难以蒸发,会感到闷热黏腻;湿度太低则会导致皮肤、黏膜干燥,引发不适。例如,夏季高温高湿时,体感温度常高于实际气温;冬季暖气房内湿度低,易让人觉得口干舌燥。因此,除了温度,湿度通过影响人体散热和水分平衡,直接左右着舒适程度,是重要的气象指标。
22.(2024五上·海丰期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变成小水珠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天空,就形成了 。
【答案】云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云的形成源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或凝华。当含有水蒸气的空气上升时,周围气压降低,空气膨胀冷却,水蒸气遇冷后,会凝结成小水珠(液态)或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固态)。这些微小的水珠或冰晶聚集在一起,形成可见的团状或片状物体,飘浮在天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云。
23.(2024五上·海丰期末)除了下雨, 和冰雹也是常见的降水形式。
【答案】降雪
【知识点】降水形式
【解析】【分析】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除了下雨(液态降水),雪和冰雹(固态降水)是另外两种常见形式。雪的形成是高空水蒸气遇极强冷空气,直接凝华为六角形小冰晶,大量冰晶聚集飘落形成;冰雹则是云中水滴在强对流运动中反复冻结、增大,最终重力大于浮力时坠落的固态降水。三者虽形态不同,但本质都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后降落的现象,共同构成了主要的降水类型。
24.(2024五上·海丰期末)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地表,还会搬运泥土和沙石。当河道中的水流速度变慢,水流挟带的泥沙会逐渐沉积下来,在一些地方形成 。
【答案】三角洲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流水在搬运泥沙的过程中,流速是关键因素。当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或遇到障碍物时,水流速度减慢,挟带能力下降,泥沙便会逐渐沉积。例如,河流入海口处,水流分散且受海水阻力,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地势平缓,泥沙沉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的河岸地带,泥沙沉积形成河漫滩。这些都是水流速度减慢后泥沙沉积的典型地貌。
25.(2024五上·海丰期末)自然界中的水会在地球表面和天空中不断地往复运动,形成 。
【答案】水循环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水的运动循环过程,其核心是水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的往复转化与迁移。具体来说,地表的水(如海洋、湖泊、河流)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云,再通过降水(雨、雪等)回到地表;地表的水又会通过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重新汇入海洋或其他水体,完成循环。这一过程周而复始,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同时连接了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对气候调节、地貌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水在地球表面和天空中不断往复运动形成的就是水循环。
四、图形题(共14分)
26.(2024五上·海丰期末)下列植物的叶子以什么方式排列,请连一连。
【答案】
【知识点】叶的特征
【解析】【分析】轮生排列:茎的每个节上同时着生 3 片或更多叶子,呈车轮状环绕茎干,如夹竹桃、茜草。
互生排列:茎的每个节上只长 1 片叶子,上下叶位交错分布,避免遮挡,如杨树、桃树、向日葵。
对生排列:茎的每个节上相对生长 2 片叶子,左右对称,如桂花、薄荷、石竹。
图中从左到右,分别是互生排列,对生排列,轮生排列。
27.(2024五上·海丰期末)请你将下列物质变化连线分类。
蜡烛燃烧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冰块融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食物腐败
捏橡皮泥
【答案】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质变化分为两类,核心区别在于是否生成新物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蜡烛燃烧时,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产生;食物腐败是微生物分解食物,生成异味、有害物质等新物质,均属于此类。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冰块融化只是水从固态变为液态,分子本身不变;捏橡皮泥仅改变形状,物质成分未变,都没有新物质生成。
五、探究题(第2题的第3小题4分,其余每空3分,共16分)
28.(2024五上·海丰期末)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掉漆的铁栏杆、卫生间的铁螺丝等物品容易生锈,这是为什么呢?一起做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研究铁生锈的原因,我们需做 实验。
2、以下是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请回答以下问题。
工具与材料:铁钉3枚、试管3支、凉开水、油、试管塞。
①把3枚铁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给试管编码。
②1号试管保持干燥,用橡皮塞密封;2号试管注入凉开水,浸没铁钉,再用油层密封;3号试管注入适量凉开水,使铁钉一半裸露在空气中。
③连续观察十天左右。
(1)实验中,注入凉开水而不是普通的清水,原因是: 。
(2)实验后发现3号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说明铁生锈与 、 等因素有关。
(3)你经过学习,你能为大家提供两个防锈小妙招吗?
【答案】对比;清水中含有氧气,可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凉开水被煮沸过,含氧量少;水;空气;1.刷上油漆;2.涂上植物油
【知识点】生锈;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研究铁生锈的原因,核心是通过控制变量,观察不同条件对铁生锈的影响,而对比实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方法。
(1)实验的核心是探究铁生锈与水、空气的关系,需严格控制变量。普通清水中溶解有一定量的氧气,若直接使用,2号试管(本应隔绝空气)中仍会有氧气存在,导致实验条件不纯净,干扰对 “空气是否为铁生锈必要条件” 的判断。而凉开水经过煮沸,高温会使水中溶解的氧气逸出,冷却后氧气含量极低。再加上油层密封,能彻底隔绝空气。
(2)实验中3号试管的条件是铁钉一半裸露在空气中(接触空气)、一半浸入凉开水中(接触水)、根据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实验后发现3号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说明铁生锈与空气中的氧气、水有关。水对应了潮湿的环境,氧气来源于是否接触空气。
(3)隔绝水和空气:给铁器表面涂覆保护层,如刷防锈漆、涂凡士林或机油。原理是通过涂层阻止铁与水、空气直接接触,破坏生锈的条件。例如,给铁栏杆刷漆、给自行车链条涂机油,操作简单且成本低,适合日常铁器保养。
改变铁的材质:采用镀锌或镀铬工艺,在铁表面镀上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如锌、铬)。这些金属能形成致密氧化膜,保护内部铁不被腐蚀,常用于水管、五金件等。虽需一定工艺,但防锈效果持久,适合长期使用的铁器。
1 / 1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4五上·海丰期末)植物的器官中,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 )。
A.叶 B.根 C.茎
2.(2024五上·海丰期末)植物的叶在茎上互不挡的排列现象,有利于叶片( )。
A.接受空气 B.接受阳光 C.吸收水分
3.(2024五上·海丰期末)小明用下图装置探究根的吸水作用。用食用油密封的目的是( )。
A.防止瓶内水分蒸发 B.防止空气与根接触 C.防止滴入水分
4.(2024五上·海丰期末)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鱼藻所释放的气体能( )。
A.阻燃 B.助燃 C.不阻燃也不助燃
5.(2024五上·海丰期末)把生鸭蛋放入盐水中腌制,鸭蛋并没有浮起来,原因可能是( )。
A.盐水对鸭蛋没有浮力
B.鸭蛋太重了
C.盐水含盐量太低
6.(2024五上·海丰期末)体积不变时,哪种结构的物体最容易漂浮在水面上( )。
A.空心 B.实心 C.球形
7.(2024五上·海丰期末)下列关于铁和铁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铁没有空隙,铁锈有小孔
B.铁比较光滑,铁锈比较粗糙
C.铁不能导电,铁锈能导电
8.(2024五上·海丰期末)米汤里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后会( )。
A.放热 B.变色 C.发光
9.(2024五上·海丰期末)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衣服中的水分( )
A.蒸发 B.蒸腾 C.液化
10.(2024五上·海丰期末)下列关于水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循环实现了陆地和海洋之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B.海陆间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能使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
C.水资源不断循环更新,因而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2024五上·海丰期末)生长在沙漠地区的植物不需要水分也能生长。( )
12.(2024五上·海丰期末)植物叶片的数量越多,植物蒸腾水分就越快。( )
13.(2024五上·海丰期末)同一种材料,制成不同大小的浮板,浮板越大承重越多。( )
14.(2024五上·海丰期末)蜡烛燃烧后,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15.(2024五上·海丰期末)露、霜和降雨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
三、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6.(2024五上·海丰期末)土壤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不仅能固着植物,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 等,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17.(2024五上·海丰期末)植物的 是植物吸收和利用阳光的主要器官。
18.(2024五上·海丰期末)死海不沉的秘密是它含有高浓度的 。
19.(2024五上·海丰期末)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很多 。
20.(2024五上·海丰期末)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光、 等现象。
21.(2024五上·海丰期末)除了空气温度外,空气 也会影响人体的舒适程度。
22.(2024五上·海丰期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变成小水珠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天空,就形成了 。
23.(2024五上·海丰期末)除了下雨, 和冰雹也是常见的降水形式。
24.(2024五上·海丰期末)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地表,还会搬运泥土和沙石。当河道中的水流速度变慢,水流挟带的泥沙会逐渐沉积下来,在一些地方形成 。
25.(2024五上·海丰期末)自然界中的水会在地球表面和天空中不断地往复运动,形成 。
四、图形题(共14分)
26.(2024五上·海丰期末)下列植物的叶子以什么方式排列,请连一连。
27.(2024五上·海丰期末)请你将下列物质变化连线分类。
蜡烛燃烧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冰块融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食物腐败
捏橡皮泥
五、探究题(第2题的第3小题4分,其余每空3分,共16分)
28.(2024五上·海丰期末)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掉漆的铁栏杆、卫生间的铁螺丝等物品容易生锈,这是为什么呢?一起做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研究铁生锈的原因,我们需做 实验。
2、以下是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请回答以下问题。
工具与材料:铁钉3枚、试管3支、凉开水、油、试管塞。
①把3枚铁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给试管编码。
②1号试管保持干燥,用橡皮塞密封;2号试管注入凉开水,浸没铁钉,再用油层密封;3号试管注入适量凉开水,使铁钉一半裸露在空气中。
③连续观察十天左右。
(1)实验中,注入凉开水而不是普通的清水,原因是: 。
(2)实验后发现3号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说明铁生锈与 、 等因素有关。
(3)你经过学习,你能为大家提供两个防锈小妙招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茎的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核心器官是茎。茎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运输物质,其内部的导管(属于输导组织)负责将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从根部向上运输到叶、花、果实等器官。根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非运输;叶主要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是水分散失的部位,不承担运输功能。因此,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器官是茎。C正确。
2.【答案】B
【知识点】叶的作用;叶子的形态与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植物的叶能够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植物的叶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这样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利于光合作用,所以B符合题意。
3.【答案】A
【知识点】根
【解析】【分析】探究根的吸水作用时,实验需通过观察瓶内水量变化判断根是否吸水。用食用油密封水面,因油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可隔绝空气,阻止水分直接蒸发到空气中。若不密封,水分自然蒸发会导致水量减少,干扰实验结果,无法区分水量变化是根吸收还是蒸发导致。A正确。
4.【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在阳光照射下,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氧气具有助燃特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中,若收集金鱼藻释放的气体,可观察到其支持燃烧的现象。B正确。
5.【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物体在水里会受到浮力。盐水越咸,浮力就越大。如果盐水含盐量太低,浮力不够大,就托不起鸭蛋,所以鸭蛋不会浮起来。A 选项错误,因为任何物体放进液体里都会受到浮力;B 选项不对,就算鸭蛋重点,只要盐水够咸,也能浮起来(比如咸水湖里的人能浮着)。C正确。
6.【答案】A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物体能否漂浮取决于浮力与自身重力的关系。体积相同时,空心结构的物体质量更小、重力更小。浮力由物体排开的水的重量决定,体积相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相同,受到的浮力也相同。此时,空心物体因重力小,更容易满足 “浮力大于重力”,所以更易漂浮。B 选项实心物体质量大、重力大,难漂浮;C 选项球形是形状,不直接决定浮沉,实心球形也可能下沉。A正确。
7.【答案】C
【知识点】生锈
【解析】【分析】铁是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几乎不导电。A 选项正确,铁质地致密无明显空隙,铁锈结构疏松有小孔;B 选项正确,铁表面相对光滑,铁锈因结构疏松而粗糙。这两个选项符合铁和铁锈的物理性质差异。C正确。
8.【答案】B
【知识点】淀粉的检验
【解析】【分析】淀粉遇到碘液会成蓝色,我们可以用碘液来检测物体中是否含有淀粉。淀粉遇碘液的核心变化是变色,这一特性被广泛用于淀粉的定性检测,是生物化学和食品检测中的基础反应。B正确。
9.【答案】A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蒸发是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湿衣服上的水,会慢慢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衣服就晾干了。这就像地上的积水慢慢变干一样,都是蒸发的作用。A正确。
10.【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循环过程。
A.正确,因为水循环中,海水蒸发后通过降水等回到陆地,陆地的径流又带着泥沙、矿物质流入海洋,实现了海陆间的物质迁移,同时也传递着太阳辐射等能量。
B.正确,海陆间循环让海洋水和陆地水交换更新,陆地内循环(比如内陆湖泊蒸发后降水)也能更新当地水资源,两者共同维持水资源的动态平衡。
C.错误。虽然水会循环,但人类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占比极少,仅约 2.5%,且分布不均。加上污染、过度开采等问题,很多地区面临缺水,所以水并不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我们要珍惜水资源。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沙漠中的植物
【解析】【分析】沙漠植物并不是不需要水分,只是它们有特殊的 “本领” 适应干旱环境。比如仙人掌,它的叶子变成尖刺,能减少水分蒸发;茎长得厚厚的,像个 “储水罐”,可以储存水分。骆驼刺的根能扎得很深,从地下深处吸收水分。这些植物的生存依然离不开水,只是它们比其他植物更耐旱,能高效利用稀少的水分。如果完全没有水,沙漠植物也会枯萎死亡。所以 “不需要水分也能生长” 的说法是错的。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叶的作用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形式散发到外界环境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叶片的状况起着关键作用。 叶片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其数量直接关系到蒸腾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说,叶片数量越多,可供水分蒸发的表面积就越大,单位时间内散失的水分也就越多,即蒸腾水分的速度越快。 除了叶片数量,光照强度、空气湿度、温度、风速以及叶片的形态结构(如表皮的气孔数量和分布)等因素,也会通过影响水分的蒸发和扩散过程,对蒸腾作用的速率产生影响。但在其他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叶片数量的多少是决定蒸腾水分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题目说法正确。
13.【答案】正确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对于同一种材料制成的浮板,浮板越大(体积越大),排开水的最大体积也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因此更大的浮板能产生更大的浮力。承重能力取决于浮力与浮板自身重力的差值(净浮力)。同材料的浮板,体积增大时,自身重力虽按比例增加。题目说法正确。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蜡烛的燃烧
【解析】【分析】蜡烛燃烧时,会产生一种叫二氧化碳的气体。我们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这种气体 —— 当二氧化碳碰到澄清石灰水时,石灰水会慢慢变浑浊,像蒙上了一层白蒙蒙的东西。这是因为蜡烛的主要成分燃烧后,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就会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和石灰水里的物质结合,会生成白色的沉淀物,让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个说法是对的。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天气现象
【解析】【分析】露、霜和降雨均为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物态变化现象,属于水循环的一部分。
露:夜间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地面或物体表面凝结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霜:当气温低于 0℃时,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在物体表面凝结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降雨:空中的云滴(小水珠或小冰晶)不断增大,重力超过空气浮力时下落形成,是水的液态形式。
三者均是地球表面常见的天气现象,因此该说法正确。
16.【答案】无机盐
【知识点】土壤的作用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无机盐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由土壤矿物质分解或有机质转化而来,包含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及铁、锌等微量元素。这些物质溶解在土壤水中,通过植物根系的主动吸收进入体内,参与多种关键生理过程:如氮是构成蛋白质和叶绿素的核心成分,磷参与能量传递。缺乏无机盐会导致植物出现明显生长异常,例如缺氮会使叶片黄化,缺磷会导致植株矮小。因此,无机盐与水分、空气共同构成土壤支持植物生长的三大核心要素,满足植物从细胞构建到代谢活动的全面需求。
17.【答案】叶
【知识点】叶的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叶是吸收和利用阳光的主要器官。叶的表面大多是扁平的,能更大面积地接受阳光。叶肉细胞里有许多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这种物质能捕获阳光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虽然植物的其他部分也可能接触阳光,但叶的结构和功能最适合吸收和利用阳光,因此叶是主要器官。
18.【答案】盐分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死海之所以能让人漂浮不沉,关键在于水中含有极高浓度的盐分。普通海水的含盐量约3.5%,而死海的含盐量高达25%左右,是一般海水的7-8倍。高浓度的盐让海水浮力更大,人能够浮在水面上。因此,人在死海中即使不会游泳也能轻松浮起,这就是死海不沉的秘密。
19.【答案】气泡
【知识点】产生气体的变化
【解析】【分析】小苏打(碳酸氢钠)是一种碳酸盐,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当两者混合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以大量气泡的形式从液体中冒出,同时混合物会微微变凉(因为反应吸热)。这种气体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一步证明是二氧化碳。所以,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大量气泡。
20.【答案】发热
【知识点】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以光的形式表现为 “发光”,另一部分则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表现为 “发热”。例如,木材燃烧时会发光,同时周围温度明显升高;蜡烛燃烧时,火焰发光的同时也会散发出热量。发光和发热是燃烧过程中最显著的伴随现象。
21.【答案】湿度
【知识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解析】【分析】空气的湿度是影响人体舒适感的关键因素之一。当温度适宜但湿度太高时,人体汗液难以蒸发,会感到闷热黏腻;湿度太低则会导致皮肤、黏膜干燥,引发不适。例如,夏季高温高湿时,体感温度常高于实际气温;冬季暖气房内湿度低,易让人觉得口干舌燥。因此,除了温度,湿度通过影响人体散热和水分平衡,直接左右着舒适程度,是重要的气象指标。
22.【答案】云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云的形成源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或凝华。当含有水蒸气的空气上升时,周围气压降低,空气膨胀冷却,水蒸气遇冷后,会凝结成小水珠(液态)或直接凝华成小冰晶(固态)。这些微小的水珠或冰晶聚集在一起,形成可见的团状或片状物体,飘浮在天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云。
23.【答案】降雪
【知识点】降水形式
【解析】【分析】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除了下雨(液态降水),雪和冰雹(固态降水)是另外两种常见形式。雪的形成是高空水蒸气遇极强冷空气,直接凝华为六角形小冰晶,大量冰晶聚集飘落形成;冰雹则是云中水滴在强对流运动中反复冻结、增大,最终重力大于浮力时坠落的固态降水。三者虽形态不同,但本质都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后降落的现象,共同构成了主要的降水类型。
24.【答案】三角洲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流水在搬运泥沙的过程中,流速是关键因素。当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或遇到障碍物时,水流速度减慢,挟带能力下降,泥沙便会逐渐沉积。例如,河流入海口处,水流分散且受海水阻力,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地势平缓,泥沙沉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的河岸地带,泥沙沉积形成河漫滩。这些都是水流速度减慢后泥沙沉积的典型地貌。
25.【答案】水循环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水的运动循环过程,其核心是水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的往复转化与迁移。具体来说,地表的水(如海洋、湖泊、河流)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云,再通过降水(雨、雪等)回到地表;地表的水又会通过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重新汇入海洋或其他水体,完成循环。这一过程周而复始,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同时连接了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对气候调节、地貌形成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水在地球表面和天空中不断往复运动形成的就是水循环。
26.【答案】
【知识点】叶的特征
【解析】【分析】轮生排列:茎的每个节上同时着生 3 片或更多叶子,呈车轮状环绕茎干,如夹竹桃、茜草。
互生排列:茎的每个节上只长 1 片叶子,上下叶位交错分布,避免遮挡,如杨树、桃树、向日葵。
对生排列:茎的每个节上相对生长 2 片叶子,左右对称,如桂花、薄荷、石竹。
图中从左到右,分别是互生排列,对生排列,轮生排列。
27.【答案】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物质变化分为两类,核心区别在于是否生成新物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蜡烛燃烧时,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产生;食物腐败是微生物分解食物,生成异味、有害物质等新物质,均属于此类。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冰块融化只是水从固态变为液态,分子本身不变;捏橡皮泥仅改变形状,物质成分未变,都没有新物质生成。
28.【答案】对比;清水中含有氧气,可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凉开水被煮沸过,含氧量少;水;空气;1.刷上油漆;2.涂上植物油
【知识点】生锈;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研究铁生锈的原因,核心是通过控制变量,观察不同条件对铁生锈的影响,而对比实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方法。
(1)实验的核心是探究铁生锈与水、空气的关系,需严格控制变量。普通清水中溶解有一定量的氧气,若直接使用,2号试管(本应隔绝空气)中仍会有氧气存在,导致实验条件不纯净,干扰对 “空气是否为铁生锈必要条件” 的判断。而凉开水经过煮沸,高温会使水中溶解的氧气逸出,冷却后氧气含量极低。再加上油层密封,能彻底隔绝空气。
(2)实验中3号试管的条件是铁钉一半裸露在空气中(接触空气)、一半浸入凉开水中(接触水)、根据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实验后发现3号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说明铁生锈与空气中的氧气、水有关。水对应了潮湿的环境,氧气来源于是否接触空气。
(3)隔绝水和空气:给铁器表面涂覆保护层,如刷防锈漆、涂凡士林或机油。原理是通过涂层阻止铁与水、空气直接接触,破坏生锈的条件。例如,给铁栏杆刷漆、给自行车链条涂机油,操作简单且成本低,适合日常铁器保养。
改变铁的材质:采用镀锌或镀铬工艺,在铁表面镀上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如锌、铬)。这些金属能形成致密氧化膜,保护内部铁不被腐蚀,常用于水管、五金件等。虽需一定工艺,但防锈效果持久,适合长期使用的铁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