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农业 第2课时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教案 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农业 第2课时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教案 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1 18:3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学生能够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理解我国走科技强农之路的意义,并激发对农业发展的热情和责任感。
认识科技强农的重要性和实施路径。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视频等相关材料。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回顾历史,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这标志着我国经济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然而,这背后隐藏着对我国农业的巨大挑战。
正如前总理朱镕基所担忧的,面对国外现代农业的竞争压力,我国农业何去何从?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科技助力农业发展”,寻找我国农业发展的金钥匙。
(二)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和第90页图4.6,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得出答案。
(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人均粮食占有量显著增加,饮食结构明显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吃饱吃好的历史性转变。
(过渡)那么我国农业取得如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0页和图4.7、图4.8、图4.9,了解我国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得出答案。
(总结)(1)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我国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使水稻产量大幅提升,极大地缓解了我国的粮食压力。
(2)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3)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病虫害防御能力的提升:我国超过一半的耕地具备灌溉排水条件(农田灌溉面积从1952年的1993万公顷增长到2020年的6916万公顷),农田质量提升,抗灾能力增强。
(4)农业机械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机械化的转变(从1949年到2019年,拖拉机数量增长19万倍,联合收割机增长16万倍),劳动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拓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江西省德安县,是中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贡献巨大。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并提出了由“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一系法”的发展战略,成功研究出两系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截至2018年,杂交水稻在中国累计推广超过93亿亩,增产稻谷9300多亿公斤,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就,还获得了多项国际奖项,包括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他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一门新学科——杂交水稻学。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了解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得出答案。
(总结)(1)我国人均耕地少,还面临着耕地退化、水资源短缺,以及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等问题。
(2)我国需要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路径,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
(结束语)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农业科技正在逐渐战胜耕地少、水源缺、北方冬季气温低等不利自然条件,稳稳地“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我们的“米袋子”越来越充实、“菜篮子”越来越新鲜、“果盘子”越来越丰富、“奶罐子”越来越优质,农业科技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一节
农业(2)
请完成练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