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5 石家庄二模)《孟子》中记载:“夏后氏五十(亩)而贡,股人七十(亩)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唐中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据此力主秦以前的上古国家皆“因地而税”。杜佑这一主张( )
A.强调了稳定小农的重要性
B.体现严谨的治史态度
C.意在重塑传统儒学的权威
D.助力了赋税制度改革
2.(2025 广州模拟)开元时期,节度使领州府并获得地方财权是边疆地区的应急机制;安史之乱后,朝廷将此体制推广至全国,使各地节度使均可以“当道自供”为名分割国家税收。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两税法的出台
B.体现了“量入为出”的税收原则
C.解决了唐代边境危机
D.实现了朝廷对节度使的有效控制
3.(2025 湖北模拟)唐人编撰的《晋书 八王传序》在总结西晋统治的经验教训时说,“自古帝王之临天下也,皆欲广树藩屏,崇固维城”,晋朝“付托失所,授任乖方,政令不恒,赏罚斯滥。”这一总结( )
A.全面分析西晋速亡的因素
B.以唐论晋否定西晋政治制度
C.侧重西晋灭亡的人为因素
D.揭示士族是晋亡的深层原因
4.(2025 重庆模拟)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唐朝雕版印刷术的记载。据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东川节度使冯宿奏,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故命禁之 (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王代)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唐末书犹未有模印,多是傅写,故古人书不多而精审,作册亦不解线缝,只叠纸成卷,后以幅纸概黏之(犹今佛老经),其后稍作册子。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始令国子监田敏校六经,板行之,世方知镌甚便 (宋末元初)罗壁《识遗》
A.科举制推动印刷术的发展
B.唐代统治者注重发展儒学
C.多元文化在唐代交融共生
D.雕版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
5.(2025 石景山区一模)三国时期,蜀国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后不置官、不留兵,即其渠帅(当地首领)而用之,而后“夷汉粗安”;吴国征讨山越时下令对山越人“皆当抚慰,徙到外县,不得为难”,后将其四万人编入军队,其余数万人补为编户。蜀、吴的上述措施( )
A.化解了内迁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D.为改土归流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6.(2025春 许昌期末)《全唐诗》中对江南有这样的描述:“来酌林中酒,去耕湖上田”,“寒云晓散千峰雪……且卖湖田酿春酒”,“霜岛树凋猿叫夜,湖田谷熟雁来时”。这些诗句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江南部分地区( )
A.市镇经济繁荣 B.均田制实施条件优越
C.人地矛盾凸显 D.成为唐朝的文化中心
7.(2025春 保定期末)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地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 )
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
B.意在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
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
8.(2025春 湖北期末)据考古发现,唐代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儒家典籍和史书,如《毛诗》、郑玄注《论语》、《伪孔传尚书》《孝经》、《急就篇》,以及佚名的《晋书》等,都是唐代流行或是经过官方修订的书籍。这说明唐代( )
A.调整文化政策以推动区域发展
B.儒家文化在西域正统地位确立
C.内地文化对边疆地区影响扩大
D.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较频繁
9.(2025 安徽)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定两税法,规定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物,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税法行四十年后,税额如故,当年若纳绢二匹半者,今需八匹,约要三倍之多,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
A.征税标准渐以人丁为主
B.货币贬值加重农民负担
C.以庸代役利于农业生产
D.税法改革促进商业发展
10.(2025 鼓楼区校级模拟)唐初,宰相的议政之所称为政事堂,宰相们上午在此议事,下午各回本署办公。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时,裴炎由侍中改任中书令,遂将政事堂迁于中书省。唐玄宗开元年间,张说出任宰相,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分别处理有关事务。据此可知唐朝( )
A.宰相集体议政机制丧失
B.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C.政府决策失误明显减少
D.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11.(2025 碑林区校级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遗存中有许多体现农耕劳作的墓室壁画,如甘肃酒泉市境内的诸多壁画墓,有月氏人“犁地图”“扬场图”、氏人“耙地图”;嘉峪关新城画像砖墓,有多幅胡人放牧、龟兹人采桑、汉人劳作图,甚至有龟兹人与孩童游戏图。这反映了( )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交流
B.中原政权具有强大吸引力
C.边地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
D.多民族共同开发河西走廊
12.(2025春 山西期末)唐高宗在位时期,共有宰相41人,其中科举出身者13人;唐玄宗开元元年至二十二年(713~734年),宰相27人中科举出身的有18人。同时,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中,中下级官员和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比重也在上升。这表明,科举制度( )
A.实现了政府选官的公平公正
B.已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C.客观上优化了官僚队伍结构
D.注重社会各阶层的平衡
13.(2025春 广安期末)关于科举制度创立时间的争议,有学者提出应以“自由投考”(考生无需士族举荐即可自主报名)为标志,主张科举制应定为唐朝创立。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科举制( )
A.推动阶层流动促进公平公正
B.弱化地方举荐强化中央集权
C.简化报考程序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人才来源提升官员素质
14.(2025 选择性)大酺是指朝廷特许的官民会聚宴饮。有学者统计:唐太宗朝赐大酺九次,高宗朝赐十三次,每次持续三天或五天;武则天当政时赐大酺二十次,主要集中于其称帝前后,多为七天甚至有三次长达九天。这反映出武则天( )
A.意欲规范国家礼制
B.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C.注重加强君臣互动
D.急于宣扬其称帝合法性
15.(2025春 湖北期末)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这里的“汉贼不两立”是指( )
A.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尖锐对立
B.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
C.蜀汉政权与曹魏集团为统一激烈斗争
D.西晋政权的短期统一结束分裂的局面
16.(2025春 湖北期末)东晋建国之初,宰相王导替晋元帝向南方士族请婚,推荐南方名流任职;还用“戮力辅佐王室,共图恢复中原”的诤诤言词,为北方士族撑腰打气。王导的做法意在( )
A.推动少数民族汉化 B.巩固东晋的统治基础
C.改革九品中正制度 D.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
17.(2025 山西模拟)唐代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或部落首领担任,可世袭,享受朝廷固定的俸禄,羁縻府州还享有一定的财税自治权和优惠的经济待遇。唐政府允许羁縻府州拥有本部兵马来守疆卫土,但要接受中央或都护府的节制和调遣。由此可见,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度( )
A.具有很大的割据隐患
B.加重了唐朝的财政负担
C.扩大了唐朝政治版图
D.容易被少数民族所接受
18.(2025 哈尔滨三模)唐朝时,朝廷中出现了一种颇具特色的用餐形式,官方称为“会食”。它起源于太宗时的廊下食。政事堂会议中未决的政事,可在会食时进一步讨论;严肃议政中的争执,也能通过共进工作餐的方式调和分歧、统一认识。据此可知,唐代宰相会食制度( )
A.契合了三省体制的运行逻辑
B.构建了权力监督的全新机制
C.促进了政务处理的协同高效
D.颠覆了传统决策的固有模式
19.(2025春 西安期末)唐代的科举,有制举(也称诏举,一般在朝廷进行)与贡举之分。贡举进士登科以后,不立即授官,必须经过吏部选拔或再登制举诸科,然后授官。唐代许多名臣贤相都是先登进士或明经科,后又制举及第的。这表明,唐代( )
A.社会阶层流动放缓
B.官员管理注重德才兼备
C.官员选拔程序规范
D.官僚行政能力得到提升
20.(2025春 天津期末)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唐朝都城长安失守,唐玄宗在流亡四川的途中,下诏赋予各节度使以自调军粮、任免辖区内官吏、主管辖区内赋税徭役征发等职能。这一措施的实行( )
A.促成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B.导致唐朝统治土崩瓦解
C.使得安史叛军被迅速平定
D.造成“三冗”问题严重
21.(2025 顺德区模拟)北魏将“礼”落实为法律条文,不但将“不孝”入罪,还发明了“存留养亲”制度,即如果死刑犯的直系长辈没有可依靠的人赡养,则可以延缓对该犯人的处罚,待其赡养老人盾再执行。由此可见( )
A.民族交融推动了治理方式创新
B.鲜卑族发展水平超过汉族
C.少数民族接受儒学为正统思想
D.北魏政权完成封建化进程
22.(2025春 温州期末)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拥有大量资产,掌控经济命脉,并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政治生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从历史沿革看,____助推士族门阀制度的发展,____结束其发展征程( )
A.世官制 九品中正制 B.军功爵制 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D.察举制 科举制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3.(2025春 连云港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诸道曾因铜钱少的缘故禁止铜钱流出本界,导致“商贾不通”,政府不得不解除禁令以保护财政收入。另外,因体重价轻的铜钱对大商人贸易不便,所以客观上需要一种新的汇兑办法。唐代后期,在流通领域产生飞钱,俗称“便换”。唐代经营飞钱的既有商人、富室,又有官方机构进奏院、诸军、诸使。商人执一半,另一半由出票方寄往商人原籍,商人返回本地后去本道机构合券两联核对无误,便可支取兑付。从流通区域来看,唐代飞钱主要在京师长安和大商人集中的诸道之间使用。飞钱的出现满足了当时社会商业经济发展对资金调拨的需要。
——摘编自高春平《论中国古代信用票据飞钱、交子、会票、票号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大约17世纪初期,汇票作为支付手段在英格兰商业交易中日益普遍,在汇票到期前,如果持票人需要现金,可以到银行提现,即按票面金额扣除相应利息而得到现金。汇票原为异域之间的支付指令书,而英格兰商人此时发展出“国内汇票”,专门用于国内的交易和支付。1882年英国颁布《票据法》,为汇票的使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汇票的产生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硬币通货的不足,而且成为现代银行业的必备要素。银行家通过经营和使用汇票,将其注入流通,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支付媒介,同时也赚取了利润。
——摘编自徐滨《英格兰银行业的早期现代化》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飞钱”的发展情况。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飞钱”相比,英国汇票的变化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汇兑业务发展的意义。
24.(2025春 温州期末)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是封建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485年,北魏冯太后以孝文帝名义(孝文帝尚未亲政)颁布均田令。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不结婚的男子4人,奴婢8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材料二:两税法推行后,白居易写诗道:“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泼(榨取)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同时期唐朝名臣陆贽称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治国的制度),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摘编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赋税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白居易与陆贽对两税法认识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概括唐朝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
25.(2025 甘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为解决“地有余利,民无余财”的问题,推行均田制,一方面肯定耕者对现有耕地的使用权,另一方面让无地农民有权耕垦荒田。均田制的推行,使无主共比点在游空区银纯合,北它的自耕农大为增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摘编自《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西魏北周时,宇文泰置府兵,募百姓充之,使地主武装逐步中央化。隋唐兵制,多袭北周旧制。府兵之制,无事耕于野,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隋唐府兵,虽未为最理想之制度,而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与府兵制度之施行有关。
——摘编自《府兵制度考释》等
材料三: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大要有三:学馆生徒,州县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科目有明经、进士等岁举之常选;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是故俊才实在其中。缙绅虽位极人臣,而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摘编自《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概括北朝至唐初制度建设的主要创新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制度沿革与隋唐国家治理的关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5 石家庄二模)《孟子》中记载:“夏后氏五十(亩)而贡,股人七十(亩)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唐中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据此力主秦以前的上古国家皆“因地而税”。杜佑这一主张( )
A.强调了稳定小农的重要性
B.体现严谨的治史态度
C.意在重塑传统儒学的权威
D.助力了赋税制度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赋税制度改革,紧扣题干核心与时代背景分析作答。
【解答】分析题干:杜佑依据《孟子》中夏、商、周田赋记载,提出上古国家“因地而税”的主张。结合唐中期时代背景,此时赋税制度面临变革需求(如后期两税法改革),杜佑的历史总结可为现实赋税制度改革提供历史依据,助力了赋税制度调整,D正确;
题干未提及“稳定小农”,核心围绕赋税征收依据,与小农稳定性无关,排除A;
仅据《孟子》一处记载便断定上古皆“因地而税”,缺乏多源史料佐证,难以体现“严谨治史态度”,排除B;
材料未涉及“重塑儒学权威”,杜佑主张聚焦赋税制度,与儒学权威无关,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赋税制度改革,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025 广州模拟)开元时期,节度使领州府并获得地方财权是边疆地区的应急机制;安史之乱后,朝廷将此体制推广至全国,使各地节度使均可以“当道自供”为名分割国家税收。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两税法的出台
B.体现了“量入为出”的税收原则
C.解决了唐代边境危机
D.实现了朝廷对节度使的有效控制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安史之乱,解题关键信息是“安史之乱后,朝廷将此体制推广至全国,使各地节度使均可以‘当道自供’为名分割国家税收”。
【解答】A.根据“安史之乱后,朝廷将此体制推广至全国,使各地节度使均可以‘当道自供’为名分割国家税收”等信息可知,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权力扩大,分割中央财政权,中央财政收入减少,促进了唐朝变革税收制度,实行两税法,正确;
B.材料涉及两税法的背景,不是两税法的内容,排除;
C.材料反映的是节度使权力扩大,不能看出解决边疆危机,排除;
D.材料涉及节度使权力扩大,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安史之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3.(2025 湖北模拟)唐人编撰的《晋书 八王传序》在总结西晋统治的经验教训时说,“自古帝王之临天下也,皆欲广树藩屏,崇固维城”,晋朝“付托失所,授任乖方,政令不恒,赏罚斯滥。”这一总结( )
A.全面分析西晋速亡的因素
B.以唐论晋否定西晋政治制度
C.侧重西晋灭亡的人为因素
D.揭示士族是晋亡的深层原因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晋的统治,解题关键信息是“自古帝王之临天下也,皆欲广树藩屏,崇固维城”“付托失所,授任乖方,政令不恒,赏罚斯滥”。
【解答】A.材料分析不具全面性,尤其是缺乏对制度本身缺陷的理解,排除;
B.以唐论晋材料无信息体现,且唐朝没有实行严格的分封制,排除;
C.材料在八王之乱的背景下,分析西晋以分封制巩固统治,但分封对象不当导致未能起到拱卫统治的作用,正确;
D.材料未涉及西晋的士族政治,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晋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4.(2025 重庆模拟)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唐朝雕版印刷术的记载。据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东川节度使冯宿奏,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故命禁之 (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王代)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唐末书犹未有模印,多是傅写,故古人书不多而精审,作册亦不解线缝,只叠纸成卷,后以幅纸概黏之(犹今佛老经),其后稍作册子。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始令国子监田敏校六经,板行之,世方知镌甚便 (宋末元初)罗壁《识遗》
A.科举制推动印刷术的发展
B.唐代统治者注重发展儒学
C.多元文化在唐代交融共生
D.雕版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从“印历已满天下”可知历日通过雕版印刷得以广泛传播;“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表明书籍因雕版印刷逐渐成为常见的形式;“宰相冯道、李愚始令国子监田敏校六经,板行之”说明儒家经典通过雕版印刷得以发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D项正确;题干的史料主要围绕雕版印刷术在唐朝的情况,题干中所给的三则史料,均未提及科举制与印刷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从这些史料推断出科举制推动印刷术的发展,排除A项;虽然史料中有关于印五经、校六经等涉及儒学典籍的内容,但仅从这些不能得出唐代统治者注重发展儒学这一普遍结论,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排除B项;题干史料主要围绕雕版印刷术在唐朝的应用情况,如印历日、印书籍等,并没有体现多元文化在唐代的交融共生,排除C项。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5 石景山区一模)三国时期,蜀国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后不置官、不留兵,即其渠帅(当地首领)而用之,而后“夷汉粗安”;吴国征讨山越时下令对山越人“皆当抚慰,徙到外县,不得为难”,后将其四万人编入军队,其余数万人补为编户。蜀、吴的上述措施( )
A.化解了内迁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D.为改土归流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解题关键信息是“即其渠帅(当地首领)而用之”“皆当抚慰,徙到外县,不得为难”。
【解答】A.材料涉及对少数民族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不涉及少数民族内迁,排除;
B.根据“即其渠帅(当地首领)而用之”“皆当抚慰,徙到外县,不得为难”可知,材料可以看出三国时期的吴国和蜀国对少数民族实行因地制宜的政策,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正确;
C.材料边疆采取的是因地制宜的措施,排除;
D.明清时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6.(2025春 许昌期末)《全唐诗》中对江南有这样的描述:“来酌林中酒,去耕湖上田”,“寒云晓散千峰雪……且卖湖田酿春酒”,“霜岛树凋猿叫夜,湖田谷熟雁来时”。这些诗句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江南部分地区( )
A.市镇经济繁荣 B.均田制实施条件优越
C.人地矛盾凸显 D.成为唐朝的文化中心
【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来酌林中酒,去耕湖上田”、“寒云晓散千峰雪……且卖湖田酿春酒”、“霜岛树凋猿叫夜,湖田谷熟雁来时”,联系唐代农业发展的局限性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来酌林中酒,去耕湖上田”、“寒云晓散千峰雪……且卖湖田酿春酒”、“霜岛树凋猿叫夜,湖田谷熟雁来时”可知,《全唐诗》中多个描写围湖造田现象的诗句,这说明人口增长导致人多地少,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江南部分地区人地矛盾凸显,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市镇经济繁荣,故A项错误;
均田制在唐朝中后期已无法实施,故B项错误;
材料不足以说明江南地区已成为了唐朝的文化中心,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唐代农业经济发展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2025春 保定期末)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地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 )
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
B.意在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
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否定西晋的政权地位”“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政权后,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从中原统一王朝中寻找其历史的合法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与中原文化的对比,故排除 A项;
材料未体现出这一做法的影响,故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8.(2025春 湖北期末)据考古发现,唐代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儒家典籍和史书,如《毛诗》、郑玄注《论语》、《伪孔传尚书》《孝经》、《急就篇》,以及佚名的《晋书》等,都是唐代流行或是经过官方修订的书籍。这说明唐代( )
A.调整文化政策以推动区域发展
B.儒家文化在西域正统地位确立
C.内地文化对边疆地区影响扩大
D.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较频繁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代的民族政策及影响。
【解答】据材料“唐代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儒家典籍和史书……都是唐代流行或是经过官方修订的书籍”可知,唐代流行或是经过官方修订的书籍,对吐鲁番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就是对边疆地区影响扩大,C项正确;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文化政策的信息,排除A项;
仅从出土的儒家典籍,无法得出儒家文化在西域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
材料突出的是内地文化对边疆文化的影响,并未提及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的状况,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9.(2025 安徽)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定两税法,规定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物,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税法行四十年后,税额如故,当年若纳绢二匹半者,今需八匹,约要三倍之多,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
A.征税标准渐以人丁为主
B.货币贬值加重农民负担
C.以庸代役利于农业生产
D.税法改革促进商业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赋税制度(汉﹣唐),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物轻钱重,民以为患”和“税额如故,当年若纳绢二匹半者,今需八匹”、“农人日困,末业日增”可知,两税法实行后,由于货币贬值导致农民实际负担加重,而商业活动因货币经济活跃而受益,D项正确;
据材料“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物”和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而非人丁,排除A项;
据材料“物轻钱重”可知货币升值确实加重农民负担,但这是材料现象而非本质说明,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两税法实施后的影响,未涉及“租庸调制”以庸代役的内容,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赋税制度(汉﹣唐),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0.(2025 鼓楼区校级模拟)唐初,宰相的议政之所称为政事堂,宰相们上午在此议事,下午各回本署办公。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时,裴炎由侍中改任中书令,遂将政事堂迁于中书省。唐玄宗开元年间,张说出任宰相,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分别处理有关事务。据此可知唐朝( )
A.宰相集体议政机制丧失
B.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C.政府决策失误明显减少
D.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演变,重点在于理解政事堂的设立与调整如何反映三省职能的整合趋势。材料通过政事堂从门下省到中书省再到“中书门下”的迁移与职能扩展,揭示了三省权力逐渐集中于中书门下的过程,需结合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与历史演变进行推断。
【解答】A.材料显示政事堂位置和名称变化,但宰相集体议政机制并未消失,仅体现职能整合,故A错误;
B.材料未涉及皇权与相权的直接对比,政事堂调整更多反映三省内部协调,而非皇权强化,故B排除;
C.材料未提及决策效率或失误的评价,属无中生有,故C错误;
D.政事堂从门下省迁至中书省,并更名为“中书门下”下设五房,说明中书省逐渐吸收门下省、尚书省部分职能,三省权力向中书门下集中,体现三省一体化趋势,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易混淆三省职能整合与皇权加强的关系,需明确材料核心在于三省内部协调而非皇权扩张。难点在于从政事堂名称和职能变化推断三省权力的整合趋势,需结合课本中三省六部制的分工与演变知识。
11.(2025 碑林区校级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遗存中有许多体现农耕劳作的墓室壁画,如甘肃酒泉市境内的诸多壁画墓,有月氏人“犁地图”“扬场图”、氏人“耙地图”;嘉峪关新城画像砖墓,有多幅胡人放牧、龟兹人采桑、汉人劳作图,甚至有龟兹人与孩童游戏图。这反映了( )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交流
B.中原政权具有强大吸引力
C.边地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
D.多民族共同开发河西走廊
【分析】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甘肃酒泉、嘉峪关等地属河西走廊地区,壁画中月氏、氐、胡人、龟兹人、汉人等各民族共同参与农耕劳作等活动,这些体现出多民族共同开发河西走廊,D项正确;
材料中的民族如月氏、氐、龟兹等主要属于边疆或内迁民族,并非“中外交流”中的外国,且壁画内容聚焦生产而非中外贸易或文化互动,排除A项;
壁画未涉及中原政权对边疆的统治或移民政策,无法体现中原政权的吸引力,排除B项;
材料虽展示多种农活,但核心是不同民族共同参与,而非强调边地农业经营方式本身的多样性,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5春 山西期末)唐高宗在位时期,共有宰相41人,其中科举出身者13人;唐玄宗开元元年至二十二年(713~734年),宰相27人中科举出身的有18人。同时,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中,中下级官员和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比重也在上升。这表明,科举制度( )
A.实现了政府选官的公平公正
B.已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C.客观上优化了官僚队伍结构
D.注重社会各阶层的平衡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科举出身的高级官员中,中下级官员和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比重也在上升”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扩大了选官的范围,使得官员来源更加多元化,客观上优化了官僚队伍结构,C项正确;
科举制面向社会广泛选拔人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官职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但“实现了”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从材料只能看出一部分官员是通过科举选拔的,只能得出科举制已成为选官的重要方式,不能断定是主要方式,排除B项;
上层阶级仍然在选官方面占据优势,最底层的人仍然缺少任官机会,科举制不能实现“各阶层的平衡”,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学生需掌握科举制建立的背景、建立和发展状况、特点以及评价。
13.(2025春 广安期末)关于科举制度创立时间的争议,有学者提出应以“自由投考”(考生无需士族举荐即可自主报名)为标志,主张科举制应定为唐朝创立。这一观点主要强调科举制( )
A.推动阶层流动促进公平公正
B.弱化地方举荐强化中央集权
C.简化报考程序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人才来源提升官员素质
【分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中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以‘自由投考’(考生无需士族举荐即可自主报名)为标志,主张科举制应定为唐朝创立”,可知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科举制让考生能自主报名,不再受士族举荐的限制,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科举中来,推动了阶层流动,促进了公平公正,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自由投考”对考生的影响,未涉及中央集权相关内容,无法得出弱化地方举荐强化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重点在于“自由投考”的形式,而不是增加报考人员与提升官员素质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
“自由投考”主要体现的是报考的自主性,而非简化报考程序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2025 选择性)大酺是指朝廷特许的官民会聚宴饮。有学者统计:唐太宗朝赐大酺九次,高宗朝赐十三次,每次持续三天或五天;武则天当政时赐大酺二十次,主要集中于其称帝前后,多为七天甚至有三次长达九天。这反映出武则天( )
A.意欲规范国家礼制
B.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C.注重加强君臣互动
D.急于宣扬其称帝合法性
【分析】本题考查武则天和武周政权,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武则天和武周政权。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大酺”作为朝廷特许的官民聚饮,本质是统治者强化权威、凝聚社会认同的政治仪式。武则天以女性身份篡唐建周,颠覆传统皇权继承逻辑,面临巨大的合法性危机。由此可见,武则天高频次、超规格赐大酺,核心意图是在称帝前后快速建立政治认同,宣扬新政权的合法性,D项正确;
酺频次与时长的增加,本质是对李唐旧礼制的突破,而非“规范”,排除A项;
武则天通过大酺等仪式,将政治认同从李唐皇室转移到武周政权,意在形成“新朝气象”的社会认知,并非出于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排除B项;
大酺的参与主体包括“官民”,并非单纯的“君臣”。武则天时期大酺常伴随大赦、赏赐百姓等举措,更侧重争取民间支持,而非仅针对官僚集团,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武则天和武周政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2025春 湖北期末)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这里的“汉贼不两立”是指( )
A.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尖锐对立
B.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
C.蜀汉政权与曹魏集团为统一激烈斗争
D.西晋政权的短期统一结束分裂的局面
【分析】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并结合所学可知,曹丕迫使汉献帝退位,篡汉窃国。所以,诸葛亮说曹魏汉贼。诸葛亮的意思是先帝想到汉室和曹贼不能两立,蜀汉王业不能偏处一方而自安,C项正确;
三国时期尚未出现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尖锐对立,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
西晋在三国之后,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6.(2025春 湖北期末)东晋建国之初,宰相王导替晋元帝向南方士族请婚,推荐南方名流任职;还用“戮力辅佐王室,共图恢复中原”的诤诤言词,为北方士族撑腰打气。王导的做法意在( )
A.推动少数民族汉化 B.巩固东晋的统治基础
C.改革九品中正制度 D.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
【分析】本题考查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中“替晋元帝向南方士族请婚,推荐南方名流任职”“戮力辅佐王室,共图恢复中原”可知,王导的做法意在笼络南北士族,巩固东晋的统治基础,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
促进文化交流不是目的,而是影响,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7.(2025 山西模拟)唐代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或部落首领担任,可世袭,享受朝廷固定的俸禄,羁縻府州还享有一定的财税自治权和优惠的经济待遇。唐政府允许羁縻府州拥有本部兵马来守疆卫土,但要接受中央或都护府的节制和调遣。由此可见,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度( )
A.具有很大的割据隐患
B.加重了唐朝的财政负担
C.扩大了唐朝政治版图
D.容易被少数民族所接受
【分析】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唐代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或部落首领担任,可世袭,享受朝廷固定的俸禄,羁縻府州还享有一定的财税自治权和优惠的经济待遇。唐政府允许羁縻府州拥有本部兵马来守疆卫土,但要接受中央或都护府的节制和调遣”可知,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给予当地少数民族较大的自主权,用当地的头领来治理地方,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更容易被当地少数民族接受,D项正确;
羁縻府州制度下的都督和刺史需要接受中央或都护府的节制和调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羁縻府州的额外财政支出,B项错误;
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对统治疆域内少数民族实行的统治制度,其目的是巩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2025 哈尔滨三模)唐朝时,朝廷中出现了一种颇具特色的用餐形式,官方称为“会食”。它起源于太宗时的廊下食。政事堂会议中未决的政事,可在会食时进一步讨论;严肃议政中的争执,也能通过共进工作餐的方式调和分歧、统一认识。据此可知,唐代宰相会食制度( )
A.契合了三省体制的运行逻辑
B.构建了权力监督的全新机制
C.促进了政务处理的协同高效
D.颠覆了传统决策的固有模式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三省六部制,解题关键信息是“政事堂会议中未决的政事,可在会食时进一步讨论;严肃议政中的争执,也能通过共进工作餐的方式调和分歧、统一认识”。
【解答】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体制的核心是“分工明确、相互牵制”,而会食制度的重点是调和分歧、统一认识,更偏向“协作”而非“分权制衡”,因此,会食制度是三省体制运行中的辅助机制,不一定契合三省体制的运行逻辑,排除;
B.根据材料可知,会食制度的功能是协调政务而非监督权力,材料也不涉及监督机制的相关信息,难以得出“权力监督的全新机制”的结论,排除;
C.根据材料“政事堂会议中未决的政事,可在会食时进一步讨论;严肃议政中的争执,也能通过共进工作餐的方式调和分歧、统一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食起源于“廊下食”,是政事堂会议的延伸。未决政务可在会食时继续讨论,争执也能通过共餐调和,说明这一制度将用餐场景转化为政务协调场合,减少了正式会议的程序束缚,避免因部门间沟通不畅导致的政务拖延,体现了政务处理的协同性,正确;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决策仍以政事堂会议为核心,会食仅为会议的补充形式,并未“颠覆”以集体商议、皇权裁决为特征的传统决策模式,反而强化了这一模式的效率,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省六部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9.(2025春 西安期末)唐代的科举,有制举(也称诏举,一般在朝廷进行)与贡举之分。贡举进士登科以后,不立即授官,必须经过吏部选拔或再登制举诸科,然后授官。唐代许多名臣贤相都是先登进士或明经科,后又制举及第的。这表明,唐代( )
A.社会阶层流动放缓
B.官员管理注重德才兼备
C.官员选拔程序规范
D.官僚行政能力得到提升
【分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制举与贡举的分工、授官前的吏部选拔,均体现唐代通过制度设计确保选拔的严格性和程序性,名臣贤相“先贡举后制举”,正是程序规范的结果,C项正确;唐代进士科允许寒门通过考试入仕,且“再登制举”为人才提供进阶机会,说明人才流动渠道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对“德”的考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唐代科举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主要体现对才识的考查,不能直接体现行政能力,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2025春 天津期末)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唐朝都城长安失守,唐玄宗在流亡四川的途中,下诏赋予各节度使以自调军粮、任免辖区内官吏、主管辖区内赋税徭役征发等职能。这一措施的实行( )
A.促成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B.导致唐朝统治土崩瓦解
C.使得安史叛军被迅速平定
D.造成“三冗”问题严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安史之乱,应重点掌握藩镇割据的内容。
【解答】A.根据题干中材料“下诏赋予各节度使以自调军粮、任免辖区内官吏、主管辖区内赋税徭役征发等职能”可知这一措施扩大了节度使的权力,促成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此项正确;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导致唐朝统治土崩瓦解,排除;
C.通过分析题意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这一措施带来的消极影响,排除;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出现“三冗”问题,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藩镇割据,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21.(2025 顺德区模拟)北魏将“礼”落实为法律条文,不但将“不孝”入罪,还发明了“存留养亲”制度,即如果死刑犯的直系长辈没有可依靠的人赡养,则可以延缓对该犯人的处罚,待其赡养老人盾再执行。由此可见( )
A.民族交融推动了治理方式创新
B.鲜卑族发展水平超过汉族
C.少数民族接受儒学为正统思想
D.北魏政权完成封建化进程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解题关键信息是“即如果死刑犯的直系长辈没有可依靠的人赡养,则可以延缓对该犯人的处罚,待其赡养老人盾再执行”。
【解答】A.材料“还发明了‘存留养亲’制度”及所学可知,北魏学习汉族的文化,推动了制度创新,正确;
B.“超过汉族”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C.材料只涉及北魏政权,不能看出少数民族接受儒学,排除;
D.“完成”从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2.(2025春 温州期末)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拥有大量资产,掌控经济命脉,并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政治生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从历史沿革看,____助推士族门阀制度的发展,____结束其发展征程( )
A.世官制 九品中正制 B.军功爵制 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D.察举制 科举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要求学生结合九品中政治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拥有大量资产,掌控经济命脉,并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政治生活”可知,魏晋时期,助推士族门阀崛起,致使拥有大量资产,掌握经济命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而到隋朝时期,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推行科举制,C项正确;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的制度,排除A项;
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的制度,排除B项;
察举制是汉朝制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3.(2025春 连云港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诸道曾因铜钱少的缘故禁止铜钱流出本界,导致“商贾不通”,政府不得不解除禁令以保护财政收入。另外,因体重价轻的铜钱对大商人贸易不便,所以客观上需要一种新的汇兑办法。唐代后期,在流通领域产生飞钱,俗称“便换”。唐代经营飞钱的既有商人、富室,又有官方机构进奏院、诸军、诸使。商人执一半,另一半由出票方寄往商人原籍,商人返回本地后去本道机构合券两联核对无误,便可支取兑付。从流通区域来看,唐代飞钱主要在京师长安和大商人集中的诸道之间使用。飞钱的出现满足了当时社会商业经济发展对资金调拨的需要。
——摘编自高春平《论中国古代信用票据飞钱、交子、会票、票号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大约17世纪初期,汇票作为支付手段在英格兰商业交易中日益普遍,在汇票到期前,如果持票人需要现金,可以到银行提现,即按票面金额扣除相应利息而得到现金。汇票原为异域之间的支付指令书,而英格兰商人此时发展出“国内汇票”,专门用于国内的交易和支付。1882年英国颁布《票据法》,为汇票的使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汇票的产生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硬币通货的不足,而且成为现代银行业的必备要素。银行家通过经营和使用汇票,将其注入流通,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支付媒介,同时也赚取了利润。
——摘编自徐滨《英格兰银行业的早期现代化》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飞钱”的发展情况。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飞钱”相比,英国汇票的变化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汇兑业务发展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了隋唐商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根据材料“唐代诸道曾因铜钱少的缘故禁止铜钱流出本界,导致“商贾不通”,政府不得不解除禁令以保护财政收入。另外,因体重价轻的铜钱对大商人贸易不便,所以客观上需要一种新的汇兑办法。唐代后期,在流通领域产生飞钱,俗称“便换”。唐代经营飞钱的既有商人、富室,又有官方机构进奏院、诸军、诸使。商人执一半,另一半由出票方寄往商人原籍,商人返回本地后去本道机构合券两联核对无误,便可支取兑付。从流通区域来看,唐代飞钱主要在京师长安和大商人集中的诸道之间使用。飞钱的出现满足了当时社会商业经济发展对资金调拨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发展情况:唐代“飞钱”起源于唐代的商业贸易,由于铜钱体重价轻,不便携带,因此产生了飞钱这种汇兑方式。飞钱的经营主体多样,包括商人、富室和官方机构。其使用范围主要在京师长安和大商人集中的诸道之间。飞钱的出现满足了当时社会商业经济发展对资金调拨的需要。
(2)根据材料“大约17世纪初期,汇票作为支付手段在英格兰商业交易中日益普遍,在汇票到期前,如果持票人需要现金,可以到银行提现,即按票面金额扣除相应利息而得到现金。汇票原为异域之间的支付指令书,而英格兰商人此时发展出“国内汇票”,专门用于国内的交易和支付。1882年英国颁布《票据法》,为汇票的使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汇票的产生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硬币通货的不足,而且成为现代银行业的必备要素。银行家通过经营和使用汇票,将其注入流通,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支付媒介,同时也赚取了利润”可概括出变化之处:与唐朝“飞钱”相比,英国汇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首先,英国汇票从一开始就是国内贸易的支付工具,而唐朝飞钱主要用于京师长安和大商人集中的诸道之间。其次,英国汇票逐渐发展出提现功能,持票人可以在汇票到期前到银行提现,而唐朝飞钱则没有这一功能。最后,英国汇票得到了明确的法律保障,1882年英国颁布了《票据法》,为汇票的使用提供了法律依据,而唐朝飞钱则没有这样的法律保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中英汇兑业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来说,汇兑业务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贸易的便利化。对于英国来说,汇票成为现代银行业的必备要素,推动了银行业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同时,汇兑业务的发展也促进了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加强了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了解。总的来说,汇兑业务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贸易具有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
(1)发展情况:唐代“飞钱”起源于唐代的商业贸易,由于铜钱体重价轻,不便携带,因此产生了飞钱这种汇兑方式。飞钱的经营主体多样,包括商人、富室和官方机构。其使用范围主要在京师长安和大商人集中的诸道之间。飞钱的出现满足了当时社会商业经济发展对资金调拨的需要。(2)变化之处:与唐朝“飞钱”相比,英国汇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变化。首先,英国汇票从一开始就是国内贸易的支付工具,而唐朝飞钱主要用于京师长安和大商人集中的诸道之间。其次,英国汇票逐渐发展出提现功能,持票人可以在汇票到期前到银行提现,而唐朝飞钱则没有这一功能。最后,英国汇票得到了明确的法律保障,1882年英国颁布了《票据法》,为汇票的使用提供了法律依据,而唐朝飞钱则没有这样的法律保障。
(3)中英汇兑业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来说,汇兑业务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贸易的便利化。对于英国来说,汇票成为现代银行业的必备要素,推动了银行业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同时,汇兑业务的发展也促进了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加强了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了解。总的来说,汇兑业务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贸易具有重要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隋唐商业,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4.(2025春 温州期末)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是封建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485年,北魏冯太后以孝文帝名义(孝文帝尚未亲政)颁布均田令。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不结婚的男子4人,奴婢8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材料二:两税法推行后,白居易写诗道:“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泼(榨取)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同时期唐朝名臣陆贽称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治国的制度),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摘编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赋税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白居易与陆贽对两税法认识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概括唐朝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要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来解答。(2)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要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影响来解答。
【解答】(1)特点:从材料“公元485年,北魏冯太后以孝文帝名义(孝文帝尚未亲政)颁布均田令。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不结婚的男子4人,奴婢8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和所学知识可知,以均田制为基础;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意义:从材料“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和所学知识可知,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矛盾(抑制门阀士族地主);巩固北魏政权(为北方统一南方打下基础);改革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2)不同:从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泼(榨取)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治国的制度),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和所学知识可知,白居易认为两税法本意是减轻百姓负担,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基层官吏在执行过程中敛索无度;陆贽认为两税法弊端在于两税定额以钱谷最多之时为依据,有敛财的目的。主要变化:从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泼(榨取)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治国的制度),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征税时间逐渐固定。
故答案为:
(1)特点:以均田制为基础;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意义: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矛盾(抑制门阀士族地主);巩固北魏政权(为北方统一南方打下基础);改革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2)不同:白居易认为两税法本意是减轻百姓负担,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基层官吏在执行过程中敛索无度;陆贽认为两税法弊端在于两税定额以钱谷最多之时为依据,有敛财的目的。主要变化: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征税时间逐渐固定。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25.(2025 甘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为解决“地有余利,民无余财”的问题,推行均田制,一方面肯定耕者对现有耕地的使用权,另一方面让无地农民有权耕垦荒田。均田制的推行,使无主共比点在游空区银纯合,北它的自耕农大为增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摘编自《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西魏北周时,宇文泰置府兵,募百姓充之,使地主武装逐步中央化。隋唐兵制,多袭北周旧制。府兵之制,无事耕于野,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隋唐府兵,虽未为最理想之制度,而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与府兵制度之施行有关。
——摘编自《府兵制度考释》等
材料三: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大要有三:学馆生徒,州县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科目有明经、进士等岁举之常选;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是故俊才实在其中。缙绅虽位极人臣,而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摘编自《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概括北朝至唐初制度建设的主要创新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释制度沿革与隋唐国家治理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问结合北朝至唐初制度建设的主要创新点分析;第二问结合制度沿革与隋唐国家治理的关系分析。
【解答】(1)据材料一“一方面肯定耕者对现有耕地的使用权”“另一方面让无地农民有权耕垦荒田”可概括出均田制创新了土地分配方式;据材料二“宇文泰置府兵,募百姓充之”“府兵之制,无事耕于野,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可得,府兵制实现了兵农合一;据材料三“学馆生徒,州县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科目有明经、进士等岁举之常选”可得,科举制打破了选官垄断。
(2)据材料一“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可得,均田制有利于保障农业发展与财政收入;据材料二“隋唐府兵,虽未为最理想之制度,而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与府兵制度之施行有关”并结合所学可得,府兵制有利于强化军事集权,巩固中央权威;据材料三“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可得,科举制有利于革新官僚体系,优化人才流动;结合所学可得出,制度的系统性整合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
故答案为:
(1)创新:均田制创新了土地分配;府兵制实现了兵农合一;科举制打破了选官垄断。
(2)关系:均田制有利于保障农业发展与财政收入;府兵制有利于强化军事集权,巩固中央权威;科举制有利于革新官僚体系,优化人才流动;制度的系统性整合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