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及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5 如皋市模拟)19世纪60年代初,清廷上下“讳言洋务”,视提及西学为“丧心病狂”;至戊戌变法前后,朝野官僚普遍认为“非变法不能图存”,将办学堂、修铁路、开矿山等视为“救亡急务”。这一转变( )
A.受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的影响
B.表明维新思想主导清廷决策
C.标志着传统夷夏观念彻底颠覆
D.说明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2.(2025春 湖南期末)从19世纪70年代初起李鸿章争辩说,仅有枪炮和炮舰,不能使一个国家强大;要使用它们和使它们运行,还得靠制造业、矿业和近代运输业的支持。为此,洋务派( )
A.开始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
B.重视诱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尝试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
D.积极主动应对国际市场挑战
3.(2025 江岸区校级模拟)图为《辛丑条约》中外谈判态势图。据图可知,晚清时期( )
A.外交失利导致中央政府权威丧失
B.新旧官僚体制间矛盾重重
C.汉族督抚崛起瓦解传统权力结构
D.中枢与地方势力存在博弈
4.(2025春 安徽期末)道光年间,某徽州茶商在家书中提到:“现因连年茶叶夷商通于上海,利虽微而生意快捷。予所代经理之茶叶年年往上海脱售……上海之近,唯广东之远,贸易与广东一式,不能舍近而图远也。”这可以佐证当时( )
A.列强侵略阻断了海上丝绸之路
B.徽商垄断茶叶外销的途径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地位
D.东南沿海外贸格局的调整
5.(2025春 潮州期末)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下列哪一历史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6.(2025春 舟山期末)下图是1911﹣1919年《申报》刊登的工矿机械类商品中资与外资广告数量的变化,对其折射的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B.“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降低了外资营销的热度
C.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中资外资企业营销支出持续萎缩
D.外资在近代工矿机械类商品市场竞争中总体占优势
7.(2025 山东)1897~1898年梁启超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时积极宣扬民权,认为“六经”中含有民权思想。对此,湖南士绅叶德辉批驳说:“民有权,上无权矣。欲附会‘六经’,‘六经’安有此说?”两者争论的实质是( )
A.儒家经典是否具有现实价值
B.以西学解释中学是否可行
C.要不要进行政治制度变革
D.推行改良还是进行革命
8.(2025 泰州模拟)1867年,洋务官员丁日昌在《奏陈自强之道》中提倡“通商码头设新闻纸馆”,并写道“中国人有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各国“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这表明,丁日昌主张( )
A.与欧美国家进行商战
B.将新闻舆论用于实际事务
C.运用国际法处理争端
D.废除西方列强领事裁判权
9.(2025 红桥区二模)1864年,清廷刊印美国人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1867年,李鸿章指出,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朝廷对列强“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的种种非分要求,“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李鸿章( )
A.依法有效维护国家利权
B.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C.主动寻求融入世界体系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10.(2025春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张之洞力图从教育内部的诸种因素出发改革湖北教育,培养目标上由传统的科举(政治)人才向多元人才转变;课程建设目标上由“经学为用”转为“西学为用”;师资上由传统的教官演变为专职教官;教学及考核方式上由中学为主到中西兼顾;教育管理上由经验管理逐渐转向科学管理。张之洞的教育改革( )
A.推动了湖北教育的近代化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开启了湖北新式教育历程
D.满足了清政府选拔人才的需要
11.(2025春 武强县校级期末)鸦片战争之前,所谓国计民生主要以赋税、盐政、漕运、河工为大端。鸦片战争之后,“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这反映出 ( )
A.传统经世之学实现了近代化
B.“夷务”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C.经世致用之学成为学术主流
D.政治形势变化影响学术研究的内容
12.(2024秋 安徽期末)清政府将《南京条约》的文本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并未存放于中央政府。此外,面对五口通商后日益繁多的外交事务,清政府让两广总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材料表明,清政府( )
A.开启了外交近代化 B.意在维护天朝体制
C.积极调动地方活力 D.沦为列强统治工具
13.(2025春 韶关期末)1900年10月10日,列强公使团提出在中国“凡外国人曾遭受虐待的地区和城镇停止举行任何正式考试”的要求。对此,《申报》迅速刊发多篇论说,认为:停试可稍节度支,有助于应对拥挤之仕途;此外,停试可使士子观察“时局,志切振兴”,研求国家有用之学。这主要反映( )
A.《辛丑条约》严重侵害了中国主权
B.废除科举制成为新派士人共识
C.财政危机迫使朝廷调整选官制度
D.民族危机刺激了思想观念调适
14.(2025春 武汉期末)下面所列内容为《中国近代史》某章节的子目录。据此推断该章节应该是( )
●11.1新领导人及辛酉政变
●11.2合作政策和外交现代化
●11.3军事现代化和早期工业化……
A.清朝中兴与自强运动 B.对外关系与宫廷政治
C.1898年的维新运动 D.清末新政和立宪派
15.(2025 青羊区校级模拟)1853年杨秀清、萧朝贵曾发布诰谕:……士农工商各力其业。自谕之后,尔等务宜安居桑梓,乐守常业,圣兵不犯秋毫……1854年太平军攻入合肥,发布告示:士农工商、各有生业,愿拜降就拜降,愿回家就回家。太平天国的这些措施( )
A.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经济诉求
B.违背了农民阶级的土地愿望
C.丧失了反封建斗争的革命性
D.旨在稳定人心削弱敌对势力
16.(2025 选择性)1913年,《东方杂志》刊载《国民今后之道德》一文,提出“夫道德有体有用,体不可变而用不能不变”,同时也强调,“苟于新社会无特别冲突之点,均不宜轻议更张”。这体现了作者( )
A.激发国民革命热情的愿望
B.革新社会秩序的主张
C.排斥西方道德观念的立场
D.倡导渐进变革的理念
17.(2025 张店区校级三模)如表为《新青年》部分年份高频词统计表。影响这一时期高频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卷别 第一卷 第二卷 第八卷 第九卷
年份 1915—1916 1916—1917 1920—1921 1921—1922
高频词及出现次数 国家(520) 青年(408) 社会(1691) 社会(2017)
社会(302) 社会(315) 现在(879) 现在(669)
政府(297) 世界(299) 俄国(600) 自由(640)
自由(274) 国家(287) 生活(548) 革命(624)
青年(221) 人类(277) 组织(509) 阶级(586)
A.国内的主要矛盾出现变化
B.思想启蒙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革命道路的不断探索
D.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趋同
18.(2025春 潮州期末)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 )
A.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B.国人广泛接受民主科学思想
C.传统礼教受到猛烈冲击
D.“尊孔复古”的逆流被终止
19.(2025 长沙二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参议院有权咨请临时政府查办官吏纳贿违法事件,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以及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均可行使弹劾权。这一规定( )
A.突破了“君贵民轻”观念
B.体现了王在法下原则
C.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
D.践行了主权在民思想
20.(2025 德州一模)1923年,《新文化辞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如图为其“民主”词条中的部分话语。据此可知,当时( )
社会民主强调无论贫富,人人生来就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 从前的产业组织“以资本家、企业家为本位”,必须改变为“以劳动者为本位” 教育艺术等类关于文化的事项,为贵族富豪等一部分人占尽,甚不合理……贫穷的人也应该同样的享受 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同样的有存立的权利”,必须互相尊重
A.民众斗争聚焦于反帝反封建
B.国民革命助推社会走向平等
C.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流
D.国人对民主认知呈现多元化
21.(2025 甘肃)近代以来,谭嗣同、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积极提倡向西方学习,同时又都阐述过“大同”理想。孙中山指出“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上述材料体现出( )
A.大同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
B.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C.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民本思想
D.中华文化的特点是连续性包容性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2.(2025 湖北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杂志新青年
下表是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及目录(节选)
目录(节选) 敬告青年(陈独秀) 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陈独秀)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高一涵) 现代文明史(陈独秀) 艰苦力行之成功者卡内基传(彭德尊) ◎国外大事记(记者) …… ◎国内大事记(记者) 国体问题 青岛税关交涉之结果 宪法起草之进行 …… ◎世界说苑(李亦民) 德意志皇帝(威廉第二) 德意志之国民性 德意志之军人 ……
提取材料信息,对《青年杂志》的封面及目录加以阐释。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及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5 如皋市模拟)19世纪60年代初,清廷上下“讳言洋务”,视提及西学为“丧心病狂”;至戊戌变法前后,朝野官僚普遍认为“非变法不能图存”,将办学堂、修铁路、开矿山等视为“救亡急务”。这一转变( )
A.受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的影响
B.表明维新思想主导清廷决策
C.标志着传统夷夏观念彻底颠覆
D.说明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解题关键信息是“非变法不能图存”“将办学堂、修铁路、开矿山等视为‘救亡急务’”。
【解答】A.根据材料“非变法不能图存”“将办学堂、修铁路、开矿山等视为‘救亡急务’”等信息可知,清朝由抵触西学,到主张学习西方,进行变法,开设学堂等,这与近代化的探索如洋务运动等相关,这些探索传播了西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正确;
B.材料只能看出官僚的普遍观点,但是维新思想并未主导清廷决策,排除;
C.“彻底”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社会共识”夸大其词,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2025春 湖南期末)从19世纪70年代初起李鸿章争辩说,仅有枪炮和炮舰,不能使一个国家强大;要使用它们和使它们运行,还得靠制造业、矿业和近代运输业的支持。为此,洋务派( )
A.开始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
B.重视诱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尝试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
D.积极主动应对国际市场挑战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需要掌握洋务运动的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目的。
【解答】A.19世纪60年代洋务新政之初,创办的军事工业就已经开始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排除;
B.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政府的统治,而不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排除;
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认为仅有枪炮和炮舰(军用工业),不能使一个国家强大,还得靠制造业、矿业和近代运输业(民用工业)的支持,以达到“求富”的目的,为此洋务派尝试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正确;
D.在近代初期,中国的近代化是比较被动的,“积极主动”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3.(2025 江岸区校级模拟)图为《辛丑条约》中外谈判态势图。据图可知,晚清时期( )
A.外交失利导致中央政府权威丧失
B.新旧官僚体制间矛盾重重
C.汉族督抚崛起瓦解传统权力结构
D.中枢与地方势力存在博弈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题关键信息是材料示意图。
【解答】A.材料涉及各方博弈,但清政府内部的博弈在战争前就已经出现了,并不是因为外交失利,排除;
B.材料不涉及新旧官僚,排除;
C.汉族督抚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已经崛起,排除;
D.根据材料“东南督抚”“驻外公使”等信息可知,《辛丑条约》谈判中充分暴露了清政府内部已经出现了分化,中枢机构与地方势力间存在博弈,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4.(2025春 安徽期末)道光年间,某徽州茶商在家书中提到:“现因连年茶叶夷商通于上海,利虽微而生意快捷。予所代经理之茶叶年年往上海脱售……上海之近,唯广东之远,贸易与广东一式,不能舍近而图远也。”这可以佐证当时( )
A.列强侵略阻断了海上丝绸之路
B.徽商垄断茶叶外销的途径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地位
D.东南沿海外贸格局的调整
【分析】本题考查了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材料中茶商明确提到“茶叶夷商通于上海”“贸易与广东一式”,说明上海和广东均有对外贸易活动,海上丝绸之路并未被阻断,该选项与材料矛盾;
B.材料仅提及某徽州茶商在上海经营茶叶外销,未体现徽商“垄断”外销途径。“垄断”一词在材料中无任何依据,属于过度推断;
C.材料仅描述茶叶外销的地点变化(从广东到上海),未涉及贸易顺差、利润分配等体现“优势地位”的信息,无法得出这一结论;
D.茶商提到原本可能在广东进行的茶叶贸易,因上海与外商通商而转向上海(“不能舍近而图远”),反映出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增加(如上海开埠)导致东南沿海外贸重心从广东向上海转移,格局发生调整。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5.(2025春 潮州期末)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下列哪一历史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需要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把握近代化的含义,对选项中历史事件影响的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性,不利于近代化,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不符合题意。
C项是中国思想近代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D项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局限性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6.(2025春 舟山期末)下图是1911﹣1919年《申报》刊登的工矿机械类商品中资与外资广告数量的变化,对其折射的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B.“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降低了外资营销的热度
C.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中资外资企业营销支出持续萎缩
D.外资在近代工矿机械类商品市场竞争中总体占优势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911 年辛亥革命后,中资广告数量在 1912 年前后有明显增长,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颁布实业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与图中趋势相符。故 A 解读正确;
1915 年前后因“二十一条”等事件,“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高涨,图中外资广告数量在该时期有所下降,中资广告上升,可印证“降低外资营销热度”。故 B 解读正确;
一战期间(1914﹣1918 年),中资广告数量呈上升趋势,说明民族工业营销活跃,并非“持续萎缩”;外资广告虽有波动,但“持续萎缩”与图中部分年份回升的趋势不符。故 C 解读错误;
整体来看,外资广告数量在多数年份多于中资,尤其前期优势明显,反映外资在工矿机械市场竞争中总体占优。故 D 解读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7.(2025 山东)1897~1898年梁启超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时积极宣扬民权,认为“六经”中含有民权思想。对此,湖南士绅叶德辉批驳说:“民有权,上无权矣。欲附会‘六经’,‘六经’安有此说?”两者争论的实质是( )
A.儒家经典是否具有现实价值
B.以西学解释中学是否可行
C.要不要进行政治制度变革
D.推行改良还是进行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与叶德辉的争论,表面是对儒家经典中是否包含民权思想的学术分歧,实则是是否要突破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权政治的根本对立。前者试图通过思想启蒙推动制度改良,后者则竭力维护封建专制秩序,因此争论的实质是要不要进行政治制度变革,C项正确;
双方争论的焦点并非儒家经典是否有用,而是能否用其诠释民权(即是否为制度变革服务),排除A项;
梁启超“附会六经”的本质是借传统话语宣传西学,但叶德辉反对的是“民权”思想本身,“西学解释中学是否可行”并非争论的本质,排除B项;
双方均未涉及“革命”(推翻清王朝),叶德辉反对的是改良派的制度变革主张,而非变革路径,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维新思想,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8.(2025 泰州模拟)1867年,洋务官员丁日昌在《奏陈自强之道》中提倡“通商码头设新闻纸馆”,并写道“中国人有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各国“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这表明,丁日昌主张( )
A.与欧美国家进行商战
B.将新闻舆论用于实际事务
C.运用国际法处理争端
D.废除西方列强领事裁判权
【分析】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丁日昌提倡在通商码头设新闻纸馆,目的是将中国人被外国人欺凌或传教不公道等事情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以借助舆论的力量让各国“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这体现了他主张把新闻舆论作为一种手段来处理实际的对外事务,B项正确;
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利用新闻纸来解决外国人欺凌中国人等问题,没有涉及到与欧美国家在商业贸易方面进行竞争的内容,排除A项;
材料中并未提及运用国际法来处理问题,而是希望通过新闻舆论引起各国关注来解决问题,排除C项;
材料只是说通过新闻纸让各国约束其公使领事,没有明确提出要废除西方列强的领事裁判权,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2025 红桥区二模)1864年,清廷刊印美国人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1867年,李鸿章指出,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朝廷对列强“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的种种非分要求,“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李鸿章( )
A.依法有效维护国家利权
B.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C.主动寻求融入世界体系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万国公法》是西方关于国际交往规则的著作,李鸿章认识到各国拥有主权,并且主张利用《万国公法》来抵制列强对中国国家利权和商民生计的侵犯,这表明他相较于以往对国家主权有了更多的认识和重视,主权意识有所增强,B项正确;
虽然李鸿章主张用《万国公法》来斥责列强的非分要求,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和强大的实力,中国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真正依法有效维护国家利权,排除A项;
材料中李鸿章主要是强调利用《万国公法》来应对列强的侵略,重点在于维护国家利权,而不是主动寻求融入世界体系,排除C项;
李鸿章主张借助西方的《万国公法》来应对列强,说明他已经认识到西方的一些规则和理念有可借鉴之处,并非固守天朝上国观念,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学生需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结果、失败原因及认识。
10.(2025春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张之洞力图从教育内部的诸种因素出发改革湖北教育,培养目标上由传统的科举(政治)人才向多元人才转变;课程建设目标上由“经学为用”转为“西学为用”;师资上由传统的教官演变为专职教官;教学及考核方式上由中学为主到中西兼顾;教育管理上由经验管理逐渐转向科学管理。张之洞的教育改革( )
A.推动了湖北教育的近代化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开启了湖北新式教育历程
D.满足了清政府选拔人才的需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材料围绕张之洞对湖北教育的改革展开,具体措施包括:培养目标:从单一科举(政治)人才转向多元人才;课程建设:从“经学为用”到“西学为用”;师资、教学考核、教育管理:向专职化、中西兼顾、科学化转变,这些改革内容体现了教育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特征。
【解答】张之洞的教育改革涉及培养目标多元化、课程“西学为用”、师资专业化、教学考核中西兼顾、管理科学化,这些均体现教育向近代化转型的特征,A符合题意;
张之洞是“中体西用”的代表人物,其改革仍以中学为根本(如中西兼顾),未突破该思想框架,排除B;
洋务运动时期已出现新式教育(如新式学堂),“开启”表述错误,排除C;
材料未提及改革与清政府选材需求的直接关联,且改革目标是多元人才,非单一服务于清政府,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之洞的教育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5春 武强县校级期末)鸦片战争之前,所谓国计民生主要以赋税、盐政、漕运、河工为大端。鸦片战争之后,“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这反映出 ( )
A.传统经世之学实现了近代化
B.“夷务”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C.经世致用之学成为学术主流
D.政治形势变化影响学术研究的内容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思想的萌发,解题关键信息是“鸦片战争之后,‘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
【解答】A.此时经世之学仍处于传统框架内的内容扩展,尚未完成向近代学术的转型,排除;
B.传统经世之学的核心议题(如赋税、漕运)并未完全被取代,“夷务”是新增的重要议题,排除;
C.经世致用思想自明清之际已逐渐兴起,鸦片战争前后仍是士大夫的重要学术取向,但题干未涉及经世之学与其他学术流派的对比,无法得出“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D.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政治格局相对封闭,学术研究围绕内部治理展开;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政治形势变化)迫使士人关注“夷务”,学术研究内容随之调整,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思想的萌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2.(2024秋 安徽期末)清政府将《南京条约》的文本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并未存放于中央政府。此外,面对五口通商后日益繁多的外交事务,清政府让两广总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材料表明,清政府( )
A.开启了外交近代化 B.意在维护天朝体制
C.积极调动地方活力 D.沦为列强统治工具
【分析】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按照天朝体制,中国是天朝上国,其余各国都是中国的藩属,只能与地方政府平级,不能作为与中国对等的政治实体与中国外交。根据材料,清政府将条约存放在地方政府而非中央政府,由地方官办理外交事务,且将外交定义为“通商”,可见清政府仍努力维持天朝体制,B项正确;
这一系列做法都是从维护天朝体制的角度出发,不是近代外交,中国的外交近代化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西方互派公使,排除A项;
让地方政府兼办外交不是为了调动地方活力,而且即使是联邦制国家外交权也在中央政府,排除C项;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工具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3.(2025春 韶关期末)1900年10月10日,列强公使团提出在中国“凡外国人曾遭受虐待的地区和城镇停止举行任何正式考试”的要求。对此,《申报》迅速刊发多篇论说,认为:停试可稍节度支,有助于应对拥挤之仕途;此外,停试可使士子观察“时局,志切振兴”,研求国家有用之学。这主要反映( )
A.《辛丑条约》严重侵害了中国主权
B.废除科举制成为新派士人共识
C.财政危机迫使朝廷调整选官制度
D.民族危机刺激了思想观念调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申报》观点的变化。
【解答】1900年正值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列强提出停试要求是对中国的羞辱性惩罚。《申报》观点:停试可节省开支,缓解仕途拥挤问题(实用角度)。停试促使士人关注时局,研习实用学问(思想启蒙角度)。可见,在民族危机下,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制度,主张学习西方实用学问,体现了思想观念的调适,D项正确;
《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
题干中仅提及《申报》的论说,不能代表所有新派士人的观点,不能得出废除科举制成为新派士人共识的结论,排除B项;
题干中《申报》提到停试可稍节度支,但这不是朝廷主动因为财政危机去调整选官制度,而是列强提出要求后《申报》的一种看法,并且材料主旨并非强调财政危机导致朝廷调整选官制度,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14.(2025春 武汉期末)下面所列内容为《中国近代史》某章节的子目录。据此推断该章节应该是( )
●11.1新领导人及辛酉政变
●11.2合作政策和外交现代化
●11.3军事现代化和早期工业化……
A.清朝中兴与自强运动 B.对外关系与宫廷政治
C.1898年的维新运动 D.清末新政和立宪派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需要结合洋务运动的特征解答。
【解答】清朝中兴是指清朝后叶,同治帝在位期间的一个中兴阶段,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下开洋务运动;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的开展。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新领导人及辛酉政变”“合作政策和外交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和早期工业化”并结合所学可知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 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作为目标。故该章节应该是清朝中兴与自强运动,A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子目录未体现“对外关系与宫廷政治”的内容,排除B项;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子目录未体现“1898年的维新运动”,排除C项;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子目录未体现“清末新政和立宪派”,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2025 青羊区校级模拟)1853年杨秀清、萧朝贵曾发布诰谕:……士农工商各力其业。自谕之后,尔等务宜安居桑梓,乐守常业,圣兵不犯秋毫……1854年太平军攻入合肥,发布告示:士农工商、各有生业,愿拜降就拜降,愿回家就回家。太平天国的这些措施( )
A.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经济诉求
B.违背了农民阶级的土地愿望
C.丧失了反封建斗争的革命性
D.旨在稳定人心削弱敌对势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士农工商各力其业。自谕之后,尔等务宜安居桑梓,乐守常业,圣兵不犯秋毫……1854年太平军攻入合肥,发布告示:士农工商、各有生业,愿拜降就拜降,愿回家就回家”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些措施有利于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敌对势力,D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农民阶级采取的措施,排除A项;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某方面的需求,未提及土地问题,排除B项;
材料未提及太平天国运动丧失了反封建斗争的革命性,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6.(2025 选择性)1913年,《东方杂志》刊载《国民今后之道德》一文,提出“夫道德有体有用,体不可变而用不能不变”,同时也强调,“苟于新社会无特别冲突之点,均不宜轻议更张”。这体现了作者( )
A.激发国民革命热情的愿望
B.革新社会秩序的主张
C.排斥西方道德观念的立场
D.倡导渐进变革的理念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夫道德有体有用,体不可变而用不能不变”及所学可知,“体”指道德的核心原则(如儒家伦理的基本价值),“用”指道德的具体实践方式。作者认为“体”不可变更,而“用”需因时代变化而调整,体现了对传统道德的“固本革新”态度。“苟于新社会无特别冲突之点,均不宜轻议更张”强调对新道德的接纳需谨慎,除非传统道德与“新社会”存在明显冲突,否则不应轻易变革。这一态度反对激进的道德革命,主张在传统框架内渐进调整,避免全面否定旧有秩序。由此可见,作者通过“体用论”和“谨慎变革”的主张,体现了对道德转型的渐进式态度,D项正确;
国民革命(1924—1927年)尚未发生,且材料强调“不宜轻议更张”,与革命派“推翻旧秩序”的主张相悖,排除A项;
作者虽承认道德“用”需变革,但前提是“无特别冲突”,本质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而非主动革新秩序,排除B项;
材料未明确提及“西方道德”,“体不可变”中的“体”更指向传统儒家道德,而“用不能不变”隐含对近代社会道德的接纳,“排斥”一词表述有误,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2025 张店区校级三模)如表为《新青年》部分年份高频词统计表。影响这一时期高频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卷别 第一卷 第二卷 第八卷 第九卷
年份 1915—1916 1916—1917 1920—1921 1921—1922
高频词及出现次数 国家(520) 青年(408) 社会(1691) 社会(2017)
社会(302) 社会(315) 现在(879) 现在(669)
政府(297) 世界(299) 俄国(600) 自由(640)
自由(274) 国家(287) 生活(548) 革命(624)
青年(221) 人类(277) 组织(509) 阶级(586)
A.国内的主要矛盾出现变化
B.思想启蒙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革命道路的不断探索
D.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趋同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1922年,《新青年》高频词出现次数各有不同,主要是受到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如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等的影响,从侧面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新的救亡图存道路,即民主革命道路的不断探索,C项正确;
1915—1922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始终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
“思想启蒙”主要体现于新文化运动初期(1915—1917年),但1920年后知识分子已从“启蒙”转向“革命实践”,且“社会共识”表述夸大,排除B项;
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呈现多元化(如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并存),“趋同”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2025春 潮州期末)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 )
A.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B.国人广泛接受民主科学思想
C.传统礼教受到猛烈冲击
D.“尊孔复古”的逆流被终止
【分析】本试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回答。
【解答】A项中“理性对待“的说法与题干中的关键词“毁圣“不符,排除;
B项中“广泛接受”过于夸大,排除;
题干中的“毁圣“指的是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反对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
D 项中“终止“的说法均过于夸大,排除。
故选:C。
【点评】本试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掌握归纳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9.(2025 长沙二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参议院有权咨请临时政府查办官吏纳贿违法事件,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以及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均可行使弹劾权。这一规定( )
A.突破了“君贵民轻”观念
B.体现了王在法下原则
C.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
D.践行了主权在民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赋予了参议院监察官员的权力,从制度上加强了对各类官员的监督和约束,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C项正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背景下颁布的,其本身的制定和存在就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及其相关观念的否定,且该条款主要针对的是对官员的监察,排除A项;
中华民国已经废除了君主制度,不存在“王”,所以不存在“王在法下”的说法,排除B项;
主权在民强调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而题干中的条款主要是关于参议院对官员的监察权力,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2025 德州一模)1923年,《新文化辞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如图为其“民主”词条中的部分话语。据此可知,当时( )
社会民主强调无论贫富,人人生来就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 从前的产业组织“以资本家、企业家为本位”,必须改变为“以劳动者为本位” 教育艺术等类关于文化的事项,为贵族富豪等一部分人占尽,甚不合理……贫穷的人也应该同样的享受 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同样的有存立的权利”,必须互相尊重
A.民众斗争聚焦于反帝反封建
B.国民革命助推社会走向平等
C.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流
D.国人对民主认知呈现多元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对民主认识的不同,他们的认识受到了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没有明确指出民主的斗争对象是反帝反封建,故A项错误;
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1923年时国民革命尚未开始,无法起到助推作用,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供相关比较信息等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地位,仅从《新文化辞书》“民主”词条的内容不能得出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流的结论,故C项错误;
词条中对“民主”的解释涉及到社会权利平等、产业组织变革、文化共享、国家关系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国人对民主认知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2025 甘肃)近代以来,谭嗣同、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积极提倡向西方学习,同时又都阐述过“大同”理想。孙中山指出“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上述材料体现出( )
A.大同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
B.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C.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民本思想
D.中华文化的特点是连续性包容性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民主义、维新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近代以来,谭嗣同、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积极提倡向西方学习,同时又都阐述过‘大同’理想”可知,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同时都强调大同思想,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D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包容性,不是强调大同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排除A;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主张,谭嗣同、康有为、孙中山等人不是洋务派代表,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包容性,不是强调民本思想,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民主义、维新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2.(2025 湖北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杂志新青年
下表是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及目录(节选)
目录(节选) 敬告青年(陈独秀) 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陈独秀)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高一涵) 现代文明史(陈独秀) 艰苦力行之成功者卡内基传(彭德尊) ◎国外大事记(记者) …… ◎国内大事记(记者) 国体问题 青岛税关交涉之结果 宪法起草之进行 …… ◎世界说苑(李亦民) 德意志皇帝(威廉第二) 德意志之国民性 德意志之军人 ……
提取材料信息,对《青年杂志》的封面及目录加以阐释。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信息:根据材料中涉及的篇幅可知,《新青年》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
阐释:根据材料中的篇目和主题,得出《新青年》中提倡青年要有斗志,分析青年与欲望,在刊物中宣扬科学,对孔子进行评议,设计内容广泛,其主旨多围绕对青年的希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得出这一时期的文化冲突。这一时期北洋军阀割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在不断发展,青年学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尤其侧重对维护封建专制的儒家思想进行批判。
故答案为:
信息:《新青年》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
阐释:《新青年》中提倡青年要有斗志,分析青年与欲望,在刊物中宣扬科学,对孔子进行评议,设计内容广泛,其主旨多围绕对青年的希冀。这一时期北洋军阀割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在不断发展,青年学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尤其侧重对维护封建专制的儒家思想进行批判。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