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文化交流与传播 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文化交流与传播 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1 17:2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佛山一模)20世纪中期以来,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开设的诊所只能采用法语交流,且必须使用法国医生带去的药品。但相较而言,中国每一批援阿医疗队都配备当地语言的翻译,中国医疗队使用的医疗设备和药物也以当地采购为主。这折射出(  )
A.法国缺乏人文主义精神
B.阿尔及利亚尚未摆脱殖民统治
C.西方意识形态逐渐淡化
D.中国援助工作结合当地的实际
2.(2025 合肥四模)战国时期,儒家提出“为政以德”,靠道德感化治国;道家提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倡导无为而治;墨家提及“兼相爱,交相利”,以无差别爱构建和谐社会;法家论及“法不阿贵”,凭严明法律规范行为。这些主张的共性是(  )
A.从不同角度都关注了社会治理
B.都否定了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
C.都主张通过强制手段治理国家
D.旨在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3.(2025春 天津期末)明朝后期以来,欧洲传教士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七八十种中国典籍,陆续译介到西方;另一方面,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书中首创的几何术语:点、线、平面、四边形等沿用至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B.中学西渐成就显著
C.东西差距逐渐缩小 D.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4.(2025 重庆模拟)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唐朝雕版印刷术的记载。据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东川节度使冯宿奏,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故命禁之 (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王代)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唐末书犹未有模印,多是傅写,故古人书不多而精审,作册亦不解线缝,只叠纸成卷,后以幅纸概黏之(犹今佛老经),其后稍作册子。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始令国子监田敏校六经,板行之,世方知镌甚便 (宋末元初)罗壁《识遗》
A.科举制推动印刷术的发展
B.唐代统治者注重发展儒学
C.多元文化在唐代交融共生
D.雕版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
5.(2025春 保定期末)明代的思想家李贽认为“圣人”并不是道德上的楷模,“圣人知天下之人之身,即吾一人之身,我亦人也,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通为一身矣。”这反映了他(  )
A.倡导实现民主政治
B.要求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C.具有朴素的平等观
D.否定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6.(2025春 舟山期末)陈寅恪评论:“(唐代)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但明乎此,则微之(元稹)所以作《莺莺传》,直叙其自身始乱终弃之事迹,绝不为之少惭,或略讳者,即职是故也。”在陈寅恪看来元稹(  )
A.生活在“婚姻不问阀阅”的时代
B.创作的人物形象“莺莺”出身于望族
C.更看重当下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
D.生活中也曾背弃过“莺莺”般的女子
7.(2025春 江西校级期末)11至13世纪,西欧的英雄史诗与前期史诗不同,这类史诗中的英雄不再是氏族首领,而是封建国家的臣子。这类史诗主要有法兰西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史诗的主人公都是体现忠君、爱国、护教思想的英雄形象。据此推知,这些史诗的传播(  )
A.促进了市民阶层壮大
B.奠定了民族国家的基础
C.有利于民族意识发展
D.冲击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8.(2025 武汉二模)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为铭记征略,敕建了三十余根纪念碑式的圆柱,分布于帝国边境或重要地点。石柱上刻有铭文宣扬仁爱和非暴力思想,主张建立以慈悲和智慧为基础的社会。由此可知,阿育王旨在(  )
A.塑造民众政治认同 B.宣扬君权神授
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D.推行行省制度
9.(2025春 天津期末)中世纪西欧,教会学校不开设身体教育方面课程,严禁开展身体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学生只能进行虔诚的祷告和研习经书。到10世纪,德意志教会学校因学生在休息时间进行投石和赛跑活动而对其实施鞭笞和断食的严厉体罚。这说明当时教会学校(  )
A.压抑了现实的人性 B.代表了贵族阶层利益
C.垄断社会教育资源 D.阻止古典文化的传播
10.(2025春 天津期末)如表所示为古代世界天文历法成就(部分)。这说明(  )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代印加
天文历法 采用太阳历,一年有 365天,每月30天,年终另外加5天作为节日 采用太阴历,定一年为 360天、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 29天,大小月相间,一年共354天 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一年 365天,太阴历一年354天,一年均12个月
A.古代文明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B.新石器时代亚非与美洲已建立联系
C.文明古国之间有过科技文化的交流
D.以农立国得到古代统治者一致认可
11.(2025春 天津期末)12世纪后期,流行于西欧的文学作品《列那狐传奇》擅长以“兽”喻人。在故事中,生病的狮子象征国王,凶横的熊比喻大封建主,掠夺成性的狼影射骑士,愚笨的驴暗指教士,鸡、兔等动物则代表下层民众。当主角列那狐与狮子、熊、狼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这一作品在西欧的流行(  )
A.反映了世俗王权得到强化
B.植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C.表明了新旧教派冲突加剧
D.体现了骑士阶层的衰落
12.(2025 北京)结合所学,对图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发达国家忽视科技产业创新
②新兴经济体制造业迅速发展
③发达国家部分产业向外转移
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2025 大连模拟)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减排义务,同时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并为气候脆弱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该协定(  )
A.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制度化
B.实现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全球平等转让
C.标志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确立
D.消除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歧
14.(2025 梅州模拟)有学者认为,欧洲殖民者和移民不断将欧洲文化移植到拉丁美洲。而土著在竭力维护、承继拉丁美洲古代文化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欧洲文化的熏陶,再加上非洲和亚洲文化的滋润,孕育产生了一种颇具特色的拉丁美洲新型文化。材料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  )
A.呈现出多元性和独特性
B.移植了殖民者的文化
C.拉美本土文化遭到破坏
D.促进了种族间的交融
15.(2025春 天津期末)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各自制定了侵略非洲的计划。英国妄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法国要把它的非洲殖民地从西北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东非的索马里;德国则希望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些计划的不同主要缘于(  )
A.殖民地反抗的差异 B.殖民方式的区别
C.“柏林会议”的分歧 D.国家实力的强弱
16.(2025春 天津期末)学者罗德里格斯在谈到拉丁美洲文化时认为,“自18世纪起,明亮夺目的西方光线在射入美洲棱镜后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光谱。这种光谱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变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谱。”这表明拉美文化(  )
A.具有鲜明的混合性特征
B.失去了印第安文化底色
C.是多种文化的简单叠加
D.源自于西方文化的移植
17.(2025春 汉中期末)如表反映了一战后亚洲国家革命出现的新气象,这主要得益于(  )
国家 内容
中国 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陈独秀、李达等,陈独秀为书记
朝鲜 1920年,朝鲜劳动共济会作为第一个革命的工会组织在汉城成立
越南 胡志明于1925年创立青年革命同志会,组织共产团
印尼 1920年5月,印尼共产党成立后,加强对工农革命运动的领导
A.世界大战的直接影响 B.十月革命的示范效应
C.五四运动胜利的刺激 D.亚洲国家的经济腾飞
18.(2025春 天津期末)21世纪初,法国政府每年要花费30亿美元,聘用1.2万名官员,以保护和发扬法国文化;西班牙、韩国、巴西的电影院上映影片都有“当地含量”的规定。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A.文化多样性面临巨大的挑战
B.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全球盛行
C.发展中国家的主权遭到冲击
D.全球化不利于世界文化交流
19.(2025 昆明一模)表1齐家文化考古遗存概况
领域 描述
经历时间 距今约4200~3800年
所涉地域 东起泾渭流域,西至河西走廊东部和青海省的涅水流域,北及宁夏南部和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南达白龙江流域,跨甘、青、宁、蒙四省区。
文化面貌 铜器的存在非常广泛。玉器出土相当普遍,器类有斧、钺、镞、璧、琮、圭等。在建筑技术领域最早创制并使用陶瓦。地面建筑形式多样。
下列与表1齐家文化在时代、文化特征和地域上最为接近的是(  )
A.仰韶文化 B.红山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20.(2025春 新余期末)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设立的一个名单,被列入该名录的遗产地如果保护措施不尽如人意,可能会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就曾决定,把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从《世界遗产名录》中移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在(  )
A.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B.促进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C.肯定遗产的世界价值
D.对破坏世界遗产进行警醒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1.(2025 福田区校级三模)在从“民族振兴”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派兴办的洋务学堂,一般都开设体育课。天津水师学堂“学生入堂,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光绪政要》载:“盖自开堂以来,一日间中学西学文事武事,量晷分时,兼程并课。”学校的正式体育课,包括击剑、刺棍、木棒、哑铃、足球、跳栏、跳高等项,此外还有游泳、滑冰、平台、木马、单双杠及爬山运动等。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均开设“体操课”,小学每周三小时,中学二小时,高等学堂三小时。章程还对各级学堂体操课的内容、目的作了具体的说明。
——摘编自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等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政府明确规定学校“课程内容都以抗战为中心教材”,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与军事化相结合。“要求行动军事化——集会、解散迅速,在山野、田间随时随地可以上课……”“加强军事学习——如爬山、赛跑、掷手榴弹、射击、野战、刺击技术、防空防毒演习等。”边区学校体育尽管基础较差,但都能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延安保小的象棋、跳棋、对角棋、老虎棋等棋子都是同学们从延河边捡来的石头、小圆球、石块磨成的。边区学校体育不是少数人垄断的选手体育,每个学生都有享受体育活动的权利,人人参加体育活动,让体育在学校普遍化。
——摘编自党挺《延安体育之研究(1935—1948)》
材料三 1949年10月,在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朱德指出:“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1979年,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确立了学生坚持“三好”的方针,即正确处理好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同年,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名古屋决议》,中国体育正式合法地进入国际体坛。各级体委在大中城市推进建立由基层运动队(中小学)、普通业余体校、重点业余体校和优秀运动队层层衔接的青训体系,以激发中国体育发展活力。
——摘编自张守冬、王朝军《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学校体育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延安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前后新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2.(2025 榆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7﹣18世纪很长一段时同,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服饰成为欧刚达官贵人们标榜身份的工具。收藏中国瓷器逐渐成为欧洲上层贵族乃至平民百姓间的一种时髦、据记载,17世纪我国茶叶的出口量均为21010担,到了18世纪则大幅增长至8889241担以上,足以显现其在欧洲的巨大需求。欧洲人家居装饰等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极具中国风格的设计。菜布尼茨通过自身的研究将孔子学说和中华传统文明提升到了相当高的历史维度,还积极推进欧洲的多国科学院下设专门机构研究议学;伏尔泰在历史和政治层面对孔子学说推推崇各至,他认为中国是实行开明君主创的成功典范。
——摘编自杨水早、杨住倪《16﹣18世纪欧而的“中国盐“及日方示》
材料二:“中国热”的衰退起始于欧洲思想界对中国封建专制体制的怀疑与否定。17—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君主专制最为强势的国家,自然也此成为了“中国热”最为盛行的地方。大革命颠覆了统治法国的波旁王朝及其君主制,给欧洲的封建秩序以极大的震动。“中国热”风潮也随之消散了、到了18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期,积极对外扩张。对此,法国当代知名作家艾田蒲在《中国之欧洲》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中国的排斥就是这样起作用的,这是欧洲殖民主义的序曲。谁有胆量去把一个供给世界这么多东西的文明古国变成殖民地呢?那么,首先只有对它进行诋毁,然后由大炮来摧毁它。“
——摘编自杨永平、杨佳悦《16﹣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中国热“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热”前、后期欧洲对中国的态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文化交流与传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佛山一模)20世纪中期以来,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开设的诊所只能采用法语交流,且必须使用法国医生带去的药品。但相较而言,中国每一批援阿医疗队都配备当地语言的翻译,中国医疗队使用的医疗设备和药物也以当地采购为主。这折射出(  )
A.法国缺乏人文主义精神
B.阿尔及利亚尚未摆脱殖民统治
C.西方意识形态逐渐淡化
D.中国援助工作结合当地的实际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仅从法国在阿尔及利亚诊所的交流语言和药品使用规定,不能简单判定法国完全缺乏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内涵丰富,这种单一行为不能全面反映其是否缺乏人文主义,A错误;
题干中并没有直接表明阿尔及利亚尚未摆脱殖民统治的信息,不能根据法国诊所的做法就得出这一结论,B错误;
题干中没有关于西方意识形态淡化的相关内容体现,无法从法国和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医疗方面的不同做法推出西方意识形态的变化,C错误;
中国医疗队配备当地语言翻译,医疗设备和药物以当地采购为主,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援助工作中,充分考虑阿尔及利亚当地实际情况,将援助工作与当地实际相结合,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2.(2025 合肥四模)战国时期,儒家提出“为政以德”,靠道德感化治国;道家提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倡导无为而治;墨家提及“兼相爱,交相利”,以无差别爱构建和谐社会;法家论及“法不阿贵”,凭严明法律规范行为。这些主张的共性是(  )
A.从不同角度都关注了社会治理
B.都否定了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
C.都主张通过强制手段治理国家
D.旨在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各学派的主张。
【解答】A.根据材料可知,各学派主张虽不同,但均围绕社会治理展开,正确;
B.儒家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排除;
C.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并非强制手段,排除;
D.仅法家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其他学派未体现,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3.(2025春 天津期末)明朝后期以来,欧洲传教士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七八十种中国典籍,陆续译介到西方;另一方面,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书中首创的几何术语:点、线、平面、四边形等沿用至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B.中学西渐成就显著
C.东西差距逐渐缩小 D.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解题关键信息是“中国典籍,陆续译介到西方”“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书中首创的几何术语:点、线、平面、四边形等沿用至今”。
【解答】A.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排除;
B.材料不仅强调中学西渐,还强调西学东渐,排除;
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根据“中国典籍,陆续译介到西方”“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书中首创的几何术语:点、线、平面、四边形等沿用至今”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同时进行,中西文化双向交流,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4.(2025 重庆模拟)下表所示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唐朝雕版印刷术的记载。据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东川节度使冯宿奏,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故命禁之 (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王代)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唐末书犹未有模印,多是傅写,故古人书不多而精审,作册亦不解线缝,只叠纸成卷,后以幅纸概黏之(犹今佛老经),其后稍作册子。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始令国子监田敏校六经,板行之,世方知镌甚便 (宋末元初)罗壁《识遗》
A.科举制推动印刷术的发展
B.唐代统治者注重发展儒学
C.多元文化在唐代交融共生
D.雕版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从“印历已满天下”可知历日通过雕版印刷得以广泛传播;“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表明书籍因雕版印刷逐渐成为常见的形式;“宰相冯道、李愚始令国子监田敏校六经,板行之”说明儒家经典通过雕版印刷得以发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D项正确;题干的史料主要围绕雕版印刷术在唐朝的情况,题干中所给的三则史料,均未提及科举制与印刷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从这些史料推断出科举制推动印刷术的发展,排除A项;虽然史料中有关于印五经、校六经等涉及儒学典籍的内容,但仅从这些不能得出唐代统治者注重发展儒学这一普遍结论,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排除B项;题干史料主要围绕雕版印刷术在唐朝的应用情况,如印历日、印书籍等,并没有体现多元文化在唐代的交融共生,排除C项。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5春 保定期末)明代的思想家李贽认为“圣人”并不是道德上的楷模,“圣人知天下之人之身,即吾一人之身,我亦人也,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通为一身矣。”这反映了他(  )
A.倡导实现民主政治
B.要求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C.具有朴素的平等观
D.否定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中“圣人知天下之人之身,即吾一人之身”“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通为一身矣”可知,李贽认为无论是圣人还是天子、老百姓,都是一般人,这体现了人与人都是一样的平等观,即具有朴素的平等观,C项正确;李贽并没有倡导民主政治,排除A项;要求废除君主专制制度不符合李贽思想,李贽并未直接提出废除君主专制的主张,排除B项;李贽认为圣人和我都是人,天子和老百姓也都是人,由此可知,李贽以人性为出发点提出朴素的平等观,没有强调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否定,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5春 舟山期末)陈寅恪评论:“(唐代)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但明乎此,则微之(元稹)所以作《莺莺传》,直叙其自身始乱终弃之事迹,绝不为之少惭,或略讳者,即职是故也。”在陈寅恪看来元稹(  )
A.生活在“婚姻不问阀阅”的时代
B.创作的人物形象“莺莺”出身于望族
C.更看重当下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
D.生活中也曾背弃过“莺莺”般的女子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诗,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生活在“婚姻不问阀阅”的时代:这个选项与陈寅恪的评论相悖。陈寅恪明确提到唐代社会非常看重婚姻中的门第和官员的清望,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B.创作的人物形象“莺莺”出身于望族:虽然《莺莺传》中的莺莺被描绘为有一定身份和教养的女子,但陈寅恪的评论并没有直接说明莺莺出身于望族。此外,元稹在故事中对自己始乱终弃的行为并不感到羞愧,这似乎暗示了莺莺的身份可能并不是他最为看重的。因此,这个选项也不能确定是正确的。
C.更看重当下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这个选项与陈寅恪的评论相符。陈寅恪指出唐代社会非常看重婚姻和仕途中的门第和声望,而元稹在《莺莺传》中对自己的行为并不感到羞愧,这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比个人的道德行为更为重要。因此,这个选项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D.生活中也曾背弃过“莺莺”般的女子:虽然《莺莺传》是元稹的自传性作品,描述了他自己的始乱终弃,但这并不能直接推断出他在现实生活中也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文学作品往往是虚构和夸张的,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因此,这个选项也不能确定是正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诗,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2025春 江西校级期末)11至13世纪,西欧的英雄史诗与前期史诗不同,这类史诗中的英雄不再是氏族首领,而是封建国家的臣子。这类史诗主要有法兰西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史诗的主人公都是体现忠君、爱国、护教思想的英雄形象。据此推知,这些史诗的传播(  )
A.促进了市民阶层壮大
B.奠定了民族国家的基础
C.有利于民族意识发展
D.冲击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分析】本题考查了欧洲文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史诗的主人公都是封建国家的臣子,体现了忠君、爱国、护教思想,通过史诗的传播,能够让民众更加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有利于民族意识的发展,C项正确;这些史诗属于骑士文学,不属于中世纪市民文学,且市民阶层的壮大主要得益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这些史诗虽然强调了忠君、爱国等思想,但仅靠史诗的传播并不足以奠定民族国家的基础,该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史诗中包含护教思想,说明其是维护宗教信仰的,而不是冲击民众的宗教信仰,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欧洲文化,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8.(2025 武汉二模)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为铭记征略,敕建了三十余根纪念碑式的圆柱,分布于帝国边境或重要地点。石柱上刻有铭文宣扬仁爱和非暴力思想,主张建立以慈悲和智慧为基础的社会。由此可知,阿育王旨在(  )
A.塑造民众政治认同 B.宣扬君权神授
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D.推行行省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印度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题干“阿育王敕建石柱,刻铭文宣扬仁爱、非暴力思想,主张建立慈悲和智慧为基础的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育王在完成军事扩张后,通过佛教思想整合多元文化,弱化武力征服的负面影响,强化民众对帝国统治的认同,A项正确;
铭文内容聚焦道德伦理,未强调君权神授的宗教合法性,排除B项;
佛教倡导众生平等,与维护种姓等级秩序相悖,排除C项;
行省制度属于行政措施,与思想宣传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印度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2025春 天津期末)中世纪西欧,教会学校不开设身体教育方面课程,严禁开展身体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学生只能进行虔诚的祷告和研习经书。到10世纪,德意志教会学校因学生在休息时间进行投石和赛跑活动而对其实施鞭笞和断食的严厉体罚。这说明当时教会学校(  )
A.压抑了现实的人性 B.代表了贵族阶层利益
C.垄断社会教育资源 D.阻止古典文化的传播
【分析】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据材料“严禁开展身体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学生只能进行虔诚的祷告和研习经书。到10世纪,德意志教会学校因学生在休息时间进行投石和赛跑活动而对其实施鞭笞和断食的严厉体罚”可知,中世纪西欧教会学校一味进行宗教思想灌输,禁止体育和文娱活动和教育,压抑了现实的人性,A项正确;
教会学校代表了教士阶层利益,而非骑士贵族阶层,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整个社会学校的开设和发展情况,说明不了当时教会学校垄断社会教育资源,排除C项;
虽然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但它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25春 天津期末)如表所示为古代世界天文历法成就(部分)。这说明(  )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代印加
天文历法 采用太阳历,一年有 365天,每月30天,年终另外加5天作为节日 采用太阴历,定一年为 360天、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 29天,大小月相间,一年共354天 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一年 365天,太阴历一年354天,一年均12个月
A.古代文明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B.新石器时代亚非与美洲已建立联系
C.文明古国之间有过科技文化的交流
D.以农立国得到古代统治者一致认可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采用太阳历,一年有365天,每月30天”“采用太阴历,定一年为360天、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一年365天,太阴历一年354天,一年均12个月”可知,古代世界天文历法成就包括太阳历和太阴历,古埃及太阳历规定一年365天,古巴比伦太阴历规定一年360天,古代印加的太阳历规定一年365天,太阴历规定一年354年,这体现了古代文明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征,A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后,亚非与美洲才建立了联系,排除B项;
材料无法得出文明古国之间有过科技文化交流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
材料无法得出古代统治者都主张以农立国的相关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1.(2025春 天津期末)12世纪后期,流行于西欧的文学作品《列那狐传奇》擅长以“兽”喻人。在故事中,生病的狮子象征国王,凶横的熊比喻大封建主,掠夺成性的狼影射骑士,愚笨的驴暗指教士,鸡、兔等动物则代表下层民众。当主角列那狐与狮子、熊、狼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这一作品在西欧的流行(  )
A.反映了世俗王权得到强化
B.植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C.表明了新旧教派冲突加剧
D.体现了骑士阶层的衰落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可知,列那狐代表下层民众,材料中,“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说明了在市民与封建统治阶层斗争时,市民阶层一定能取得胜利,因此文学作品《列那狐传奇》反映的是西欧市民文学的兴起,基于唯物史观,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市民文学的兴起折射出城市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市民文学的兴起,材料不能反映世俗王权得到强化,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教派之争,排除C项;
材料不能反映骑士阶层的衰落,据题干时间12世纪可知,此时西欧骑士阶层并未走向衰落,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5 北京)结合所学,对图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发达国家忽视科技产业创新
②新兴经济体制造业迅速发展
③发达国家部分产业向外转移
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发展二大表现对图表现象进行解读。
【解答】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直重视科技创新,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等活动,并非忽视科技创新,①错误;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经济体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制造业。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其在全球商品生产与出口中的份额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发达国家在全球商品出口额中所占比例下降,图表信息可以间接反映出新兴经济体制造业迅速发展这一情况,②正确;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高利润等,发达国家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产业原本在发达国家出口中占有一定比重,产业转移后导致发达国家在全球商品出口额中的占比下降,③正确;
材料中图表仅展示了发达国家在全球商品出口额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不能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到阻碍。事实上,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在贸易、投资、生产等方面都在不断发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体趋势是不断推进的,④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13.(2025 大连模拟)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减排义务,同时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并为气候脆弱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该协定(  )
A.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制度化
B.实现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全球平等转让
C.标志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确立
D.消除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歧
【分析】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可知,《巴黎协定》确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减排责任,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这推动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从制度层面看,它为全球气候治理构建了新的框架,使得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有了更明确的责任划分和合作方向,促进了应对气候变化深层合作的制度建设,A项正确;
目前清洁能源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实现平均转让。由于技术垄断、知识产权保护、各国利益差异等多种因素,发达国家往往不会轻易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毫无保留地平均转让给其他国家,所以说实现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全球平均转让这种说法有误,排除B项;
《巴黎协定》主要聚焦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如减排责任、资金技术支持等,并没有确立全球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全球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领域和各国不同的经济结构、发展阶段等,不是一个协定就能完全确立的,排除C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诸多方面存在分歧,包括经济利益、发展诉求等。《巴黎协定》只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双方的行动,但远没有消除双方所有的分歧。所以说消除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歧这种说法有误,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2025 梅州模拟)有学者认为,欧洲殖民者和移民不断将欧洲文化移植到拉丁美洲。而土著在竭力维护、承继拉丁美洲古代文化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欧洲文化的熏陶,再加上非洲和亚洲文化的滋润,孕育产生了一种颇具特色的拉丁美洲新型文化。材料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  )
A.呈现出多元性和独特性
B.移植了殖民者的文化
C.拉美本土文化遭到破坏
D.促进了种族间的交融
【分析】本题考查了移民社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呈现出多元性和独特性: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拉丁美洲文化不仅包含了欧洲文化的元素,还有土著文化的承继,以及非洲和亚洲文化的滋润。这种多种文化交融并产生新文化的情况,正好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此选项与材料描述相符。
B.移植了殖民者的文化:虽然材料提到了欧洲殖民者将文化移植到拉丁美洲,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全面反映材料的中心意思。此选项过于片面。
C.拉美本土文化遭到破坏:材料中明确提到土著在“竭力维护、承继拉丁美洲古代文化”,这说明本土文化并没有遭到完全的破坏。此选项与材料描述不符。
D.促进了种族间的交融: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文化的交融,而不是种族的交融。此选项偏离了材料的中心意思。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5春 天津期末)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各自制定了侵略非洲的计划。英国妄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法国要把它的非洲殖民地从西北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东非的索马里;德国则希望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些计划的不同主要缘于(  )
A.殖民地反抗的差异 B.殖民方式的区别
C.“柏林会议”的分歧 D.国家实力的强弱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非洲的侵略,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中的时空信息及材料主旨,结合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因而其殖民计划最为庞大,法国次之,德国工业革命开展较晚,实力相对有限,因而选择殖民的区域较小,故选D项;
材料仅述及殖民计划,殖民地的反抗基本起不到干扰作用,排除A项;
当时西方列强的殖民方式差异不大,排除B项;
材料未说明这些计划制定的具体时间,无法判断它们与“柏林会议”有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非洲的侵略,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025春 天津期末)学者罗德里格斯在谈到拉丁美洲文化时认为,“自18世纪起,明亮夺目的西方光线在射入美洲棱镜后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光谱。这种光谱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变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谱。”这表明拉美文化(  )
A.具有鲜明的混合性特征
B.失去了印第安文化底色
C.是多种文化的简单叠加
D.源自于西方文化的移植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罗德里格斯强调,18世纪后西方文化(西班牙、葡萄牙等)与美洲本土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等通过“棱镜”效应融合,形成了全新的“印第安美洲文化光谱”。这种文化不再是单纯的西方或印第安文化,而是多种文明长期交融的结果,体现了鲜明的混合性特征,A项正确;材料明确指出印第安文化是构成新型文化光谱的组成部分之一,并未被完全取代,排除B项;罗德里格斯用“棱镜分解与混合”的比喻,强调文化的创造性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排除C项;欧洲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材料强调拉美文化的独特性,是多元文明互动后的新形态,不仅仅是西方文化的移植,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7.(2025春 汉中期末)如表反映了一战后亚洲国家革命出现的新气象,这主要得益于(  )
国家 内容
中国 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有陈独秀、李达等,陈独秀为书记
朝鲜 1920年,朝鲜劳动共济会作为第一个革命的工会组织在汉城成立
越南 胡志明于1925年创立青年革命同志会,组织共产团
印尼 1920年5月,印尼共产党成立后,加强对工农革命运动的领导
A.世界大战的直接影响 B.十月革命的示范效应
C.五四运动胜利的刺激 D.亚洲国家的经济腾飞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考生需要结合相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其性质来回答。
【解答】材料中几个亚洲国家都出现了工农运动高涨甚至成立了工人阶级政党的情况,均发生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这显然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故B项正确;
出现工人阶级政党虽然与世界大战有关,但不是“直接影响”,排除A项;
五四运动对其他国家如越南、印尼等影响有限,排除C项;
虽然一战期间亚洲各国经济有所发展,但不能说是“腾飞”,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与运用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8.(2025春 天津期末)21世纪初,法国政府每年要花费30亿美元,聘用1.2万名官员,以保护和发扬法国文化;西班牙、韩国、巴西的电影院上映影片都有“当地含量”的规定。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A.文化多样性面临巨大的挑战
B.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全球盛行
C.发展中国家的主权遭到冲击
D.全球化不利于世界文化交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学生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21世纪初,法国政府每年要花费30亿美元,聘用1.2万名官员,以保护和发扬法国文化;西班牙、韩国、巴西的电影院上映影片都有‘当地含量’的规定”可知,法国、西班牙、韩国、巴西等国都采取措施发扬本国文化,这体现了本国文化在全球化冲击下的式微,这说明文化多样性面临巨大的挑战,A项正确;
法国等国的举措是在保护发扬本国文化,不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多样性面临巨大的挑战,不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遭到冲击,排除C项;
全球化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2025 昆明一模)表1齐家文化考古遗存概况
领域 描述
经历时间 距今约4200~3800年
所涉地域 东起泾渭流域,西至河西走廊东部和青海省的涅水流域,北及宁夏南部和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南达白龙江流域,跨甘、青、宁、蒙四省区。
文化面貌 铜器的存在非常广泛。玉器出土相当普遍,器类有斧、钺、镞、璧、琮、圭等。在建筑技术领域最早创制并使用陶瓦。地面建筑形式多样。
下列与表1齐家文化在时代、文化特征和地域上最为接近的是(  )
A.仰韶文化 B.红山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4000年,与齐家文化距今约4200—3800年的时间较为接近。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齐家文化分布于东起泾渭流域,西至河西走廊东部等甘、青、宁、蒙四省区,二者地域上都处于黄河流域,有一定的重合。且龙山文化在陶器制作等方面有较高的工艺水平,齐家文化在建筑技术领域有创新,都体现了较高的文化发展水平,文化特征有相似之处,所以龙山文化与齐家文化在时代、文化特征和地域上最为接近,C正确;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时间上早于齐家文化,不符合要求,故排除A;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等地,集中于东北地区,与齐家文化所处的黄河流域不同,地域差异较大,故排除B;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浙江、上海等地,与齐家文化地域不同,且良渚文化以玉器和大型礼仪建筑等为特色,与齐家文化的文化特征也有较大差异,故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学生需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20.(2025春 新余期末)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设立的一个名单,被列入该名录的遗产地如果保护措施不尽如人意,可能会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就曾决定,把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从《世界遗产名录》中移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在(  )
A.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B.促进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C.肯定遗产的世界价值
D.对破坏世界遗产进行警醒
【分析】本题考查了世界文化遗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由材料可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设立的一个名单,被列入该名录的遗产地如果保护措施不尽如人意,可能会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就曾决定,把英国利物浦海上商城从《世界遗产名录》中移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在促进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人们要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而不仅仅是引起关注,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是肯定遗产的价值,更是强调对遗产的保护,排除C项;D项未涉及破坏遗产的行为,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1.(2025 福田区校级三模)在从“民族振兴”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派兴办的洋务学堂,一般都开设体育课。天津水师学堂“学生入堂,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光绪政要》载:“盖自开堂以来,一日间中学西学文事武事,量晷分时,兼程并课。”学校的正式体育课,包括击剑、刺棍、木棒、哑铃、足球、跳栏、跳高等项,此外还有游泳、滑冰、平台、木马、单双杠及爬山运动等。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均开设“体操课”,小学每周三小时,中学二小时,高等学堂三小时。章程还对各级学堂体操课的内容、目的作了具体的说明。
——摘编自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等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政府明确规定学校“课程内容都以抗战为中心教材”,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与军事化相结合。“要求行动军事化——集会、解散迅速,在山野、田间随时随地可以上课……”“加强军事学习——如爬山、赛跑、掷手榴弹、射击、野战、刺击技术、防空防毒演习等。”边区学校体育尽管基础较差,但都能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延安保小的象棋、跳棋、对角棋、老虎棋等棋子都是同学们从延河边捡来的石头、小圆球、石块磨成的。边区学校体育不是少数人垄断的选手体育,每个学生都有享受体育活动的权利,人人参加体育活动,让体育在学校普遍化。
——摘编自党挺《延安体育之研究(1935—1948)》
材料三 1949年10月,在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朱德指出:“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1979年,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确立了学生坚持“三好”的方针,即正确处理好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同年,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名古屋决议》,中国体育正式合法地进入国际体坛。各级体委在大中城市推进建立由基层运动队(中小学)、普通业余体校、重点业余体校和优秀运动队层层衔接的青训体系,以激发中国体育发展活力。
——摘编自张守冬、王朝军《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学校体育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延安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前后新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结合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结合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影响来解答。
(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结合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特点:据材料一“洋务派兴办的洋务学堂,一般都开设体育课”可得出,政府高度重视;据材料一“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可得出,军事色彩浓厚;据材料一“此外还有游泳、滑冰、平台、木马、单双杠及爬山运动等”可得出,学习西方近代体育;据材料一“章程还对各级学堂体操课的内容、目的作了具体的说明”可得出,制度化发展。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意义:据材料二“课程内容都以抗战为中心教材”“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与军事化相结合”可得出,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觉悟和军事技能,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据材料二“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培养和弘扬了艰苦奋斗精神,支持了抗日根据地建设;结合所学可得出,为新中国学校体育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本题是对比题、原因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变化:据材料三“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即正确处理好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体育正式合法地进入国际体坛”可得出,从增强体质,保卫祖国,关注国内体育事业到全面发展,激发活力,关注参与国际体育事业。原因:据材料三“1979年,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确立了学生坚持‘三好’的方针,即正确处理好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性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为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支撑;据材料三“中国体育正式合法地进入国际体坛”可得,中国体育重返国际体坛;据材料三“各级体委在大中城市推进建立由基层运动队……层层衔接的青训体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对体育教育规律认识更为全面深刻;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等方面说明。
故答案为:
(1)特点:政府高度重视;军事色彩浓厚;学习西方近代体育(或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体操课地位突出);制度化发展。
(2)意义: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觉悟和军事技能,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培养和弘扬了艰苦奋斗精神,支持了抗日根据地建设;为新中国学校体育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变化:从增强体质,保卫祖国,关注国内体育事业到全面发展,激发活力,关注参与国际体育事业。
原因: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性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为中国体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中国体育重返国际体坛;对体育教育规律认识更为全面深刻。
【点评】本题考查了,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2025 榆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7﹣18世纪很长一段时同,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服饰成为欧刚达官贵人们标榜身份的工具。收藏中国瓷器逐渐成为欧洲上层贵族乃至平民百姓间的一种时髦、据记载,17世纪我国茶叶的出口量均为21010担,到了18世纪则大幅增长至8889241担以上,足以显现其在欧洲的巨大需求。欧洲人家居装饰等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极具中国风格的设计。菜布尼茨通过自身的研究将孔子学说和中华传统文明提升到了相当高的历史维度,还积极推进欧洲的多国科学院下设专门机构研究议学;伏尔泰在历史和政治层面对孔子学说推推崇各至,他认为中国是实行开明君主创的成功典范。
——摘编自杨水早、杨住倪《16﹣18世纪欧而的“中国盐“及日方示》
材料二:“中国热”的衰退起始于欧洲思想界对中国封建专制体制的怀疑与否定。17—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君主专制最为强势的国家,自然也此成为了“中国热”最为盛行的地方。大革命颠覆了统治法国的波旁王朝及其君主制,给欧洲的封建秩序以极大的震动。“中国热”风潮也随之消散了、到了18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期,积极对外扩张。对此,法国当代知名作家艾田蒲在《中国之欧洲》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中国的排斥就是这样起作用的,这是欧洲殖民主义的序曲。谁有胆量去把一个供给世界这么多东西的文明古国变成殖民地呢?那么,首先只有对它进行诋毁,然后由大炮来摧毁它。“
——摘编自杨永平、杨佳悦《16﹣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中国热“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热”前、后期欧洲对中国的态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要结合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征来解答。
(2)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要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来解答。
【解答】(1)影响:从材料“收藏中国瓷器逐渐成为欧洲上层贵族乃至平民百姓间的一种时髦......他认为中国是实行开明君主创的成功典范”和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了欧洲人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尚;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扩大了汉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发展和近代欧洲的制度变革(或对君主立宪制产生了一定影响)。
(2)变化:从材料“衰退起始于欧洲思想界对中国封建专制体制的怀疑与否定。17—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君主专制最为强势的国家”“欧洲一些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期,积极对外扩张。”和所学知识可知,从赞美、推崇到批判、诋毁。
推崇的原因:从材料“17—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君主专制最为强势的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治文化自身的优势;欧洲社会变革的需要。批判的原因:从材料“欧洲一些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期,积极对外扩张。”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而中国实行封建专制;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强,欧洲对中国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故答案为:
(1)影响:影响了欧洲人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尚;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扩大了汉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发展和近代欧洲的制度变革(或对君主立宪制产生了一定影响)。
(2)变化:从赞美、推崇到批判、诋毁。
推崇的原因:中国政治文化自身的优势;欧洲社会变革的需要。批判的原因:法国大革命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而中国实行封建专制;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强,欧洲对中国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