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1 17:2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福建模拟)1934年2月,中央苏区各区各乡各级共建立了1140个消费合作社。这些合作社承担了每月向红军售卖12000余斤食盐的任务,同时还规定红军家属享有合作社商品的优先购买权和价格折扣,并创办了硝盐厂、石灰厂、草鞋厂等小工厂。据此可知,消费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推动土地改革的实施
C.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D.支援革命战争的发展
2.(2025春 朝阳区期末)1933年3月8日,《红旗周报》刊登了中国共产党纪念巴黎公社的相关文章。其中一篇文章提到:“今年国际无产阶级纪念巴黎公社,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机中举行的……学习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以及苏联无产阶级的伟大的历史创造是更加迫切了……宣传巴黎公社的意义与教训,并使这一宣传与拥护中国苏维埃紧密联系起来。”《红旗周报》发表此类文章意在(  )
①坚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胜信念
②反思巴黎公社教训巩固工农联盟
③推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④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2025春 商丘期末)1933年,中央苏区开展了以春耕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竞赛,在闽西根据地县与县、区与区、乡与乡、村与村以及各群众团体赤卫军、贫农团、妇代会、青年团、少先队之间普遍开展。其旨在(  )
A.通过劳动教育鼓舞革命斗争
B.密切中共与广大群众的关系
C.应对日本对苏区的经济封锁
D.化解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困境
4.(2025春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初赣南、闽西地区流传的部分歌谣”。这些歌谣的流传体现出(  )
民歌曲调 歌谣
十劝 《红军十劝妻》《十劝工农歌》《十劝亲郎革命歌》《十骂反革命》
十二月歌 《十二月农民苦》《十二月革命歌》《白军士兵歌》《苏维埃农民耕田歌》
十送郎 《送郎去当兵(十送郎)》《十月当兵歌》《十送我郎当红军》
A.民众积极宣传抗日救亡
B.文艺工作以军队为主体
C.减租减息激发农民热情
D.革命内容融合传统形式
5.(2025 黔南州二模)长征期间,红军总政治部明确了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政策和主张:“民族不分大小、先进或落后,享有平等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红九军团在到达贵州瓢儿井地区时,召开群众大会阐述红军政策纪律,当即就有少数民族群众报名参加红军。该时期,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主张(  )
A.得到少数民族上层认同
B.团结了全国人民的抗战
C.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D.利于推进民主革命进程
6.(2025春 武强县校级期末)毛泽东曾提出:“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毛泽东(  )
A.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
B.强调马列主义的指导作用
C.进行伟大的战略转移
D.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7.(2025春 南通期末)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一次经济建设大会上提出“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并要求“努力推销经济建设公债,发展合作社运动,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毛泽东的讲话是为了(  )
A.做好战略大转移准备
B.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C.应对残酷的军事斗争
D.推动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8.(2025 广东)如图为1934年1月《红星画报》上的一幅漫画,其所示变化(  )
A.为红军的战略转移进行了准备
B.反映了“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C.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
9.(2024秋 西宁期末)朱德曾赋诗:“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在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这首诗纪念的事件(  )
A.标志城市包围农村武装道路的确立
B.推动了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C.意味着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成立
D.印证了人民军队的建设初具雏形
10.(2024秋 宜春期末)1928年,一则标题为“奉吉黑热昨晨易帜”的消息占满了当时的主流报刊,主要内容为“奉吉黑热二十九日易帜、晨七时青白旗满城飞扬、各机关放假休息庆祝”。此事件对当时的政局造成的直接影响为(  )
A.造成“宁汉合流”的政治局面
B.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
C.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统一
D.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11.(2025 云南)1925年,以滇籍共产党员为骨干的云南革新社在北京成立。其社刊《革新》的发刊词呼吁:“要想改造云南,必须打倒军阀与帝国主义……我们的精神是贯注在民众的身上,我们的使命是在云南,而我们的目光则又不只注于云南。”此时,该组织的建立(  )
A.巩固了护国运动成果
B.响应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配合了北伐战争进程
D.推动了土地革命深入开展
12.(2025春 雁塔区校级期末)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抵制商业资本家对苏区军民的层层盘剥,中央苏区成立了各级消费合作社。合作社社员利用自己的股金,自行组织采办队伍,购回群众必需品,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给群众。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达到1140个,成为各区各乡普遍的经济组织。这一运动的开展有助于(  )
A.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B.《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
D.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13.(2025春 眉山期末)1923年4月,中国大学举行了一次公民常识测验,其中表示“赞成社会主义”的占76%。1933年,《东方杂志》以“新年的梦想”为题征文,所获征文中相当一部分人士的“梦想”是将来中国能实现社会主义。这反映出(  )
A.中共与民众的追求高度契合
B.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广泛传播
C.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历史必然
D.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成效显著
14.(2025春 内江期末)1928年,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颁布《井冈山土地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土地法诞生。这使“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分了田和地,穷人笑哈哈,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歌谣成为了现实。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
A.掀起了国民大革命 B.代表农民阶级利益
C.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D.开辟了革命新道路
15.(2025春 湖北期末)1935年,国民政府正式废除银本位制,推行法币,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无限制购售外汇等一系列改革政策。随后,国民政府通过争取英美的支持,与各方势力博弈妥协,使法币在市场流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据此可知,法币改革(  )
A.推动中国货币现代化进程
B.促使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C.奠定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D.加速国民政府统治终结
16.(2025春 台州期末)《向守志回忆录》中记载:“1936年10月10日,古老的会宁城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朱德等总部首长带领我们入城时,这个小小的县城沸腾了,锣鼓喧天,暴风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上文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C.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D.宣告了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17.(2025春 台州期末)1935年某次会议后,中央红军某连指导员在战地日记中写道:“……行军路线不再由‘顾问’独断,战士们每晚都能听到关于战术的民主讨论。”共产国际刊物却批评:“中国同志未请示国际擅自改组中央,违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上述材料佐证了中共(  )
A.确定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
B.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18.(2025 德州一模)1923年,《新文化辞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如图为其“民主”词条中的部分话语。据此可知,当时(  )
社会民主强调无论贫富,人人生来就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 从前的产业组织“以资本家、企业家为本位”,必须改变为“以劳动者为本位” 教育艺术等类关于文化的事项,为贵族富豪等一部分人占尽,甚不合理……贫穷的人也应该同样的享受 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同样的有存立的权利”,必须互相尊重
A.民众斗争聚焦于反帝反封建
B.国民革命助推社会走向平等
C.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流
D.国人对民主认知呈现多元化
19.(2025春 越秀区校级期末)1927至1936年,中国共产党共成立如福建上杭县蛟洋农民银行、江西东固平民银行、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等60多家金融机构,发行货币达200多种,广泛开展了金融业务。这些机构的设置(  )
A.冲击了国统区的金融秩序
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C.意在推动工作重心的转移
D.促进革命根据地建设
20.(2025春 咸阳期末)1924年,北京“新思潮研究会”会员提出:“我们固然要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但更要明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多数劳工还在田间耕作,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锄头把上开花结果,才是真正的学问。”这一言论最能体现(  )
A.青年学生对十月革命道路盲目崇拜
B.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
C.国民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D.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立足国情的探索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1.(2025春 昆明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5年红军进入云南威信后,召开扎西会议。会议要求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严明纪律,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打开地主粮仓,将粮食等物资分发给贫苦百姓。红军包围会泽县城期间,揪起群众性斗争热潮,短短几天就扩红1300多名,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要求全体战士尊重少数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红军在散发的《对苗族的标语口号》中明确表示:“红军是扶助苗族、僮族(后改为壮族)解放的武装;取消一切苛捐杂税,解除苗家人、僮家人的痛苦。”
——摘自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不负人民:中央红军渡金沙江的群众工作》
材料二 长征途中,中共中央于1935年8月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长征途经14个省及众多少数民族地区,红军积极通过宣传标语、群众会议等方式,传播“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救国”等理念。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毛泽东指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埃德加 斯诺也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热情讴歌:“长征是地球上最美的红飘带,长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历史使命。”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红军群众工作体现的中国共产党政治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红军长征承载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5 福建模拟)1934年2月,中央苏区各区各乡各级共建立了1140个消费合作社。这些合作社承担了每月向红军售卖12000余斤食盐的任务,同时还规定红军家属享有合作社商品的优先购买权和价格折扣,并创办了硝盐厂、石灰厂、草鞋厂等小工厂。据此可知,消费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推动土地改革的实施
C.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D.支援革命战争的发展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这些合作社承担了每月向红军售卖12000余斤食盐的任务,同时还规定红军家属享有合作社商品的优先购买权和价格折扣,并创办了硝盐厂、石灰厂、草鞋厂等小工厂”可知,土地革命时期,消费合作社为红军提供物资支持,创办工厂,给予红军家属优惠,这些举措有利于支援革命战争的发展,D项正确;1924﹣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与1934年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苏区开展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于全面抗战时期,1934年时尚未建立,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025春 朝阳区期末)1933年3月8日,《红旗周报》刊登了中国共产党纪念巴黎公社的相关文章。其中一篇文章提到:“今年国际无产阶级纪念巴黎公社,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机中举行的……学习巴黎公社的革命经验以及苏联无产阶级的伟大的历史创造是更加迫切了……宣传巴黎公社的意义与教训,并使这一宣传与拥护中国苏维埃紧密联系起来。”《红旗周报》发表此类文章意在(  )
①坚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胜信念
②反思巴黎公社教训巩固工农联盟
③推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④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①坚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胜信念:考虑到1933年的时代背景,中国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且文中提到“特殊的历史时机”,这很可能是指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通过纪念巴黎公社并强调其革命经验,可以鼓舞士气,坚定革命的必胜信念,此选项正确;
②反思巴黎公社教训巩固工农联盟:虽然文中提到了学习巴黎公社的教训,但并未直接提及“巩固工农联盟”。这一选项的表述超出了原文信息的范围,此选项不正确;
③推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文中提到将宣传巴黎公社与拥护中国苏维埃紧密联系,这实际上是在利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来推进中国的革命实践,包括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此选项正确;
④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文章强调在学习巴黎公社经验的同时,要将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如拥护中国苏维埃)相结合,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025春 商丘期末)1933年,中央苏区开展了以春耕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竞赛,在闽西根据地县与县、区与区、乡与乡、村与村以及各群众团体赤卫军、贫农团、妇代会、青年团、少先队之间普遍开展。其旨在(  )
A.通过劳动教育鼓舞革命斗争
B.密切中共与广大群众的关系
C.应对日本对苏区的经济封锁
D.化解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困境
【分析】本题考查中央苏区经济政策及其背景,属于目的类选择题。考查学生对1933年苏区生产竞赛的经济动因、群众动员形式与历史背景的理解,需结合苏区经济困境与应对措施分析。
【解答】A.材料强调“生产竞赛”和“群众团体广泛参与”,核心是解决经济问题而非单纯劳动教育,故A排除;
B.群众动员是手段,但根本目的是通过生产自救应对经济危机,而非直接强化党群关系,故B排除;
C.1933年日本侵华重心在东北(伪满洲国)和华北(长城战役),中央苏区位于南方,主要面对国民党封锁,故C排除;
D.1933年国民党对苏区实施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如《围剿苏区经济》政策),中央苏区通过生产竞赛激发群众生产热情,旨在缓解经济困境,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关键在于区分“群众动员”与“经济自救”的因果关系,易错点为混淆国民党封锁与日本侵华的时间线。需结合苏区经济政策(如《关于生产运动的决议》)和1933年历史背景(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综合分析。
4.(2025春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初赣南、闽西地区流传的部分歌谣”。这些歌谣的流传体现出(  )
民歌曲调 歌谣
十劝 《红军十劝妻》《十劝工农歌》《十劝亲郎革命歌》《十骂反革命》
十二月歌 《十二月农民苦》《十二月革命歌》《白军士兵歌》《苏维埃农民耕田歌》
十送郎 《送郎去当兵(十送郎)》《十月当兵歌》《十送我郎当红军》
A.民众积极宣传抗日救亡
B.文艺工作以军队为主体
C.减租减息激发农民热情
D.革命内容融合传统形式
【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依据题干“民歌曲调”和“歌谣”的相关信息可知,红军当时的革命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传统形式,故D正确;
此时主要初中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故A正确;
题干不能明确文艺工作以军队为主体,故排除B;
减租减息是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故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5.(2025 黔南州二模)长征期间,红军总政治部明确了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政策和主张:“民族不分大小、先进或落后,享有平等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红九军团在到达贵州瓢儿井地区时,召开群众大会阐述红军政策纪律,当即就有少数民族群众报名参加红军。该时期,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主张(  )
A.得到少数民族上层认同
B.团结了全国人民的抗战
C.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D.利于推进民主革命进程
【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要求依据材料“红九军团在到达贵州瓢儿井地区时,召开群众大会阐述红军政策纪律,当即就有少数民族群众报名参加红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红九军团在到达贵州瓢儿井地区时,召开群众大会阐述红军政策纪律,当即就有少数民族群众报名参加红军”等信息体现党的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少数民族群众的革命热情,有利于推进民主革命进程,故D正确;
A题干不能体现,题干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影响,排除;
题干强调的是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故排除B;
C是遵义会议的影响,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6.(2025春 武强县校级期末)毛泽东曾提出:“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毛泽东(  )
A.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
B.强调马列主义的指导作用
C.进行伟大的战略转移
D.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D项正确;
秋收起义中心仍在城市,没有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仅仅强调马列主义,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左倾错误,脱离革命实际,背离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长征进行战略转移,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2025春 南通期末)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一次经济建设大会上提出“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并要求“努力推销经济建设公债,发展合作社运动,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毛泽东的讲话是为了(  )
A.做好战略大转移准备
B.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C.应对残酷的军事斗争
D.推动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战略大转移(长征)始于1934年10月,而材料时间是1933年8月,此时尚未进入长征准备阶段,A错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11月,材料时间为1933年,“建立”这一动作已完成,毛泽东的讲话显然不是为了这一目的,B错误;
1933年处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时期,军事斗争激烈,毛泽东强调建立经济建设物质基础、推销公债、发展合作社等,正是为了保障战争物资供应,应对残酷的军事斗争,与背景高度契合,C正确;
大生产运动主要开展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与1933年中央苏区的时间和地点均不相符,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8.(2025 广东)如图为1934年1月《红星画报》上的一幅漫画,其所示变化(  )
A.为红军的战略转移进行了准备
B.反映了“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C.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学生需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红军战略转移(长征)始于1934年10月,1934年1月尚未开始准备,时间不符,排除A;
“左”倾错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才逐渐被纠正(遵义会议),1934年1月仍受“左”倾影响,排除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与1934年时间无关,排除C;
漫画反映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利益,进而支持“工农武装割据”(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结合),推动了根据地的发展,D符合史实。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学生需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和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9.(2024秋 西宁期末)朱德曾赋诗:“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在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这首诗纪念的事件(  )
A.标志城市包围农村武装道路的确立
B.推动了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C.意味着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成立
D.印证了人民军队的建设初具雏形
【分析】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识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的相关史实。
【解答】此后中国革命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A表述错误;
结合题干可知,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推动了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C排除;
1921年八一南昌起义后,起义军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人民军队的建设初具雏形,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24秋 宜春期末)1928年,一则标题为“奉吉黑热昨晨易帜”的消息占满了当时的主流报刊,主要内容为“奉吉黑热二十九日易帜、晨七时青白旗满城飞扬、各机关放假休息庆祝”。此事件对当时的政局造成的直接影响为(  )
A.造成“宁汉合流”的政治局面
B.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
C.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统一
D.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相关知识。
【解答】1927年“宁汉合流”,排除A;
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确立的,因此排除B;
由题干可知,这一事件为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实现全国统一,因此C符合题意;
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标志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D与题意不符。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5 云南)1925年,以滇籍共产党员为骨干的云南革新社在北京成立。其社刊《革新》的发刊词呼吁:“要想改造云南,必须打倒军阀与帝国主义……我们的精神是贯注在民众的身上,我们的使命是在云南,而我们的目光则又不只注于云南。”此时,该组织的建立(  )
A.巩固了护国运动成果
B.响应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配合了北伐战争进程
D.推动了土地革命深入开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结合1925年前后的革命史实及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分析作答。
【解答】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1925年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云南革新社呼吁“打倒军阀与帝国主义”,这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中反帝反封建的目标一致,B项正确;
护国运动发生在1915﹣1916年,主要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25年护国运动早已结束,A项错误;
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1925年北伐战争尚未开始,该组织建立时还不能配合北伐战争进程,C项错误;
土地革命开展于1927年后,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12.(2025春 雁塔区校级期末)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抵制商业资本家对苏区军民的层层盘剥,中央苏区成立了各级消费合作社。合作社社员利用自己的股金,自行组织采办队伍,购回群众必需品,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给群众。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达到1140个,成为各区各乡普遍的经济组织。这一运动的开展有助于(  )
A.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B.《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
D.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和资本家对百姓的剥削,成立了数量众多的合作社,切实解决民众生存需求,这有助于争取民众的支持,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材料所述举措主要是巩固而非扩大统一战线,排除A项;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的文件,与1934年中央苏区无关,排除B项;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27年9月,秋收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3.(2025春 眉山期末)1923年4月,中国大学举行了一次公民常识测验,其中表示“赞成社会主义”的占76%。1933年,《东方杂志》以“新年的梦想”为题征文,所获征文中相当一部分人士的“梦想”是将来中国能实现社会主义。这反映出(  )
A.中共与民众的追求高度契合
B.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广泛传播
C.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历史必然
D.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成效显著
【分析】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材料仅体现部分民众和人士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但未明确提及中共的追求与民众的直接关联,无法直接推断“高度契合”,且“民众”范围较泛,材料中“公民”“征文人士”未必代表全体民众;
B.1923 年至 1933 年,多次调查和征文中民众对社会主义的高认同度,反映出经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宣传,社会主义相关理论(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在社会上得到一定传播,被部分群体接受;
C.材料仅体现特定时期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属于思想层面的倾向,不能直接等同于“历史必然”这一结果性结论,“必然”表述过于绝对,缺乏直接证据支撑;
D.20 世纪 20﹣30 年代,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主要在党内和进步群体中开展,尚未形成广泛的社会教育体系,材料中民众的认同更多源于社会现实的推动,而非系统教育的“显著成效”。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4.(2025春 内江期末)1928年,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颁布《井冈山土地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土地法诞生。这使“土地回老家,合理又合法,分了田和地,穷人笑哈哈,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歌谣成为了现实。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
A.掀起了国民大革命 B.代表农民阶级利益
C.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D.开辟了革命新道路
【分析】本题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国民大革命主要发生在 1924﹣1927 年,而《井冈山土地法》颁布于 1928 年,时间上不匹配。且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尚未在农村开展大规模土地革命,该选项与史实不符。
B.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农民阶级是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单纯说“代表农民阶级利益”,这一表述缩小了党的阶级基础和代表性,不符合党的性质。
C.战略大转移指 1934﹣1936 年的红军长征,与 1928 年《井冈山土地法》的时间不符。此时中共正在井冈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未进行战略转移。
D.《井冈山土地法》是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推行土地革命的重要举措,配合了“工农武装割据”实践,标志着党摆脱了城市中心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与材料中“分了田和地”“工农坐天下”的实践相符。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5.(2025春 湖北期末)1935年,国民政府正式废除银本位制,推行法币,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无限制购售外汇等一系列改革政策。随后,国民政府通过争取英美的支持,与各方势力博弈妥协,使法币在市场流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据此可知,法币改革(  )
A.推动中国货币现代化进程
B.促使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C.奠定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D.加速国民政府统治终结
【分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历史影响,属于中国现代史经济政策部分。解题关键在于理解货币现代化的内涵,结合材料中“废除银本位制”“国家信用担保”“外汇购售”等关键词,分析法币改革对货币制度的变革意义。
【解答】A.法币改革以国家信用取代贵金属本位,统一货币发行权,推动货币制度向现代化转型,故A正确;
B.材料未提及国内市场整合或区域经济协调,无法推导出“统一市场形成”,故B排除;
C.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主要与工业内迁、外援物资相关,法币改革虽为抗战提供金融支持,但材料未直接体现,故C排除;
D.法币改革强化了国民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客观上巩固了统治,而非加速其终结,故D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易错点在于混淆改革的直接影响与长期影响。需明确货币现代化的核心是脱离贵金属本位、统一发行权,而非单纯经济整合。解题时应紧扣材料关键词与历史概念的对应关系。
16.(2025春 台州期末)《向守志回忆录》中记载:“1936年10月10日,古老的会宁城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朱德等总部首长带领我们入城时,这个小小的县城沸腾了,锣鼓喧天,暴风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上文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C.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D.宣告了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分析】本题考查了国共的十年对峙,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 1927 年的南昌起义,与材料中 1936 年的时间和会宁的地点无关,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1935 年的一二 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其时间和事件性质均与材料中红军在会宁的活动不匹配,该选项错误;
C.点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的是 1927 年秋收起义后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 1936 年的会宁事件无关,该选项不正确;
D.1936 年 10 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与材料中“1936 年 10 月”“会宁城”“朱德等总部首长”等信息完全吻合,该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国共的十年对峙,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7.(2025春 台州期末)1935年某次会议后,中央红军某连指导员在战地日记中写道:“……行军路线不再由‘顾问’独断,战士们每晚都能听到关于战术的民主讨论。”共产国际刊物却批评:“中国同志未请示国际擅自改组中央,违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上述材料佐证了中共(  )
A.确定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
B.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要求依据材料“行军路线不再由‘顾问’独断,战士们每晚都能听到关于战术的民主讨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依据题干“1935年”“行军路线不再由‘顾问’独断,战士们每晚都能听到关于战术的民主讨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涉及的是遵义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确定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故A正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八七会议的影响,故排除B;
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是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故排除C;
中共七大明确党的指导思想为毛泽东思想,故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8.(2025 德州一模)1923年,《新文化辞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如图为其“民主”词条中的部分话语。据此可知,当时(  )
社会民主强调无论贫富,人人生来就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 从前的产业组织“以资本家、企业家为本位”,必须改变为“以劳动者为本位” 教育艺术等类关于文化的事项,为贵族富豪等一部分人占尽,甚不合理……贫穷的人也应该同样的享受 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同样的有存立的权利”,必须互相尊重
A.民众斗争聚焦于反帝反封建
B.国民革命助推社会走向平等
C.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流
D.国人对民主认知呈现多元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对民主认识的不同,他们的认识受到了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没有明确指出民主的斗争对象是反帝反封建,故A项错误;
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1923年时国民革命尚未开始,无法起到助推作用,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供相关比较信息等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地位,仅从《新文化辞书》“民主”词条的内容不能得出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流的结论,故C项错误;
词条中对“民主”的解释涉及到社会权利平等、产业组织变革、文化共享、国家关系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国人对民主认知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2025春 越秀区校级期末)1927至1936年,中国共产党共成立如福建上杭县蛟洋农民银行、江西东固平民银行、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等60多家金融机构,发行货币达200多种,广泛开展了金融业务。这些机构的设置(  )
A.冲击了国统区的金融秩序
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C.意在推动工作重心的转移
D.促进革命根据地建设
【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发行货币达200多种,广泛开展了金融业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1936年,正处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发展金融业,明显有利于根据地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
根据地的货币主要在根据地流通,对国统区的金融秩序冲击不大,故排除A;
1927年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故排除B;
此时的工作重心依然在农村,故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20.(2025春 咸阳期末)1924年,北京“新思潮研究会”会员提出:“我们固然要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但更要明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多数劳工还在田间耕作,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锄头把上开花结果,才是真正的学问。”这一言论最能体现(  )
A.青年学生对十月革命道路盲目崇拜
B.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
C.国民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D.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立足国情的探索
【分析】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新思潮研究会”会员强调研究马克思主义需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国情,关注占多数的农村劳工,体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立足中国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路径的努力,D项正确;
材料言论既非对十月革命道路的“盲目崇拜”,也未涉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排除A、B项;
国民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仍是反帝反封建,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1.(2025春 昆明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5年红军进入云南威信后,召开扎西会议。会议要求积极开展群众工作,严明纪律,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打开地主粮仓,将粮食等物资分发给贫苦百姓。红军包围会泽县城期间,揪起群众性斗争热潮,短短几天就扩红1300多名,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要求全体战士尊重少数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红军在散发的《对苗族的标语口号》中明确表示:“红军是扶助苗族、僮族(后改为壮族)解放的武装;取消一切苛捐杂税,解除苗家人、僮家人的痛苦。”
——摘自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不负人民:中央红军渡金沙江的群众工作》
材料二 长征途中,中共中央于1935年8月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长征途经14个省及众多少数民族地区,红军积极通过宣传标语、群众会议等方式,传播“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救国”等理念。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毛泽东指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埃德加 斯诺也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热情讴歌:“长征是地球上最美的红飘带,长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历史使命。”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红军群众工作体现的中国共产党政治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红军长征承载的历史使命。
【分析】本题考查了红军长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红军在长征中的群众工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他们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实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为贫苦百姓分发粮食,并积极发动群众参与革命,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民族平等政策。这些都与党的土地革命政策相结合,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2)红军长征的历史使命是多重的:首先是战略转移,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保存革命力量;其次是宣传革命理念,通过“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救国”等口号,扩大革命影响,争取民心;再次是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全国抗日;最终是为中国革命开辟新局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长征的胜利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更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和领导地位。
故答案为:
(1)政治理念: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坚持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2)历史使命:战略转移使命,实现中国革命力量的战略转移;宣传革命理念使命,广泛传播革命思想,扩大党的政治影响;民族解放使命,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开创革命新局面使命,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了红军长征,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