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1 17:3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5 合肥四模)战国时期,儒家提出“为政以德”,靠道德感化治国;道家提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倡导无为而治;墨家提及“兼相爱,交相利”,以无差别爱构建和谐社会;法家论及“法不阿贵”,凭严明法律规范行为。这些主张的共性是(  )
A.从不同角度都关注了社会治理
B.都否定了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
C.都主张通过强制手段治理国家
D.旨在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2.(2025 重庆校级模拟)先秦时期,有学者认为:“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若是,王者之事毕矣。”据此可知,该学者推崇的国家治理模式是(  )
A.贤能治国 B.无为而治 C.王霸并用 D.德主刑辅
3.(2025 深圳模拟)周灭商后在战略要地分封子弟、功臣,在分封之外的广大区域则施行服制,由周王赐予封号,将其纳入王朝管理系统,形成服制与分封并行的制度。这一做法(  )
A.标志早期国家的形成 B.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
C.蕴含包容统一的观念 D.削弱了天子统治权威
4.(2025 深圳模拟)西汉时,太后与皇帝分别居于长乐宫和未央宫,长乐宫亦置卫尉、少府等职,仪同未央;东汉初年,太后与皇帝同在一宫居住,不再拥有独立的宫室。这体现出东汉初年统治者(  )
A.孝悌观念逐渐淡化 B.有意抑制外戚势力
C.注重节俭休养生息 D.试图遏制豪强大族
5.(2025 广州模拟)秦统一后,朝廷确定以重赏钱财的方式安置诸子功臣,但以王绾为代表的高级军功集团发起了封建诸子的动议,以博士淳于越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精英则发出了“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的质疑。据此可知,当时(  )
A.军功集团动摇统治根基
B.安置诸子功臣政策不合时宜
C.治国理念存在严重分歧
D.中央集权体制缺乏社会基础
6.(2025 福州模拟)春秋战国时期,齐、秦等国先后铸鼎,均称自己“鼎宅禹迹”,即居于大禹足迹所至之地。这表明当时诸侯国致力于(  )
A.文化整合 B.富国强兵 C.领土扩张 D.宣示正统
7.(2025春 未央区校级期末)西周初年曾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分封,情况如下表。对于西周初年的分封,认识正确的是(  )
周武王克商,对先代贵族的册封,称为“褒封” 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周公平定武庚(殷商遗民)及“三监”叛乱后,册封宗族子弟和功臣,称为“实封” 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封在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召公奭被封到邺,建立燕国;周公之子伯禽被封到曲阜建立鲁国;开国元勋功臣姜尚被封在营丘,建立齐国
A.褒封封国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B.实封是对原有统治势力的承认
C.褒封体现了血缘政治的原则
D.实封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8.(2025春 衢州期末)在中国古代,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可以召集有关大臣,举行规模大小不同的会议讨论,由与会者提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称为“廷议”或“朝议”。这一制度(  )
A.对皇权形成有效制约 B.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
C.有助于决策的合理性 D.导致了行政机构膨胀
9.(2025 石家庄三模)据考古发现,在二里头遗址非正常埋葬的乱葬遗迹中的死者仅有100多人。商代遗迹中非正常埋葬的现象很多,且甲骨文卜辞显示,商代殉葬人数至少有13052人(不包括提及殉葬,但未提及具体人数的甲骨)。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青铜文明的兴起 B.贫富分化的加剧
C.奴隶制度的强化 D.对外战争的频繁
10.(2025 陕西)考古学者认为,山西省芮城县消凉寺墓地期间遗存具有龙山文化特征。其中,部分大型墓存在陶人面貌,有玉器和彩绘陶器等随葬品,而不仅可容身的小型墓无随葬品。据此推知,当时(  )
A.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B.祭祀仪式规范
C.奴隶制国家已出现 D.阶层分化明显
11.(2025 北京)《史记》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考古工作者在秦咸阳城北部发现两处建筑基址,结合在此出土的楚国和燕国形制的瓦当,推测此处曾有仿照两国形制建造的宫殿。这体现(  )
①秦国统一进程促进了文化交流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便利了交通
③考古发现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④当时各地建筑风格实现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2.(2025 北京)汉武帝在位中后期,多次巡行祭祀五岳。此后,五岳祭祀的国家制度逐渐完善。读图可知,汉武帝(  )
A.依据黄老思想治国 B.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
C.通过祭祀强化皇权 D.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13.(2025春 新余期末)《易经》对周初商业贸易活动有如下记载:“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贾卖……用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由此可知周初(  )
A.职业商人群体逐渐形成
B.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儒家思想影响商业活动
D.商业逐利意识相对淡薄
14.(2025春 新余期末)考古学家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村发现了距今8000多年的文化遗址,该遗址出土了锄形器、铲形器、刀、砍砸器、盘状器、长条器、锛、石斧等十几种器物。这可以用来说明该地(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阶级分化的加剧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手工业技术的成熟
15.(2025春 昭通期末)如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
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6.(2025春 滁州期中)《孟子 梁惠王上》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人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北宋张载认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朝王阳明认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这些主张共同体现出(  )
A.事物之间和而不同的平衡状态
B.大变革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
C.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追求
D.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17.(2025 闽侯县校级一模)商朝时期,辔地常处于敌方攻击威胁之中,当商朝实力强大时,商人在此抵御外敌维护统治;当王朝统治力减弱时,辔地最终叛商或被敌方侵占,商人将其称为敌对方国“辔方”。这说明商朝(  )
A.有一定疆界观念 B.中央集权在强化
C.对边地控制不稳 D.与方国关系多变
18.(2025 南岗区校级四模)1980年,考古工作者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层进行了发掘,清理出长方形房址10余座、灰坑30余个,出土磨制石器100余件、陶器200余件,其中3座房址出土了玉锥形器共5件。据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的三星堆文化(  )
A.产生体系化的手工业 B.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C.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初步形成早期国家
19.(2025 合肥二模)西周时期,士拥有一定财产,无须生产劳作,必须小心谨慎地为卿大夫效劳。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则不同,孔子公然竖起“学而优则仕”的旗帜,墨家派遣弟子拿起武器帮助宋国守城,法家导演了众多的变法活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制度的形成 B.思想流派的对立
C.社会活力的增强 D.政治权力的集中
20.(2025春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据《战国策 燕策》记载,燕国的粮食储备可以“粟支十年”。考古工作者还在燕国境内的北京、天津、辽宁、山西、河北、内蒙等地发现了大量的酒器,酿酒在燕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燕国(  )
A.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B.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
C.酿酒业领先于他国 D.酿酒业不受政府控制
21.(2025春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据考古发现的湖南里耶秦简显示,江陵县丞暨于公元前226﹣前225年之间因职务上的过失、差错等,先后八次受到追责的时间、原因及具体事实等都一一清晰记载。这表明秦朝(  )
A.地方分权制衡 B.刑罚尤为严酷
C.监察机制健全 D.吏治管理严格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2.(2025 郑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丞相王绾等颂扬秦始皇的功绩:从前,五帝的土地纵横各千里,外面还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摘编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发布上谕:“太祖高皇帝开基东土,遐迩率服。”各个蒙古部落又望风归顺,“咸禀正朔,以迄于今”,“是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到了现在,“而六合成大一统之天下”,东西南北,声威教化所及之处,没有人不尊崇亲近。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相较于秦朝,清前期“一统”一词的内涵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一统”模式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3.(2025春 贵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百年征战给当时的各地君主带去“国家建构”压力——唯有那些能够最大程度军事动员、控制和管理生产以及汲取社会资源的政权能够“适者生存”。于是,集权最成功的秦国“脱颖而出”,并在征服其他国家后将这一“秦国模式”推广到整个中国。
——选自弗朗西斯 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材料二 由于国内冲突的影响,贵族大夫不得不起用他们自己的家宰和武士来管理新扩张的领地。所以士最终控制了许多原本由贵族大夫控制的职位。士被任命为邑宰来管理原大夫封邑的情况十分常见。从此,士甚至在国家政治领域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到春秋末期,士权力大增,影响扩大,而且在下一阶段他们的地位将上升得更高。
——摘编自许俾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建构”压力的主要来源,并说明秦国应对压力的核心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阶层崛起的原因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5 合肥四模)战国时期,儒家提出“为政以德”,靠道德感化治国;道家提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倡导无为而治;墨家提及“兼相爱,交相利”,以无差别爱构建和谐社会;法家论及“法不阿贵”,凭严明法律规范行为。这些主张的共性是(  )
A.从不同角度都关注了社会治理
B.都否定了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
C.都主张通过强制手段治理国家
D.旨在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各学派的主张。
【解答】A.根据材料可知,各学派主张虽不同,但均围绕社会治理展开,正确;
B.儒家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排除;
C.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并非强制手段,排除;
D.仅法家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其他学派未体现,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2.(2025 重庆校级模拟)先秦时期,有学者认为:“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若是,王者之事毕矣。”据此可知,该学者推崇的国家治理模式是(  )
A.贤能治国 B.无为而治 C.王霸并用 D.德主刑辅
【分析】本题考查了荀子、韩非子的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若是,王者之事毕矣”可知,题干意思是对待善良的人用礼制,即礼义教化,对不善的人用刑罚,即用刑罚威慑。明确区分两类人群,实现“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即社会阶层秩序化和道德法律界限清晰化。对不同对象采取礼与刑两种手段,符合战国时期儒家荀子的观点,王道与霸道并用,C项正确;
贤能治国体现墨家思想,排除A项;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
题干强调礼与刑并列使用,非主次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荀子、韩非子的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025 深圳模拟)周灭商后在战略要地分封子弟、功臣,在分封之外的广大区域则施行服制,由周王赐予封号,将其纳入王朝管理系统,形成服制与分封并行的制度。这一做法(  )
A.标志早期国家的形成 B.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
C.蕴含包容统一的观念 D.削弱了天子统治权威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关键信息是“周灭商后在战略要地分封子弟、功臣,在分封之外的广大区域则施行服制,由周王赐予封号,将其纳入王朝管理系统,形成服制与分封并行的制度”。
【解答】A.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形成,排除;
B.封建制度建立与秦朝,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C.根据“周灭商后在战略要地分封子弟、功臣,在分封之外的广大区域则施行服制,由周王赐予封号,将其纳入王朝管理系统,形成服制与分封并行的制度”可知,周天子将分封之外的地区纳入中央管辖下,蕴含了一定的统一概念,正确;
D.材料强化了天子的权威,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4.(2025 深圳模拟)西汉时,太后与皇帝分别居于长乐宫和未央宫,长乐宫亦置卫尉、少府等职,仪同未央;东汉初年,太后与皇帝同在一宫居住,不再拥有独立的宫室。这体现出东汉初年统治者(  )
A.孝悌观念逐渐淡化 B.有意抑制外戚势力
C.注重节俭休养生息 D.试图遏制豪强大族
【分析】本题考查了两汉衰亡,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孝悌观念强调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题干中太后与皇帝居住宫室的变化,并未体现出孝悌观念的淡化。这种居住宫室的调整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等方面的考虑,而非与孝悌观念直接相关,A排除;
在西汉时太后有独立的长乐宫且配置和未央宫类似的官职,这意味着太后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体系,外戚势力容易借助太后的地位发展壮大。而东汉初年太后与皇帝同在一宫居住,不再有独立宫室,这就减少了太后独立行使权力的空间,进而抑制了外戚势力借助太后独立宫室发展壮大的可能性。所以可以看出东汉初年统治者有意抑制外戚势力,B正确;
节俭休养生息主要体现在减少财政开支、减轻百姓负担等方面,比如减少大型工程建设、降低赋税等。题干中太后与皇帝居住宫室的变化,与节俭休养生息并无直接关联,C排除;
题干内容主要围绕太后与皇帝居住宫室的变化,没有涉及到对豪强大族的相关举措,与遏制豪强大族无关,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5 广州模拟)秦统一后,朝廷确定以重赏钱财的方式安置诸子功臣,但以王绾为代表的高级军功集团发起了封建诸子的动议,以博士淳于越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精英则发出了“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的质疑。据此可知,当时(  )
A.军功集团动摇统治根基
B.安置诸子功臣政策不合时宜
C.治国理念存在严重分歧
D.中央集权体制缺乏社会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题干仅提及军功集团发起封建诸子的动议,未体现其行为已威胁统治根基,属于过度推断,A排除。
题干未直接否定重赏钱财的政策是否合理,争议焦点在于是否需要通过分封加强统治,而非安置方式本身,B排除。
王绾等人主张分封制,朝廷倾向于中央集权的赏赐制,淳于越从历史经验强调分封的必要性,本质是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的治国理念之争,符合题意,C正确。
题干仅提到部分军功集团和文化精英的观点,未涉及“社会基础”的广泛讨论,且秦已通过郡县制推行中央集权,选项表述不准确,D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5 福州模拟)春秋战国时期,齐、秦等国先后铸鼎,均称自己“鼎宅禹迹”,即居于大禹足迹所至之地。这表明当时诸侯国致力于(  )
A.文化整合 B.富国强兵 C.领土扩张 D.宣示正统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解答】据材料“齐、秦等国先后铸鼎,均称自己‘鼎宅禹迹’,即居于大禹足迹所至之地”和所学知识可知,大禹在古代被视为正统的象征,诸侯国称自己居于大禹足迹所至之地,是借助大禹的正统地位来表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意在宣示正统,D项正确;
材料中未体现文化整合相关内容,没有涉及文化方面的融合等举措,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提及富国强兵的政策、措施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
仅从“鼎宅禹迹”表述无法看出是在进行领土扩张,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7.(2025春 未央区校级期末)西周初年曾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分封,情况如下表。对于西周初年的分封,认识正确的是(  )
周武王克商,对先代贵族的册封,称为“褒封” 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周公平定武庚(殷商遗民)及“三监”叛乱后,册封宗族子弟和功臣,称为“实封” 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封在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召公奭被封到邺,建立燕国;周公之子伯禽被封到曲阜建立鲁国;开国元勋功臣姜尚被封在营丘,建立齐国
A.褒封封国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B.实封是对原有统治势力的承认
C.褒封体现了血缘政治的原则
D.实封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封封国”是西周分封的主体,故排除A;
“褒封封国”是对原有统治势力的承认,故排除B;
“实封封国”体现血缘政治的原则,故排除C;
依据材料“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封在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召公奭被封到邺,建立燕国;周公之子伯禽被封到曲阜建立鲁国;开国元勋功臣姜尚被封在营丘,建立齐国”等信息可知,实封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分封制,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8.(2025春 衢州期末)在中国古代,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可以召集有关大臣,举行规模大小不同的会议讨论,由与会者提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称为“廷议”或“朝议”。这一制度(  )
A.对皇权形成有效制约 B.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
C.有助于决策的合理性 D.导致了行政机构膨胀
【分析】本题考查了朝议制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朝议制度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廷议制度虽然让大臣参与讨论,但最终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皇帝可以采纳或否决大臣的意见,因此廷议并不能真正制约皇权,故A项错误;
廷议制度虽然提供了多方意见,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君主决策失误,因为皇帝可能独断专行或受个人偏好影响,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廷议制度让不同大臣提出意见,皇帝可以综合多方建议,减少决策的片面性,从而提高决策的合理性,故C项正确;
廷议制度本身是议事机制,并未直接导致行政机构膨胀,机构膨胀更多与官僚体系的发展相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朝议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2025 石家庄三模)据考古发现,在二里头遗址非正常埋葬的乱葬遗迹中的死者仅有100多人。商代遗迹中非正常埋葬的现象很多,且甲骨文卜辞显示,商代殉葬人数至少有13052人(不包括提及殉葬,但未提及具体人数的甲骨)。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青铜文明的兴起 B.贫富分化的加剧
C.奴隶制度的强化 D.对外战争的频繁
【分析】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二里头遗址。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夏朝晚期到商朝时期,都城遗址中非正常埋藏的人数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奴隶社会背景下,被统治者由统治者肆意生杀予夺,奴隶制度得到强化的表现,C项正确;
青铜文明的兴起需要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反映,材料并未涉及与生产力发展相关的内容,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贫富差距问题,排除B项;
对外战争的频繁是造成非正常埋葬现象增多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材料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25 陕西)考古学者认为,山西省芮城县消凉寺墓地期间遗存具有龙山文化特征。其中,部分大型墓存在陶人面貌,有玉器和彩绘陶器等随葬品,而不仅可容身的小型墓无随葬品。据此推知,当时(  )
A.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B.祭祀仪式规范
C.奴隶制国家已出现 D.阶层分化明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解题关键在于对比大型墓与小型墓的随葬品差异,推断社会分层现象。
【解答】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题干中,山西省芮城县消凉寺墓地的遗存显示出不同墓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大型墓有陶人面貌、玉器和彩绘陶器等随葬品,而小型墓却无随葬品,这种不同群体在财富占有等方面的明显差别表明当时阶层分化明显,D正确;
礼乐制度初步形成于西周时期,题干所给的龙山文化时期远早于西周,A错误;
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墓葬随葬品的差异,并未提及祭祀仪式规范相关内容,B错误;
龙山文化时期尚未进入奴隶制国家阶段,且题干无奴隶制相关证据(如强制劳役、阶级压迫等),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5 北京)《史记》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考古工作者在秦咸阳城北部发现两处建筑基址,结合在此出土的楚国和燕国形制的瓦当,推测此处曾有仿照两国形制建造的宫殿。这体现(  )
①秦国统一进程促进了文化交流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便利了交通
③考古发现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
④当时各地建筑风格实现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本题考查秦统一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与考古印证,通过对题干信息和各选项的细致分析判断作答。
【解答】秦国在统一进程中,每攻破诸侯,就仿照其宫室建造在咸阳北阪上,这意味着不同诸侯国的建筑文化被带到了秦国都城咸阳,促进了文化交流,①正确;
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开辟的,而材料描述的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事情,时间上远远早于丝绸之路开辟的时间,②错误;
《史记》记载了秦国仿照诸侯宫室建造的情况,考古工作者在秦咸阳城北部发现建筑基址以及楚国和燕国形制的瓦当,推测有仿照两国形制建造的宫殿,这表明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文献记载得到了考古实物的支持,③正确;
材料仅表明秦国主动吸收六国建筑风格,并未说明各地建筑风格“实现统一”。实际上,当时各国仍有各自独特的建筑风格特点,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12.(2025 北京)汉武帝在位中后期,多次巡行祭祀五岳。此后,五岳祭祀的国家制度逐渐完善。读图可知,汉武帝(  )
A.依据黄老思想治国 B.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
C.通过祭祀强化皇权 D.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强化皇权,结合祭祀与政治的关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分析作答。
【解答】汉武帝多次巡行祭祀五岳,五岳祭祀成为国家制度且逐渐完善。在古代,祭祀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尤其是对代表天下四方的五岳进行祭祀,体现了天子对天下的统治权。通过这种国家层面的祭祀活动,强化了皇帝作为天子“君权神授”的观念,从而强化皇权,C项正确;
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在汉初为恢复经济等发挥作用,但汉武帝时期,随着经济恢复、社会稳定,他采用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治国,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等积极有为的措施,并非依据黄老思想治国。从材料及图片信息也无法体现黄老思想,A项错误;
图片主要展示的是汉武帝时期五岳祭祀相关情况,未涉及北击匈奴扩大疆域的内容,B项错误;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王国势力,但郡国并行制度在西汉始终存在,并未“取消”,从图中依然能看到有“常山国”“济北国”等封国存在,说明郡国并行制度还在实行,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强化皇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历史解释的素养。
13.(2025春 新余期末)《易经》对周初商业贸易活动有如下记载:“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贾卖……用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由此可知周初(  )
A.职业商人群体逐渐形成
B.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儒家思想影响商业活动
D.商业逐利意识相对淡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贾卖……用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结束以后,人们进行商业交换活动,而且还有远距离的贸易活动,但是目的是为了养其父母,并不是追求商业利益,D符合题干的意思;
ABC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2025春 新余期末)考古学家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村发现了距今8000多年的文化遗址,该遗址出土了锄形器、铲形器、刀、砍砸器、盘状器、长条器、锛、石斧等十几种器物。这可以用来说明该地(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阶级分化的加剧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手工业技术的成熟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该遗址出土了锄形器、铲形器、刀、砍砸器、盘状器、长条器、锛、石斧等十几种器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清理出的锄形器、铲形器、刀、砍砸器、盘状器、长条器、锛、石斧等原始工具,可以知晓在当时,该遗址的居民已经进行了农业生产,该遗址为研究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C项正确;
铁制农具的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阶级分化和贫富差别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手工业技术还是较为原始的,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学生需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15.(2025春 昭通期末)如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
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巩固统治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材料“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反击匈奴袭扰”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上尊崇儒术,军事上反击匈奴侵扰,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B项正确;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为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
汉武帝时期并没有政权更迭,排除C项;
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汉代加强统治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6.(2025春 滁州期中)《孟子 梁惠王上》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人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北宋张载认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朝王阳明认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这些主张共同体现出(  )
A.事物之间和而不同的平衡状态
B.大变革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
C.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追求
D.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明理学,解题关键信息是“孟子主张按时耕作、适度渔猎,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王阳明强调‘万物一体’”。
【解答】A.“和而不同”强调不同事物的和谐共存但保持自身特点,题干未体现,排除;
B.北宋和明朝并非大变革时期,且题干未涉及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排除;
C.据题干“孟子主张按时耕作、适度渔猎,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王阳明强调‘万物一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张均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追求(如生态平衡与伦理关怀),正确;
D.题干重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非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明理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7.(2025 闽侯县校级一模)商朝时期,辔地常处于敌方攻击威胁之中,当商朝实力强大时,商人在此抵御外敌维护统治;当王朝统治力减弱时,辔地最终叛商或被敌方侵占,商人将其称为敌对方国“辔方”。这说明商朝(  )
A.有一定疆界观念 B.中央集权在强化
C.对边地控制不稳 D.与方国关系多变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商朝的建立和内外服制度,解题关键信息是“辔地常处于敌方攻击威胁之中,当商朝实力强大时,商人在此抵御外敌维护统治;当王朝统治力减弱时,辔地最终叛商或被敌方侵占,商人将其称为敌对方国‘辔方’”。
【解答】A.据材料可知,当辔地叛商成为“辔方”时,这种称呼体现了商人对疆界的区分,表明他们有一定的疆界观念,正确;
B.商朝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
C.商对边地控制不稳主要强调的是对边地统治的实际效果不稳定,而题干材料重点在于通过对“辔方”的称呼反映商人的一种认知观念,不是单纯强调控制的稳定性问题,排除;
D.材料中主要围绕辔地从受商朝统治到成为敌对方国这一变化来阐述,重点不是商朝与所有方国的关系多变,只是以辔地为例说明特定情况下的变化,不能代表整个商朝与方国的关系状态,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朝的建立和内外服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8.(2025 南岗区校级四模)1980年,考古工作者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层进行了发掘,清理出长方形房址10余座、灰坑30余个,出土磨制石器100余件、陶器200余件,其中3座房址出土了玉锥形器共5件。据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的三星堆文化(  )
A.产生体系化的手工业 B.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C.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初步形成早期国家
【分析】本题考查三星堆遗址,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三星堆遗址。
【解答】据材料可知,玉锥形器属于相对珍贵的物品,仅在部分房址出土,说明不同房址的居住者拥有的物品存在差异,暗示了社会贫富分化出现,B项正确;
材料仅提及出土了磨制石器、陶器、玉锥形器等物品,没有关于手工业技术体系化相关信息,如技术流程、工艺传承等方面内容,无法得出手工业技术体系化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三星堆遗址出现社会贫富分化,无法得出是否与中原文化有过交流,排除C项;
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一般包括城市、文字、礼仪制度等,材料中未涉及这些方面内容,不能推断出早期国家初步形成,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三星堆遗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5 合肥二模)西周时期,士拥有一定财产,无须生产劳作,必须小心谨慎地为卿大夫效劳。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则不同,孔子公然竖起“学而优则仕”的旗帜,墨家派遣弟子拿起武器帮助宋国守城,法家导演了众多的变法活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制度的形成 B.思想流派的对立
C.社会活力的增强 D.政治权力的集中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百家争鸣,解题关键信息是“学而优则仕”“墨家派遣弟子拿起武器帮助宋国守城,法家导演了众多的变法活动”。
【解答】A.官僚制度形成于秦朝,排除;
B.材料反映了士阶层的变化,不涉及思想流派的对立,排除;
C.根据“学而优则仕”“墨家派遣弟子拿起武器帮助宋国守城,法家导演了众多的变法活动”等可知,材料中士阶层突破自身角色的束缚,推动变法革新,增强了社会的活力,正确;
D.材料涉及士阶层的转变,不涉及政治权力的集中,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0.(2025春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据《战国策 燕策》记载,燕国的粮食储备可以“粟支十年”。考古工作者还在燕国境内的北京、天津、辽宁、山西、河北、内蒙等地发现了大量的酒器,酿酒在燕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燕国(  )
A.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B.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
C.酿酒业领先于他国 D.酿酒业不受政府控制
【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从材料信息可知,燕国的粮食储备可以“粟支十年”,酿酒普遍,说明粮食有所剩余,这反映出当时燕国农业生产较为发达,A项正确;
从材料中不能得出酿酒是否属于官营,排除B项;
材料没有当时燕国手工业酿酒业领先于他国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不能看出是否受政府控制,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2025春 沙坪坝区校级期末)据考古发现的湖南里耶秦简显示,江陵县丞暨于公元前226﹣前225年之间因职务上的过失、差错等,先后八次受到追责的时间、原因及具体事实等都一一清晰记载。这表明秦朝(  )
A.地方分权制衡 B.刑罚尤为严酷
C.监察机制健全 D.吏治管理严格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一,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解答】江陵县丞暨于公元前226﹣前225年之间因职务上的过失、差错等,先后八次受到追责的时间、原因及具体事实等都有清晰记载,这表明秦朝吏治管理相当严格,D项正确;
材料未显示地方分权制衡,故排除A项;
BC两项分别错把秦朝吏治管理严格解读为刑罚严酷、监察机制健全,不选B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一,侧重于考查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2.(2025 郑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丞相王绾等颂扬秦始皇的功绩:从前,五帝的土地纵横各千里,外面还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摘编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发布上谕:“太祖高皇帝开基东土,遐迩率服。”各个蒙古部落又望风归顺,“咸禀正朔,以迄于今”,“是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到了现在,“而六合成大一统之天下”,东西南北,声威教化所及之处,没有人不尊崇亲近。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相较于秦朝,清前期“一统”一词的内涵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一统”模式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华文明的发展。(1)“概括相较于秦朝,清前期‘一统’一词的内涵有哪些变化”:仔细阅读材料一关于秦朝统一的描述,如“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可知秦朝统一在政治制度方面以郡县制推行中央集权。材料二则提到清前期“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中外一家”等,能获取清前期统一涉及塞外及民族关系等方面信息。联系所学知识:思考秦朝统一的地域范围主要在中原及周边部分地区,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进一步拓展,将蒙古等边疆地区纳入。秦朝民族融合程度有限,而清朝各民族联系紧密。秦朝主要靠郡县制管理,清朝对边疆因俗而治。从地域、民族关系、政治统治等方面对比概括出变化。(2)“简析‘大一统’模式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解答】(1)变化:根据材料“是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到了现在,‘而六合成大一统之天下’,东西南北,声威教化所及之处,没有人不尊崇亲近”及所学知识,可从疆域范围、民族关系、政治统治等方面归纳,如疆域范围扩大;民族种类增多;民族融合加强;政治权力深入(中央集权的强化);文化认同加深。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政治角度:“大一统”能维持国家长期稳定,因为权力集中、版图统一减少了内部冲突,为中华文明发展奠定稳定基础。经济角度:国家统一利于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地区间经济交流,推动统一市场形成,像清朝边疆与内地贸易频繁,促进经济繁荣。文化角度:各民族在统一环境下交往增多,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与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民族关系角度:“大一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民族和国家认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等。
故答案为:
(1)变化:疆域范围扩大;民族种类增多;民族融合加强;政治权力深入(中央集权的强化);文化认同加深。
(2)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使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保持强大的凝聚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有利于近代救亡图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华文明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23.(2025春 贵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百年征战给当时的各地君主带去“国家建构”压力——唯有那些能够最大程度军事动员、控制和管理生产以及汲取社会资源的政权能够“适者生存”。于是,集权最成功的秦国“脱颖而出”,并在征服其他国家后将这一“秦国模式”推广到整个中国。
——选自弗朗西斯 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材料二 由于国内冲突的影响,贵族大夫不得不起用他们自己的家宰和武士来管理新扩张的领地。所以士最终控制了许多原本由贵族大夫控制的职位。士被任命为邑宰来管理原大夫封邑的情况十分常见。从此,士甚至在国家政治领域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到春秋末期,士权力大增,影响扩大,而且在下一阶段他们的地位将上升得更高。
——摘编自许俾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建构”压力的主要来源,并说明秦国应对压力的核心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阶层崛起的原因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百年征战给当时的各地君主带去‘国家建构’压力——唯有那些能够最大程度军事动员、控制和管理生产以及汲取社会资源的政权能够‘适者生存’。于是,集权最成功的秦国‘脱颖而出’,并在征服其他国家后将这一‘秦国模式’推广到整个中国”可概括出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建构”压力的主要来源是诸侯国之间的征战。为了应对这种压力,秦国的核心举措是最大程度地军事动员、控制和管理生产,以及汲取社会资源,从而在战争中脱颖而出。
(2)根据材料“由于国内冲突的影响,贵族大夫不得不起用他们自己的家宰和武士来管理新扩张的领地。所以士最终控制了许多原本由贵族大夫控制的职位。士被任命为邑宰来管理原大夫封邑的情况十分常见。从此,士甚至在国家政治领域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到春秋末期,士权力大增,影响扩大,而且在下一阶段他们的地位将上升得更高。”可概括出士阶层崛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使得旧贵族衰落,这为士阶层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其次,生产力发展,私学兴起,使得更多的士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士阶层的崛起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士人进入政治领域,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另一方面,士人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故答案为:
(1)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建构”压力的主要来源是诸侯国之间的征战。为了应对这种压力,秦国的核心举措是最大程度地军事动员、控制和管理生产,以及汲取社会资源,从而在战争中脱颖而出。
(2)士阶层崛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使得旧贵族衰落,这为士阶层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其次,生产力发展,私学兴起,使得更多的士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士阶层的崛起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士人进入政治领域,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另一方面,士人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点评】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