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5春 洛阳期末)花生原产于巴西和秘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早期的航海家把花生从南美洲带到西班牙,揭开了花生种植的新历史。16世纪初期,花生又从南美洲经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各地。这表明( )
A.花生通过移民途径得到广泛传播
B.物种的跨洲际传播具有单向性
C.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2.(2025 重庆校级三模)唐中后期,政府多次下令禁止土地买卖,但民间“私券如山,官不得知”。天宝年间某县“受田不足者十之七八”,而大历年间更是“民户有田者不过十之二三”。这一现象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土地私有制发展突破国家授田体系
B.土地买卖合法化冲击了均田制基础
C.租庸调制瓦解加剧政府的财政危机
D.庄园经济发展出现日渐式微的趋势
3.(2025 湖北模拟)1848年,为解决环境污染、传染病肆虐和公共卫生状况急剧恶化的问题,英国颁行《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此后,英国又不断改革,1858年创建枢密院医务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建立了一整套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英国政府这些举措( )
A.有效保障了国内民众身心健康
B.吸取历史上公共卫生管理经验
C.使政府机构变得更加庞大琐细
D.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要求
4.(2025 江西模拟)如表为1894﹣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资本额(万元) 比重(%)
私人资本 国家资本 合计 私人资本 国家资本 合计
1894 年 722.5 2 796.6 3 519.1 20.53 79.47 100
1913 年 15 498.7 14 887.5 30 386.2 51.01 48.99 100
1920年 42 987.4 27 091.8 70 079.2 61.34 38.66 100
A.官僚资本垄断国民经济
B.欧美列强放松侵华步伐
C.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D.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5.(2025 如皋市模拟)19世纪60年代初,清廷上下“讳言洋务”,视提及西学为“丧心病狂”;至戊戌变法前后,朝野官僚普遍认为“非变法不能图存”,将办学堂、修铁路、开矿山等视为“救亡急务”。这一转变( )
A.受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的影响
B.表明维新思想主导清廷决策
C.标志着传统夷夏观念彻底颠覆
D.说明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6.(2025春 湖南期末)从19世纪70年代初起李鸿章争辩说,仅有枪炮和炮舰,不能使一个国家强大;要使用它们和使它们运行,还得靠制造业、矿业和近代运输业的支持。为此,洋务派( )
A.开始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
B.重视诱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尝试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
D.积极主动应对国际市场挑战
7.(2025春 汉中期末)当今,实现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自主学习和逻辑推理能力,需要极高的资本和技术投入。而且人工智能并不能解决落后地区需要解决的工业化和就业问题,因为它对高重复、低创造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岗位有很强的替代作用。由此可推知,人工智能的发展在( )
A.导致了社会治理的复杂化
B.违背世界工业化发展潮流
C.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
D.削减了各国整体就业机会
8.(2025春 鄂尔多斯期末)1765年英国木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用于纺纱的珍妮机,1784年工人科特偶然发明了冶铁的搅炼法,1785年徒工出身的瓦特改良蒸汽机用于棉纺织生产。这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 )
A.得益于世界市场的扩大
B.实现了机器取代手工生产
C.来自于生产经验的总结
D.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9.(2025春 重庆期末)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消费者通过分期付款方式购买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8.3%,约为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这些现象说明美国( )
A.社会消费良性增长 B.国民收入有所下降
C.经济发展潜藏危机 D.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10.(2025春 天津期末)皮伦尼(1862—1935)在概述资本主义社会史时注意到“经济自由”和“经济调节”两个阶段反复轮回的“惊人的规律性”,这种“反复轮回”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据此绘制出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如右图)。由此可知,“反复轮回”是指( )
A.自由放任政策的实施 B.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 D.国家干预政策的推行
11.(2025春 天津期末)据考古发现,人类早期的原始村落大多分布在大河流域,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由此可以判断,原始村落的出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A.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B.原始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
C.私有财产的出现
D.国家的产生
12.(2025春 慈溪市期末)根据统计,1801﹣1841 年间,英国人口为 5000﹣9999人的城市数量从58个增加到 156个,人口为10000﹣49999人的城市从50个增加到95个,而50000﹣99999人的大城市也从7个增加到16个。英国城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居民文化素养的提高 B.垄断组织的形成
C.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 D.奴隶贸易的兴盛
13.(2025春 五华区校级月考)自行车传入中国伊始是摩登、时尚的器械,代表着先进和富有。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自行车成为城市知识分子、公司职员、产业工人、学生等群体日常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自行车在中国消费市场的扩大源于(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西方进行商品输出
C.交通工具不断革新 D.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14.(2025春 未央区校级月考)如表为光绪年间《山东通志》的记载。据此可知( )
临清关居汶、卫两河之中,全赖南北商贩往来流通,籍能征收足额。……溯自黄水穿运以来,张秋口门淤塞,汶河成为平陆,舟辑鲜通。凡东南各省货物之北来者,皆用轮船装运,由海口直达津沽。
A.政府更加重视沿海地区的开发
B.运河改道加速临清走向衰落
C.传统内河航运让位于轮船运输
D.新式交通冲击传统运河经济
15.(2025 滨海新区三模)1906年2月,天津第一条公交电车线路开通。为此,《大公报》著文指出,“今天津之电车盖为外人所办,并非我中国所自办,我中国不过特派董事以参议于其间,此后内地电车路权又将握于外人之手”。该文意在( )
A.推动交通发展 B.学习西方科技
C.呼吁保护利权 D.关注人民生活
16.(2025春 未央区校级期末)如表为中国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目录的部分内容。该著作( )
目录……卷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卷五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
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B.奠定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C.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方法
D.系统地总结古代药物学成就
17.(2025 江苏)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其“肘后”者,犹言“袖珍”,意为可藏于手肘之后;“备急”者,“预先备办临急可用之要方”。唐朝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遂著成《千金方》。两书取名的要义共同反映出,中医药学注重( )
A.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B.对药物功用的理论总结
C.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D.药方与辨证施治的结合
18.(2025 广州模拟)据统计,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西属美洲主要出口金银,如1594年金银占出口总量的95.6%。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就拉丁美洲而言,采矿业不过是一种与当地经济其余部门联系不大的产业”。拉美金银的大量出口( )
A.引发了拉丁美洲的价格革命
B.加剧了拉丁美洲经济结构失衡
C.推动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D.增强了西班牙的工业竞争优势
19.(2025春 衢州期末)下表为18世纪广东年均出口茶叶数量(单位:万千克)
年代 英国东印度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 其它国家 总数
1726﹣1733 498 181 460 1139
1734﹣1740 629 392 1034 2055
1741﹣1748 899 916 1918 3733
1749﹣1755 1390 1275 2661 5326
这一贸易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苏伊士运河开始通航
B.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助推
C.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
D.茶叶种植技术革命性突破
20.(2025春 临潼区校级期末)观察右面的示意图,下列表述与图中所示路线吻合的是( )
A.苜蓿、葡萄均沿此路线传入中国
B.大量白银经马尼拉最终流入中国
C.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
D.是葡萄牙丝银贸易的代表性航线
21.(2025 江苏)表呈现的是明代小说中描写商业活动的片段。该表折射出当时( )
作品 内容
《警世通言》 南京国子监监生孙富“徽州新安人氏,家资巨万”,世代在扬州经营盐业
《杜骗新书》 徽州人吴胜理“在苏州府开铺,收买各样色布,揭行生意最大,四方买者极多,每日有几十两银交易”
《石点头》 在扬州,来元(人名)“走到一个典铺里来当银,这典铺是姓程的徽州人所开”
A.白银资本催生典当业
B.徽商热衷资助文学创作
C.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D.货物交易依赖长途贩运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2.(2025春 天宁区校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及机器设备的引入,英国大多数手工工场逐渐完成了向近代工厂过渡。在工厂资本构成中,用于机器设备的固定资本占据很大比例,远远超过前工业化时期所占比重。与此同时,分散在乡村的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工厂聚集。在工厂制时代,时间成为生产的一部分,工人要按照固定时间上下班和用餐,在严密的监督下按照有规律的工时和标准化的程序来工作。例如,在英国韦奇伍德的制陶厂,273名工人均依据其从事工种的不同而分配在不同车间里,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一道生产工序,工厂的生产效率也大为提高。但工业化时代的劳作方式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如工厂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在直接的劳动过程中丧失了主导地位,劳动负荷超标,每天的工作时间从14小时到18小时不等。进入19世纪30年代后,英国工厂改革运动兴起,逐步消除了早期工厂制的一些弊端,由此推动着工厂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近代工厂制度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厂劳作方式对英国近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3.(2025春 红河县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南航空事业开始于1922年。当时,云南督军唐继尧把昆明巫家坝的练兵操场改建成飞机场,从法国驻越南空军部队买来30架旧战斗机和15架教练机,组建了云南历史上第一支空中力量。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美籍志愿空军总队”——陈纳德“飞虎队”总部设在昆明巫家坝机场。“飞虎队”用C﹣53飞机从巫家坝机场起飞,开辟了飞越喜马拉雅山至印度的“驼峰航线”,是抗日战争中我国的重要后勤补给线。
——摘自马曜主编《云南简史》
材料二 1980年,民航云南管理局实行民航成都管理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体制,以民航领导为主。为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云南在国内省一级民航局中率先采用贷款和租赁方式,先后于1985年、1986年、1991年从国外引进了3架波音737﹣300型客机,将飞机座位数由144个扩大到520个,到1991年底云南民航共有26条航线,航线里程2万公里……90年代中期以后,云南加大对民航建设的投入,对现有机场进行改造,扩建完善机场及基础设施,新建丽江、迪庆、大理、临沧机场。到2005年云南已有11个地方机场,加上规划的红河机场、怒江机场、泸沽湖机场等,云南机场布局基本覆盖全省。
——摘编自《云南省志 交通志卷三十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云南航空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云南民航事业发展的特征。
经济与社会生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2025春 洛阳期末)花生原产于巴西和秘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早期的航海家把花生从南美洲带到西班牙,揭开了花生种植的新历史。16世纪初期,花生又从南美洲经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各地。这表明( )
A.花生通过移民途径得到广泛传播
B.物种的跨洲际传播具有单向性
C.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掌握美洲外传的农作物及其影响。
【解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即新航路开辟后,花生从南美洲传播到欧洲、非洲和亚洲各地,这表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传播,D正确;
材料中未提及花生是通过移民途径传播的,属于无中生有,A错误;
从材料可知花生从南美洲传播到欧洲、非洲和亚洲,并非单向传播,物种的跨洲际传播是多向的,B错误;
材料仅阐述了花生的传播路径,没有提及对当地食物结构的改变,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5 重庆校级三模)唐中后期,政府多次下令禁止土地买卖,但民间“私券如山,官不得知”。天宝年间某县“受田不足者十之七八”,而大历年间更是“民户有田者不过十之二三”。这一现象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土地私有制发展突破国家授田体系
B.土地买卖合法化冲击了均田制基础
C.租庸调制瓦解加剧政府的财政危机
D.庄园经济发展出现日渐式微的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解答】根据材料“受田不足者十之七八”“民户有田者不过十之二三”等信息可知,唐朝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原有的均田制逐渐瓦解,A项正确;
政府下令禁止土地买卖,材料中的土地买卖是非法的,排除B项;
材料涉及均田制的瓦解,不涉及赋税制度,排除C项;
材料强调均田制瓦解,并不涉及庄园经济发展,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5 湖北模拟)1848年,为解决环境污染、传染病肆虐和公共卫生状况急剧恶化的问题,英国颁行《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此后,英国又不断改革,1858年创建枢密院医务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建立了一整套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英国政府这些举措( )
A.有效保障了国内民众身心健康
B.吸取历史上公共卫生管理经验
C.使政府机构变得更加庞大琐细
D.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要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材料主要说明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为解决环境污染、传染病肆虐和公共卫生状况急剧恶化的问题建立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而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加剧这些问题的最突出因素,公共卫生制度的出台顺应了时代要求,因此选D;
从所学知识可知,只能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众身心健康,不一定能有效保障,排除A;
从所学知识可知,难以判断是否吸取了历史上公共卫生管理经验,排除B;
从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是必须的,不能用“庞大琐细”形容,排除D。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4.(2025 江西模拟)如表为1894﹣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资本额(万元) 比重(%)
私人资本 国家资本 合计 私人资本 国家资本 合计
1894 年 722.5 2 796.6 3 519.1 20.53 79.47 100
1913 年 15 498.7 14 887.5 30 386.2 51.01 48.99 100
1920年 42 987.4 27 091.8 70 079.2 61.34 38.66 100
A.官僚资本垄断国民经济
B.欧美列强放松侵华步伐
C.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D.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重点在于通过表格数据解读产业资本结构变化,结合“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工业发展关系的理解能力。
【解答】A.表格显示国家资本比重从1894年的79.47%降至1920年的38.66%,但“垄断国民经济”与数据趋势矛盾,故A错误;
B.欧美列强一战期间(1914﹣1918)放松侵华,但题干时间跨度至1920年,战后列强恢复侵略,且表格未体现列强侵华政策变化,故B错误;
C.私人资本比重从1894年的20.53%增至1920年的61.34%,结合《纲要》中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及一战期间列强放松经济侵略的背景,可推断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故C正确;
D.表格仅反映产业资本结构,未涉及农业、手工业等社会经济结构全貌,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关键在于从数据变化中提炼民族工业发展的核心信息,易错点在于混淆“国家资本”与“官僚资本”概念(国家资本包含清政府、北洋政府投资,非特指官僚资本)。解题需结合甲午战后列强资本输出、一战期间列强放松经济侵略等背景知识,体现对数据与史实的综合分析能力。
5.(2025 如皋市模拟)19世纪60年代初,清廷上下“讳言洋务”,视提及西学为“丧心病狂”;至戊戌变法前后,朝野官僚普遍认为“非变法不能图存”,将办学堂、修铁路、开矿山等视为“救亡急务”。这一转变( )
A.受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的影响
B.表明维新思想主导清廷决策
C.标志着传统夷夏观念彻底颠覆
D.说明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解题关键信息是“非变法不能图存”“将办学堂、修铁路、开矿山等视为‘救亡急务’”。
【解答】A.根据材料“非变法不能图存”“将办学堂、修铁路、开矿山等视为‘救亡急务’”等信息可知,清朝由抵触西学,到主张学习西方,进行变法,开设学堂等,这与近代化的探索如洋务运动等相关,这些探索传播了西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正确;
B.材料只能看出官僚的普遍观点,但是维新思想并未主导清廷决策,排除;
C.“彻底”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社会共识”夸大其词,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6.(2025春 湖南期末)从19世纪70年代初起李鸿章争辩说,仅有枪炮和炮舰,不能使一个国家强大;要使用它们和使它们运行,还得靠制造业、矿业和近代运输业的支持。为此,洋务派( )
A.开始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
B.重视诱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尝试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
D.积极主动应对国际市场挑战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需要掌握洋务运动的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目的。
【解答】A.19世纪60年代洋务新政之初,创办的军事工业就已经开始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排除;
B.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政府的统治,而不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排除;
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认为仅有枪炮和炮舰(军用工业),不能使一个国家强大,还得靠制造业、矿业和近代运输业(民用工业)的支持,以达到“求富”的目的,为此洋务派尝试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正确;
D.在近代初期,中国的近代化是比较被动的,“积极主动”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7.(2025春 汉中期末)当今,实现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自主学习和逻辑推理能力,需要极高的资本和技术投入。而且人工智能并不能解决落后地区需要解决的工业化和就业问题,因为它对高重复、低创造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岗位有很强的替代作用。由此可推知,人工智能的发展在( )
A.导致了社会治理的复杂化
B.违背世界工业化发展潮流
C.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
D.削减了各国整体就业机会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极高的资本和技术投入,且不能解决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就业问题,发达国家凭借资本技术优势占据有利地位,并进一步拉开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世界发展不平衡趋势加强,C项正确;据材料“实现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自主学习和逻辑推理能力,需要极高的资本和技术投入”可知,发展人工智能需要极高的资本和技术,对发达国家有利,未涉及社会治理,排除A项;尽管人工智能虽然无法解决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就业问题,但是顺应世界工业化智能化发展潮流,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人工智能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8.(2025春 鄂尔多斯期末)1765年英国木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用于纺纱的珍妮机,1784年工人科特偶然发明了冶铁的搅炼法,1785年徒工出身的瓦特改良蒸汽机用于棉纺织生产。这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 )
A.得益于世界市场的扩大
B.实现了机器取代手工生产
C.来自于生产经验的总结
D.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生可根据材料“1765年英国木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用于纺纱的珍妮机,1784年工人科特偶然发明了冶铁的搅炼法,1785年徒工出身的瓦特改良蒸汽机用于棉纺织生产”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发明机器的是经验丰富的劳动者,所以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来自于生产经验的总结,故选择C;
世界市场的扩大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A;
材料中不能体现机器取代了手工生产,故排除B;
科学与技术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2025春 重庆期末)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消费者通过分期付款方式购买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8.3%,约为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这些现象说明美国( )
A.社会消费良性增长 B.国民收入有所下降
C.经济发展潜藏危机 D.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危机,解答本题需要结合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分析。
【解答】美国国民总收入有所增加的同时,但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增长速度远高于GDP与消费增长,反映出在耐用消费品方面的信贷消费,分期付款等超前消费盛行,抑制了未来消费能力的提升,助长了市场虚假繁荣,反映经济发展潜藏危机,C项正确;
题干反映当时耐用消费品方面的过度消费,不是良性增长,排除A项;
材料未反映国民收入的下降,是超前消费,排除B项;
材料无法反映贫富差距的拉大,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危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0.(2025春 天津期末)皮伦尼(1862—1935)在概述资本主义社会史时注意到“经济自由”和“经济调节”两个阶段反复轮回的“惊人的规律性”,这种“反复轮回”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据此绘制出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如右图)。由此可知,“反复轮回”是指( )
A.自由放任政策的实施 B.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 D.国家干预政策的推行
【分析】本题考查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皮伦尼提到的“经济自由”和“经济调节”两个阶段的反复轮回,实际上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自由市场之间的交替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经济政策进行的适时调整,C项正确;自由放任政策的实施只反映了“经济自由”阶段,没有涵盖“经济调节”阶段,排除A项;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通常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积极作用,与“经济自由”和“经济调节”的轮回关系不直接相关,排除B项;国家干预政策的推行只反映了“经济调节”阶段,没有包括“经济自由”阶段,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1.(2025春 天津期末)据考古发现,人类早期的原始村落大多分布在大河流域,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由此可以判断,原始村落的出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A.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B.原始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
C.私有财产的出现
D.国家的产生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考生可结合材料“人类早期的原始村落大多分布在大河流域”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大河流域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原始农业的发展,而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村落的产生,故答案选A项;
畜牧业本身带有流动性,不利于村落的形成,故B不正确;
私有财产和国家的产生与村落的形成没有直接的联系,故排除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2.(2025春 慈溪市期末)根据统计,1801﹣1841 年间,英国人口为 5000﹣9999人的城市数量从58个增加到 156个,人口为10000﹣49999人的城市从50个增加到95个,而50000﹣99999人的大城市也从7个增加到16个。英国城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居民文化素养的提高 B.垄断组织的形成
C.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 D.奴隶贸易的兴盛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首先,我们分析题目所描述的现象:
时间段:1801﹣1841年。现象: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都有显著增加。接下来,我们逐项考察每个选项是否能合理解释这一现象:
A.居民文化素养的提高:虽然文化素养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但它更多关联于教育、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发展,而不是直接导致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因此,这一选项与题目描述的现象关联性不强。
B.垄断组织的形成:垄断组织主要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与题目所给的时间段不符。因此,这一选项可以排除。
C.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1801﹣1841年正值英国工业革命的高潮时期。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寻求就业机会。这直接推动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因此,这一选项与题目描述的现象高度相关。
D.奴隶贸易的兴盛:虽然奴隶贸易在早期对英国的经济有一定影响,但到19世纪初,随着道德和国际压力的增加,奴隶贸易逐渐受到谴责并被限制。此外,奴隶贸易与国内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无直接关联。因此,这一选项可以排除。
综上所述,1801﹣1841年间英国城市数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这一进程带动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
故选C。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5春 五华区校级月考)自行车传入中国伊始是摩登、时尚的器械,代表着先进和富有。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自行车成为城市知识分子、公司职员、产业工人、学生等群体日常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自行车在中国消费市场的扩大源于(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西方进行商品输出
C.交通工具不断革新 D.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分析】本题考查了交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自行车成为城市多群体日常交通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与中产阶级的壮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工业生产和消费能力提升,国产化降低了自行车成本,扩大了市场,A项正确;西方商品输出是自行车传入中国的初始原因,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市场扩大主因是本土经济发展,非单纯依赖进口,排除B项;自行车技术此时未发生根本性革新,普及主因是生产与消费条件改善,排除C项;城市化加速虽增加交通需求,但其本身是工业化的结果,非根本动因,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交通,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4.(2025春 未央区校级月考)如表为光绪年间《山东通志》的记载。据此可知( )
临清关居汶、卫两河之中,全赖南北商贩往来流通,籍能征收足额。……溯自黄水穿运以来,张秋口门淤塞,汶河成为平陆,舟辑鲜通。凡东南各省货物之北来者,皆用轮船装运,由海口直达津沽。
A.政府更加重视沿海地区的开发
B.运河改道加速临清走向衰落
C.传统内河航运让位于轮船运输
D.新式交通冲击传统运河经济
【分析】本题考查了交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临清关原靠运河运输收税,后因黄河淤塞及轮船运输兴起,东南货物不再依赖运河,体现了新式交通对传统运河经济的冲击,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对沿海地区开发的态度及相关举措等内容,无法得出政府更加重视沿海地区开发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黄河水穿运导致张秋口门淤塞,以及轮船运输对南北运输的影响,未明确体现运河改道的影响,排除B项;“让位于”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东南各省货物北来更多用轮船,但不能就此说明传统内河航运已完全被取代,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5 滨海新区三模)1906年2月,天津第一条公交电车线路开通。为此,《大公报》著文指出,“今天津之电车盖为外人所办,并非我中国所自办,我中国不过特派董事以参议于其间,此后内地电车路权又将握于外人之手”。该文意在( )
A.推动交通发展 B.学习西方科技
C.呼吁保护利权 D.关注人民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了交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推动交通发展:虽然电车的开通可以视为交通发展的一部分,但《大公报》的评论重点在于电车的控制权问题,而非单纯推动交通发展。此选项不正确。
B.学习西方科技:材料中并未提及学习西方科技的内容,而是强调了电车控制权的外落。此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不正确。
C.呼吁保护利权:根据材料,“我中国不过特派董事以参议于其间,此后内地电车路权又将握于外人之手”这句话明显表达了对电车路权被外国人掌控的担忧,并隐含呼吁保护国家利权的意味。此选项与材料主旨相符,正确。
D.关注人民生活:材料主要讨论的是电车控制权的问题,并未直接涉及人民生活的关注。此选项与材料内容关联不大,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6.(2025春 未央区校级期末)如表为中国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目录的部分内容。该著作( )
目录……卷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卷五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
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B.奠定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C.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方法
D.系统地总结古代药物学成就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医学成就,解答本题需结合《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成就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与题干不符,排除AB;根据材料“卷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卷五伤暑病脉证并治”并结合所学可知,《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故C项正确;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的著作是《本草纲目》,与题干不符错误,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医学成就,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5 江苏)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其“肘后”者,犹言“袖珍”,意为可藏于手肘之后;“备急”者,“预先备办临急可用之要方”。唐朝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遂著成《千金方》。两书取名的要义共同反映出,中医药学注重( )
A.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B.对药物功用的理论总结
C.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D.药方与辨证施治的结合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题干中,《肘后备急方》强调“袖珍便携、应急救治”,《千金方》以“人命至重”为名,均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和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实用理念,A项正确;
题干未提及两书对药物功效的“理论总结”,而是侧重书籍的实用性和对生命的重视,排除B项;
“人与自然的联系”(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思想,但题干未涉及自然环境对医学的影响,仅强调救急和生命价值,排除C项;
“辨证施治”指根据病情辨证后开具药方,是中医的诊疗原则,但题干未提及两书在药方运用中如何结合辨证思维,而是突出“备急”和“人命至重”,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8.(2025 广州模拟)据统计,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西属美洲主要出口金银,如1594年金银占出口总量的95.6%。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就拉丁美洲而言,采矿业不过是一种与当地经济其余部门联系不大的产业”。拉美金银的大量出口( )
A.引发了拉丁美洲的价格革命
B.加剧了拉丁美洲经济结构失衡
C.推动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D.增强了西班牙的工业竞争优势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引发了拉丁美洲的价格革命:价格革命通常指新大陆金银流入欧洲后引发的物价上涨。虽然金银出口对欧洲有影响,但题干强调的是对拉丁美洲本身的影响,而非欧洲。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
B.加剧了拉丁美洲经济结构失衡:根据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采矿业与拉丁美洲当地经济的其余部门联系不大。这表明金银出口并未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而是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单一和失衡。金银的大量出口可能使得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被忽视,从而加剧了这种失衡。因此,B项符合题意。
C.推动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虽然金银在全球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题干讨论的是对拉丁美洲的具体影响,而非全球层面的货币体系建立。因此,C项不符合题意。
D.增强了西班牙的工业竞争优势:题干讨论的是拉丁美洲的情况,而非西班牙。金银出口确实为西班牙带来了财富,但这些财富并未直接转化为工业竞争优势。因此,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2025春 衢州期末)下表为18世纪广东年均出口茶叶数量(单位:万千克)
年代 英国东印度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 其它国家 总数
1726﹣1733 498 181 460 1139
1734﹣1740 629 392 1034 2055
1741﹣1748 899 916 1918 3733
1749﹣1755 1390 1275 2661 5326
这一贸易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苏伊士运河开始通航
B.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助推
C.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
D.茶叶种植技术革命性突破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结合为18世纪广东年均出口茶叶数量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18世纪广东茶叶出口量增长显著,材料中英国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占据主要份额,体现了新型商业经营方式如特许公司的垄断贸易和全球网络对贸易的强力助推,推动了茶叶出口扩张,B项正确;
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开通,远晚于材料涉及的1726﹣1755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材料数据止于1755年,处于工业革命前,且出口增长源于贸易因素而非生产技术革新,排除C项;
茶叶种植技术革命性突破依托于工业化,如机械化等因素的出现,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20.(2025春 临潼区校级期末)观察右面的示意图,下列表述与图中所示路线吻合的是( )
A.苜蓿、葡萄均沿此路线传入中国
B.大量白银经马尼拉最终流入中国
C.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
D.是葡萄牙丝银贸易的代表性航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掌握西班牙主导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知识。
【解答】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该贸易路线推动太平洋贸易发展,B正确;
苜蓿、葡萄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图中路线无关,排除A;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巅峰是郑和下西洋,路线与图中美洲、马尼拉等不符,排除C;
葡萄牙贸易航线主要绕非洲至亚洲(如印度),图中涉及美洲,属于西班牙贸易范畴,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025 江苏)表呈现的是明代小说中描写商业活动的片段。该表折射出当时( )
作品 内容
《警世通言》 南京国子监监生孙富“徽州新安人氏,家资巨万”,世代在扬州经营盐业
《杜骗新书》 徽州人吴胜理“在苏州府开铺,收买各样色布,揭行生意最大,四方买者极多,每日有几十两银交易”
《石点头》 在扬州,来元(人名)“走到一个典铺里来当银,这典铺是姓程的徽州人所开”
A.白银资本催生典当业
B.徽商热衷资助文学创作
C.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D.货物交易依赖长途贩运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信息是“徽州新安人氏,家资巨万”“在苏州府开铺,收买各样色布,揭行生意最大,四方买者极多,每日有几十两银交易”“走到一个典铺里来当银,这典铺是姓程的徽州人所开”。
【解答】A.材料只有一个涉及典当行业,不全面,排除;
B.材料只能说明明代小说涉及徽商,不能说明徽商资助了文学创作,排除;
C.根据“徽州新安人氏,家资巨万”“在苏州府开铺,收买各样色布,揭行生意最大,四方买者极多,每日有几十两银交易”“走到一个典铺里来当银,这典铺是姓程的徽州人所开”分析可知,材料说明徽商从事各种商业活动,较为活跃,正确;
D.材料涉及商帮,不涉及长途贩运,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二.材料题(共2小题)
22.(2025春 天宁区校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及机器设备的引入,英国大多数手工工场逐渐完成了向近代工厂过渡。在工厂资本构成中,用于机器设备的固定资本占据很大比例,远远超过前工业化时期所占比重。与此同时,分散在乡村的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工厂聚集。在工厂制时代,时间成为生产的一部分,工人要按照固定时间上下班和用餐,在严密的监督下按照有规律的工时和标准化的程序来工作。例如,在英国韦奇伍德的制陶厂,273名工人均依据其从事工种的不同而分配在不同车间里,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一道生产工序,工厂的生产效率也大为提高。但工业化时代的劳作方式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如工厂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在直接的劳动过程中丧失了主导地位,劳动负荷超标,每天的工作时间从14小时到18小时不等。进入19世纪30年代后,英国工厂改革运动兴起,逐步消除了早期工厂制的一些弊端,由此推动着工厂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近代工厂制度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厂劳作方式对英国近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要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特征来解答。
(2)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要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来解答。
【解答】(1)基本特征:根据材料“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及机器设备的引入”可知,以大机器生产为核心;根据材料“用于机器设备的固定资本占据很大比例”可知,资本大量投入;根据材料“分散在乡村的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工厂聚集”可知,劳动力高度集中;根据材料“273名工人均依据其从事工种的不同而分配在不同车间里”可知,劳动分工加强;根据材料“在严密的监督下按照有规律的工时和标准化的程序来工作”可知,生产管理严格规范。
(2)影响:根据材料“工厂的生产效率也大为提高”可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分散在乡村的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工厂聚集”可知,推动了城市化;根据材料“时间成为生产的一部分,工人要按照固定时间上下班和用餐”可知,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守时成为人们的新习惯);根据材料“如工厂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可知,工人劳动自主性丧失;根据材料“每天的工作时间从14小时到18小时不等”可知,工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大)。
故答案为:
(1)基本特征:以大机器生产为核心;资本大量投入;劳动力高度集中;劳动分工加强;生产管理严格规范。
(2)影响: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守时成为人们的新习惯);工人劳动自主性丧失;工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3.(2025春 红河县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南航空事业开始于1922年。当时,云南督军唐继尧把昆明巫家坝的练兵操场改建成飞机场,从法国驻越南空军部队买来30架旧战斗机和15架教练机,组建了云南历史上第一支空中力量。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美籍志愿空军总队”——陈纳德“飞虎队”总部设在昆明巫家坝机场。“飞虎队”用C﹣53飞机从巫家坝机场起飞,开辟了飞越喜马拉雅山至印度的“驼峰航线”,是抗日战争中我国的重要后勤补给线。
——摘自马曜主编《云南简史》
材料二 1980年,民航云南管理局实行民航成都管理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体制,以民航领导为主。为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云南在国内省一级民航局中率先采用贷款和租赁方式,先后于1985年、1986年、1991年从国外引进了3架波音737﹣300型客机,将飞机座位数由144个扩大到520个,到1991年底云南民航共有26条航线,航线里程2万公里……90年代中期以后,云南加大对民航建设的投入,对现有机场进行改造,扩建完善机场及基础设施,新建丽江、迪庆、大理、临沧机场。到2005年云南已有11个地方机场,加上规划的红河机场、怒江机场、泸沽湖机场等,云南机场布局基本覆盖全省。
——摘编自《云南省志 交通志卷三十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云南航空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云南民航事业发展的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了交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根据材料“云南航空事业开始于1922年。当时,云南督军唐继尧把昆明巫家坝的练兵操场改建成飞机场,从法国驻越南空军部队买来30架旧战斗机和15架教练机,组建了云南历史上第一支空中力量。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美籍志愿空军总队”——陈纳德“飞虎队”总部设在昆明巫家坝机场。“飞虎队”用C﹣53飞机从巫家坝机场起飞,开辟了飞越喜马拉雅山至印度的“驼峰航线”,是抗日战争中我国的重要后勤补给线”可概括出近代云南航空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增强国防能力:云南航空事业的起步,特别是“飞虎队”的成立,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防空能力和战略威慑力,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空中支援。促进国际交流:通过与法国等国的合作,云南航空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军事和技术的交流,为中国航空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推动区域发展:昆明巫家坝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提升了云南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保障后勤补给:“驼峰航线”的开辟,确保了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物资供应,为持久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2)根据材料“1980年,民航云南管理局实行民航成都管理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体制,以民航领导为主。为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云南在国内省一级民航局中率先采用贷款和租赁方式,先后于1985年、1986年、1991年从国外引进了3架波音737﹣300型客机,将飞机座位数由144个扩大到520个,到1991年底云南民航共有26条航线,航线里程2万公里……90年代中期以后,云南加大对民航建设的投入,对现有机场进行改造,扩建完善机场及基础设施,新建丽江、迪庆、大理、临沧机场。到2005年云南已有11个地方机场,加上规划的红河机场、怒江机场、泸沽湖机场等,云南机场布局基本覆盖全省”可概括出改革开放后云南民航事业发展的特征:政策支持与体制改革:1980年,民航云南管理局实行民航成都管理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体制,体现了政策的支持和体制的创新。现代化建设:通过贷款和租赁方式引进先进机型,如波音737﹣300型客机,显著提升了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航线网络扩展:到1991年底,云南民航拥有26条航线,航线里程达到2万公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航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90年代中期以后,云南加大对民航建设的投入,新建和扩建多个机场,如丽江、迪庆、大理、临沧机场,提升了机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全面覆盖:到2005年,云南已有11个地方机场,并规划新建多个机场,基本实现了全省机场布局的覆盖,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这些特征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云南民航事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引进、网络扩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显著进步。
故答案为:
(1)近代云南航空事业发展的历史意义:增强国防能力:云南航空事业的起步,特别是“飞虎队”的成立,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防空能力和战略威慑力,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空中支援。促进国际交流:通过与法国等国的合作,云南航空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军事和技术的交流,为中国航空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基础。推动区域发展:昆明巫家坝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提升了云南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保障后勤补给:“驼峰航线”的开辟,确保了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物资供应,为持久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2)改革开放后云南民航事业发展的特征:政策支持与体制改革:1980年,民航云南管理局实行民航成都管理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体制,体现了政策的支持和体制的创新。现代化建设:通过贷款和租赁方式引进先进机型,如波音737﹣300型客机,显著提升了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航线网络扩展:到1991年底,云南民航拥有26条航线,航线里程达到2万公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航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90年代中期以后,云南加大对民航建设的投入,新建和扩建多个机场,如丽江、迪庆、大理、临沧机场,提升了机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全面覆盖:到2005年,云南已有11个地方机场,并规划新建多个机场,基本实现了全省机场布局的覆盖,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这些特征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云南民航事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引进、网络扩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显著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了交通,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