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
1.(2024六上·龙湾期末)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能拓宽我们的视野,发现微小世界的奇妙。( )
2.(2024六上·龙湾期末)所有的凸透镜都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
3.(2024六上·龙湾期末)在没有新证据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假说暂时都是正确的。 ( )
4.(2024六上·龙湾期末)地球自转的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西边早东边晚。
5.(2024六上·龙湾期末)南仁东团队完成了世界上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造。
6.(2024六上·龙湾期末)模拟实验的结果不一定和事实一样,但可以初步验证假设是否合理。( )
7.(2024六上·龙湾期末)选用合适的工具,可以使我们做事情更省力、方便。
8.(2024六上·龙湾期末)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驱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不同的信息传播不会影响人们接受信息的效果。( )
9.(2024六上·龙湾期末)电视、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处于待机状态时不需要消耗电能。( )
10.(2024六上·龙湾期末)电动汽车的制造和使用的全过程都不会污染环境。( )
二、选择题。
11.(2024六上·龙湾期末)下列关于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B.
C.
12.(2024六上·龙湾期末)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左右移动标本,污点都没有消失,那么污点可能在( )。
A.目镜上 B.标本上 C.反光镜上
13.(2024六上·龙湾期末)组合两个凸透镜能把看到的物体放得更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号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
B.2号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
C.1号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
14.(2024六上·龙湾期末)下列关于微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肉眼看不见任何微生物
B.在酿酒、做面包、处理污水等方面都有微生物的参与
C.疫苗可以帮助人体产生抗体来预防相应疾病
15.(2024六上·龙湾期末)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高度不同。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A.地球公转位置不断发生变化
B.地球自转的地轴是倾斜的
C.地球自转方向不断发生变化
16.(2024六上·龙湾期末)公鸡黎明前打鸣、猫头鹰昼伏夜出等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昼夜变化的影响 B.四季变化的影响 C.天气的影响
17.(2024六上·龙湾期末)用橙子(如图所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筷子模拟地球自转的轴
B.去掉果肉是为了模拟地球是空心的
C.用橙子的横切线模拟赤道
18.(2024六上·龙湾期末)小科爸爸开车送小科上学的路上听到汽车有异响,停下来检查,发现汽车上一枚螺丝钉松了,观察螺丝钉(如图所示),下列最适合拧紧螺丝钉的工具是( )。
A. B. C.
19.(2024六上·龙湾期末)对于现代信息传递方式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脑提供的信息更多,书本已经没有价值
B.视频提供的信息更多,不再需要文字提供信息
C.产品制作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信息传播方式提供的信息
20.(2024六上·龙湾期末)印刷术中使用刻板刻字,要印出“科学”两个字,需要在刻板上刻下的字是( )。
A. B. C.
21.(2024六上·龙湾期末)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工具都使用了电动机,下列器具使用了电动机的是( )。
A.指南针 B.电风扇 C.电热水壶
22.(2024六上·龙湾期末)下图是古人发明的工具,其中和汽车方向盘原理相同的是( )
A.
B.
C.
23.(2024六上·龙湾期末)如图是世界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中国月球车“玉兔二号”,迄今为止已运行三年,行驶超过1000米。仔细观察月球车的两个“翅膀”,它的用途可能是( )。
A.美观
B.像飞机机翼一样的飞翔作用
C.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
24.(2024六上·龙湾期末)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通电铜导线不通电时不能让小磁针偏转
B.奥斯特偶然发现电能产生磁,所以科学家是靠运气,不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
C.在“电产生磁”的实验中,要避免长时间接通电路造成线路发烫损坏
25.(2024六上·龙湾期末)如图,A、B两种灯泡工作相同的时间,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工作相同时间,A类灯泡更节能环保
B.相对来说,B类灯泡耗能更大
C.正常工作时它们的能耗相同
三、26.近期,多地中小学学生出现集中发热情况,龙湾区也有多所学校出现班级停课现象,罪魁祸首就是甲流。它是流感的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一般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具有传播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10分)
26.(2024六上·龙湾期末)甲流病毒属于我们科学学习的微生物领域,为了能够在显微镜下清楚地观察它的形态结构,下列最适合用于显微镜的镜片是( )。
A. B. C.
27.(2024六上·龙湾期末)为了能清楚地看到甲流病毒的结构特征,应选用的观察工具是( )。
A.电子显微镜 B.光学显微镜 C.放大镜
28.(2024六上·龙湾期末)通过调节显微镜,观察到病毒在视野的左上方,为了使观察的病毒在视野中间,需要将装片向( )移动。
A.左上方 B.右上方 C.右下方
29.(2024六上·龙湾期末)下列微生物和甲流病毒一样,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
B.
C.
30.(2024六上·龙湾期末)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下述实验步骤能使视野变明亮的是( )。
A.转动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B.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C.不使用反光镜
31.(2024六上·龙湾期末)请仔细阅读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科学探索报道 2023年11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挪威新奥尔松的北极黄河站外拍摄极光现象,如下图所示: 资料 极光:它通常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会呈现出绚烂的光辉。极光一般发生在极夜的时候。 黄河站: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坐落在北极圈内。
(1)请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
(2)“科学探索报道”中研究人员是在2023年11月10日拍摄的这张极光照片,拍摄此图时,地球最有可能处于图中公转轨道的 (选填字母)位置。
(3)北极考察一般选择北极气温最高的时候,南极考察会选择南极气温最高的时候,而我国考察队都是冬季时去南极考察的,这是为什么呢?
(4)小科猜测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温州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温州是冬季。结合下表资料进行分析,你的观点是什么?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地球处于不同公转位置的时间点
平均距离 1.49亿千米
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 1.47亿千米 每年一月初
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 1.52亿千米 每年七月初
我认为小科的观点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
32.(2024六上·龙湾期末)学习“工具与技术”单元后,小科发现工具与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某项任务。他发现自己书桌上的手摇削笔机(如下图)是一项非常实用的发明,它能帮助他轻松完成削铅笔的工作。
(1)小科在使用削笔机时,先要收拢耳夹使夹笔孔变大,这样才能将铅笔插入固定。此时,耳夹运用了 (选填“杠杆”或“斜面”)原理。
(2)小科夹紧铅笔后,转动摇柄,就能把铅笔削尖。摇柄运用了轮轴的原理。请在图中标出摇柄中的“轮”和“轴”。
33.(2024六上·龙湾期末)科学课上,小科和他的同学们对两种款式不同的削笔工具进行了研究,以下是两款削笔工具的评价记录表。
两款削笔工具使用评价记录表
任务目标 工具 评价指标
是否完成任务 成本 耗时 用力情况 便携程度 削笔效果
削尖10支相同的铅笔 1号削笔机 是 2元 43秒 费力一些 体积小巧,携带非常方便还可以放进铅笔盒
2号削笔机 是 16元 31秒 省力一点 携带比较方便,但放不进去铅笔盒
(1)思考一:从“成本”指标评价看,________(选填“1号削笔机”或“2号削笔机”)的使用效果更好。
思考二:综合上述评价指标,小明和小乐发表了各自的想法。
我认为2号削笔机好,特别是削很多铅笔的时候,速度非常快!
我认为1号削笔机好,因为它的成本低,又能完成削笔的任务!
(2)依据小科的评价记录表和以上两位同学的想法,你是如何评价这两款削笔机的呢?请写下你的想法。
(3)思考三:在对两款削笔工具的测试评价中,你认为小科还可以增加哪些评价指标?(写出1~2个评价指标即可)
34.(2024六上·龙湾期末)“碳中和”是节能减排术语,它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中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倡导大家绿色出行。新能源汽车是大家关注的热门领域,它使用的燃料是非常规燃料(常规燃料是指汽油、柴油、酒精等),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最大特点就是排放量非常低,所消耗的能源也大幅度减少。
(1)新能源汽车需要充电才能正常在路上行驶。在行驶过程中是将 能转化为 能。
(2)为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023年9月亚运会所有会场都用上了“绿色电能”,这些电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任何二氧化碳,其中借助光伏电站是将 能转换为 能。
(3)为中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请给你的同学们提一些可行的“绿色”建议。(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至少提三点)
(4)为了支持“绿色”出行,越来越多家庭选择新能源汽车。汽车的电动机里有电磁铁,通电后,电磁铁具有磁能,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请选择一个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请从研究问题、你的猜测、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等方面进行实验设计,图文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确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放大镜可放大物体,尤其是放大细小物体,能让我们看清肉眼难辨的细节;显微镜能观察到细胞、细菌等更微小的结构。它们突破人眼的视觉局限,帮助我们探索肉眼无法触及的微小世界,从而拓宽视野,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因此该说法正确。
2.【答案】正确
【知识点】凸透镜
【解析】【分析】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凸透镜分为双凸、平凸和凹凸(或正弯月形)等形式,凸透镜有会聚作用故又称会聚透镜,是重要的光学元件,主要用于放大镜、老花镜、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凸透镜具有放大功能。故本题说法正确。
3.【答案】正确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这一假设不仅解释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而且解释了地球上一年四季的现象,可以确定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是由地球不停自转产生的。在没有新证据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假说暂时都是正确的。题干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4.【答案】错误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这导致东边的地区会先看到太阳,迎来黎明,而西边的地区则较晚。比如,我国东边的城市比西边的城市更早天亮。因此,正确的是 “东边早西边晚”,题目中 “西边早东边晚” 的说法错误。
5.【答案】正确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南仁东是 “中国天眼”的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历经 22 年,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世界上最大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口径 500 米)。这一成就使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南仁东团队的贡献被广泛认可。因此该说法正确。
6.【答案】正确
【知识点】猜想、假设
【解析】【分析】模拟实验是通过模仿真实场景来研究问题的方法,由于它简化了实际情况,或使用了替代材料,结果可能和真实情况有差异。但它能帮助我们初步判断假设是否可行,比如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虽不能完全还原真实情况,却能验证昼夜交替的假设是否合理。所以模拟实验结果虽不一定等同事实,但能初步验证假设,该说法正确。
7.【答案】正确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合适的工具可以让我们高效率的工作。
8.【答案】错误
【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
【解析】【分析】信息的交流传播确实推动工具技术发展,如从书信到互联网的演进。但不同传播方式会显著影响信息接受效果:口头传播可能因表述差异失真,文字传播更精准但缺乏即时互动,视频传播则更直观生动。例如,同一条新闻,看视频比读文字更容易被观众记住。因此,“不同的信息传播不会影响效果” 的说法错误。
9.【答案】错误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
【解析】【分析】家用电器处于待机状态时,内部部分电路仍在工作(如遥控接收装置、时钟显示等),会持续消耗少量电能,称为 “待机能耗”。例如,电视待机时功率约 1-5 瓦,空调待机约 1-3 瓦,长期积累会造成电能浪费。因此,“待机状态不需要消耗电能” 的说法错误,应养成随手断电的习惯以节约能源。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电动汽车使用阶段零尾气排放,但制造和回收环节仍可能污染环境:电池生产需开采锂、钴等矿产,过程消耗大量能源并产生废水;废旧电池若处理不当,重金属可能污染土壤和水源。此外,若电力来自燃煤发电,使用阶段仍间接产生碳排放。因此,“全过程都不会污染环境” 的说法错误,其环保性是相对传统燃油车而言的。
11.【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洋葱表皮细胞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中间的黑点是细胞核,A 正确。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形态不规则,呈扁平椭圆形,并非 “四四方方”,B 错误。植物根尖顶端的根冠细胞排列紧密,形状像帽子,起保护作用,C 正确。因此答案为 B。
12.【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视野中的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或标本上。若左右移动标本,污点未消失,说明污点不在标本上。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其上的污点不会出现在视野中。因此,污点可能在目镜上,移动目镜时污点会随之移动。故答案为A。
13.【答案】A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显微镜由物镜和目镜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靠近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靠近人眼,将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组合两个凸透镜时,起初始放大作用、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物镜(即2号),而靠近人眼、负责二次放大的凸透镜相当于目镜(即1号)。因此2号对应物镜,1号对应目镜,选项 C 正确。
14.【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但并非所有微生物都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蘑菇、木耳等大型真菌属于微生物,却能被肉眼直接观察到,因此 A 说法错误。B 选项中,微生物在酿酒(酵母菌)、做面包(酵母菌)、处理污水(分解菌)等方面确实有重要作用,正确。C 选项,疫苗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预防相应疾病,正确。故答案为 A。
15.【答案】C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空间指向不变,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发生移动。地球自转方向始终是自西向东,不会 “不断发生变化”,且自转方向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无关。故答案为 C。
16.【答案】A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公鸡黎明打鸣、猫头鹰昼伏夜出,均是随昼夜交替形成的规律性行为。这些现象与昼夜变化直接相关,是生物对光照、温度等昼夜环境变化的适应。四季变化主要影响动植物的季节性活动(如冬眠、迁徙),与昼夜节律无关;天气属于短期、不稳定因素,不会导致此类固定节律行为。故答案为 A。
17.【答案】B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用橙子模拟地球自转时,筷子穿过橙子可模拟地轴;橙子的横切线(最大纬线圈)可模拟赤道。地球并非空心,而是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去掉果肉并非模拟地球空心,而是为了操作方便或展示内部结构模拟(如地壳),因此B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
18.【答案】B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拧紧螺丝钉需匹配其头部凹槽类型。图中螺丝钉头部为十字形凹槽,十字螺丝刀的头部形状与之契合,能精准咬合并施加扭矩,是最适合的工具。扳手多用于紧固螺母,无法匹配螺丝钉头部;剪刀虽能勉强用力,但易打滑损伤螺丝或手部,不适合。故答案为B。
19.【答案】C
【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
【解析】【分析】不同信息传递方式各有价值,并非相互替代。书本仍有其便携性和深度阅读价值,电脑无法完全取代;视频虽直观,但文字在精准表达、存档等方面不可替代。产品制作中,可结合视频演示、文字说明、电脑数据等多种方式,提升信息传递效率。故答案为C。
20.【答案】C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刻板印刷的原理是,刻在板上的字为反向字(左右相反),刷上油墨后印到纸上,才能呈现正向的文字。若直接刻正向的 “科学”,印出的会是反向字,无法正常阅读。因此,要得到正向的 “科学”,刻板上必须刻反向的字,故正确答案为C。
21.【答案】B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电动机的核心功能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转动)。电风扇工作时,扇叶转动依靠内部电动机驱动,符合电动机的应用特点。指南针利用磁体指南北的性质,无需用电;电热水壶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依靠电阻发热,没有电动机。故答案为B。
22.【答案】B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汽车方向盘运用了轮轴原理,通过旋转轮带动轴转动,达到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的效果。磨盘工作时,通过转动上部的磨盘(轮)带动磨轴,与方向盘的轮轴原理一致。铁锹是杠杆原理,扁担利用的是平衡力,均与轮轴原理不同。故答案为B。
23.【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月球车在月球上需要能源驱动,而月球没有电网,主要依赖太阳能。其 “翅膀” 是太阳能电池板,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为设备供电。A 选项美观并非主要功能;月球没有大气层,无法像飞机机翼那样产生升力(B 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C。
24.【答案】B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
【解析】【分析】奥斯特发现电能产生磁是科学史上的重要突破,这一发现虽有偶然性,但源于他长期的科学研究和正确的研究方法,并非仅靠运气。科学家的发现往往是建立在严谨实验和系统研究基础上的,偶然机会只是在有准备的前提下才会促成突破。A 选项,通电导线产生磁场使小磁针偏转,不通电则无磁场,正确;C 选项,长时间通电会导致电路过热损坏,操作中需避免,正确。故答案为B。
25.【答案】C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
【解析】【分析】 不同的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 相同的额定电压下,额定功率越大的用电器,在相同的时间内,所耗费的电越多。A选项,工作时间相同,A额定功率低,更环保。B选项,相同时间内,B额定功率大,所耗费的电能越多。C选项,正常工作时它们的能耗不同,B灯泡需要的电能更多。故C符合题意。
26.【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两个镜头,且两个镜头都能够放大物体,是放大镜,凸透镜具有放大功能,是组成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镜片,A选项是平面镜,B选项是凸透镜,C选项是凹透镜,选项B正确。
27.【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甲流病毒属于病毒,其个体极其微小,直径通常在 20 - 300 纳米之间,远小于细菌(微米级别)。
A.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成像,分辨率可达 0.1 - 0.2 纳米,能清晰观察病毒的精细结构,是观察病毒的专用工具。
B.光学显微镜的最大有效放大倍数约 1000 - 2000 倍,分辨率极限约 200 纳米,难以清晰呈现病毒的形态结构;
C.放大镜放大倍数仅几倍到几十倍,无法观察到病毒;
因此,能清楚看到甲流病毒结构的工具是电子显微镜,答案为A。
28.【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上下、左右均颠倒),即视野中物体的位置与装片实际位置相反。当病毒在视野左上方时,其实际在装片的右下方。要将视野中的病毒移到中央,需向视野中病毒所在的方向移动装片(左上方),才能让实际位置在右下方的病毒移至装片中央,从而出现在视野中央。故答案为 A。
29.【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解题的核心在于判断生物是否具有细胞结构,这是区分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键特征。
A.植物细胞,属于典型的细胞生物,拥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能够独立完成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显然与甲流病毒的结构特点不符。
B.草履虫,单细胞原生动物,整个生物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个细胞包含了完成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结构(如细胞核、纤毛等),同样属于细胞生物,排除。
C. 噬菌体,本质是细菌病毒,其结构与甲流病毒一致,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符合 “不具有细胞结构” 这一核心特征。答案为C。
30.【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对光时视野变亮的关键是增加进入显微镜的光线量。
A.转动遮光器使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能让更多光线通过,直接提升视野亮度,A符合要求。
B.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是观察时的规范操作,与视野亮度无关,仅用于正确观察,排除。
C.反光镜(平面镜或凹面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进入通光孔,不使用反光镜会导致光线不足,视野变暗,错误。
综上,能使视野变明亮的步骤是 A。
31.【答案】(1)
(2)D→C
(3)因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的冬季正是南半球的夏季。
(4)错误;地球与太阳距离最近的近日点位于一月初,是北半球的冬季,是温州气温最低的季节;地球与太阳距离最远的远日点位于七月初,是北半球的夏季,是温州气温最高的季节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1)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方向同样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轨道。
(2)观察可知,A是夏至,B是春分,C是冬至,D是秋分,2023年11月10日,这是在秋分过后,冬至之前,地球处于D到C之间。
(3)南北半球季节差异:地球公转导致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当北半球处于冬季时,南半球正处于夏季。
南极的最佳考察期:南极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其夏季(11 月至次年 3 月),此时南极地区白昼时间长(甚至极昼),气温相对较高,冰层较薄,便于开展科考活动和运输物资。
我国的季节对应:我国位于北半球,冬季(12 月至次年 2 月)恰好对应南极的夏季。此时前往南极,能充分利用南极的温暖期和极昼条件,保障考察安全与效率。
(4)从数据看,地球距离太阳最近的近距点在1月初(北半球冬季),最远的远距点在7月初(北半球夏季)。温州位于北半球,7月是夏季,但此时地球离太阳更远;1月是冬季,地球反而离太阳更近。
这直接与小科 “近时是夏季、远时是冬季” 的猜测矛盾。实际上,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热量多,为夏季;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为冬季。距离远近对气温的影响远小于直射角度的影响。
(1)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上是逆时针,所以标自转方向时可在地轴位置标逆时针箭头,公转方向在公转轨道上标自西向东的箭头;
(2)研究人员是在2023年11月10日拍摄的这张极光照片,拍摄此图的时间,正处于北半球秋分和冬至之间,根据图中的太阳直射位置以及极昼极夜情况可知,地球在D位置时北半球是秋分,C位置时北半球是冬至,所以拍摄此图时,地球最有可能处于图中公转轨道的D→C位置;
(3)北极考察一般选择北极气温最高的时候,南极考察会选择南极气温最高的时候,也就是在该半球夏季时去考查,因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的冬季正是南半球的夏季,所以我国考察队都是冬季时去南极考察的。
(4)由表格数据可知,地球与太阳距离最近的近日点位于一月初,是北半球的冬季,是温州气温最低的季节;地球与太阳距离最远的远日点位于七月初,是北半球的夏季,是温州气温最高的季节,所以小科的观点是错误的。
32.【答案】(1)杠杆
(2)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1)耳夹的工作原理符合杠杆的特征。杠杆是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耳夹收拢时,以连接处为支点,人手施加的力为动力,夹笔孔边缘的阻力为阻力,通过动力臂带动阻力臂运动,使夹笔孔张开或闭合。而斜面是一种倾斜的平面,用于省力提升物体,与耳夹的转动结构无关。因此,耳夹运用的是杠杆原理。
(2)轮轴由 “轮” 和 “轴” 组成,轮是较大的转动部分,轴是绕其转动的较小部分,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摇柄使用时,人手转动的外部部件(轮)通过摩擦力或固定连接带动中心的轴旋转,轴再驱动内部刀片工作。轮的半径大于轴,符合轮轴 “轮大轴小” 的结构特点,能通过省力原理轻松带动削笔动作。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用削笔机削铅笔时,先要收拢耳夹,使夹笔孔变大,才能将铅笔插入固定,耳夹运用了杠杆原理。
(2)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夹紧铅笔后,我们转动摇柄,就能把铅笔刨尖。摇柄运用了轮轴原理。摇柄的外侧是轮,中间是轴。
33.【答案】(1) 1号削笔机
(2) 两款削笔机各有优缺点,1号削笔机成本低,体积小巧,携带方便;2号削笔机成本高体积大,但是使用起来省力。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来选择。
(3) 安全性、使用寿命等。
【知识点】设计与生活
【解析】【分析】(1)成本指标的核心是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两款削笔机均能完成 “削尖 10 支铅笔” 的任务(产出相同),但 1 号成本为 2 元,2 号为 16 元,1 号成本显著更低。虽然 2 号在耗时、用力情况上有优势,但题目明确限定从 “成本” 单一指标评价,因此仅需比较两者的成本数值。1 号以更低的投入达成相同任务,成本效益更优。(2)两款削笔机各有优劣,适合不同场景:
2号削笔机的优势:耗时更短(31 秒 vs 43 秒)、更省力,适合需要高效削大量铅笔的场景(如班级集体削笔),虽然成本较高(16 元),但能通过节省时间提升效率,符合小明 “削很多铅笔时速度快” 的需求。
1号削笔机的优势:成本极低(2 元)、体积小巧易携带(可放铅笔盒),适合个人日常使用。尽管稍费力、速度略慢,但对于单次削少量铅笔的情况,低成本和便携性更具实用性,契合小乐 “成本低且能完成任务” 的考量。
(3)可增加 “耐用性” 和 “安全性” 作为评价指标。
耐用性:指削笔机经多次使用后,刀片是否保持锋利、结构是否稳固(如耳夹是否松动)。这影响工具的长期使用价值,例如频繁使用后,若 1 号削笔机刀片易钝,其性价比会下降。
安全性:包括刀片是否外露(避免划伤手)、夹笔是否牢固(防止铅笔晃动导致操作失误)。尤其对学生而言,安全是使用工具的重要前提。
这些指标能更全面地反映削笔机的综合性能,帮助用户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34.【答案】(1)电;机械
(2)太阳;电
(3)多乘坐工作交通工具;倡导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在房屋周围或阳台上多种植花草树木;节约笔墨纸张;少买新衣服等。
(4)探究问题: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是否有关?
我的猜测: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
实验材料:电磁铁、电池、导线、大头针若干。
实验过程:①制作一个线圈匝数为5圈的电磁铁,连接到1节电池上,靠近大头针,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重复实验三次;②制作一个线圈匝数为10圈的电磁铁,连接到1节电池上,靠近大头针,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重复实验三次;③制作一个线圈匝数为15圈的电磁铁,连接到1节电池上,靠近大头针,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重复实验三次。实验现象: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越多,说明电磁铁磁性越强。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的磁性;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1)新能源汽车依靠电池储存电能,行驶时,电池中的电能通过电动机转化为驱动车轮转动的机械能,使车辆前进。这一过程符合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电动机作为核心部件,消耗电能输出动力(机械能),实现了电能到机械能的直接转化,与传统汽车消耗燃料(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方式不同,但最终都以机械能驱动车辆。
(2)光伏电站的核心是太阳能电池板,它能直接吸收太阳光中的能量,通过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一转化过程不涉及燃料燃烧,因此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符合 “绿色电能” 的特征,与传统火力发电(燃烧煤炭等产生碳排放)形成鲜明对比,是实现 “零排放” 的重要清洁能源技术。
(3)(回答合理即可)出行方面:多乘坐公共交通、步行或骑行,减少私家车使用,直接降低尾气排放,既节能又环保,是践行 “绿色出行” 的有效方式。
居住方面:在房屋周围或阳台种植花草树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助力碳抵消,同时美化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衣食方面:节约笔墨纸张可减少木材消耗(降低森林砍伐,保护碳汇);少买新衣服能减少服装生产链的能源消耗与污染,通过减少需求降低碳排放。
(4)(设计合理即可)探究问题:探究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性的影响。该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聚焦线圈匝数与电磁铁磁性的关系。
我的猜测: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
实验材料:电磁铁、电池、导线、大头针若干。
实验过程:①制作一个线圈匝数为5圈的电磁铁,连接到1节电池上,靠近大头针,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重复实验三次;②制作一个线圈匝数为10圈的电磁铁,连接到1节电池上,靠近大头针,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重复实验三次;③制作一个线圈匝数为15圈的电磁铁,连接到1节电池上,靠近大头针,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重复实验三次。实验现象: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越多,说明电磁铁磁性越强。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
实验围绕 “线圈匝数是否影响磁性强弱” 展开,采用控制变量法—— 保持电池节数(即电流大小)不变,仅改变线圈匝数,通过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判断磁性强弱(数量越多,磁性越强),这是研究单一变量影响的经典方法。
(1)新能源汽车需要充电才能正常在路上行驶,而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所以在行驶过程中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光伏电站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
(3)个人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比如,多乘坐工作交通工具;倡导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在房屋周围或阳台上多种植花草树木;节约笔墨纸张;少买新衣服等。
(4)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等因素有关系,所以可以选择一个因素设计实验方案。
1 / 1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
1.(2024六上·龙湾期末)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能拓宽我们的视野,发现微小世界的奇妙。(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放大镜可放大物体,尤其是放大细小物体,能让我们看清肉眼难辨的细节;显微镜能观察到细胞、细菌等更微小的结构。它们突破人眼的视觉局限,帮助我们探索肉眼无法触及的微小世界,从而拓宽视野,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因此该说法正确。
2.(2024六上·龙湾期末)所有的凸透镜都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凸透镜
【解析】【分析】凸透镜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的透镜,凸透镜分为双凸、平凸和凹凸(或正弯月形)等形式,凸透镜有会聚作用故又称会聚透镜,是重要的光学元件,主要用于放大镜、老花镜、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凸透镜具有放大功能。故本题说法正确。
3.(2024六上·龙湾期末)在没有新证据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假说暂时都是正确的。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这一假设不仅解释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而且解释了地球上一年四季的现象,可以确定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是由地球不停自转产生的。在没有新证据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各种假说暂时都是正确的。题干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4.(2024六上·龙湾期末)地球自转的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西边早东边晚。
【答案】错误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这导致东边的地区会先看到太阳,迎来黎明,而西边的地区则较晚。比如,我国东边的城市比西边的城市更早天亮。因此,正确的是 “东边早西边晚”,题目中 “西边早东边晚” 的说法错误。
5.(2024六上·龙湾期末)南仁东团队完成了世界上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建造。
【答案】正确
【知识点】探索宇宙
【解析】【分析】南仁东是 “中国天眼”的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历经 22 年,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世界上最大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口径 500 米)。这一成就使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南仁东团队的贡献被广泛认可。因此该说法正确。
6.(2024六上·龙湾期末)模拟实验的结果不一定和事实一样,但可以初步验证假设是否合理。(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猜想、假设
【解析】【分析】模拟实验是通过模仿真实场景来研究问题的方法,由于它简化了实际情况,或使用了替代材料,结果可能和真实情况有差异。但它能帮助我们初步判断假设是否可行,比如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虽不能完全还原真实情况,却能验证昼夜交替的假设是否合理。所以模拟实验结果虽不一定等同事实,但能初步验证假设,该说法正确。
7.(2024六上·龙湾期末)选用合适的工具,可以使我们做事情更省力、方便。
【答案】正确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合适的工具可以让我们高效率的工作。
8.(2024六上·龙湾期末)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驱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不同的信息传播不会影响人们接受信息的效果。(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
【解析】【分析】信息的交流传播确实推动工具技术发展,如从书信到互联网的演进。但不同传播方式会显著影响信息接受效果:口头传播可能因表述差异失真,文字传播更精准但缺乏即时互动,视频传播则更直观生动。例如,同一条新闻,看视频比读文字更容易被观众记住。因此,“不同的信息传播不会影响效果” 的说法错误。
9.(2024六上·龙湾期末)电视、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处于待机状态时不需要消耗电能。(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
【解析】【分析】家用电器处于待机状态时,内部部分电路仍在工作(如遥控接收装置、时钟显示等),会持续消耗少量电能,称为 “待机能耗”。例如,电视待机时功率约 1-5 瓦,空调待机约 1-3 瓦,长期积累会造成电能浪费。因此,“待机状态不需要消耗电能” 的说法错误,应养成随手断电的习惯以节约能源。
10.(2024六上·龙湾期末)电动汽车的制造和使用的全过程都不会污染环境。(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电动汽车使用阶段零尾气排放,但制造和回收环节仍可能污染环境:电池生产需开采锂、钴等矿产,过程消耗大量能源并产生废水;废旧电池若处理不当,重金属可能污染土壤和水源。此外,若电力来自燃煤发电,使用阶段仍间接产生碳排放。因此,“全过程都不会污染环境” 的说法错误,其环保性是相对传统燃油车而言的。
二、选择题。
11.(2024六上·龙湾期末)下列关于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洋葱表皮细胞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中间的黑点是细胞核,A 正确。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形态不规则,呈扁平椭圆形,并非 “四四方方”,B 错误。植物根尖顶端的根冠细胞排列紧密,形状像帽子,起保护作用,C 正确。因此答案为 B。
12.(2024六上·龙湾期末)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左右移动标本,污点都没有消失,那么污点可能在( )。
A.目镜上 B.标本上 C.反光镜上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视野中的污点只可能在目镜、物镜或标本上。若左右移动标本,污点未消失,说明污点不在标本上。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其上的污点不会出现在视野中。因此,污点可能在目镜上,移动目镜时污点会随之移动。故答案为A。
13.(2024六上·龙湾期末)组合两个凸透镜能把看到的物体放得更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号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
B.2号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
C.1号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
【答案】A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显微镜由物镜和目镜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靠近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靠近人眼,将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组合两个凸透镜时,起初始放大作用、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物镜(即2号),而靠近人眼、负责二次放大的凸透镜相当于目镜(即1号)。因此2号对应物镜,1号对应目镜,选项 C 正确。
14.(2024六上·龙湾期末)下列关于微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肉眼看不见任何微生物
B.在酿酒、做面包、处理污水等方面都有微生物的参与
C.疫苗可以帮助人体产生抗体来预防相应疾病
【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但并非所有微生物都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蘑菇、木耳等大型真菌属于微生物,却能被肉眼直接观察到,因此 A 说法错误。B 选项中,微生物在酿酒(酵母菌)、做面包(酵母菌)、处理污水(分解菌)等方面确实有重要作用,正确。C 选项,疫苗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预防相应疾病,正确。故答案为 A。
15.(2024六上·龙湾期末)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的高度不同。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A.地球公转位置不断发生变化
B.地球自转的地轴是倾斜的
C.地球自转方向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空间指向不变,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发生移动。地球自转方向始终是自西向东,不会 “不断发生变化”,且自转方向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无关。故答案为 C。
16.(2024六上·龙湾期末)公鸡黎明前打鸣、猫头鹰昼伏夜出等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昼夜变化的影响 B.四季变化的影响 C.天气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公鸡黎明打鸣、猫头鹰昼伏夜出,均是随昼夜交替形成的规律性行为。这些现象与昼夜变化直接相关,是生物对光照、温度等昼夜环境变化的适应。四季变化主要影响动植物的季节性活动(如冬眠、迁徙),与昼夜节律无关;天气属于短期、不稳定因素,不会导致此类固定节律行为。故答案为 A。
17.(2024六上·龙湾期末)用橙子(如图所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筷子模拟地球自转的轴
B.去掉果肉是为了模拟地球是空心的
C.用橙子的横切线模拟赤道
【答案】B
【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
【解析】【分析】用橙子模拟地球自转时,筷子穿过橙子可模拟地轴;橙子的横切线(最大纬线圈)可模拟赤道。地球并非空心,而是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去掉果肉并非模拟地球空心,而是为了操作方便或展示内部结构模拟(如地壳),因此B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
18.(2024六上·龙湾期末)小科爸爸开车送小科上学的路上听到汽车有异响,停下来检查,发现汽车上一枚螺丝钉松了,观察螺丝钉(如图所示),下列最适合拧紧螺丝钉的工具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拧紧螺丝钉需匹配其头部凹槽类型。图中螺丝钉头部为十字形凹槽,十字螺丝刀的头部形状与之契合,能精准咬合并施加扭矩,是最适合的工具。扳手多用于紧固螺母,无法匹配螺丝钉头部;剪刀虽能勉强用力,但易打滑损伤螺丝或手部,不适合。故答案为B。
19.(2024六上·龙湾期末)对于现代信息传递方式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脑提供的信息更多,书本已经没有价值
B.视频提供的信息更多,不再需要文字提供信息
C.产品制作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信息传播方式提供的信息
【答案】C
【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
【解析】【分析】不同信息传递方式各有价值,并非相互替代。书本仍有其便携性和深度阅读价值,电脑无法完全取代;视频虽直观,但文字在精准表达、存档等方面不可替代。产品制作中,可结合视频演示、文字说明、电脑数据等多种方式,提升信息传递效率。故答案为C。
20.(2024六上·龙湾期末)印刷术中使用刻板刻字,要印出“科学”两个字,需要在刻板上刻下的字是(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刻板印刷的原理是,刻在板上的字为反向字(左右相反),刷上油墨后印到纸上,才能呈现正向的文字。若直接刻正向的 “科学”,印出的会是反向字,无法正常阅读。因此,要得到正向的 “科学”,刻板上必须刻反向的字,故正确答案为C。
21.(2024六上·龙湾期末)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工具都使用了电动机,下列器具使用了电动机的是( )。
A.指南针 B.电风扇 C.电热水壶
【答案】B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电动机的核心功能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转动)。电风扇工作时,扇叶转动依靠内部电动机驱动,符合电动机的应用特点。指南针利用磁体指南北的性质,无需用电;电热水壶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依靠电阻发热,没有电动机。故答案为B。
22.(2024六上·龙湾期末)下图是古人发明的工具,其中和汽车方向盘原理相同的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汽车方向盘运用了轮轴原理,通过旋转轮带动轴转动,达到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的效果。磨盘工作时,通过转动上部的磨盘(轮)带动磨轴,与方向盘的轮轴原理一致。铁锹是杠杆原理,扁担利用的是平衡力,均与轮轴原理不同。故答案为B。
23.(2024六上·龙湾期末)如图是世界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中国月球车“玉兔二号”,迄今为止已运行三年,行驶超过1000米。仔细观察月球车的两个“翅膀”,它的用途可能是( )。
A.美观
B.像飞机机翼一样的飞翔作用
C.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
【答案】C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月球车在月球上需要能源驱动,而月球没有电网,主要依赖太阳能。其 “翅膀” 是太阳能电池板,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为设备供电。A 选项美观并非主要功能;月球没有大气层,无法像飞机机翼那样产生升力(B 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C。
24.(2024六上·龙湾期末)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通电铜导线不通电时不能让小磁针偏转
B.奥斯特偶然发现电能产生磁,所以科学家是靠运气,不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
C.在“电产生磁”的实验中,要避免长时间接通电路造成线路发烫损坏
【答案】B
【知识点】奥斯特实验
【解析】【分析】奥斯特发现电能产生磁是科学史上的重要突破,这一发现虽有偶然性,但源于他长期的科学研究和正确的研究方法,并非仅靠运气。科学家的发现往往是建立在严谨实验和系统研究基础上的,偶然机会只是在有准备的前提下才会促成突破。A 选项,通电导线产生磁场使小磁针偏转,不通电则无磁场,正确;C 选项,长时间通电会导致电路过热损坏,操作中需避免,正确。故答案为B。
25.(2024六上·龙湾期末)如图,A、B两种灯泡工作相同的时间,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工作相同时间,A类灯泡更节能环保
B.相对来说,B类灯泡耗能更大
C.正常工作时它们的能耗相同
【答案】C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
【解析】【分析】 不同的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 相同的额定电压下,额定功率越大的用电器,在相同的时间内,所耗费的电越多。A选项,工作时间相同,A额定功率低,更环保。B选项,相同时间内,B额定功率大,所耗费的电能越多。C选项,正常工作时它们的能耗不同,B灯泡需要的电能更多。故C符合题意。
三、26.近期,多地中小学学生出现集中发热情况,龙湾区也有多所学校出现班级停课现象,罪魁祸首就是甲流。它是流感的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一般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具有传播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10分)
26.(2024六上·龙湾期末)甲流病毒属于我们科学学习的微生物领域,为了能够在显微镜下清楚地观察它的形态结构,下列最适合用于显微镜的镜片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两个镜头,且两个镜头都能够放大物体,是放大镜,凸透镜具有放大功能,是组成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镜片,A选项是平面镜,B选项是凸透镜,C选项是凹透镜,选项B正确。
27.(2024六上·龙湾期末)为了能清楚地看到甲流病毒的结构特征,应选用的观察工具是( )。
A.电子显微镜 B.光学显微镜 C.放大镜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甲流病毒属于病毒,其个体极其微小,直径通常在 20 - 300 纳米之间,远小于细菌(微米级别)。
A.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成像,分辨率可达 0.1 - 0.2 纳米,能清晰观察病毒的精细结构,是观察病毒的专用工具。
B.光学显微镜的最大有效放大倍数约 1000 - 2000 倍,分辨率极限约 200 纳米,难以清晰呈现病毒的形态结构;
C.放大镜放大倍数仅几倍到几十倍,无法观察到病毒;
因此,能清楚看到甲流病毒结构的工具是电子显微镜,答案为A。
28.(2024六上·龙湾期末)通过调节显微镜,观察到病毒在视野的左上方,为了使观察的病毒在视野中间,需要将装片向( )移动。
A.左上方 B.右上方 C.右下方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上下、左右均颠倒),即视野中物体的位置与装片实际位置相反。当病毒在视野左上方时,其实际在装片的右下方。要将视野中的病毒移到中央,需向视野中病毒所在的方向移动装片(左上方),才能让实际位置在右下方的病毒移至装片中央,从而出现在视野中央。故答案为 A。
29.(2024六上·龙湾期末)下列微生物和甲流病毒一样,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解题的核心在于判断生物是否具有细胞结构,这是区分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键特征。
A.植物细胞,属于典型的细胞生物,拥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能够独立完成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显然与甲流病毒的结构特点不符。
B.草履虫,单细胞原生动物,整个生物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个细胞包含了完成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结构(如细胞核、纤毛等),同样属于细胞生物,排除。
C. 噬菌体,本质是细菌病毒,其结构与甲流病毒一致,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符合 “不具有细胞结构” 这一核心特征。答案为C。
30.(2024六上·龙湾期末)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下述实验步骤能使视野变明亮的是( )。
A.转动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B.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C.不使用反光镜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对光时视野变亮的关键是增加进入显微镜的光线量。
A.转动遮光器使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能让更多光线通过,直接提升视野亮度,A符合要求。
B.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是观察时的规范操作,与视野亮度无关,仅用于正确观察,排除。
C.反光镜(平面镜或凹面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进入通光孔,不使用反光镜会导致光线不足,视野变暗,错误。
综上,能使视野变明亮的步骤是 A。
31.(2024六上·龙湾期末)请仔细阅读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科学探索报道 2023年11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挪威新奥尔松的北极黄河站外拍摄极光现象,如下图所示: 资料 极光:它通常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会呈现出绚烂的光辉。极光一般发生在极夜的时候。 黄河站: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坐落在北极圈内。
(1)请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
(2)“科学探索报道”中研究人员是在2023年11月10日拍摄的这张极光照片,拍摄此图时,地球最有可能处于图中公转轨道的 (选填字母)位置。
(3)北极考察一般选择北极气温最高的时候,南极考察会选择南极气温最高的时候,而我国考察队都是冬季时去南极考察的,这是为什么呢?
(4)小科猜测地球距离太阳近时,温州是夏季,地球距离太阳远时,温州是冬季。结合下表资料进行分析,你的观点是什么?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地球处于不同公转位置的时间点
平均距离 1.49亿千米
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 1.47亿千米 每年一月初
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 1.52亿千米 每年七月初
我认为小科的观点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
【答案】(1)
(2)D→C
(3)因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的冬季正是南半球的夏季。
(4)错误;地球与太阳距离最近的近日点位于一月初,是北半球的冬季,是温州气温最低的季节;地球与太阳距离最远的远日点位于七月初,是北半球的夏季,是温州气温最高的季节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1)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方向同样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轨道。
(2)观察可知,A是夏至,B是春分,C是冬至,D是秋分,2023年11月10日,这是在秋分过后,冬至之前,地球处于D到C之间。
(3)南北半球季节差异:地球公转导致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当北半球处于冬季时,南半球正处于夏季。
南极的最佳考察期:南极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其夏季(11 月至次年 3 月),此时南极地区白昼时间长(甚至极昼),气温相对较高,冰层较薄,便于开展科考活动和运输物资。
我国的季节对应:我国位于北半球,冬季(12 月至次年 2 月)恰好对应南极的夏季。此时前往南极,能充分利用南极的温暖期和极昼条件,保障考察安全与效率。
(4)从数据看,地球距离太阳最近的近距点在1月初(北半球冬季),最远的远距点在7月初(北半球夏季)。温州位于北半球,7月是夏季,但此时地球离太阳更远;1月是冬季,地球反而离太阳更近。
这直接与小科 “近时是夏季、远时是冬季” 的猜测矛盾。实际上,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热量多,为夏季;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为冬季。距离远近对气温的影响远小于直射角度的影响。
(1)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上是逆时针,所以标自转方向时可在地轴位置标逆时针箭头,公转方向在公转轨道上标自西向东的箭头;
(2)研究人员是在2023年11月10日拍摄的这张极光照片,拍摄此图的时间,正处于北半球秋分和冬至之间,根据图中的太阳直射位置以及极昼极夜情况可知,地球在D位置时北半球是秋分,C位置时北半球是冬至,所以拍摄此图时,地球最有可能处于图中公转轨道的D→C位置;
(3)北极考察一般选择北极气温最高的时候,南极考察会选择南极气温最高的时候,也就是在该半球夏季时去考查,因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的冬季正是南半球的夏季,所以我国考察队都是冬季时去南极考察的。
(4)由表格数据可知,地球与太阳距离最近的近日点位于一月初,是北半球的冬季,是温州气温最低的季节;地球与太阳距离最远的远日点位于七月初,是北半球的夏季,是温州气温最高的季节,所以小科的观点是错误的。
32.(2024六上·龙湾期末)学习“工具与技术”单元后,小科发现工具与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某项任务。他发现自己书桌上的手摇削笔机(如下图)是一项非常实用的发明,它能帮助他轻松完成削铅笔的工作。
(1)小科在使用削笔机时,先要收拢耳夹使夹笔孔变大,这样才能将铅笔插入固定。此时,耳夹运用了 (选填“杠杆”或“斜面”)原理。
(2)小科夹紧铅笔后,转动摇柄,就能把铅笔削尖。摇柄运用了轮轴的原理。请在图中标出摇柄中的“轮”和“轴”。
【答案】(1)杠杆
(2)
【知识点】轮轴
【解析】【分析】(1)耳夹的工作原理符合杠杆的特征。杠杆是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耳夹收拢时,以连接处为支点,人手施加的力为动力,夹笔孔边缘的阻力为阻力,通过动力臂带动阻力臂运动,使夹笔孔张开或闭合。而斜面是一种倾斜的平面,用于省力提升物体,与耳夹的转动结构无关。因此,耳夹运用的是杠杆原理。
(2)轮轴由 “轮” 和 “轴” 组成,轮是较大的转动部分,轴是绕其转动的较小部分,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摇柄使用时,人手转动的外部部件(轮)通过摩擦力或固定连接带动中心的轴旋转,轴再驱动内部刀片工作。轮的半径大于轴,符合轮轴 “轮大轴小” 的结构特点,能通过省力原理轻松带动削笔动作。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用削笔机削铅笔时,先要收拢耳夹,使夹笔孔变大,才能将铅笔插入固定,耳夹运用了杠杆原理。
(2)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夹紧铅笔后,我们转动摇柄,就能把铅笔刨尖。摇柄运用了轮轴原理。摇柄的外侧是轮,中间是轴。
33.(2024六上·龙湾期末)科学课上,小科和他的同学们对两种款式不同的削笔工具进行了研究,以下是两款削笔工具的评价记录表。
两款削笔工具使用评价记录表
任务目标 工具 评价指标
是否完成任务 成本 耗时 用力情况 便携程度 削笔效果
削尖10支相同的铅笔 1号削笔机 是 2元 43秒 费力一些 体积小巧,携带非常方便还可以放进铅笔盒
2号削笔机 是 16元 31秒 省力一点 携带比较方便,但放不进去铅笔盒
(1)思考一:从“成本”指标评价看,________(选填“1号削笔机”或“2号削笔机”)的使用效果更好。
思考二:综合上述评价指标,小明和小乐发表了各自的想法。
我认为2号削笔机好,特别是削很多铅笔的时候,速度非常快!
我认为1号削笔机好,因为它的成本低,又能完成削笔的任务!
(2)依据小科的评价记录表和以上两位同学的想法,你是如何评价这两款削笔机的呢?请写下你的想法。
(3)思考三:在对两款削笔工具的测试评价中,你认为小科还可以增加哪些评价指标?(写出1~2个评价指标即可)
【答案】(1) 1号削笔机
(2) 两款削笔机各有优缺点,1号削笔机成本低,体积小巧,携带方便;2号削笔机成本高体积大,但是使用起来省力。应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来选择。
(3) 安全性、使用寿命等。
【知识点】设计与生活
【解析】【分析】(1)成本指标的核心是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两款削笔机均能完成 “削尖 10 支铅笔” 的任务(产出相同),但 1 号成本为 2 元,2 号为 16 元,1 号成本显著更低。虽然 2 号在耗时、用力情况上有优势,但题目明确限定从 “成本” 单一指标评价,因此仅需比较两者的成本数值。1 号以更低的投入达成相同任务,成本效益更优。(2)两款削笔机各有优劣,适合不同场景:
2号削笔机的优势:耗时更短(31 秒 vs 43 秒)、更省力,适合需要高效削大量铅笔的场景(如班级集体削笔),虽然成本较高(16 元),但能通过节省时间提升效率,符合小明 “削很多铅笔时速度快” 的需求。
1号削笔机的优势:成本极低(2 元)、体积小巧易携带(可放铅笔盒),适合个人日常使用。尽管稍费力、速度略慢,但对于单次削少量铅笔的情况,低成本和便携性更具实用性,契合小乐 “成本低且能完成任务” 的考量。
(3)可增加 “耐用性” 和 “安全性” 作为评价指标。
耐用性:指削笔机经多次使用后,刀片是否保持锋利、结构是否稳固(如耳夹是否松动)。这影响工具的长期使用价值,例如频繁使用后,若 1 号削笔机刀片易钝,其性价比会下降。
安全性:包括刀片是否外露(避免划伤手)、夹笔是否牢固(防止铅笔晃动导致操作失误)。尤其对学生而言,安全是使用工具的重要前提。
这些指标能更全面地反映削笔机的综合性能,帮助用户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34.(2024六上·龙湾期末)“碳中和”是节能减排术语,它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中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倡导大家绿色出行。新能源汽车是大家关注的热门领域,它使用的燃料是非常规燃料(常规燃料是指汽油、柴油、酒精等),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最大特点就是排放量非常低,所消耗的能源也大幅度减少。
(1)新能源汽车需要充电才能正常在路上行驶。在行驶过程中是将 能转化为 能。
(2)为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023年9月亚运会所有会场都用上了“绿色电能”,这些电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任何二氧化碳,其中借助光伏电站是将 能转换为 能。
(3)为中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请给你的同学们提一些可行的“绿色”建议。(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至少提三点)
(4)为了支持“绿色”出行,越来越多家庭选择新能源汽车。汽车的电动机里有电磁铁,通电后,电磁铁具有磁能,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请选择一个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请从研究问题、你的猜测、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等方面进行实验设计,图文结合)
【答案】(1)电;机械
(2)太阳;电
(3)多乘坐工作交通工具;倡导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在房屋周围或阳台上多种植花草树木;节约笔墨纸张;少买新衣服等。
(4)探究问题: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是否有关?
我的猜测: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
实验材料:电磁铁、电池、导线、大头针若干。
实验过程:①制作一个线圈匝数为5圈的电磁铁,连接到1节电池上,靠近大头针,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重复实验三次;②制作一个线圈匝数为10圈的电磁铁,连接到1节电池上,靠近大头针,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重复实验三次;③制作一个线圈匝数为15圈的电磁铁,连接到1节电池上,靠近大头针,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重复实验三次。实验现象: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越多,说明电磁铁磁性越强。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电磁铁的磁性;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1)新能源汽车依靠电池储存电能,行驶时,电池中的电能通过电动机转化为驱动车轮转动的机械能,使车辆前进。这一过程符合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电动机作为核心部件,消耗电能输出动力(机械能),实现了电能到机械能的直接转化,与传统汽车消耗燃料(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方式不同,但最终都以机械能驱动车辆。
(2)光伏电站的核心是太阳能电池板,它能直接吸收太阳光中的能量,通过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一转化过程不涉及燃料燃烧,因此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符合 “绿色电能” 的特征,与传统火力发电(燃烧煤炭等产生碳排放)形成鲜明对比,是实现 “零排放” 的重要清洁能源技术。
(3)(回答合理即可)出行方面:多乘坐公共交通、步行或骑行,减少私家车使用,直接降低尾气排放,既节能又环保,是践行 “绿色出行” 的有效方式。
居住方面:在房屋周围或阳台种植花草树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助力碳抵消,同时美化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衣食方面:节约笔墨纸张可减少木材消耗(降低森林砍伐,保护碳汇);少买新衣服能减少服装生产链的能源消耗与污染,通过减少需求降低碳排放。
(4)(设计合理即可)探究问题:探究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性的影响。该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聚焦线圈匝数与电磁铁磁性的关系。
我的猜测: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
实验材料:电磁铁、电池、导线、大头针若干。
实验过程:①制作一个线圈匝数为5圈的电磁铁,连接到1节电池上,靠近大头针,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重复实验三次;②制作一个线圈匝数为10圈的电磁铁,连接到1节电池上,靠近大头针,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重复实验三次;③制作一个线圈匝数为15圈的电磁铁,连接到1节电池上,靠近大头针,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重复实验三次。实验现象: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越多,说明电磁铁磁性越强。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
实验围绕 “线圈匝数是否影响磁性强弱” 展开,采用控制变量法—— 保持电池节数(即电流大小)不变,仅改变线圈匝数,通过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判断磁性强弱(数量越多,磁性越强),这是研究单一变量影响的经典方法。
(1)新能源汽车需要充电才能正常在路上行驶,而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所以在行驶过程中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光伏电站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
(3)个人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比如,多乘坐工作交通工具;倡导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在房屋周围或阳台上多种植花草树木;节约笔墨纸张;少买新衣服等。
(4)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等因素有关系,所以可以选择一个因素设计实验方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