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满分:60分,时间:40分钟)
1.(2024四上·镇海期末)下面是龙龙和华华做的“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的实验记录表,请结合实验记录表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序号 拉力大小 (垫圈个数) 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 快慢顺序
1 2 3.28 3.17 3.15 3.20 3
2 4 2.25 2.15 2.11 2.17 2
3 6 0.97 0.99 0.98 0.98 1
(1)实验中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的来源是 (填“小车的重力”或“垫圈的重力”)。
(2)实验中,不能改变的条件是 (填“垫圈的数量”或“小车的重量”)。
(3)要让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我们可以( )。
A.增加挂的垫圈个数 B.减少挂的垫圈个数 C.增加挂绳长度
(4)实验中,每组垫圈至少做3次实验,最主要的原因是 。
2.(2024四上·镇海期末)为了探究小车运动具有的能量与坡度大小的关系,龙龙和华华设计了撞击实验: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测量并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后滑行的距离。
测量的数据如下:
要改变的因素 实验结果 处理实验数据
木块滑行的距离/厘米 选取的数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坡度小 4.5 4.7 4.9 4.7
坡度中 7.2 7.8 7.4 ?
坡度大 10.1 5.2 9.7 9.7
(1)在做坡度大的实验时,龙龙有一次的实验操作出现失误导致数据错误,错误的数据是( )。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2)在实验数据表格中,“?”处选取的数值应该是( )。
A.7.2 B.7.8 C.7.4
(3)通过实验,龙龙和华华发现( )。
A.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B.坡度越大,小车滑到斜面底部的速度越小
C.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撞击木块的距离越远,具有的能量越大
(4)在实验的过程中,龙龙和华华发现小车容易走偏,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车轴不正 B.小车的重量太大 C.接触面不够光滑
(5)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准确、可靠,实验中我们应当确保坡度以外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如 等。
3.(2024四上·镇海期末)生活中,有许多物品可以制作成“小乐器”,如包装盒、玻璃瓶、吸管等。以下是龙龙和华华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制作”的一些“小乐器”。
(1)制作小乐器的过程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拿到材料就动手做了
B.制作小乐器前先设计制作方案,根据设计方案,碰到问题再改进
C.制作小乐器后,我们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
(2)华华用包装盒和橡皮筋制作了图乙的小乐器——橡皮筋吉他。在弹奏橡皮筋吉他时,要使橡皮筋吉他发出更强的声音,华华在弹的时候可以( )。
A.拨动的力小一些 B.拨动的力大一些 C.力度不变
(3)演奏这些“小乐器”时,我们能听到非常美妙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由物体 产生的。
(4)龙龙用了5根粗细相同、长短相同的吸管,制作了一个排箫乐器(如丙图),可是发出的声音一样高。想要让这个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你觉得可以怎么做?
4.(2024四上·镇海期末)周末,华华在家预习“声音”单元的内容,借助家里的鼓开展了几个简单的实验,请根据下表填空。
研究的物体 研究的方法 物体的状态
鼓 按压 不振动
敲击 振动
相同的鼓,在按压的时候 (填“会”或“不会”)发出声音,在敲击的时候 (填“会”或“不会”)发出声音。这说明物体必须 才会发出声音。华华重重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 (填“强”或“弱”),轻轻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 (填“强”或“弱”)。
5.(2024四上·镇海期末)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发热及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假期我们还要继续做好自我保护,在人员集聚地戴好口罩。保持基本的手部和呼吸道卫生,健康安全饮食。
(1)重症新冠病毒患者呼吸系统中的 (选填“①”“②”“③”)器官会受到侵害,它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我们研究呼吸时可以借助模型,下面图是演示呼吸的模型图,下图中代表肺的是 ,代表膈肌的是 (选填“A”“B”“C”“D”)。
(3)上面图中,图 (选填“甲”或“乙”)模拟的是人体的吸气过程。
(4)多运动是提高免疫力,预防新冠的重要方式。平时爱运动的同学比不爱运动的同学恢复到正常呼吸所需的时间要短,你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爱运动的同学吸入的二氧化碳多
B.爱运动的同学肺活量大
C.爱运动的同学肺活量小
6.(2024四上·镇海期末)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下面是龙龙一天的食谱。
一天的食物 早餐 午餐 晚餐 其他时间
牛奶、肉包子、核桃 米饭、炒白菜、油焖茄子 米饭、糖醋排骨、番茄炒蛋 橘子
(1)统计一天的食物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肉包子应该记为一种食物
B.吃过的零食也应该记录下来
C.可以按照早餐、午餐、晚餐的顺序统计一天的食物
(2)为了使龙龙的午餐营养搭配更均衡,可以在午餐中加入( )。
A.西兰花 B.芹菜 C.鲳鱼
(3)龙龙用核桃在白纸上涂抹,会留下油迹,说明核桃中含有较多的 ;在米饭上滴碘酒,看见米饭变成 色。
(4)吃核桃时,咀嚼核桃所用的牙齿是( )。
A.门齿 B.犬齿 C.臼齿
(5)米饭进入身体后的“旅程”是( )。
A.口腔—胃—食道—大肠—小肠
B.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C.口腔—胃—食道—小肠—大肠
(6)请将各类牙齿的名称填入下图。
选填:门齿 臼齿 犬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垫圈的重力
(2)小车的重量
(3)A
(4)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知识点】拉力
【解析】【分析】(1) 实验中,拉力是通过垫圈的重力产生的,当垫圈被悬挂时,其重力会转化为拉动小车前进的力,所以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的来源是垫圈的重力。
(2) 该实验旨在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需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拉力大小。因此,不能改变的条件是小车的重量。
(3) 从实验数据可知,垫圈个数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增加挂的垫圈个数会增大拉力,从而加快小车运动速度;减少垫圈个数会减小拉力,减慢速度;挂绳长度对小车速度无直接影响。故选A。
(4) 实验中存在各种偶然因素,如测量时间时的反应误差等,导致单次实验结果可能不准确。每组垫圈做 3 次实验并取平均值,能有效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1)这个实验中垫圈有重量,垫圈起到了拉动小车的作用,所以小车是利用垫圈的重力运动起来的。
(2)“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的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拉力的大小,实验中通过改变垫圈的数量改变拉力的大小,而其他条件需要保持不变,故不能改变的条件是小车的重量。
(3)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而此实验中垫圈起到了拉动小车的作用,垫圈越重,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故要让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我们可以增加挂的垫圈个数,故选A。
(4)多次实验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小误差,从而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2.【答案】(1)B
(2)C
(3)C
(4)A
(5)小车的重量、木块的大小和位置
【知识点】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解析】【分析】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且能量与质量和速度相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能量越大;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快能量越大。对比实验需注意:每次仅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保持一致,以保证实验公平。
(1) 在坡度大的实验中,正常情况下小车从较大坡度滑下,撞击木块的能量应较大,木块滑行距离应相对接近。第一次 10.1 厘米和第三次 9.7 厘米较为接近,而第二次 5.2 厘米明显偏小,与其他两次数据差异过大,可判断为操作失误导致的错误数据。故选B。
(2) 实验中为减少误差,通常选取多次实验的平均值作为结果。坡度中时,三次数据分别为 7.2 厘米、7.8 厘米、7.4 厘米,平均值为(7.2+7.8+7.4)÷3=7.4 厘米。故选C。
(3)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坡度越大,小车滑下的速度越快,木块被撞击后滑行的距离越远。这表明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撞击效果越明显。A 选项与实验现象矛盾,B 选项中坡度越大速度应越大,故选C。
(4) 小车容易走偏,主要与自身结构有关。车轴不正是导致小车行驶方向偏移的常见原因;小车重量太大可能影响滑行距离,但不会直接导致走偏;接触面不够光滑会影响滑行速度,与走偏无关。故选A。
(5) 该实验探究的是小车运动能量与坡度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需保证其他因素不变,如小车的重量、木块的大小和位置、斜面的材质等,这些因素若改变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在做坡度大的实验时,三次的实验数据分别是10.1、5.2和9.7,其中第二次的数据5.2与其余两次差距过大,应该是操作失误导致的数据错误。
(2)在实验数据表格中,选取的数值是三次实验数据的中间值,坡度中的三次实验数据分别是7.2、7.8和7.4,应该选取中间的数值7.4。
(3)通过实验,龙龙和华华发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且坡度越大,撞击木块的距离越远,具有的能量越大。
(4)在实验的过程中,龙龙和华华发现小车容易走偏,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车轴不正,可以通过调整车轴来改善。
(5)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准确、可靠,实验中我们应当确保坡度以外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如小车的重量、木块的大小和位置等。
3.【答案】(1)A
(2)B
(3)振动
(4)将吸管的长度裁剪至各不相同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制作乐器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调来描述。音调反映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音量体现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振幅相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1) 制作小乐器前应先设计方案;而非直接动手做法错误;故选 A。
(2) 弹奏橡皮筋吉他时,用力越大,橡皮筋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故选 B。
(3) 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 要让排箫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可将 5 根吸管裁剪成不同长度,因为吸管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发出的音调就不同。
(1)A.制作小乐器的过程中,拿到材料就动手做了是不合适的,故A符合题意;
B.制作小乐器前先设计制作方案,根据设计方案,碰到问题再改进,是合理的制作过程,故B不符合题意;
C.制作小乐器后,我们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是正确的制作步骤,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声音的强弱主要与物体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因此,在弹奏橡皮筋吉他时,要使橡皮筋吉他发出更强的声音,华华在弹的时候可以拨动的力大一些,琴弦振动幅度变大,发出的声音更强。故B选项正确。
故选:B。
(3)演奏这些“小乐器”时,我们能听到非常美妙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高低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的,同样材质物体,小的、轻的、短的、紧的物体发声音调较高,大的、重的、长的、松的物体发声音调较低。因此,用丙图中的排箫乐器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一种方法是将五根吸管剪成长短不一,可以吹奏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另一种方法是将吸管封住低端,注入多少不同的水,也可以吹奏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4.【答案】不会;会;振动;强;弱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按压鼓时,鼓面不振动,所以不会发出声音;敲击鼓时,鼓面振动,从而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重重敲击鼓面,鼓面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强;轻轻敲击鼓面,振幅小,声音弱。
5.【答案】(1)③
(2)C;D
(3)乙
(4)B
【知识点】呼吸的形成;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1) 人体呼吸系统中,肺部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重症新冠病毒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如气促、呼吸困难)主要源于肺部受到侵害,影响了气体交换功能。而口腔是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部的通道,均不直接承担气体交换的主要功能。
(2) C代表肺的通常是气球类结构,因为肺在呼吸时会随气体进出而扩张或收缩,类似气球的充气与放气。D代表膈肌的通常是底部的弹性膜或活塞状结构,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会改变胸腔容积,从而引发吸气和呼气。
(3) 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外界气体进入肺。模型中若 “乙” 呈现膈肌下降、代表肺的结构扩张,则模拟的是吸气过程。
(4)肺活量是衡量肺通气能力的重要指标。爱运动的同学通过长期锻炼,肺部功能增强,肺活量更大,能更高效地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运动后恢复正常呼吸的时间更短。A 错误,人体吸入的主要是氧气,呼出二氧化碳;C 与事实相反,运动通常会增大肺活量。故选B。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首先感染呼吸系统,导致肺炎。因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其呼吸系统受损害的主要器官肺。
(2)本图演示呼吸运动过程,玻璃管A代表气管、气球C代表肺(或肺泡)、钟罩B代表胸廓、橡皮膜D代表膈肌。
(3)将甲图与乙图相比较,发现乙图膈肌顶部下降了,表示膈肌处于收缩状态,导致胸廓的容积增大,肺也随着扩张,此时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表示的是吸气动作。甲图恰好相反是呼气动作。
(4)爱运动的同学比不爱运动的同学在运动后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所花的时间要少一些,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要少一些。经常运动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6.【答案】(1)A
(2)C
(3)脂肪;蓝
(4)C
(5)B
(6)
【知识点】平衡膳食;牙齿;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食物含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营养成分,合理饮食是健康基础。人体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它们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1)统计食物时,肉包子包含面粉和肉,应记为 2 种食物,A 错误;零食需记录,可按早中晚餐顺序统计,B、C 正确。选 A。
(2)午餐已有蔬菜和主食,缺肉类,鲳鱼属肉类,能均衡营养,故选 C。
(3)核桃涂纸留油迹,含较多脂肪;米饭遇碘酒变蓝。
(4)臼齿用于磨碎食物,咀嚼核桃用臼齿,故选 C。
(5)食物消化路径: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故选 B。
(6)从左到右:门齿、犬齿、臼齿。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臼齿磨碎。
1 / 1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满分:60分,时间:40分钟)
1.(2024四上·镇海期末)下面是龙龙和华华做的“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的实验记录表,请结合实验记录表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序号 拉力大小 (垫圈个数) 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 快慢顺序
1 2 3.28 3.17 3.15 3.20 3
2 4 2.25 2.15 2.11 2.17 2
3 6 0.97 0.99 0.98 0.98 1
(1)实验中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的来源是 (填“小车的重力”或“垫圈的重力”)。
(2)实验中,不能改变的条件是 (填“垫圈的数量”或“小车的重量”)。
(3)要让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我们可以( )。
A.增加挂的垫圈个数 B.减少挂的垫圈个数 C.增加挂绳长度
(4)实验中,每组垫圈至少做3次实验,最主要的原因是 。
【答案】(1)垫圈的重力
(2)小车的重量
(3)A
(4)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知识点】拉力
【解析】【分析】(1) 实验中,拉力是通过垫圈的重力产生的,当垫圈被悬挂时,其重力会转化为拉动小车前进的力,所以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的来源是垫圈的重力。
(2) 该实验旨在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需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拉力大小。因此,不能改变的条件是小车的重量。
(3) 从实验数据可知,垫圈个数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增加挂的垫圈个数会增大拉力,从而加快小车运动速度;减少垫圈个数会减小拉力,减慢速度;挂绳长度对小车速度无直接影响。故选A。
(4) 实验中存在各种偶然因素,如测量时间时的反应误差等,导致单次实验结果可能不准确。每组垫圈做 3 次实验并取平均值,能有效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1)这个实验中垫圈有重量,垫圈起到了拉动小车的作用,所以小车是利用垫圈的重力运动起来的。
(2)“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的实验中,改变的因素是拉力的大小,实验中通过改变垫圈的数量改变拉力的大小,而其他条件需要保持不变,故不能改变的条件是小车的重量。
(3)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而此实验中垫圈起到了拉动小车的作用,垫圈越重,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故要让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我们可以增加挂的垫圈个数,故选A。
(4)多次实验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小误差,从而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2.(2024四上·镇海期末)为了探究小车运动具有的能量与坡度大小的关系,龙龙和华华设计了撞击实验: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测量并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后滑行的距离。
测量的数据如下:
要改变的因素 实验结果 处理实验数据
木块滑行的距离/厘米 选取的数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坡度小 4.5 4.7 4.9 4.7
坡度中 7.2 7.8 7.4 ?
坡度大 10.1 5.2 9.7 9.7
(1)在做坡度大的实验时,龙龙有一次的实验操作出现失误导致数据错误,错误的数据是( )。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2)在实验数据表格中,“?”处选取的数值应该是( )。
A.7.2 B.7.8 C.7.4
(3)通过实验,龙龙和华华发现( )。
A.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与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B.坡度越大,小车滑到斜面底部的速度越小
C.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撞击木块的距离越远,具有的能量越大
(4)在实验的过程中,龙龙和华华发现小车容易走偏,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车轴不正 B.小车的重量太大 C.接触面不够光滑
(5)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准确、可靠,实验中我们应当确保坡度以外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如 等。
【答案】(1)B
(2)C
(3)C
(4)A
(5)小车的重量、木块的大小和位置
【知识点】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解析】【分析】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且能量与质量和速度相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能量越大;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快能量越大。对比实验需注意:每次仅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保持一致,以保证实验公平。
(1) 在坡度大的实验中,正常情况下小车从较大坡度滑下,撞击木块的能量应较大,木块滑行距离应相对接近。第一次 10.1 厘米和第三次 9.7 厘米较为接近,而第二次 5.2 厘米明显偏小,与其他两次数据差异过大,可判断为操作失误导致的错误数据。故选B。
(2) 实验中为减少误差,通常选取多次实验的平均值作为结果。坡度中时,三次数据分别为 7.2 厘米、7.8 厘米、7.4 厘米,平均值为(7.2+7.8+7.4)÷3=7.4 厘米。故选C。
(3)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坡度越大,小车滑下的速度越快,木块被撞击后滑行的距离越远。这表明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撞击效果越明显。A 选项与实验现象矛盾,B 选项中坡度越大速度应越大,故选C。
(4) 小车容易走偏,主要与自身结构有关。车轴不正是导致小车行驶方向偏移的常见原因;小车重量太大可能影响滑行距离,但不会直接导致走偏;接触面不够光滑会影响滑行速度,与走偏无关。故选A。
(5) 该实验探究的是小车运动能量与坡度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需保证其他因素不变,如小车的重量、木块的大小和位置、斜面的材质等,这些因素若改变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在做坡度大的实验时,三次的实验数据分别是10.1、5.2和9.7,其中第二次的数据5.2与其余两次差距过大,应该是操作失误导致的数据错误。
(2)在实验数据表格中,选取的数值是三次实验数据的中间值,坡度中的三次实验数据分别是7.2、7.8和7.4,应该选取中间的数值7.4。
(3)通过实验,龙龙和华华发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且坡度越大,撞击木块的距离越远,具有的能量越大。
(4)在实验的过程中,龙龙和华华发现小车容易走偏,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车轴不正,可以通过调整车轴来改善。
(5)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准确、可靠,实验中我们应当确保坡度以外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如小车的重量、木块的大小和位置等。
3.(2024四上·镇海期末)生活中,有许多物品可以制作成“小乐器”,如包装盒、玻璃瓶、吸管等。以下是龙龙和华华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制作”的一些“小乐器”。
(1)制作小乐器的过程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拿到材料就动手做了
B.制作小乐器前先设计制作方案,根据设计方案,碰到问题再改进
C.制作小乐器后,我们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
(2)华华用包装盒和橡皮筋制作了图乙的小乐器——橡皮筋吉他。在弹奏橡皮筋吉他时,要使橡皮筋吉他发出更强的声音,华华在弹的时候可以( )。
A.拨动的力小一些 B.拨动的力大一些 C.力度不变
(3)演奏这些“小乐器”时,我们能听到非常美妙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由物体 产生的。
(4)龙龙用了5根粗细相同、长短相同的吸管,制作了一个排箫乐器(如丙图),可是发出的声音一样高。想要让这个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你觉得可以怎么做?
【答案】(1)A
(2)B
(3)振动
(4)将吸管的长度裁剪至各不相同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制作乐器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调来描述。音调反映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音量体现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振幅相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
(1) 制作小乐器前应先设计方案;而非直接动手做法错误;故选 A。
(2) 弹奏橡皮筋吉他时,用力越大,橡皮筋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故选 B。
(3) 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 要让排箫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可将 5 根吸管裁剪成不同长度,因为吸管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发出的音调就不同。
(1)A.制作小乐器的过程中,拿到材料就动手做了是不合适的,故A符合题意;
B.制作小乐器前先设计制作方案,根据设计方案,碰到问题再改进,是合理的制作过程,故B不符合题意;
C.制作小乐器后,我们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评议,是正确的制作步骤,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声音的强弱主要与物体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因此,在弹奏橡皮筋吉他时,要使橡皮筋吉他发出更强的声音,华华在弹的时候可以拨动的力大一些,琴弦振动幅度变大,发出的声音更强。故B选项正确。
故选:B。
(3)演奏这些“小乐器”时,我们能听到非常美妙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高低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的,同样材质物体,小的、轻的、短的、紧的物体发声音调较高,大的、重的、长的、松的物体发声音调较低。因此,用丙图中的排箫乐器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一种方法是将五根吸管剪成长短不一,可以吹奏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另一种方法是将吸管封住低端,注入多少不同的水,也可以吹奏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4.(2024四上·镇海期末)周末,华华在家预习“声音”单元的内容,借助家里的鼓开展了几个简单的实验,请根据下表填空。
研究的物体 研究的方法 物体的状态
鼓 按压 不振动
敲击 振动
相同的鼓,在按压的时候 (填“会”或“不会”)发出声音,在敲击的时候 (填“会”或“不会”)发出声音。这说明物体必须 才会发出声音。华华重重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 (填“强”或“弱”),轻轻敲击鼓面,发出的声音 (填“强”或“弱”)。
【答案】不会;会;振动;强;弱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按压鼓时,鼓面不振动,所以不会发出声音;敲击鼓时,鼓面振动,从而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重重敲击鼓面,鼓面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强;轻轻敲击鼓面,振幅小,声音弱。
5.(2024四上·镇海期末)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发热及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假期我们还要继续做好自我保护,在人员集聚地戴好口罩。保持基本的手部和呼吸道卫生,健康安全饮食。
(1)重症新冠病毒患者呼吸系统中的 (选填“①”“②”“③”)器官会受到侵害,它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我们研究呼吸时可以借助模型,下面图是演示呼吸的模型图,下图中代表肺的是 ,代表膈肌的是 (选填“A”“B”“C”“D”)。
(3)上面图中,图 (选填“甲”或“乙”)模拟的是人体的吸气过程。
(4)多运动是提高免疫力,预防新冠的重要方式。平时爱运动的同学比不爱运动的同学恢复到正常呼吸所需的时间要短,你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爱运动的同学吸入的二氧化碳多
B.爱运动的同学肺活量大
C.爱运动的同学肺活量小
【答案】(1)③
(2)C;D
(3)乙
(4)B
【知识点】呼吸的形成;呼吸系统
【解析】【分析】(1) 人体呼吸系统中,肺部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重症新冠病毒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如气促、呼吸困难)主要源于肺部受到侵害,影响了气体交换功能。而口腔是消化和呼吸的共同通道,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部的通道,均不直接承担气体交换的主要功能。
(2) C代表肺的通常是气球类结构,因为肺在呼吸时会随气体进出而扩张或收缩,类似气球的充气与放气。D代表膈肌的通常是底部的弹性膜或活塞状结构,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会改变胸腔容积,从而引发吸气和呼气。
(3) 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外界气体进入肺。模型中若 “乙” 呈现膈肌下降、代表肺的结构扩张,则模拟的是吸气过程。
(4)肺活量是衡量肺通气能力的重要指标。爱运动的同学通过长期锻炼,肺部功能增强,肺活量更大,能更高效地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运动后恢复正常呼吸的时间更短。A 错误,人体吸入的主要是氧气,呼出二氧化碳;C 与事实相反,运动通常会增大肺活量。故选B。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首先感染呼吸系统,导致肺炎。因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其呼吸系统受损害的主要器官肺。
(2)本图演示呼吸运动过程,玻璃管A代表气管、气球C代表肺(或肺泡)、钟罩B代表胸廓、橡皮膜D代表膈肌。
(3)将甲图与乙图相比较,发现乙图膈肌顶部下降了,表示膈肌处于收缩状态,导致胸廓的容积增大,肺也随着扩张,此时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表示的是吸气动作。甲图恰好相反是呼气动作。
(4)爱运动的同学比不爱运动的同学在运动后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所花的时间要少一些,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要少一些。经常运动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6.(2024四上·镇海期末)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下面是龙龙一天的食谱。
一天的食物 早餐 午餐 晚餐 其他时间
牛奶、肉包子、核桃 米饭、炒白菜、油焖茄子 米饭、糖醋排骨、番茄炒蛋 橘子
(1)统计一天的食物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肉包子应该记为一种食物
B.吃过的零食也应该记录下来
C.可以按照早餐、午餐、晚餐的顺序统计一天的食物
(2)为了使龙龙的午餐营养搭配更均衡,可以在午餐中加入( )。
A.西兰花 B.芹菜 C.鲳鱼
(3)龙龙用核桃在白纸上涂抹,会留下油迹,说明核桃中含有较多的 ;在米饭上滴碘酒,看见米饭变成 色。
(4)吃核桃时,咀嚼核桃所用的牙齿是( )。
A.门齿 B.犬齿 C.臼齿
(5)米饭进入身体后的“旅程”是( )。
A.口腔—胃—食道—大肠—小肠
B.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C.口腔—胃—食道—小肠—大肠
(6)请将各类牙齿的名称填入下图。
选填:门齿 臼齿 犬齿
【答案】(1)A
(2)C
(3)脂肪;蓝
(4)C
(5)B
(6)
【知识点】平衡膳食;牙齿;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食物含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营养成分,合理饮食是健康基础。人体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它们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1)统计食物时,肉包子包含面粉和肉,应记为 2 种食物,A 错误;零食需记录,可按早中晚餐顺序统计,B、C 正确。选 A。
(2)午餐已有蔬菜和主食,缺肉类,鲳鱼属肉类,能均衡营养,故选 C。
(3)核桃涂纸留油迹,含较多脂肪;米饭遇碘酒变蓝。
(4)臼齿用于磨碎食物,咀嚼核桃用臼齿,故选 C。
(5)食物消化路径: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故选 B。
(6)从左到右:门齿、犬齿、臼齿。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臼齿磨碎。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