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4四上·上城期末)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
A.波 B.直线 C.气流
2.(2024四上·上城期末)如下图,A同学和C同学听B同学写字发出的声音,A同学听到的写字声音比较清楚,这主要是因为( )。
A.A同学的听力比较好
B.桌面传播声音的本领比空气强
C.A同学离B同学近一些
3.(2024四上·上城期末)小科同学因病在家上网课,他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主要是由( )产生的。
A.空气振动 B.喇叭振动 C.声带振动
4.(2024四上·上城期末)如图,听诊器中的听诊头起着收集声音的作用,这个功能相当于人耳的( )。
A.耳郭 B.鼓膜 C.耳蜗
5.(2024四上·上城期末)当周围环境产生非常刺耳的声音时,下列行为不合适的是( )。
A.低下脑袋 B.捂住耳朵 C.张大嘴巴
6.(2024四上·上城期末)下表是四年级的小科同学按要求测得的三次肺活量,肺活量取值应该是( )。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取值
肺活量/mL 2400 2200 2300
A.2400mL B.2200mL C.2300mL
7.(2024四上·上城期末)把苹果、芹菜、番薯归为一类,把黄鱼、明虾、牛肉归为另一类,这样的分类标准是( )。
A.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B.熟食和生食
C.主食和副食
8.(2024四上·上城期末)在一块面包上滴一滴碘酒,发现接触碘酒的面包变成了蓝紫色,这一现象说明面包中含有丰富的( )。
A.淀粉 B.蛋白质 C.脂肪
9.(2024四上·上城期末)有同学只爱吃肉,不爱吃水果和蔬菜,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身体缺乏( )。
A.蛋白质和维生素 B.脂肪和维生素 C.维生素和无机盐
10.(2024四上·上城期末)下图是12月28日杭州的空气质量指数,其中数值越大,代表污染越严重。请问这一天,我们应该( )。
A.傍晚去公园跑步
B.清晨到室外散步
C.减少室外活动,尽量留在室内
11.(2024四上·上城期末)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A.橡皮筋缠绕的方向与小车行驶的方向一致
B.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近
C.橡皮筋缠绕在车轴,产生的弹力可以驱动小车
12.(2024四上·上城期末)弹簧测力计是一种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测量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上
B.测量时,手要紧紧抓住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板
C.读数时,视线要与弹簧测力计的指针相平
13.(2024四上·上城期末)观察下图可知,该条形测力计最大测量值为( )。
A.1.5N B.2.5N C.150N
14.(2024四上·上城期末)下列物体中表现出能量(动能)的是( )。
A.停车场内停放的小车
B.正在发声的音叉
C.玩具箱内摆放的小球
15.(2024四上·上城期末)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从运动到静止需要受到力的作用,从静止到运动则不需要
B.物体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运动到静止则不需要
C.物体从运动到静止、从静止到运动,都需要受到力的作用
二、探究题。(共55分)
16.(2024四上·上城期末)小科与同学找来实验材料一起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1)如图,实验中让车身运动起来的力来自 。
(2)挂上3个垫圈,车身没有运动,这是因为 。
(3)不增加垫圈的数量,但是要让车身运动起来,在不考虑材料限制的情况下,请写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理由是: 。
(4)小科在小车上安装气球和气嘴,如右图所示。拔掉气嘴后,气球喷出气体产生的 (选填“弹力”“摩擦力”或“反冲力”),使小车往 (选填“左”或“右”)运动。
(5)小科与同学进行多次实验,得到了如下的实验数据。
气球充气量/打气次数 小车运动的距离/厘米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取值
10 150 155 158
20 170 50 176
30 220 227 224
根据实验记录表,可以知道小科与同学研究的问题是: ?
(6)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A.小车的质量 B.气球的充气量 C.行驶的路面
(7)表中的“50厘米”属于异常数据,对于这个数据,比较合理的处理方法是: 。
(8)排除异常数据后,从实验数据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17.(2024四上·上城期末)为了预防流感,一些家长要求孩子经常佩戴口罩,请对下列行为进行分析。
(1)下图中,佩戴口罩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2)园园从入校后便一直佩戴口罩,体育课上跑步时也佩戴口罩,因为她一直记得妈妈说过的话“口罩一直要戴着,这样可以阻隔流感病毒入侵身体”。对于园园的这一行为,你认同吗?结合“呼吸与消化”单元知识,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18.(2024四上·上城期末)学习“呼吸与消化”单元后,同学们认识了很多人体器官,具体如下。
A.肺 B.胃 C.小肠 D.气管 E.大肠 F.食道 G.口腔
(1)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按食物经过的先后顺序填写:G、F、 (选填字母)。
(2)不同的消化器官有不同的功能,所处的位置也不同。能对食物进一步磨碎和分解,使食物成为食糜(mí)的消化器官是 ,它所在的位置接近于右侧人体轮廓图中的 (选填序号);消化和吸收食物营养最主要的消化器官是 ,该消化器官外形的主要特点是 ,所在的位置接近于人体轮廓图中的 (选填序号)。
19.(2024四上·上城期末)学校举行迎新会,阳光探究小组自制小乐器,打算演奏乐曲迎接新年。下图是三位同学利用吸管、橡皮筋、金属管制作的甲、乙、丙三件乐器。
甲(吸管乐器) 乙(橡皮筋乐器) 丙(金属管乐器)
(1)吹奏吸管乐器(甲)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 振动产生的。
(2)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拨动橡皮筋乐器(乙)中同一根弦,听到的声音 (选填“高低”或“强弱”)不同。
(3)三件自制乐器中,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乐器有: (选填“甲”“乙”或“丙”),其理由是 。
(4)假如要用自制吸管乐器(甲)吹奏乐句:
根据制作演奏小乐器的经验,请对乐器甲提出两条改进建议: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其传播形式为声波,属于波的一种。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传播形式始终是波,而非直线(直线是传播路径的一种,非形式)或气流(气流是介质的运动,而非声音本身的形式)。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效果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能力比气体强。图中 A 同学耳朵可能贴在桌面(固体),C 同学在空气中听,因此 A 听到更清楚,与听力好坏或距离无关,核心是固体和气体的传声本领差异。故选B。
3.【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的产生源于振动。老师讲课的声音由声带振动产生,但小科听到的声音是经过麦克风、扬声器等设备后,由喇叭振动发出的。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而非声源;声带振动是老师那边的声源,并非小科听到的直接振动来源。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耳朵的结构
【解析】【分析】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含耳郭和耳道,中耳有鼓膜、听小骨,内耳则包括耳蜗、前庭。其中,耳郭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声波。而听诊器的听诊头,其功能与耳郭一致 —— 通过特定结构汇聚声波,帮助更清晰地捕捉声音。故选A。
5.【答案】A
【知识点】周围的声音
【解析】【分析】保护听力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比如尽量避开噪声环境、不对着他人大声说话、遇到过强声音时张开嘴巴平衡鼓膜内外气压或捂住耳朵阻挡声波等,这些都能有效减少对听力的损伤。而当周围出现非常刺耳的声音时,“低下脑袋” 并不能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属于不合适的行为。故选A。
6.【答案】A
【知识点】测量肺活量
【解析】【分析】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测量肺活量时,为了准确反映肺部的最大通气能力,通常取三次测量中的最大值。小科三次测得的肺活量分别为 2400mL、2200mL、2300mL,其中最大值是 2400mL,因此肺活量的取值应为 2400mL。
7.【答案】A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苹果、芹菜、番薯均来自植物(植物的果实、茎、根),属于植物类食物;黄鱼、明虾、牛肉均来自动物(动物的肉、蛋等),属于动物类食物。分类标准与 “熟食 / 生食”“主食 / 副食” 无关(如番薯是主食,芹菜是副食,但同属植物类)。故选A。
8.【答案】A
【知识点】淀粉的检验
【解析】【分析】淀粉有一个特征反应 —— 遇碘酒变蓝紫色,这是检测淀粉的常用方法。蛋白质(如鸡蛋)遇双缩脲试剂变紫,脂肪(如花生)能在纸上留下油迹,均不会与碘酒变蓝,因此面包变蓝紫色说明含淀粉。故选A。
9.【答案】C
【知识点】平衡膳食
【解析】【分析】水果和蔬菜是维生素(如维生素 C、B 族)和无机盐(如钙、铁)的主要来源;肉类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等。只吃肉不吃果蔬,会导致维生素和无机盐缺乏,而蛋白质和脂肪可从肉类获取,故选 C。
10.【答案】C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根据新闻报道,2024 年 12 月 28 日杭州市区的 空气质量指数是302,属于重度污染等级。在这种空气质量状况下,为了减少污染物吸入,保护身体健康,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患有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应减少室外活动,尽量留在室内。故选C。
11.【答案】C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A :橡皮筋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相反(橡皮筋恢复原状时,缠绕方向反向转动,带动车轮前进);错误。B: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错误。
C:橡皮筋缠绕在车轴上,恢复原状时产生弹力,带动车轴转动,驱动小车前进。正确。
故选C。
12.【答案】B
【知识点】弹簧测力计
【解析】【分析】A :测量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对准 “0” 刻度线,若未对准需调零,否则会导致测量误差;
B:测量时应手握弹簧测力计的提环,而非刻度板。若紧握刻度板,可能因手部用力影响弹簧形变,导致读数不准确;
C:读数时视线需与指针位置保持水平,避免因视角偏差造成读数错误。
故选B。
13.【答案】B
【知识点】弹簧测力计
【解析】【分析】条形测力计(常见于小学实验)的最大测量值(量程)通常为 1.5N、2.5N 等。图中若刻度最大值为2.5N(每小格 0.05N),则最大测量值为2.5N;1.5N 或 150N 不符合小学实验用测力计的规格(150N 过大,多用于工业)。故选B。
14.【答案】B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A(停放的小车)、C(摆放的小球)均处于静止状态,无动能;B(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运动状态),因此具有动能。故选B。
15.【答案】C
【知识点】力与运动状态
【解析】【分析】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静止→运动、运动→静止、速度变化)改变时,必须受到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无论是从静到动还是从动到静,都需要力(如推力、阻力),故选 C。
16.【答案】(1)垫圈所受的重力
(2)车身没有受到足够的拉力
(3)在车轮与轴之间加润滑油;减小摩擦力
(4)反冲力;左
(5)小车运动的距离与气球充气量有关系吗
(6)B
(7)重新做实验
(8)气球充气量越多,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知识点】力与运动状态;反冲力;摩擦力的应用
【解析】【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和物体启动或停止。想要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一个足够的力。
(1)垫圈下落时,其重力通过绳子转化为拉小车的力,使小车运动,因此动力来自垫圈的重力。
(2)小车静止时,拉力与摩擦力平衡,拉力小于或等于摩擦力。3 个垫圈的拉力小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因此无法运动。
(3) 不增加垫圈,即不增大拉力时;可通过减小摩擦力,如加润滑油、用更光滑的路面使拉力大于摩擦力,让小车运动。
(4)气球喷出气体时,气体对气球产生相反方向的力(反冲力);若气球向右喷气,反冲力向左,因此小车向左运动。
(5)实验中变量是 “气球充气量(打气次数)”,测量量是 “小车运动距离”,因此研究的是两者的关系。
(6) 对照实验中,需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研究的变量(此处为气球充气量),故选 B。
(7) “50 厘米” 与同组其他数据(170、176)差异过大,属于异常数据,可能是操作失误导致,需重新实验以获得可靠数据。
(8) 排除异常后,充气量 10 次→20 次→30 次时,小车运动距离逐渐增大,说明充气量与距离正相关。
(1)实验中,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来自垫圈的重力。因为垫圈通过棉线连接到小车上,垫圈的重力通过棉线传递给小车,从而提供了使小车运动的力。
(2)想要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一个足够的力。挂上3个垫圈,车身没有运动,这是因为车身没有受到足够的拉力。
(3)当物体重量相同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物体间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因此我们可以在车轮与轴之间加润滑油,这样可以通过减小摩擦力来让小车运动。
(4)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气球小车是运用反冲力运动的。反冲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因此使小车往左运动。
(5)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唯一的变量是气球充气量,所以研究的是小车运动的距离与气球充气量有关系吗。
(6)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小车运动的距离与气球充气量的关系,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气球充气量,其他条件都要保持不变。
(7)我们在实验中遇到异常数据要重新进行实验获取数据,这样比较科学。
(8)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气球充气量越多,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17.【答案】(1)B
(2)不认同;体育课上跑步时佩戴口罩可能导致呼吸不畅,因为在运动时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而口罩可能限制空气流通,增加呼吸困难的风险。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分析】(1)流感病毒可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因此口罩需同时遮住嘴巴和鼻子,才能有效阻隔病毒,A、C 均无法完全防护。
(2) 运动时人体耗氧量大幅增加,口罩会限制空气流通,导致呼吸不畅,可能引发头晕、乏力等,反而影响健康,因此运动时不宜佩戴口罩。
(1)佩戴口罩时,应确保口罩完全覆盖口鼻,并贴合面部,没有明显的空隙。选项B中的口罩佩戴方法正确。
(2)体育课上跑步时佩戴口罩可能导致呼吸不畅,因为在运动时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而口罩可能限制空气流通,增加呼吸困难的风险。长时间佩戴口罩,特别是在运动时,还可能导致二氧化碳滞留,影响身体健康。在确保安全距离和良好通风的情况下,跑步时可以适当摘下口罩,以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
18.【答案】(1)B、C、E
(2)胃;③;小肠;长度长;④
【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1) 消化器官的顺序为:口腔(咀嚼)→食道(运输)→胃(初步消化)→小肠(主要消化吸收)→大肠(吸收水分),因此填 B(胃)、C(小肠)、E(大肠)。
(2) 胃的功能是磨碎食物并分泌胃液初步消化,位置在腹腔上部(对应③);小肠是主要消化吸收器官,因长度长(约 5-6 米) 且内壁有绒毛,增加吸收面积;位置在腹腔下部(对应④)。
(1)食物通过口腔、咽、食管、进入胃,食物会在胃内经过研磨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这是吸收食物的水分和营养的主要场所;再然后进入大肠,在这里被消化的食物会被进一步吸收水分,从而形成固态的便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因此,吃食物时,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路线是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2)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功能。胃会蠕动,内壁肌肉发达,能分泌胃液帮助消化,通过不停地蠕动,把食物形变成食糜。小肠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小肠盘曲于腹腔内,上端连着胃,下端连接大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19.【答案】(1)吸管内的空气柱
(2)强弱
(3)甲;甲的管子长短不同,空气柱长短也不同,振动速度不同,因此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
(4)调整吸管的长度,使其对应不同的音高,便于演奏更多音符;在吸管顶部加装调节装置,以便更精准地调节音准。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弦乐器的声音
【解析】【分析】(1) 吹奏吸管时,吸管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其类似笛子的发声原理。
(2) 力度不同导致橡皮筋振幅不同,力度大振幅大,振幅决定声音的强弱(响度),因此声音强弱不同。
(3)声音的高低(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甲的吸管长度不同,空气柱长短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音高不同;乙、丙若结构均匀则难以产生明显音高差异。
(4) 吸管长度决定音高,调整长度可匹配不同音符;固定吸管能避免演奏时位置变化影响音准。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不同的物体发声部位是不同的。吹奏吸管乐器(甲)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吸管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拨动橡皮筋乐器(乙)中同一根弦,弦振动的幅度不同,因此听到的声音强弱不同。
(3)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弦的松紧程度有关,弦越细、越短、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弦发出的声音越低。甲的管子长短不同,空气柱长短也不同,振动速度不同,因此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
(4)吸管乐器的音高与吸管的长度有关,通过改变长度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符,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吸管长度来适应乐谱的需要。 增加调节装置可便捷地精确调整乐器音高,提升演奏音准,满足演奏复杂乐句的需求。
1 / 1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4四上·上城期末)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
A.波 B.直线 C.气流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其传播形式为声波,属于波的一种。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传播形式始终是波,而非直线(直线是传播路径的一种,非形式)或气流(气流是介质的运动,而非声音本身的形式)。故选A。
2.(2024四上·上城期末)如下图,A同学和C同学听B同学写字发出的声音,A同学听到的写字声音比较清楚,这主要是因为( )。
A.A同学的听力比较好
B.桌面传播声音的本领比空气强
C.A同学离B同学近一些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效果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能力比气体强。图中 A 同学耳朵可能贴在桌面(固体),C 同学在空气中听,因此 A 听到更清楚,与听力好坏或距离无关,核心是固体和气体的传声本领差异。故选B。
3.(2024四上·上城期末)小科同学因病在家上网课,他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主要是由( )产生的。
A.空气振动 B.喇叭振动 C.声带振动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的产生源于振动。老师讲课的声音由声带振动产生,但小科听到的声音是经过麦克风、扬声器等设备后,由喇叭振动发出的。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而非声源;声带振动是老师那边的声源,并非小科听到的直接振动来源。故选B。
4.(2024四上·上城期末)如图,听诊器中的听诊头起着收集声音的作用,这个功能相当于人耳的( )。
A.耳郭 B.鼓膜 C.耳蜗
【答案】A
【知识点】耳朵的结构
【解析】【分析】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含耳郭和耳道,中耳有鼓膜、听小骨,内耳则包括耳蜗、前庭。其中,耳郭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声波。而听诊器的听诊头,其功能与耳郭一致 —— 通过特定结构汇聚声波,帮助更清晰地捕捉声音。故选A。
5.(2024四上·上城期末)当周围环境产生非常刺耳的声音时,下列行为不合适的是( )。
A.低下脑袋 B.捂住耳朵 C.张大嘴巴
【答案】A
【知识点】周围的声音
【解析】【分析】保护听力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比如尽量避开噪声环境、不对着他人大声说话、遇到过强声音时张开嘴巴平衡鼓膜内外气压或捂住耳朵阻挡声波等,这些都能有效减少对听力的损伤。而当周围出现非常刺耳的声音时,“低下脑袋” 并不能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属于不合适的行为。故选A。
6.(2024四上·上城期末)下表是四年级的小科同学按要求测得的三次肺活量,肺活量取值应该是( )。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取值
肺活量/mL 2400 2200 2300
A.2400mL B.2200mL C.2300mL
【答案】A
【知识点】测量肺活量
【解析】【分析】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测量肺活量时,为了准确反映肺部的最大通气能力,通常取三次测量中的最大值。小科三次测得的肺活量分别为 2400mL、2200mL、2300mL,其中最大值是 2400mL,因此肺活量的取值应为 2400mL。
7.(2024四上·上城期末)把苹果、芹菜、番薯归为一类,把黄鱼、明虾、牛肉归为另一类,这样的分类标准是( )。
A.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
B.熟食和生食
C.主食和副食
【答案】A
【知识点】食物的分类
【解析】【分析】苹果、芹菜、番薯均来自植物(植物的果实、茎、根),属于植物类食物;黄鱼、明虾、牛肉均来自动物(动物的肉、蛋等),属于动物类食物。分类标准与 “熟食 / 生食”“主食 / 副食” 无关(如番薯是主食,芹菜是副食,但同属植物类)。故选A。
8.(2024四上·上城期末)在一块面包上滴一滴碘酒,发现接触碘酒的面包变成了蓝紫色,这一现象说明面包中含有丰富的( )。
A.淀粉 B.蛋白质 C.脂肪
【答案】A
【知识点】淀粉的检验
【解析】【分析】淀粉有一个特征反应 —— 遇碘酒变蓝紫色,这是检测淀粉的常用方法。蛋白质(如鸡蛋)遇双缩脲试剂变紫,脂肪(如花生)能在纸上留下油迹,均不会与碘酒变蓝,因此面包变蓝紫色说明含淀粉。故选A。
9.(2024四上·上城期末)有同学只爱吃肉,不爱吃水果和蔬菜,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身体缺乏( )。
A.蛋白质和维生素 B.脂肪和维生素 C.维生素和无机盐
【答案】C
【知识点】平衡膳食
【解析】【分析】水果和蔬菜是维生素(如维生素 C、B 族)和无机盐(如钙、铁)的主要来源;肉类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等。只吃肉不吃果蔬,会导致维生素和无机盐缺乏,而蛋白质和脂肪可从肉类获取,故选 C。
10.(2024四上·上城期末)下图是12月28日杭州的空气质量指数,其中数值越大,代表污染越严重。请问这一天,我们应该( )。
A.傍晚去公园跑步
B.清晨到室外散步
C.减少室外活动,尽量留在室内
【答案】C
【知识点】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根据新闻报道,2024 年 12 月 28 日杭州市区的 空气质量指数是302,属于重度污染等级。在这种空气质量状况下,为了减少污染物吸入,保护身体健康,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及患有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应减少室外活动,尽量留在室内。故选C。
11.(2024四上·上城期末)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A.橡皮筋缠绕的方向与小车行驶的方向一致
B.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近
C.橡皮筋缠绕在车轴,产生的弹力可以驱动小车
【答案】C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A :橡皮筋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相反(橡皮筋恢复原状时,缠绕方向反向转动,带动车轮前进);错误。B: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错误。
C:橡皮筋缠绕在车轴上,恢复原状时产生弹力,带动车轴转动,驱动小车前进。正确。
故选C。
12.(2024四上·上城期末)弹簧测力计是一种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测量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上
B.测量时,手要紧紧抓住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板
C.读数时,视线要与弹簧测力计的指针相平
【答案】B
【知识点】弹簧测力计
【解析】【分析】A :测量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对准 “0” 刻度线,若未对准需调零,否则会导致测量误差;
B:测量时应手握弹簧测力计的提环,而非刻度板。若紧握刻度板,可能因手部用力影响弹簧形变,导致读数不准确;
C:读数时视线需与指针位置保持水平,避免因视角偏差造成读数错误。
故选B。
13.(2024四上·上城期末)观察下图可知,该条形测力计最大测量值为( )。
A.1.5N B.2.5N C.150N
【答案】B
【知识点】弹簧测力计
【解析】【分析】条形测力计(常见于小学实验)的最大测量值(量程)通常为 1.5N、2.5N 等。图中若刻度最大值为2.5N(每小格 0.05N),则最大测量值为2.5N;1.5N 或 150N 不符合小学实验用测力计的规格(150N 过大,多用于工业)。故选B。
14.(2024四上·上城期末)下列物体中表现出能量(动能)的是( )。
A.停车场内停放的小车
B.正在发声的音叉
C.玩具箱内摆放的小球
【答案】B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
【解析】【分析】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A(停放的小车)、C(摆放的小球)均处于静止状态,无动能;B(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运动状态),因此具有动能。故选B。
15.(2024四上·上城期末)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从运动到静止需要受到力的作用,从静止到运动则不需要
B.物体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运动到静止则不需要
C.物体从运动到静止、从静止到运动,都需要受到力的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力与运动状态
【解析】【分析】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静止→运动、运动→静止、速度变化)改变时,必须受到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无论是从静到动还是从动到静,都需要力(如推力、阻力),故选 C。
二、探究题。(共55分)
16.(2024四上·上城期末)小科与同学找来实验材料一起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1)如图,实验中让车身运动起来的力来自 。
(2)挂上3个垫圈,车身没有运动,这是因为 。
(3)不增加垫圈的数量,但是要让车身运动起来,在不考虑材料限制的情况下,请写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理由是: 。
(4)小科在小车上安装气球和气嘴,如右图所示。拔掉气嘴后,气球喷出气体产生的 (选填“弹力”“摩擦力”或“反冲力”),使小车往 (选填“左”或“右”)运动。
(5)小科与同学进行多次实验,得到了如下的实验数据。
气球充气量/打气次数 小车运动的距离/厘米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取值
10 150 155 158
20 170 50 176
30 220 227 224
根据实验记录表,可以知道小科与同学研究的问题是: ?
(6)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A.小车的质量 B.气球的充气量 C.行驶的路面
(7)表中的“50厘米”属于异常数据,对于这个数据,比较合理的处理方法是: 。
(8)排除异常数据后,从实验数据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1)垫圈所受的重力
(2)车身没有受到足够的拉力
(3)在车轮与轴之间加润滑油;减小摩擦力
(4)反冲力;左
(5)小车运动的距离与气球充气量有关系吗
(6)B
(7)重新做实验
(8)气球充气量越多,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知识点】力与运动状态;反冲力;摩擦力的应用
【解析】【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和物体启动或停止。想要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一个足够的力。
(1)垫圈下落时,其重力通过绳子转化为拉小车的力,使小车运动,因此动力来自垫圈的重力。
(2)小车静止时,拉力与摩擦力平衡,拉力小于或等于摩擦力。3 个垫圈的拉力小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因此无法运动。
(3) 不增加垫圈,即不增大拉力时;可通过减小摩擦力,如加润滑油、用更光滑的路面使拉力大于摩擦力,让小车运动。
(4)气球喷出气体时,气体对气球产生相反方向的力(反冲力);若气球向右喷气,反冲力向左,因此小车向左运动。
(5)实验中变量是 “气球充气量(打气次数)”,测量量是 “小车运动距离”,因此研究的是两者的关系。
(6) 对照实验中,需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研究的变量(此处为气球充气量),故选 B。
(7) “50 厘米” 与同组其他数据(170、176)差异过大,属于异常数据,可能是操作失误导致,需重新实验以获得可靠数据。
(8) 排除异常后,充气量 10 次→20 次→30 次时,小车运动距离逐渐增大,说明充气量与距离正相关。
(1)实验中,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来自垫圈的重力。因为垫圈通过棉线连接到小车上,垫圈的重力通过棉线传递给小车,从而提供了使小车运动的力。
(2)想要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一个足够的力。挂上3个垫圈,车身没有运动,这是因为车身没有受到足够的拉力。
(3)当物体重量相同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物体间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因此我们可以在车轮与轴之间加润滑油,这样可以通过减小摩擦力来让小车运动。
(4)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气球小车是运用反冲力运动的。反冲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因此使小车往左运动。
(5)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唯一的变量是气球充气量,所以研究的是小车运动的距离与气球充气量有关系吗。
(6)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小车运动的距离与气球充气量的关系,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气球充气量,其他条件都要保持不变。
(7)我们在实验中遇到异常数据要重新进行实验获取数据,这样比较科学。
(8)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气球充气量越多,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17.(2024四上·上城期末)为了预防流感,一些家长要求孩子经常佩戴口罩,请对下列行为进行分析。
(1)下图中,佩戴口罩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2)园园从入校后便一直佩戴口罩,体育课上跑步时也佩戴口罩,因为她一直记得妈妈说过的话“口罩一直要戴着,这样可以阻隔流感病毒入侵身体”。对于园园的这一行为,你认同吗?结合“呼吸与消化”单元知识,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B
(2)不认同;体育课上跑步时佩戴口罩可能导致呼吸不畅,因为在运动时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而口罩可能限制空气流通,增加呼吸困难的风险。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分析】(1)流感病毒可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因此口罩需同时遮住嘴巴和鼻子,才能有效阻隔病毒,A、C 均无法完全防护。
(2) 运动时人体耗氧量大幅增加,口罩会限制空气流通,导致呼吸不畅,可能引发头晕、乏力等,反而影响健康,因此运动时不宜佩戴口罩。
(1)佩戴口罩时,应确保口罩完全覆盖口鼻,并贴合面部,没有明显的空隙。选项B中的口罩佩戴方法正确。
(2)体育课上跑步时佩戴口罩可能导致呼吸不畅,因为在运动时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而口罩可能限制空气流通,增加呼吸困难的风险。长时间佩戴口罩,特别是在运动时,还可能导致二氧化碳滞留,影响身体健康。在确保安全距离和良好通风的情况下,跑步时可以适当摘下口罩,以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
18.(2024四上·上城期末)学习“呼吸与消化”单元后,同学们认识了很多人体器官,具体如下。
A.肺 B.胃 C.小肠 D.气管 E.大肠 F.食道 G.口腔
(1)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按食物经过的先后顺序填写:G、F、 (选填字母)。
(2)不同的消化器官有不同的功能,所处的位置也不同。能对食物进一步磨碎和分解,使食物成为食糜(mí)的消化器官是 ,它所在的位置接近于右侧人体轮廓图中的 (选填序号);消化和吸收食物营养最主要的消化器官是 ,该消化器官外形的主要特点是 ,所在的位置接近于人体轮廓图中的 (选填序号)。
【答案】(1)B、C、E
(2)胃;③;小肠;长度长;④
【知识点】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1) 消化器官的顺序为:口腔(咀嚼)→食道(运输)→胃(初步消化)→小肠(主要消化吸收)→大肠(吸收水分),因此填 B(胃)、C(小肠)、E(大肠)。
(2) 胃的功能是磨碎食物并分泌胃液初步消化,位置在腹腔上部(对应③);小肠是主要消化吸收器官,因长度长(约 5-6 米) 且内壁有绒毛,增加吸收面积;位置在腹腔下部(对应④)。
(1)食物通过口腔、咽、食管、进入胃,食物会在胃内经过研磨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这是吸收食物的水分和营养的主要场所;再然后进入大肠,在这里被消化的食物会被进一步吸收水分,从而形成固态的便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因此,吃食物时,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路线是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2)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功能。胃会蠕动,内壁肌肉发达,能分泌胃液帮助消化,通过不停地蠕动,把食物形变成食糜。小肠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小肠盘曲于腹腔内,上端连着胃,下端连接大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19.(2024四上·上城期末)学校举行迎新会,阳光探究小组自制小乐器,打算演奏乐曲迎接新年。下图是三位同学利用吸管、橡皮筋、金属管制作的甲、乙、丙三件乐器。
甲(吸管乐器) 乙(橡皮筋乐器) 丙(金属管乐器)
(1)吹奏吸管乐器(甲)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 振动产生的。
(2)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拨动橡皮筋乐器(乙)中同一根弦,听到的声音 (选填“高低”或“强弱”)不同。
(3)三件自制乐器中,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乐器有: (选填“甲”“乙”或“丙”),其理由是 。
(4)假如要用自制吸管乐器(甲)吹奏乐句:
根据制作演奏小乐器的经验,请对乐器甲提出两条改进建议: 。
【答案】(1)吸管内的空气柱
(2)强弱
(3)甲;甲的管子长短不同,空气柱长短也不同,振动速度不同,因此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
(4)调整吸管的长度,使其对应不同的音高,便于演奏更多音符;在吸管顶部加装调节装置,以便更精准地调节音准。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高低的影响因素;弦乐器的声音
【解析】【分析】(1) 吹奏吸管时,吸管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其类似笛子的发声原理。
(2) 力度不同导致橡皮筋振幅不同,力度大振幅大,振幅决定声音的强弱(响度),因此声音强弱不同。
(3)声音的高低(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甲的吸管长度不同,空气柱长短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音高不同;乙、丙若结构均匀则难以产生明显音高差异。
(4) 吸管长度决定音高,调整长度可匹配不同音符;固定吸管能避免演奏时位置变化影响音准。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不同的物体发声部位是不同的。吹奏吸管乐器(甲)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吸管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拨动橡皮筋乐器(乙)中同一根弦,弦振动的幅度不同,因此听到的声音强弱不同。
(3)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弦的松紧程度有关,弦越细、越短、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弦发出的声音越低。甲的管子长短不同,空气柱长短也不同,振动速度不同,因此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
(4)吸管乐器的音高与吸管的长度有关,通过改变长度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符,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吸管长度来适应乐谱的需要。 增加调节装置可便捷地精确调整乐器音高,提升演奏音准,满足演奏复杂乐句的需求。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