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两首》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两首》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5 17: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诗两首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我爱这土地第一课时
预习与交流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朗读指导 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
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
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
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预习与交流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紧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朗读诗歌,思考:文本探究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各象征什么?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朗读诗歌,思考:3、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朗读诗歌,思考:语言赏析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第一节 鸟儿生死
眷恋土地
我爱这土地
第二节 “我”对土地
深沉的爱恋诗意递进拓展延伸比较这首诗与《我爱这土地》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拓展延伸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而《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乡 愁余光中第二课时乡 愁余光中
预习与交流朗读指导预习与交流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 。(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 。(薛道衡《人日思归》)
(3)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无端更渡桑乾水, 。(刘皂《旅次朔方》) 预习与交流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余光中剪影欣赏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以诗和散文驰名,文学评论和翻译亦卓有成就。著名文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诗人流浪于海外,游子归乡之情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返回合作与探究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探究问题: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探究问题: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朗读诗歌,思考:文本探究
2、这些意象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感情?  1、诗人借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邮票——少年——母子深情
船票——青年——夫妻恩爱
坟墓——中年——生死悲痛
海峡——老年——思乡哀愁文本探究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语言品析“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再加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是不是说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这是正语反说。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 语言品析找出这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用“___ __美,美在__ 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对应的诗句字数相同,呈现出一种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结构思路少 年 邮票母子情深青年船票夫妻恩爱中年坟墓生离死别老年海峡思乡之愁 一生比喻乡愁next拓展延伸
1、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情绪化物化了,在许多古典诗歌中,许多诗也运用了这种写法,你能说出一两个吗?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拓展延伸
2、请学生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