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我爱这土地艾 青知人论世,以意逆志1、了解诗人2、结合背景3、分析意象 诗歌鉴赏方法一、他是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二、他自称为“悲哀的诗人”。他早期诗歌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感情深沉,格调昂扬。代表诗集有《大堰 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表达了诗人 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
三、他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他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序曲—––了解诗人他就是艾青
–––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时代背景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走进诗人心灵
学习三部曲1、吟诵诗歌,体会感情2、品读诗歌,感悟心灵3、背读诗歌,抒发感受第一部曲吟诵诗歌,体会感情我爱这土地 ——艾青思考:1、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土地怎样的思想感情?2、你认为这首诗应当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读最合适?假如 / 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 / 用嘶哑的喉咙 / 歌唱: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 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风,
和那 / 来自林间的 / 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 / 我死了,
连羽毛 /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 我的眼里 / 常含泪水?
因为 / 我对这土地 / 爱得深沉…… 第二部曲
品读诗歌、感悟心灵意象 诗歌中寄寓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叫做意象。象征 象征是指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的手法。它是化平凡为深刻的催化剂。诗歌简析:
作者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麽是“嘶哑的喉咙”呢?这表示作者用尽自己的所有的微薄之力,这是作者的心灵上肉体上的一种忘我的牺牲精神。
鸟儿本来就是微不足道的一种小小的动物,作者又用“也应该”表示义不容辞,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牺牲精神吗?
作者是如何描写土地、河流、风的呢?
土地是:“暴风雨所打击着的”
河流是:“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
风是:“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愤怒的”
作者描写这些意象象征了抗日战争的惨烈,人民的愤怒,众志成城。而作者要为祖国的大地、祖国的河流、祖国的风而歌唱。这难道不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牺牲精神吗?我为此深受感动。
我爱这土地1、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2、“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喉咙嘶哑的鸟(“我”)
歌唱:被打击着的土地
悲愤的河流
激怒的风
温柔的黎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歌主题这首抒情诗中,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以象征手法,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诗人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说说你最喜欢诗歌中的那一句,为什么?
(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第三部曲背读诗歌,抒发感受乡愁余光中千古不绝的乡愁诗文化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 采薇》)
2、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行行重行行》)
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度大庾岭》)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日夜望月》)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余光中(1928~ )?,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1949年去台湾,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圣节》、《白玉苦瓜》等作品。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注意: ①读出节奏; ②读出重音; ③读出感情。深情地朗读乡 愁 余光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 / 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 ●● ●● ●● ●● ●● ●● ●● ●乡 愁 余光中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 ●● ●● ●● ●● ●● ●● ●● ●这zhèi 是“这(zhè)一”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如,这个,这些。zhè 代词,指较近的时间、地方、事物。那nà 代词,指较远的时间、 地方、事物。
nèi 是“那(nà)一”的合音,但指数
量时不限于一。如:那个、那些。
nā 姓品味乡愁品味乡愁整体感悟
请你把读诗过程中的感受、发现或其他任何一方面的收获说给大家听 。
(提示:可从写作顺序、意象、语言、情感、结构等角度赏析)
畅所欲言品味乡愁1、本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抽象的情感“乡愁”在诗中是用什么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象征的?
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4、四个具体可感的意象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1、本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时间顺序,“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对应的是人生四个阶段。品味乡愁 赏析诗歌 2、抽象的情感“乡愁”在诗中是用什么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象征的?
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4、四个具体可感的意象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小时候----邮票----母子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之爱
后来-------坟墓----丧母之哀
现在-------海峡----恋国之思思 乡 爱 国 之 情,渴 望 祖 国 统 一小结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作 业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