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1 15:49:57

文档简介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2025四上·化州期末)我们可以通过播种的方式种植豌豆。(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种子的传播
【解析】【分析】植物的繁殖方式多样,有性繁殖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后代,具有遗传多样性;无性繁殖则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后代遗传物质与亲代更一致。豌豆的播种繁殖符合有性繁殖的特征,因此,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2.(2025四上·化州期末)在鸡蛋孵化的过程中,卵黄逐渐发育成小鸡,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卵生
【解析】【分析】鸡蛋由卵壳、卵白、卵黄、胚和气室等部分组成。卵壳:保护内部,同时透气。
卵白:缓冲保护胚胎,提供水分和部分营养。
卵黄:储存蛋白质、脂肪等营养,供胚胎发育。
气室:储存空气,满足胚胎呼吸的氧气需求。
胚:是核心部分,最终发育成新个体。
3.(2025四上·化州期末)通常情况下,种子传播到远离母体的空间里,生存机会就更小了。(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种子的传播
【解析】【分析】每种果实都有它传播种子的方式,以使种子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借助外力和依靠自身所产生的力量两种。通常情况下,种子传播到远离母体的空间里,能有更大的生存机会。故题干说法正确。
4.(2025四上·化州期末)所有的植物都只用种子繁殖后代,例如,马铃薯。(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植物的繁殖方式
【解析】【分析】植物的繁殖方式并非只有种子繁殖这一种,还包括无性繁殖,即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马铃薯通常是通过块茎(属于茎的一种)来繁殖后代的,并非依靠种子,这正是无性繁殖。题干说法错误。
5.(2025四上·化州期末)番茄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开花,雄蕊上的小颗粒是花粉。(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授粉
【解析】【分析】番茄属于开花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会自然开花。在番茄花的雄蕊上,那些细小的颗粒就是花粉,它们是植物雄性生殖细胞的载体,在传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与雌蕊的柱头结合完成受精,进而促进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6.(2025四上·化州期末)有些动物是通过产崽的方式繁殖后代,猫是胎生哺乳动物。(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胎生
【解析】【分析】猫属于哺乳动物,其繁殖方式为胎生,即通过母体直接产出幼崽(产崽),并通过哺乳哺育后代。这一特征符合 “通过产崽的方式繁殖后代” 的描述,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7.(2025四上·化州期末)我们可以利用手电筒照射矿物,观察它的透光度。(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矿物的外观
【解析】【分析】观察矿物的透光度是鉴别矿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手电筒照射矿物,根据光线透过的程度(如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可以有效判断其透光度,这是地质观察和矿物识别中常用的简易手段。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8.(2025四上·化州期末)用嘴巴对着试管口吹气,试管发出了声音且没有振动,说明声音产生时不会发生振动。(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用嘴巴对着试管口吹气时,试管发出的声音实际上是由试管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并非试管本身没有振动。声音的产生必然伴随物体的振动,只是这里的振动发生在空气柱上,而非试管的固体部分。因此,“声音产生时不会发生振动” 的结论是错误的。
9.(2025四上·化州期末)用不同的力度敲打鼓面,鼓面振动越快,产生的声音越强。(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用不同力度敲打鼓面时,力度越大,鼓面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强;力度越小,振幅越小,声音越弱。此时鼓面振动的快慢(频率)并未因力度变化而显著改变,因此 “鼓面振动越快,产生的声音越强” 的说法混淆了振幅与频率对声音的影响,是错误的。
10.(2025四上·化州期末)钢琴有长短不同的琴弦,越短的琴弦发出的声音越低。(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弦乐器的声音
【解析】【分析】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在钢琴中,长短不同的琴弦在相同张力下,越短的琴弦振动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相反,越长的琴弦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因此,“越短的琴弦发出的声音越低” 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是错误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2025四上·化州期末)当番茄花的花粉落在雌蕊上,雌蕊就有可能结出果实,果实的变化会怎么样?(  )
A.果皮的颜色逐渐变绿
B.果实逐渐膨大
C.果实逐渐变小
【答案】B
【知识点】授粉;果实的结构、作用
【解析】【分析】A: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颜色通常从绿色逐渐转为红色、黄色等成熟色,而非持续变绿;不符合题意。B:受精后,子房细胞快速分裂和生长,果实体积不断增大,这是果实发育最显著的特征。
C:未受精或发育异常的子房可能萎缩变小,但正常受精后的果实会因细胞增殖而膨大;不符合题意 。
故选A。
12.(2025四上·化州期末)槭树的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是(  )传播。
A.水力 B.风力 C.动物
【答案】B
【知识点】种子的传播
【解析】【分析】A:水力传播的种子通常具有耐水的外壳(如椰子)或能漂浮的结构,而槭树果实的翅状结构与水力传播无关,且其生长环境多不依赖水源传播。B:槭树的果实呈扁平状,两侧有宽大的翅,如同 “小翅膀”。当果实成熟脱落时,能借助风力在空中滑翔较远的距离,符合风力传播的典型特征。
C:动物传播的种子多有钩刺(如苍耳)或肉质果皮(如樱桃),而槭树果实既无吸引动物的特征,也无附着动物的结构,因此不属于动物传播。
故选B。
13.(2025四上·化州期末)下列植物中,和蒲公英传播种子的方式相同的是(  )。
A.莲 B.樱桃 C.黄鹌菜
【答案】C
【知识点】种子的传播
【解析】【分析】A:莲的种子通过水流传播,与蒲公英的风力传播无关。B:樱桃依靠动物食用其果实后传播种子,属于动物传播。
C:黄鹌菜的种子同样带有绒毛,能像蒲公英一样借助风力扩散,属于风力传播。
故选C。
14.(2025四上·化州期末)下列植物中,不用种子进行繁殖的是(  )。
A.豌豆 B.番茄 C.落地生根
【答案】C
【知识点】根
【解析】【分析】落地生根作为多肉植物,具有独特的无性繁殖能力 ;其叶片边缘能长出小芽,这些小芽成熟后落到土壤中,可直接生根发芽,长成新植株,这种通过叶片繁殖的方式属于叶插繁殖;豌豆和番茄则通常通过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繁殖,即由种子萌发形成新个体。因此,通过叶插方式繁殖的是落地生根,故选C。
15.(2025四上·化州期末)落地生根的叶片边缘长处新苗,说明它的(  )可以繁殖后代。
A.块根 B.块茎 C.叶
【答案】C
【知识点】叶的作用
【解析】【分析】A:块根是某些植物(如甘薯)的地下贮藏器官,可用于繁殖,但落地生根的繁殖与块根无关,其新苗从叶片边缘长出,与根部结构无关。B:块茎是地下茎的变态(如马铃薯),通过芽眼发芽繁殖,而落地生根的繁殖结构在叶片上,不属于块茎繁殖。
C:落地生根的叶片边缘有特殊的不定芽,这些芽能发育成小植株,脱落到土壤后即可生根生长,属于典型的叶繁殖方式。
故选C。
16.(2025四上·化州期末)要想知道岩石的硬度,我们可以(  )。
A.用放大镜看
B.用手触摸
C.用铜钥匙在岩石表面刻画
【答案】C
【知识点】矿物的硬度
【解析】【分析】A:放大镜的作用是观察岩石的细节形态(如颗粒大小、是否有层理等),无法判断硬度。B:用手触摸只能感知岩石的粗糙程度或温度,与硬度没有直接关联,例如光滑的岩石可能很坚硬(如大理石),也可能较软(如滑石)。
C:测定岩石硬度的基础方法:如果铜钥匙能在岩石表面留下刻痕,说明岩石硬度较低;若不能,则说明岩石硬度高于铜钥匙。这种方法能直观反映岩石的坚硬程度。
故选C。
17.(2025四上·化州期末)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岩石的是(  )。
A.山脚下的花岗岩 B.砖窑里的砖 C.溪流边的鹅卵石
【答案】B
【知识点】岩石、 沙和黏土的特征
【解析】【分析】A:花岗岩是地球内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天然岩石,属于典型的火成岩。B:砖是人类通过加工黏土、烧制而成的人造材料,不具备天然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C:鹅卵石是天然岩石在河流中经长期搬运、摩擦形成的,其本质还是岩石,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故选B。
18.(2025四上·化州期末)花岗岩中常有石英、长石和(  )等矿物。
A.砂岩 B.云母 C.石墨
【答案】B
【知识点】矿物的组成
【解析】【分析】A:砂岩是由砂粒胶结而成的沉积岩,属于岩石范畴,而花岗岩的组成成分是矿物,二者性质完全不同。B:云母是花岗岩的三大主要矿物之一,通常呈片状,有黑云母和白云母等种类,在花岗岩中清晰可见。
C:石墨多形成于变质岩中,具有滑腻感和导电性,并非花岗岩的组成矿物。
故选B。
19.(2025四上·化州期末)下列哪种矿物是乳白色,半透明或透明状,硬度较高?(  )
A.云母 B.石英 C.长石
【答案】B
【知识点】矿物的外观;矿物的硬度
【解析】【分析】A:云母虽有透明或半透明的特点,但颜色多为黑色、银白色等,且硬度较低(用指甲即可划出痕迹),不符合 “硬度较高” 的描述。B:。石英常见乳白色,也有无色透明的品种,透明度为半透明至透明,且硬度较高(莫氏硬度 7,能在玻璃表面留下刻痕),完全符合题干特征。
C:长石虽颜色可能为白色,半透明,但硬度中等(莫氏硬度 6,低于石英),不满足 “硬度较高” 的核心要求。
故选:B。
20.(2025四上·化州期末)将一块页岩放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后,迅速放进水中冷却。然后再加热、冷却,反复多次后,页岩会(  )。
A.碎裂 B.更加坚固 C.没有变化
【答案】A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A:页岩属于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质地相对较软。当被加热时,岩石内部颗粒受热膨胀;迅速放入水中冷却时,颗粒又急剧收缩。这种反复的热胀冷缩会使岩石内部产生应力,导致层理之间或颗粒之间的连接被破坏,逐渐出现裂纹,最终碎裂。这是自然界中物理风化的常见过程。B:冷热交替只会加剧岩石内部的结构损伤,不可能让其更加坚固,反而会降低其整体性。
C:页岩的结构和硬度决定了它无法承受反复的剧烈温度变化,必然会发生碎裂等明显变化。 没有变化是错误。
故选A。
21.(2025四上·化州期末)下列哪种物品能模拟鼓发出声音?(  )
A.铁罐 B.试管 C.橡皮筋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A:铁罐的底部或侧面可当作 “鼓面”,敲击时会产生较大面积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有一定的厚度和共鸣感,与鼓通过鼓面振动发声的原理一致,是最适合模拟鼓声的物品。B:试管质地坚硬且形状细长,敲击时振动集中在局部,声音尖锐短促,缺乏鼓声的低频振动特征,无法模拟鼓声。
C:橡皮筋需要被拨动(如拉紧绷在物体上后拨动)才能振动发声,声音音调较高且单薄,其振动方式和声音特点与鼓通过敲击产生的低频、共鸣式振动完全不同,不能模拟鼓声。
故选A。
22.(2025四上·化州期末)有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物体可以让现象更明显,以下哪种做法能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
A.吹试管时放黄豆
B.敲打音叉后放入沙中
C.敲打音叉后放在水中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A:吹试管产生的是空气柱振动,黄豆虽会跳动,但因振动能量弱,跳动幅度小、频率低,现象不够明显,难以清晰观察。B:音叉振动时,沙粒会被 “弹开”,但沙粒分散后视觉效果杂乱,且无法持续直观地体现振动的动态过程,现象明显度较低。
C:音叉的振动传递给水,会瞬间激起大量水花,甚至产生明显的水波,将音叉微小的振动转化为剧烈的、可见的水的运动,实验现象清晰且具有冲击力,能极大增强观察效果。
故选C。
23.(2025四上·化州期末)有时候,我们不用耳朵听也能知道声音的强弱,以下感觉不能用来判断声音强弱的是?(  )
A.嗅觉 B.视觉 C.触觉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A:嗅觉的作用是感知气味,而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两者属于完全不同的物理现象,没有直接关联。无论声音强弱,都不会影响嗅觉的感知,因此嗅觉不能用来判断声音强弱。B: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相关,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大,这些振动可以通过视觉观察,因此视觉能判断声音强弱。
C:振动可以通过接触传递给皮肤,声音越强,振动的力度和范围越大,触觉能明显感受到这种差异(如触摸振动的物体时,声音大则震动更强烈),因此触觉能判断声音强弱。
故选:A。
24.(2025四上·化州期末)牛可以发出(  )。
A.很强的高音 B.很强的低音 C.很弱的高音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A:高音的频率较高,而牛的声带较厚,振动频率低,发出的声音音调低,不属于高音,因此该选项错误。B:牛的叫声音调低(低音),且声音响亮、有力量(很强),能在较远的距离被听到,符合 “很强的低音” 的描述。
C:牛的叫声既不 “弱” 也不 “高”,其声音强度大且音调低,因此该选项完全不符合实际。
故选B。
25.(2025四上·化州期末)利用橡皮筋做成几根长短不同的琴弦,以下能发出高音的是?(  )
A.不长不短的琴弦 B.长的琴弦 C.短的琴弦
【答案】C
【知识点】弦乐器的声音
【解析】【分析】A:不长不短的琴这类琴弦长度中等,振动频率处于中间水平,发出的声音既不是高音也不是低音,而是中音,因此不符合题意。B:长琴弦在振动时,需要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完成一次振动,振动频率低。而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频率低则音调低,所以长琴弦会发出低音。
C:短琴弦的振动空间有限,更容易快速振动,振动频率高。由于音调与频率正相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因此短琴弦能发出高音。
故选C。
26.(2025四上·化州期末)医生经常利用听诊器来听人身体里面的声音,听诊器是依靠什么来传声的?(  )
A.空气 B.管壁 C.耳挂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听诊器内部的软管是空心的,里面的空气作为介质,将身体内的声音振动从探头传递到耳塞,这是其传声的核心方式。B:管壁是固体,虽然固体也能传声,但听诊器的设计目的是利用空气集中声音(减少分散),而非依赖管壁传声。若声音通过管壁传播,会因固体振动的分散性导致声音模糊,失去听诊效果。不符合题意。
C:耳挂是塑料或金属制成的固定结构,不参与声音的传递过程,仅用于将听诊器稳定在耳朵上。故选A。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7.(2025四上·化州期末)使小灯泡发光的必要电路元件不包括?(  )
A.导线 B.开关 C.电池
【答案】B
【知识点】开关的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A:导线是电流的通道,没有导线无法将电源和小灯泡连接成闭合回路,小灯泡无法发光,因此导线是必要元件。B:开关仅用于控制电路的通断,即使没有开关,只要用导线将电池和小灯泡直接连接形成闭合回路,小灯泡就能发光,因此开关不是必要元件。
C:电池作为电源,是提供电能的核心,没有电池就没有电流,小灯泡无法发光,因此电池是必要元件。
故选B。
28.(2025四上·化州期末)在使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的电路中,如果取下一个灯泡后,另一个仍然亮着,则这个电路有几个闭合回路?(  )
A.1 B.3 C.2
【答案】C
【知识点】检测电路内部连接
【解析】【分析】A:若只有 1 个闭合回路,电路为串联。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取下一个灯泡会导致整个回路断开,另一个灯泡必然熄灭,与题意矛盾。B:两个灯泡的电路中,最多形成 2 个独立回路(并联时),3 个回路不符合电路连接的基本逻辑,实际中不会出现。
C:并联电路中,两个灯泡分别连接在电源两端,各自形成一条闭合回路。取下一个灯泡后,另一个灯泡所在的回路仍然完整,因此能继续发光,即存在 2 个闭合回路。
故选:C。
29.(2025四上·化州期末)用自制的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时,下列做法不妥当的是?(  )
A.先检查电池、导线、灯泡等元件是否连接好,再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B.将电路中的电池、导线、灯泡等元件逐个拆除检测
C.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家中电灯的电路故障
【答案】C
【知识点】电路故障检测
【解析】【分析】A:检测前先排查明显的连接问题(如导线松动、灯泡未拧紧),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检测步骤,是科学的操作流程,做法妥当。B:通过拆除元件单独检测,能判断是元件故障还是连接故障,符合电路检测的逻辑,自制检测器可胜任这类低压元件的检测,做法妥当。
C:自制电路检测器一般使用电池供电(低压),而家中电灯电路是 220V 高压电路。高压电路检测需要专业工具和知识,用自制检测器检测会因电压不匹配导致检测器损坏,更可能引发触电事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做法极不妥当。
故选C。
30.(2025四上·化州期末)下列材料中,属于绝缘体的是?(  )
A.铁丝 B.石墨 C.橡胶
【答案】C
【知识点】导体和绝缘体
【解析】【分析】A:金属(如铁、铜、铝)是导体的代表,铁丝能导电,不属于绝缘体。B:石墨的原子结构使其存在自由电子,能够导电,例如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连接在简单电路中能使小灯泡发光,因此不是绝缘体。
C:橡胶不导电,生活中常被用来包裹电线,防止触电,是典型的绝缘体。
故选:C。
三、实验题:将正确的实验步骤按顺序排列,并填写结论。(共20分)
31.(2025四上·化州期末)探究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特点。
(1)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   →   →   
A观察它们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并做记录。
B.准备橡皮筋、试管、铁罐等材料。
C.模仿古筝、排箫和鼓的演奏方法分别让橡皮筋、试管、铁罐发出声音。
D.归纳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2)结论:物体发出声音时都在(  )。
A.振动 B.移动
【答案】(1)B;C;A;D
(2)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实验探究需要遵循 “准备材料→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归纳结论” 的流程:
B. 准备橡皮筋、试管、铁罐等材料
实验第一步需准备所需材料,为后续操作提供基础。
C. 模仿古筝、排箫和鼓的演奏方法分别让橡皮筋、试管、铁罐发出声音
在材料准备完成后,通过具体操作让物体发声,这是实验的核心环节。
A. 观察它们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并做记录
物体发声时需仔细观察现象(如是否振动)并记录,为结论提供依据。
D. 归纳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最后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普遍规律。
(2)A:振动 正确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例如:橡皮筋发声时会明显振动,试管发声时空气柱振动,铁罐(鼓类)发声时鼓面振动,这些现象均表明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B:移动 错误 物体发声不一定需要位置移动(如橡皮筋振动时位置未明显移动),“移动” 不是发声的本质特征。故选A。
(1)B 步骤是实验的基础,需要先准备好实验材料。
C 步骤是实验的主体,通过不同的方法让不同物体发出声音,这是实验的操作过程。
A 步骤是实验的观察和记录阶段,通过观察和记录来收集实验数据。
D 步骤是实验的总结阶段,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来得出结论。
(2)根据实验观察,无论是橡皮筋、试管还是铁罐,在发出声音时,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它们在振动。因此,实验的结论是物体发出声音时都在振动。故选A。
四、探究琴弦的产生不同的声音。
32.(2025四上·化州期末)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   →   →   →   
A.用卡纸做一个三棱体,把这个三棱体斜放在盒子上开孔一面的右侧。
B.找一个有盖或封闭的纸盒子,如鞋盒子或大牛奶盒。
C.在盒子一面的左侧剪个圆形的大孔。
D.在盒子上绷上几条橡皮筋,橡皮筋架在三棱体上,使孔上方绷紧的几段橡皮筋长短不同。
E.轮流拨动每根橡皮筋琴弦,观察它们发出声音的特点及振动的特点。
【答案】B;C;A;D;E
【知识点】制作乐器
【解析】【分析】要完成这个实验应遵循 “准备容器→加工容器→制作关键部件→组装装置→进行实验” 的逻辑,具体排序如下:B. 找一个有盖或封闭的纸盒子,如鞋盒子或大牛奶盒
实验首先需要准备基础容器,纸盒子是整个装置的载体,这是实验的第一步。
C. 在盒子一面的左侧剪个圆形的大孔
在准备好的盒子上进行加工,剪出圆形大孔,为后续声音的传播或装置的组装做准备。
A. 用卡纸做一个三棱体,把这个三棱体斜放在盒子上开孔一面的右侧
制作并放置三棱体,作为支撑橡皮筋的部件,确定其在盒子上的位置,为后续绷紧橡皮筋做铺垫。
D. 在盒子上绷上几条橡皮筋,橡皮筋架在三棱体上,使孔上方绷紧的几段橡皮筋长短不同
将橡皮筋架在三棱体上,利用三棱体使橡皮筋形成不同的长度,这是实验中产生不同声音的关键设置。
E. 轮流拨动每根橡皮筋琴弦,观察它们发出声音的特点及振动的特点
完成装置组装后,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拨动橡皮筋观察现象,这是实验的核心环节。
1 / 1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2025四上·化州期末)我们可以通过播种的方式种植豌豆。(  )
2.(2025四上·化州期末)在鸡蛋孵化的过程中,卵黄逐渐发育成小鸡,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
3.(2025四上·化州期末)通常情况下,种子传播到远离母体的空间里,生存机会就更小了。(  )
4.(2025四上·化州期末)所有的植物都只用种子繁殖后代,例如,马铃薯。(  )
5.(2025四上·化州期末)番茄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开花,雄蕊上的小颗粒是花粉。(  )
6.(2025四上·化州期末)有些动物是通过产崽的方式繁殖后代,猫是胎生哺乳动物。(  )
7.(2025四上·化州期末)我们可以利用手电筒照射矿物,观察它的透光度。(  )
8.(2025四上·化州期末)用嘴巴对着试管口吹气,试管发出了声音且没有振动,说明声音产生时不会发生振动。(  )
9.(2025四上·化州期末)用不同的力度敲打鼓面,鼓面振动越快,产生的声音越强。(  )
10.(2025四上·化州期末)钢琴有长短不同的琴弦,越短的琴弦发出的声音越低。(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2025四上·化州期末)当番茄花的花粉落在雌蕊上,雌蕊就有可能结出果实,果实的变化会怎么样?(  )
A.果皮的颜色逐渐变绿
B.果实逐渐膨大
C.果实逐渐变小
12.(2025四上·化州期末)槭树的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是(  )传播。
A.水力 B.风力 C.动物
13.(2025四上·化州期末)下列植物中,和蒲公英传播种子的方式相同的是(  )。
A.莲 B.樱桃 C.黄鹌菜
14.(2025四上·化州期末)下列植物中,不用种子进行繁殖的是(  )。
A.豌豆 B.番茄 C.落地生根
15.(2025四上·化州期末)落地生根的叶片边缘长处新苗,说明它的(  )可以繁殖后代。
A.块根 B.块茎 C.叶
16.(2025四上·化州期末)要想知道岩石的硬度,我们可以(  )。
A.用放大镜看
B.用手触摸
C.用铜钥匙在岩石表面刻画
17.(2025四上·化州期末)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岩石的是(  )。
A.山脚下的花岗岩 B.砖窑里的砖 C.溪流边的鹅卵石
18.(2025四上·化州期末)花岗岩中常有石英、长石和(  )等矿物。
A.砂岩 B.云母 C.石墨
19.(2025四上·化州期末)下列哪种矿物是乳白色,半透明或透明状,硬度较高?(  )
A.云母 B.石英 C.长石
20.(2025四上·化州期末)将一块页岩放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后,迅速放进水中冷却。然后再加热、冷却,反复多次后,页岩会(  )。
A.碎裂 B.更加坚固 C.没有变化
21.(2025四上·化州期末)下列哪种物品能模拟鼓发出声音?(  )
A.铁罐 B.试管 C.橡皮筋
22.(2025四上·化州期末)有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物体可以让现象更明显,以下哪种做法能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
A.吹试管时放黄豆
B.敲打音叉后放入沙中
C.敲打音叉后放在水中
23.(2025四上·化州期末)有时候,我们不用耳朵听也能知道声音的强弱,以下感觉不能用来判断声音强弱的是?(  )
A.嗅觉 B.视觉 C.触觉
24.(2025四上·化州期末)牛可以发出(  )。
A.很强的高音 B.很强的低音 C.很弱的高音
25.(2025四上·化州期末)利用橡皮筋做成几根长短不同的琴弦,以下能发出高音的是?(  )
A.不长不短的琴弦 B.长的琴弦 C.短的琴弦
26.(2025四上·化州期末)医生经常利用听诊器来听人身体里面的声音,听诊器是依靠什么来传声的?(  )
A.空气 B.管壁 C.耳挂
27.(2025四上·化州期末)使小灯泡发光的必要电路元件不包括?(  )
A.导线 B.开关 C.电池
28.(2025四上·化州期末)在使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的电路中,如果取下一个灯泡后,另一个仍然亮着,则这个电路有几个闭合回路?(  )
A.1 B.3 C.2
29.(2025四上·化州期末)用自制的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时,下列做法不妥当的是?(  )
A.先检查电池、导线、灯泡等元件是否连接好,再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B.将电路中的电池、导线、灯泡等元件逐个拆除检测
C.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家中电灯的电路故障
30.(2025四上·化州期末)下列材料中,属于绝缘体的是?(  )
A.铁丝 B.石墨 C.橡胶
三、实验题:将正确的实验步骤按顺序排列,并填写结论。(共20分)
31.(2025四上·化州期末)探究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特点。
(1)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   →   →   
A观察它们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并做记录。
B.准备橡皮筋、试管、铁罐等材料。
C.模仿古筝、排箫和鼓的演奏方法分别让橡皮筋、试管、铁罐发出声音。
D.归纳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2)结论:物体发出声音时都在(  )。
A.振动 B.移动
四、探究琴弦的产生不同的声音。
32.(2025四上·化州期末)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   →   →   →   
A.用卡纸做一个三棱体,把这个三棱体斜放在盒子上开孔一面的右侧。
B.找一个有盖或封闭的纸盒子,如鞋盒子或大牛奶盒。
C.在盒子一面的左侧剪个圆形的大孔。
D.在盒子上绷上几条橡皮筋,橡皮筋架在三棱体上,使孔上方绷紧的几段橡皮筋长短不同。
E.轮流拨动每根橡皮筋琴弦,观察它们发出声音的特点及振动的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正确
【知识点】种子的传播
【解析】【分析】植物的繁殖方式多样,有性繁殖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后代,具有遗传多样性;无性繁殖则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后代遗传物质与亲代更一致。豌豆的播种繁殖符合有性繁殖的特征,因此,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2.【答案】错误
【知识点】卵生
【解析】【分析】鸡蛋由卵壳、卵白、卵黄、胚和气室等部分组成。卵壳:保护内部,同时透气。
卵白:缓冲保护胚胎,提供水分和部分营养。
卵黄:储存蛋白质、脂肪等营养,供胚胎发育。
气室:储存空气,满足胚胎呼吸的氧气需求。
胚:是核心部分,最终发育成新个体。
3.【答案】正确
【知识点】种子的传播
【解析】【分析】每种果实都有它传播种子的方式,以使种子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借助外力和依靠自身所产生的力量两种。通常情况下,种子传播到远离母体的空间里,能有更大的生存机会。故题干说法正确。
4.【答案】错误
【知识点】植物的繁殖方式
【解析】【分析】植物的繁殖方式并非只有种子繁殖这一种,还包括无性繁殖,即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马铃薯通常是通过块茎(属于茎的一种)来繁殖后代的,并非依靠种子,这正是无性繁殖。题干说法错误。
5.【答案】正确
【知识点】授粉
【解析】【分析】番茄属于开花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会自然开花。在番茄花的雄蕊上,那些细小的颗粒就是花粉,它们是植物雄性生殖细胞的载体,在传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与雌蕊的柱头结合完成受精,进而促进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6.【答案】正确
【知识点】胎生
【解析】【分析】猫属于哺乳动物,其繁殖方式为胎生,即通过母体直接产出幼崽(产崽),并通过哺乳哺育后代。这一特征符合 “通过产崽的方式繁殖后代” 的描述,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7.【答案】正确
【知识点】矿物的外观
【解析】【分析】观察矿物的透光度是鉴别矿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手电筒照射矿物,根据光线透过的程度(如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可以有效判断其透光度,这是地质观察和矿物识别中常用的简易手段。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8.【答案】错误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用嘴巴对着试管口吹气时,试管发出的声音实际上是由试管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并非试管本身没有振动。声音的产生必然伴随物体的振动,只是这里的振动发生在空气柱上,而非试管的固体部分。因此,“声音产生时不会发生振动” 的结论是错误的。
9.【答案】错误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用不同力度敲打鼓面时,力度越大,鼓面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强;力度越小,振幅越小,声音越弱。此时鼓面振动的快慢(频率)并未因力度变化而显著改变,因此 “鼓面振动越快,产生的声音越强” 的说法混淆了振幅与频率对声音的影响,是错误的。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弦乐器的声音
【解析】【分析】琴弦发出声音的高低(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在钢琴中,长短不同的琴弦在相同张力下,越短的琴弦振动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相反,越长的琴弦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因此,“越短的琴弦发出的声音越低” 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是错误的。
11.【答案】B
【知识点】授粉;果实的结构、作用
【解析】【分析】A: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颜色通常从绿色逐渐转为红色、黄色等成熟色,而非持续变绿;不符合题意。B:受精后,子房细胞快速分裂和生长,果实体积不断增大,这是果实发育最显著的特征。
C:未受精或发育异常的子房可能萎缩变小,但正常受精后的果实会因细胞增殖而膨大;不符合题意 。
故选A。
12.【答案】B
【知识点】种子的传播
【解析】【分析】A:水力传播的种子通常具有耐水的外壳(如椰子)或能漂浮的结构,而槭树果实的翅状结构与水力传播无关,且其生长环境多不依赖水源传播。B:槭树的果实呈扁平状,两侧有宽大的翅,如同 “小翅膀”。当果实成熟脱落时,能借助风力在空中滑翔较远的距离,符合风力传播的典型特征。
C:动物传播的种子多有钩刺(如苍耳)或肉质果皮(如樱桃),而槭树果实既无吸引动物的特征,也无附着动物的结构,因此不属于动物传播。
故选B。
13.【答案】C
【知识点】种子的传播
【解析】【分析】A:莲的种子通过水流传播,与蒲公英的风力传播无关。B:樱桃依靠动物食用其果实后传播种子,属于动物传播。
C:黄鹌菜的种子同样带有绒毛,能像蒲公英一样借助风力扩散,属于风力传播。
故选C。
14.【答案】C
【知识点】根
【解析】【分析】落地生根作为多肉植物,具有独特的无性繁殖能力 ;其叶片边缘能长出小芽,这些小芽成熟后落到土壤中,可直接生根发芽,长成新植株,这种通过叶片繁殖的方式属于叶插繁殖;豌豆和番茄则通常通过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繁殖,即由种子萌发形成新个体。因此,通过叶插方式繁殖的是落地生根,故选C。
15.【答案】C
【知识点】叶的作用
【解析】【分析】A:块根是某些植物(如甘薯)的地下贮藏器官,可用于繁殖,但落地生根的繁殖与块根无关,其新苗从叶片边缘长出,与根部结构无关。B:块茎是地下茎的变态(如马铃薯),通过芽眼发芽繁殖,而落地生根的繁殖结构在叶片上,不属于块茎繁殖。
C:落地生根的叶片边缘有特殊的不定芽,这些芽能发育成小植株,脱落到土壤后即可生根生长,属于典型的叶繁殖方式。
故选C。
16.【答案】C
【知识点】矿物的硬度
【解析】【分析】A:放大镜的作用是观察岩石的细节形态(如颗粒大小、是否有层理等),无法判断硬度。B:用手触摸只能感知岩石的粗糙程度或温度,与硬度没有直接关联,例如光滑的岩石可能很坚硬(如大理石),也可能较软(如滑石)。
C:测定岩石硬度的基础方法:如果铜钥匙能在岩石表面留下刻痕,说明岩石硬度较低;若不能,则说明岩石硬度高于铜钥匙。这种方法能直观反映岩石的坚硬程度。
故选C。
17.【答案】B
【知识点】岩石、 沙和黏土的特征
【解析】【分析】A:花岗岩是地球内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天然岩石,属于典型的火成岩。B:砖是人类通过加工黏土、烧制而成的人造材料,不具备天然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C:鹅卵石是天然岩石在河流中经长期搬运、摩擦形成的,其本质还是岩石,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故选B。
18.【答案】B
【知识点】矿物的组成
【解析】【分析】A:砂岩是由砂粒胶结而成的沉积岩,属于岩石范畴,而花岗岩的组成成分是矿物,二者性质完全不同。B:云母是花岗岩的三大主要矿物之一,通常呈片状,有黑云母和白云母等种类,在花岗岩中清晰可见。
C:石墨多形成于变质岩中,具有滑腻感和导电性,并非花岗岩的组成矿物。
故选B。
19.【答案】B
【知识点】矿物的外观;矿物的硬度
【解析】【分析】A:云母虽有透明或半透明的特点,但颜色多为黑色、银白色等,且硬度较低(用指甲即可划出痕迹),不符合 “硬度较高” 的描述。B:。石英常见乳白色,也有无色透明的品种,透明度为半透明至透明,且硬度较高(莫氏硬度 7,能在玻璃表面留下刻痕),完全符合题干特征。
C:长石虽颜色可能为白色,半透明,但硬度中等(莫氏硬度 6,低于石英),不满足 “硬度较高” 的核心要求。
故选:B。
20.【答案】A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A:页岩属于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质地相对较软。当被加热时,岩石内部颗粒受热膨胀;迅速放入水中冷却时,颗粒又急剧收缩。这种反复的热胀冷缩会使岩石内部产生应力,导致层理之间或颗粒之间的连接被破坏,逐渐出现裂纹,最终碎裂。这是自然界中物理风化的常见过程。B:冷热交替只会加剧岩石内部的结构损伤,不可能让其更加坚固,反而会降低其整体性。
C:页岩的结构和硬度决定了它无法承受反复的剧烈温度变化,必然会发生碎裂等明显变化。 没有变化是错误。
故选A。
21.【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A:铁罐的底部或侧面可当作 “鼓面”,敲击时会产生较大面积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有一定的厚度和共鸣感,与鼓通过鼓面振动发声的原理一致,是最适合模拟鼓声的物品。B:试管质地坚硬且形状细长,敲击时振动集中在局部,声音尖锐短促,缺乏鼓声的低频振动特征,无法模拟鼓声。
C:橡皮筋需要被拨动(如拉紧绷在物体上后拨动)才能振动发声,声音音调较高且单薄,其振动方式和声音特点与鼓通过敲击产生的低频、共鸣式振动完全不同,不能模拟鼓声。
故选A。
22.【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A:吹试管产生的是空气柱振动,黄豆虽会跳动,但因振动能量弱,跳动幅度小、频率低,现象不够明显,难以清晰观察。B:音叉振动时,沙粒会被 “弹开”,但沙粒分散后视觉效果杂乱,且无法持续直观地体现振动的动态过程,现象明显度较低。
C:音叉的振动传递给水,会瞬间激起大量水花,甚至产生明显的水波,将音叉微小的振动转化为剧烈的、可见的水的运动,实验现象清晰且具有冲击力,能极大增强观察效果。
故选C。
23.【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A:嗅觉的作用是感知气味,而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两者属于完全不同的物理现象,没有直接关联。无论声音强弱,都不会影响嗅觉的感知,因此嗅觉不能用来判断声音强弱。B: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相关,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大,这些振动可以通过视觉观察,因此视觉能判断声音强弱。
C:振动可以通过接触传递给皮肤,声音越强,振动的力度和范围越大,触觉能明显感受到这种差异(如触摸振动的物体时,声音大则震动更强烈),因此触觉能判断声音强弱。
故选:A。
24.【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强弱
【解析】【分析】A:高音的频率较高,而牛的声带较厚,振动频率低,发出的声音音调低,不属于高音,因此该选项错误。B:牛的叫声音调低(低音),且声音响亮、有力量(很强),能在较远的距离被听到,符合 “很强的低音” 的描述。
C:牛的叫声既不 “弱” 也不 “高”,其声音强度大且音调低,因此该选项完全不符合实际。
故选B。
25.【答案】C
【知识点】弦乐器的声音
【解析】【分析】A:不长不短的琴这类琴弦长度中等,振动频率处于中间水平,发出的声音既不是高音也不是低音,而是中音,因此不符合题意。B:长琴弦在振动时,需要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完成一次振动,振动频率低。而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频率低则音调低,所以长琴弦会发出低音。
C:短琴弦的振动空间有限,更容易快速振动,振动频率高。由于音调与频率正相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因此短琴弦能发出高音。
故选C。
26.【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
【解析】【分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听诊器内部的软管是空心的,里面的空气作为介质,将身体内的声音振动从探头传递到耳塞,这是其传声的核心方式。B:管壁是固体,虽然固体也能传声,但听诊器的设计目的是利用空气集中声音(减少分散),而非依赖管壁传声。若声音通过管壁传播,会因固体振动的分散性导致声音模糊,失去听诊效果。不符合题意。
C:耳挂是塑料或金属制成的固定结构,不参与声音的传递过程,仅用于将听诊器稳定在耳朵上。故选A。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7.【答案】B
【知识点】开关的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A:导线是电流的通道,没有导线无法将电源和小灯泡连接成闭合回路,小灯泡无法发光,因此导线是必要元件。B:开关仅用于控制电路的通断,即使没有开关,只要用导线将电池和小灯泡直接连接形成闭合回路,小灯泡就能发光,因此开关不是必要元件。
C:电池作为电源,是提供电能的核心,没有电池就没有电流,小灯泡无法发光,因此电池是必要元件。
故选B。
28.【答案】C
【知识点】检测电路内部连接
【解析】【分析】A:若只有 1 个闭合回路,电路为串联。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取下一个灯泡会导致整个回路断开,另一个灯泡必然熄灭,与题意矛盾。B:两个灯泡的电路中,最多形成 2 个独立回路(并联时),3 个回路不符合电路连接的基本逻辑,实际中不会出现。
C:并联电路中,两个灯泡分别连接在电源两端,各自形成一条闭合回路。取下一个灯泡后,另一个灯泡所在的回路仍然完整,因此能继续发光,即存在 2 个闭合回路。
故选:C。
29.【答案】C
【知识点】电路故障检测
【解析】【分析】A:检测前先排查明显的连接问题(如导线松动、灯泡未拧紧),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检测步骤,是科学的操作流程,做法妥当。B:通过拆除元件单独检测,能判断是元件故障还是连接故障,符合电路检测的逻辑,自制检测器可胜任这类低压元件的检测,做法妥当。
C:自制电路检测器一般使用电池供电(低压),而家中电灯电路是 220V 高压电路。高压电路检测需要专业工具和知识,用自制检测器检测会因电压不匹配导致检测器损坏,更可能引发触电事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做法极不妥当。
故选C。
30.【答案】C
【知识点】导体和绝缘体
【解析】【分析】A:金属(如铁、铜、铝)是导体的代表,铁丝能导电,不属于绝缘体。B:石墨的原子结构使其存在自由电子,能够导电,例如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连接在简单电路中能使小灯泡发光,因此不是绝缘体。
C:橡胶不导电,生活中常被用来包裹电线,防止触电,是典型的绝缘体。
故选:C。
31.【答案】(1)B;C;A;D
(2)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实验探究需要遵循 “准备材料→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归纳结论” 的流程:
B. 准备橡皮筋、试管、铁罐等材料
实验第一步需准备所需材料,为后续操作提供基础。
C. 模仿古筝、排箫和鼓的演奏方法分别让橡皮筋、试管、铁罐发出声音
在材料准备完成后,通过具体操作让物体发声,这是实验的核心环节。
A. 观察它们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并做记录
物体发声时需仔细观察现象(如是否振动)并记录,为结论提供依据。
D. 归纳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最后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普遍规律。
(2)A:振动 正确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例如:橡皮筋发声时会明显振动,试管发声时空气柱振动,铁罐(鼓类)发声时鼓面振动,这些现象均表明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B:移动 错误 物体发声不一定需要位置移动(如橡皮筋振动时位置未明显移动),“移动” 不是发声的本质特征。故选A。
(1)B 步骤是实验的基础,需要先准备好实验材料。
C 步骤是实验的主体,通过不同的方法让不同物体发出声音,这是实验的操作过程。
A 步骤是实验的观察和记录阶段,通过观察和记录来收集实验数据。
D 步骤是实验的总结阶段,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来得出结论。
(2)根据实验观察,无论是橡皮筋、试管还是铁罐,在发出声音时,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它们在振动。因此,实验的结论是物体发出声音时都在振动。故选A。
32.【答案】B;C;A;D;E
【知识点】制作乐器
【解析】【分析】要完成这个实验应遵循 “准备容器→加工容器→制作关键部件→组装装置→进行实验” 的逻辑,具体排序如下:B. 找一个有盖或封闭的纸盒子,如鞋盒子或大牛奶盒
实验首先需要准备基础容器,纸盒子是整个装置的载体,这是实验的第一步。
C. 在盒子一面的左侧剪个圆形的大孔
在准备好的盒子上进行加工,剪出圆形大孔,为后续声音的传播或装置的组装做准备。
A. 用卡纸做一个三棱体,把这个三棱体斜放在盒子上开孔一面的右侧
制作并放置三棱体,作为支撑橡皮筋的部件,确定其在盒子上的位置,为后续绷紧橡皮筋做铺垫。
D. 在盒子上绷上几条橡皮筋,橡皮筋架在三棱体上,使孔上方绷紧的几段橡皮筋长短不同
将橡皮筋架在三棱体上,利用三棱体使橡皮筋形成不同的长度,这是实验中产生不同声音的关键设置。
E. 轮流拨动每根橡皮筋琴弦,观察它们发出声音的特点及振动的特点
完成装置组装后,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拨动橡皮筋观察现象,这是实验的核心环节。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