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教案 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教案 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1 18:3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1.结合图文材料,能够说出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2.能够运用材料说明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3.结合自身经验,探讨防灾减灾的措施,学会自我避灾。
1.了解自然灾害的主要分类,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
2.分析我国不同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3.掌握一定的防灾减灾技能。
《台风诱发滑坡、泥石流》视频和“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等相关材料。
教师:同学们听说过“全国防灾减灾日”吗?
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2008年5月12日,一场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我国有哪些自然灾害呢?我们应该怎样防灾减灾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一)自然灾害严重
本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一是自然灾害的含义;二是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分布。
1.图文结合识灾害
教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自然灾害?
学生:
(总结)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作自然灾害。
教师:阅读教材第110页,说出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的两大种类。
学生:
(总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
2.生活事件辨灾害
教师:向学生提问,如何辨别自然灾害?
学生:
(总结)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发生的异常变化。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一阵大风刮落广告牌砸在楼下汽车上是自然灾害。化工厂废水泄漏、人为纵火导致森林火灾等,与人类活动有关,不属于自然环境发生的异常变化,也就不属于自然灾害。
(过渡)自然灾害的发生有规律吗?我国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呢?
3.自然灾害的分布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到第112页内容,了解我国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分布。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得出答案。
(总结)
灾害 类型 成因及危害 分布
旱灾 长时期降水比常年异常偏少;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线以北旱灾多发
续表
灾害 类型 成因及危害 分布
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造成江河泛滥;导致土地、房屋受淹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多发
台风 夏秋季节,来自热带海洋的台风伴随狂风、暴雨、海水暴涨等;容易破坏房屋、通信设备等基础设施 东南沿海地区
寒潮 深秋至初春,来自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造成沿途广大地区剧烈降温,伴随大风、雨雪、冰冻等;对农业、交通、电力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影响范围广,最南可达海南岛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2页到第113页内容,了解我国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分布。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得出答案。
(总结)
灾害 类型 成因及危害 分布
地震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强地震多发;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交通和通信设施损毁等 分布范围广,台湾、西南和西北地区多发
滑坡 坡地上不稳定的岩石土体整体向下滑动;导致房屋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 多发生在山区,特别集中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
泥石流 山区暴雨引发的、挟有大量泥土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导致房屋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
  (3)播放《台风诱发滑坡、泥石流》视频。
教师:人们常说“祸不单行”。台风、洪水会引发什么地质灾害?
学生:
(总结)台风带来的强降水、洪水等可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教师:想想看,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会引发什么自然灾害?
学生:
(总结)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时两岸岩体不稳定,易形成崩塌灾害;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可进一步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大量岩石、土体在河谷堆积,会阻断河道,形成洪水灾害;等等。
(过渡)面对自然灾害,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做了怎样的工作呢?
(二)除害兴利并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4页和第115页内容,了解我国是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得出答案。
(总结)我国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显著提升灾前、灾中、灾后各环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灾害损失,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1)灾前防灾备灾:建设防灾工程(水利枢纽工程保障旱可灌、涝可防,兼发电、航运之利)、开展灾害监测(气象监测可提前数日、数小时发布预报预警,以便提前防备)、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救灾物资储备库可以保证自然灾害发生时,及时提供救灾物资)。
(2)灾中应急救援:抢救受灾人员(启动应急响应,紧急抢救并转移安置灾民,减少人员伤亡)、抢修基础设施(抢修道路等基础设施,保障救灾通畅,降低财产损失)。
(3)灾后恢复重建:重建家园(震后规划建设新城,创建更安全、更多就业机会的城镇)、恢复正常秩序(通过心理干预,消除心理创伤等,保障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
(三)自救互救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7页,了解遭遇自然灾害时,个人应如何应对。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得出答案。
(总结)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境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做到有效避灾。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救助他人,并设法把消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寻求救援。
(1)遭遇暴雨、洪水时:暴雨天尽量不要外出;遭遇水位上涨时,就近向高处转移;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物品。
(2)遭遇台风时:关注台风预警信息;前往安全场所避险;停止户外活动。
(3)遭遇地震时:在室内选择易形成支撑的地方躲避,保护头部,采取低伏姿态;择机沿着逃生通道,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4)遭遇滑坡、泥石流时:要向与滚石或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侧迅速逃离、躲避;若无法逃离,可寻找大型、坚固物体躲避。
请记住:生命至上!即使受灾被困,也要保持镇定,坚定信心,等待和配合救援。
  (拓展)2008年汶川地震,距震中不远的桑枣中学创造“零伤亡”的奇迹。全校2200多名师生,从不同教学楼、不同教室,全部迅速撤到操场,以班级为序站好队,共用时1分36秒。这并非老天眷顾,而是归功于学校长期的应急教育和充足的演练。
(结束语)同学们认识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就能有的放矢地做好灾前的防范工作;掌握一定的防灾减灾技能,当灾害发生时,就能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第一节
自然灾害
请完成练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