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发展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和成就。
2.结合相关实例,说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相关措施。
了解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教材漫画、景观图,视频素材等相关材料。
展示下列漫画。
教师:同学们想象一下,为什么水龙头会出来“致癌物”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图片中的“致癌物”泛指含有有害物质的水源,这说明图中水资源已经受到污染,我们饮用这种水会产生什么危害?
学生:损害身体健康。
教师: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类似的现象,对我们生活的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发展。
(一)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1.阅读教材第118页图文材料,了解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得出答案。
(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
(归纳)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危害
问题 危害
大气污染 能见度降低,空气质量下降,影响身体健康和出行安全
水污染 导致水资源短缺
土地石漠化 土地丧失本来的属性,导致生态退化
(拓展)“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
2.阅读教材第119页图文材料,了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及成就。
教师:分成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措施两个小组,阅读教材内容,展示治理成就。
(1)大气污染治理组:南方脱硫治理酸雨,北方治理雾霾天气。
(2)生态建设措施组:黄土高原坡田改梯田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
(总结)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我国一直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好转、稳中向好的时期。
(延伸)完成教材第120页“活动”,了解我国陆上大型清洁能源基地。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讨论,得出答案。
(总结)(1)新疆、内蒙古和东北清洁能源基地以太阳能和风电为主,四川和云南清洁能源基地以水能和风电为主。
(2)以太阳能和风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基地一般分布在降水稀少、地形开阔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基地一般分布在河流的阶梯交界处。
(3)清洁能源基地产生的清洁能源能够部分代替传统能源,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
(拓展)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1)高值中心与低值中心
中国太阳能资源的高值中心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西藏西部,这里的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低值中心则位于四川盆地,由于该地区雨多、雾多、晴天较少,因此太阳能资源相对匮乏。
(2)分布特点
①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总体来看,中国西部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普遍高于东部地区。
②南部低于北部:除了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外,中国大多数地区呈现出南部太阳能资源低于北部的特点。
③纬度与太阳能分布的关系:在北纬30°至40°之间,由于南方多数地区云多雨多,太阳能的分布情况与一般的太阳能随纬度而变化的规律相反,即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能反而增加。
(二)走向生态文明
1.阅读教材第121页第一段内容,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注意事项。
学生:阅读材料,得出答案。
(总结)要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2.阅读教材第121页到第122页内容,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得出答案。
(总结)(1)国家层面的措施: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2)个人层面的措施:每个人都要树立人地协调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拓展)碳达峰和碳中和
(1)碳达峰
碳达峰的核心在于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使其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这一目标的设定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并确保能源安全。
(2)碳中和
碳中和不仅仅是减少碳排放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吸收和抵消已经产生的二氧化碳来实现零排放。这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使用可再生能源等。
(3)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意义
①对环境的影响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②对经济的影响
摆脱能源依赖:推动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过渡,增强能源安全。全球产业链重构: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低碳生产竞争力。国际标准重塑:推动新的产业链和新的国际标准形成。创造就业机会: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创造大量稳定就业机会。增强国际领导地位:在新能源、电池技术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
(3)对社会的影响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有助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活动)学生分组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列举低碳生活方式。
(展示)衣:选择棉麻质地的衣物,减少过度服饰消费,提倡按需购买服饰,避免盲目消费。
食:减少食物浪费,积极践行“光盘行动”“按需取餐”,不多点、不多打,厨房不多做,提倡自带餐具或使用可循环使用的餐具,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住:减少使用电梯,合理使用空调,养成随手关灯、关水的生活习惯。
行:若无必要,可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共享单车等方式出行,距离较近时,也可以选择步行前往目的地。
(延伸)完成教材第123页“活动”,了解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中国。
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讨论,得出答案。
(总结)(1)A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B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环境污染、生活质量差和影响社会稳定等,C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人口流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受限等问题。
(2)
(3)合理保护生态环境,适度发展社会经济,确保人地协调发展,等等。
第二节
环境保护
与发展
请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