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酬赠诗四首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酬赠诗四首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5 19:3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酬赠诗四首
学案
啥叫“眼脸”
2013年8月9日,《燕赵老年报》第12版《看新闻 学知识》栏目刊载一篇科普文章,题目是《什么是肉毒杆菌?》。文章指出,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被肉毒杆菌污染,并产生肉毒毒素。人中毒后,其症状为“视力模糊、眼脸下垂……”笔者不禁要问:“眼”有“脸”吗?回答是否定的。其实,不是“眼脸下垂”,而是“眼睑下垂”。
睑(jiǎn),眼睛周围能开闭的皮,边缘长着睫毛,有保护眼球的作用,又称“眼睑”“眼皮”。从目,佥声。脸,从(肉,月),佥声,本义“目下颊上”,今日的“脸”要比古代的“脸”大了许多。“脸”是“肉皮”,故用“肉”(月)旁。弄清这一点就不会写错了。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解志维
简介
 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唐德宗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15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元年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
(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14年中博学宏词科。顺宗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时任礼部员外郎。同年八月,宪宗李纯即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四年后病死于任所。
作品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有《张司业集》。元稹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朱庆馀,《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有《宫中词》《闺意献张水部》。柳宗元,有《柳河东集》。
酬赠诗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也有的诗人通过酬赠诗干谒请托。干谒,是唐代举子向有权势或有名望的人投递诗文以求提拔或奖掖的行为,这类诗也叫干谒请托诗。如王维《望洞庭赠张丞相》。
酬赠诗常见感情:
一、思念之情。如元稹《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二、请托之意。如王维《望洞庭赠张丞相》、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三、表明心志。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张籍《节妇吟》。
酬赠诗常用手法:比兴、拟人、比喻、反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叙事抒情等。
妻妾(qiè) 红罗襦(rú) 执戟(jǐ)
夫婿(xù) 剑铓(mánɡ)
“戈”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像长柄兵器“戈”的样子。本义是兵器的一种,后由此引申为泛指武器,“干戈”连用泛指战争。
“戈”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戈”组成的字大都与兵器、战争、杀戮有关,如“戍”“伐”“戎”“战”“戟”等。
节妇吟
文本研读
阅读《节妇吟》,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这首诗叙述的是一件怎样的事情?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叙述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第三者的追求,守住了妇道的事情。诗歌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
2.【鉴赏诗歌的情感】结合课本所提供的资料,诗人叙述这样的事情有何用意?
答案:从写作背景可知这首诗完全是个比喻。诗中的“妾”是张籍自喻,“君”是指李师道。中唐以后,藩镇首领利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与朝廷对抗。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名作。这是诗人表明自己政治态度的诗歌,实质是一首政治诗。
3.【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作结,你认为这样写好不好?
答案:好。因为这样以深情语句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极其委婉,但意志坚决,态度坚定,达到了婉拒的目的。
4.【鉴赏诗歌的技巧】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案:①用语巧妙,拒绝别人却让别人比较乐于接受。②比兴的手法,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暗示了自己不攀附权贵、反对藩镇割据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志向和节操。
酬乐天频梦微之
文本研读
阅读《酬乐天频梦微之》,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技巧】有人说,末句“唯梦闲人不梦君”写得不合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不同意。诗人不以记梦入怀,而以故人不曾来入梦来写自己的凄苦心境;不以梦友人为念,却以“梦闲人”为怀,实是无可奈何。这种一反常情的梦,把诗人凄苦的心境写得入木三分,这样更能突出诗歌的主旨。
2.【鉴赏诗歌的语言】你认为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案:示例一:“怜”。表现了白居易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也表现了他们真挚的友情。示例二:“惟”。它突出强调“梦中人”,并以之来反衬“不梦君”,这样能更好地表达诗人凄苦的心境。
思维拓展
阅读白居易《梦微之》:“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梦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白居易诗记梦写法独特,谈谈你的认识。白诗和元稹诗都写了“梦”,但梦境内容与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答案:白居易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诗人殷勤询问元稹因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见了你;实际上是写诗人对元稹关切、思念之情难以自已,以至形之于梦。这是从对方着笔,换位去写,构思精巧,表达含蓄委婉。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用故人不曾来入梦写自己的凄苦之情以及对白居易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
近试上张籍水部
文本研读
阅读《近试上张籍水部》,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请赏析从意境角度,对“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作简要赏析。
答案: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致逼真。表现了新妇的含蓄温婉及对夫君的敬重。
2.【鉴赏诗歌的情感】这是一首酬答诗,以新婚夫妇洞房私语的形式,试探考试情况。请简述它的真实意思,并作简要评析。
答案:作者以新妇自喻,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喻考官,表达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以及对张籍提拔自己的希望。
3.【鉴赏诗歌的语言】赏析“入时无”的含义。
答案:“入时无”三字为全诗的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寓意自明。表达了诗人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4.【鉴赏诗歌的技巧】本诗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比”的手法。作者以新妇自喻,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喻考官。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文本研读
阅读《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技巧】有人说,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沉着痛快”一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本诗除寓情于景之外,使用“处处愁肠割”“化身千亿”“望故乡”等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自己迫切思归的情怀,诗人正是通过这些“似淡而实美”的描写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的抑郁和悲苦。
2.【鉴赏诗歌的情感】(1)你认为此诗最后一句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望”。因为从诗题的“寄京华亲故”可以看出,诗人归乡之心似箭,一腔怀乡思归之情全凝聚在“望”字上。再看诗中,诗人从肠断这一意念出发,身在贬谪之地,欲归不能,只有“化身千亿”,才能“望故乡”而消遣愁情。
(2)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遣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这首诗包含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3.【鉴赏诗歌的语言】“割”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案: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
能力提升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A.“古文运动”是指唐朝中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一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革新运动。
B.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小石潭记》出自于“永州八记”。
C.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D.绝句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唐朝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的美称。
解析:A项,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应是新乐府运动。
二、课外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寄 诸 弟
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1)总体把握全诗诗意,分别说明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第四句,历来被人称之为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寄诸弟》是一首怀人诗。诗的第一句点明白露时节秋草生满庭院的季候特点,说明了思念诸弟的原因,诗的第二句则与诗的题目呼应,直接点出了思念诸弟的题旨。
(2)这句诗描写了“芭蕉叶上独题诗”的生动细节,“芭蕉”的意象历来与怀人有关;而蕉叶题诗寄人,既新颖又别致。句中一个“独”字,更是集中体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思念之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王昌龄《送魏二》第三、四句两句在抒情的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虽然都是送别诗,但在思想感情上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想象言情。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相思之情,而是从友人着笔,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因思念自己而难以成眠的情景,从而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王昌龄的诗前两句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风秋雨,渲染了与朋友离别之时的悲凉氛围,后两句通过想象写别后友人生活情景,表达离别的伤感,整首诗的感情都是悲伤的;李颀的诗前三联也通过“离歌”“微霜”“鸿雁”“砧声”等意象表达了离别的伤感,诗的尾联表达了对魏万的真诚劝勉,变低沉伤感而为雄健开朗。(意思对即可)
三、语言运用
4.高中毕业在即,同窗三年的同学常用“临别赠言”来表达彼此的情感。请根据下列“情境”各写一条赠言。要求:表达要含蓄;每条不超过30个字;不得出现校名、人名。
(1)给一位性格内向但颇有才情的女同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一位曾在你困难时给你真诚帮助的老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扩展语句和语言的得体。答题时要把握特定的情景(高中毕业前夕),符合赠言的特点(表达惜别情和对未来的祝福),符合对象的身份。
答案:(示例)(1)你,温文尔雅,让我魂牵梦绕;你,秀外慧中,让我如坐春风。祝一路顺风,一生平安。
(2)有人说您是蜡烛,我说您是融融春光,让我在风雨后看到了彩虹。祝您永远年轻!
5.用手机发短信送祝福已成时尚,在教师节到来时,给你的老师或在中秋节时给你的朋友发一条短信表达你对他们的祝福。要求:①简明得体,有文采,有创意;②4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辛勤的汗水是您无私的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您最高的荣誉。祝您:节日快乐!幸福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