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科学探究: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
科学态度与责任: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两个大小基本相同的鸡蛋浸没在水中,请学生猜测会出现什么现象?
鸡蛋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上浮,一个下沉的现象?
1.物体的浮沉条件
展示物品:玻璃瓶,夹住气球的夹子,苹果,钥匙,乒乓球,圣女果。如果这些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谁会上浮,谁会下沉?通过生活经验让学生猜想,再进行实验探究。
上浮:玻璃瓶,乒乓球,苹果
下沉:钥匙,夹住气球的夹子,圣女果
学生分析:玻璃瓶,乒乓球,苹果,为什么上浮?钥匙,夹住气球的夹子,圣女果为什么下沉?决定物体浮沉的究竟是浮力还是重力?
你能否让玻璃瓶下沉?(让玻璃瓶内装满水,改变重力)夹子夹住的气球上浮?(把气球吹起来,改变V排从而改变浮力)
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如何测量浸没液体中物体的重力和浮力
把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可测量出物体重力G,称重法测量浮力F浮=G-F。
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序号 G/N F浮/N F浮与G的大小关系 浮沉情况
1
2
3
展示学生实验表格,学生分析所得实验规律:当物体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会下沉。
引导学生理论分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生完成导学案,对上浮、下沉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通过受力分析,物体上浮时需满足浮力大于重力,随着物体上浮逐渐露出水面,V排逐渐减小,浮力减小,直到浮力等于重力,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物体下沉时需要满足浮力小于重力,最终沉入水底。
有没有可能物体浸没且静止在液体某一深度,而不沉底呢?
观看盐水鸡蛋悬浮视频,通过受力分析,鸡蛋想要悬浮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浮力等于重力)
你有办法让沉底的鸡蛋上浮么?教师演示向液体中加盐,增加液体密度,增大浮力。
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得到ρ液与ρ物关系对浮沉的影响么?
教师分析悬浮时: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又因为浸没V排=V物,所以ρ液=ρ物 。学生分组完成以下表格:
浮沉状态 F浮与G物的关系 ρ液与ρ物的关系
上浮 F浮>G物 ρ液>ρ物
下沉 F浮<G物 ρ液<ρ物
漂浮 F浮=G物 ρ液>ρ物
悬浮 F浮=G物 ρ液=ρ物
浮力的应用
揭秘上浮、下沉鸡蛋的原理:打开鸡蛋,一个是生鸡蛋,一个是鸡蛋壳,生活中我们就采用这种“空心”方法增大浮力,制作了轮船。
轮船
工作原理:利用把密度比水大的钢材制成空心的轮船,增大体积,同时排开更多的水,达到增大浮力,最终F浮=G船,漂浮在水面。
轮船有大小,如何反映轮船的运载能力?
排水量(m排):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F浮=m排g=G,
所以m船+m货=m排
讨论: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当轮船从大海驶向河流过程中,它受到重力,浮力及排开水的体积会如何变化?
潜水艇
仔细观察老师制作的潜水艇,想一想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浸没在水中后浮力不变,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
讨论: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当潜水艇从大海驶向河流过程中,它受到重力,浮力及排开水的体积会如何变化?
气球和飞艇
演示自制孔明灯,用酒精灯加热塑料袋,使其升空。
观察之后,学生思考:塑料袋为什么会升起来?又为什么会降回地面?
总结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气球和飞艇内冲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气,氦气,热空气等,利用空气的浮力,改变自身体积来实现上升和下降的。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