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1《梦游天姥吟留别》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1《梦游天姥吟留别》第1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2 08:3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势拔五岳凌苍穹:领会李白笔下的生命豪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 3 授课班级 课题 势拔五岳凌苍穹:领会李白笔下的生命豪情
来源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课型 单元导入课□ 阅读鉴赏课 综合实践课□ 单元总结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聚焦《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至“我欲因之梦吴越”段落,以“古典诗词中生命意识的诗性表达”这一学科大概念为统领,重点解析天姥山景色描写的艺术手法。通过“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等诗句,引导学生体会李白运用夸张(如“四万八千丈”)与衬托(以“瀛洲”难寻衬天姥“或可睹”)的匠心,结合七言古诗句式自由、换韵灵活的特点(如“海客谈瀛洲”至“渌水荡漾清猿啼”的节奏变化),感受其浪漫主义风格中天姥山作为精神寄托的象征意义。 文本细读层面,需突破“烟涛微茫”“云霞明灭”等意象的表层理解,深入分析“飞度镜湖月”的动态描写如何构建虚实交织的意境。天姥山作为道教第16福地的历史背景,与谢灵运开辟古驿道的文化渊源,为“谢公屐”“青云梯”等典故赋予深层内涵。结合单元主题“生命的诗意”,引导学生思考李白借天姥山表达的对自由人格的向往,自然融入课程思政中“文化自信”与“生命教育”的元素。
学习者 分析 强(已有基础) 弱(提升空间)
1.学生通过单元前两课学习(《短歌行》《归园田居》),已掌握“知人论世”的基本方法,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识别“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3.对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有初步认知,熟悉《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代表作,具备迁移学习的基础。 1.对“多层衬托”和“以虚衬实”的复杂手法缺乏系统分析能力,难以将意象与诗人情感建立深层关联。 2.对天姥山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有限,无法深入理解“谢公屐”“青云梯”等典故的象征意义。 3.在“梦境触发的心理逻辑”分析中,易停留于表面,缺乏对“浪漫主义中现实根基”的辩证思考。
学习策略
1.可视化工具突破:通过“意象地图”标注“烟涛—云霞—天姥”的视觉层次,结合天姥山实景视频,直观感受 “势拔五岳” 的空间张力。 2.跨学科融合:引入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山水诗鼻祖”的创作理念,对比李白对自然意象的创造性转化,强化文化理解。 3.问题链驱动:设计“为何李白用‘瀛洲’开篇?”“‘飞度’与‘渡过’的区别何在?”等问题,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深化文本细读。
学习目标 1.准确识记“剡(shàn)”“姥(mǔ)”“瀛(yíng)”“鸾(luán)”等字词的读音与含义,梳理“天姥连天向天横”“天台四万八千丈”等描绘天姥山的诗句,积累“势拔五岳”“云青青兮欲雨”等文言表达。 2.通过诵读感受七言古诗“句式长短错落、换韵自由”的特点,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与“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的节奏变化,体会歌行体“自由奔放”的特质。 低阶目标 教学重点
1.分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中夸张与衬托的复合手法,结合天姥山海拔数据(约800米)与“五岳”对比,理解诗人“以虚写实”的艺术匠心。 2.探究“我欲因之梦吴越”中“因之”的指代意义,建立“现实见闻(越人语)→梦境触发(精神超脱)”的逻辑链条,体会浪漫主义“虚实相生”的创作逻辑。 3.结合李白“赐金放还”的生平背景,分析天姥山“云霞明灭”的意象如何隐喻其仕途变幻,理解诗人借自然奇绝表达对自由人格的坚守,渗透“不媚世俗”的课程思政元素。 高阶目标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图
课前学习→情境导入,诵读强化→文本细读,手法探究→过渡解析,风格感知→总结铺垫→ 作业布置
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学习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任务1:字词筑基与背景溯源 1.掌握“剡、姥、瀛、鸾”等字词读音与含义。 2.了解李白“赐金放还”创作背景及天姥山道教文化内涵。 1.制作“字词对比卡”,将“姥(mǔ)”与“老(lǎo)”“瀛(yíng)”与“赢(yíng)”等易混字分组对比,标注字形、读音、含义差异。 2.结合《李白生平简表》,用红笔圈出“744年赐金放还”这一节点,思考该事件与本诗创作的关联,撰写30字短评。 1.在班级学习平台发布预习包,包含《古代汉语词典》中重点字词截图、天姥山道教文化简介(引用《洞天福地记》“天姥山为第十六福地”)。 2.提问:“鸾鸟”在古诗中常作为祥瑞意象,结合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你推测诗中可能如何描写这类意象? 通过平台自动批改功能检测字词读音正确率,选取3份优秀短评在课前展示。
1.李白生平简表: 时间关键经历与本诗关联701年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725年辞亲远游,漫游长江中下游奠定“任侠”“爱自然”的生命底色742年应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初入仕途,见官场繁华与倾轧744年遭权贵排挤,“赐金放还”仕途失意,精神寻求突围(本诗创作背景)745年前后漫游吴越,探天姥山创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借梦境抒胸臆
2.30字短评示例:赐金放还断仕途,天姥奇绝入梦来,寄寓不屈风骨与自由之思。 3.字词对比卡示例: 易混字组字形读音含义姥 vs 老姥mǔ指年老的妇女,诗中“天姥山”为山名老lǎo指年纪大,如“老人”瀛 vs 赢瀛yíng指大海、仙山,诗中“瀛洲”为传说仙山赢yíng指获利、胜利,如“赢得”剡 vs 郯剡shàn指“剡溪”(水名),诗中“送我至剡溪”郯tán指“郯城”(地名)
4.回答提问示例:李白可能会用“鸾鸟翔舞”“凤皇来朝”等奇幻场景,体现梦境的瑰丽,呼应其对自由的向往。
学习资源:1.字词对比卡模板;2.李白生平简表;3.天姥山道教文化图文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具象化对比强化字词记忆,结合生平背景建立文本理解基础,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任务2:初读感知与韵律梳理 初步划分诗歌层次;感知七言古诗换韵规律与节奏特点。 1.用“/”划分“天姥连天向天横”等诗句的朗读节奏(如“天姥/连天/向/天横”),用“○”标注韵脚字(如“求、睹、横”)。 2.录制1分钟诵读音频,重点读好“天台四万八千丈”的顿挫感,上传至班级群。 1.推送专业朗诵音频,附“诵读提示”:“读‘势拔五岳掩赤城’时,‘拔’‘掩’字稍作停顿,突出山势的雄奇。” 2.提问:“我欲因之梦吴越”与前后诗句相比,句式有何变化?这体现了七言古诗的什么特点? 根据音频中节奏准确度、韵脚清晰度评选“最佳诵读奖”,并附具体评语。
回答提问示例:此句为五言,前句为七言,体现了七言古诗句式自由、不受格律约束的特点。
学习资源:1.专业朗诵音频;2.诵读节奏划分示例图。
设计意图:通过个性化诵读实践培养语感,为课堂深入赏析奠定基础。
情境导入诵读强化 8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1.关联李白生平与诗歌情感基调。 2.掌握七言古诗诵读技巧。 1.观看《长安三万里》中李白“赐金放还”片段(1分30秒),用“从______细节中,我看到了一个______的李白”句式分享感受(如“从摔碎酒杯的细节中,我看到了一个狂傲不屈的李白”)。 2.跟诵音频“海客谈瀛洲”至“渌水荡漾清猿啼”,模仿教师示范的“高-低-扬”语调变化(如“天姥连天”读高,“向天横”读扬)。 1.提问:李白离开长安后,为何选择天姥山作为梦游之地?这与他此时的心境有何关联? 2.示范诵读“势拔五岳掩赤城”,用手势辅助表现“拔”的向上、“掩”的覆盖之势,引导学生体会夸张手法的气势。 随机抽查2名学生朗读,从语调起伏、情感传达两方面进行星级评价(最高五星)。
回答提问示例:长安的压抑让他渴望精神逃离,而天姥山的“奇绝”传说,恰能承载他对自由的向往,是其心灵的“桃花源”。
学习资源:1.电影片段;2.配乐朗诵音频。
设计意图:以影视情境激活情感共鸣,通过多感官参与强化诵读体验。
文本细读手法探究15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一:夸张手法分析(9min) 解析“天姥连天向天横”“天台四万八千丈”中的夸张手法;理解夸张对表现山势的作用。 1.填写《夸张手法分析表》。 2.小组讨论:“诗人为何用如此夸张的数字描写山水?这与他的性格有何关联?” 1.展示天姥山与五岳海拔对比图(泰山1545米、华山2154米)。 2.提问:现实中低于五岳的天姥山,诗中却“势拔五岳”,这矛盾吗? 选取2份表格展示,点评“表达效果”栏是否结合诗人情感(如能关联“精神象征”则为优)。
1.夸张手法分析表示例: 诗句夸张角度现实对照表达效果天姥连天向天横空间广度天姥山高约800米突出山势的连绵与雄伟天台四万八千丈数字高度天台山高约1100米反衬天姥山的巍峨
2.回答提问示例:不矛盾。这是艺术的夸张,诗人通过拔高天姥山,实则在张扬自己“不屈服于世俗”的精神高度。
学习资源:1.夸张手法分析表模板;2.海拔对比图。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直观呈现夸张手法,引导学生从“艺术技巧”向“人格解读”深化。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二:意象对比探究(6min) 分析“瀛洲-天姥”“五岳-天台”的衬托关系;理解“烟涛微茫”与“云霞明灭”的意境差异。 1.用不同颜色笔圈出描写瀛洲(蓝色)与天姥山(红色)的词句,口头总结两者特点(瀛洲:虚、难寻;天姥:实、可睹)。 2.尝试用“像,而_____更像______”句式对比(如“瀛洲像缥缈的幻境,而天姥山更像可触及的精神家园”)。 提问:诗人先写“瀛洲烟涛微茫”,再写“天姥云霞明灭”,这种写法有何用意? 根据学生对比句式的准确性、形象性进行即时点评(如“能突出‘虚实’差异则得优”)。
回答提问示例:用瀛洲的“虚”衬托天姥的“实”,为下文“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入梦”做铺垫,暗示天姥山是更可靠的精神寄托。
学习资源:诗歌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色彩标记与句式训练,强化对“衬托”手法的理解。
过渡解析风格感知12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1: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解析(5min) 理解“因之”的指代意义;分析该句连接现实与梦境的作用。 1.在文中用“→”标注“越人语天姥”与“我欲因之梦吴越”的逻辑关系,批注“之”指代“越人对天姥山的描述”。 2.小组内用“因为______,所以李白想______”复述逻辑(如“因为越人说天姥山神奇,所以李白想借着这个说法梦游吴越”)。 提问:“我欲因之梦吴越”中的“欲”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随机抽查小组复述,根据逻辑完整性打分(如“能说清‘因由’与‘结果’则满分”)。
回答提问示例:“欲”字体现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切,也暗示了现实中无法轻易抵达的遗憾,为梦境的展开埋下伏笔。
学习资源:诗歌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符号标记与句式复述,强化对文本结构的把握。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二:浪漫主义风格初悟(7min)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夸张、想象”特征;理解诗人对自由的追求。 1.回忆《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与本课“四万八千丈”对比,找出共同点(数字夸张、情感强烈)。 2.结合单元主题“生命的诗意”,写下“从李白的山水描写中,我看到______的生命态度”(如“追求自由、不屈服于现实”)。 1.提问:李白为何偏爱用“梦”“夸张”来写山水?这与他对“自由”的追求有何关系? 2.补充“浙东唐诗之路”中当代人重走天姥山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古人的自由追求对现代人有何启示?” 收集学生感悟,评选“最佳感悟奖”(如能关联“现代人生选择”则获奖)。
回答提问示例:现实中的山水有边界,而梦中的山水能随想象延伸;夸张的数字能突破现实限制——这都体现了他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的渴望。
学习资源:1.《望庐山瀑布》文本;2.浙东唐诗之路徒步视频(1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强化风格认知,自然融入“文化传承”课程思政。
总结铺垫8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小环节一:关键词情感批注(3min) 1.梳理本课重点(夸张、衬托手法;浪漫主义风格)。 2.预告下课时梦境赏析要点。 1.用“今天我学到了______,它让我明白了______”总结收获(如“今天我学到了李白的夸张手法,它让我明白了诗歌可以超越现实表达情感”)。 2.猜测下课时梦境内容,用3个关键词记录(如“仙人、云霞、奇幻”)。 1.板书知识树:主干“《梦游天姥吟留别》”,分支“手法(夸张、衬托)”“风格(浪漫)”“情感(追自由)”。 2.布置预习任务:“划出下课时‘霓为衣兮风为马’等梦境诗句,思考‘仙境’与‘现实’的关系。” 快速统计学生总结中“自由”“浪漫”等关键词的出现频率。
学习资源:知识树板书设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可视化总结巩固知识,激发对下课时的探究兴趣。
作业布置 3min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任务1:基础巩固与拓展对比 背诵“天姥连天向天横”至“我欲因之梦吴越”;对比李白与杜甫的山水描写风格。 1.录制背诵视频,在“势拔五岳掩赤城”处用手势辅助表现山势。 2.阅读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撰写120字短评《李白的“狂”与杜甫的“实”》。 1.提供《望岳》文本及对比阅读提示:“关注两位诗人对‘山高’的不同表现方式。” 2.提问:李白写山“连天向天横”,杜甫写山“一览众山小”,这体现了两人怎样的精神差异? 根据背诵流畅度(50%)与短评对比深度(50%)评分,优秀作品在班级公众号推送。
1.回答提问示例:李白的山是超越现实的精神象征,体现狂放不羁;杜甫的山是可攀登的目标,体现务实进取。 2.短评《李白的“狂”与杜甫的“实”》示例: 李白写山,“天台四万八千丈”以夸张破现实边界,山是精神翱翔的羽翼,狂放中见对自由的渴求;杜甫咏岳,“会当凌绝顶”以写实立人生坐标,山是砥砺前行的阶梯,沉郁中显对理想的执着。一虚一实,一飞一立,皆见唐人山水诗中生命姿态的万殊千态。 3.对比阅读支架: 对比维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描写手法夸张、想象(如“四万八千丈”突破现实尺度)写实、议论(如“齐鲁青未了”勾勒实景,“会当”表志向)意象特点山是虚幻的精神符号(天姥山为梦境载体)山是具象的人生参照(泰山为进取目标)情感内涵借山水抒发对世俗束缚的挣脱欲借山水表达对人生巅峰的攀登志生命态度浪漫主义的“超越”(精神突围)现实主义的“坚守”(脚踏实地)
学习资源:1.《望岳》文本;2.对比阅读支架。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深化对浪漫主义风格的理解,呼应单元“多元生命姿态”主题。
教学内容(知) 学生活动(学) 教师活动(导) 嵌入评价(评)
任务2:创意仿写与想象延伸 运用夸张手法仿写校园景物;续写“我欲因之梦吴越”后的梦境开端。 1.仿写示例:“教学楼高刺苍穹,势压操场吞云霞”(要求突出校园景物特征)。 2.用4句现代诗续写梦境:“月光为舟/载我渡镜湖//”。 1.提供仿写范例及“想象提示”:“可加入‘月光、云雾’等意象,延续李白的浪漫风格。” 2.提问:你的续写如何体现“梦境”的奇幻感?与现实描写有何不同? 从“夸张合理性”“想象独特性”评选3份优秀作品,附修改建议。
1.回答提问示例:用“星辉铺路”“云梯通天”等超现实意象,与现实中“脚踏实地”的描写形成对比,体现梦境的自由。 2.梦境意象参考列表: 意象类别核心意象示例(原诗/拓展)自然光影月、星、云、雾、辉“湖月照我影”“星珠”“烟霭”仙人元素霓、风、鸾、凤、仙乐“霓为衣兮风为马”“鸾鸟翔舞”“仙乐暗随”天姥山场景镜湖、剡溪、青云梯、谢公屐“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动态意象飞、渡、踏、攀、浮“一夜飞度镜湖月”“踏碎银辉”“垂落星珠”
注:列表聚焦原诗核心意象并适度拓展,兼顾“写实性”(镜湖、剡溪)与“奇幻性”(霓、鸾),引导学生在续写中保持与原诗风格的一致性,强化“浪漫主义想象”的运用。 3.仿写范例: (1)紫藤攀壁吞落日,浓荫铺地掩星天(2)操场坦荡接云汉,健儿腾跃触婵娟 4.梦境续写范例: 月光为舟/载我渡镜湖//谢公屐踏碎银辉/青云梯垂落星珠//霓旌引路入烟霭/仙乐暗随云影浮//
学习资源:1.仿写范例;2.梦境意象参考列表(月、云、仙等)。
设计意图:通过创意表达强化手法运用,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板书设计
势拔五岳凌苍穹:领会李白笔下的生命豪情 核心手法意象对比风格与情感1.夸张: 天姥连天 天台四万八千丈 2.衬托: 五岳/赤城→天姥 天台→天姥1.瀛洲:烟涛微茫 (虚·难寻) 2.天姥:云霞明灭 (实·可睹) 3.五岳/天台→天姥 (反衬雄伟)1.浪漫主义: 夸张极致 想象奇绝 2.情感: 对自由的向往 对世俗的超越结构脉络:现实────────→梦境 越人语天姥 我欲因之梦吴越(过渡句·承上启下)
教学反思
1.目标达成度:通过“字词对比卡”和课堂诵读,学生对“剡(shàn)、姥(mǔ)”等字词的音形义掌握准确率达X%,能准确指出“天姥连天向天横”的七言句式特点;但“鸾鸟”作为道教祥瑞意象的文化内涵,仅X%学生能结合注释关联“仙境”,需补充《太平广记》中“鸾鸟伴仙”的典故片段。《夸张手法分析表》帮助X%学生厘清“天台四万八千丈”对天姥山的反衬逻辑,但约X%中等生仍仅从“山高”解读,需在表格中增设“诗人情感关联”列(如“夸张→精神高度”)。通过《望庐山瀑布》对比,X%学生能说出“夸张、想象”是浪漫主义特征,但“自由追求”的理解多停留在“不愿事权贵”,需结合李白离京后“仗剑漫游”的经历(如《赠汪伦》)强化“精神突围”的具象感知。 2.单元衔接效果:板书“自然意象承载精神追求”与单元主题“生命的诗意”形成呼应,课堂中 “天姥山作为精神家园”的讨论有效衔接单元核心。作业设计对比李白与杜甫山水诗风,初步建立“多元生命姿态”的认知,但可进一步整合单元内陶渊明《归园田居》,形成“自然—自由”的主题链。通过“浙东唐诗之路”案例,将诗歌鉴赏与地域文化结合,但对“诗歌如何构建精神世界”的学科大概念阐释仍需深化。 3.改进方向:将“意象对比”改为小组“诗歌意象创意画”比赛,要求用色彩和构图表现“瀛洲虚渺”与“天姥可触”,强化视觉化理解。在讨论“自由追求”时,引入当代青年徒步天姥山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精神在现代生活中的转化”,使课程思政更具现实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