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白居易诗四首 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7. 白居易诗四首 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5 19:4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白居易诗四首
学案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熏笼坐到明。
【内容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宫怨诗,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宫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层怨怅。宠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梦;辗转反侧,竟连梦也难成,见出两层怨怅。梦既不成,索性揽衣推枕,挣扎坐起。正当她愁苦难忍,泪湿罗巾之时,前殿又传来阵阵笙歌,原来君王正在那边寻欢作乐,这就有了三层怨怅。
倘使人老珠黄,犹可解说;偏偏她盛鬓堆鸦,红颜未老,生出四层怨怅。要是君王一直没有发现她,那也罢了;
事实是她曾受过君王的恩宠,而现在这种恩宠却无端断绝,生出五层怨怅。夜已深沉,濒于绝望,但一转念,犹冀君王在听歌赏舞之后,会记起她来。于是,斜倚熏笼,浓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终归破灭,生出六层怨怅。
一种情思,六层写来,尽缠绵往复之能事。而全诗却一气浑成,如笋破土,苞节虽在而不露;如茧抽丝,幽怨似缕而不绝。短短四句,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失宠宫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夜来不寐,等候君王临幸,写其希望;听到前殿歌声,君王正在寻欢作乐,写其失望;君恩已断,仍斜倚熏笼坐等
,写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来,写其绝望。
轻 肥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
祖上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问,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诗人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宦官骄横跋扈的痛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
《轻肥》是《秦中吟》十首组诗的第七首。它着重暴露那些为皇帝所宠信的宦官,他们不管人民的死活,整天过着穷奢极欲、豪华糜烂的生活,诗中还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
1.本诗是如何从正面描写宦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八句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
“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掌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
“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2.试分析作者如何描绘“军中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樽罍溢九酝”这六句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菜单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而“溢”、
“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3.《秦中吟》共十首,“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其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请结合本诗分析此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文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揭露了悲惨的社会现实。
4.结尾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分析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鉴赏】 这两句诗由内臣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花非花
白居易诗原本以通俗著称,这首诗却相当朦胧,作于何时,为何而作,均无从定论,它被白居易自编于集中“感伤”部分。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诗。
诗歌写了一位女子“夜半来,天明去”,通过如花、似雾,如春梦、似朝霞的比喻,表现出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1.“夜半来,天明去”是否指“梦”?“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夜半来,天明去”不是指“梦”。
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看,“梦”是诗人在作比,用“春梦”比喻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
2.“来”、“去”二字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夜半来,天明去”,这里“来”、“去”二字,在诗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来如”、“去似”两个新鲜比喻。
3.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感伤”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夜半来”者如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似朝云也,朝云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这样,通过如花、似雾,如春梦、似朝霞的比喻,诗歌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花非花,雾非雾。
【鉴赏】 这句诗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杜陵叟
此诗是《新乐府五十首》的第三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据《资治通鉴·唐纪·宪宗纪》载:“(元和四年)上以久旱,欲降德音。翰林学士李绛、白居易上言,以为欲令实惠及人,无如减其租税。”宪宗虽然颁布免税的命令,但具体执行政策的官吏们照旧谄上欺下,横征暴敛,农民们并没有得到丝毫的实惠。这首诗即是通过杜陵叟在大旱之年的不幸遭遇,严加痛斥了贪官污吏们的可耻行径,替被剥削压迫者发出了不平之鸣。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杜陵叟》这首诗的内容是同情农民生活的困苦。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中,白居易写了两个使农民的生活受苦受难的直接原因,一个是上天的自然灾害,另一个则是人为的灾祸。诗的深刻在于第二部分,指出官僚制度的黑暗与腐败,横征暴敛,巧取豪夺。
1.诗的开头“杜陵叟”七句主要写了什么?特别点明“三月”、“九月”两个时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开头
“杜陵叟”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2.如何理解“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两句诗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既是那些深受灾难的平民百姓在发出愤怒的呼喊,也是深刻了解人民痛苦的诗人对那些残暴官吏的强烈斥责。
3.诗的开始一直采用第三人称,为什么“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突然使用了第一人称“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改用“杜陵叟”的口气,直接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害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4.如何看待诗的最后“不知何人奏皇帝”八句中皇帝的“下诏免税”做法?试结合背景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八句诗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官员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5.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居易的这首诗歌语言质朴无华,浅显易懂,平易近人。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语言特色型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有的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鉴赏语言特色,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赏析。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③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解题方法: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7题第(2)小题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鉴赏】 当那些受灾的农民们典桑卖地,勉强凑够赋税以后,里胥们方才到门贴出了免税的公文。农民们受了皇帝的口头恩惠,并未得到任何实际好处。但皇帝的“恩典”毕竟还是要领的,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问刘十九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因遭权贵诬陷,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从此诗人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消沉起来,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问刘十九》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显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1.“红泥小火炉”有什么作用?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诗的两个事物,构成了一个温馨场景,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
2.诗的最后一句有什么妙处?试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以“能饮一杯无”
问句结尾,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3.这首诗表情达意主要靠哪几个意象的组合来完成的?这些意象组合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家酒”、“小火炉”、“暮雪”这三个意象的组合来完成。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融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情境中,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气韵、境界和情味。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鉴赏】 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可以想见,彼时森森的寒意阵阵向人袭来,自然免不了引起人们对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白居易体恤民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非常同情人民,他在皇帝面前做谏官时,就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写了大量讽喻诗揭露官僚势力残害人民的罪行,如《杜陵叟》、《轻肥》。他写诗力求让人民群众看懂,相传他每写好一首诗,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妈妈听,听得懂的,方才拿出去。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处,都要力争多做些对人民有益的事。在杭州做刺史时,他修筑湖堤(现在的西湖白堤),利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苏州,兴修水利,也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在做忠州刺史时,他搞了许多利民的改革,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办法,增加豪富的税款,减轻贫苦农民负担;尽量节省开支,减轻老百姓的支出。他亲自带头种树,绿化荒山。他主持群众聚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有些官员说:“‘贵’‘贱’杂处,不成体统。”白居易对这种议论毫不理睬。后来忠州人为了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应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爱民”、“职责”、“勇气”、“诗言志”等话题相关的写作。
清明祭拜 缅怀诗人白居易
东方今报洛阳讯 4月4日上午,纪念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清明祭拜典礼在龙门白园举行。
白居易诞生于公元772年,逝世于公元846年,一生中在洛阳居住了24年左右,归葬于龙门东山琵琶峰,每
年清明来祭奠白居易的人络绎不绝。白居易文化已经成为洛阳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
活动还设立了“纪念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画展”,从省内外征集的近200幅书画作品中精选了124幅进行展出。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亲人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拜。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情景。
【媒评文摘】 1.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承继着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活动,人们寄情于这个万物复苏的时节,通过各种祭拜活动,缅怀故去之人。而这个感性的节日,也催发着无数诗人骚客的诗情雅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搜狐网
2.时至今日,人们清明时节的扫墓踏青传统,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哀伤,而是将缅怀当成面对未来的一种寄托。斯人已去,桃花依旧,毕竟,路还要接着走。表达对故去之人思念的同时,缅怀,也是一种力量!
——和讯网
感悟花径
墨山草堂
登上有“庐岳”之誉的千古名山——庐山,我的心里便陡然泛起一种铭心的激动。这激动,在我踩着诗的韵律走进花径的那一刻,让人想起四月的桃花春色,想起
在此留下文苑佳话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恍如隔世的心情似乎在极力感受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沧桑。
花径坐落在庐山西谷如琴湖畔,因白居易循径赏花而得名。怀着对一代诗坛巨子的景仰之情,我沿着一条曲折蜿蜒的小路,寻访着这里一个依然鲜活跳动的千古诗魂。
走进刻有“花开山寺,咏留诗人”楹联的石门,听着千年不改的蝉噪和鸟鸣,不由让人感到作为一代天才诗人所洋溢的激情及入禅的寂静。那座石拱桥静泊在那里,仿佛跨过了千年历史的阻隔,牵引着寻寻觅觅。面对矗立在眼前的白居易塑像,随着诗人塑像的目光,我的思绪漂泊到了公元9世纪时的历史时空之中。
那是一个战乱而又诗情勃勃的时代。安史之乱后的晚唐时期,统治集团腐败黑暗,割据势力相互争战,面对生灵涂炭的惨烈现状,诗人纵目山河,忧心如焚,屡屡上书直言相谏,无奈诤言失听,诗人被宦官排挤,含愤谪居江州,并在庐山香炉峰构筑草堂,意欲在此终养天年。今天的花径,便是诗人当年吟咏桃花的地方。
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一个清廉如水的人,一个用毕生追求诗歌与人格完美统一的人,抛开尘世的喧嚣,终于在这里领悟到返璞归真的宁静和安详,可以想象,暮春花落的四月,这里的桃花却绽放正艳,诗人是怀着何等惊喜的心情,挥笔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人间绝唱。我想,有诗歌滋养的地方是温馨的,是幸福的,它带给花径的不仅是一代诗人刚正不阿的千古风范,而且让今天生活在花径的庐山人和走在花径景仰诗人的当代人,无论走至天涯海角,都会常常感到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有删改)
【精要赏析】 作者花径徜徉,思接千载,探索了白居易谪居江州时的心路历程,在花径的四时景色中,诗人最终抛弃了个人身世际遇的无尽悲伤,成就了那个博大的胸怀和一个不朽的诗魂。
一、基础巩固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果擘(bāi) 
脍切(kuài) 
酒酣(hān) 恻隐(cè)
B.朱绂(fú)
紫绶(shòu)
急敛(liǎn)
九酝(yùn)
C.京畿(jī)
豺狼(cái)
里胥(xū)
衢州(qú)
D.敕牒(chì)
蠲免(juān)
新醅(péi)
樽罍(léi)
【解析】 “豺”应读chái。
【答案】 C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陆罗八珍
罗:摆
B.麦苗不秀多黄死
秀:扬花
C.长吏明知不申破
申破:体谅
D.绿蚁新醅酒
醅:酿造
【解析】 申破:奏明(皇帝)。
【答案】 C
3.下列对《轻肥》一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的生活。
B.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蛮横霸道,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C.“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
D.诗篇只用“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两句写了百姓的生活,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
【解析】 前八句诗着重揭露宦官们“意气之骄”,而非“蛮横霸道”。
【答案】 B
4.请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食饱心自若,______________。
(2)来如春梦几多时,______________。
(3)不知何人奏皇帝,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能饮一杯无?
【答案】 (1)酒酣气益振 (2)去似朝云无觅处
(3)帝心恻隐知人弊 (4)晚来天欲雪
二、课内阅读
5.阅读《轻肥》,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分别分析“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在诗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跟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其所运用的手法及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夸赴”写出宦官们的耀武扬威之态。②“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掌握着神策军的军权,所以盛气凌人。③“走马去如云”写出宦官们旁若无人的骄横。
(2)该句在诗中运用了对比、讽刺的手法。前两句和这两句进行对比,前句铺叙宦官的奢靡,展现了官场的黑暗,后句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揭示了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勾勒出一幅畸形的现实社会图景,另外反映中唐时期朝政腐败、宦官当道的现象。讽刺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敏锐的洞察力,表达了作者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的同情。这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课外阅读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 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1)简要说说“晓晴寒未起”中的“寒”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寒”字写出了风雨过后,深秋气候的寒冷,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2)颔联: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
颈联: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的形象。
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而是悠然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淡泊。(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应《杜陵叟》“重难突破”第5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表达
8.仿照下面的例句,再仿写两个句子以组成一组排比句。
屈原在汨罗江的抽泣里,痛彻心扉,借江水抒发了被逐的悲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杜甫在茅屋的呻吟中,心忧黎民,以悲情控诉了乱世的惨淡;白居易在琵琶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体悟了迁谪的无奈。
9.(2013·安徽高考)某校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蛟龙”号的专题展览,展览包括四个板块。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总标题和各板块标题。要求: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除少数非核心零部件之外,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总装也由我国独立完成。“蛟龙”号技术上拥有三个优势,即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强大的续航供电功能;与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其综合性能稳居前列。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的深处,全世界为之瞩目。此次深海作业的成功,证明这条“中国龙”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域潜航的能力,标志着海底资源宝库向中国人敞开了大门。
总标题:______________
板块标题: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总标题:中国蛟龙!板块标题:①真正中国造 ②世界第一流 ③蛟龙潜深海 ④探宝四大洋
(示例二)总标题:中国龙,我骄傲!板块标题:①中国制造大显神威 ②技术性能世界一流 ③蛟龙潜海世界瞩目 ④海底宝库敞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