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蛟龙”探海》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如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探究“蛟龙号”深潜的价值和意义。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树立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的志向。
教学重点:1、理解“蛟龙号”深潜的过程和意义。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精神。2.提升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教 学 设 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展示海洋的壮观图片〕 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掌管着海洋,他能掀起狂风巨浪,威力无比;在中国古代传说里,东海龙宫有着奇妙的建筑和无数的奇珍异宝。这些故事都体现了人类对海洋的好奇与向往。而在现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探索海洋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大家听说过 “蛟龙号” 吗 〔播放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视频〕它就像是我们人类派往深海的一位勇敢使者,肩负着探索海洋奥秘的重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蛟龙” 探海》这篇课文,去感受 “蛟龙号” 的非凡之旅。〔板书:“蛟龙” 探海〕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人物与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许晨,1955年出生,籍贯山东德州,作家。其代表作有《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个男人的海洋——中国航海家郭川的故事》《真情大援川》《钢铁铸造的岁月》等。2018年8月11日,《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写作背景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下最大下潜深度7020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实现了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愿景。作家许晨以此为对象,创作了《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这部以我国深海载人潜探的“蛟龙号”研制为对象的长篇报告文学,本文选自其中。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蛟龙(jiāo) 憧憬(chōngjǐng) 蹒跚(pánshān) 蓦然(mò) 矗立(chù) 瞩目(zhǔ) 突袭(xí) 绘声绘色(huì) 淋漓尽致(línlí) 浩瀚(hàn) 波澜起伏(lán) 劈波斩浪(pī)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蛟龙:古代传说中能兴风作浪、发洪水的龙。文中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憧憬:向往。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矗立:高耸地立着。 突袭:用兵力出其不意地进攻;突然袭击。 宏图:远大的设想;宏伟的计划。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浩瀚:水势盛大。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波澜起伏: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原指波浪四起,常用比喻义,指情节曲折。 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 1.浏览文章,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采用了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的方式,先从人类对海洋的向往和探索写起,引出“蛟龙号”深潜的主题。然后详细描述了“蛟龙号”深潜7020米的过程。最后,表达了对我国科技成就的自豪和对未来的展望。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引出海洋探索主题。 第二部分(第2~9段):聚焦“蛟龙号”及海试背景。 第三部分(第10~20段):“蛟龙号”深潜与“神舟九号”对接同期进行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21段):总结“神舟”“蛟龙”成就及意义。 步骤二:自主合作,理解文本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质疑。 1.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列举古往今来五大洲各种肤色的人创造的有关海洋的神话传说、文学作品等,展现了人类对深邃海底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为下文引出中国“蛟龙”探海的内容做铺垫,营造出一种充满神秘和令人向往的氛围,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2.第2段列举了许多数字,又用反问句结尾,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明确:通过列举数字介绍了其他国家在20世纪后于大洋深海不同深度进行探索的情况后,以反问句提出作为海洋大国的华夏子孙在深海探索方面的情况,引出下文“蛟龙”探海的内容。 3.第二部分4~7段反复提到马里亚纳海沟和7000米,有什么特殊意义 明确:首先,描述海沟的深度和极端环境,既是客观记述,又侧面体现深潜任务的巨大难度,展现中国的勇气和决心以及面临的技术难题。其次,表明国家具备深海作业能力和潜水器技术成熟,彰显国家综合实力。最后,强调7000米作为标杆的引领作用,强调征服马里亚纳海沟、完成“蛟龙号”深潜7000米的意义,即标志着我国在海洋深潜作业能力和潜水器集成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相关事业都至关重要。 4.第7段中“如果把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填到里边,它的峰顶都不能露出海面”,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将马里亚纳海沟与珠穆朗玛峰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侧面表现“蛟龙号”深潜的难度之大,技术要求高。 步骤二:探究语言,理解内涵 学生圈点勾画出喜欢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句子、词语。说明喜欢的理由,组内合作解疑。 1.“地球仪还在缓缓旋转着——蓦然,定格在北纬11°20'、东经142°11.5'的坐标点。”这句话中的“蓦然”“定格”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蓦然”“定格”这两个词使文笔陡转,从辽远的背景直接切入现实中的试验海域,给人一种突然而又震撼的感觉,突出了“蛟龙号”海试地点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2.“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向阳红09号’中国科学考察船迎风破浪,如定海神针般地停在预定海域。”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海比作情绪善变的孩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海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为“蛟龙号”海试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同时,把“向阳红09号”科学考察船比作定海神针,突出了考察船的稳定和可靠,也体现了海试团队的信心和勇气。 3.“机身上漆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和两个醒目的蓝色大字——‘蛟龙’!”这句话强调“蛟龙号”机身上“鲜红的五星红旗”和“两个醒目的蓝色大字”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鲜红的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出现在“蛟龙号”机身上,鲜明地彰显了“蛟龙号”的国籍属性,表明这是中国自主研发、拥有和操控的深海探测利器;两个醒目的蓝色大字——“蛟龙”,与机身整体色彩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视觉上的辨识度,因此“蛟龙号”机身上的五星红旗和“蛟龙”二字,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科技成就的骄傲之情。 4.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第8段中为什么说是“亲近”的 明确:这里的“亲近”并非指实际距离上的近,而是情感上的亲近。对于中国的海试团队来说,马里亚纳海沟虽然遥远,但它是我国深海探测的目标,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们长期以来努力探索的方向。中国海试团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对这片海域充满了向往和期待,所以在情感上感觉它是“亲近”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和写作顺序,领略了“蛟龙号”探海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了解了我国在海洋探索领域的重大成就。同时,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中国科技成就的赞美和自豪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同开启了 “蛟龙号” 的探秘之旅,了解了它的探索背景和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去揭开更多关于 “蛟龙号” 的神秘面纱,感受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伟大精神。 二、学习新课 步骤一:精读段落,探究问题 阅读课文第三、四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蛟龙号”深潜7000米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深潜过程中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等困难。海试指挥部经过周密严格的探测,确定海面以下具备试验条件后,下定决心按时下潜。试航员们凭借着勇敢和科学严谨的精神,克服了困难,成功坐底7020米。 2.第14段中“‘蛟龙号’潜航员和水面控制人员之间沉着冷静的通话声”这句话体现了海试团队的什么精神 明确:这句话体现了海试团队沉着冷静、勇敢无畏、专业严谨的精神。 3.作者是怎样表现“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的 明确:①通过生动的描写突出“紧张”的气氛。如“风雨突袭”的环境描写,“不断显示”的数据,“不时响起”的通话声,都突出了当时的紧张气氛。②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蛟龙号”下潜的过程,显得“有序”。如介绍“天一放亮”时的海试条件,“北京时间4时20分”的出征仪式,“3个多小时”的下潜过程,“北京时间9时07分”坐底等,条理清晰。 4.“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 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义 明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我国科技成就的自豪和喜悦之情,“神舟”上天和“蛟龙”入海这两项奇迹展示了我国在航天和深海探索领域的强大实力,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5.最后一段中说“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这句话强调了梦想、宏图和雄心壮志对中华民族探索步伐的引领作用。“蛟龙号”深潜和“神舟”上天等科技成就都是在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和雄心壮志的推动下实现的,这些探索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步骤二:探究语言,理解内涵 1.“北京时间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身着蓝色的潜航工作服,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入潜水器。”这句话中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中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试航员们的自信和从容,以及海试团队对此次任务的重视和使命感,同时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 2.“好啊!”非常口语化,用在这里有什么独特的效果 明确:“好啊!”用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神舟”上天、“蛟龙”入海这两项奇迹的赞叹和自豪之情,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同时,体现了全国人民对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步骤三:品读课文,探究写作手法 探究作者是如何展现“蛟龙号”探海的伟大历程和深刻意义的。 明确: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细腻,富有感染力。如对下潜过程的描写对比与呼应。文章开头通过列举其他国家在深海探索中的成就,与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相对比历史与现实交织。从历史上人类对海洋的向往和探索,到20世纪后各国在深海探索中的身影,再到我国“蛟龙号”的海试,历史与现实交织,使文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纵深感。 三、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蛟龙号”深潜的感受和体会。 2.收集关于我国海洋探索和航天事业的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个 人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手写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