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登临词二首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 登临词二首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5 19:4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登临词二首
学案
“稻粮谋”?“稻粱谋”!
2012年第1期的《群言》,刊有《二O一一年:我们的悲伤、追问与希望》,其中写道:“他们彻底颠覆了律师‘只为稻粮谋’,学者只知‘埋首书斋’的固有形象,为中国法律人赢得史无前例的光荣。”句中的“稻粮谋”,是“稻粱谋”之误。
“稻粱”,指稻和粱,是两种谷物,古代常并称。“稻粱谋”是一个词,本指禽鸟寻觅稻粱作为食物,后喻指谋求衣食。比如,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龚自珍《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中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已成名句。
粮,是谷类食物的统称。“稻”和“粮”一般不并用,没有“稻粮谋”的说法。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房寿山
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即位,召他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升为参知政事,前后两度为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大官僚地主豪商的特权,希望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陈亮(1143—1194),字同甫(也写作“同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学者称之为龙川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名,授签书建康府(今南京)判官,未赴任就去世了。他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政治注重事功。平生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
作品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有《王临川集》。陈亮的作品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意气凌厉,感情激越,锋芒逼人。有《龙川词》。
词的一些专门术语(二)
有的词人不按旧谱填词,而自编曲调,叫“自度曲”或“自制曲”。但旧词谱毕竟是公认的词牌,而自创词牌要写得好并得到人们的认可,颇为不易。
阕和叠:有些词牌只有一段,叫单调。但大多数词牌都分段。分两段的,叫双叠。上段叫上阕(也叫上片),下段叫下阕(也叫下片)。有些词牌分三段,则称为三叠。最长的词有四段,称为四叠。为了写一个内容,把某个词牌连续使用,叫联章。
小令、中调、长调:这是对词牌按长短进行的一种分类。小令最短,中调次之,长调最长。但究竟多少字为小令,多少字为中调、长调,其说不一。
澄(chénɡ)   如簇(cù)   去棹(zhào)
斜矗(chù)
鹭起(lù)
腥膻(shān)
“册”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是刻有文字的竖立的五条线。在发明纸以前,人们用竹片或木片写字,这些木片、竹片称为“简”。一篇文章写完,就用绳子或牛皮把这些“简”串编在一起,称为“册”。“册”的本义即为简册,又引申为古代帝王的封官授爵的诏书。“册”还同“策”,当“计策”“计谋”讲。
“册”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册”组成的字大都与书册或名籍有关,如“典”“嗣”“扁”等,但后世词典一般不设立“册”部。



文本研读
阅读《桂枝香》,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词的意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请用口语把其中的景象表述一番。
答案:作者登上金陵城头,远远望去,六朝故都正值深秋,天高气爽。千里长江水色澄澈,远远望去,像一匹展开的白绢,碧绿的山峰像箭镞一样挺拔。残阳夕照中,江中船只来来往往;江岸边酒肆的酒帘背负秋风斜插着。淡云蓝天之下,画船游动,洲上白鹭纷纷起舞,仿佛在银河上飞翔,这美丽的景致,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2.【鉴赏诗词的技巧】(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案:(1)“登临送目”领起上阕写景;“故国”点题,为下阕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2)运用了比喻、拟人(“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如簇”是好似争相聚集在一起之意,属拟人手法)、借代等修辞手法;远近结合(或“由远而近”);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云淡”“鹭起”,动静相生);注重描画景物的色彩(“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
3.【鉴赏诗词的技巧】(1)“念往昔、繁华竞逐”中“念”字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寒烟衰草凝绿”这一景色描写?
答案:(1)面对江陵美好秋景,作者想到了从前六朝统治者竞逐繁华的生活,“念”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在拉到了过去,从写景转到了议论和抒情。
(2)借乐景写哀情,以自然难变反衬人事匆促,抒发悲叹之情。
4.【鉴赏诗词的语言】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答案:意在说明北宋的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词中充满了讽刺意味。
5.【鉴赏诗词的情感】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归纳探究
后人从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中得到借鉴了没有呢?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看法。答案:没有,“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千百年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他们只是徒然叹息荣辱兴废,但没有站到应有的高度去反思,没有想到从中吸取历史教训。而且现实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至今”和“时时”两个词说明了到现在为止,这种竞逐繁华的生活依然没有改变,统治者仍旧沉浸在表面的歌舞升平中而不去警惕繁华背后的危机。
思维拓展
综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
答案:①怀古实为伤今。②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③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
念奴娇·登多景楼
文本研读
阅读《念奴娇·登多景楼》,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词的技巧】本词起笔很有特点,很有新意,试结合一般登临词特点,说说开头两句新在哪里。
答案: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登楼极目四望,不觉百感交集,可叹自己的这番心意,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呢?因为所感不止一端,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以下抒写作者认为“今古几人曾会”的登临意。“今古”一语,暗示了此词是借古论今。
2.【鉴赏诗词的情感】(1)词上阕“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2)“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包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这三句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中主张“以长江为界分割而治”的投降派思想极其痛恨的心境。
(2)前一句是愤慨的斥责与质问,后一句则是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苟安政策的揭露批判,原来这一切全不过是为少数私家大族的狭隘利益打算!
3.【鉴赏诗词的语言】古人认为“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句中“做出”一词用得极好,你如何看?
答案:镇江北面横贯着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这样的地理形势,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做出”一语,表达了词人目击山川形势时兴会淋漓的感受。在词人眼中,山川仿佛有了灵气和生命,活动起来了。
4.【鉴赏诗词的技巧】(1)“河洛腥膻无际”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陈亮长于因词言政,借古讽今。试就词中所引六朝旧事,来阐述这一特点。
答案:(1)借代;用“腥膻”代指充满了腥膻之气的敌占区,暗含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批判。
(2)词人借“只成门户私计?”明言六朝实际上是暗指当今统治集团不顾国家存亡的大事,只管各自谋取私利,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又借“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之故事,讥讽了当朝醉生梦死的豪门贵族在国难当头之际,既不敢抵抗入侵之敌,又要假惺惺地扮作“英雄流涕”的爱国志士的模样。
5.【鉴赏诗词的语言】哪几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登临意”?
答案:“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就是从正面申明自己的“登临意”,作者认为,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好可以长驱北伐,无须左顾右盼,应当像当年祖逖那样,中流起誓,收复中原。
6.【鉴赏诗词的情感】词的下阙“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词人借祖逖中流击楫挥师北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求北伐刻不容缓的迫切心情和毫不犹豫的自信心;又以东晋谢安名句收尾,再现了谢安抗敌得胜时的大将风度,表达了自己豁达的胸襟、无畏的胆识和豪迈的气魄。
能力提升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句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
A.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B.六朝旧事/随/流水
C.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
D.但/寒烟衰草/凝绿
解析:A项,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二、课外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 家 傲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敧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1)这首山水词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这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王安石这首山水词写出了景物恬静的美,从中反映出他在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仕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2)“柔”用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写出了水色的清碧,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答“抱”,言之成理亦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在位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慨叹,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 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其中的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首尾呼应。
(2)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萧萧”“惨惨”“惊”“压”任选两处赏析即可)
三、语言运用
5.把下面这则消息改写成一句话新闻。
正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百余名香港特区的政协委员,共同提交了一份提案。提案指出,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先。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把它们作为法定假日,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此委员们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的假日。
据介绍,在香港,这4个节日当天或翌日已都是法定假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香港政协委员建议增设清明等民族节日为法定假日。
6.中国艺术讲究虚实结合,如《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桨和舞姿是实,“神游”江上的神境是虚。参照此例对下列诗句的虚实结合特点进行点评。
(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点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上阕实写,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写,通过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前两句景中蕴情,虚实相生。以强欲登高、无人送酒写出了自己的孤独和失落。后两句由实入虚,进入想象,以挂念战火纷飞中寂寞开放的菊花,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