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维诗四首
学案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内容赏析】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
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
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积雨辋川庄作
“诗中有画”的诗佛——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
(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
(今山西永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开元九年
(721)
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开始了仕宦生涯。34岁那年,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天宝十一载
(752)
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社会急剧变化,朝政日非,王维不再积极出仕,而是亦官亦隐。他隐居辋川,啸咏山林,笃志奉佛。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
这是王维隐居辋川期间,所写大量山水诗中的一首。前两联写了静谧祥和的田园风光和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色。衬托出诗人淡泊宁静、与世无争、隐居山林的情志。
1.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迟”字用得最好,在诗中是“迟缓”之意。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炼字型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句一词甚至一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诗歌“炼”字,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
设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解题方法:
1.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2.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3.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5题的第(1)小题
2.“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抒写了诗人怎样的生活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因此,这两句诗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
3.“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表达诗人什么愿望?体现诗人什么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鉴赏】 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白鹭飞翔,黄鹂啼鸣,一取其动态,一取其声音。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自近而远,富有立体感;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高低和谐,极具层次感;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可谓“诗中有画”,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
辛夷坞
王维隐居辋川期间,寄情山水,吟咏自然,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后编为田园组诗《辋川集》。该诗就是组诗《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组诗中,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同时也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山中的辛夷花自开自落,由灼灼其华到缤纷零落的画面。
2.如何理解诗中“山中”、“涧户”的环境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个词语描写了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中自开自落的自然环境,体现了辛夷坞幽静之境,也委婉写出了诗人对身处当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3.诗人的情怀是“落寞”还是“淡泊”?请结合诗的内容试作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诗人的情怀是落寞。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比喻了自己的才能被压抑埋没的处境,寄托自己孤独、落寞的情绪。
观点二:诗人的情怀是淡泊。深山无人,辛夷花自开自落。花开,并不是为了赢得人们的赞赏;花落,也不需要人们的悼惜。该开便开,该落便落,纯凭自然,向人们昭示了一种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鉴赏】 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花,辛夷花含苞待放时,很像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出一派春光。
送沈子福归江东
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
(740
、
741)
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送沈子福归江东》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融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1.试分析诗中“杨柳”意象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
2.“行客稀”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行客已稀,渲染了凄清的气氛,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第三句诗“惟有相思似春色”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句把对友人惜别的心情比作遮拦不断的江南江北的春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化虚为实,想象奇特、新颖。春色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表示对友情的惜别之情没有伤感,而是一种真挚的精致美好的人间感情。
4.第四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四句把江南江北的春色(即对友人的相思)拟作人,一路送友。江南江北春色无边,也表示自己对朋友的惜别情之浓之深。
诗人感情奔放,哀而不伤,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鉴赏】 这句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心中的依依惜别之情。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涌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诗人化实景为虚情,借助美好的想象和景物,来展现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
观 猎
四十岁以前的王维,思想奋发向上,积极仕进,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诗歌创作积极乐观,写下了不少具有强烈批判性的政治诗和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边塞诗。《观猎》就是他前期的边塞诗。
《观猎》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前期描写将军射猎情景的诗作。诗从打猎的高潮写起,展开一连串飞动的场面,末两句以平缓反衬,使刚才的纵横驰骋之状仿佛仍然历历在目。风格清爽劲健,结句又耐人回味。
1.诗的首句“风劲角弓鸣”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句未写人,先写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以惊人之语渲染出一幅在旷阔的原野上,大风呼啸、箭鸣弓响、山雨欲来、森严紧张的气氛。
2.王维诗有文字简洁而往往一字奏奇效的特点。试分析首句中“风劲”二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风劲”二字写风势之大。这两个字看似平淡,但在诗中作用不小:其一,它绘出了将军出场的环境,显示了将军顽强的意志;其二,风强箭难射,显示了将军射艺之高;其三,强风之中尚能听得见弓箭簌簌鸣声,可见弓之强,从而显示了将军力之大。
3.颈联中的“忽过”、“还归”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紧承上联中的“马蹄轻”,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有瞬息“千里”之感,表现了诗中狩猎主人公猎罢归来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从而烘托了将军意气风发、飒爽英姿的形象。
4.将军打猎过程在前三联中已经完成,尾联又起了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前三联是写打猎时有声的喧闹场面,尾联则写将军归来以后,兴犹未尽,回首观望,其恋恋不舍之情一露无遗地显示在读者面前。将军回首苍茫暮色中的猎场,是在追忆刚才的欢乐?是在筹谋下次再猎?还是另有所思?读者尽可以去作合理的想象。
尾联以静显动的平缓反衬,不仅反映出适才纵横驰骋的景色;而且表现了将军出猎顺利,兴致盎然,极目远眺,神游象外之情态;还给读者留下不尽的余味、余音。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鉴赏】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天上地面互相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寄情自然的王维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善于结合自己的感受来写景,而且善于在写景中表达自己的心情。王维的写景诗,能做到使山水的形貌、神韵与诗人的情致完美地统一起来,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视野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内心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不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极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王维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应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理想与现实”、“崇尚自然”、“心灵家园”、“转身”等话题相关的写作中。
从“杜甫很忙”到王维“店主”,古人被“穿越”
曾写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等千载传诵名句的唐代大诗人王维,最近因他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多了个“史上第一个淘宝店主”的绰号。日前,微博上流行着一股古代文化名人的“穿越”热,杜甫、王维等纷纷成为网友再创作的“母本”。对此,有网友认为不应随意恶搞名人和经典,也有学者表示,不应片面遏制网络语言的创新作用。
从《诗经》到《史记》,都在“卖东西”。
几天前,有网友发表微博,将大家耳熟能详的王维名诗“每逢佳节倍思亲”进行了另类新解:“据史料记载,史上第一个淘宝店主是一位诗人,名叫王维。根据在于他写给买主的一句慰问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4月6日,知名主持人张泉灵在自己的微博里提及这一说法,并进行了调侃:“其实,在王维之前就有淘宝店主了,只是他们还没用‘亲’这个称谓。”她还举例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卖花的;“美目盼兮,巧笑倩兮”是卖化妆品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是得了差评的。
【媒评文摘】 1.除了关心究竟王维此番“被穿越”的真相,对于一些网友对于经典名篇名句的网络再创作,大家的看法很多元。而部分网友则坦言,无法接受王维“穿越”成为史上第一个网店店主的这一调侃,呼吁不要把恶搞当时尚。
——《新闻晨报》
2.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昨天告诉记者,社会在发展,现代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需要娱乐精神。年轻人、网友针对汉字在形音义上展开无限的想象力,生出奇思妙想,进行再创作,这本身既是一种创新,又能够客观上宣泄一定的情绪。
——腾讯新闻
那一世的辋川
陆 虹
那一年,盛唐的阳光,照在辋川山间的湖面。山中,云自飘,水自流,花自芬芳,柳自窈窕。见与不见王维,辋川依然空山鸟鸣。我相信,王维是早早
沐浴了生命的香光,他在辋川更深地成就了自己。
公元744年,王维住进陕西蓝田辋川别墅。从此,辋川成了王维的别称,王维为后世制造了一个世代不灭的精彩的梦幻之境。那一世的辋川,经历了千年的时空,依然清风晓月、柳浪飞泉般成为历代文人一生的精神之梦。那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了,那是有着王维魂灵、盛唐气质的回归之地。
辋川,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灵感之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辋川集》成了王维诗歌创作的巅峰,而此刻的王维真是“秋水芙蕖,倚然自笑”。
与其让他人主宰,不如放飞自我。长安城里的功名利禄虽也诱人,但毕竟,王维已不再是初到长安的翩翩少年,经历过仕途的失意,不惑而过的他,更愿意在混浊的官场外找寻到一个心悦神愉的自在之地。辋川成了王维结友、奉佛、听风、赏月的田园,他骨子里的淡泊、悠然渐渐在这里突显而出,至此,王维不再有边塞时期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激昂的诗情,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简而不薄的禅意开始在他心灵开启。王维也许不知,他的单纯与直接影响了后世千年的艺术。天机自开的王维,还没有做到陶渊明那么彻底,但他和他的辋川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桃花灿烂中,王维心如满月,肌骨清凉。那山中的动静、虚实、清远、寂静都入得王维心境,不知是辋川寻王维,还是王维寻辋川,他在那花开花落的自然中获得了身世两忘、万境虚空的境界。辋川时期的王维是深情而淡远的王维,他侍老母、结道友,于空寂中望穿人生。即使后来历经“安史之乱”,即使后来人称“王右丞”,王维也从未因世间不定之事,而过于悲喜。盛唐的诗人杜甫、岑参与他唱和,当朝的权贵也往来于他,但是,王维的心真的已经住进了辋川,自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辋川带来的不仅是世间的美景,更是王维挥之不去的心境。经年而去,那诗中的画意、音韵、禅境从未淡去——“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辋川,清幽、明净、静寂的象征。那一千三百年前的庄园,更是后世沉浸佛教以求超脱的精神王国。辋川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充满空灵寂静的禅意,我们何时想起,何时便充满了奇特的力量。
(陆虹博客,有删改)
【精要赏析】 美丽的辋川是王维的精神家园,是“与其让他人主宰,不如放飞自我”精神的象征。文章融议论于优美的文字中,本身就是辋川“清幽、明净、静寂”风采的表现。
一、基础巩固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辋川( ) 炊黍( ) 饷( )
东菑( )
啭( )
辛夷坞( )
【答案】 wǎnɡ shǔ xiǎnɡ zī zhuàn wù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松下清斋折露葵 折__________
(2)山中发红萼
发__________
(3)风劲角弓鸣
劲__________
(4)野老与人争席罢
争席________
【答案】 (1)采摘 (2)冒出 (3)强劲 (4)争夺地位
3.填空。
王维(701-761),字________,太原祁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________。王维是盛唐________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________齐名,世称“王孟”。他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________;观摩诘之画,________”。
【答案】 摩诘 王右丞 山水田园 孟浩然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4.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阴阴夏木啭黄鹂。
(2)野老与人争席罢,________?
(3)________,江南江北送君归。
(4)回看射雕处,________。
【答案】 (1)漠漠水田飞白鹭 (2)海鸥何事更相疑 (3)惟有相思似春色 (4)千里暮云平
二、课内阅读
5.阅读《观猎》,然后回答问题。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对应《积雨辋川庄作》“重难突破”第1题)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步,先表明“疾”、“轻”二字的表面义和语境义及其联想义。第二步,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具体分析该字所描述的景象。第三步,说出该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疾”不仅写出了鹰眼的锐利,还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不仅写出了马行之快,追猎之速,还写出了将军狩猎欢快、轻松的情绪和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2)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三、课外阅读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结合颔联,分析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写景佳句,将高低、远近、动静、色彩与声响交织在一起,其中“明月”、“松林”、“清泉”、“山石”这些意象形象鲜明地构成了一幅完整而又优美恬静的艺术画面,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
(2)在陶醉山林的志趣中,隐含着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愿望?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者王维描绘了一幅山水图,反映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尤其作者信仰佛教,这样就可以把握诗人心理状态,答题也就不困难了。
【答案】 在陶醉山林的志趣中,隐含着诗人洁身自好,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意愿。
7.(2013·广州广雅中学高二检测)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稀”二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闲舒适的心情。
四、语言表达
8.(2013·茂名十六中月考)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序号)
①百般不以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倚窗前,寒梅着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③①⑤②④
9.(2013·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多项选择)
年龄段
选 项
18-25岁
26-40岁
对职业履历有帮助,尤其是体现在个人简历上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某些技能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志愿服务让自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
对职业发展有益,因为在志愿服务中拓展了社会关系
82%
72%
74%
35%
69%
23%
65%
61%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都认为对职业履历和自身才干的发挥有益。不同点:18-25岁的志愿者大多注重了技能的获得和自身才干的发挥,而忽视了社会关系的拓展;26-40岁的志愿者重视自身才干的发挥和社会关系的拓展,而对获得某些技能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