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共60分)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左图为我国南极科学考查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右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昆仑站 B.中山站 C.长城站 D.南极点
2.右图中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如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日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移动方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北移 B.南半球北移 C.北半球南移 D.南半球南移
5.(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在下列A、B、C、D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处于黄昏的是( )
A. B.
C. D.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我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41°N,100°E)发射成功。完成下面小题。
6.“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时,酒泉航天发射场的地方时是( )
A.22时08分 B.23时48分 C.21时48分 D.0时28分
7.航天器多选择在夜晚发射的主要原因是( )
①减少太阳活动对信号传输的干扰②便于隐蔽,国防安全性高③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以节约能源④便于地面跟踪和观测目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武汉某建筑采用大玻璃幕墙的设计方案。为达到最佳遮阳和采光效果,设计师把该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建筑物玻璃幕墙高度和屋檐外延长度巧妙结合起来,读下图回答下列题。
8.一年内,正午室内太阳直接照射面积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过程中,该地( )
A.昼长逐渐增加 B.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
C.月均温不断降低 D.月均降水量不断减少
9.为达到最佳遮阳效果,随纬度的变化需调节玻璃幕墙高度和屋檐外延长度。若玻璃幕墙高度不变,在我国北方地区,随着纬度升高,屋檐外延长度应( )
A.变长 B.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天宫课堂”第四课大约于2023年9月21日15:40开课,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 朱杨柱 桂海潮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历时约50分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球现场直播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天宫课堂”开讲时,属于9月21日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六分之五 B.五分之三 C.四分之三 D.三分之二
11.全球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为当地8:00-12:00和14:00-16:00,中小学生能在学校全程观看直播的城市是( )
A.旧金山(38°N,122°W) B.圣保罗(23.5°S,48°W)
C.达卡(24°N,90°E) D.基辅(50°N,30°E)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下表中所列的是6月22日的甲 乙 丙 丁四地白昼时间 根据表中的数完成下面小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13小时50分 9小时10分 11小时30分 6小时30分
12.四地中属于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3.四地按纬度从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甲乙丁 C.甲乙丁丙 D.丁丙乙甲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下图为某一河段的剖面,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此河流位于( )
A.南半球 B.赤道上 C.北半球 D.回归线上
15.若此河流是一条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它哪一岸的河堤需要特别加固( )
A.北岸 B.南岸 C.东岸 D.西岸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二十四节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息息相关,北京时间3月5日10点22分31秒,我国进入惊蛰节气,此时温州某同学观察到太阳从两栋教学楼之间升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该同学可观察到同样现象的节气最可能是( )
A.清明 B.小暑 C.白露 D.寒露
17.从惊蛰到夏至,该同学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
18.(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 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盘吉尔怪石林(如图所示)处于吐鲁番西部的“三十里风区”内,岩体多为石炭纪火山岩和角砾凝灰岩(一种火山碎屑岩),呈青灰或褐红色,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在欣赏盘吉尔怪石林的过程中,需要沿铺设好的木栈道天梯拾级而上。完成下面小题。
19.形成盘吉尔怪石林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波浪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20.铺设木栈道主要是为了( )
A.减少游客破坏 B.降低地面坡度
C.增加木材销售量 D.减缓石林的生长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22.形成该河谷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完成下面小题。
23.和田玉属于( )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24.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接触变质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流水搬运侵蚀作用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早期,在山区修建公路多为“之”字形的盘山路(左图为彝良盘山公路)。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在山区,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是为了( )
A.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B.减小线路的坡度
C.增加山区线路的密度 D.通过更多的居民点
26.现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主要得益于( )
A.缩短路程 B.少占耕地的要求
C.节省投资的需要 D.经济技术的提高
27.(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日本能登半岛于2023年5月发生6.5级地震,2024年1月1日发生7.6级大地震。如图为石川县能登半岛地震灾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本地区频繁发生地震是由于该地处于( )
A.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生长边界
B.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生长边界
C.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
D.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消亡边界
28.(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下图为我国某地一处河流的地层及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题。
图中的构造地貌为( )
A.背斜山 B.向斜谷 C.背斜谷 D.向斜由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数字序号代表不同岩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下列不正确的是(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相同
C.⑤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① D.岩层⑥形成时间早于断层①
30.下列有关图中地质构造对生产实践的意义,正确的是( )
A.a地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储水条件
B.b地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地适宜建坝蓄水,开发河流水能
D.d地有丰富的地下水可供开发
二、综合题(共40分)
31.(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左图中字母ABCD分别所表示的地质作用
(2)判断右图中甲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3)判断右图中丙处地貌类型,并描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4)判断右图中丁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分析丁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2.(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曲是指近似环形的、形如蛇行的弯曲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坦地区。当河床坡度减小后,河流的侵蚀发生改变,致使河道发生弯曲。延川县内的黄河蛇曲是目前我国干流河道蛇曲中规模最大、最密集的蛇曲群。该地黄河嵌入式蛇曲的发育与河流的侵蚀方式、地壳升降运动、河岸岩性等密切相关。下图为延川黄河嵌入式蛇曲(河流沿峡谷穿行流淌,河道形态恰似“Q”字形,犹如嵌于山岩之间)河段及其景观图,图示河曲颈又称蛇曲颈。
(1)从内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延川黄河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
(2)当地计划在右图黄河蛇曲河段新建一个村落,应选择在该河段的哪一侧(甲处或乙处) 并分析其选择的合理性。
(3)分析图示蛇曲河段的未来发育趋势。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角速度的特点是除极点为0外,其余均相等,即每小时15°。影响线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和海拔高度,如果地表均一,则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如果地表不均一,则相同的纬度,海拔高,自转线速度大,海拔低,自转线速度小。
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基本规律是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结合四个考察站的纬度位置可判断,长城站的纬度最低,自转线速度最大,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地球1月初到达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到达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②距离远日点最近,地球公转速度最慢;④位于12月22日之后,最接近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①③距离远日点的时间间隔大于②,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快于②,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3.D
4.D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向北移,直至6月22日前后(即夏至)到北回归线;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前后(即秋分)到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前后(即冬至)到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公转速度:1月初,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是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②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③太阳直射赤道,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④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①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综上所述,2022年12月4日接近④地,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③太阳直射赤道,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④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因此2022年12月4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向南移动,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昼夜更替;光照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处于黄昏,也就是在昏线附近,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白天到晚上越过的为昏线,ACD三个图中甲、丙、丁均处于晨线附近,B图中的乙地为昏线,故此时乙点处于黄昏,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围绕地轴的转动叫地球的自转,其自转方向在侧视图中是自西向东;在俯视图中是北逆南顺,即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由于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面向太阳的一半是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是夜半球,其分界线是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是昏线,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是晨线。
【答案】6.C
7.D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
【解析】【点评】求地方时的方法: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则用“+”,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时刻总比西边时刻早。反之,若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则用“-”,即“东加西减”。
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100°E在120°E以西20°,100°E比120°E晚1小时20分钟,当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100°E的地方时相当于是在23时08分的基础上减少1小时20分,所以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时,酒泉航天发射场的地方时是21时48分,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夜晚时发射场背对太阳,太阳活动对电子信号传输干扰少,有利于信号传输,①正确;夜间发射时火箭点火更加明显,不便于隐蔽,②错误;白天和夜晚地球的自转线速度没有区别,不会在夜间节约能源,③错误;夜晚背景光少,航天器的发射利于地面光学和测量设备跟踪,便于观测目标,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8.B
9.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南升、西南落。
8.A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一年内,正午室内太阳直接照射面积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过程,即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到最小的过程。武汉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即时间由夏至日经秋分日到冬至日的过程,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到南回归线上。在这个过程中,武汉昼长逐渐减小,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A错误,B正确。
C.陆地月均温最高为7月,则月均温先升高后降低,C错误。
D.月均降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D错误。
故答案为:B。
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纬度越高,其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要使屋檐外延能挡住进入房间的光线,应加长屋檐外延长度,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0.A
11.D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
【解析】【点评】自然日界线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人为日界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顺地球自转方向,向东跨自然日界线加一天;向东跨国际日界线减一天。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180°经线时间 ÷ 24小时;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1-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
1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时为北京时间(东八区)2023年9月21日15:40,根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的规律,可计算21日0时所在经线为115°W,时区大约是西八区,故处于9月21日的范围为西八区往东至东12区,约占20个时区,占全球的范围约为5/6,接近五分之四,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宫课堂”第四课从北京时间即东八区区时9月21日15:40至约16:30进行,旧金山(122°W)位于西八区,比北京时间晚16小时,旧金山全程观看直播的区时为9月20日23:40至9月21日0:30,不符合中小学生在校时间,A错误。
B.圣保罗(48°W)位于西三区,比北京时间晚11小时,全程观看直播的区时为9月21日4:40至5:30,不符合中小学生在校时间,B错误。
C.达卡(90°E)位于东六区,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故达卡全程观看直播的区时为9月21日13:40至14:30,不符合中小学生在校时间,C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基辅(37°E)位于东二区,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该地全程观看直播的区时为9月21日9:40至10:30,符合中小学生在校时间,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2.A
13.B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睛】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1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大于夜长,南半球各地昼长小于夜长,赤道上的地点则是昼夜等长 由表可知,乙 丙 丁三地昼长小于12小时,昼长小于夜长,说明乙、丙、丁三地位于南半球;甲地昼长大于12小时,昼长大于夜长,说明甲地位于北半球,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与赤道昼长的差值越大。由表格可知,甲、乙、丙、丁地与赤道昼长的差值依次为1小时50分、2小时50分、30分、5小时30分,因此四地所处纬度从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丙甲乙丁,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4.C
15.A
【知识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表面运动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力。地转偏向力不会改变地球表面运动物体的速率(速度的大小),但可以改变运动物体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1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因此两岸的形态主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读图可知,该河段右岸受侵蚀更加明显,左岸泥沙沉积,说明地转偏向力偏向右,此段河流位于北半球,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5.A.结合上题分析,该河流位于北半球,若流向为自东向西,则北岸为右岸,易受河流侵蚀,河堤需要特别加固,A正确。
BC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岸是沉积作用明显的一侧,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东西岸不明显,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6.D
17.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二十四节气
【解析】【点评】太阳方位变化特征:直射点在北(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南)升,西北(南)落;直射点在赤道,正东升,正西落;直射纬线以北(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北)。
1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时间3月5日10点22分31秒,我国进入惊蛰节气,此时温州某同学观察到太阳从两栋教学楼之间升起,若需观察到同样现象,说明日出方向相同,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相同,该节气应与惊蛰节气关于二至日对称,根据二十四节气,选项中寒露节气与惊蛰节气关于二至日对称,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从惊蛰到夏至,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到赤道,再到北半球,该同学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先偏南,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之后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后直射点在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对应顺序为③①② ,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8.【答案】D
【知识点】褶皱;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③,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
【答案】19.B
20.A
【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1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盘吉尔怪石林处于吐鲁番西部的“三十里风区”内,则可推知这里风力强劲,风速快,风力侵蚀作用强,故形成盘吉尔怪石林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铺设木栈道,可以减少游客踩踏、触摸盘吉尔怪石林,减少人为破坏,A正确。
BD.木栈道穿梭在石林中,并没有改变地面坡度,也不会减缓石林的生长,BD错误。
C.木栈道的修建会耗费木材,客观上在短期内可以增加木材的销售量,但是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微弱的,不是铺设木栈道的主要目的,C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1.C
22.A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横剖面呈“V”字形。堆积地貌多见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包含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
2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形。根据四图可以看出③地河谷最窄、以下切为主,发育最早;①地河谷最宽、以侧蚀为主,发育最晚,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2.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A正确。
B.流水堆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B错误。
CD.冰川侵蚀主要形成峡湾、角峰等地貌,而冰川堆积主要形成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及蛇形丘等地貌,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3.C
24.D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岩浆岩由岩浆经过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分为喷出岩(如:玄武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沉积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主要由变质作用形成,如:片麻岩、石英岩、板岩、大理岩。
23.读材料“和田玉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可知,大理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了和田玉,属于变质岩,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由此可以推断山料在河床中逐渐被流水磨圆的,因此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搬运作用,而不是接触变质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25.B
26.D
【知识点】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解析】【点评】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1)平原地区:地形的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区一般呈网状分布。
(2)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且工程造价较高。
(3)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5.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山区公路呈“之”字形主要是受坡度较陡的地形限制,这种地形条件不适合发展旅游业,A错误。
B.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迂回前进,可以减小线路的坡度,提高行车安全,B正确。
C.修建多条交通线才能增加线路密度,而只修建一条呈“之”字形的公路对于增加山区线路的密度起到的作用不大,C错误。
D.通过更多的居民点不一定要将公路修建成“之”字形,D错误。
故答案为:B。
26.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逢山开道和建设桥梁主要是为了应对不利的地形条件,不一定会缩短路程,A错误。
B.新建高速公路尽量取最短距离,对耕地的占用可能减少,但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
C.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增大了建设投资,C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目前经济快速发展,资金更加充足,同时技术水平提高,为建设高速公路提供了保障,所以现在山区新建高速公路尽量取最短距离,D正确。
故答案为:D。
27.【答案】D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侧、太平洋西侧,处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消亡边界,因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28.【答案】C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从地层来看,中间地层老,两翼地层新,这是背斜的特征;中部有河流,应为谷地,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答案】29.C
30.D
【知识点】褶皱;断层
【解析】【点评】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
断
方
法 从岩层形态上判断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判断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
造
地
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29.岩层②出现了错位,说明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②;③为变质岩,受变质作用形成,④为岩浆岩,是岩浆上升冷凝作用形成,因此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⑤的形成时间比④③②⑥晚,但是①与⑤的形成时间比较,根据已知信息,无法判断;岩层⑥出现断裂,且出现相对下降,所以岩层⑥形成时间早于断层①。根据题意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符合题意的是C。
故答案为:C
30.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 气构造,向斜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地为喷出型岩浆岩,而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c地为断层,不稳定且漏水,不适宜建坝蓄水;d地为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 溶洞,地表水贫乏,地下水丰富,可供开发。D正确。
故答案为:D
31.【答案】(1)重熔再生、外力作用、变质作用、上升冷却凝固(上升冷凝)
(2)向斜;岩层向上弯曲
(3)冲积扇;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4)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知识点】河流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褶皱;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由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分析可知,A为岩浆岩变为岩浆,是重熔再生,B为岩浆岩变为沉积岩,是外力作用,C为沉积岩变为变质岩,是变质作用,D为岩浆变为岩浆岩,是上升冷却凝固作用
(2)由地质剖面图分析可知,甲地的岩层向上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
(3)由地质剖面图分析可知,丙处地貌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成扇状地貌,应为冲积扇,是由于河流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出山口处地势变平缓,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沉积下来形成的
(4)由地质剖面图分析可知,丁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而地貌为谷地,主要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裂隙比较发育,抗侵蚀能力差,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点评】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1)由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分析可知,A为岩浆岩变为岩浆,是重熔再生,B为岩浆岩变为沉积岩,是外力作用,C为沉积岩变为变质岩,是变质作用,D为岩浆变为岩浆岩,是上升冷却凝固作用
(2)由地质剖面图分析可知,甲地的岩层向上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
(3)由地质剖面图分析可知,丙处地貌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成扇状地貌,应为冲积扇,是由于河流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出山口处地势变平缓,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沉积下来形成的
(4)由地质剖面图分析可知,丁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而地貌为谷地,主要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裂隙比较发育,抗侵蚀能力差,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32.【答案】(1)地质历史时期(在古平面时期),该地地形平坦,河流以侧蚀为主,形成蛇曲;地壳持续抬升,河流落差增大,发生下切侵蚀(或将抬起的基岩侵蚀切割),峡谷河岸基岩较硬,保持了原蛇曲形态,形成嵌入式蛇曲。
(2)甲处(凸岸一侧)。合理性:甲处位于河曲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较平坦,居住环境安全,利于村落建设和发展;甲处附近沉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耕作;甲处较乙处海拔略高,不易受洪水侵袭。
(3)蛇曲弯曲度逐渐加大,蛇曲颈部越来越窄,最后被冲断形成新河道(河流裁弯取直),原来的蛇曲河段被废弃,形成牛轭湖,直至牛轭湖被填塞成为冲积平原一部分。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曲是近似环形的、形如蛇形的弯曲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坦地区。因此,在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河流以侧蚀为主,河流向河道侧面侵蚀,形成蛇曲;然后随着地壳持续抬升,河流落差增大流速增快发生下切侵蚀,而峡谷地区基岩较硬,导致该地区地貌改变较小,保持了原有的原蛇曲形态,形成嵌入式蛇曲。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曲地区一侧侵蚀一侧堆积,河流凸岸(图中甲)以堆积作用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安置聚落;同时甲处海拔较高,可以更好的避免洪水侵袭,适宜修建村落。
(3)蛇曲河段的未来发育趋势主要从弯曲程度、河流侵蚀、河流堆积等方面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河流侵蚀时间较长,侵蚀强度越来越强,蛇曲弯曲度会逐渐增加,蛇曲颈部会越来越窄,随着侵蚀能力的增强,最后被冲断形成新的河道,河流被裁弯取直,原来的蛇曲河段被废弃,形成牛轭湖,随着流水作用增强,大量泥沙沉积,牛轭湖被填塞形成冲积平原。
【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曲是近似环形的、形如蛇形的弯曲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坦地区。因此,在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河流以侧蚀为主,河流向河道侧面侵蚀,形成蛇曲;然后随着地壳持续抬升,河流落差增大流速增快发生下切侵蚀,而峡谷地区基岩较硬,导致该地区地貌改变较小,保持了原有的原蛇曲形态,形成嵌入式蛇曲。
(2)根据所学知识,河曲地区一侧侵蚀一侧堆积,河流凸岸(图中甲)以堆积作用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安置聚落;同时甲处海拔较高,可以更好的避免洪水侵袭,适宜修建村落。
(3)根据所学知识,河流侵蚀时间较长,侵蚀强度越来越强,蛇曲弯曲度会逐渐增加,蛇曲颈部会越来越窄,随着侵蚀能力的增强,最后被冲断形成新的河道,河流被裁弯取直,原来的蛇曲河段被废弃,形成牛轭湖,随着流水作用增强,大量泥沙沉积,牛轭湖被填塞形成冲积平原。
1 / 1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共60分)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左图为我国南极科学考查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右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昆仑站 B.中山站 C.长城站 D.南极点
2.右图中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C
2.B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角速度的特点是除极点为0外,其余均相等,即每小时15°。影响线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和海拔高度,如果地表均一,则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如果地表不均一,则相同的纬度,海拔高,自转线速度大,海拔低,自转线速度小。
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基本规律是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结合四个考察站的纬度位置可判断,长城站的纬度最低,自转线速度最大,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地球1月初到达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到达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②距离远日点最近,地球公转速度最慢;④位于12月22日之后,最接近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①③距离远日点的时间间隔大于②,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快于②,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如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日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移动方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北移 B.南半球北移 C.北半球南移 D.南半球南移
【答案】3.D
4.D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向北移,直至6月22日前后(即夏至)到北回归线;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前后(即秋分)到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前后(即冬至)到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公转速度:1月初,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是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②太阳直射点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③太阳直射赤道,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④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①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综上所述,2022年12月4日接近④地,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③太阳直射赤道,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④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因此2022年12月4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向南移动,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5.(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在下列A、B、C、D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处于黄昏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昼夜更替;光照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处于黄昏,也就是在昏线附近,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白天到晚上越过的为昏线,ACD三个图中甲、丙、丁均处于晨线附近,B图中的乙地为昏线,故此时乙点处于黄昏,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球围绕地轴的转动叫地球的自转,其自转方向在侧视图中是自西向东;在俯视图中是北逆南顺,即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由于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面向太阳的一半是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半是夜半球,其分界线是晨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是昏线,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是晨线。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我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41°N,100°E)发射成功。完成下面小题。
6.“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时,酒泉航天发射场的地方时是( )
A.22时08分 B.23时48分 C.21时48分 D.0时28分
7.航天器多选择在夜晚发射的主要原因是( )
①减少太阳活动对信号传输的干扰②便于隐蔽,国防安全性高③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以节约能源④便于地面跟踪和观测目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6.C
7.D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
【解析】【点评】求地方时的方法: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则用“+”,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时刻总比西边时刻早。反之,若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则用“-”,即“东加西减”。
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100°E在120°E以西20°,100°E比120°E晚1小时20分钟,当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100°E的地方时相当于是在23时08分的基础上减少1小时20分,所以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时,酒泉航天发射场的地方时是21时48分,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夜晚时发射场背对太阳,太阳活动对电子信号传输干扰少,有利于信号传输,①正确;夜间发射时火箭点火更加明显,不便于隐蔽,②错误;白天和夜晚地球的自转线速度没有区别,不会在夜间节约能源,③错误;夜晚背景光少,航天器的发射利于地面光学和测量设备跟踪,便于观测目标,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武汉某建筑采用大玻璃幕墙的设计方案。为达到最佳遮阳和采光效果,设计师把该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建筑物玻璃幕墙高度和屋檐外延长度巧妙结合起来,读下图回答下列题。
8.一年内,正午室内太阳直接照射面积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过程中,该地( )
A.昼长逐渐增加 B.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
C.月均温不断降低 D.月均降水量不断减少
9.为达到最佳遮阳效果,随纬度的变化需调节玻璃幕墙高度和屋檐外延长度。若玻璃幕墙高度不变,在我国北方地区,随着纬度升高,屋檐外延长度应( )
A.变长 B.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答案】8.B
9.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南升、西南落。
8.A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一年内,正午室内太阳直接照射面积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过程,即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到最小的过程。武汉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即时间由夏至日经秋分日到冬至日的过程,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到南回归线上。在这个过程中,武汉昼长逐渐减小,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A错误,B正确。
C.陆地月均温最高为7月,则月均温先升高后降低,C错误。
D.月均降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D错误。
故答案为:B。
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纬度越高,其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要使屋檐外延能挡住进入房间的光线,应加长屋檐外延长度,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天宫课堂”第四课大约于2023年9月21日15:40开课,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 朱杨柱 桂海潮面向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科普授课,历时约50分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全球现场直播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天宫课堂”开讲时,属于9月21日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六分之五 B.五分之三 C.四分之三 D.三分之二
11.全球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为当地8:00-12:00和14:00-16:00,中小学生能在学校全程观看直播的城市是( )
A.旧金山(38°N,122°W) B.圣保罗(23.5°S,48°W)
C.达卡(24°N,90°E) D.基辅(50°N,30°E)
【答案】10.A
11.D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
【解析】【点评】自然日界线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人为日界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顺地球自转方向,向东跨自然日界线加一天;向东跨国际日界线减一天。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180°经线时间 ÷ 24小时;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1-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
1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时为北京时间(东八区)2023年9月21日15:40,根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的规律,可计算21日0时所在经线为115°W,时区大约是西八区,故处于9月21日的范围为西八区往东至东12区,约占20个时区,占全球的范围约为5/6,接近五分之四,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宫课堂”第四课从北京时间即东八区区时9月21日15:40至约16:30进行,旧金山(122°W)位于西八区,比北京时间晚16小时,旧金山全程观看直播的区时为9月20日23:40至9月21日0:30,不符合中小学生在校时间,A错误。
B.圣保罗(48°W)位于西三区,比北京时间晚11小时,全程观看直播的区时为9月21日4:40至5:30,不符合中小学生在校时间,B错误。
C.达卡(90°E)位于东六区,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故达卡全程观看直播的区时为9月21日13:40至14:30,不符合中小学生在校时间,C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基辅(37°E)位于东二区,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该地全程观看直播的区时为9月21日9:40至10:30,符合中小学生在校时间,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下表中所列的是6月22日的甲 乙 丙 丁四地白昼时间 根据表中的数完成下面小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13小时50分 9小时10分 11小时30分 6小时30分
12.四地中属于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3.四地按纬度从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甲乙丁 C.甲乙丁丙 D.丁丙乙甲
【答案】12.A
13.B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睛】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1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大于夜长,南半球各地昼长小于夜长,赤道上的地点则是昼夜等长 由表可知,乙 丙 丁三地昼长小于12小时,昼长小于夜长,说明乙、丙、丁三地位于南半球;甲地昼长大于12小时,昼长大于夜长,说明甲地位于北半球,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与赤道昼长的差值越大。由表格可知,甲、乙、丙、丁地与赤道昼长的差值依次为1小时50分、2小时50分、30分、5小时30分,因此四地所处纬度从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丙甲乙丁,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下图为某一河段的剖面,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此河流位于( )
A.南半球 B.赤道上 C.北半球 D.回归线上
15.若此河流是一条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它哪一岸的河堤需要特别加固( )
A.北岸 B.南岸 C.东岸 D.西岸
【答案】14.C
15.A
【知识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表面运动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力。地转偏向力不会改变地球表面运动物体的速率(速度的大小),但可以改变运动物体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1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因此两岸的形态主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读图可知,该河段右岸受侵蚀更加明显,左岸泥沙沉积,说明地转偏向力偏向右,此段河流位于北半球,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5.A.结合上题分析,该河流位于北半球,若流向为自东向西,则北岸为右岸,易受河流侵蚀,河堤需要特别加固,A正确。
BC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南岸是沉积作用明显的一侧,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东西岸不明显,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二十四节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息息相关,北京时间3月5日10点22分31秒,我国进入惊蛰节气,此时温州某同学观察到太阳从两栋教学楼之间升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该同学可观察到同样现象的节气最可能是( )
A.清明 B.小暑 C.白露 D.寒露
17.从惊蛰到夏至,该同学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③②
【答案】16.D
17.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二十四节气
【解析】【点评】太阳方位变化特征:直射点在北(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南)升,西北(南)落;直射点在赤道,正东升,正西落;直射纬线以北(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北)。
1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时间3月5日10点22分31秒,我国进入惊蛰节气,此时温州某同学观察到太阳从两栋教学楼之间升起,若需观察到同样现象,说明日出方向相同,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相同,该节气应与惊蛰节气关于二至日对称,根据二十四节气,选项中寒露节气与惊蛰节气关于二至日对称,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从惊蛰到夏至,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到赤道,再到北半球,该同学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先偏南,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之后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后直射点在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对应顺序为③①② ,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8.(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 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褶皱;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③,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盘吉尔怪石林(如图所示)处于吐鲁番西部的“三十里风区”内,岩体多为石炭纪火山岩和角砾凝灰岩(一种火山碎屑岩),呈青灰或褐红色,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在欣赏盘吉尔怪石林的过程中,需要沿铺设好的木栈道天梯拾级而上。完成下面小题。
19.形成盘吉尔怪石林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波浪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20.铺设木栈道主要是为了( )
A.减少游客破坏 B.降低地面坡度
C.增加木材销售量 D.减缓石林的生长
【答案】19.B
20.A
【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1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盘吉尔怪石林处于吐鲁番西部的“三十里风区”内,则可推知这里风力强劲,风速快,风力侵蚀作用强,故形成盘吉尔怪石林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铺设木栈道,可以减少游客踩踏、触摸盘吉尔怪石林,减少人为破坏,A正确。
BD.木栈道穿梭在石林中,并没有改变地面坡度,也不会减缓石林的生长,BD错误。
C.木栈道的修建会耗费木材,客观上在短期内可以增加木材的销售量,但是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微弱的,不是铺设木栈道的主要目的,C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22.形成该河谷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答案】21.C
22.A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横剖面呈“V”字形。堆积地貌多见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包含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
2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形。根据四图可以看出③地河谷最窄、以下切为主,发育最早;①地河谷最宽、以侧蚀为主,发育最晚,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2.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A正确。
B.流水堆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和冲积平原,B错误。
CD.冰川侵蚀主要形成峡湾、角峰等地貌,而冰川堆积主要形成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及蛇形丘等地貌,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完成下面小题。
23.和田玉属于( )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24.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接触变质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流水搬运侵蚀作用
【答案】23.C
24.D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岩浆岩由岩浆经过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分为喷出岩(如:玄武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沉积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主要由变质作用形成,如:片麻岩、石英岩、板岩、大理岩。
23.读材料“和田玉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可知,大理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了和田玉,属于变质岩,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由此可以推断山料在河床中逐渐被流水磨圆的,因此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搬运作用,而不是接触变质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早期,在山区修建公路多为“之”字形的盘山路(左图为彝良盘山公路)。现在,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在山区,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是为了( )
A.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B.减小线路的坡度
C.增加山区线路的密度 D.通过更多的居民点
26.现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主要得益于( )
A.缩短路程 B.少占耕地的要求
C.节省投资的需要 D.经济技术的提高
【答案】25.B
26.D
【知识点】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解析】【点评】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1)平原地区:地形的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区一般呈网状分布。
(2)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且工程造价较高。
(3)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5.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山区公路呈“之”字形主要是受坡度较陡的地形限制,这种地形条件不适合发展旅游业,A错误。
B.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常修建成“之”字形迂回前进,可以减小线路的坡度,提高行车安全,B正确。
C.修建多条交通线才能增加线路密度,而只修建一条呈“之”字形的公路对于增加山区线路的密度起到的作用不大,C错误。
D.通过更多的居民点不一定要将公路修建成“之”字形,D错误。
故答案为:B。
26.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逢山开道和建设桥梁主要是为了应对不利的地形条件,不一定会缩短路程,A错误。
B.新建高速公路尽量取最短距离,对耕地的占用可能减少,但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
C.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增大了建设投资,C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目前经济快速发展,资金更加充足,同时技术水平提高,为建设高速公路提供了保障,所以现在山区新建高速公路尽量取最短距离,D正确。
故答案为:D。
27.(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日本能登半岛于2023年5月发生6.5级地震,2024年1月1日发生7.6级大地震。如图为石川县能登半岛地震灾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本地区频繁发生地震是由于该地处于( )
A.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生长边界
B.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生长边界
C.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
D.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消亡边界
【答案】D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侧、太平洋西侧,处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消亡边界,因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若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28.(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下图为我国某地一处河流的地层及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题。
图中的构造地貌为( )
A.背斜山 B.向斜谷 C.背斜谷 D.向斜由
【答案】C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从地层来看,中间地层老,两翼地层新,这是背斜的特征;中部有河流,应为谷地,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数字序号代表不同岩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下列不正确的是(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相同
C.⑤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① D.岩层⑥形成时间早于断层①
30.下列有关图中地质构造对生产实践的意义,正确的是( )
A.a地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储水条件
B.b地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地适宜建坝蓄水,开发河流水能
D.d地有丰富的地下水可供开发
【答案】29.C
30.D
【知识点】褶皱;断层
【解析】【点评】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
断
方
法 从岩层形态上判断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判断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
造
地
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29.岩层②出现了错位,说明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②;③为变质岩,受变质作用形成,④为岩浆岩,是岩浆上升冷凝作用形成,因此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⑤的形成时间比④③②⑥晚,但是①与⑤的形成时间比较,根据已知信息,无法判断;岩层⑥出现断裂,且出现相对下降,所以岩层⑥形成时间早于断层①。根据题意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符合题意的是C。
故答案为:C
30.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 气构造,向斜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地为喷出型岩浆岩,而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c地为断层,不稳定且漏水,不适宜建坝蓄水;d地为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 溶洞,地表水贫乏,地下水丰富,可供开发。D正确。
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共40分)
31.(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左图中字母ABCD分别所表示的地质作用
(2)判断右图中甲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3)判断右图中丙处地貌类型,并描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4)判断右图中丁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分析丁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答案】(1)重熔再生、外力作用、变质作用、上升冷却凝固(上升冷凝)
(2)向斜;岩层向上弯曲
(3)冲积扇;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4)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知识点】河流地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褶皱;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由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分析可知,A为岩浆岩变为岩浆,是重熔再生,B为岩浆岩变为沉积岩,是外力作用,C为沉积岩变为变质岩,是变质作用,D为岩浆变为岩浆岩,是上升冷却凝固作用
(2)由地质剖面图分析可知,甲地的岩层向上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
(3)由地质剖面图分析可知,丙处地貌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成扇状地貌,应为冲积扇,是由于河流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出山口处地势变平缓,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沉积下来形成的
(4)由地质剖面图分析可知,丁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而地貌为谷地,主要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裂隙比较发育,抗侵蚀能力差,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点评】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1)由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分析可知,A为岩浆岩变为岩浆,是重熔再生,B为岩浆岩变为沉积岩,是外力作用,C为沉积岩变为变质岩,是变质作用,D为岩浆变为岩浆岩,是上升冷却凝固作用
(2)由地质剖面图分析可知,甲地的岩层向上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
(3)由地质剖面图分析可知,丙处地貌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成扇状地貌,应为冲积扇,是由于河流携带的碎屑物质在出山口处地势变平缓,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沉积下来形成的
(4)由地质剖面图分析可知,丁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而地貌为谷地,主要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裂隙比较发育,抗侵蚀能力差,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32.(2024高二上·宝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曲是指近似环形的、形如蛇行的弯曲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坦地区。当河床坡度减小后,河流的侵蚀发生改变,致使河道发生弯曲。延川县内的黄河蛇曲是目前我国干流河道蛇曲中规模最大、最密集的蛇曲群。该地黄河嵌入式蛇曲的发育与河流的侵蚀方式、地壳升降运动、河岸岩性等密切相关。下图为延川黄河嵌入式蛇曲(河流沿峡谷穿行流淌,河道形态恰似“Q”字形,犹如嵌于山岩之间)河段及其景观图,图示河曲颈又称蛇曲颈。
(1)从内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延川黄河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
(2)当地计划在右图黄河蛇曲河段新建一个村落,应选择在该河段的哪一侧(甲处或乙处) 并分析其选择的合理性。
(3)分析图示蛇曲河段的未来发育趋势。
【答案】(1)地质历史时期(在古平面时期),该地地形平坦,河流以侧蚀为主,形成蛇曲;地壳持续抬升,河流落差增大,发生下切侵蚀(或将抬起的基岩侵蚀切割),峡谷河岸基岩较硬,保持了原蛇曲形态,形成嵌入式蛇曲。
(2)甲处(凸岸一侧)。合理性:甲处位于河曲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地形较平坦,居住环境安全,利于村落建设和发展;甲处附近沉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耕作;甲处较乙处海拔略高,不易受洪水侵袭。
(3)蛇曲弯曲度逐渐加大,蛇曲颈部越来越窄,最后被冲断形成新河道(河流裁弯取直),原来的蛇曲河段被废弃,形成牛轭湖,直至牛轭湖被填塞成为冲积平原一部分。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曲是近似环形的、形如蛇形的弯曲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坦地区。因此,在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河流以侧蚀为主,河流向河道侧面侵蚀,形成蛇曲;然后随着地壳持续抬升,河流落差增大流速增快发生下切侵蚀,而峡谷地区基岩较硬,导致该地区地貌改变较小,保持了原有的原蛇曲形态,形成嵌入式蛇曲。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曲地区一侧侵蚀一侧堆积,河流凸岸(图中甲)以堆积作用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安置聚落;同时甲处海拔较高,可以更好的避免洪水侵袭,适宜修建村落。
(3)蛇曲河段的未来发育趋势主要从弯曲程度、河流侵蚀、河流堆积等方面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河流侵蚀时间较长,侵蚀强度越来越强,蛇曲弯曲度会逐渐增加,蛇曲颈部会越来越窄,随着侵蚀能力的增强,最后被冲断形成新的河道,河流被裁弯取直,原来的蛇曲河段被废弃,形成牛轭湖,随着流水作用增强,大量泥沙沉积,牛轭湖被填塞形成冲积平原。
【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曲是近似环形的、形如蛇形的弯曲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坦地区。因此,在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河流以侧蚀为主,河流向河道侧面侵蚀,形成蛇曲;然后随着地壳持续抬升,河流落差增大流速增快发生下切侵蚀,而峡谷地区基岩较硬,导致该地区地貌改变较小,保持了原有的原蛇曲形态,形成嵌入式蛇曲。
(2)根据所学知识,河曲地区一侧侵蚀一侧堆积,河流凸岸(图中甲)以堆积作用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安置聚落;同时甲处海拔较高,可以更好的避免洪水侵袭,适宜修建村落。
(3)根据所学知识,河流侵蚀时间较长,侵蚀强度越来越强,蛇曲弯曲度会逐渐增加,蛇曲颈部会越来越窄,随着侵蚀能力的增强,最后被冲断形成新的河道,河流被裁弯取直,原来的蛇曲河段被废弃,形成牛轭湖,随着流水作用增强,大量泥沙沉积,牛轭湖被填塞形成冲积平原。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