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木星,古称岁星,西汉时期,《史记·天宫书》作者司马迁将实际观测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为“木星”。木星的亮度仅次于金星,被称为太阳系的“卫星之王”,其中木卫二冰冻外壳主要由水冰构成,它可能隐藏着液态海洋。完成下面小题。
1.在太阳系中,木星卫星数目最多的自身原因是( )
A.亮度最大 B.距日最近 C.温度最低 D.质量最大
2.有专家称,木卫二是太阳系中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星球之一,其依据最可能是( )
A.温度 B.大气层厚度 C.液态水 D.宇宙环境
【答案】1.D
2.C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有: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木星属于行星,本身不发光,A错误。
B.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B错误。
C.距日越远,温度越低,太阳系中温度最低的行星是海王星,C错误。
D.木星是太阳系中的巨行星,体积质量大,引力最强,吸引众多的卫星绕其运转,D正确。
故答案为:D。
2.A.木卫二由冰冻外壳构成,说明其温度较低,A错误。
B.大气层厚度受天体体积质量的影响,材料中没有给出木卫二的相关信息,无法判断,B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木卫二冰冻外壳主要由水冰构成,可能隐藏着液态海洋,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C正确。
D.木卫二与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宇宙环境相同,均处在安全的环境之中,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地震时距曲线是根据地震检波器检测并记录的地震波绘制而成的,可反映地震波传播到不同地点所用的平均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地震发生时,地震检波器甲、乙记录的地震波及记录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A.曲线a 甲 后记录
B.曲线b 甲 先记录
C.曲线a 乙 先记录
D.曲线b 乙 后记录
4.在地震防灾减灾中,可利用( )
A.RS制定受灾区重建计划 B.BDS评估灾害损失
C.GPS监测地壳微小移动 D.GIS测定地震烈度
【答案】3.B
4.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
【解析】【点评】RS(遥感)主要用于获取信息;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三维空间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处理空间数据,进行地理事物的查询、分析、模拟和评估。其功能差异可简单地理解为:RS负责拍片,解决是什么的问题;GPS负责找位置,解决在哪里的问题;GIS如人脑,负责存储和处理信息,解决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问题。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检测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乙检测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结合所学可知,纵波的传播速度要比横波快;读地震时距曲线图可知,曲线b传播速度快,曲线a传播速度慢,则曲线b为纵波,a为横波,所以甲对应曲线b,先记录到;乙对应曲线a,后记录到,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4.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RS只具有“看”的功能,不具备分析制定计划的功能,A错误。
B.BDS的功能是定位、导航,不具备评估损失的功能,B错误。
C.GPS可以定位监测地壳微小移动,C正确。
D.GIS是基于图层叠加的地理数据分析,无法测定地震烈度,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我国著名骑行家钟先生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出发,开启中国人第一次以骑行方式穿越美洲大陆的探险旅程,沿途可看到壮美的火山、昼夜不停的间歇泉、寂寥的荒漠、恣意的沙尘暴。下面右图中黑色虚线是钟先生骑行探险旅行的线路图,左图是自行车途经的一段公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路段中,钟先生骑行较费力的是( )
A.①至②路段、③至④路段 B.①至②路段、②至③路段
C.②至③路段、④至⑤路段 D.①至②路段、④至⑤路段
6.左图中四个拟选处,最适宜观看钟先生④至⑤路段骑行的位置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5.D
6.B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①山顶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②盆地或洼地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③山脊的等高线弯曲,从高处往低处凸出,就是山脊;④山谷的等高线弯曲,从低处往高处凸出,就是山谷;⑤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至②路段和④至⑤路段穿过等高线,且方向为向高海拔骑行,属于上坡,骑行费力;②至③路段、③至④路段未穿行等高线,相对高度变化不大,路段平缓,骑行较为省力,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6.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北侧有一段凸出的山脊,有障碍物阻挡看向该路段,位置不适宜,A错误。
B.乙处的海拔高,且正对着④至⑤路段,乙处可以看到山谷对面的④至⑤几乎全段,位置适宜,B正确。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丙处与④至⑤路段中间有山峰,会受到山峰阻碍,C错误。
D.④至⑤中间有一处凸起的山脊,丁处不能看到④至⑤后半段骑行路段,比较乙处,位置不适宜,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台风遇到山地后,降水强度和范围会发生一定变化。下图示意某次台风在我国福建省登陆后遇武夷山,在爬坡、下坡以及平行于山脉移动时的情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台风在我国福建省登陆后遇武夷山降水强度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山地( )
A.气温低,利于水汽凝结 B.空气湿度大,提供水汽
C.抬升气流,上升强度大 D.阻挡台风,滞留时间长
8.台风最大降雨区出现在台风中心的( )
A.①左侧 B.②后方 C.③前方 D.④右侧
【答案】7.C
8.C
【知识点】低气压(气旋)
【解析】【点评】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台风灾害主要是在台风登陆前和登陆之后引起的。台风引起的直接灾害通常由狂风、暴雨、风暴潮三方面造成。
7.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台风登陆后,气温低确实有利于水汽凝结,但是台风本身带来的暖湿气流已经具有较高的水汽饱和度,因此气温不是造成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A错误。
B.台风登陆后带来的空气湿度已经很大,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所以空气湿度大不是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B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台风登陆后遇到武夷山,武夷山作为高大的地形障碍,会抬升气流,导致气流上升强度增大,绝热膨胀,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更多的降水,因此降水强度会增加,C正确。
D.台风本身具有强大的动力和能量,武夷山虽然会对台风路径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会完全阻挡台风,台风也不会因此滞留太长时间,因此阻挡台风和滞留时间长不是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8.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台风爬坡时,台风右侧的风向山上吹,左侧的风向山下吹,所以台风右侧气流的上升运动加强,降水强度加大,范围变广,A错误。
B.台风下坡时,台风右侧的风向山下吹,左侧的风向山上吹,所以台风左侧气流的上升运动加强,降水强度加大,范围变广,B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台风平行于山脉移动,山脉在台风左侧时,台风前方的风向山上吹,后方的风向山下吹,前方气流的上升运动加强,所以暴雨区集中在台风的前方,C正确。
D.台风平行于山脉移动,山脉在台风右侧时,台风前方的风向山下吹,后方的风向山上吹,后方气流的上升运动加强,所以暴雨区集中在台风的后方,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居住在乌鲁木齐(89°E,43°N)的阿古麦提一家打算2023年12月31日乘坐航班去我国舟山市(123°E,30°N)旅游并欣赏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该航班途经我国西安市(109°E,34°N)停留。该日乌鲁木齐的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9:34,舟山的日落时间是北京时间16:48。下图示意航班经停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日乌鲁木齐和舟山的昼长差大约是( )
A.0.5小时 B.1小时 C.1.5小时 D.2小时
10.阿古麦提座位靠左舷窗,则( )
A.西安一舟山全程不需要拉遮阳板
B.乌鲁木齐—西安全程需拉遮阳板
C.乌鲁木齐一舟山全程需拉遮阳板
D.西安—舟山全程需拉遮阳板
【答案】9.B
10.A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太阳方位变化特征:直射点在北(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南)升,西北(南)落;直射点在赤道,正东升,正西落;直射纬线以北(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北)。
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日,乌鲁木齐的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120°E)9:34,此时,对应乌鲁木齐(89°E)的地方时为7:30,结合昼长计算公式:昼长=(12-日出)*2可知,乌鲁木齐的昼长为9小时。舟山(123°E)的日落时间是北京时间为16:48,对应舟山的地方时为17:00,结合昼长计算公式:昼长=(日落时间-12)*2可知,舟山的昼长为10小时。因此,该日乌鲁木齐和舟山的昼长差大约为1小时,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2023年12月31日,太阳方位为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因此,从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9:20出发,当地地方时为7:16,此时,太阳在东南方位、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11:50分,此时当地地方时约为11:06,因此从乌鲁木齐到西安太阳一直位于东南方位,阿古麦提座位靠左舷窗,因此,从乌鲁木齐到西安不需要拉遮阳板;在西安地区经停50分钟,出发时为当地地方时11:56分,到达舟山机场为15:10,对应当地地方时为15:22,此时,太阳位于西南方位,阿古麦提座位靠左舷窗,在该时期不需要拉遮阳板,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坦噶尼喀湖(图左)是世界第二深的湖泊,旱季(8~10月)风向稳定、风力强劲。该湖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传输主要通过传导对流和潜热输送。图右示意1995年6月~1996年6月坦噶尼喀湖△T(即湖水温度减湖区气温的差)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1.推测与北美五大湖的雨季相比,坦噶尼喀湖的雨季潜热输送多,主要是因为( )
A.传导对流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温度高于气温 D.湖面湿度高于陆面
12.与图示其他时段相比,8~10月坦噶尼喀湖△T较小,主要是因为该时段( )
A.湖面长波辐射强 B.大气保温作用强
C.湖面潜热输送少 D.底层冷湖水上泛
【答案】11.C
12.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1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传导对流弱,潜热输送少,A错误。
B.湖泊面积大,水汽蒸发吸收的热量多,潜热输送多,但坦噶尼喀湖的面积小于北美五大湖,B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表面的水分在蒸发(升华)时,要吸收下垫面的热量,并把这部分热量潜藏在蒸发(升华)出的水汽中,称为潜热,这种地表面和大气层之间以潜热形式进行热量交换的方式称为潜热输送。与北美五大湖相比,坦噶尼喀湖的纬度低,气温高,湖水温度高于气温,水汽蒸发吸收的热量多,水汽凝结时释放出来的热量也多,潜热输送多,C正确。
D.湖面湿度高于陆面,水汽蒸发量少,潜热输送少,D错误。
故答案为:C。
12.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表层湖水水温降低,湖面长波辐射弱,A错误。
B.大气保温作用强,湖水水温高,会导致△T增大,B错误。
C.湖面潜热输送少是表层湖水水温降低的结果,不是导致△T减小的原因,C错误。
D.由材料可知,“旱季(8~10月)风向稳定、风力强劲”,会导致坦噶尼喀湖的底层低水温的湖水上泛,引起表层湖水水温下降,△T(即湖水温度减湖区气温的差)减小,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近地面大气中臭氧的形成主要受工业等排放、光化学转化及气象因素的共同作用,晴朗、高温、低湿、弱风有利于臭氧污染的形成。巴彦浩特镇海拔1562米,东侧为贺兰山。贺兰山山体高大,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最大高差达2千米左右。下图示意巴彦浩特镇两站点(蒙二幼和环保局新楼)某年3月某晴日臭氧浓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3.臭氧浓度低谷值出现在20—22时前后,其主要原因是20—22时前后( )
A.光照最弱 B.风速最小 C.风向转变 D.湿度最低
14.环保局新楼大致位于蒙二幼的( )
A.北部 B.南部 C.西部 D.东部
【答案】13.C
14.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夜晚山谷地区较热,气压较低,山顶地区较冷,气压较高,近地面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形成山风;白天山谷地区较冷,气压较高,山顶地区较热,气压较低,近地面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
1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晴朗、高温、低湿、弱风有利于臭氧污染的形成,受山脉影响,形成谷风,白天(下午)平坦处气流下沉,风速较小,湿度低,光照强,臭氧浓度较高;夜晚,形成山风,风向转变,有助于污染物的扩散,污染物浓度出现低谷值,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4.结合材料“近地面大气中臭氧的形成主要受工业等排放、光化学转化及气象因素的共同作用,晴朗、高温、低湿、弱风有利于臭氧污染的形成”可知,臭氧浓度市中心高于边缘,白天高于夜晚,环保局新楼距离市中心较近,夜晚蒙二幼与环保局新楼污染物均出现先减小后增加,说明处在下风向,先扩散污染物,后又接受一定污染物,即两者均处在市中心西侧;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越处在上风向,承接市中心污染物较多,夜晚盛行山风(偏东风),环保局承接污染物多,浓度高,蒙二幼距离市中心较远,污染物扩散明显,所以环保局新楼大致位于蒙二幼的东部,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山西省陶寺古观象台始建于公元前2100年,由13根沿圆弧分布的夯土柱组成,柱间形成12道竖缝。古人站在观测点以竖缝为参照,通过观测日出方位来确定节气,安排农事。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见图),研究发现一年中的日出方位介于Ⅰ缝和XI缝之间呈有规律的移动。完成下面小题。
15.每年10月上旬,冬小麦开始播种,可能观测到日出于( )
A.Ⅰ缝 B.Ⅲ缝 C.V缝 D.Ⅶ缝
16.某日日出于Ⅰ缝,该日日落时观测者的影子朝向(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答案】15.D
16.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太阳方位变化特征:直射点在北(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南)升,西北(南)落;直射点在赤道,正东升,正西落;直射纬线以北(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北)。
15.根据材料“古人站在观测点以竖缝为参照,通过观测日出方位来确定节气”可知,图片正中部前方,即观测点中部土柱狭缝大致朝向正东,通过方位判读可知,图中左侧为东北,右侧为东南方位,每年10月上旬,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当地为北半球,日出方位位于东南,图中Ⅶ缝符合,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左侧为东北,右侧为东南方位,某日日出于Ⅰ缝,日出太阳位于东北方向,则日落太阳位于西北方向,日落时影子朝向东南,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题,共52分。
17.(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武川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武川县正在全力开发清洁能源,积极引进风能、太阳能光伏项目及配套风机装备制造、零部件生产加工企业,实现风、光、水电项目的良性互动发展,形成“风光互补、输蓄一体”的首府清洁能源基地。全县辖区面积4885平方千米,可供新能源开发面积约2300平方千米。截止到2022年,全县已建风、光、水电站14座,其中风电场11座,光伏电站2座,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1座。下图示意武川县位置。
(1)分析武川县建设风能场、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有利区位条件。
(2)简述武川县建立“风光互补、输蓄一体”能源开发体系的重要性。
(3)阐释武川县清洁能源开发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1)武川县位于内蒙古高原,气候比较干燥,晴天多,冬季风影响大,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广人稀,土地辽阔,租金较低;距离京津冀较近,输电线路较短,输电费用低。
(2)风能和太阳能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较大,冬季风能资源丰富,夏季太阳能资源丰富;两者错季发电,既充分发挥了能源优势,也能够保障电力供应和输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武川县清洁能源电站建设与运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当地居民就业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电力的生产与输送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积累资金,投资建设其它产业;电力工业的发展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工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武川县位于内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比较干燥,多晴天,太阳能资源丰富;纬度较高,距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冬季风影响大,风能资源丰富;地处高原,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土地辽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租金较低;靠近京津冀地区,输电距离较短,输电费用低等。
(2)风能和太阳能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较大,单独的风能、太阳能发电系统很难保证稳定的能源输出;冬季风能资源丰富,夏季太阳能资源丰富,在时间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者错季发电,既充分发挥了风能、太阳能的能源优势,也能够保障电力供应和输送更可靠、平稳,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武川县清洁能源电站建设与运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提高了居民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清洁能源的开发,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电力的生产与输送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积累资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地方财政收入增多,可投资建设其他产业,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
(1)可从资源、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展开分析。武川县位于内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比较干燥,多晴天,太阳能资源丰富;纬度较高,距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冬季风影响大,风能资源丰富;地处高原,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土地辽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租金较低;靠近京津冀地区,输电距离较短,输电费用低等。
(2)风能和太阳能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较大,单独的风能、太阳能发电系统很难保证稳定的能源输出;冬季风能资源丰富,夏季太阳能资源丰富,在时间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者错季发电,既充分发挥了风能、太阳能的能源优势,也能够保障电力供应和输送更可靠、平稳,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社会经济主要指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基础设施等。武川县清洁能源电站建设与运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提高了居民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清洁能源的开发,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电力的生产与输送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积累资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地方财政收入增多,可投资建设其他产业,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8.(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a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图b)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时速可超过100千米。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形成;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还容易出现冰冻现象。右图为莱芒湖畔某次发生冰冻时的街景。
(1)结合图,分析莱芒湖区大风的形成过程。
(2)说明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的成因。
(3)指出除大风外,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所需的自然条件。
【答案】(1)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下沉过程中,受重力影响加速;地处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谷地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与风向平行,具有狭管效应;湖面摩擦力小,风速大。
(2)气压北高南低,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下沉增温,高空气团性质温暖;冷空气因密度大,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底,下部气团性质较冷,上下气团形成逆温;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气团提供水汽;大气稳定,晴天多,(夜晚)辐射散热强,下部气团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云;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难以对流,云系难以向上发展,形成层状展开。
(3)气温下降到0℃以下;天气晴朗;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具有逆温现象,对流较弱。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等压线来看,该湖附近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该地北部有高压中心,东南部有低压中心,较强的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在下沉的过程中受山地重力的影响,对风力起到加速的作用。莱芒湖位于汝拉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之间,位于瑞士中部高原的南部地区,该地区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与西南风风向大致平行,同时由于两山中间位置,该地地形较窄,有利于产生狭管效应。同时由于湖泊表面摩擦力相对较小,使得风速也相对较大。
(2)瑞士中部高原出现逆温层,逆温层的下方常有层云的出现,层云是指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据图可知,该地北部气压较高,南部较低,较强的偏北风在越过汝拉山脉后下沉运动,下沉气流会出现增温效应,使高空气团的性质偏暖。冷空气密度较大,易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地,使下部气团相对较冷,上部气团相对较暖,出现逆温层;莱芒湖的蒸发又为其下部提供丰富水汽。逆温现象出现时致风力偏小、大气稳定;夜晚由于辐射冷却相对较强,下部气团的水汽容易凝结成云。同时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对流运动相对较弱,云层难以向上运动,最终呈现出层状向四周展开。
(3)发生冰冻现象,气温应下降到0℃以下;同时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便于夜晚快速降温;而冰冻现象需要近地面水汽相对较为充足,近地面应具备湿度较大的条件;出现逆温现象会减弱对流,有利于冰冻现象的发生。
【点评】大气水平运动,高空风向只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受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最终与等压面斜交。
(1)从图中来看,莱芒湖位于汝拉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之间,处于瑞士中部高原的南部地区,该地区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与该地盛行西南风风向大致平行,同时由于两山相夹,该地地形较窄,具有一定的狭管效应。从图中等压线形式来看,该湖泊附近的等压线相对较为密集,整体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对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北部有明显的高压中心,东南部有明显的低压中心,较强的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在下沉的过程中受山地重力的影响,会对风力起到加速的作用。同时由于湖泊表面摩擦力相对较小,使得风速也相对较大。
(2)材料提及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而逆温层的下方常有层云的出现,层云是指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气压北部相对较高,南部相对较低,较强的偏北风在越过汝拉山脉后顺地势向下运动,而下沉气流会出现增温效应,使得高空气团的性质相对较为偏暖。冷空气密度相对较大,易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地,导致下部气团相对较冷,而上部气团相对较暖,上下部气团形成明显的逆温层,莱芒湖的蒸发又为其下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同时逆温现象会导致风力偏小、大气稳定,在夜晚时由于辐射散热相对较强,下部气团的水汽容易凝结成云。同时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对流运动相对较弱,云层难以向上发展,最终呈现出层状向四周展开。
(3)本题要求是冰冻现象所发生的自然条件。要想发生冰冻现象,首先气温应下降到0℃以下;同时天气晴朗,便于夜晚快速降温;而冰冻现象需要近地面水汽相对较为充足,故需要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同时出现逆温现象会减弱对流发生,增强冰冻现象的发生。
19.(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处夏季风影响的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流域内名平均积雪日数受地形及局地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纳木错站积雪观测资料显示,冬半年的积雪期为当年10月至次年3月,积雪深度随时间变化明显。图1为纳木错流域示意图,图2为纳木错站2007—2011年平均积雪深度与气候参数对比图。
(1)在图中找出年平均积雪日数最大的区域,并在相应框内填涂阴影,说明理由。
(2)阐述纳木错站积雪深度年内变化形成双峰曲线的原因。
【答案】(1)流域的南侧,如图:
该处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山脊处,海拔高气温低,有常年积雪。
(2)10月初至11月初,降水量大,气温下降,风力小,积雪不断积累,深度迅速增加,形成了积雪深度的一次峰值;11月-次年1月初,降水量少,风力大,积雪被吹蚀,积雪深度迅速下降;1月初-2月初,风力迅速减小,再加上冬季降雪,形成了积雪深度的二次峰值;2月-3月,气温回升,降水少,积雪融化,深度逐渐减小,直到全部消融。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在纳木错流域南侧,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山脊处,海拔高气温低,有常年积雪。如图:
(2)据材料可知,气象要素是纳木错积雪深度年内变化(形成双峰曲线)的主要因素,10月初至11月初,由于降水量大,太阳辐射较弱,气温下降,风力较小,有利于积雪的不断积累,积雪深度迅速增加,形成了积雪深度的一次峰值;11月-次年1月初,降水量少,风力大,积雪被风力的吹蚀作用明显,积雪深度迅速下降;1月初-2月初,风力迅速减小,再加上冬季降雪,形成了积雪深度的二次峰值;2月-3月,气温回升,降水少,积雪大量的融化,积雪深度逐渐减小,直到全部消融。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1)据图可知,在纳木错流域南侧,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山脊处,海拔高气温低,有常年积雪。如图:
(2)据材料可知,气象要素是纳木错积雪深度年内变化(形成双峰曲线)的主要因素,10月初至11月初,由于降水量大,太阳辐射较弱,气温下降,风力较小,有利于积雪的不断积累,积雪深度迅速增加,形成了积雪深度的一次峰值;11月-次年1月初,降水量少,风力大,积雪被风力的吹蚀作用明显,积雪深度迅速下降;1月初-2月初,风力迅速减小,再加上冬季降雪,形成了积雪深度的二次峰值;2月-3月,气温回升,降水少,积雪大量的融化,积雪深度逐渐减小,直到全部消融。
1 / 1广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木星,古称岁星,西汉时期,《史记·天宫书》作者司马迁将实际观测与“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为“木星”。木星的亮度仅次于金星,被称为太阳系的“卫星之王”,其中木卫二冰冻外壳主要由水冰构成,它可能隐藏着液态海洋。完成下面小题。
1.在太阳系中,木星卫星数目最多的自身原因是( )
A.亮度最大 B.距日最近 C.温度最低 D.质量最大
2.有专家称,木卫二是太阳系中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星球之一,其依据最可能是( )
A.温度 B.大气层厚度 C.液态水 D.宇宙环境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地震时距曲线是根据地震检波器检测并记录的地震波绘制而成的,可反映地震波传播到不同地点所用的平均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地震发生时,地震检波器甲、乙记录的地震波及记录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
A.曲线a 甲 后记录
B.曲线b 甲 先记录
C.曲线a 乙 先记录
D.曲线b 乙 后记录
4.在地震防灾减灾中,可利用( )
A.RS制定受灾区重建计划 B.BDS评估灾害损失
C.GPS监测地壳微小移动 D.GIS测定地震烈度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我国著名骑行家钟先生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出发,开启中国人第一次以骑行方式穿越美洲大陆的探险旅程,沿途可看到壮美的火山、昼夜不停的间歇泉、寂寥的荒漠、恣意的沙尘暴。下面右图中黑色虚线是钟先生骑行探险旅行的线路图,左图是自行车途经的一段公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路段中,钟先生骑行较费力的是( )
A.①至②路段、③至④路段 B.①至②路段、②至③路段
C.②至③路段、④至⑤路段 D.①至②路段、④至⑤路段
6.左图中四个拟选处,最适宜观看钟先生④至⑤路段骑行的位置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台风遇到山地后,降水强度和范围会发生一定变化。下图示意某次台风在我国福建省登陆后遇武夷山,在爬坡、下坡以及平行于山脉移动时的情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台风在我国福建省登陆后遇武夷山降水强度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山地( )
A.气温低,利于水汽凝结 B.空气湿度大,提供水汽
C.抬升气流,上升强度大 D.阻挡台风,滞留时间长
8.台风最大降雨区出现在台风中心的( )
A.①左侧 B.②后方 C.③前方 D.④右侧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居住在乌鲁木齐(89°E,43°N)的阿古麦提一家打算2023年12月31日乘坐航班去我国舟山市(123°E,30°N)旅游并欣赏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该航班途经我国西安市(109°E,34°N)停留。该日乌鲁木齐的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9:34,舟山的日落时间是北京时间16:48。下图示意航班经停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日乌鲁木齐和舟山的昼长差大约是( )
A.0.5小时 B.1小时 C.1.5小时 D.2小时
10.阿古麦提座位靠左舷窗,则( )
A.西安一舟山全程不需要拉遮阳板
B.乌鲁木齐—西安全程需拉遮阳板
C.乌鲁木齐一舟山全程需拉遮阳板
D.西安—舟山全程需拉遮阳板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坦噶尼喀湖(图左)是世界第二深的湖泊,旱季(8~10月)风向稳定、风力强劲。该湖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传输主要通过传导对流和潜热输送。图右示意1995年6月~1996年6月坦噶尼喀湖△T(即湖水温度减湖区气温的差)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1.推测与北美五大湖的雨季相比,坦噶尼喀湖的雨季潜热输送多,主要是因为( )
A.传导对流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温度高于气温 D.湖面湿度高于陆面
12.与图示其他时段相比,8~10月坦噶尼喀湖△T较小,主要是因为该时段( )
A.湖面长波辐射强 B.大气保温作用强
C.湖面潜热输送少 D.底层冷湖水上泛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近地面大气中臭氧的形成主要受工业等排放、光化学转化及气象因素的共同作用,晴朗、高温、低湿、弱风有利于臭氧污染的形成。巴彦浩特镇海拔1562米,东侧为贺兰山。贺兰山山体高大,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最大高差达2千米左右。下图示意巴彦浩特镇两站点(蒙二幼和环保局新楼)某年3月某晴日臭氧浓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3.臭氧浓度低谷值出现在20—22时前后,其主要原因是20—22时前后( )
A.光照最弱 B.风速最小 C.风向转变 D.湿度最低
14.环保局新楼大致位于蒙二幼的( )
A.北部 B.南部 C.西部 D.东部
(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山西省陶寺古观象台始建于公元前2100年,由13根沿圆弧分布的夯土柱组成,柱间形成12道竖缝。古人站在观测点以竖缝为参照,通过观测日出方位来确定节气,安排农事。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见图),研究发现一年中的日出方位介于Ⅰ缝和XI缝之间呈有规律的移动。完成下面小题。
15.每年10月上旬,冬小麦开始播种,可能观测到日出于( )
A.Ⅰ缝 B.Ⅲ缝 C.V缝 D.Ⅶ缝
16.某日日出于Ⅰ缝,该日日落时观测者的影子朝向(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题,共52分。
17.(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武川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武川县正在全力开发清洁能源,积极引进风能、太阳能光伏项目及配套风机装备制造、零部件生产加工企业,实现风、光、水电项目的良性互动发展,形成“风光互补、输蓄一体”的首府清洁能源基地。全县辖区面积4885平方千米,可供新能源开发面积约2300平方千米。截止到2022年,全县已建风、光、水电站14座,其中风电场11座,光伏电站2座,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1座。下图示意武川县位置。
(1)分析武川县建设风能场、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有利区位条件。
(2)简述武川县建立“风光互补、输蓄一体”能源开发体系的重要性。
(3)阐释武川县清洁能源开发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8.(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a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图b)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时速可超过100千米。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形成;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还容易出现冰冻现象。右图为莱芒湖畔某次发生冰冻时的街景。
(1)结合图,分析莱芒湖区大风的形成过程。
(2)说明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的成因。
(3)指出除大风外,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所需的自然条件。
19.(2024高三上·越秀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处夏季风影响的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流域内名平均积雪日数受地形及局地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纳木错站积雪观测资料显示,冬半年的积雪期为当年10月至次年3月,积雪深度随时间变化明显。图1为纳木错流域示意图,图2为纳木错站2007—2011年平均积雪深度与气候参数对比图。
(1)在图中找出年平均积雪日数最大的区域,并在相应框内填涂阴影,说明理由。
(2)阐述纳木错站积雪深度年内变化形成双峰曲线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有: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木星属于行星,本身不发光,A错误。
B.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B错误。
C.距日越远,温度越低,太阳系中温度最低的行星是海王星,C错误。
D.木星是太阳系中的巨行星,体积质量大,引力最强,吸引众多的卫星绕其运转,D正确。
故答案为:D。
2.A.木卫二由冰冻外壳构成,说明其温度较低,A错误。
B.大气层厚度受天体体积质量的影响,材料中没有给出木卫二的相关信息,无法判断,B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木卫二冰冻外壳主要由水冰构成,可能隐藏着液态海洋,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C正确。
D.木卫二与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宇宙环境相同,均处在安全的环境之中,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3.B
4.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
【解析】【点评】RS(遥感)主要用于获取信息;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三维空间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处理空间数据,进行地理事物的查询、分析、模拟和评估。其功能差异可简单地理解为:RS负责拍片,解决是什么的问题;GPS负责找位置,解决在哪里的问题;GIS如人脑,负责存储和处理信息,解决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办的问题。
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检测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乙检测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结合所学可知,纵波的传播速度要比横波快;读地震时距曲线图可知,曲线b传播速度快,曲线a传播速度慢,则曲线b为纵波,a为横波,所以甲对应曲线b,先记录到;乙对应曲线a,后记录到,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4.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RS只具有“看”的功能,不具备分析制定计划的功能,A错误。
B.BDS的功能是定位、导航,不具备评估损失的功能,B错误。
C.GPS可以定位监测地壳微小移动,C正确。
D.GIS是基于图层叠加的地理数据分析,无法测定地震烈度,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5.D
6.B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①山顶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②盆地或洼地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③山脊的等高线弯曲,从高处往低处凸出,就是山脊;④山谷的等高线弯曲,从低处往高处凸出,就是山谷;⑤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至②路段和④至⑤路段穿过等高线,且方向为向高海拔骑行,属于上坡,骑行费力;②至③路段、③至④路段未穿行等高线,相对高度变化不大,路段平缓,骑行较为省力,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6.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北侧有一段凸出的山脊,有障碍物阻挡看向该路段,位置不适宜,A错误。
B.乙处的海拔高,且正对着④至⑤路段,乙处可以看到山谷对面的④至⑤几乎全段,位置适宜,B正确。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丙处与④至⑤路段中间有山峰,会受到山峰阻碍,C错误。
D.④至⑤中间有一处凸起的山脊,丁处不能看到④至⑤后半段骑行路段,比较乙处,位置不适宜,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7.C
8.C
【知识点】低气压(气旋)
【解析】【点评】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台风灾害主要是在台风登陆前和登陆之后引起的。台风引起的直接灾害通常由狂风、暴雨、风暴潮三方面造成。
7.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台风登陆后,气温低确实有利于水汽凝结,但是台风本身带来的暖湿气流已经具有较高的水汽饱和度,因此气温不是造成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A错误。
B.台风登陆后带来的空气湿度已经很大,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所以空气湿度大不是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B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台风登陆后遇到武夷山,武夷山作为高大的地形障碍,会抬升气流,导致气流上升强度增大,绝热膨胀,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更多的降水,因此降水强度会增加,C正确。
D.台风本身具有强大的动力和能量,武夷山虽然会对台风路径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会完全阻挡台风,台风也不会因此滞留太长时间,因此阻挡台风和滞留时间长不是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8.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台风爬坡时,台风右侧的风向山上吹,左侧的风向山下吹,所以台风右侧气流的上升运动加强,降水强度加大,范围变广,A错误。
B.台风下坡时,台风右侧的风向山下吹,左侧的风向山上吹,所以台风左侧气流的上升运动加强,降水强度加大,范围变广,B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台风平行于山脉移动,山脉在台风左侧时,台风前方的风向山上吹,后方的风向山下吹,前方气流的上升运动加强,所以暴雨区集中在台风的前方,C正确。
D.台风平行于山脉移动,山脉在台风右侧时,台风前方的风向山下吹,后方的风向山上吹,后方气流的上升运动加强,所以暴雨区集中在台风的后方,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9.B
10.A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太阳方位变化特征:直射点在北(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南)升,西北(南)落;直射点在赤道,正东升,正西落;直射纬线以北(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北)。
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日,乌鲁木齐的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120°E)9:34,此时,对应乌鲁木齐(89°E)的地方时为7:30,结合昼长计算公式:昼长=(12-日出)*2可知,乌鲁木齐的昼长为9小时。舟山(123°E)的日落时间是北京时间为16:48,对应舟山的地方时为17:00,结合昼长计算公式:昼长=(日落时间-12)*2可知,舟山的昼长为10小时。因此,该日乌鲁木齐和舟山的昼长差大约为1小时,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0.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2023年12月31日,太阳方位为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因此,从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9:20出发,当地地方时为7:16,此时,太阳在东南方位、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11:50分,此时当地地方时约为11:06,因此从乌鲁木齐到西安太阳一直位于东南方位,阿古麦提座位靠左舷窗,因此,从乌鲁木齐到西安不需要拉遮阳板;在西安地区经停50分钟,出发时为当地地方时11:56分,到达舟山机场为15:10,对应当地地方时为15:22,此时,太阳位于西南方位,阿古麦提座位靠左舷窗,在该时期不需要拉遮阳板,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1.C
12.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点评】大气受热和保温作用过程:因为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
11.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传导对流弱,潜热输送少,A错误。
B.湖泊面积大,水汽蒸发吸收的热量多,潜热输送多,但坦噶尼喀湖的面积小于北美五大湖,B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表面的水分在蒸发(升华)时,要吸收下垫面的热量,并把这部分热量潜藏在蒸发(升华)出的水汽中,称为潜热,这种地表面和大气层之间以潜热形式进行热量交换的方式称为潜热输送。与北美五大湖相比,坦噶尼喀湖的纬度低,气温高,湖水温度高于气温,水汽蒸发吸收的热量多,水汽凝结时释放出来的热量也多,潜热输送多,C正确。
D.湖面湿度高于陆面,水汽蒸发量少,潜热输送少,D错误。
故答案为:C。
12.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表层湖水水温降低,湖面长波辐射弱,A错误。
B.大气保温作用强,湖水水温高,会导致△T增大,B错误。
C.湖面潜热输送少是表层湖水水温降低的结果,不是导致△T减小的原因,C错误。
D.由材料可知,“旱季(8~10月)风向稳定、风力强劲”,会导致坦噶尼喀湖的底层低水温的湖水上泛,引起表层湖水水温下降,△T(即湖水温度减湖区气温的差)减小,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3.C
14.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夜晚山谷地区较热,气压较低,山顶地区较冷,气压较高,近地面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形成山风;白天山谷地区较冷,气压较高,山顶地区较热,气压较低,近地面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
13.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晴朗、高温、低湿、弱风有利于臭氧污染的形成,受山脉影响,形成谷风,白天(下午)平坦处气流下沉,风速较小,湿度低,光照强,臭氧浓度较高;夜晚,形成山风,风向转变,有助于污染物的扩散,污染物浓度出现低谷值,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4.结合材料“近地面大气中臭氧的形成主要受工业等排放、光化学转化及气象因素的共同作用,晴朗、高温、低湿、弱风有利于臭氧污染的形成”可知,臭氧浓度市中心高于边缘,白天高于夜晚,环保局新楼距离市中心较近,夜晚蒙二幼与环保局新楼污染物均出现先减小后增加,说明处在下风向,先扩散污染物,后又接受一定污染物,即两者均处在市中心西侧;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越处在上风向,承接市中心污染物较多,夜晚盛行山风(偏东风),环保局承接污染物多,浓度高,蒙二幼距离市中心较远,污染物扩散明显,所以环保局新楼大致位于蒙二幼的东部,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5.D
16.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太阳方位变化特征:直射点在北(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南)升,西北(南)落;直射点在赤道,正东升,正西落;直射纬线以北(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北)。
15.根据材料“古人站在观测点以竖缝为参照,通过观测日出方位来确定节气”可知,图片正中部前方,即观测点中部土柱狭缝大致朝向正东,通过方位判读可知,图中左侧为东北,右侧为东南方位,每年10月上旬,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当地为北半球,日出方位位于东南,图中Ⅶ缝符合,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6.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左侧为东北,右侧为东南方位,某日日出于Ⅰ缝,日出太阳位于东北方向,则日落太阳位于西北方向,日落时影子朝向东南,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7.【答案】(1)武川县位于内蒙古高原,气候比较干燥,晴天多,冬季风影响大,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广人稀,土地辽阔,租金较低;距离京津冀较近,输电线路较短,输电费用低。
(2)风能和太阳能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较大,冬季风能资源丰富,夏季太阳能资源丰富;两者错季发电,既充分发挥了能源优势,也能够保障电力供应和输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武川县清洁能源电站建设与运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当地居民就业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电力的生产与输送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积累资金,投资建设其它产业;电力工业的发展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工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武川县位于内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比较干燥,多晴天,太阳能资源丰富;纬度较高,距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冬季风影响大,风能资源丰富;地处高原,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土地辽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租金较低;靠近京津冀地区,输电距离较短,输电费用低等。
(2)风能和太阳能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较大,单独的风能、太阳能发电系统很难保证稳定的能源输出;冬季风能资源丰富,夏季太阳能资源丰富,在时间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者错季发电,既充分发挥了风能、太阳能的能源优势,也能够保障电力供应和输送更可靠、平稳,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武川县清洁能源电站建设与运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提高了居民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清洁能源的开发,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电力的生产与输送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积累资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地方财政收入增多,可投资建设其他产业,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
(1)可从资源、土地、资金、技术、市场等展开分析。武川县位于内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比较干燥,多晴天,太阳能资源丰富;纬度较高,距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冬季风影响大,风能资源丰富;地处高原,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土地辽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租金较低;靠近京津冀地区,输电距离较短,输电费用低等。
(2)风能和太阳能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较大,单独的风能、太阳能发电系统很难保证稳定的能源输出;冬季风能资源丰富,夏季太阳能资源丰富,在时间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者错季发电,既充分发挥了风能、太阳能的能源优势,也能够保障电力供应和输送更可靠、平稳,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社会经济主要指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基础设施等。武川县清洁能源电站建设与运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提高了居民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清洁能源的开发,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电力的生产与输送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积累资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地方财政收入增多,可投资建设其他产业,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8.【答案】(1)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下沉过程中,受重力影响加速;地处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谷地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与风向平行,具有狭管效应;湖面摩擦力小,风速大。
(2)气压北高南低,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下沉增温,高空气团性质温暖;冷空气因密度大,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底,下部气团性质较冷,上下气团形成逆温;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气团提供水汽;大气稳定,晴天多,(夜晚)辐射散热强,下部气团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云;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难以对流,云系难以向上发展,形成层状展开。
(3)气温下降到0℃以下;天气晴朗;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具有逆温现象,对流较弱。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等压线来看,该湖附近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该地北部有高压中心,东南部有低压中心,较强的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在下沉的过程中受山地重力的影响,对风力起到加速的作用。莱芒湖位于汝拉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之间,位于瑞士中部高原的南部地区,该地区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与西南风风向大致平行,同时由于两山中间位置,该地地形较窄,有利于产生狭管效应。同时由于湖泊表面摩擦力相对较小,使得风速也相对较大。
(2)瑞士中部高原出现逆温层,逆温层的下方常有层云的出现,层云是指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据图可知,该地北部气压较高,南部较低,较强的偏北风在越过汝拉山脉后下沉运动,下沉气流会出现增温效应,使高空气团的性质偏暖。冷空气密度较大,易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地,使下部气团相对较冷,上部气团相对较暖,出现逆温层;莱芒湖的蒸发又为其下部提供丰富水汽。逆温现象出现时致风力偏小、大气稳定;夜晚由于辐射冷却相对较强,下部气团的水汽容易凝结成云。同时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对流运动相对较弱,云层难以向上运动,最终呈现出层状向四周展开。
(3)发生冰冻现象,气温应下降到0℃以下;同时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便于夜晚快速降温;而冰冻现象需要近地面水汽相对较为充足,近地面应具备湿度较大的条件;出现逆温现象会减弱对流,有利于冰冻现象的发生。
【点评】大气水平运动,高空风向只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受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最终与等压面斜交。
(1)从图中来看,莱芒湖位于汝拉山脉与阿尔卑斯山脉之间,处于瑞士中部高原的南部地区,该地区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与该地盛行西南风风向大致平行,同时由于两山相夹,该地地形较窄,具有一定的狭管效应。从图中等压线形式来看,该湖泊附近的等压线相对较为密集,整体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对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北部有明显的高压中心,东南部有明显的低压中心,较强的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在下沉的过程中受山地重力的影响,会对风力起到加速的作用。同时由于湖泊表面摩擦力相对较小,使得风速也相对较大。
(2)材料提及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而逆温层的下方常有层云的出现,层云是指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气压北部相对较高,南部相对较低,较强的偏北风在越过汝拉山脉后顺地势向下运动,而下沉气流会出现增温效应,使得高空气团的性质相对较为偏暖。冷空气密度相对较大,易堆积在阿尔卑斯山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地,导致下部气团相对较冷,而上部气团相对较暖,上下部气团形成明显的逆温层,莱芒湖的蒸发又为其下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同时逆温现象会导致风力偏小、大气稳定,在夜晚时由于辐射散热相对较强,下部气团的水汽容易凝结成云。同时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对流运动相对较弱,云层难以向上发展,最终呈现出层状向四周展开。
(3)本题要求是冰冻现象所发生的自然条件。要想发生冰冻现象,首先气温应下降到0℃以下;同时天气晴朗,便于夜晚快速降温;而冰冻现象需要近地面水汽相对较为充足,故需要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同时出现逆温现象会减弱对流发生,增强冰冻现象的发生。
19.【答案】(1)流域的南侧,如图:
该处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山脊处,海拔高气温低,有常年积雪。
(2)10月初至11月初,降水量大,气温下降,风力小,积雪不断积累,深度迅速增加,形成了积雪深度的一次峰值;11月-次年1月初,降水量少,风力大,积雪被吹蚀,积雪深度迅速下降;1月初-2月初,风力迅速减小,再加上冬季降雪,形成了积雪深度的二次峰值;2月-3月,气温回升,降水少,积雪融化,深度逐渐减小,直到全部消融。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分析】(1)据图可知,在纳木错流域南侧,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山脊处,海拔高气温低,有常年积雪。如图:
(2)据材料可知,气象要素是纳木错积雪深度年内变化(形成双峰曲线)的主要因素,10月初至11月初,由于降水量大,太阳辐射较弱,气温下降,风力较小,有利于积雪的不断积累,积雪深度迅速增加,形成了积雪深度的一次峰值;11月-次年1月初,降水量少,风力大,积雪被风力的吹蚀作用明显,积雪深度迅速下降;1月初-2月初,风力迅速减小,再加上冬季降雪,形成了积雪深度的二次峰值;2月-3月,气温回升,降水少,积雪大量的融化,积雪深度逐渐减小,直到全部消融。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1)据图可知,在纳木错流域南侧,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山脊处,海拔高气温低,有常年积雪。如图:
(2)据材料可知,气象要素是纳木错积雪深度年内变化(形成双峰曲线)的主要因素,10月初至11月初,由于降水量大,太阳辐射较弱,气温下降,风力较小,有利于积雪的不断积累,积雪深度迅速增加,形成了积雪深度的一次峰值;11月-次年1月初,降水量少,风力大,积雪被风力的吹蚀作用明显,积雪深度迅速下降;1月初-2月初,风力迅速减小,再加上冬季降雪,形成了积雪深度的二次峰值;2月-3月,气温回升,降水少,积雪大量的融化,积雪深度逐渐减小,直到全部消融。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