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江门市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港澳班)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江门市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港澳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3 15:00:54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江门市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港澳班)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下图为局部区域经纬网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两地均位于中纬度 B.③④两地均位于东经度
C.①地位于a区域的东南方向 D.④地位于②地西北方向
2.根据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同位于西半球、北半球的是(  )
A.①与② B.③与④ C.②与③ D.①与④
【答案】1.C
2.B
【知识点】地球仪与经纬网
【解析】【点评】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经纬网图上方向的判断,根据经度确定东西方向,根据纬度确定南北方向。
1.A.结合图可知,①地位于40°S纬线上,位于中纬度,②地位于20°S纬线上,位于低纬度,A错误。
B.③地在180°经线上,④地的经度为140°W,为西经度,B错误。
C.①地位于a区域的东南方向,C正确。
D.④地的坐标为(140°W,60°N),②地的坐标为(20°S,140°E),因此④地位于②地的东北方向,D错误。
故答案为:C。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南北半球以赤道划分。由此可得③④均位于北半球,西半球,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下图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a、b、c、d为二分二至日地球所在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地球绕日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绕转中心为太阳 B.方向为自东向西
C.周期为一年 D.地轴空间指向不变
4.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地球处于图中(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5.我们正在进行期中考试期间(11月12~13日),地球公转位置在(  )
A.d、a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a、b之间
6.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地方时的差异 D.季节变化.
7.成都(北纬31°,东经104°)在图中哪一位置时白昼最长(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答案】3.B
4.B
5.A
6.D
7.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解析】【点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向北移,直至6月22日前后(即夏至)到北回归线;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前后(即秋分)到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前后(即冬至)到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公转速度:1月初,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是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3.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空间指向不变,B错误,符合题意,AC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在a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冬至;图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在b时,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是北半球的春分;图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在c时,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至;图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在d时,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是北半球的秋分,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1月12~13日位于秋分日至冬至日之间。根据上题分析可知,d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a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故此时地球公转位置在d、a 之间,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6.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A错误。
BC.昼夜交替现象和地方时的差异是地球自转产生的,BC错误。
D.季节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有关,是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成都(北纬31°,东经104°)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的北温带,一年中在夏至日这一天白昼时间最长,对应图中c位置,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下图为太平洋某岛屿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形成该群岛的主要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9.上图示板块的水平运动属于(  )
A.地质构造 B.岩浆活动 C.内力作用 D.变质作用
【答案】8.B
9.C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岩浆岩由岩浆经过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分为喷出岩(如:玄武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沉积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主要由变质作用形成,如:片麻岩、石英岩、板岩、大理岩。
8.读图可知,图中岩浆上涌可判断出形成该岛屿的主要岩石为岩浆岩;从地表火山口地貌可判断出为喷出型岩浆岩,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图示板块水平运动为地壳运动的水平运动,是内力作用,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0.(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我国某地有一口井,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可直射井底,该井可能位于(  )
A.浙江省 B.福建省 C.广东省 D.海南省
【答案】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地一年中有一天太阳能够直射井底,表明当地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的地点应位于南北回归线上,该井位于我国境内,因此应位于北回归线上。在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四个省中,北回归线只穿过广东省,因此该井可能位于广东省,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影子的朝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反;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11.(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下图为某区域沿49°N的地质剖面。读图,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属于(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答案】B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A错误。
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读图从塞纳河向两侧岩石的形成年龄越来越老,即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构造,B正确。
CD.地垒和地堑属于断层构造,岩层发生断裂,且有明显位移,图中没体现有断层分布,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
(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在冷空气的影响下,2015年2月20日夜间起,黑龙江省迎来羊年最强降雪。截至22日17时,哈尔滨持续降雪42小时。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2.形成本次降雪的天气系统是下列选项中的(  )
A. B.
C. D.
1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12.B
13.A
【知识点】冷锋;暖锋;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点评】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雨雪,气压升高等天气(雨区在冷锋锋后);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前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雨区在暖锋锋前);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12.根据材料中“寒风”、“降雪”等描述,可知主要是受到冷锋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A为暖锋,B为冷锋,C为气旋,D为反气旋,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3.根据材料中“寒风"、“降雪”等关键词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冷锋。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冷锋过境前,哈尔滨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暖气团控制该地区,气温下降,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下图为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14.正确判读气压带和风带名称的是(  )
A.①是极地低气压带 B.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C.甲是极地东风带 D.乙是西南信风带
15.因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的气压带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下沉则不易形成降水,由此判断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4.C
15.D
16.D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点评】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热力因素形成,高温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盛行下沉流,动力因素形成,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动力因素形成,温和多雨。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90°附近,盛行下沉流,热力因素形成,寒冷干燥。低纬信风带:分布于0°—3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分布于30°—60°之间,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温和多雨。极地东风带:分布于60°—9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寒冷干燥。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4.A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位于北极点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②位于北纬60度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AB错误。
C.甲位于①②之间,为极地东风带,C正确。
D.乙位于纬度30°~60°之间,为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D错误。
故答案为:C。
15.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为极地高气压带,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而形成,A错误。
BC.②为副极地低气压带,③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均受动力因素影响而形成,BC错误。
D.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④表示赤道低气压带,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下沉不易形成降水,所以低气压带降水相对较多。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②④属于低气压带,降水较多;①③属于高气压带,降水少,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下图为四幅天气系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流状况看A是   ,从气压状况看B是   。
(2)C和D两个锋面,过境后气温升高的是   (填字母),会给北方夏季带来暴雨的是   (填字母)。
(3)2018年9月,我国北方“秋高气爽”,而南方却饱受超强台风“山竹”肆虐,这是因为北方受   (填字母)天气系统控制,南方受   (填字母)天气系统控制。
【答案】(1)反气旋;低压
(2)D;C
(3)A;B
【知识点】冷锋;暖锋;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A气流从中间向四周辐散,为反气旋;B气流从四周往中间辐合,说明气压四周高,中间低,为低压。
(2)C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为冷锋;D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为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的是暖锋,为D;会给北方夏季带来暴雨的是冷锋,为C。
(3)结合第一小题分析可知,A为反气旋,B为气旋。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属于典型的反气旋天气,超强台风“山竹”属于气旋。
【点评】低压系统(气旋):①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半球呈逆时针辐合,南半球呈顺时针辐合);②垂直方向: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高压系统(反气旋):①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半球呈顺时针辐散,南半球呈逆时针辐散);②垂直方向: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锋面气旋:低压槽中左侧是冷锋,右侧是暖锋,雨区位置在冷气团一侧。
(1)A气流从中间向四周辐散,为反气旋;B气流从四周往中间辐合,说明气压四周高,中间低,为低压。
(2)C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为冷锋;D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为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的是暖锋,为D;会给北方夏季带来暴雨的是冷锋,为C。
(3)结合第一小题分析可知,A为反气旋,B为气旋。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属于典型的反气旋天气,超强台风“山竹”属于气旋。
18.(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以   为中心,日期为   月   日前后。
(2)图中晨线是弧   ,昏线是弧   。
(3)此时E点的地方时为   时,C点的地方时为   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   时,日落时间是   时。
【答案】(1)南极点;12;22
(2)AB;BC
(3)12;18;3;21
【知识点】昼夜更替;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应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2)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即弧AB;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即弧BC。
(3)读图可知,E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C 点位于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乙点所在纬线昼弧跨270°,昼长为270°÷15°=18小时,日出时间=12-18÷2=3时,日落时间=12+18÷2=21时。
【点评】求地方时的方法: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则用“+”,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时刻总比西边时刻早。反之,若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则用“-”,即“东加西减”。
(1)读图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应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2)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即弧AB;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即弧BC。
(3)读图可知,E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C 点位于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乙点所在纬线昼弧跨270°,昼长为270°÷15°=18小时,日出时间=12-18÷2=3时,日落时间=12+18÷2=21时。
19.(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下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M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简述N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3)在图中M和P处,若开挖一条隧道应选择哪处并说明缘由
(4)简述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答案】(1)M地是背斜。地壳运动使M地岩层向上拱起。
(2)经地壳运动,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3)M处,该处为背斜拱形结构,牢固,P处为断层地基不稳。
(4)地壳运动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侵入冷却凝结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作用剥落,棱角逐渐消失。
【知识点】内力作用;褶皱;断层;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M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受水平挤压形成的。
(2)N地地貌为向斜山,经地壳运动,岩层受力后下弯曲,形成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建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向斜和断层处都不适合建隧道。断层处岩层破碎,地质基础不稳定,易发生滑坡、坍塌、渗漏,影响施工安全。
(4)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是花岗岩被抬升到地表后,遭到风化、侵蚀形成的。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却凝结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作用剥落,棱角逐渐消失,形成球状地貌景观。
【点评】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凹陷;背斜岩层中间岩龄老,两翼岩层岩龄新;向斜岩层中间岩龄新,两翼岩层岩龄老。
(1)M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受水平挤压形成的。
(2)N地地貌为向斜山,经地壳运动,岩层受力后下弯曲,形成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建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向斜和断层处都不适合建隧道。断层处岩层破碎,地质基础不稳定,易发生滑坡、坍塌、渗漏,影响施工安全。
(4)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是花岗岩被抬升到地表后,遭到风化、侵蚀形成的。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却凝结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作用剥落,棱角逐渐消失,形成球状地貌景观。
1 / 1广东省江门市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港澳班)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下图为局部区域经纬网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各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两地均位于中纬度 B.③④两地均位于东经度
C.①地位于a区域的东南方向 D.④地位于②地西北方向
2.根据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同位于西半球、北半球的是(  )
A.①与② B.③与④ C.②与③ D.①与④
(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下图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a、b、c、d为二分二至日地球所在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地球绕日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绕转中心为太阳 B.方向为自东向西
C.周期为一年 D.地轴空间指向不变
4.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地球处于图中(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5.我们正在进行期中考试期间(11月12~13日),地球公转位置在(  )
A.d、a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a、b之间
6.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
A.昼夜现象 B.昼夜交替现象
C.地方时的差异 D.季节变化.
7.成都(北纬31°,东经104°)在图中哪一位置时白昼最长(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下图为太平洋某岛屿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形成该群岛的主要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9.上图示板块的水平运动属于(  )
A.地质构造 B.岩浆活动 C.内力作用 D.变质作用
10.(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我国某地有一口井,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可直射井底,该井可能位于(  )
A.浙江省 B.福建省 C.广东省 D.海南省
11.(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下图为某区域沿49°N的地质剖面。读图,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属于(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在冷空气的影响下,2015年2月20日夜间起,黑龙江省迎来羊年最强降雪。截至22日17时,哈尔滨持续降雪42小时。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2.形成本次降雪的天气系统是下列选项中的(  )
A. B.
C. D.
1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温变化的是(  )
A. B.
C. D.
(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下图为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14.正确判读气压带和风带名称的是(  )
A.①是极地低气压带 B.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C.甲是极地东风带 D.乙是西南信风带
15.因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形成的气压带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下沉则不易形成降水,由此判断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下图为四幅天气系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流状况看A是   ,从气压状况看B是   。
(2)C和D两个锋面,过境后气温升高的是   (填字母),会给北方夏季带来暴雨的是   (填字母)。
(3)2018年9月,我国北方“秋高气爽”,而南方却饱受超强台风“山竹”肆虐,这是因为北方受   (填字母)天气系统控制,南方受   (填字母)天气系统控制。
18.(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以   为中心,日期为   月   日前后。
(2)图中晨线是弧   ,昏线是弧   。
(3)此时E点的地方时为   时,C点的地方时为   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   时,日落时间是   时。
19.(2024高二上·江门期中)下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M地的地质构造类型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简述N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3)在图中M和P处,若开挖一条隧道应选择哪处并说明缘由
(4)简述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知识点】地球仪与经纬网
【解析】【点评】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经纬网图上方向的判断,根据经度确定东西方向,根据纬度确定南北方向。
1.A.结合图可知,①地位于40°S纬线上,位于中纬度,②地位于20°S纬线上,位于低纬度,A错误。
B.③地在180°经线上,④地的经度为140°W,为西经度,B错误。
C.①地位于a区域的东南方向,C正确。
D.④地的坐标为(140°W,60°N),②地的坐标为(20°S,140°E),因此④地位于②地的东北方向,D错误。
故答案为:C。
2.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南北半球以赤道划分。由此可得③④均位于北半球,西半球,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3.B
4.B
5.A
6.D
7.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解析】【点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向北移,直至6月22日前后(即夏至)到北回归线;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前后(即秋分)到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前后(即冬至)到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直至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公转速度:1月初,是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是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3.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空间指向不变,B错误,符合题意,AC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在a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冬至;图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在b时,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是北半球的春分;图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在c时,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至;图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在d时,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是北半球的秋分,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1月12~13日位于秋分日至冬至日之间。根据上题分析可知,d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a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故此时地球公转位置在d、a 之间,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6.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A错误。
BC.昼夜交替现象和地方时的差异是地球自转产生的,BC错误。
D.季节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有关,是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成都(北纬31°,东经104°)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的北温带,一年中在夏至日这一天白昼时间最长,对应图中c位置,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8.B
9.C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岩浆岩由岩浆经过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分为喷出岩(如:玄武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沉积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主要由变质作用形成,如:片麻岩、石英岩、板岩、大理岩。
8.读图可知,图中岩浆上涌可判断出形成该岛屿的主要岩石为岩浆岩;从地表火山口地貌可判断出为喷出型岩浆岩,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图示板块水平运动为地壳运动的水平运动,是内力作用,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地一年中有一天太阳能够直射井底,表明当地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的地点应位于南北回归线上,该井位于我国境内,因此应位于北回归线上。在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四个省中,北回归线只穿过广东省,因此该井可能位于广东省,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影子的朝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反;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φ-δ|,其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数,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11.【答案】B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A错误。
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读图从塞纳河向两侧岩石的形成年龄越来越老,即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构造,B正确。
CD.地垒和地堑属于断层构造,岩层发生断裂,且有明显位移,图中没体现有断层分布,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
【答案】12.B
13.A
【知识点】冷锋;暖锋;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点评】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雨雪,气压升高等天气(雨区在冷锋锋后);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前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雨区在暖锋锋前);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12.根据材料中“寒风”、“降雪”等描述,可知主要是受到冷锋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A为暖锋,B为冷锋,C为气旋,D为反气旋,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13.根据材料中“寒风"、“降雪”等关键词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冷锋。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冷锋过境前,哈尔滨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暖气团控制该地区,气温下降,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4.C
15.D
16.D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解析】【点评】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热力因素形成,高温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盛行下沉流,动力因素形成,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动力因素形成,温和多雨。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南北纬90°附近,盛行下沉流,热力因素形成,寒冷干燥。低纬信风带:分布于0°—3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分布于30°—60°之间,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温和多雨。极地东风带:分布于60°—90°之间,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寒冷干燥。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4.AB.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位于北极点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②位于北纬60度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AB错误。
C.甲位于①②之间,为极地东风带,C正确。
D.乙位于纬度30°~60°之间,为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D错误。
故答案为:C。
15.A.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为极地高气压带,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而形成,A错误。
BC.②为副极地低气压带,③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均受动力因素影响而形成,BC错误。
D.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④表示赤道低气压带,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下沉不易形成降水,所以低气压带降水相对较多。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②④属于低气压带,降水较多;①③属于高气压带,降水少,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7.【答案】(1)反气旋;低压
(2)D;C
(3)A;B
【知识点】冷锋;暖锋;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A气流从中间向四周辐散,为反气旋;B气流从四周往中间辐合,说明气压四周高,中间低,为低压。
(2)C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为冷锋;D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为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的是暖锋,为D;会给北方夏季带来暴雨的是冷锋,为C。
(3)结合第一小题分析可知,A为反气旋,B为气旋。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属于典型的反气旋天气,超强台风“山竹”属于气旋。
【点评】低压系统(气旋):①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半球呈逆时针辐合,南半球呈顺时针辐合);②垂直方向: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高压系统(反气旋):①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半球呈顺时针辐散,南半球呈逆时针辐散);②垂直方向: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锋面气旋:低压槽中左侧是冷锋,右侧是暖锋,雨区位置在冷气团一侧。
(1)A气流从中间向四周辐散,为反气旋;B气流从四周往中间辐合,说明气压四周高,中间低,为低压。
(2)C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为冷锋;D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为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的是暖锋,为D;会给北方夏季带来暴雨的是冷锋,为C。
(3)结合第一小题分析可知,A为反气旋,B为气旋。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属于典型的反气旋天气,超强台风“山竹”属于气旋。
18.【答案】(1)南极点;12;22
(2)AB;BC
(3)12;18;3;21
【知识点】昼夜更替;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应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2)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即弧AB;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即弧BC。
(3)读图可知,E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C 点位于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乙点所在纬线昼弧跨270°,昼长为270°÷15°=18小时,日出时间=12-18÷2=3时,日落时间=12+18÷2=21时。
【点评】求地方时的方法: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若所求地在已知地东面,则用“+”,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时刻总比西边时刻早。反之,若所求地在已知地西面,则用“-”,即“东加西减”。
(1)读图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应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2)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即弧AB;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即弧BC。
(3)读图可知,E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C 点位于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乙点所在纬线昼弧跨270°,昼长为270°÷15°=18小时,日出时间=12-18÷2=3时,日落时间=12+18÷2=21时。
19.【答案】(1)M地是背斜。地壳运动使M地岩层向上拱起。
(2)经地壳运动,岩层受力向下弯曲,形成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3)M处,该处为背斜拱形结构,牢固,P处为断层地基不稳。
(4)地壳运动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侵入冷却凝结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作用剥落,棱角逐渐消失。
【知识点】内力作用;褶皱;断层;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M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受水平挤压形成的。
(2)N地地貌为向斜山,经地壳运动,岩层受力后下弯曲,形成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建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向斜和断层处都不适合建隧道。断层处岩层破碎,地质基础不稳定,易发生滑坡、坍塌、渗漏,影响施工安全。
(4)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是花岗岩被抬升到地表后,遭到风化、侵蚀形成的。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却凝结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作用剥落,棱角逐渐消失,形成球状地貌景观。
【点评】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凹陷;背斜岩层中间岩龄老,两翼岩层岩龄新;向斜岩层中间岩龄新,两翼岩层岩龄老。
(1)M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受水平挤压形成的。
(2)N地地貌为向斜山,经地壳运动,岩层受力后下弯曲,形成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建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向斜和断层处都不适合建隧道。断层处岩层破碎,地质基础不稳定,易发生滑坡、坍塌、渗漏,影响施工安全。
(4)O地花岗岩球状地貌景观是花岗岩被抬升到地表后,遭到风化、侵蚀形成的。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缝隙(或发生断裂),岩浆沿着缝隙(或断裂处)发生侵入活动,冷却凝结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岩块表层受风化、风蚀作用剥落,棱角逐渐消失,形成球状地貌景观。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