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10月月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2024六上·自贡月考)光学显微镜的镜头一般是由( )组成的。
A. B. C.
2.(2024六上·自贡月考)下列生物不是由细胞组成的是( )。
A.病毒 B.细菌 C.草履虫
3.(2024六上·自贡月考)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主要是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 ),它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A.叶绿体 B.细胞壁 C.细胞核
4.(2024六上·自贡月考)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 )。
A. B. C.
5.(2024六上·自贡月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是不同的,动物细胞没有( )。
A.细胞核 B.细胞壁 C.细胞膜
6.(2024六上·自贡月考)取鱼缸里的水,倒入装有( )的烧杯中,一个星期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大量的霉点。
A.食盐 B.酒精 C.干草
7.(2024六上·自贡月考)下列关于微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微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
B.微生物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C.所有的微生物都非常细小
8.(2024六上·自贡月考)学习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后,小方看到了“草履虫”,他看到的是( )。
A. B. C.
9.(2024六上·自贡月考)用下图所示的放大镜镜片观察同一物体,视野最小的镜片是( )。
A. B. C.
10.(2024六上·自贡月考)下列使用显微镜的步骤中,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安放→对光→调焦→上片→观察
B.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C.对光→安放→调焦→上片→观察
11.(2024六上·自贡月考)把印有很小的英文字母“b”的薄纸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图像是英文字母( )。
A.p B.q C.d
12.(2024六上·自贡月考)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叶片,图像大小和视野的关系是( )。
A.图像越大,视野越大
B.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C.没有规律
13.(2024六上·自贡月考)下列食物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利用到微生物的是( )
A.面包 B.酸奶 C.豆腐
14.(2024六上·自贡月考)下列物体中,( )的内部不存在细胞。
A.松树 B.蝗虫 C.玻璃
15.(2024六上·自贡月考)下图中,( )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体血液红细胞的图像。
A. B. C.
16.(2024六上·自贡月考)如下图,( )不具有放大功能。
A.水滴 B.玻璃棒 C.玻璃片
17.(2024六上·自贡月考)有关显微技术发展历史的过程正确的是( )。
A.放大镜——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B.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18.(2024六上·自贡月考) 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
B.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19.(2024六上·自贡月考)如图甲、乙所示,两个装水的玻璃容器的水中各有一个小球。从容器侧面观察,两个小球大小相同。如果将小球从水中取出比较,结果是( )。
A.甲容器里的小球大
B.乙容器里的小球大
C.两个容器里的小球一样大
20.(2024六上·自贡月考)下列对于显微镜使用时出现的现象,处理方式不正确的是( )。
A.观察时发现很暗,看不清:换一个角度重新对光
B.视野中的图像模糊不清:转动调节旋钮
C.观察到洋葱细胞有重叠:换一台显微镜重新观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1.(2024六上·自贡月考)我们自制的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 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 。
22.(2024六上·自贡月考)昆虫头上的 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23.(2024六上·自贡月考)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 和 单位。
24.(2024六上·自贡月考)如果水中微小的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 ,再在上面滴一滴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 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
25.(2024六上·自贡月考)放大镜又叫 ,镜片是透明的,中央 、边缘 。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6.(2024六上·自贡月考)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27.(2024六上·自贡月考)放大镜的镜片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
28.(2024六上·自贡月考)自来水是经过消毒处理的,水中不会有微生物。( )
29.(2024六上·自贡月考)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碘液的作用是染色。( )
30.(2024六上·自贡月考)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 )
31.(2024六上·自贡月考)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32.(2024六上·自贡月考)为了防止馒头霉变,要将它放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 )
33.(2024六上·自贡月考)蚂蚁、苍蝇、蜘蛛、蜻蜓等动物都属于昆虫。( )
34.(2024六上·自贡月考)我们应该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 )
35.(2024六上·自贡月考)借助显微镜,我们看到的是物体正立、放大的像。( )
四、连线题。(每线2分,共12分)
36.(2024六上·自贡月考)请将下列人物和他的成就连起来。
罗伯特·胡克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疫苗
爱德华 发现了青霉素
弗莱明 第一个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
简·施旺麦丹 发现血液红细胞
巴斯德 第一个发现细胞
列文虎克 把微生物和疾病联系起来
五、实验探究。(共18分)
37.(2024六上·自贡月考)如图是小科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的小黑点是(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液泡
(2)如果小科想观察到完整的A细胞,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A.将玻片标本向左下移动
B.将玻片标本向右上移动
C.将显微镜向右上移动
(3)如果小科想观察到更多的细胞,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A.换用低倍镜 B.换用高倍镜 C.调节反光镜
(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图像非常模糊(如图所示), 此时应该转动( ),直到图像清晰。
A.反光镜 B.调节旋钮 C.物镜
(5)制作洋葱内表皮细胞玻片标本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 、 、 、 、 (填序号)。
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③盖好盖玻片④用镊子把撕下的洋葱内表皮⑤染色⑥将洋葱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展平
六、显微镜的使用。(每空2分,共4分)
(2024六上·自贡月考)学习了微小世界单元内容之后,状状对微小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和同学在课后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38.他做了下列几种放大倍数的简易显微镜,用来观察同一物体时,视野最大的是( )。
A.15倍 B.30倍 C.50倍
39.组装简易显微镜的步骤:①找到最大、最清晰的图像;②固定镜片;③上下调整镜片距离。正确的顺序是( )。
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①③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光学显微镜的镜头一般由目镜和物镜组成,且两个镜头都属于凸透镜,皆具有放大功能,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一个凸透镜一个凹透镜,C选项两个凹透镜。
2.【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判断生物是否由细胞组成,需明确不同生物的结构特点: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繁殖,因此不是由细胞组成。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有细胞壁、细胞膜等基本细胞结构。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细胞,能独立完成呼吸、运动等生命活动。三者对比可知,只有病毒无细胞结构。
3.【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叶片呈现绿色并能进行光合作用,关键在于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这种物质能吸收光能,且对绿光反射较多,使叶片呈现绿色。同时,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A正确。
4.【答案】B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核心是避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正确操作: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轻轻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这时水滴会沿着盖玻片的边缘向两边散开,然后再缓缓放平盖玻片。这样能让空气被水排开,减少气泡产生。如果直接把盖玻片盖在水滴上,容易让空气留在盖玻片下形成气泡,气泡在显微镜下会呈现黑边圆形,干扰对标本的观察。B符合题意。
5.【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体形极微,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和液泡,还有线粒体。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中则无。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机能。B选项符合题意。
6.【答案】C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干草中含有有机物质,一个星期后开始分解,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会在水中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霉点。食盐和酒精则不具有这样的效果,食盐可能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酒精则是一种消毒剂,可以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故选C。
7.【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它们身体微小,构造简单,也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微生物分布广泛,繁殖快,并且类型多样,它们在自然界的物质转化和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平菇、香菇、银耳、虫草菌等是能够食用或药用的食用菌,它们都属于微生物,但它们个体较大,用肉眼就可以看到。故选C。
8.【答案】B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草履虫是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属于单细胞动物,具有独特的形态和运动特征:身体呈倒草鞋形,靠体表的纤毛摆动旋转前进,在显微镜下容易识别。B正确。
9.【答案】A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起程度相关,凸起越明显,放大倍数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体细节越清晰,但能看到的范围(视野)越小;反之,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但物体细节较模糊。A放大倍数最大,视野最小。
10.【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使用需遵循科学流程,核心是先准备再操作,逐步聚焦观察。第一步 “安放”:将显微镜放在平稳桌面,安装好目镜和物镜,这是基础准备。第二步 “对光”:转动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明亮,为后续观察提供光线条件。第三步 “上片”:将临时装片放在载物台并固定,确保观察对象处于视野范围内。第四步 “调焦”: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眼睛看物镜避免压坏玻片),再缓缓上升找到物像,最后用细准焦螺旋调清晰。第五步 “观察”:调清晰后正式观察。B正确。
11.【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即上下、左右都颠倒(相当于旋转 180 度)。当观察字母 “b” 时,上下颠倒后竖线在下、圆圈在上,左右颠倒后圆圈从右侧移到左侧,整体呈现 “q” 的形状。B正确。
12.【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直接影响图像大小和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高,看到的叶片图像越大,但能观察到的叶片范围(视野)越小;反之,放大倍数越低(如肉眼),图像越小,视野越大。三者对比:肉眼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大;放大镜放大倍数中等,图像比肉眼看到的大,视野比肉眼小;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大,图像最清晰、最大,但视野最小。这一规律在观察同一物体时普遍适用。B正确。
13.【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常被用于发酵等过程,而豆腐的制作无需微生物参与。面包制作利用酵母菌发酵,酵母菌分解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包蓬松。酸奶制作依靠乳酸菌发酵,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形成酸奶的酸味和质地。豆腐的制作是通过物理和化学变化:大豆磨浆后煮制,再加入石膏或卤水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凝固,整个过程没有微生物的参与。
14.【答案】C
【知识点】生物细胞;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都由细胞构成。
A.松树属于植物,其根、茎、叶等器官均由植物细胞组成,细胞内有细胞壁、叶绿体等结构。
B.蝗虫属于动物,其身体由动物细胞构成,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可完成运动、代谢等生命活动。
C.玻璃是一种人工制造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通过石英砂等原料高温熔融冷却形成,属于非生物。它没有生命活动,也不具备细胞结构。
故答案为:C。
15.【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人体血液红细胞是高度特化的细胞,其形态和结构与其运输氧气的功能紧密相关:形态: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这种形态能增大表面积,提高氧气交换效率。结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众多细胞器,细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这是其与其他细胞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分布:在血液中数量极多,视野中通常呈现密集排列的状态。B选项是洋葱表皮细胞,C选项是肌细胞。A选项正确。
16.【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A 水滴:水滴呈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形态,能通过光的折射放大物体。
B 玻璃棒:其圆柱形结构类似凸透镜,边缘到中心的厚度变化可产生放大效果。
C 玻璃片:为平面结构,厚度均匀,光线通过时不发生折射汇聚,因此不具备放大功能。
17.【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显微技术的发展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光学到电子再到扫描探针的路径。放大镜是最早的放大工具,利用单一透镜放大物体,放大倍数有限。随后,光学显微镜出现,通过多透镜组合实现更高放大(最高约 1500 倍),可观察细胞等微观结构,罗伯特 胡克、列文虎克等科学家借此取得重要发现。20 世纪 30 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利用电子束代替可见光,放大倍数达百万级,能观察病毒、细胞器细节等。20 世纪 80 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问世,借助量子隧道效应,可观察原子级结构,是纳米技术的重要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技术进步对微观世界探索的推动,故正确顺序为 C。
18.【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A 正确:生物细胞因功能差异形态多样,如植物叶肉细胞呈多边形含叶绿体,动物红细胞为圆盘状,不同生物细胞结构和形态存在特异性。
B 错误:并非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如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该说法忽略了非细胞生物的存在。
C 正确:叶肉细胞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含有叶绿体,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19.【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观察可知,甲玻璃容器是凸面的,相当于一个凸面镜,具有放大功能,乙容器是一个屏幕玻璃面,不具有放大功能,两个容器中的小球在外面看起来一样大,由于甲小球被放大后才和乙里面小球看起来一样大,乙没有被放大,说明原本小球是乙里面的更大。选项B正确。
20.【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使用中遇到的问题需针对性处理,而观察到细胞重叠并非显微镜本身的问题,无需更换设备。
A.视野暗可能是对光不当,换角度重新对光可调整光线进入量,方法正确。
B.图像模糊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低倍镜)或细准焦螺旋(高倍镜)可调节清晰度,操作合理。
C.洋葱细胞重叠是因材料未展平,应重新制作装片(展平材料),而非换显微镜,此处理方式错误。
21.【答案】目镜;物镜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光学系统由目镜和物镜组成,二者都是凸透镜,功能不同。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作用是将物镜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供人眼观察,这与显微镜中目镜的功能一致 —— 目镜靠近眼睛,负责二次放大图像。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作用是先对物体进行第一次放大,形成一个放大的实像,这与显微镜中物镜的功能匹配 —— 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负责初次放大物体。
22.【答案】触角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昆虫的 “嗅觉系统” 集中在头部的触角上,这是它们感知气味的核心器官。触角的表面分布着大量细小的嗅觉感受器(如毛状、刺状或板状结构),这些结构能捕捉空气中的化学分子,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帮助昆虫分辨食物、配偶、天敌或栖息地的气味。不同昆虫的触角形态各异(如蝴蝶的棒状、蜜蜂的膝状、蚊子的丝状),但无论形态如何,其核心功能都是通过嗅觉感受器检测气味。例如,蚂蚁依靠触角分辨同伴留下的信息素,蜜蜂通过触角寻找花蜜的气味,这些行为都依赖触角的嗅觉功能。因此,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23.【答案】结构;功能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构成单位,这一结论由细胞学说明确提出。从结构层面看,除病毒外,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单细胞生物仅一个细胞就是完整个体,多细胞生物则由众多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器官,进而构成生物体,因此细胞是基本的结构单位。从功能层面看,细胞具有独立的代谢系统,能完成呼吸、分裂、物质交换等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的各项生命功能(如消化、运动)最终都依赖细胞的协同作用实现,所以细胞也是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4.【答案】棉花纤维;吸水纸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观察水中微小生物时,若其运动迅速,需限制活动范围以方便观察。放少量棉花纤维:棉花纤维质地疏松,能形成物理障碍,减缓微生物的运动速度,同时不影响观察视野,这是简单有效的限制方法。用吸水纸吸走多余水分:水分减少会缩小微生物的活动空间,使其运动变缓。操作时从盖玻片边缘吸水,可避免直接触碰样本,保护观察对象。这两种方法均通过改变环境条件(空间或水分)限制微生物活动,确保能清晰观察其形态和行为,是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时的常用技巧。
25.【答案】凸透镜;厚;薄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的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为什么叫凸透镜呢?因为它的样子像中间鼓起来的小球的一部分,光线透过它的时候会 “拐弯”,把东西放大。我们用放大镜看蚂蚁,能清楚地看到蚂蚁的腿和触角;看报纸上的小字,字会变得大大的,方便阅读。这都是因为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让光线聚集起来,形成了放大的像。
26.【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小露珠落在树叶上时,因为表面张力会形成中间厚、边缘薄的球状凸起,相当于一个天然的凸透镜。凸透镜的放大原理是通过折射光线,使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更大的像。露珠的透明特性和弧形结构,能像放大镜一样让光线发生偏折,从而把叶片纹理、小虫等物体的图像放大。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盛水的圆形玻璃杯侧面,也能暂时充当放大镜使用,这和露珠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了 “中间厚、边缘薄” 的透明结构对光线的折射作用。
27.【答案】错误
【知识点】放大镜;凸透镜
【解析】【分析】凸透镜的镜片直径越大,其聚光的能力越强而与放大倍数无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只与凸透镜的焦距及物体到镜片的距离有关。故该说法错误。
28.【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自来水不是蒸馏水,虽然经过消毒处理,但是水中仍然会有微生物,题目说法错误。
29.【答案】正确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在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碘液的核心作用就是染色。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本身接近透明,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各部分结构对比度低,难以清晰分辨。碘液是一种碱性染料,能与细胞内的细胞核(尤其是染色体)等物质结合,使其呈现较深的颜色(通常为棕黄色),从而增强细胞结构的可见度,方便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细节(如细胞核、细胞壁的轮廓)。题目说法正确。
30.【答案】正确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生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呈现出多样性。不同生物的细胞在大小、形状、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动植物细胞有明确的细胞核。即使是同一生物体内的细胞,形态也各不相同:人体的神经细胞有长长的突起,红细胞是圆盘状,肌肉细胞呈纤维状,这些形态都是为了适应各自的功能(如传导信号、运输氧气、收缩运动)。题目说法正确。
31.【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鱼缸中的水变绿了,说明水中已滋生了大量藻类绿苔,应及时清除才是。水藻在晚间会吸收氧气,释放CO2,使鱼缸内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这就对鱼的生存造成了很大威胁。
32.【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馒头本身能提供营养物质,且含有一定水分,温度再适宜,正好能满足霉菌(真菌的一种)的生长和繁殖,使其孢子数量大增,使馒头发霉,形成菌落,如“毛状”。所以为了防止馒头霉变,要将它放在干燥、低温的环境中。故题干说法错误。
33.【答案】错误
【知识点】动物的分类;昆虫
【解析】【分析】判断动物是否属于昆虫,关键看是否符合三个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6 条腿,通常有翅膀。蚂蚁、苍蝇、蜻蜓都符合这些特征:身体分三段,6 条腿,属于昆虫。但蜘蛛不同,它的身体只有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有 8 条腿,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蛛形纲,而非昆虫纲。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34.【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极其微小的生物,直径通常在20-300 纳米之间,远小于细菌(约 1-5 微米)和细胞(动物细胞约 10-30 微米)。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约为 200 纳米,无法清晰观察病毒的形态和结构。而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成像,分辨率可达 0.1 纳米,能放大几十万到上百万倍,足以呈现病毒的外形(如球形、杆形、蝌蚪形)和内部结构。题目说法正确。
35.【答案】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成像特点与光学原理密切相关。普通光学显微镜主要通过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物体:物镜先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再将这个实像进一步放大为正立、放大的虚像。最终,人眼通过显微镜看到的是物体倒立、放大的像(相对于物体的原始方向)。例如,观察写有 “上” 字的玻片时,视野中会呈现 “下” 字;将玻片向左移动,视野中的像会向右移动,这也证明了像是倒立的。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36.【答案】
【知识点】生物细胞;微生物
【解析】【分析】罗伯特 胡克:1665 年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蜂窝状结构并命名为 “细胞”。
爱德华 詹纳:1796 年发明牛痘疫苗预防天花,是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开创免疫接种先河。
弗莱明:1928 年偶然发现青霉素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开启抗生素时代。
简 施旺麦丹:17 世纪通过显微镜首次观察到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是微生物观察的先驱。
巴斯德:提出 “病菌学说”,证明微生物是引发疾病的原因,奠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
列文虎克:17 世纪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血液,首次发现红细胞,还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
37.【答案】(1)A
(2)B
(3)A
(4)B
(5)①;④;⑥;③;⑤;②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生物细胞;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起支持保护作用,呈方形轮廓)、细胞质(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和细胞核(深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小点)。图中黑色小点是细胞核。A正确。
(2)显微镜成倒立的像(上下、左右均颠倒),即视野中物体的位置与玻片实际位置相反。A细胞在视野中位于右上方,实际玻片上A细胞的位置是左下方。要使 A 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完整观察),需向视野中A细胞所在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玻片:视野中A细胞实际在左下方,玻片应向右上方移动,才能让细胞向视野中央移动。B正确。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量成反比:放大倍数越小(低倍镜),视野范围越大,能观察到的细胞数量越多,但细胞个体较小;放大倍数越大(高倍镜),视野范围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量越少,但细胞细节更清晰。A正确。选项 B 换用高倍镜会减少视野中的细胞数量,不符合 “观察更多细胞” 的需求。选项 C 调节反光镜仅能改变视野亮度,与细胞数量无关。
(4)显微镜中,调节旋钮的作用是调整镜筒高度,使物像清晰。当视野图像模糊时,通过转动调节旋钮可精准调节焦距,让物像聚焦清晰。反光镜仅用于调节视野亮度,无法解决模糊问题;物镜的作用是放大物像,更换物镜会改变放大倍数,但不能直接使模糊的图像变清晰。因此,图像模糊时需通过调节旋钮调整焦距,故正确答案为 B。
(5)制作洋葱内表皮细胞玻片标本(临时装片)的核心步骤遵循 “擦→滴→撕→展→盖→染→吸” 的逻辑:①滴清水: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目的是保持细胞形态,防止细胞失水皱缩。④撕表皮: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下一小块透明的内表皮,这是观察的材料。⑥展平: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用镊子展平,避免细胞重叠,影响观察。③盖盖玻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侧先接触水滴,再缓缓放下,防止产生气泡。⑤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碘液(染色剂),使细胞结构(如细胞核)更清晰。②吸水:用吸水纸在盖玻片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整个标本,同时吸去多余液体。
(1)图中的小黑点是细胞核。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中,小黑点通常代表细胞核,因为细胞核在染色后颜色较深。故选A。
(2)如果小科想观察到完整的A细胞,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将玻片标本向右上移动。 显微镜成倒立的像,标本的移动方向,与视野中的像移动方向相反。细胞位于视野的右上方边缘,需要将玻片标本向相同方向移动,以便将细胞移到视野中央。故选B。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所观察到的范围之间的关系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大,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相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小,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所以要使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更多,应该是放大倍数更小的显微镜,即低倍显微镜。故选A。
(4)在显微镜的使用中过程中,可以调出更清晰的物像的是细准焦螺旋,所以此时可以转动调节旋钮调出更清晰的物像。故选B。
(5)显微镜下观察的洋葱:材料: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水、载玻片、针、盖被片、吸水纸、纱布。方法: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④用镊子把撕下的洋葱内表皮⑥将洋葱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展平③盖好盖玻片⑤染色②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
【答案】38.A
39.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视野大小的关系是相反的:放大倍数越高,能看到的视野范围就越小。
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步骤如下:先准备两个放大镜,接着调整这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能清晰地看到物体的图像,最后把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住就行。
38.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成反比: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能观察到的物体整体范围越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只能看到物体的局部细节。选项中 15 倍放大倍数最小,其视野范围最大,能观察到物体更完整的整体形态;而 30 倍、50 倍放大倍数更大,视野范围依次缩小,观察到的物体局部更清晰,但整体范围更小。因此,要获得最大的视野,应选择放大倍数最小的 15 倍显微镜,故正确答案为 A。
39.组装简易显微镜的核心逻辑是先调整镜片位置找到清晰图像,再固定位置,具体步骤解析如下:③上下调整镜片距离:组装时,需先将两片镜片(物镜和目镜)初步安装,通过上下移动调整两者间距,这是寻找清晰图像的基础操作。①找到最大、最清晰的图像:在调整距离的过程中,逐步聚焦,直至观察到最大且清晰的物像,这是确定镜片最佳位置的关键。②固定镜片:当清晰图像出现后,需将镜片的位置固定,避免因晃动导致焦距改变,确保后续观察稳定。
1 / 1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10月月考科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2024六上·自贡月考)光学显微镜的镜头一般是由( )组成的。
A. B. C.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光学显微镜的镜头一般由目镜和物镜组成,且两个镜头都属于凸透镜,皆具有放大功能,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一个凸透镜一个凹透镜,C选项两个凹透镜。
2.(2024六上·自贡月考)下列生物不是由细胞组成的是( )。
A.病毒 B.细菌 C.草履虫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判断生物是否由细胞组成,需明确不同生物的结构特点: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繁殖,因此不是由细胞组成。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有细胞壁、细胞膜等基本细胞结构。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细胞,能独立完成呼吸、运动等生命活动。三者对比可知,只有病毒无细胞结构。
3.(2024六上·自贡月考)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主要是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 ),它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A.叶绿体 B.细胞壁 C.细胞核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叶片呈现绿色并能进行光合作用,关键在于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这种物质能吸收光能,且对绿光反射较多,使叶片呈现绿色。同时,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A正确。
4.(2024六上·自贡月考)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
【解析】【分析】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核心是避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正确操作: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轻轻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这时水滴会沿着盖玻片的边缘向两边散开,然后再缓缓放平盖玻片。这样能让空气被水排开,减少气泡产生。如果直接把盖玻片盖在水滴上,容易让空气留在盖玻片下形成气泡,气泡在显微镜下会呈现黑边圆形,干扰对标本的观察。B符合题意。
5.(2024六上·自贡月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是不同的,动物细胞没有( )。
A.细胞核 B.细胞壁 C.细胞膜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体形极微,在显微镜下始能窥见,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与细胞质构成,表面有细胞膜。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和液泡,还有线粒体。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中则无。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等机能。B选项符合题意。
6.(2024六上·自贡月考)取鱼缸里的水,倒入装有( )的烧杯中,一个星期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大量的霉点。
A.食盐 B.酒精 C.干草
【答案】C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干草中含有有机物质,一个星期后开始分解,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会在水中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霉点。食盐和酒精则不具有这样的效果,食盐可能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酒精则是一种消毒剂,可以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故选C。
7.(2024六上·自贡月考)下列关于微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微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
B.微生物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C.所有的微生物都非常细小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它们身体微小,构造简单,也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微生物分布广泛,繁殖快,并且类型多样,它们在自然界的物质转化和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平菇、香菇、银耳、虫草菌等是能够食用或药用的食用菌,它们都属于微生物,但它们个体较大,用肉眼就可以看到。故选C。
8.(2024六上·自贡月考)学习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后,小方看到了“草履虫”,他看到的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草履虫是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属于单细胞动物,具有独特的形态和运动特征:身体呈倒草鞋形,靠体表的纤毛摆动旋转前进,在显微镜下容易识别。B正确。
9.(2024六上·自贡月考)用下图所示的放大镜镜片观察同一物体,视野最小的镜片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起程度相关,凸起越明显,放大倍数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体细节越清晰,但能看到的范围(视野)越小;反之,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但物体细节较模糊。A放大倍数最大,视野最小。
10.(2024六上·自贡月考)下列使用显微镜的步骤中,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安放→对光→调焦→上片→观察
B.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C.对光→安放→调焦→上片→观察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使用需遵循科学流程,核心是先准备再操作,逐步聚焦观察。第一步 “安放”:将显微镜放在平稳桌面,安装好目镜和物镜,这是基础准备。第二步 “对光”:转动反光镜和光圈,使视野明亮,为后续观察提供光线条件。第三步 “上片”:将临时装片放在载物台并固定,确保观察对象处于视野范围内。第四步 “调焦”: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眼睛看物镜避免压坏玻片),再缓缓上升找到物像,最后用细准焦螺旋调清晰。第五步 “观察”:调清晰后正式观察。B正确。
11.(2024六上·自贡月考)把印有很小的英文字母“b”的薄纸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图像是英文字母( )。
A.p B.q C.d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即上下、左右都颠倒(相当于旋转 180 度)。当观察字母 “b” 时,上下颠倒后竖线在下、圆圈在上,左右颠倒后圆圈从右侧移到左侧,整体呈现 “q” 的形状。B正确。
12.(2024六上·自贡月考)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叶片,图像大小和视野的关系是( )。
A.图像越大,视野越大
B.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C.没有规律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直接影响图像大小和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高,看到的叶片图像越大,但能观察到的叶片范围(视野)越小;反之,放大倍数越低(如肉眼),图像越小,视野越大。三者对比:肉眼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大;放大镜放大倍数中等,图像比肉眼看到的大,视野比肉眼小;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大,图像最清晰、最大,但视野最小。这一规律在观察同一物体时普遍适用。B正确。
13.(2024六上·自贡月考)下列食物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利用到微生物的是( )
A.面包 B.酸奶 C.豆腐
【答案】C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常被用于发酵等过程,而豆腐的制作无需微生物参与。面包制作利用酵母菌发酵,酵母菌分解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包蓬松。酸奶制作依靠乳酸菌发酵,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形成酸奶的酸味和质地。豆腐的制作是通过物理和化学变化:大豆磨浆后煮制,再加入石膏或卤水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凝固,整个过程没有微生物的参与。
14.(2024六上·自贡月考)下列物体中,( )的内部不存在细胞。
A.松树 B.蝗虫 C.玻璃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细胞;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都由细胞构成。
A.松树属于植物,其根、茎、叶等器官均由植物细胞组成,细胞内有细胞壁、叶绿体等结构。
B.蝗虫属于动物,其身体由动物细胞构成,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可完成运动、代谢等生命活动。
C.玻璃是一种人工制造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通过石英砂等原料高温熔融冷却形成,属于非生物。它没有生命活动,也不具备细胞结构。
故答案为:C。
15.(2024六上·自贡月考)下图中,( )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体血液红细胞的图像。
A. B. C.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人体血液红细胞是高度特化的细胞,其形态和结构与其运输氧气的功能紧密相关:形态: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这种形态能增大表面积,提高氧气交换效率。结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众多细胞器,细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这是其与其他细胞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分布:在血液中数量极多,视野中通常呈现密集排列的状态。B选项是洋葱表皮细胞,C选项是肌细胞。A选项正确。
16.(2024六上·自贡月考)如下图,( )不具有放大功能。
A.水滴 B.玻璃棒 C.玻璃片
【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A 水滴:水滴呈中间厚边缘薄的凸透镜形态,能通过光的折射放大物体。
B 玻璃棒:其圆柱形结构类似凸透镜,边缘到中心的厚度变化可产生放大效果。
C 玻璃片:为平面结构,厚度均匀,光线通过时不发生折射汇聚,因此不具备放大功能。
17.(2024六上·自贡月考)有关显微技术发展历史的过程正确的是( )。
A.放大镜——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B.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答案】C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显微技术的发展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光学到电子再到扫描探针的路径。放大镜是最早的放大工具,利用单一透镜放大物体,放大倍数有限。随后,光学显微镜出现,通过多透镜组合实现更高放大(最高约 1500 倍),可观察细胞等微观结构,罗伯特 胡克、列文虎克等科学家借此取得重要发现。20 世纪 30 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利用电子束代替可见光,放大倍数达百万级,能观察病毒、细胞器细节等。20 世纪 80 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问世,借助量子隧道效应,可观察原子级结构,是纳米技术的重要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技术进步对微观世界探索的推动,故正确顺序为 C。
18.(2024六上·自贡月考) 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
B.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A 正确:生物细胞因功能差异形态多样,如植物叶肉细胞呈多边形含叶绿体,动物红细胞为圆盘状,不同生物细胞结构和形态存在特异性。
B 错误:并非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如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该说法忽略了非细胞生物的存在。
C 正确:叶肉细胞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含有叶绿体,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19.(2024六上·自贡月考)如图甲、乙所示,两个装水的玻璃容器的水中各有一个小球。从容器侧面观察,两个小球大小相同。如果将小球从水中取出比较,结果是( )。
A.甲容器里的小球大
B.乙容器里的小球大
C.两个容器里的小球一样大
【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观察可知,甲玻璃容器是凸面的,相当于一个凸面镜,具有放大功能,乙容器是一个屏幕玻璃面,不具有放大功能,两个容器中的小球在外面看起来一样大,由于甲小球被放大后才和乙里面小球看起来一样大,乙没有被放大,说明原本小球是乙里面的更大。选项B正确。
20.(2024六上·自贡月考)下列对于显微镜使用时出现的现象,处理方式不正确的是( )。
A.观察时发现很暗,看不清:换一个角度重新对光
B.视野中的图像模糊不清:转动调节旋钮
C.观察到洋葱细胞有重叠:换一台显微镜重新观察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使用中遇到的问题需针对性处理,而观察到细胞重叠并非显微镜本身的问题,无需更换设备。
A.视野暗可能是对光不当,换角度重新对光可调整光线进入量,方法正确。
B.图像模糊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低倍镜)或细准焦螺旋(高倍镜)可调节清晰度,操作合理。
C.洋葱细胞重叠是因材料未展平,应重新制作装片(展平材料),而非换显微镜,此处理方式错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1.(2024六上·自贡月考)我们自制的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 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 。
【答案】目镜;物镜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光学系统由目镜和物镜组成,二者都是凸透镜,功能不同。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作用是将物镜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供人眼观察,这与显微镜中目镜的功能一致 —— 目镜靠近眼睛,负责二次放大图像。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作用是先对物体进行第一次放大,形成一个放大的实像,这与显微镜中物镜的功能匹配 —— 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负责初次放大物体。
22.(2024六上·自贡月考)昆虫头上的 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答案】触角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昆虫的 “嗅觉系统” 集中在头部的触角上,这是它们感知气味的核心器官。触角的表面分布着大量细小的嗅觉感受器(如毛状、刺状或板状结构),这些结构能捕捉空气中的化学分子,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帮助昆虫分辨食物、配偶、天敌或栖息地的气味。不同昆虫的触角形态各异(如蝴蝶的棒状、蜜蜂的膝状、蚊子的丝状),但无论形态如何,其核心功能都是通过嗅觉感受器检测气味。例如,蚂蚁依靠触角分辨同伴留下的信息素,蜜蜂通过触角寻找花蜜的气味,这些行为都依赖触角的嗅觉功能。因此,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23.(2024六上·自贡月考)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 和 单位。
【答案】结构;功能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构成单位,这一结论由细胞学说明确提出。从结构层面看,除病毒外,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单细胞生物仅一个细胞就是完整个体,多细胞生物则由众多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器官,进而构成生物体,因此细胞是基本的结构单位。从功能层面看,细胞具有独立的代谢系统,能完成呼吸、分裂、物质交换等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的各项生命功能(如消化、运动)最终都依赖细胞的协同作用实现,所以细胞也是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4.(2024六上·自贡月考)如果水中微小的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 ,再在上面滴一滴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 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
【答案】棉花纤维;吸水纸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观察水中微小生物时,若其运动迅速,需限制活动范围以方便观察。放少量棉花纤维:棉花纤维质地疏松,能形成物理障碍,减缓微生物的运动速度,同时不影响观察视野,这是简单有效的限制方法。用吸水纸吸走多余水分:水分减少会缩小微生物的活动空间,使其运动变缓。操作时从盖玻片边缘吸水,可避免直接触碰样本,保护观察对象。这两种方法均通过改变环境条件(空间或水分)限制微生物活动,确保能清晰观察其形态和行为,是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时的常用技巧。
25.(2024六上·自贡月考)放大镜又叫 ,镜片是透明的,中央 、边缘 。
【答案】凸透镜;厚;薄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的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为什么叫凸透镜呢?因为它的样子像中间鼓起来的小球的一部分,光线透过它的时候会 “拐弯”,把东西放大。我们用放大镜看蚂蚁,能清楚地看到蚂蚁的腿和触角;看报纸上的小字,字会变得大大的,方便阅读。这都是因为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让光线聚集起来,形成了放大的像。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6.(2024六上·自贡月考)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小露珠落在树叶上时,因为表面张力会形成中间厚、边缘薄的球状凸起,相当于一个天然的凸透镜。凸透镜的放大原理是通过折射光线,使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更大的像。露珠的透明特性和弧形结构,能像放大镜一样让光线发生偏折,从而把叶片纹理、小虫等物体的图像放大。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盛水的圆形玻璃杯侧面,也能暂时充当放大镜使用,这和露珠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了 “中间厚、边缘薄” 的透明结构对光线的折射作用。
27.(2024六上·自贡月考)放大镜的镜片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放大镜;凸透镜
【解析】【分析】凸透镜的镜片直径越大,其聚光的能力越强而与放大倍数无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只与凸透镜的焦距及物体到镜片的距离有关。故该说法错误。
28.(2024六上·自贡月考)自来水是经过消毒处理的,水中不会有微生物。(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自来水不是蒸馏水,虽然经过消毒处理,但是水中仍然会有微生物,题目说法错误。
29.(2024六上·自贡月考)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碘液的作用是染色。(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在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碘液的核心作用就是染色。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本身接近透明,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各部分结构对比度低,难以清晰分辨。碘液是一种碱性染料,能与细胞内的细胞核(尤其是染色体)等物质结合,使其呈现较深的颜色(通常为棕黄色),从而增强细胞结构的可见度,方便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细节(如细胞核、细胞壁的轮廓)。题目说法正确。
30.(2024六上·自贡月考)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生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呈现出多样性。不同生物的细胞在大小、形状、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动植物细胞有明确的细胞核。即使是同一生物体内的细胞,形态也各不相同:人体的神经细胞有长长的突起,红细胞是圆盘状,肌肉细胞呈纤维状,这些形态都是为了适应各自的功能(如传导信号、运输氧气、收缩运动)。题目说法正确。
31.(2024六上·自贡月考)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鱼缸中的水变绿了,说明水中已滋生了大量藻类绿苔,应及时清除才是。水藻在晚间会吸收氧气,释放CO2,使鱼缸内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这就对鱼的生存造成了很大威胁。
32.(2024六上·自贡月考)为了防止馒头霉变,要将它放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微生物与健康;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馒头本身能提供营养物质,且含有一定水分,温度再适宜,正好能满足霉菌(真菌的一种)的生长和繁殖,使其孢子数量大增,使馒头发霉,形成菌落,如“毛状”。所以为了防止馒头霉变,要将它放在干燥、低温的环境中。故题干说法错误。
33.(2024六上·自贡月考)蚂蚁、苍蝇、蜘蛛、蜻蜓等动物都属于昆虫。(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动物的分类;昆虫
【解析】【分析】判断动物是否属于昆虫,关键看是否符合三个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6 条腿,通常有翅膀。蚂蚁、苍蝇、蜻蜓都符合这些特征:身体分三段,6 条腿,属于昆虫。但蜘蛛不同,它的身体只有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有 8 条腿,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蛛形纲,而非昆虫纲。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34.(2024六上·自贡月考)我们应该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病毒是一类极其微小的生物,直径通常在20-300 纳米之间,远小于细菌(约 1-5 微米)和细胞(动物细胞约 10-30 微米)。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约为 200 纳米,无法清晰观察病毒的形态和结构。而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束成像,分辨率可达 0.1 纳米,能放大几十万到上百万倍,足以呈现病毒的外形(如球形、杆形、蝌蚪形)和内部结构。题目说法正确。
35.(2024六上·自贡月考)借助显微镜,我们看到的是物体正立、放大的像。(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成像特点与光学原理密切相关。普通光学显微镜主要通过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物体:物镜先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再将这个实像进一步放大为正立、放大的虚像。最终,人眼通过显微镜看到的是物体倒立、放大的像(相对于物体的原始方向)。例如,观察写有 “上” 字的玻片时,视野中会呈现 “下” 字;将玻片向左移动,视野中的像会向右移动,这也证明了像是倒立的。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四、连线题。(每线2分,共12分)
36.(2024六上·自贡月考)请将下列人物和他的成就连起来。
罗伯特·胡克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疫苗
爱德华 发现了青霉素
弗莱明 第一个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
简·施旺麦丹 发现血液红细胞
巴斯德 第一个发现细胞
列文虎克 把微生物和疾病联系起来
【答案】
【知识点】生物细胞;微生物
【解析】【分析】罗伯特 胡克:1665 年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蜂窝状结构并命名为 “细胞”。
爱德华 詹纳:1796 年发明牛痘疫苗预防天花,是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开创免疫接种先河。
弗莱明:1928 年偶然发现青霉素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开启抗生素时代。
简 施旺麦丹:17 世纪通过显微镜首次观察到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是微生物观察的先驱。
巴斯德:提出 “病菌学说”,证明微生物是引发疾病的原因,奠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
列文虎克:17 世纪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血液,首次发现红细胞,还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
五、实验探究。(共18分)
37.(2024六上·自贡月考)如图是小科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的小黑点是(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液泡
(2)如果小科想观察到完整的A细胞,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A.将玻片标本向左下移动
B.将玻片标本向右上移动
C.将显微镜向右上移动
(3)如果小科想观察到更多的细胞,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A.换用低倍镜 B.换用高倍镜 C.调节反光镜
(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图像非常模糊(如图所示), 此时应该转动( ),直到图像清晰。
A.反光镜 B.调节旋钮 C.物镜
(5)制作洋葱内表皮细胞玻片标本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 、 、 、 、 (填序号)。
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③盖好盖玻片④用镊子把撕下的洋葱内表皮⑤染色⑥将洋葱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展平
【答案】(1)A
(2)B
(3)A
(4)B
(5)①;④;⑥;③;⑤;②
【知识点】制作显微标本;生物细胞;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起支持保护作用,呈方形轮廓)、细胞质(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和细胞核(深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小点)。图中黑色小点是细胞核。A正确。
(2)显微镜成倒立的像(上下、左右均颠倒),即视野中物体的位置与玻片实际位置相反。A细胞在视野中位于右上方,实际玻片上A细胞的位置是左下方。要使 A 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完整观察),需向视野中A细胞所在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玻片:视野中A细胞实际在左下方,玻片应向右上方移动,才能让细胞向视野中央移动。B正确。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量成反比:放大倍数越小(低倍镜),视野范围越大,能观察到的细胞数量越多,但细胞个体较小;放大倍数越大(高倍镜),视野范围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量越少,但细胞细节更清晰。A正确。选项 B 换用高倍镜会减少视野中的细胞数量,不符合 “观察更多细胞” 的需求。选项 C 调节反光镜仅能改变视野亮度,与细胞数量无关。
(4)显微镜中,调节旋钮的作用是调整镜筒高度,使物像清晰。当视野图像模糊时,通过转动调节旋钮可精准调节焦距,让物像聚焦清晰。反光镜仅用于调节视野亮度,无法解决模糊问题;物镜的作用是放大物像,更换物镜会改变放大倍数,但不能直接使模糊的图像变清晰。因此,图像模糊时需通过调节旋钮调整焦距,故正确答案为 B。
(5)制作洋葱内表皮细胞玻片标本(临时装片)的核心步骤遵循 “擦→滴→撕→展→盖→染→吸” 的逻辑:①滴清水: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目的是保持细胞形态,防止细胞失水皱缩。④撕表皮: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下一小块透明的内表皮,这是观察的材料。⑥展平: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用镊子展平,避免细胞重叠,影响观察。③盖盖玻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侧先接触水滴,再缓缓放下,防止产生气泡。⑤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加碘液(染色剂),使细胞结构(如细胞核)更清晰。②吸水:用吸水纸在盖玻片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整个标本,同时吸去多余液体。
(1)图中的小黑点是细胞核。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中,小黑点通常代表细胞核,因为细胞核在染色后颜色较深。故选A。
(2)如果小科想观察到完整的A细胞,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将玻片标本向右上移动。 显微镜成倒立的像,标本的移动方向,与视野中的像移动方向相反。细胞位于视野的右上方边缘,需要将玻片标本向相同方向移动,以便将细胞移到视野中央。故选B。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所观察到的范围之间的关系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大,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相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小,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所以要使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更多,应该是放大倍数更小的显微镜,即低倍显微镜。故选A。
(4)在显微镜的使用中过程中,可以调出更清晰的物像的是细准焦螺旋,所以此时可以转动调节旋钮调出更清晰的物像。故选B。
(5)显微镜下观察的洋葱:材料: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水、载玻片、针、盖被片、吸水纸、纱布。方法: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④用镊子把撕下的洋葱内表皮⑥将洋葱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展平③盖好盖玻片⑤染色②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
六、显微镜的使用。(每空2分,共4分)
(2024六上·自贡月考)学习了微小世界单元内容之后,状状对微小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和同学在课后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38.他做了下列几种放大倍数的简易显微镜,用来观察同一物体时,视野最大的是( )。
A.15倍 B.30倍 C.50倍
39.组装简易显微镜的步骤:①找到最大、最清晰的图像;②固定镜片;③上下调整镜片距离。正确的顺序是( )。
A.②③① B.③①② C.①③②
【答案】38.A
39.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视野大小的关系是相反的:放大倍数越高,能看到的视野范围就越小。
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步骤如下:先准备两个放大镜,接着调整这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能清晰地看到物体的图像,最后把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住就行。
38.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成反比: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能观察到的物体整体范围越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只能看到物体的局部细节。选项中 15 倍放大倍数最小,其视野范围最大,能观察到物体更完整的整体形态;而 30 倍、50 倍放大倍数更大,视野范围依次缩小,观察到的物体局部更清晰,但整体范围更小。因此,要获得最大的视野,应选择放大倍数最小的 15 倍显微镜,故正确答案为 A。
39.组装简易显微镜的核心逻辑是先调整镜片位置找到清晰图像,再固定位置,具体步骤解析如下:③上下调整镜片距离:组装时,需先将两片镜片(物镜和目镜)初步安装,通过上下移动调整两者间距,这是寻找清晰图像的基础操作。①找到最大、最清晰的图像:在调整距离的过程中,逐步聚焦,直至观察到最大且清晰的物像,这是确定镜片最佳位置的关键。②固定镜片:当清晰图像出现后,需将镜片的位置固定,避免因晃动导致焦距改变,确保后续观察稳定。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