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4分)
1.(2024六上·通道期中)所有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 )
2.(2024六上·通道期中)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当南半球是白天时,北半球就是黑夜。( )
3.(2024六上·通道期中)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不要用摸过洋葱的手揉眼睛。( )
4.(2024六上·通道期中)上午,放在操场上圭表的影子会越来越短。( )
5.(2024六上·通道期中)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 )
6.(2024六上·通道期中)上海市位于湖南省的东面,但上海和湖南每天同时迎来黎明。( )
7.(2024六上·通道期中)苍蝇的眼睛是由许多的小眼睛组合而成的,可以观察到很大的范围。( )
8.(2024六上·通道期中)当地球距离太阳最近时,我们正好处于火热的夏天。( )
9.(2024六上·通道期中)人体血液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
10.(2024六上·通道期中)根据动物主要的活动时间,可以将动物分为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 )
11.(2024六上·通道期中)洋葱表皮上的细胞像一个个小房间,中间的小黑点是液泡。( )
12.(2024六上·通道期中)地球自转和公转过程中,地轴虽然是倾斜的,但是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3.(2024六上·通道期中)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日心说的观点是( )。
A.地球是球形的 B.太阳在宇宙的中心 C.地球在宇宙的中心
14.(2024六上·通道期中)分别用肉眼或借助工具观察叶片的图像,其中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是( )。
A.
B.
C.
15.(2024六上·通道期中)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位于中国大陆的最东端,夏季北京时间3时左右迎来中国的第一缕阳光,而位于新疆西南部的喀什小镇,夏季日落要到北京时间22时半左右。这是因为( )。
A.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C.地球在公转
16.(2024六上·通道期中)当发生疫情时,为了保护人类生命安全,科学家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是( )。
A.疫苗 B.病毒 C.抗生素
17.(2024六上·通道期中)地球在公转和自转时,如果地轴竖直不再倾斜。地球上可能不会出现( )。
A.太阳东升西落 B.四季变化 C.昼夜交替
18.(2024六上·通道期中)在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小明往水中滴了一滴营养液,刚滴下去时,微生物迅速游走了,过了2分钟,大部分微生物都聚集到营养液附近。从中不是我们获得有用信息的是( )。
A.微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
B.微生物游得很快
C.微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19.(2024六上·通道期中)正午时分,阳光照到大地和地面都有一个夹角,那么下列节日中,夹角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元旦
B.劳动节、国庆节、元旦、儿童节
C.儿童节、劳动节、国庆节、元旦
20.(2024六上·通道期中)如果用手持式简易显微镜观察汉字“上”,看到的图像将会是( )。
A. B. C.
21.(2024六上·通道期中)下列是三个同学画的地球内部结构模型中,比例最合理的是( )。
A. B. C.
22.(2024六上·通道期中)( )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结构,他将观察到的“小房子”命名为细胞。
A.伽利略 B.罗伯特胡克 C.列文虎克
23.(2024六上·通道期中)下列不属于昼夜交替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大雁南飞 B.猫头鹰昼伏夜出 C.雄鸡报晓
24.(2024六上·通道期中)小明想自己培养微生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可以利用干草来培养微生物
B.草履虫是一种结构简单的昆虫
C.最好用池塘水来培养微生物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5.(2024六上·通道期中)用干净的手摸一摸放大镜的镜片,放大镜的镜片边缘 ,中间 ,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放大的倍数与它的 是密切相关的。小明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发现指纹图像较小,为了能看到更大的图像,接下来他的做法是 。
26.(2024六上·通道期中)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在 形成的,而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与地球的 有关。(选填“自转”或“公转”)
27.(2024六上·通道期中)如图是科学小组在显微镜下观察某生物标本时的视野,若要使视野①转换成视野②,则应向 移动标本才能实现。若看到的图像不清晰,应转动 。
28.(2024六上·通道期中)哥白尼创立了“ ”,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名著 。
29.(2024六上·通道期中)空气潮湿温暖时,正是各种霉菌 和 的最佳时机,因此,保持 可以防霉。
30.(2024六上·通道期中)在地球的南北极附近,会出现天空总是亮的极昼或天空总是黑的极夜。那么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的 、 和地轴倾斜有关。
四、连线题(共5分)
31.(2024六上·通道期中)下面是“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请把两边相关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先看到红色纸片 地球
围成一圈的同学 太阳
红色纸片 地球的自转
按某种方向转动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
贴上地名方位标志的同学 迎来黎明
五、综合题(每空1分,共20分)
32.(2024六上·通道期中)根据你学过显微镜的使用,完成下面问题:
(1)在下图中的方框内把显微镜结构名称填写出来。
(2)使用上图仪器时,首先要调节 完成对光。
(3)装片放在载物台上后,要先使镜筒 ,然后再慢慢 ,直至看到标本的像。(填“上升”或“下降”)
(4)如果按照(3)的操作始终没有看到标本的像。可能的原因是 。
(5)某显微镜目镜有10×和20×,物镜有8×和45×,用这台显微镜观察,最大放大倍数是 倍。
(6)如图所示,在一个视野中看到一行细胞,此时显微镜镜头的示数是10×和10×。如果此时将镜头换成10×和40×,那么在这个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数目将会 。(填“增多”或“减少”)
33.(2024六上·通道期中)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题目。
(1)当地球公转到 位置时,正是我国春光明媚的季节。
(2)当地球公转到 位置时,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比黑夜时间长。
(3)小明同学每天上午放学时,只要有太阳,总是习惯性地观察学校操场中竖立的国旗旗杆影子,当地球公转到 位置时,旗杆的影子最长。
(4)当地球公转到C、D位置,分别对应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 和 。
A.冬至 B.夏至 C.春分 D.冬至
(5)如果北极圈内出现了极夜现象时,这时地球转到了 位置。
34.(2024六上·通道期中)请你设计一个探究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随四季变化的规律。
探究计划
探究的问题: 。
我的猜想: 。
需要的器材: 。
探究步骤设计: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并非所有微生物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的统称,其中多数个体微小(如细菌直径约 0.5-5 微米),需显微镜辅助观察。但部分真菌(如蘑菇、木耳)属于微生物范畴,其肉眼可见的子实体可直接观察;一些藻类微生物(如大型海藻)也能被肉眼察觉。因此,“所有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 的说法不准确。
2.【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一半是白天,未被照亮的一半是黑夜。 但是,当南半球是白天时,北半球不一定就是黑夜。因为地球是围绕地轴自转的,并且地轴是倾斜的,同时地球还在围绕太阳公转。 昼夜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在某一时刻,全球被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昼半球中可能同时包含南半球和北半球的部分地区,夜半球同样可能同时包含南半球和北半球的部分地区。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南半球和北半球可能同时处于白天,也可能同时处于黑夜,还可能一个处于白天一个处于黑夜。
3.【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洋葱细胞含刺激性物质(如蒜氨酸酶),接触后会刺激皮肤和黏膜。用摸过洋葱的手揉眼睛时,这些物质会进入眼内,引发眼部刺痛、流泪、红肿等不适。为避免此类情况,实验操作后需洗手,且不要用接触过洋葱的手揉眼睛,故该说法正确。
4.【答案】正确
【知识点】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圭表是利用太阳影子测量时间的工具。上午,太阳从东方升起后逐渐向南方移动,高度角不断增大(从低到高)。物体的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角成反比: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因此从上午开始到正午前,操场上圭表的影子会随太阳升高而越来越短,该说法正确。
5.【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自然界的生物体并非都由多细胞组成,存在单细胞生物。例如,草履虫、变形虫、细菌等,整个生物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个细胞能独立完成呼吸、繁殖、代谢等所有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如植物、动物)由多个细胞分工合作形成,但单细胞生物的存在直接否定了 “所有生物体都由多细胞组成” 的说法,故该表述错误。
6.【答案】错误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区比西边先迎来黎明。上海市位于湖南省东面,经度更靠东,因此上海会比湖南更早迎来黎明,而非同时。两地存在经度差异,导致日出时间不同,东边的上海日出更早,故该说法错误。
7.【答案】正确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苍蝇的眼睛属于复眼,由数千个结构相同的小眼(单眼)紧密排列组成。每个小眼能独立感知光线和成像,多个小眼的视野叠加后,使苍蝇拥有极广的观察范围(接近360度),可同时监测前后、左右的动态。这种结构是昆虫适应环境的进化结果,故该说法正确。
8.【答案】错误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离太阳最近的位置叫近日点,通常在1月初。此时北半球处于冬季,南半球是夏季。季节变化主要由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决定,而非日地距离。因此地球离太阳最近时,北半球并非夏天,该说法错误。
9.【答案】正确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身体各组织;同时,它也能携带部分二氧化碳(约20%),将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回肺部排出。其余二氧化碳主要通过血浆运输,但红细胞是气体运输的核心载体,故该说法正确。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动物主要活动时间,可分为昼行性动物(如鸟类、多数哺乳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如蝙蝠、猫头鹰)。昼行性动物适应白天活动,视觉等感官适合强光环境;夜行性动物则在夜间活跃,往往具有发达的听觉、嗅觉或特殊视觉(如夜视能力)。这种分类是对动物生态习性的基本划分,故该说法正确。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根据对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洋葱表皮上一个个小房子似的结构,是洋葱的表皮细胞,里面的小黑点是细胞核。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在自转和公转时,地轴始终保持约66.5°的倾斜角度,且倾斜方向固定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这种稳定的倾斜是形成四季更替的关键:公转中太阳直射点因倾斜方向不变而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导致各地受热差异随季节变化。因此该说法正确。
13.【答案】C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日心说的核心观点是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转(B属于其观点)。同时,日心说认可地球是球形的(A属于其观点)。而 “地球在宇宙的中心” 是地心说的核心观点,与日心说完全对立,因此不属于日心说的观点。C符合题意。
14.【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较低(通常几倍到几十倍),能观察到叶片的表皮、叶脉的大致分布、叶肉的纹理等较明显的结构,但无法看到细胞等微观结构。肉眼只能看到叶片的整体形态(如形状、颜色、边缘特征);显微镜则能观察到细胞、气孔等细微结构。B正确。
15.【答案】B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东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西边的地点后看到日落,形成时间差异。抚远位于中国最东端,喀什位于西部,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抚远日出早、喀什日落晚,与题干现象一致。A项 “自东向西自转” 与实际不符;C项公转主要影响四季变化,与昼夜时间差异无关。故答案为B。
16.【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疫苗是科学家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经过减毒、灭活等处理制成的生物制品,可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预防相应疾病,在疫情中能有效保护生命安全。B项病毒是致病病原体,并非保护工具;C项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对病毒引起的疫情无效。因此,符合题意的是A。
17.【答案】B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轴倾斜是地球四季变化的关键原因。地球公转时,倾斜的地轴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使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随季节变化,从而形成四季。若地轴竖直,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各地受热均匀,季节差异消失。而A项 “太阳东升西落” 和C项 “昼夜交替” 均由地球自转引起,与地轴是否倾斜无关,仍会存在。故答案为B。
18.【答案】B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题干中,微生物最终聚集到营养液附近,说明它们需要营养;从 “迅速游走” 到 “聚集” 的行为变化,体现了微生物能对外界刺激(营养液)做出反应。而 “游得很快” 只是对瞬间现象的描述,未涉及微生物的生存需求或基本特性,不属于有价值的科学信息。因此答案为B。
19.【答案】C
【知识点】日影与方向
【解析】【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关,直射点越靠近当地纬度,夹角越大。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夏至(6月22日前后)夹角最大,冬至(12月22日前后)最小。选项中节日日期:儿童节(6月1日)接近夏至,劳动节(5 月1日)次之,国庆节(10月1日)较晚,元旦(1月1日)接近冬至。因此夹角从大到小为:儿童节>劳动节>国庆节>元旦,对应选项C。
20.【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 “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汉字 “上” 经过显微镜观察后,会变成倒立且左右翻转的形态。选项C正确。
21.【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厚度约5-70千米,地幔约2900千米,地核约3400千米。比例上,地壳应最薄(仅占极小部分),地幔厚度占比最大,地核厚度介于二者之间。选项C正确。
22.【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其结构像蜂巢一样由许多小室组成,他将这些小室命名为 “细胞”。伽利略是天文学家,主要贡献在天文观测和力学领域;列文虎克虽改进了显微镜并发现了微生物,但并未命名 “细胞”。因此,正确答案是B。
23.【答案】A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昼夜交替会导致生物形成昼夜节律行为。猫头鹰昼伏夜出是适应夜间活动的节律,受昼夜交替影响;雄鸡报晓是对黎明的反应,属于昼夜节律的体现。而大雁南飞是因季节变化(气温、食物等)引发的迁徙行为,主要受季节交替影响,与昼夜交替无关。因此答案为A。
24.【答案】B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A.正确。干草经浸泡后,其有机物可吸引环境中的微生物繁殖,是常用的简易培养方法。
B.错误。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原生动物,无细胞分化,而昆虫是多细胞节肢动物(如蝗虫),二者分类完全不同。
C.正确。池塘水中含有丰富的天然微生物及营养物质,适合作为培养基的初始水源,比自来水更易成功。
综上,错误说法为B,混淆了原生动物与昆虫的类别。
25.【答案】薄;厚;凸度;增大手指到放大镜的距离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镜片为凸透镜,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中间与边缘厚度相差越大,放大倍数越高。用放大镜观察时,物距(物体到镜片的距离)影响成像大小。在一定范围内,物距增大,像会变大。因此,指纹图像较小时,适当增大放大镜与指纹的距离(需在焦距范围内,保证图像清晰)即可看到更大的像。
26.【答案】自转;公转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称为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观测者会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这是自转导致的昼夜交替现象的体现。地球同时绕太阳沿椭圆形轨道进行公转,公转周期约为365天。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且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使各地获得的太阳热量随季节变化,从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因此,太阳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相关,四季交替与地球公转相关。
27.【答案】左下方;调节旋钮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成倒像(上下、左右均颠倒),视野①中物像在左下方,实际标本位置也在右上方。要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如视野②),需向物左下方移动标本,才能使物像向左上方移动至中央。观察时,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接近标本,再反向调节找到模糊物像;若图像不清晰,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其调节幅度小,可精确调至清晰,避免因粗准焦螺旋调节幅度过大导致物像模糊或压坏标本。
28.【答案】日心说;天体运行论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他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创立了 “日心说”(太阳中心说),推翻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 “地心说”(地球为宇宙中心)。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等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这一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哥白尼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天体运行论》中,该书于他临终前(1543年)出版。这部著作不仅是天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也对科学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29.【答案】繁殖;生长;低温干燥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霉菌属于真菌,其生长和繁殖依赖适宜的湿度、温度和有机物。空气潮湿时,水分充足;温暖环境能加速霉菌代谢,这两者共同为霉菌提供了最佳生存条件,使其快速生长并产生孢子繁殖。反之,保持环境干燥可减少水分,降低湿度;保持凉爽能抑制霉菌的代谢活性。干燥凉爽的环境会破坏霉菌的生存条件,从而有效防止霉菌滋生。因此,控制环境的温湿度是防霉的关键措施。
30.【答案】自转;公转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地轴倾斜密切相关。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而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倾角约 66.5°)且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全天白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全天黑夜);反之,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极圈极昼、北极圈极夜。这种现象因地球自转维持昼夜状态,又因公转和地轴倾斜导致直射点移动,使极昼极夜在南北极附近周期性交替出现。保持环境干燥凉爽可破坏霉菌生存条件,达到防霉目的。
31.【答案】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该实验通过模拟地球自转探究 “谁先迎来黎明”。围成一圈的同学模拟地球,他们的转动(按自西向东方向)模拟地球自转;红色纸片代表太阳,固定位置象征太阳相对静止;贴上地名标志的同学代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当 “地球” 自西向东转动时,东边的同学会先看到 “太阳”(红色纸片),这一现象模拟了 “迎来黎明”,直观展现了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差异。
32.【答案】(1)目镜;物镜;反光镜
(2)反光镜
(3)下降;上升
(4)标本没有放在通光孔中央
(5)900
(6)减少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显微镜从上到下的关键结构及功能如下:
目镜:位于镜筒上端,是观察时靠近眼睛的镜头,用于放大物像,有不同放大倍数。
调节旋钮:包括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可大幅度调节镜筒升降,快速找到物像;细准焦螺旋调节幅度小,使物像更清晰。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平台,中央有通光孔,用于透光,两侧有压片夹固定标本。
反光镜:位于镜座上方,分平面镜和凹面镜,可转动调节,将光线反射到通光孔,照亮标本,凹面镜在光线弱时聚光效果更好。
这些结构协同工作,实现对微小物体的观察。
(2)使用显微镜时,对光是观察的前提。首先需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接着调节遮光器(光圈),选择较大光圈以让更多光线通过;最后转动反光镜,使光线反射进入镜筒。当从目镜中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时,说明对光成功。
(3)放置装片后,操作显微镜观察时,需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此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物镜,防止物镜压坏玻片标本或损坏镜头。当物镜接近玻片时,再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同时左眼向目镜内看,直至视野中出现模糊的物像,之后可通过细准焦螺旋调清晰。这一操作顺序能有效保护标本和镜头,确保安全且高效地找到物像。
(4)如果按照(3)的操作始终没有看到标本的像。可能的原因包括:
对光未成功,视野过暗,无法看清物像(如反光镜未对准光源、光圈未调至合适大小)。
标本未对准通光孔,光线无法透过标本进入镜筒。
物镜未对准通光孔,导致光线路径受阻。
镜筒下降时未降至接近标本,或上升时未仔细观察,错过物像。
标本放置反了(如观察面朝下),或标本本身过厚、不透明,无法透光。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题中目镜最大放大倍数为20×,物镜最大为45×,两者相乘可得最大放大倍数:20×45=900倍。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原镜头组合为10×(目镜)和10×(物镜),总放大倍数为100×;更换为10×和40×后,总放大倍数变为400×,即放大倍数增大。当观察一行细胞时,放大倍数增大意味着视野范围缩小,能看到的细胞数目会减少(类似从远处看一排树,走近后看到的树变少)。因此,更换镜头后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将减少。
(1)显微镜是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部件组成,题干中显微镜从上到下依次是目镜、物镜和反光镜。
(2)显微镜中的反光镜有两面,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发现显微镜内的视野太暗看不清,此时可以调节反光镜,选择凹面镜以增强视野的亮度。因此使用它时,首先要调节反光镜完成对光。
(3)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转动调节旋钮,镜筒下降的过程中,眼睛应该从侧面注视显微镜的物镜,避免将玻片压碎。然后再慢慢上升,直至看到标本的像。
(4)如果按照(3)的操作始终没有看到标本的像,可能的原因是标本没有对准通光孔,这样即便有光,我们也无法看到标本。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倍数的乘积。因此用这台显微镜观察,最大放大倍数是20×45=900倍。
(6)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图像越大;但是视野范围会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量也会越少。如果此时将镜头换成10×和4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那么在这个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数目将会减少。
33.【答案】(1)C
(2)D
(3)B
(4)C;B
(5)B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图中C为春分,D为夏至,A为秋分,B为冬至。
(1)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形成四季。我国春光明媚的季节对应春季,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当地球公转到春分位置时,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进入春季,气温回升,符合 “春光明媚” 的描述。
(2)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各地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黑夜最短,即白昼时间比黑夜长。我国位于北半球,此时全国范围内均出现昼长夜短现象。因此,地球转到D(夏至日)时,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比黑夜时间长。
(3)旗杆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角相关,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地球公转时,冬至日(12月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我国位于北半球,此时上午放学时(约 11-12 点),太阳位置偏低,旗杆影子最长。所以填B。
(4)地球公转轨道上,节气按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顺序循环。公转示意图中,C为春分,D为夏至。A为秋分,B为冬至。
(5)极夜现象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关。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会出现极夜现象,此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地球公转到这一位置时,北极圈内完全看不到太阳,符合极夜特征。所以填B。
(1)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以看出,当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是春分日,正是我国春光明媚的季节。
(2)当地球公转到D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处于夏季,昼长夜短,因此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比黑夜时间长。
(3)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可知,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而北半球正是冬至,因此北半球正午影子最长。
(4)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当地球公转到C、D位置,分别对应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和夏至。
(5)如果北极圈内出现了极夜现象时,这时地球转到了B位置(即冬至),此时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处于冬天。
34.【答案】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是否随四季变化而变化;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会随四季变化而变化;直杆(如标杆或竹竿)、尺子或卷尺、固定装置(如绳子或胶带)、记录本、时钟;选择一个平坦的空地,确保直杆可以垂直插入地面。将直杆垂直固定在空地上,确保其在正午时分能够直立。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接近正午时分的时候,分别测量直杆的影长。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直杆顶端到影子的最远点的距离。记录每次测量的影长数据。在每次测量时,记录当天的日期、时间和天气情况,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将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比较不同季节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分析数据,看影长是否随季节变化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探究问题聚焦正午影长与四季的关联,明确研究核心。猜想基于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的常识,推测影长会随四季改变。器材选取直杆、尺子等,满足测量影长和固定装置的基本需求。步骤设计科学:先固定直杆确保垂直,选择春分、夏至等关键节气的正午测量,保证时间统一性;记录影长、日期、天气等数据,排除干扰;最后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规律。整个计划围绕 “四季变化对正午影长的影响”,步骤严谨,可有效验证猜想。
1 / 1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4分)
1.(2024六上·通道期中)所有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并非所有微生物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的统称,其中多数个体微小(如细菌直径约 0.5-5 微米),需显微镜辅助观察。但部分真菌(如蘑菇、木耳)属于微生物范畴,其肉眼可见的子实体可直接观察;一些藻类微生物(如大型海藻)也能被肉眼察觉。因此,“所有微生物都非常细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 的说法不准确。
2.(2024六上·通道期中)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当南半球是白天时,北半球就是黑夜。(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一半是白天,未被照亮的一半是黑夜。 但是,当南半球是白天时,北半球不一定就是黑夜。因为地球是围绕地轴自转的,并且地轴是倾斜的,同时地球还在围绕太阳公转。 昼夜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在某一时刻,全球被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昼半球中可能同时包含南半球和北半球的部分地区,夜半球同样可能同时包含南半球和北半球的部分地区。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南半球和北半球可能同时处于白天,也可能同时处于黑夜,还可能一个处于白天一个处于黑夜。
3.(2024六上·通道期中)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不要用摸过洋葱的手揉眼睛。(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洋葱细胞含刺激性物质(如蒜氨酸酶),接触后会刺激皮肤和黏膜。用摸过洋葱的手揉眼睛时,这些物质会进入眼内,引发眼部刺痛、流泪、红肿等不适。为避免此类情况,实验操作后需洗手,且不要用接触过洋葱的手揉眼睛,故该说法正确。
4.(2024六上·通道期中)上午,放在操场上圭表的影子会越来越短。(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圭表是利用太阳影子测量时间的工具。上午,太阳从东方升起后逐渐向南方移动,高度角不断增大(从低到高)。物体的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角成反比: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因此从上午开始到正午前,操场上圭表的影子会随太阳升高而越来越短,该说法正确。
5.(2024六上·通道期中)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自然界的生物体并非都由多细胞组成,存在单细胞生物。例如,草履虫、变形虫、细菌等,整个生物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个细胞能独立完成呼吸、繁殖、代谢等所有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如植物、动物)由多个细胞分工合作形成,但单细胞生物的存在直接否定了 “所有生物体都由多细胞组成” 的说法,故该表述错误。
6.(2024六上·通道期中)上海市位于湖南省的东面,但上海和湖南每天同时迎来黎明。(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区比西边先迎来黎明。上海市位于湖南省东面,经度更靠东,因此上海会比湖南更早迎来黎明,而非同时。两地存在经度差异,导致日出时间不同,东边的上海日出更早,故该说法错误。
7.(2024六上·通道期中)苍蝇的眼睛是由许多的小眼睛组合而成的,可以观察到很大的范围。(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昆虫
【解析】【分析】苍蝇的眼睛属于复眼,由数千个结构相同的小眼(单眼)紧密排列组成。每个小眼能独立感知光线和成像,多个小眼的视野叠加后,使苍蝇拥有极广的观察范围(接近360度),可同时监测前后、左右的动态。这种结构是昆虫适应环境的进化结果,故该说法正确。
8.(2024六上·通道期中)当地球距离太阳最近时,我们正好处于火热的夏天。(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离太阳最近的位置叫近日点,通常在1月初。此时北半球处于冬季,南半球是夏季。季节变化主要由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决定,而非日地距离。因此地球离太阳最近时,北半球并非夏天,该说法错误。
9.(2024六上·通道期中)人体血液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身体各组织;同时,它也能携带部分二氧化碳(约20%),将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运回肺部排出。其余二氧化碳主要通过血浆运输,但红细胞是气体运输的核心载体,故该说法正确。
10.(2024六上·通道期中)根据动物主要的活动时间,可以将动物分为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动物主要活动时间,可分为昼行性动物(如鸟类、多数哺乳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如蝙蝠、猫头鹰)。昼行性动物适应白天活动,视觉等感官适合强光环境;夜行性动物则在夜间活跃,往往具有发达的听觉、嗅觉或特殊视觉(如夜视能力)。这种分类是对动物生态习性的基本划分,故该说法正确。
11.(2024六上·通道期中)洋葱表皮上的细胞像一个个小房间,中间的小黑点是液泡。(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根据对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洋葱表皮上一个个小房子似的结构,是洋葱的表皮细胞,里面的小黑点是细胞核。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12.(2024六上·通道期中)地球自转和公转过程中,地轴虽然是倾斜的,但是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在自转和公转时,地轴始终保持约66.5°的倾斜角度,且倾斜方向固定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这种稳定的倾斜是形成四季更替的关键:公转中太阳直射点因倾斜方向不变而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导致各地受热差异随季节变化。因此该说法正确。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3.(2024六上·通道期中)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日心说的观点是( )。
A.地球是球形的 B.太阳在宇宙的中心 C.地球在宇宙的中心
【答案】C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日心说的核心观点是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转(B属于其观点)。同时,日心说认可地球是球形的(A属于其观点)。而 “地球在宇宙的中心” 是地心说的核心观点,与日心说完全对立,因此不属于日心说的观点。C符合题意。
14.(2024六上·通道期中)分别用肉眼或借助工具观察叶片的图像,其中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是(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较低(通常几倍到几十倍),能观察到叶片的表皮、叶脉的大致分布、叶肉的纹理等较明显的结构,但无法看到细胞等微观结构。肉眼只能看到叶片的整体形态(如形状、颜色、边缘特征);显微镜则能观察到细胞、气孔等细微结构。B正确。
15.(2024六上·通道期中)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位于中国大陆的最东端,夏季北京时间3时左右迎来中国的第一缕阳光,而位于新疆西南部的喀什小镇,夏季日落要到北京时间22时半左右。这是因为( )。
A.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C.地球在公转
【答案】B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东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西边的地点后看到日落,形成时间差异。抚远位于中国最东端,喀什位于西部,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抚远日出早、喀什日落晚,与题干现象一致。A项 “自东向西自转” 与实际不符;C项公转主要影响四季变化,与昼夜时间差异无关。故答案为B。
16.(2024六上·通道期中)当发生疫情时,为了保护人类生命安全,科学家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是( )。
A.疫苗 B.病毒 C.抗生素
【答案】A
【知识点】微生物与健康
【解析】【分析】疫苗是科学家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经过减毒、灭活等处理制成的生物制品,可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预防相应疾病,在疫情中能有效保护生命安全。B项病毒是致病病原体,并非保护工具;C项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对病毒引起的疫情无效。因此,符合题意的是A。
17.(2024六上·通道期中)地球在公转和自转时,如果地轴竖直不再倾斜。地球上可能不会出现( )。
A.太阳东升西落 B.四季变化 C.昼夜交替
【答案】B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地轴倾斜是地球四季变化的关键原因。地球公转时,倾斜的地轴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使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热量随季节变化,从而形成四季。若地轴竖直,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各地受热均匀,季节差异消失。而A项 “太阳东升西落” 和C项 “昼夜交替” 均由地球自转引起,与地轴是否倾斜无关,仍会存在。故答案为B。
18.(2024六上·通道期中)在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小明往水中滴了一滴营养液,刚滴下去时,微生物迅速游走了,过了2分钟,大部分微生物都聚集到营养液附近。从中不是我们获得有用信息的是( )。
A.微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
B.微生物游得很快
C.微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答案】B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题干中,微生物最终聚集到营养液附近,说明它们需要营养;从 “迅速游走” 到 “聚集” 的行为变化,体现了微生物能对外界刺激(营养液)做出反应。而 “游得很快” 只是对瞬间现象的描述,未涉及微生物的生存需求或基本特性,不属于有价值的科学信息。因此答案为B。
19.(2024六上·通道期中)正午时分,阳光照到大地和地面都有一个夹角,那么下列节日中,夹角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元旦
B.劳动节、国庆节、元旦、儿童节
C.儿童节、劳动节、国庆节、元旦
【答案】C
【知识点】日影与方向
【解析】【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关,直射点越靠近当地纬度,夹角越大。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夏至(6月22日前后)夹角最大,冬至(12月22日前后)最小。选项中节日日期:儿童节(6月1日)接近夏至,劳动节(5 月1日)次之,国庆节(10月1日)较晚,元旦(1月1日)接近冬至。因此夹角从大到小为:儿童节>劳动节>国庆节>元旦,对应选项C。
20.(2024六上·通道期中)如果用手持式简易显微镜观察汉字“上”,看到的图像将会是(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 “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汉字 “上” 经过显微镜观察后,会变成倒立且左右翻转的形态。选项C正确。
21.(2024六上·通道期中)下列是三个同学画的地球内部结构模型中,比例最合理的是(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厚度约5-70千米,地幔约2900千米,地核约3400千米。比例上,地壳应最薄(仅占极小部分),地幔厚度占比最大,地核厚度介于二者之间。选项C正确。
22.(2024六上·通道期中)( )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结构,他将观察到的“小房子”命名为细胞。
A.伽利略 B.罗伯特胡克 C.列文虎克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其结构像蜂巢一样由许多小室组成,他将这些小室命名为 “细胞”。伽利略是天文学家,主要贡献在天文观测和力学领域;列文虎克虽改进了显微镜并发现了微生物,但并未命名 “细胞”。因此,正确答案是B。
23.(2024六上·通道期中)下列不属于昼夜交替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大雁南飞 B.猫头鹰昼伏夜出 C.雄鸡报晓
【答案】A
【知识点】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昼夜交替会导致生物形成昼夜节律行为。猫头鹰昼伏夜出是适应夜间活动的节律,受昼夜交替影响;雄鸡报晓是对黎明的反应,属于昼夜节律的体现。而大雁南飞是因季节变化(气温、食物等)引发的迁徙行为,主要受季节交替影响,与昼夜交替无关。因此答案为A。
24.(2024六上·通道期中)小明想自己培养微生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可以利用干草来培养微生物
B.草履虫是一种结构简单的昆虫
C.最好用池塘水来培养微生物
【答案】B
【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
【解析】【分析】A.正确。干草经浸泡后,其有机物可吸引环境中的微生物繁殖,是常用的简易培养方法。
B.错误。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原生动物,无细胞分化,而昆虫是多细胞节肢动物(如蝗虫),二者分类完全不同。
C.正确。池塘水中含有丰富的天然微生物及营养物质,适合作为培养基的初始水源,比自来水更易成功。
综上,错误说法为B,混淆了原生动物与昆虫的类别。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5.(2024六上·通道期中)用干净的手摸一摸放大镜的镜片,放大镜的镜片边缘 ,中间 ,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放大的倍数与它的 是密切相关的。小明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发现指纹图像较小,为了能看到更大的图像,接下来他的做法是 。
【答案】薄;厚;凸度;增大手指到放大镜的距离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放大镜镜片为凸透镜,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中间与边缘厚度相差越大,放大倍数越高。用放大镜观察时,物距(物体到镜片的距离)影响成像大小。在一定范围内,物距增大,像会变大。因此,指纹图像较小时,适当增大放大镜与指纹的距离(需在焦距范围内,保证图像清晰)即可看到更大的像。
26.(2024六上·通道期中)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在 形成的,而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与地球的 有关。(选填“自转”或“公转”)
【答案】自转;公转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称为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观测者会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这是自转导致的昼夜交替现象的体现。地球同时绕太阳沿椭圆形轨道进行公转,公转周期约为365天。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且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使各地获得的太阳热量随季节变化,从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因此,太阳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相关,四季交替与地球公转相关。
27.(2024六上·通道期中)如图是科学小组在显微镜下观察某生物标本时的视野,若要使视野①转换成视野②,则应向 移动标本才能实现。若看到的图像不清晰,应转动 。
【答案】左下方;调节旋钮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成倒像(上下、左右均颠倒),视野①中物像在左下方,实际标本位置也在右上方。要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如视野②),需向物左下方移动标本,才能使物像向左上方移动至中央。观察时,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接近标本,再反向调节找到模糊物像;若图像不清晰,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其调节幅度小,可精确调至清晰,避免因粗准焦螺旋调节幅度过大导致物像模糊或压坏标本。
28.(2024六上·通道期中)哥白尼创立了“ ”,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名著 。
【答案】日心说;天体运行论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他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创立了 “日心说”(太阳中心说),推翻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 “地心说”(地球为宇宙中心)。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等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这一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哥白尼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天体运行论》中,该书于他临终前(1543年)出版。这部著作不仅是天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也对科学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29.(2024六上·通道期中)空气潮湿温暖时,正是各种霉菌 和 的最佳时机,因此,保持 可以防霉。
【答案】繁殖;生长;低温干燥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霉菌属于真菌,其生长和繁殖依赖适宜的湿度、温度和有机物。空气潮湿时,水分充足;温暖环境能加速霉菌代谢,这两者共同为霉菌提供了最佳生存条件,使其快速生长并产生孢子繁殖。反之,保持环境干燥可减少水分,降低湿度;保持凉爽能抑制霉菌的代谢活性。干燥凉爽的环境会破坏霉菌的生存条件,从而有效防止霉菌滋生。因此,控制环境的温湿度是防霉的关键措施。
30.(2024六上·通道期中)在地球的南北极附近,会出现天空总是亮的极昼或天空总是黑的极夜。那么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的 、 和地轴倾斜有关。
【答案】自转;公转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地轴倾斜密切相关。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而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倾角约 66.5°)且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全天白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全天黑夜);反之,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极圈极昼、北极圈极夜。这种现象因地球自转维持昼夜状态,又因公转和地轴倾斜导致直射点移动,使极昼极夜在南北极附近周期性交替出现。保持环境干燥凉爽可破坏霉菌生存条件,达到防霉目的。
四、连线题(共5分)
31.(2024六上·通道期中)下面是“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请把两边相关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先看到红色纸片 地球
围成一圈的同学 太阳
红色纸片 地球的自转
按某种方向转动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
贴上地名方位标志的同学 迎来黎明
【答案】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该实验通过模拟地球自转探究 “谁先迎来黎明”。围成一圈的同学模拟地球,他们的转动(按自西向东方向)模拟地球自转;红色纸片代表太阳,固定位置象征太阳相对静止;贴上地名标志的同学代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当 “地球” 自西向东转动时,东边的同学会先看到 “太阳”(红色纸片),这一现象模拟了 “迎来黎明”,直观展现了地球自转导致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差异。
五、综合题(每空1分,共20分)
32.(2024六上·通道期中)根据你学过显微镜的使用,完成下面问题:
(1)在下图中的方框内把显微镜结构名称填写出来。
(2)使用上图仪器时,首先要调节 完成对光。
(3)装片放在载物台上后,要先使镜筒 ,然后再慢慢 ,直至看到标本的像。(填“上升”或“下降”)
(4)如果按照(3)的操作始终没有看到标本的像。可能的原因是 。
(5)某显微镜目镜有10×和20×,物镜有8×和45×,用这台显微镜观察,最大放大倍数是 倍。
(6)如图所示,在一个视野中看到一行细胞,此时显微镜镜头的示数是10×和10×。如果此时将镜头换成10×和40×,那么在这个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数目将会 。(填“增多”或“减少”)
【答案】(1)目镜;物镜;反光镜
(2)反光镜
(3)下降;上升
(4)标本没有放在通光孔中央
(5)900
(6)减少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1)显微镜从上到下的关键结构及功能如下:
目镜:位于镜筒上端,是观察时靠近眼睛的镜头,用于放大物像,有不同放大倍数。
调节旋钮:包括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可大幅度调节镜筒升降,快速找到物像;细准焦螺旋调节幅度小,使物像更清晰。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平台,中央有通光孔,用于透光,两侧有压片夹固定标本。
反光镜:位于镜座上方,分平面镜和凹面镜,可转动调节,将光线反射到通光孔,照亮标本,凹面镜在光线弱时聚光效果更好。
这些结构协同工作,实现对微小物体的观察。
(2)使用显微镜时,对光是观察的前提。首先需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接着调节遮光器(光圈),选择较大光圈以让更多光线通过;最后转动反光镜,使光线反射进入镜筒。当从目镜中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时,说明对光成功。
(3)放置装片后,操作显微镜观察时,需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此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物镜,防止物镜压坏玻片标本或损坏镜头。当物镜接近玻片时,再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同时左眼向目镜内看,直至视野中出现模糊的物像,之后可通过细准焦螺旋调清晰。这一操作顺序能有效保护标本和镜头,确保安全且高效地找到物像。
(4)如果按照(3)的操作始终没有看到标本的像。可能的原因包括:
对光未成功,视野过暗,无法看清物像(如反光镜未对准光源、光圈未调至合适大小)。
标本未对准通光孔,光线无法透过标本进入镜筒。
物镜未对准通光孔,导致光线路径受阻。
镜筒下降时未降至接近标本,或上升时未仔细观察,错过物像。
标本放置反了(如观察面朝下),或标本本身过厚、不透明,无法透光。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题中目镜最大放大倍数为20×,物镜最大为45×,两者相乘可得最大放大倍数:20×45=900倍。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原镜头组合为10×(目镜)和10×(物镜),总放大倍数为100×;更换为10×和40×后,总放大倍数变为400×,即放大倍数增大。当观察一行细胞时,放大倍数增大意味着视野范围缩小,能看到的细胞数目会减少(类似从远处看一排树,走近后看到的树变少)。因此,更换镜头后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将减少。
(1)显微镜是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部件组成,题干中显微镜从上到下依次是目镜、物镜和反光镜。
(2)显微镜中的反光镜有两面,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发现显微镜内的视野太暗看不清,此时可以调节反光镜,选择凹面镜以增强视野的亮度。因此使用它时,首先要调节反光镜完成对光。
(3)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转动调节旋钮,镜筒下降的过程中,眼睛应该从侧面注视显微镜的物镜,避免将玻片压碎。然后再慢慢上升,直至看到标本的像。
(4)如果按照(3)的操作始终没有看到标本的像,可能的原因是标本没有对准通光孔,这样即便有光,我们也无法看到标本。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倍数的乘积。因此用这台显微镜观察,最大放大倍数是20×45=900倍。
(6)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图像越大;但是视野范围会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量也会越少。如果此时将镜头换成10×和4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那么在这个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数目将会减少。
33.(2024六上·通道期中)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题目。
(1)当地球公转到 位置时,正是我国春光明媚的季节。
(2)当地球公转到 位置时,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比黑夜时间长。
(3)小明同学每天上午放学时,只要有太阳,总是习惯性地观察学校操场中竖立的国旗旗杆影子,当地球公转到 位置时,旗杆的影子最长。
(4)当地球公转到C、D位置,分别对应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 和 。
A.冬至 B.夏至 C.春分 D.冬至
(5)如果北极圈内出现了极夜现象时,这时地球转到了 位置。
【答案】(1)C
(2)D
(3)B
(4)C;B
(5)B
【知识点】四季成因
【解析】【分析】图中C为春分,D为夏至,A为秋分,B为冬至。
(1)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形成四季。我国春光明媚的季节对应春季,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当地球公转到春分位置时,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进入春季,气温回升,符合 “春光明媚” 的描述。
(2)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各地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黑夜最短,即白昼时间比黑夜长。我国位于北半球,此时全国范围内均出现昼长夜短现象。因此,地球转到D(夏至日)时,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比黑夜时间长。
(3)旗杆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角相关,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地球公转时,冬至日(12月22 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我国位于北半球,此时上午放学时(约 11-12 点),太阳位置偏低,旗杆影子最长。所以填B。
(4)地球公转轨道上,节气按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顺序循环。公转示意图中,C为春分,D为夏至。A为秋分,B为冬至。
(5)极夜现象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关。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会出现极夜现象,此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地球公转到这一位置时,北极圈内完全看不到太阳,符合极夜特征。所以填B。
(1)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以看出,当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是春分日,正是我国春光明媚的季节。
(2)当地球公转到D位置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处于夏季,昼长夜短,因此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比黑夜时间长。
(3)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可知,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而北半球正是冬至,因此北半球正午影子最长。
(4)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当地球公转到C、D位置,分别对应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和夏至。
(5)如果北极圈内出现了极夜现象时,这时地球转到了B位置(即冬至),此时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处于冬天。
34.(2024六上·通道期中)请你设计一个探究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随四季变化的规律。
探究计划
探究的问题: 。
我的猜想: 。
需要的器材: 。
探究步骤设计: 。
【答案】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是否随四季变化而变化;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会随四季变化而变化;直杆(如标杆或竹竿)、尺子或卷尺、固定装置(如绳子或胶带)、记录本、时钟;选择一个平坦的空地,确保直杆可以垂直插入地面。将直杆垂直固定在空地上,确保其在正午时分能够直立。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接近正午时分的时候,分别测量直杆的影长。使用尺子或卷尺测量直杆顶端到影子的最远点的距离。记录每次测量的影长数据。在每次测量时,记录当天的日期、时间和天气情况,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将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比较不同季节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分析数据,看影长是否随季节变化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探究问题聚焦正午影长与四季的关联,明确研究核心。猜想基于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的常识,推测影长会随四季改变。器材选取直杆、尺子等,满足测量影长和固定装置的基本需求。步骤设计科学:先固定直杆确保垂直,选择春分、夏至等关键节气的正午测量,保证时间统一性;记录影长、日期、天气等数据,排除干扰;最后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规律。整个计划围绕 “四季变化对正午影长的影响”,步骤严谨,可有效验证猜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