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件(共49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3 09:5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目 录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8.02.01
1918.05.15
1918.09.05
1918.11.15
1918.11.28
皖系引奉军入关
劫走大批直系军火
军阀混战
北洋政府统治黑暗
《新青年》发表
鲁迅《狂人日记》
新文化运动
推动思想解放
上海永安公司
南京路正式开业
民族工业
壮大工人阶级
李大钊发表
《庶民的胜利》
十月革命新方向
一战胜利庆典
中国是战胜国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五 四 运 动——背 景
1
2
3
4
政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国内阶级矛盾加剧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西方列强的侵略,激化民族矛盾
2.国际背景:
(2)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指明了方向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导火索:
1.国内背景:
五 四 运 动——背 景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七项希望条件: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等。接着,在中国留欧学生要求下,又提出了取消“二十一条”的要求。但两项提案一提出就被和会最高会议所拒绝,理由是不在和会权限以内。……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国家权益仍然受到损害。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五 四 运 动——背 景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导火索: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昨日为星期天,天气晴朗,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天安门至中华门沿路,几为学生团体占满。
——《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1919年5月5日于《晨报》
五 四 运 动——爆 发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还我青岛”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口号 主要方式
结果
5月4日起
6月5日起
北京
上海
学生
工人阶级
学生游行示威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遭到北洋政府镇压,学生被捕
初步胜利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
五 四 运 动——过 程
北京(中心)
学生(主力)
上海(中心)
工人(主力)
逮捕学生
5月4日
6月5日
一、五四运动的过程
前期 5.4-6.3 学生 北京 罢课 失败
后期 6.3以后 工人 上海 罢课 罢工 罢市 胜利
五 四 运 动——结果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材料一: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探究一: 如何理解“初步胜利”的含义?
曹汝霖
陆宗舆
章宗祥
⑴胜利:释放、罢免、拒签
⑵初步: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在美英斡旋下,中日两国于1922年2月4日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及其附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
山东问题后续
一、五四运动的结果
性质
政治革命
精神传播
社会运动
01
02
03
04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
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
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奠定中国共产党成立基础
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孕育出伟大的五四精神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中国人民第一次全面觉醒
五 四 运 动——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意义
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异同
比较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时间范畴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前途
群众参与
相同点 革命背景 革命性质 革命任务 1840——1919
1919——1949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
社会主义社会
都处于两半社会
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都是反封建反侵略
不充分
充分
前提:
十月革命后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心:
北京(李大钊)、上海(陈独秀)
方式:
①报刊:《新青年》(在“马克思主义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学会:李大钊在北京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北李南陈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前提:
十月革命后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心:
北京和上海
方式:
③翻译: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陈望道和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封面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满足中国理论需要,解放思想
2.促进中国知识界的成熟
4.加强了中国革命与世界的联系
人道的禁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世界,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
3.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0年初,李大钊和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据郭德宏著:《李大钊传》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政治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外部因素: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帮助。
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
二、共产党的成立背景
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名代表(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
4、会议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领导机构:中共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第一个纲领:
中共一大会址
位于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
二、共产党的成立的标志
二、共产党的成立的地点
姓名与年龄 出身 文化程度 职业
李汉俊31 农民 留日 办报
李达 31 佃农 东京师大 教授
张国焘24 官绅 北大 学生
刘仁静19 市民 北大 学生
毛泽东28 农民 长沙一师 教师
何叔衡45 农民 长沙一师 教师
董必武35 富农 留日 教师
陈潭秋25 农民 武昌高师 教师
王尽美23 佃农 山东一师 学生
邓恩铭20 富农 中学 学生
陈公博29 官宦 北大 教师
周佛海24 官绅 留日 学生
包惠僧27 官绅 湖北一师 记者
二、共产党的成立的参会成员
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的命运充分折射出党的艰难。1922年陈公博脱党,1923年李达脱党,1924年李汉俊脱党,1924年周佛海脱党,1924年包会僧脱党,1930年刘仁静被党开除,1938年张国焘被党开除。
13位党代表,脱党的、被党开除的7位;牺牲了4人,邓恩铭1925年牺牲,王尽美1931年牺牲,何叔衡1935年牺牲,陈潭秋1943年牺牲。13名党代表中,最后幸存仅毛泽东、董必武二人。
——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二、共产党的成立的参会成员
党旗与党徽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及其、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1921年7月中共一大文件)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二、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革命面目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
社会基础
广泛群众基础 工农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奋斗目标
民主共和国 实现共产主义
二、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1、时间: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2、地点:上海
3、会议内容:
①“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5、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会址
中共二大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二、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二大
1922年8月到1924年初,李大钊受党的委托,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张静如著《李大钊》
三、国共合作的背景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国共合作背景
1922
第二次护法运动
失败
1923
中共领导27罢工
失败
1924
共产国际
帮助
1923
直奉战争
军阀混战
北洋政府反动
共产国际帮助
共产党的弱小
国民党的挫折
三、国共合作的背景
时间: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
结果: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意义: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教训: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材料:在这次惨案(二七惨案)中,前后牺牲者五十二人,受伤者三百余人,被捕入狱者四十余人,被开除流亡者一千余人。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林祥谦英勇就义
1.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受挫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三、国共合作的背景
2.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一再失败
——认识到要改组国民党,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三、国共合作的背景
1、时间:1923年
2、内容:
(1)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中共三大的召开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三、国共合作的背景
1、时间:1924年1月广州
2、主持人:孙中山
3、出席会议的中共代表:
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矍秋白等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主张。
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与中共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方面一致)
4、内容
国民党一大会场
4.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三、国共合作的背景
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
①明确反帝
②民族平等
①民权为平民所共有
②普遍平等得民权
关注工农生活
三、国共合作——新旧三民主义对比
(1)时间:1924年5月;
(2)创办: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
(3)贡献: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叶剑英
教授部副主任
周恩来
政治部主任
蒋介石
校长
三、国共合作——黄埔军校
叶剑英
徐向前
聂荣臻
陈毅
林彪
杜聿明
胡宗南
关麟征
宋希濂
陈诚
三、国共合作——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大门对联之一:
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横批是 “革命者来”。
在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以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革命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左权、陈赓、萧克、刘志丹、罗瑞卿、陶铸、程子华、赵一曼、赵尚志
三、国共合作——黄埔军校
国共合作推动工农运动的发展
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
中心问题”1926年11月,他担任中共
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决定以湖南
湖北、江西、河南的农民运动为重点。
右图是大革命时期的武汉国民党中央
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是这个讲习所
实际的主办者。
三、国共合作——农民运动
蒋介石在北伐誓师大会上发表讲话。台上左一为蒋介石
1926年7月9日,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在广州东校场隆重举行,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举行阅兵式
蒋介石发表北伐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吊民伐罪,迁厥凶酋;复我平等,还我自由。嗟我将士,为民前锋;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 ”
1、兴起: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
2、发展: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3、正式开始:1926
三、国共合作——北伐
1、兴起: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
2、发展: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3、正式开始:1926
4、过程:叶挺独立团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贺胜桥战役(油画)
铁军盾牌
叶挺
三、国共合作——北伐
5、高潮: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三、国共合作——北伐
他斥责那些反对共产党人的国民党右派说:“尔等不奋斗而妒他人之奋斗,殊属可耻。彼等破坏纪律,吾自有办法,与尔等何干?”
——孙中山生前致力于调节右派与中共的嫌隙
1925.3.12 孙中山先生仙逝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三、国共合作——孙中山病逝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廖仲恺遇刺罹难。
1925年11月23日,国民党右派组织西山会议派形成,国民党公开分裂。
1926年3月和5月,蒋介石发动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加深了国共合作的危机。
三、国共合作——国民党右派篡权
5、最终结果: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标志: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三、国共合作——反革命政变
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是一场以工农群众为主体、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人民革命运动。
三、国共合作——大革命失败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下列口号属于该运动期间的是(  )
A.“扶清灭洋”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下列口号属于该运动期间的是(  )
A.“扶清灭洋”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记载:“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该纲领的提出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
B.尚未认清中国的国情
C.摆脱了苏俄模式的影响
D.开始走向成熟
2.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记载:“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该纲领的提出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找到了革命的正确道路
B.尚未认清中国的国情
C.摆脱了苏俄模式的影响
D.开始走向成熟
3.当《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蒋介石日记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此“壮举”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国共合作
3.当《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蒋介石日记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此“壮举”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运动
D.国共合作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