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18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狭义上讲,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一、辛亥革命——概念
清末新政(1901—1911)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一)
《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一、辛亥革命——背景
清末新政(1901—1911)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一)
政治
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经济
军事
文化教育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
奖励实业办法
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
兴办学堂,
选派留学生
编练新军,
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与戊戌变法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广泛深入
内容
一、辛亥革命——背景
1906
1907
1908
1909~1910
1911
宣布预备立宪
《宪法大纲》共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构成。其中“君上大权”的14条,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陟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
筹建资政院、谘议局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立宪派三次请愿召开国会
组织“皇族内阁”
实质:
是一场骗局,借“立宪”之名加强专制
结果:
不少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
预备立宪
(二)
一、辛亥革命——背景
1911年,皇族内阁出台,宣告了立宪的破产
清皇族内阁合影
总理大臣:奕劻(宗室)
协理大臣:那桐(满)、徐世昌(汉)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
度支大臣:载泽(宗室)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
海军大臣:载洵(宗室)
司法大臣:绍昌(宗室)
农工商大臣:溥伦(宗室)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一、辛亥革命——背景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即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革命派多方面准备
(三)
1.阶级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一、辛亥革命——背景
成立时间 名称 领导人 成立地点
1904年 华兴会 黄兴、宋教仁 长沙
1904年 光复会 蔡元培 上海
1906年 日知会 刘静庵 武昌
孙中山的转变
孙中山比较系统地接受过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革命派多方面准备
(三)
一、辛亥革命——背景
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时间:
1894年
地点:美国檀香山
时间:
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2、 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纲领:
革命派多方面准备
(三)
日本利用孙中山,以牵制清政府;压制孙中山,以讨好袁世凯。日本处于主动地位,孙中山更多时候只能被动地调整策略,以为革命争取有利条件。
一、辛亥革命——背景
机关刊物:《民报》
一、辛亥革命——背景
政治纲领
将政治纲领概括成三民主义
一、辛亥革命——背景
3、与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再三发
表文章攻击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他说中国人民程度不够,不能行共和制。如行共和必引起多年的内乱和军阀的割据
康有为提出“公理未明,旧俗俱
在”,中国未有进行革命的资格
邹容《革命军》: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
章炳麟/章太炎: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陈天华《警示钟》:
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
革命派多方面准备
(三)
一、辛亥革命——背景
一、辛亥革命——背景
4、组织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 结果
1895 广州 兴中会 计划泄露遭破坏
1900 皖赣湘鄂等 自立军 领导人被捕杀而失败
1900 惠州 兴中会 弹尽援绝,被迫解散
1904 长沙 华兴会 计划泄露遭破坏
1911 广州 同盟会 寡不敌众
革命派多方面准备
(三)
一、辛亥革命——背景
黄花岗所葬遗体共72具,故后人使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相称,但七十二烈士的姓名直到民国11年(1922年)春才完全查处,乃在黄花岗上勒石记名。其中大部分是同盟会骨干成员。
一、辛亥革命——背景
林觉民《与妻书》: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林觉民,福建国县口人,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参加黄花岗起义,举事前给妻子写了一封绝笔信《与妻书》。
信中,林觉民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与国家前途、天下人的幸福联系在一起,表示“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酒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随后,他毅然参加起义,壮烈酒牲。
一、辛亥革命——背景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林觉民的故居,也是冰心(谢婉莹)的故居。
《与妻书》,是林徽因的叔叔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书。这份绝笔书曾经被人抢走,抢劫者看完后,不仅跪地痛哭,而且把原物奉还,并一路护送到目的地。
大清索我的命,
我诛大清的心。
一、辛亥革命——背景
5.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为革命爆发提供了契机
革命派多方面准备
(三)
一、辛亥革命——背景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武昌起义的大背景有两个:一是清廷的君主立宪最后却搞了个皇族内阁,清廷的公信力因这个事件荡然无存;二是全国各地兴起的保路运动,将湖北新军的大部带到了四川,造成了武昌的空虚。
一、辛亥革命——背景
时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
——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
爆发
(一)
二、武昌起义
没有上级领导,自认为能力水平名气声望不够,强迫黎元洪上位
武昌起义为什么算在同盟会身上?
1.确实有部分官兵接受了革命思想。
2.同盟会之前的一系列起义为武昌起义做了铺垫,
3.武昌起义成功后,师出无名,借用了同盟会的口号。
湖北军政府 铁血十八星旗 代表汉族的十八行省
黄兴与孙中山
二、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形势图及武昌起义形势图
发展:武昌起义胜利后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发展
(二)
二、武昌起义
时间
国号
国都
国旗
纪元
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
南 京
五 色 旗
公历 民国纪年
孙 中 山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建立
(一)
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1928年后改为民国国旗
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二、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施压
进
攻
汉
口
和
汉
阳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济
封
锁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清政府
支持
支持
反清的革命阵营
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
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
即举袁为大总统。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二)
1、原因:
二、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溥仪(幼年)
二、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2、结果: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开始。
1912年2月12日
袁世凯通电拥护共和
孙中山提出辞职
选举袁世凯为
临时大总统
1912年
3月10日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3日
1912年2月15日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
就任临时民国大总统
1912年
3月11日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二)
二、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体制
①目的:
②内容:
③性质:实际上确认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C.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
D.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E.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须国务员副署等
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主权在民原则,否定君主专制
三权分立原则
责任内阁
天赋人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
二、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清朝的末代皇后,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叶赫那拉氏。是光绪皇帝的亲表姐,比光绪大了三岁。她是大清的最后一位皇太后。与光绪关系很差,没有子嗣。末代皇帝溥仪是过继来的。
孙中山:“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
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随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末代皇后——隆裕太后
爱新觉罗·溥仪在位4年,1908年宣统皇帝2岁继位,由其父摄政。1911年,爆发了武昌起义,南方各省纷纷独立,清廷仍控有数个北方省份。孙中山与袁世凯约定,若袁能使溥仪退位,就让他担任大总统。
民国元年(宣统四年1912年),隆裕皇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也宣告终结。清室退位后暂居宫中,仍用皇帝尊号,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每年提供400万两的费用;特别保护皇家私有财产等等。
1917年,张勋复辟,再次登基,11天后退位。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史称“北京政变”。逃进日本公使馆,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
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在东北地区建立伪满洲国,再次登基。
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伪满洲国政权覆灭。 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颁布《退位诏书》。随后被苏军逮捕入伯力监狱。
1950年移交中国,被监禁于抚顺。
1959年大赦释出。后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 61岁。
末代皇帝——溥仪
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1988年奥斯卡金像奖。回家买票。有一幅画是醇亲王载沣,但是专家却说那是光绪帝。溥仪说:“我是溥仪,那是我亲爹!
1922年,16岁的婉容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而在贵族中闻名遐迩。被选入宫,成为清朝史上最后一位皇后,后为伪满洲国皇后。
但由于溥仪身体原因,两人婚后一直无子。出逃伪满失败后,被监视与厌恶,吸食鸦片烟度日。与侍卫通奸,生下孩子,被溥仪丢进了锅炉。因刺激过大而患上精神病。被关在满是垃圾的房间“猪圈”度过 了10年,1945年满洲被苏联占领,婉容被共产党的游击队俘虏。在延吉的监狱里去世。
《我的前半生》
皇妃文绣,登报公开表示与溥仪离婚,作为一个皇帝,被妃子给休了,于溥仪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屈辱,最后他将这份耻辱带来的伤痛都转嫁到了婉容的身上。文秀曾经劝婉容离婚。
末代皇帝——溥仪
(1)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法制化的进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整理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2)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企业类别 1912-1913 1919-1920
纺织厂家(个) 231 475
面粉厂家(个) 47 170
蒸汽动力(马力) 43448 82750
银行数量(个) 15 57
1912年,各省区新设工厂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激增至963家,比1911年增长99.38%。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士以及部分军阀、政客共同挥舞着“实业救国”的旗帜,形成一股象征时代进步的实业热潮。
——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为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林伯渠
(3)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辛亥革命更是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促进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等。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山装:毛装、人民装、礼服。孙中山结合学生装与中国文化创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
1925年3月12日,因胆囊癌,病逝。孙中山提出效仿列宁保留遗体,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防腐措施不当,遗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0世纪初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并最终推翻了清朝统治。发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
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中国的近代工业化(“短暂春天”)
社会:革除封建社会风俗恶习,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
积极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Q1:“反帝”的成果?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Q2:“反封建”的成果?
——推翻清朝,结束专制,建立民国
Q3:为什么是“比较完全意义”?
(1)“反帝”的有限:
①目标: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结果:未改变半殖民地的性质
(2)“反封建”的有限:
仅仅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未改变半封建的性质。
(地主阶级,封建自然经济,封建思想文化等仍然存在)
民族革命
民主革命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影响范围有限;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共和政体名存实亡;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消极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堂小结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背景
爆发
结果
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手段
过程
功 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
局限性
1.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宪政轨道。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 )
A.武昌起义的爆发
B.国内矛盾的激化
C.黄花岗起义爆发
D.革命党人的妥协
1.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宪政轨道。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 )
A.武昌起义的爆发
B.国内矛盾的激化
C.黄花岗起义爆发
D.革命党人的妥协
2.1907年,浙江巡抚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巡抚声名狼藉,被调离浙江,后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
A.清朝末年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徇私枉法不得人心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2.1907年,浙江巡抚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巡抚声名狼藉,被调离浙江,后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
A.清朝末年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徇私枉法不得人心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3.民国元年至民国六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国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这主要是因为( )
A.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与中国国情适应
D.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逐步加快
3.民国元年至民国六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国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这主要是因为( )
A.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与中国国情适应
D.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逐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