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白银兑换制钱数如下表。造成表中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823~1824
1828~1829
1833~1834
1838~1839
一两白银兑换制钱数
1
249文
1
337文
1
363文
1
638文
A.随着对外贸易的兴盛,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B.随着鸦片输入,白银大量外流使铜钱价格越来越低
C.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商以白银购物使银价高涨
D.随着协定关税的制定,外商以条约哄抬白银的价格
解析:鸦片的输入造成白银的大量外流,引起了银贵钱贱的现象,这是表中数据出现的原因。
答案:B
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判断,该战争发生在1514年以后325年,应该是鸦片战争。还指出了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客观积极影响。
答案:A
3.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
①虎门销烟 ②签订《南京条约》 ③签订《马关条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由“销烟”及“港岛易英徽”可判断应选①②。
答案:C
4.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
A.勒索大量赔款
B.协定关税
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
解析:学生容易因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理解不够准确和审题不清而误选C。开放通商口岸能满足列强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但如果不迫使中国降低关税,这样的需求很难甚至不可能得到满足。
答案:B
5.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图片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
B.反对外来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D.维护封建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及比较分析的能力。虎门销烟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都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壮举。
答案:B
6.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解析:注意时间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改变了原来只在广州一地对外贸易的局面。
答案:B
7.“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东沟”“致远”等信息可判断此事件为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战役。
答案:C
8.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时,引用了台湾诗人丘逢甲的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丘逢甲这首诗创作于1896年 ②温总理借这首诗表达了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立场 ③这首诗表达了台湾人民对《辛丑条约》割让台湾的悲愤心情 ④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台湾被割占是1895年《马关条约》,而非《辛丑条约》。
答案:D
9.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清楚:1901年的词汇应该反映的是1901年及此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北京形成高潮,打起“扶清灭洋”的旗号,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B、C、D三个选项发生的事件均在1901年以后,不可能成为1901年的高频率词汇。
答案:A
10.读右图,这是1899年在河北、山东一带广为流传的漫画《射猪斩羊图》,图中的猪羊喻指传教士。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运动和斗争策略与此有关的是( )
A.太平天国、扶清灭洋
B.五四运动、还我河山
C.辛亥革命、驱除鞑虏
D.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解析:由题干1899年及图中“射猪斩羊”可判断它指的是义和团运动。
答案:D
11.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由材料中进攻使馆可知指的是义和团运动,故“他们”是指义和团。
答案:D
12.右图是当时的一幅西洋漫画,描述了各国列强任意宰割中国领土的现象。中国最终并没有被列强“吃”掉,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
B.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清朝统治阶级的抗争
D.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
解析: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请回答:
材料一中“自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两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没有?简述你的理由。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答案:(1)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
(2)得到了。因为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增加通商口岸,各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17、18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政治背景。
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解析:该题以“中国形象”问题作为问题设计的切入点,旨在考查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时间限制,如“启蒙时代”“1840~1876年”“1958年”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分别论述。回答第(1)(2)问时要注意结合材料来分析,注意抓关键词;目的、原因一定要结合所学的知识来作答。第(3)问回答时要注意结合1905~1949年间中美关系的重大变化来说明。第(4)问启示可注意结合前三问的结论来说明,最好能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答案:(1)“以德治国”。目的:以此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
(2)抽鸦片的国家。原因:希望扩大对中国鸦片贸易;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西方的舆论宣传;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很多中国人吸食鸦片;中西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3)第④阶段: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阵营。
第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
(4)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