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认识体裁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拟人等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常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生命,使其拥有人的思想感情。
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丑小鸭》
《海的女儿》
《拇指姑娘》
看图猜故事
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主要作品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被译成多种语言,深受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背景资料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一则民间故事编写出了《皇帝的新装》,把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并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行径,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初读正音
聘
炫耀
称职
妥当
钦差
滑稽
陛下
爵士
头衔
勋章
袍子
骇人听闻
随身附和
pìn
xuàn
chèn
tuǒ dànɡ
qīn
jī
bì
jué
xián
xūn
páo
hài
hè
滑稽
(语言、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称职
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担任的职务。
精致
精巧细致。
不可救药
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十分吃惊。
随声附和
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词语集注
1.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
讲述了一个虚荣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欺骗,相信他们能织出只有聪明人才能看见的布料。骗子们索要了大量财宝,并假装在织布机上忙碌,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做。皇帝派去的大臣和官员们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和愚蠢,都声称看见了这件不存在的衣服。最终皇帝也穿着这件“衣服”游行,赤裸裸地展示在众人面前。直到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喊出“他什么也没穿啊!”才揭穿了这场骗局。
发展
君臣
_____新装
背景
皇帝
_____新装
开端
骗子
_____新装
高潮
游行
_____新装
结局
小孩
_____新装
爱
做
看
展
揭
2.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加上一个动词来概括文章情节,给课文划分层。
(1)
(2-4)
(5-23)
(24-33)
(34-37)
速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相关画面,思考下列问题。
3.用“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中心人物是谁?故事线索是什么?
人物
中心人物
皇帝
骗子
善良的老大臣
诚实的官员
皇帝
侍从
百姓
小孩子
线索
看不见的“新衣”
分角色读课文,注意不同人物的性格、语气。
思考骗子为什么能够成功,反映了各个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02
神态
描写
01
外貌
描写
03
04
05
分析人物 性格特点
抓住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
描写
动作
描写
心理
描写
1.用横线勾画出描写皇帝的爱好、心理活动和语言、动作等语句,并揣摩、分析。请用“通过文章第___段对皇帝___的描写,可以看出这是一个___的皇帝”的句式回答,并从文中找出理由说明。
昏庸无能
愚蠢至极
爱慕虚荣
自欺欺人
2.文中写到的其他人有什么特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大臣
虚伪、愚昧
阿谀奉承
骗子
狡猾
善钻空子
行骗有术
百姓
胆小怕事
人云亦云
小孩
天真无邪
敢说真话
3.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2.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却又敢说真话了?
4.大家说了真话后,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1.谎话连篇的骗子,却能顺利施骗?满城百姓无人敢戳穿谎言,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
3.最后只有一个小孩子敢说出真相,为什么?
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 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地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
5.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启示:
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
本文这些夸张的地方是否合理呢?
本文的想象是夸张的,又是合理的。作者运用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生动鲜明地揭露了皇帝的昏庸虚荣,骗子的阴险狡猾,大臣的虚伪自私,百姓的胆小怕事,描绘出一幅极其荒诞的群丑图,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安徒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叙述出这样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形象。
链接二:大跃进——
1958年,我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活动,许多新闻都报道有些地方农民水稻的亩产已经达到了十几万斤。但凡一个有常识的人,谁会从内心真正的相信呢?但是,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又有谁在当时就说出了事情真相呢?
链接一:指鹿为马——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