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七子之歌
七子: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
人家说了再做,
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
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说
和
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主标题:
点明本文写的是人物的“言行”
你从标题中读到了什么信息?
解 题
副标题:
补充说明写作对象和范围
“记”,则表明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议论性散文。
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格律,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
散文的特点主要有: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现代诗人。
文章富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情感,语言流畅,气势雄浑,真挚朴素,凝练含蓄。
被誉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
走近作者
代表作有诗集《烙印》
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1919年2月为《清华学报》编辑,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赴美留学,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任清华教授,1946年在昆明被暗杀代表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满怀急切兴奋的心情,却看见的是山河破碎、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他在留学期间就创作的一组诗歌《七子之歌》。
闻一多
人物简介
——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诗人
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闻一多
两人的关系: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闻一多
头脑风暴
文章是从“说”和“做”这两个方面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个身份?
学者
“做了没说”
革命家
“说”了就“做”
第一部分
1—7段
第二部分
8—20段
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这两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写连接紧密,脉络清晰,过渡自然。
臧克家为什么要选择闻一多先生作为自己的榜样?文章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哪些事例?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小组合作并交流展示)
本文的副标题是《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在学者和革命者两方面,作者分别写了哪些事来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的特点呢?
钻研典籍,写成《唐诗杂论》
十年艰辛,写成《楚辞校补》
潜心贯注,写作《古典新义》
呼喊民主,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大骂特务
参加游行示威,走在前头
记叙
学者
革命者
详写
略写
头脑风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
一般人
01.说了再做
02.说了也不一定做
01.作为学者:
02.作为革命者:
闻一多
“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说”;
“说”了就“做”。
做
学者
潜心治学,爱国救国;
刻苦钻研,锲而不舍;
不拘小节,惜时忘我;
勤奋务实,一丝不苟;
革命者
积极革命,爱国救国;
敢说敢做,英勇无畏;
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不管是埋头书斋还是走上街头,闻一多始终以爱国救国为己任,谦逊务实,言行一致,这是他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做了不说
谦逊淡泊
说了就做
言行一致
假如我市要筹建闻一多纪念馆,你想为他画一幅画像,你觉得哪部分内容对你的创作最有帮助?你想展现一个怎样的闻一多?
分享格式:“ ,这段文字对我最有帮助,我想画 。画此画像,我想展现一个 的闻一多。”
参考角度:一个外貌、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场景……
示例:“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这段文字对我最有帮助。我想画先生坐在书桌前,头发像杂草一样东倒西歪地散乱着,皮肤的沟壑清晰可见,蓬头垢面,不修边幅,他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研究里。画此画像,我想展现一个潜心治学,不拘小节的闻一多。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一多画像
闻一多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最后一次讲演》
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方法。
——闻一多
诗意语言颂精神
作为学者——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作为革命者——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女生读,读出安静舒缓、不忍打扰之感)
(男生读,读出高昂有力、坚定从容之感)
(齐读,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干脆之感)
第3段中有许多的四字短语,这些四字短语含义丰富,值得推敲。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精读第3段。
圈画出第3段中富有表现力的四字短语,并在全班分享交流。
细品这些四字短语,并揣摩其展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形象。
说说四字短语的运用体现了本文怎样的语言风格。
锲而不舍、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头发凌乱、无暇及此、零乱不堪、众物腾怨、心不在焉、
多用四字短语
多用短句
多用对称句
多引用诗文
本文对闻一多先生的描写中,语言独具特色:
闻一多先生
闻先生
争取民主的战士
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大勇的革命烈士
称呼变化藏深情
夜深了,闻一多的窗前还亮着灯,蓬乱的头发、凌乱的书桌和笔下端正的小楷形成鲜明的对比。闻先生正钻探着,他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文化药方,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深宵灯火成为了他的伴侣,他是最卓越的学者。大会上,闻先生昂首挺胸,长须抖动,他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声震天地;他英勇无畏地参加游行,敢作敢当,他是大勇的革命烈士。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是我心中的榜样。
人家说了再做,
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
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