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2 09:0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王维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
/
/
/
一、作者介绍
王 维(701-761)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诗人、画家,唐代太原祁州人(今山西省祁县人),官至尚书右丞,世人又称“王右丞”。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半仕半隐,崇信佛教,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结合诗中意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下你看到的画面。(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诗中有哪些意象?诗人在干什么?
景物:幽篁、深林、明月
写人:独坐、弹琴、长啸
二、整体分析
三、诗歌鉴赏
独坐幽篁里,
起句写环境幽静。独”字贯穿了全篇,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诗的首句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的隐者形象。
弹琴复长啸。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句诗充分展现了诗人独处时的悠游自在、放达洒脱。

以声衬静,更见清幽
炼字角度
写作手法
琴,因其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
琴,是古人心目中的中国古代乐器之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许多富有正义感,刚正不阿的、怀着忧国忧民之远大抱负的,具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往往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而不幸,于是退隐山林,以“琴棋书画”自娱来排解精神上的孤独与寂寞。
中国琴文化
典故“苏门啸 ”
当年“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去拜访一位隐居苏门山里的高士孙登,可无论他谈什么话,孙登都不回答,阮籍只得长啸几声,起身离去,没想到走到半山腰,忽然听到一阵啸声,穿林而来,如数鼓合奏,如鸾凤鸣叫,原来是孙登在用“啸”声回应他。遂归著《大人先生传》。
用来形容声态高傲而不同凡响;或者形容人的品格清高旷达,不同凡俗。
啸:撮(cuō)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打口哨。
三、诗歌鉴赏
深林人不知,
诗人再次强调自己独处的境地,对于弹琴、长啸无人聆听、欣赏全不在意,此处稍留悬念
明月来相照。
揭示了上句的悬念,诗人之所以孤身独处而不感到寂寞,是因为有天上一轮明月深知“我”的心意。诗人有明月相伴,足以慰籍自己。

炼字角度
修辞手法
三、诗歌鉴赏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新颖而独特,把天上的明月视作心心相印的知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明月为伴的独处之境,表现出诗人悠闲恬淡的心境。
修辞手法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王禹偁)
四、诗歌主旨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五、拓展延伸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淡泊情怀的句子是: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来反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弹琴复长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
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