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免疫与免疫规划
第1课时 人体的三道防线
1.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
2.概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
1.了解并区分人体的三道防线。
2.理解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难点】
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人患上流行性感冒后通过吃药等方式痊愈的漫画、人体免疫细胞与病毒战斗的视频、某种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动画、人体患过某种传染病后再接触该种传染病不患病的资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人患上流行性感冒后通过吃药等方式痊愈的漫画。 【提问】人会患流行性感冒,是因为流感病毒侵入了人体。流感病毒是如何侵入人体的呢?是像食物一样通过消化道进入,还是像空气一样通过呼吸道进入呢? 【讲述】流感病毒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人吸入了带有流感病毒的空气,就容易患流行性感冒。 识图、思考、聆听、理解。 让学生联系自己曾患流行性感冒的经历,结合漫画初步了解流感病毒进入人体的途径,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合作探究 【背景资料】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两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提问】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为什么皮肤破损后,人体更容易患病?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作用? 【展示】教材图片“皮肤和黏膜的保护作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归纳】皮肤破损后,其阻挡病毒进入人体的能力减弱,病毒更容易进入人体,因此更容易患病。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皮肤和黏膜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还能通过分泌抑菌和杀菌物质,及特殊的结构清除病原体。 【展示】教材图片“吞噬细胞的作用示意图”。 【归纳】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裂解;分布在多种组织(如血液)、器官(如淋巴结、脾、肝)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菌、衰老的细胞等吞噬消灭。 【提问】如果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受损,会有什么后果? 【讲述】如果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受损,其不能抵挡病菌,那么病菌将攻击人体的组织细胞,使人体患病。 【展示】人体免疫细胞与病毒战斗的视频。 【提问】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免疫细胞能分泌一种物质与病毒相结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该物质分泌的原因是什么呢?该物质的作用是什么呢? 【讲述】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如胸腺、淋巴结和脾)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组成的。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作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可以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并促进吞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分解,从而清除病原体。 【展示】某种抗体与对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动画、人体患过某种传染病后再接触该种传染病不患病的资料。 【提问】这种抗体为什么只与其中一种抗原结合,而不与其他抗原结合呢?为什么人体患过某种传染病后,再次接触该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不会再患病呢? 【讲述】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机体会快速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以抵抗入侵的抗原。 【归纳】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叫特异性免疫,包括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阅读、思考。 识图、聆听、思考并回答问题。 识图、理解、聆听,回答问题。 观看、思考、聆听、理解,联系实际情况回答问题。 观看、阅读资料、思考、聆听。 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人体第一道防线的组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认识皮肤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重要作用。 通过联系实际,学生可以形象地理解抗原和抗体在人体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展示动画和资料,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同时,引入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提升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及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引导、帮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整理,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检测反馈 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 做配套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节 免疫与免疫规划
第1课时 人体的三道防线
人体的三道防线
本课时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区别和概述人体的三道防线及特异性免疫、非特异免疫,利用图片和资料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课时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本课时教学的知识,以此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典型的情境和现象引入新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时的难点在于概念比较多,每个概念之间的过渡可能让学生比较难跟上,可以通过列表或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概念之间的异同点及几组概念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