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课程标准: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图中巨型雕像塑造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
核心概念·早期国家
早期国家通常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在原始社会结束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出现的政治组织形式。早期国家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在政治组织和管理方面的重要进步。
其特点包括:
1. 出现了相对集中的权力机构,如君主或统治阶层,具有一定的决策和管理职能。
2. 有了较为复杂的社会分层,不再是简单的平等部落社会。
3. 发展出了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例如军事管理职能。
牛河梁遗址出上的玉猪龙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家牛河梁遗址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5000年。遗址中有察坛、女神庙和理葬若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规模宏伟
水利系统复杂
大量碳化稻谷
1.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2.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3.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信仰体系
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普遍刻画一种神人兽面纹,其主体由天空中飞翔的神兽和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组成,在神人、神兽的周边还有飞鸟。考古发现表明各地良渚文化玉器上刻画的神人兽面纹的各类元崇相当统一。因此,神人兽面纹也被称为良渚文化的“神微”。
陶寺古城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南,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主体年代距今约4300-4000年。
陶寺古城的位置
陶寺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
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陶寺古城概况:
3、墓地挖掘及其发现意义:
(1)城内墓地:城内有多处墓地。
①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
②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城内在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2)大型墓葬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陶寺遗址铜环
陶寺遗址兽面形玉饰
陶寺遗址石磬
陶寺遗址彩绘龙纹陶盘
朱书符号的陶壶
4、意义:
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器物
良渚遗址
陶寺遗址
焦家遗址
凌家滩遗址
二里头遗址
红山遗址
石家河遗址
三星堆遗址
石峁(mǎo)遗址
殷墟遗址
中原地区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观察地图,结合所学,思考中华文明起源有何特点?
传说:文字发明之前,人们口耳相传的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
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皇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
后人所绘黄帝画像
后人所绘炎帝画像
陕西轩辕庙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译文:华夏民族,不是由一个族群形成的。从远古以来,各个族群交错居住,相互接触交流,各自去除小的差异而走向大同,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民族的形态,这就是后世所说的诸夏。
特点:1. 多元融合:并非由单一族群构成,而是诸多族群错居交流融合而成。
2. 渐进而成:是一个长期的、逐渐发展的过程,通过不断接触和交流,逐渐消除小的差异,走向大同,最终形成统一的民族形态。
3. 相互交流:诸族之间存在着频繁的接触、交通和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含义:
实质:
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原始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制定刑法
完善制度
稳定制度
派禹治水
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为“大禹”
禅让制
材料研读: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华夏族是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课堂小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良渚、陶寺遗址
炎黄联盟
早期国家
人文初祖
尧舜禹联盟
禅让制
阶级分化明显
进入文明社会
华夏文明初现
1、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包含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城北有水利系统,城中有大型广场和高级建筑,墓葬中有祭祀的玉琮、玉璧和象征权力的玉钺。这说明当时( )
A.出现早期文明特征 B.贫富分化非常严重
C.城市规划十分完美 D.玉器工艺世界领先
2、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 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小试牛刀
A
B
小试牛刀
3.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遗址年代距今约4300~3900年。目前已清理出宫城、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王族墓地、礼制建筑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等功能区域,发掘墓葬千余座,出土了彩绘蟠龙盘、鼍(tuó)鼓、特磬、圭尺、壁画等精美文物。这些重要发现表明( )
A.神权在陶寺社会中占据主导 B.陶寺文化时期具备早期国家雏形
C.中原核心的文明格局基本形成 D.陶寺文化长期领先世界
4、.“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名为华夏的巨人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融合中形成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