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 文
必 修
上 册
民教育出饭社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且富有感情地朗诵《红烛》,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基调。
理解诗中“红烛”这一核心意象的外在特征与象征意义,掌握诗歌借助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
了解闻一多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并能结合《红烛》进行简要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意象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诗歌鉴赏水
平。
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学会“知人论世”的文学鉴赏方法。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红烛的赞美与崇敬之情,感悟红烛所象征的献精神、牺牲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激发学生对美好品德的向往,培养勇于奉献、坚守理想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77
教 学 重 难 点
( 一 )教学重点
分析“红烛” 的意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理解诗人通过红烛所抒发的情感。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把握诗歌的主题主旨。
(二)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在诗中所体现出的复杂情感,如对红烛的同情、赞美以及自身理想与现
实的矛盾等。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展示红烛的图片,提问学生: “看到红烛,你们会想到什么 ” 引导学生自由发
言,如光明、温暖、奉献等。
教师总结: “红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物品,它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具有一种特殊的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红烛》,看看在诗人的
笔下,红烛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 分钟)
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变化。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自己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邀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针
对性指导。
三、作者介
闻 一 多(1899年11月24日21946年 7 月 1 5 日 ) , 本 名 闻 家 骅 字 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 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 诗人和学者。
闻 一 多自幼喜爱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 毕业赴美留学,研习美术、文学。1925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 联大等校教授。他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 筑美,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代表作有诗集《红烛》 《死水》等,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 炼形象。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 1946年,闻一多因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遭到暗杀,用生命践行了自 己的民主理想。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
有 《 古 典 新 义 》 《 楚 辞 校 补 》 《 神 话 与 诗 》 《 唐 诗 杂 论 》
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共4册8集。
个
闻一多创作了两部诗集, 一部是《死水》,另一 部是《红烛》。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 品组成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 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 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 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 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知识清单
新 月 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 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 影 响 。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 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 报副刊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 一 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行店書月新上 十加三八十田
新
二 第
月
健一第
自联协电换说身其间基应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 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 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 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 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 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 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 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 观对象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 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 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1927年春,胡适、徐志 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 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
《新月》月刊,“新月派” 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 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
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 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 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四写作背景
《红烛》创作于1923年,是闻 一 多回国初期的作品,收录 在他的第 一部诗集《红烛》中。当时,闻 一 多刚从美国留学 归 来,怀揣着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然而,
回国后他看到的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理想与
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让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闻 一 多借红烛这一常见的意象,抒发了 自己的情感。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特性,让他联想到 了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知识分子的奉献精神。 同时,他也在红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既有对理想的执 着追求,也有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迷茫与挣扎。《红烛》这首 诗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对 理想的坚守以及甘愿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问题一:诗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它有哪些外在特征
学生快速浏览诗歌,找出核心意象。
小组讨论红烛的外在特征,结合诗歌中的语句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诗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是红烛。它的外在特征包括颜色鲜红,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体现了红烛颜色的鲜艳;能够燃烧, “烧罢!
烧罢!”“既制了,便烧着!”等语句表明红烛具有燃烧的特性;燃烧时
会流泪,“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描绘了红烛燃烧时流泪的
样 子。
问题二:红烛仅仅是指现实中的蜡烛吗 它可能象征着什么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学生思考红烛的象征意义,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小组代表发言,阐述观点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红烛不仅仅是指现实中的蜡烛,它具有丰富的象
征意义。从“莫问收获”“牺牲” 等语句可以看出,红烛象
征着具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的人;结合闻一多的爱国情怀,
红烛也可能象征着对国家、对民族充满热爱,为了国家和民族
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知识分子;同时,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也象征着一种追求光明、坚守理想的精神。
问题三:诗人对红烛的情感是怎样的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红烛的情感。
找出能够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诗人对红烛充满了赞美、同情和崇敬之情。 “红烛啊!这样红
的 烛 ! ” 直接表达了对红烛的赞美;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
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体现了诗人对红烛燃烧时流泪的同情;
X1 第 二 课时
问题四:“莫问收获” 与 “牺牲”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阅读诗歌中与“莫问收获”“牺牲” 相关的诗句,如 “莫问收获”“既制了,
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
他们的监狱!”等。
分析这些诗句所表达的含义,理解“莫问收获” 与 “牺牲” 的内涵。
教师总结:“莫问收获” 体现了红烛不追求回报,只专注于燃烧自己、奉献光明的
精神。诗中红烛“既制了,便烧着”,即使会流泪、会化为灰烬,也毫不在意, 一心
只为“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这充分体现了红烛的牺牲精神,它甘愿牺牲自已, 为了实现照亮他人、拯救灵魂的目标
而不懈努力。
一
1
问题五:这首诗体现了闻一多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吗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学生回顾闻一多诗歌“三美”的特点:音乐美指诗歌的韵律、节奏等;绘画美指诗歌
中的意象具有色彩感和画面感;建筑美指诗歌的句式整齐,结构匀称。
小组讨论,找出诗中体现“三美” 的语句并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这首诗体现了闻一多诗歌“三美” 的特点。音乐美方面,诗歌多处运用叠
词和反复的手法,如 “烧罢!烧罢!”“红烛啊!” 等,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
韵律感;绘画美方面,“红烛”的“红”是鲜明的色彩,“莫问收获”等语句营造
出 一种奉献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感受;建筑美方面,诗歌的句式较为整齐,如“红
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句武对称,结构
匀称,体现了建筑美。
问题六: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
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红烛的象征意义,思考诗人的人生追求。 自由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诗人在诗中表达了甘愿奉献、追求光明、坚守理想的人生追求。
诗人以红烛自喻,希望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为他人带来光明和温暖,
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莫问收获”;同时,诗人渴望打破黑暗的现实,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
监狱!”体现了他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以及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
神。
问题七:联系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顾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小组讨论当时知识分子的情怀。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联系闻一多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强烈的
爱国主义情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闻一多留学归来,面对
国家的落后和社会的黑暗,内心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担忧。他希望像红
烛一样,为国家和民族的觉醒贡献自己的力量,打破旧的社会秩序,追求光明和进步,
这种情怀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也和闻一多一样,怀揣着救国
救民的理想,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问题八:在今天,红烛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思考红烛精神的现实意义。
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启示。
教师总结:在今天,红烛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启示我们要具
有奉献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乐于助人,为他人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计较个人得失;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轻易放
弃,像红烛一样,即使燃烧自己,也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同时,我们要热
爱祖国,关心社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
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主题主旨归纳
《红烛》这首诗以红烛为核心意象,通过对红烛外在特征和燃烧过程的
描绘,赋予了红烛丰富的象征意义。诗人借红烛表达了对具有奉献精神、
牺牲精神的人的赞美,抒发了自己甘愿为理想献身、追求光明、热爱祖国
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命运
的关注以及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情怀。红烛精神激励着我们要勇于奉